文言文翻译讲评
文言讲评

•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 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 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
任(担当,担任)《史记· 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毅, 蒙毅,人名) 授(授官,任命)《汉书· 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 车,即军中拜授。” 除(任命,授职) 李密《陈情表》:“ 除臣洗马。” 拜(授给官职)《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拜亮为 丞相。” 用于布衣任官的多为“征、辟、荐、举、起、拔、点”等: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古时写着 “徵”,现简化成“征”)《史记· 吕太后本纪》:“赵相征至长安,乃使 人复召 赵王。”
(二)、 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 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 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练习2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 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 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雕刻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的小一点。鼻子 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 刻大了,就无法改小。 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为了以后可以再有挽 回的余地,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
文言文翻译及作文讲评

崇祯初年, 因荐举被召回任太常少卿:二年七月,被提升为右佥 都御史,巡抚河南。京城戒严,他率领 部下八千人选京护卫朝廷, 粮饷都是自带。抵达涿州,四方的增援部队多剽掠,只有河南的 军队秋毫无犯。移驻京都的门户,再移驻昌平,远近都依赖他而 无所恐惧。次年三月,被提 升为兵部增添补缺的左侍郎,在通州 操练部队:通镇刚设立,士兵都是招募来的,景文总管 有法,部 队特别精锐:他曾经请求有关韶门实行一条鞭法,徭役都归官府 负责,人民稍加资 助一些徭役的费用,供应采取平价买卖,不立 官价的名目。皇帝下令将此作为常例。七年冬, 起任南京右都御 史。没有多久,就地授予兵部尚书之职,参谋赞划机要事务。
文言文翻译及作文讲评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翻译文章大意 2、作文审题立意技巧复习巩固
2014-4-14
范景文,字梦章,吴桥人。景文幼负器识,登万历四十一年进士, 授东昌推官。以名节自励,苞苴bāojū童无敢及其门。岁大饥, 尽心振救,阖郡赖之。用治行高等,擢吏部稽勋主事,历文选员 外郎,署选事。泰昌时,群贤登进,景文力为多,寻乞假去。天 启五年二月,起文选郎中,魏忠贤暨魏广微中外用事,景文同乡, 不一诣其门,亦不附东林,孤立行意而已。视事未弥月,谢病去。 范景文,字梦章,吴桥人。景文从小就有器量和见识,考取万历 四十一年进士,授官东 昌推冒。以名誉和节操来勉励自己,贿赂 不敢找到他的门上。年岁发生严重饥荒,他尽心赈 救,整个府都 依靠他。因为政绩优异,被提升为吏部稽勋主事,曾任文选员外 郎,代理选拔 官员的事务。秦昌的时候,许多贤才选用,景文出 力多,不久请假离去:天启五年二月,起 任文选郎中,魏忠贤和 魏广微掌握了朝廷内外的大权,景文与他们是同乡,从不登他们 的门也不依附东林,独立按照自己的意思行动罢了:管事不满一 令月,称有病而离去。
大同文言文翻译赏析

大同文言文翻译赏析大同文言文翻译赏析《大同》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大同文言文翻译赏析,欢迎阅读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大同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注一、“大道”“大同”都属于特殊概念:“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也可以有种种解释。
这一类字眼是不能翻译也是译不好的。
二、有些词语在一定语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义,如“归”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中就有了“及时婚配”的意思;“亲”有亲近义,但“亲其亲”跟“子其子”是对文,前一个“亲”就有了“奉养”义,后一个“亲”就专指父母了。
三、文中凡能直译的语句一概用直译,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译。
译文以前孔子曾参加蜡祭陪祭者的行列,仪式结束后,出游到阙上,长叹的样子。
孔子之弹,大概是叹鲁国吧!子游在旁边问:“您为何感叹呢?”孔子说:“(说到)原始社会至善至美的那些准则的实行,跟夏商周三代杰出人物(禹汤文武相比),我赶不上他们,却也有志于此啊!”“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
即兴评述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古汉语之瑰宝,流传千古,韵味悠长。
自秦汉以来,文言文承载了我国古代文化、思想、艺术之精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言文逐渐远离现代人的生活,许多人难以读懂其中的奥妙。
因此,文言文翻译应运而生,成为沟通古今、传承文化的桥梁。
文言文翻译,顾名思义,即以现代汉语表达文言文之意。
翻译过程中,译者需具备扎实的文言功底、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敏锐的审美情趣。
以下试从几个方面评述文言文翻译之优劣。
一、忠实原文,传达原意文言文翻译的首要原则是忠实原文,传达原意。
翻译者应尽力还原文言文的字面意义,使读者能够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翻译为“学习并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此翻译准确传达了原文的意思,使现代读者能够体会到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文白对照,便于理解文言文翻译中,文白对照是一种常见的翻译方法。
通过将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对照,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
如《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一句,翻译为“咕咕鸣叫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
”此翻译既保留了文言文的韵味,又使现代读者易于理解。
三、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文言文翻译不仅要忠实原文,还要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翻译者应根据原文的语境,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使翻译作品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如《红楼梦》中“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一句,翻译为“世态炎凉,人心险恶,雨打黄昏,花易凋零。
”此翻译运用了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使读者更能感受到原文的悲凉意境。
四、语言规范,符合现代汉语习惯文言文翻译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自然流畅。
翻译者应避免生僻词汇、冗长句式,使翻译作品更具可读性。
如《史记》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一句,翻译为“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所学来得实在。
”此翻译简洁明了,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五、文化内涵,彰显民族特色文言文翻译要充分展现民族文化的内涵,使读者在领略原文韵味的同时,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
讲评课文言文翻译

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桥梁便是课文言文翻译。
课文言文翻译不仅是对古代文化的传承,更是对语言艺术的一种鉴赏。
本文将对课文言文翻译进行一番讲评,以期提高大家对这一领域的认识。
一、课文言文翻译的重要性1. 传承古代文化课文言文翻译是传承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古代经典文献的翻译,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的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从而更好地认识我国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2. 提高语言素养课文言文翻译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素养。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古代汉语的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的运用。
3. 增强审美能力课文言文翻译是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再创造。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原文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从而将原文的美感传递给读者。
这有助于我们提高审美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二、课文言文翻译的原则1. 忠实性原则忠实性原则是课文言文翻译的首要原则。
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确保原文的意义、风格和情感得以准确传达。
同时,要尽量保留原文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可读性原则可读性原则要求翻译者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使译文通顺易懂。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适当调整句式、用词,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3. 适应性原则适应性原则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不同读者的需求。
对于学术性较强的文本,翻译者应注重准确性和严谨性;对于普及性较强的文本,翻译者应注重通俗易懂。
三、课文言文翻译的技巧1. 理解原文翻译者首先要对原文进行深入理解,包括其背景、主题、风格等。
只有准确把握原文,才能进行有效的翻译。
2. 分析语法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要分析原文的语法结构,找出句子成分、词性等,以便准确翻译。
3. 运用修辞手法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译文更具表现力。
4. 调整用词和句式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原文的用词和句式进行调整,使译文通顺易懂。
文言文专题翻译分析

文言文专题翻译分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现代人来说,准确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并非易事。
在这一专题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文言文翻译的要点、方法以及常见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信、达、雅”是被广泛认可的标准。
“信”指忠实原文,不随意增减内容;“达”要求译文通顺流畅,符合现代语言习惯;“雅”则注重译文的文采和艺术性。
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字词的理解是基础。
古汉语中的字词往往有多种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来准确判断。
例如,“兵”这个字,常见的有“兵器”“士兵”“军事”等意思。
在“非兵不利”中,“兵”指的是“兵器”;而在“兵临城下”中,“兵”则指“士兵”。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也是翻译的重点和难点。
比如判断句,常用“……者,……也”“……,……也”等形式。
翻译时,要体现出判断的语气。
“陈胜者,阳城人也。
”应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被动句也是常见的句式之一。
“于”“为”“见”等常常用来表示被动。
“为天下笑”要译为“被天下人嘲笑”。
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此外,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在句子结构和语气表达上起着重要作用。
“之”“乎”“者”“也”等虚词的用法需要准确把握。
在翻译方法上,直译和意译是常用的两种手段。
直译要求逐字逐句对应翻译,尽量保持原文的句式和用词。
意译则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意思,在不违背原意的基础上,对句子进行灵活处理。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可以直译:“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欢喜或悲伤。
”如果意译,可以是:“不因外界环境和自己的处境而欢喜或悲伤。
”但需要注意的是,意译不能随意发挥,要以忠实原文为前提。
同时,翻译文言文还需要对古代的文化常识有一定的了解。
比如官职、礼仪、历法等方面的知识。
“左迁”表示降职,“致仕”指官员退休。
在实际翻译中,常见的错误有漏译、错译、生硬翻译等。
高中语文《文言文句子翻译讲评》课件

请你打分(根据高考命题者的评分依据)
• 1、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 失穷。(4分) • 象昇领兵疾战,呼声动天,从辰到未,炮矢穷尽 • 答案:象昇带领军队跟敌人奋勇作战,喊话(指 挥)声音很大(震到云间),从上午到下午(从 辰时到未时),炮弹发射光了,箭也没有了。 • 2、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3分) • 天下的人怜惜弘文多于象昇。 • 百姓于是怜惜弘文敬佩(责备、支持)象昇 • 答案:老百姓因此为侯弘文的(遭遇)感到遗憾 而赞叹象昇(的义举)
• • ①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3分) 译:五十天就攻下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这样的
• • ②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2分)
译:古人有这样做的,武王就是这样。
• ③箪食壶浆,以迎王师。(3分) • 译:用竹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迎接 大王您的军队。
六、巩固练习,力争满分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 )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 ,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 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 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直译 意译
• 文言文翻译的“六字法”
留 删 换 调 补 贯
四、链接高考—明确考点类型
• (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 军帅师应之也。(5分)
• 译文: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 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他。
•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 审,而见劳苦之明也。(5分)
文言文阅读译文评析

文言文阅读译文评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学习价值。
本文通过对文言文阅读及其译文进行评析,旨在探讨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和表达特点,提高读者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一、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既有古今之别,也有中外之异。
文言文中的古字与今字的差异较大,需要读者具备扎实的古汉语知识才能准确理解。
此外,文言文句式较为复杂,常常采用倒装、偏正结构等表达方式,需要仔细分析句子结构和使用法则。
在阅读文言文时,首先要了解文中的背景知识和上下文语境,以便正确理解文意。
其次,应注意一些常见的文言文特点,如用典、谦辞、委婉语等,这些都是文言文写作的传统表达方式,也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
二、文言文译文评析在进行文言文译文评析时,我们将重点关注译文的准确性、通顺性和美观性。
准确性是最基本的要求,译文应能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并能让读者理解作者的用意。
通顺性是指译文在语句结构和文字表达上是否流畅自然,让读者能够顺畅阅读,不产生困惑。
美观性则涉及译文的语句美感和审美效果,包括语言的优美与和谐、译文的整体排版等。
要准确译出文言文的含义,译者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文言文功底和中外历史文化知识。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原文的细节,包括句式结构、修辞手法、情感色彩等。
同时,还要在准确性和通顺性之间找到平衡点,避免生硬翻译和过度解释,保留文言文的韵味和独特之处。
在确保准确性和通顺性的基础上,译文的美观性也是不可忽视的。
美观的译文不仅在语言上具备诗意和韵律感,还在版面设计上注重整洁和美观。
适当运用排版技巧、标点符号和空白留白,能够提高译文的美观度,增加阅读的舒适感。
三、结语通过对文言文阅读及其译文的评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在阅读时,我们应该注重背景知识的了解,分析句子结构和使用法则。
在翻译时,要准确传达文言文的意思,保持通顺和美观,注重细节和整体效果。
相信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文言文这一瑰宝,并将其发扬光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讲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讲评,纠正学生存在的翻译不严谨的毛病。
2.培养学生结合语境理解文句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语境理解文句。
难点: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三、考点解读。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综合能力。
它的考查内容,既涉及到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到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它要求将文言句子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要做到语意准确、文从字顺、规范明了。
文言文翻译是考察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要正确理解文句,就要综合运用各种文言知识,对文句进行分析。
我们有必要在注重课内知识积累的同时,强化学生结合语境理解文句的意识,以便更好地驾驭这一题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阶段复习文言文翻译时,我们就提到过,文言文翻译应当遵循怎样的原则?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本次作业的情况。
一共做了5个文段,除了第一个文段平均得分是5分,其余文段的平均得分在3-4.2失分的原因究竟在哪里?这些分数我们如何争取把它拿回来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大家的翻译情况。
(二)讲评。
示例:(1)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学生译文】你好像并不犹豫。
(0分)你好像有忧郁的样子。
(1分,译出了“然”。
)您好像有不会犹豫的样子。
(2分,译出了“夫子”“然”。
)【结合语境】下文“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怨”“尤”是“埋怨”的意思,可推断出“不豫”是“不快乐”。
(2)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学生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来抵挡,群臣都不能逮捕他。
(0分)楚庄王正在讨论事情,群臣没有谁能够反对。
(1分,译出了“莫”。
)【结合语境】文段中并没有群臣要造反的信息,译文1的“抵挡”“逮捕”明显有误。
译文2将“当”译为介词“正在”,但从“当”字所在的位置,可判断出其不是介词。
下文“莫之若者‛,“莫之若”是“没有人比得上他”,可推出“逮”是“比得上”。
由此进一步推出,这里的“当”应该是对楚庄王“谋事”的评价,译为“妥当”。
【联系课内】惴惴恐不当其意(《促织》),成语“大而无当”,可推出“当”是“妥当”。
成语“力有未逮”,可推出“逮”是“及,到”。
(3)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学生译文】当今的世上,除了我没有谁了。
(1分)【结合语境】本译文没有译出反问句式。
从“其”所在的位置看,不可能是代词,它是语气副词。
句末有问号,另外下文的“吾何为不豫哉‛,都提示我们这是一句反问句。
“其”表反问,翻译成“难道”。
【学生译文】如今的世界,除了我难道还有谁。
【思考】这一句译文已经译出了反问,能拿满分吗?【细节】忽视了语气词“也”的翻译,标点不对。
其他示例:(4)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学生译文】筑土工人再度起义,老百姓因为被征用而罢工。
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在战争中疲惫不堪。
【结合语境】上文“帝问修太乙祠”,而要翻译的句子是董槐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即对修缮房屋的看法,可推断“土工洊起”是“土木工程再度兴起”,译文1的“起义”无依据。
同理,译文2的“战争”亦不合文意。
【联系课内】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
(《项羽本纪》)(罢,通“疲”,疲惫)(5)吾是以有忧色也。
【学生译文】所以我有忧愁的神色。
【细节】没有注意特殊句式的翻译。
“是以”是宾语前置句,应该翻译为“以是”,即“因此”。
(6)民,吾民也。
【学生译文】百姓,是我的百姓。
【细节】这个同学注意到了判断句的翻译,但却忽视了代词的翻译。
“吾”,“我,我们”的意思,但结合语境,董槐是一个臣子而非一个皇帝,那他又怎么会有资格说“我的百姓”呢?应该翻译为“我们”或者“我国”。
(7)中济船破,皆游。
【学生译文】渡到江中间时,船破了,都游泳。
【细节】漏译省略部分。
原文应补充为“(氓)皆游”,翻译为“(船上的人)都游泳”。
(8)发吾粟振.之,胡不可?【学生译文】派发我们的粮食振济他们,为什么不可以?【细节】“振济”应写为“赈济”。
在得分点上写错别字,你的翻译就等于做了无用功,这是最不应该的失分。
【小结】文言文的语境对于我们正确理解词义句义有很重要的作用。
对于一些课内已经积累的字词,我们可以根据语境辨清一词多义;对于一些在课本上没有见过的文言实词,更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它的意义。
能把关键字词翻译出来,就能得到该拿的分数。
同时,很多同学在翻译时都比较随意,能够直译的地方没有直译,忽视特殊句式,忽视结构助词、语气词和代词的翻译,漏译省略部分,写错别字等。
今后在翻译时大家一定要注意做到严谨。
从作业的情况可以看到,没拿到该拿的分,丢掉不该丢的分,这正是很多同学分数上不去的关键。
联系课内、结合语境、关注细节,以上的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在具体翻译时综合运用。
【投影】失分的主要原因:1.翻译时没有关注语境,导致关键字词的翻译不准确。
解决方法:结合语境,联系课内知识(课文、成语等)2. 翻译时不严谨,不注意细节。
解决方法:字字落实,审读译句。
(三)练习。
下面我们一起完成练习卷的文段(五)(六)。
注意老师刚才的提醒。
(五)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1.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2.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六)宋有澄子者,亡缁衣,求之涂。
见妇人衣缁①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
曰:‚今者我亡缁衣。
‛妇人曰:‚公虽亡缁衣,此实吾所自为也。
‛澄子曰:‚子不如速与我衣。
昔吾所亡者纺②缁也,今子之衣禅③缁也。
以禅缁当纺缁,子岂不得哉?‛【注】①黑色。
②纺:有里子的衣服,即夹衣。
③禅:读dān单,没有里子的单衣。
1.宋有澄子者,亡缁衣,求之涂。
见妇人衣缁①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
2.以禅缁当纺缁,子岂不得哉?(四)课堂小结。
在文言文翻译中,我们要注重课内知识的积累,充分结合语境进行翻译。
写出句子后,要认真审读,注意细节。
翻译口诀通读全篇,领会文意;字字落实,坚持直译;句不离篇,词不离句;关注细节,不可大意。
百姓,是我们的百姓。
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有什么不可以?”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
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
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
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多远。
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
”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
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
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糊涂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
于是淹死了。
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
如果象这样,难道不会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于是写下了《哀溺》。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译文有个要出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
这人就去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你给帮帮忙,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临走时再回过头去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你一天的花费。
”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一看,临走时又回过头去再看了一眼,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暴涨了十倍。
【说明】这则寓言说明,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但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来发现和举荐。
骏马待伯乐至而增价,说明权威的重要,但又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别人,更要提防有的庸才借助或冒用权威之名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比bǐㄅㄧˇ◎较量高低、长短、远近、好坏等:~赛。
~附。
对~。
评~。
◎能够相匹:今非昔~。
无与伦~。
◎表示比赛双方胜负的对比:三~二。
◎表示两个数字之间的倍数、分数等关系:~例。
~值。
◎譬喻,摹拟:~如。
~方。
~兴(xìng )(文学写作的两种手法。
“比”是譬喻;“兴”是烘托)。
~画。
~况(比照,相比)。
◎靠近,挨着:~~(一个挨一个,如“~~皆是”)。
~肩继踵。
~邻。
鳞次栉~。
◎和,亲:~顺。
◎及,等到:~及。
◎比bǐ〈动〉(1) (会意。
从二匕,匕亦声。
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
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
《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
”本义:并列;并排)(2) 同本义[be nextor near to]比物四骊。
——《诗·小雅·六月》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尔雅·释鸟》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
——《史记·天官书》比其具。
——《周礼·世妇》。
注:“次也。
”及献比禽。
——《周礼·田仆》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孟子·滕文公上》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战国策·燕策》纳比笼中。
——《聊斋志异·促织》(3) 又如:比肩(肩碰肩,谓高矮差不多);比物(排比同类事物);比集(排比汇集);比缀(编排连缀)(4) 连接,接近[be close to;be near to]家人失火,屋比延烧。
——《史记·汲黯列传》(5) 又如:比户(比家,比舍,比屋。
一家挨着一家;家家户户);比屋(隔壁);比里(邻里,乡里)(6) 比较;考校,核对[compare;contrast]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楚辞·涉江》(7) 又如:比量(比照);比类(比照旧例);比句(—gōu,核对检查簿籍);比次(考校);比并(相比);比势(较量武艺;比试);比迸(比武较量)(8) 及,等到[arrive]比至定陶,再破秦军。
——《史记·项羽本纪》(9) 比拟[draw an analogy;liken to]。
如:比象(比像。
比拟,象征);比傅(勉强类比并不能相比的事物);比尚(比配)(10) 勾结;偏爱[collude with]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立其子,不为比(偏爱)。
——《左传·襄公三年》(11) 又如:朋比为奸;比周(勾结);比党(拉帮结派)(12) 等同[be equal to]刑余之人,无所比数。
——汉·司马迁《报任安书》(13) 又如:比伍(等同,匹敌);比伉(匹偶)(14) 通“庀”。
具备[possess;have]比乐官,展乐器。
——《周礼·大胥》及祭祀,比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