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言文讲解翻译句子技巧

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言文,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即按原文的字面意思翻译,力求准确无误。
意译,则根据原文的意思,进行适当的变通,使之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原文:子路问曰:“闻斯行诸?”直译:子路问孔子说:“听到这件事就去做吗?”意译:子路问孔子:“听说这件事就立刻去做吗?”二、把握句子结构,分析词性、词义翻译文言文,首先要把握句子结构,分析词性、词义。
词性,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义,则指词在句子中的具体意义。
例如:原文:吾友张生,聪明睿智,好学不倦。
分析:吾(代词)、友(名词)、张生(名词)、聪明(形容词)、睿智(形容词)、好学(动词)、不倦(形容词)。
翻译:我的朋友张生,聪明智慧,勤奋好学。
三、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翻译文言文,要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
古今异义,指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义上的差异;通假字,指在古代文献中,某些字因书写、传抄等原因而通用的字;词类活用,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境中,根据需要而改变词性的现象。
例如: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分析:学(动词)、而(连词)、时(名词)、习(动词)、之(代词)、不亦(副词)、说(动词)。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按时温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四、了解古代文化背景,注意修辞手法翻译文言文,要了解古代文化背景,注意修辞手法。
古代文化背景,包括天文、地理、历史、风俗等;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等。
例如: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分析:青青(形容词)、子(代词)、衿(名词)、悠悠(形容词)、我心(名词)。
翻译:青青的衣领,使我心情悠长。
五、注重整体理解,局部调整翻译文言文,要注重整体理解,局部调整。
在翻译过程中,先理解整个句子,再对局部进行调整,使翻译更加流畅、自然。
例如: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分析:夫(发语词)、君子(名词)、之行(名词)、静(形容词)、修身(动词)、俭(形容词)、养德(动词)。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然而,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给我们的阅读和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翻译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一、准确理解词义1、借助工具书遇到不认识的字词,首先要查阅权威的古汉语字典、词典,如《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了解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
2、结合上下文很多字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其准确含义。
例如,“兵”在“兵者,凶器也”中是“兵器”的意思,在“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中则是“军队”的意思。
3、注意古今异义有些字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完全不同,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代则仅指“妻子”;“牺牲”在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现代则指“为正义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
4、辨析一词多义一个字词可能有多种含义,要根据具体语境选择最合适的解释。
以“故”为例,有“缘故”“所以”“旧的”等意思,在“既克,公问其故”中是“缘故”,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所以”,在“温故而知新”中是“旧的”。
二、掌握语法结构1、特殊句式(1)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的常见形式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夫战,勇气也”“马之千里者”。
(2)被动句被动句的形式有“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被”字句等。
如“受制于人”“为天下笑”“见欺于王”“忠而被谤”。
(3)倒装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比如“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战于长勺”是状语后置,“甚矣,汝之不惠”是主谓倒装。
2、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本是名词“军队”,在此处用作动词“驻军”。
(2)名词作状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名词用作状语,表示“用箕畚”。
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文言文,古之经典,载道传世。
然时代变迁,语言演变,今人阅读文言文,往往如隔靴搔痒,难以领略其中韵味。
故翻译文言文,需得技巧,方能传神达意。
本文试述文言文翻译之技巧,以助读者一窥古人之智慧。
一、字字落实,求真务实文言文翻译,首重字字落实。
一字一句,皆有其意,不可草率从事。
翻译时,应逐字推敲,力求准确。
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翻译时当注意“学”与“习”的区别,“学”为学习知识,“习”为温习旧知,两者含义不同,翻译时应分别对待。
二、意译为主,直译为辅文言文翻译,应以意译为主,直译为辅。
意译,即根据原文的意义,用现代汉语表达;直译,即逐字逐句翻译。
意译可以使译文流畅自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直译则能保留原文的韵味,使读者领略古人之语言风格。
如《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句,意译为“道路漫长而又遥远,我将上下求索。
”直译则为“路漫漫地远兮,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
”三、把握语境,揣摩意境文言文翻译,需把握语境,揣摩意境。
语境包括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作品风格等,这些因素都会对翻译产生影响。
翻译时,应结合语境,揣摩作者意境,使译文更贴近原文。
如《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一句,翻译时需注意“落霞”、“孤鹜”、“秋水”等意象,以及“齐飞”、“一色”等意境,使译文传达出相同的韵味。
四、注重修辞,追求美感文言文翻译,应注重修辞,追求美感。
文言文讲究对仗、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翻译时需将这些手法运用到现代汉语中,使译文更具美感。
如《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一句,翻译时可将“关关雎鸠”对仗为“悠悠我心”,“窈窕淑女”对仗为“婉约佳人”,使译文更具韵味。
五、遵循逻辑,保持连贯文言文翻译,应遵循逻辑,保持连贯。
翻译时,要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译文通顺自然。
如《史记》中“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一句,翻译时需注意“失其鹿”与“共逐之”之间的逻辑关系,使译文表达出原文的含义。
文言文翻译练习方法技巧

夫文言文,古人之言也,其辞简奥,其意深奥,非一日之功可窥其全貌。
然欲窥其全貌,必先练习翻译。
翻译之技巧,非一日可成,然下列数法,可助学子渐进。
一、熟读原文,理解大意翻译之前,首当其冲者,便是熟读原文。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此理亦适用于文言文翻译。
学子宜反复阅读原文,力求理解其大意。
大意明了,翻译方能得心应手。
1. 逐字逐句理解。
将原文中的每个字、每个词都仔细阅读,了解其含义。
如遇生僻字词,宜查阅字典,以免误解。
2. 分析句子结构。
文言文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学子需掌握其基本结构,如主谓宾、定状补等。
分析句子结构,有助于理解句意。
3. 理解修辞手法。
文言文中常用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学子需了解其含义,以便更好地理解原文。
二、积累词汇,扩大知识面文言文翻译过程中,词汇量的积累至关重要。
学子宜多读文言文,积累词汇,扩大知识面。
1. 阅读经典著作。
如《论语》、《孟子》、《史记》等,这些著作中蕴含丰富的文言词汇。
2. 查阅字典、词典。
遇到生僻字词,及时查阅字典、词典,了解其含义、用法。
3. 制作词汇卡片。
将常用文言词汇制成卡片,便于随时查阅和记忆。
三、掌握语法,提高翻译能力文言文语法与今文有所不同,学子需掌握其基本语法规则,以提高翻译能力。
1. 学习文言文句式。
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掌握其基本结构。
2. 理解文言文虚词。
如“之”、“乎”、“者”、“也”等,了解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3. 分析句子成分。
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掌握其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四、翻译技巧1.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在保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意译,使译文更加流畅。
2. 留白处理。
原文中有些语句,意蕴深远,难以用现代汉语表达,可适当留白,留给读者想象空间。
3. 调整语序。
文言文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需根据现代汉语语法规则进行调整。
4. 注重语境。
翻译时,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避免断章取义。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六字诀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六字诀文言文翻译技巧六字诀对、换、留、删、补、调。
1.“对”,即对译。
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翻译时要把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例:①“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学”可对译为“学习”,“习”可对译为“温习”;②“一狼径去”(《狼》)中“径去”可对译为“径直离去。
”当然,有的文言文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多个双音词,对译时要注意根据语境选择使用。
2.“换”,即替换。
一种情况是文言文中有些单音词不能对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双音词时,就要换上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
例:“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中的“薄”,译为“迫近”﹔“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幼时记趣》)中的“明”,译为“眼力”。
另一种情况就是要把通假字换成本字。
文言文中,有时要用同音字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这叫做古字通假。
通假,就是通用、借用的意思。
在翻译时,先要换成本字,再作解释。
例:《核舟记》中“诎右臂支船”一句中的“诎”同“屈”,“屈”是本字,意思是弯曲;“左手倚一衡木”中“衡”同“横”,“横”是本字。
3.“留”,即保留。
有的文言文词语不用翻译。
古今词义相同的词语,如“山、水、牛、羊”等,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官名、书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都可以保留在译文中。
4.“删”,即删除不译。
指的是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不译。
例:“夫战,勇气也”(《曹剃论战》)中的“夫”是句首发语词,只起引发议论的作用;“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中的“之”,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也可删去不译;另外,如“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中的“云”是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不用翻译。
5.“补”,即补充。
一种情况是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放在动词或名词前,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补充进去。
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应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根抚尺罢了”。
文言文翻译六技巧

古文者,华夏文明之瑰宝,传承千年,历久弥新。
然文言文之阅读,对于现代人而言,往往犹如隔靴搔痒,难以深入。
为助读者跨越古今之鸿沟,特整理文言文翻译六技巧,以期助君一臂之力。
一、字词解释法文言文之字词,往往蕴含丰富之意蕴。
翻译时,应先对字词进行解释,理解其基本含义。
如:“夫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夫子”指孔子,“学而时习之”意为学习并且时常复习,“说”通“悦”,愉快。
通过字词解释,可初步理解句意。
二、句式转换法文言文之句式,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
翻译时,需将文言文句式转换为现代汉语句式。
如:“夫战,勇气也。
”这句话中,“夫”为发语词,无实际意义,“战”指战斗,“勇气也”为判断句式,可转换为现代汉语:“战斗,需要勇气。
”三、上下文分析法文言文翻译,不可孤立地看待一个句子。
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
如:“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中,“温故而知新”为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结合上下文可知,此句意为:“孔子说:‘复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四、修辞手法分析法文言文中,修辞手法丰富多样。
翻译时,需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这句话运用了对偶、拟人等修辞手法,翻译时,应保留这些修辞效果,如:“月亮落下,乌鸦啼叫,霜冻满地;江边枫树、渔火相映,愁绪满怀。
”五、文化背景分析法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
翻译时,需了解相关文化背景,以便准确传达原文含义。
如:“子路曰:‘君子哉若人!’”这句话中,“君子”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了解古代“君子”的概念,有助于准确翻译。
六、音韵分析法文言文具有独特的音韵美。
翻译时,可适当保留音韵效果,使译文更具韵味。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句话中,“明月光”与“地上霜”在音韵上形成对比,翻译时,可保留这种对比效果,如:“床前月光明亮,仿佛地上覆盖着霜。
”总之,翻译文言文需掌握字词解释、句式转换、上下文分析、修辞手法分析、文化背景分析和音韵分析等技巧。
(完整版)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文言文翻译方法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把文言文翻译技巧

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文的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即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
直译能够保留原文的严谨性和准确性,使读者对原文有直观的认识。
然而,文言文中有些词汇、句式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此时可采取意译的方法,即在保持原文意境的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表达出其内在含义。
例如,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直译为:“青青的衣领,我的心情悠悠。
”意译为:“衣领青青,我心事重重。
”二、注意词性转换文言文中,许多实词、虚词的词性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要注意词性转换。
例如,文言文中的“之”、“者”、“乎”等虚词,在现代汉语中往往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可以省略或替换为其他词语。
例如,原文:“余闻之也。
”直译为:“我听说。
”意译为:“我听说这个消息。
”三、把握句式结构文言文的句式结构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翻译时要注意把握句式结构,确保翻译的通顺和准确。
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文言文句式结构:1. 谓语前置:将谓语提前,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翻译为:“我想去南海,怎么样?”2. 省略主语: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省略了主语,翻译时需根据上下文补全。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翻译为:“我曾经整天思考,不如花一点时间去学习。
”3. 对仗句:文言文中,对仗句较为常见,翻译时要注意保持对仗的韵味。
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翻译为:“山峦重叠,水道曲折,似乎已经没有路了,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四、了解文化背景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翻译时要注意了解相关文化知识,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例如,翻译《离骚》时,要了解屈原的生平、楚国的历史以及古代神话传说等。
五、注重节奏韵律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节奏韵律,翻译时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韵味。
可以采用韵律翻译、意译等方式,使现代汉语表达更加生动、优美。
总之,掌握文言文翻译技巧对于理解和欣赏古典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技巧,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让更多人领略到文言文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有这样做的,武王就是这样。 ③箪食壶浆,以迎王师。(3分) 译出大意 1分;“箪”1分;“师”1分。 用美味的饭食和酒浆,来迎接大王您的军队。
参考答案
① 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五十天就攻下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这样的。 ②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古人有这样做的,武王就是这样。 ③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用竹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大王您 的军队。
参考答案:
①曾子衣敝衣以耕。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作。 ②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先生不是向别人索求,而是人家主动送给你的, 为什么不接受呢? ③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 也,我能勿畏乎?” 接受的别人的东西,就会害怕得罪他,给予了 别人东西就会盛气凌人。即使国君有所赏赐, 而不傲视我,但是我能不畏惧吗?
谈谈你有什么心得?
(1)加强课本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和 梳理,夯实基础很重要。
(2)遇到疑难的解决办法,要善于 借助。
如何解决疑难?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 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 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 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 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岂有它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亦运而已矣。”
文言文翻译技巧二
善于借助,巧解疑难
借助成语(词语)判断 (如:旬——十月中旬) 借助上下语境推断 (如:旬:五十岁?五月?五年?五个月?)
借助课内文言知识 (举: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借助字形判断
(如:箪)
借助语法结构推断 (如:箪食壶浆)
规律总结:文言文翻译技巧
一、抓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
(关键词语、特殊句式)
请你来当解题者
文言文翻译的“六字法”
读读下面文段,翻译画横线的句子,指出用了“六 字法”的哪一方法。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 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 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 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 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 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评分标准往往体现在句子的几个关键得分点
总结高考翻译题命题规律
选择含有关键词语、特殊句式的句子
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 省略句、被动句、
异义、偏义复词、多义实 倒装句、判断句及
词、常见虚词
固定句式
因为:(1)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别
(2)是考题设置的关键得分点
总结:文言文翻译技巧一
抓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
译出大意 1分;“旬”1分;“举”1分。
②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2分)
译出大意 1分;“是”1分
③箪食壶浆,以迎王师。(3分) 译出大意 1分;“箪”1分;“师”1分。
请你来当评卷者
试给下面答案打分
①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3分)
译出大意 1分;“旬”1分;“举”1分。
五十岁的人攻打它,人的力量是做不到这样的 ②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2分)
(高考试题)
请你来当解题者 文言文翻译的“六字法”
范氏 富, 盍
已
乎
范家 富贵,为什么不 停止这门婚事呢?
(留)(换)(换) (换)(补)(换)
献子 执 而 纺 于 庭 之 槐
范献子把董叔抓来 绑 在 庭院中 的 槐树上。
(留)(换、补)(删)(选)(选)(换)(换)(换)
欲 而 得 之, 又 何请 焉
二、善于借助,巧解疑难
借助字音、字形;借助成语(词语); 借助课内文言知识;借助语法结构推断;
借助上下语境推断… …
依托:加强课本文言文知识的积累 和梳理,夯实基础,调动积累,学 会迁移。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 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 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 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 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 “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想要 而 得到 它了, 还 请求什么 呢?
(换)(留)(换)(换) (选)(调、换)(换)
本课要解决的问题
掌握解决文言文翻译 疑难的技巧
思考:命题者为什么要选这三句 作翻译题?有什么命题规律?
(1) 范氏富,盍已乎
范家富贵,为什么不停止这门婚事(亲事)呢?
(2)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范献子把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
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
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
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
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它哉?避
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①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3分)
找出关键词语,特 殊句式,准确翻译
关键词句不落实, 就会徒劳无功
要有踩点得 分的意识, 洞悉命题者 想考你什么
文言文翻译技巧一 抓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
找出关键词语,特 殊句式,准确翻译
关键词句不落实, 就会徒劳无功
要有踩点得 分的意识, 洞悉命题者 想考你什么
请你来当命题者
迁移练习: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
(3)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想要的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命题一般选择含有关键词语、特殊句式的句子
思考:命题时是根据什么拟定 评分细则的?
①范氏富,盍已乎(2分)
“盍”1分,何不,为什么不;“已”1分,停止 ②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3分) “执”1分,捉住;省略句“执之”1分; “纺”1
分,绑 “欲”③1欲分而,得想之要,;又宾何语请前焉置(1分3分,)请求什么;句意1分
文言文翻译技巧
知识重温
(1)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 译要严格遵循的两个原则?
一是忠于原文,力求做到(信)(达)( 雅) 二是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 (2)文言文“六字翻译法” :
留、补、删、换、调、选
“信”“达”“雅”三字原 则
1.信:忠于原文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 不随意增减内容。 2.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语言通 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文 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