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课堂实录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相关推荐报任安书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报任安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报任安书教案篇1【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作者生平与社会背景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特殊境遇中的复杂感情能辩证地评价作者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认识,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作者的品德与操守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作家、作平简介本文节选自司马迁写给朋友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
47岁时因为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
次年受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
中书令是朝廷中掌管机要的职务,所以司马迁的朋友任安曾写信给他,叫他积极向朝廷推荐贤才。
后来任安因事被捕下狱,司马迁才写了这封回信。
在这封信中,司马迁向任安详细地叙述了自己下狱受刑的经过,抒发了受刑后的痛苦和怨恨,说明他忍辱苟活完全是为了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回答了他不能推荐贤才的原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酷。
全文反复曲折,首尾呼应,夹叙夹议,引古喻今,情真意挚,感慨极深,确实是向知心朋友倾吐表情。
本文节选了原文的开头一部分及后半部分,重点放在了作者表明自己为什么隐忍受辱苟且偷生的原因,这也是我们理解司马迁伟大人格,理解《史记》先进思想的关键之处,本文虽是竹选,但仍白成体系。
文章的结尾呼应开头,点明自己不能“推贤进士”。
二、初读文本,把握文章脉络,感受情感。
选文逐层深入,叙议结合,援引古代事例比喻当今形势。
叙述中透露出作者遭受腐刑之后的痛苦及怨恨,议论中表现作者“隐忍苟活”而要“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的伟大志向。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掌握其意义和用法;(2)能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中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2)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敢于担当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文中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分析和理解;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2. 对文中观点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报任安书》;2. 参考资料:相关注释、译文、解析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报任安书》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4. 要点讲解(1)讲解文中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解读寓意;5. 评价与反思(1)让学生对文中观点进行批判性思维和评价;(2)引导学生从中汲取营养,提升自身品质。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强文言文阅读能力;(2)根据课堂学习,完成相关练习题。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选取其他描述忠诚、担当的文学作品,如《史记》、《论语》等,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报任安书》的主题思想。
2. 文化探究:让学生了解古代letter writing 的文化背景和礼仪规范,探讨《报任安书》在古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报任安书》优秀教案

《报任安书》优秀教案《报任安书》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沟通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学问宝库。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报任安书》教案5篇,期望大家能有所收获!《报任安书》教案1课前透视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融地质学问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喜爱。
通过学习培育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究自然的意识。
对小学生来讲,这篇课文的内容极富吸引力,同时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也是课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因此教学中,老师应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殊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发觉,体会,在对话的朗读中引发对自然科学学问产生深厚的喜欢,产生探讨、探究的愿望。
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喜爱,培育从小关注科学、探究自然的喜欢和意识。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有感情地读好人物的对话。
信息资料:1、生字卡片2、收集有关地壳变迁、化石等相关学问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切入举偶1、依题激疑:你们读过书吗?你们知道的书是什么样吗?(板题)课题中的“书”为什么加上引号?你们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呢?2、展示激趣:老师出示化石标本或相关的图片资料,启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到底是怎样得来的呢?今日我给大家带来一本“书”,看看这本“书”是怎样介绍的!(板题)初读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识字生字。
出示“我会认”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识字沟通,可以实行组内沟通的形式,说说自己已经熟识了哪些字,是怎样熟识的?同时沟通记字的方法,如熟字加偏旁、形近字换偏旁、组词语以及学生个性化的记字方法。
同时把自己不懂的词语作一标记与组内的同学进行沟通。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识字状况。
分段合作读文,互相检查读文状况。
老师巡察吸取反馈。
3、老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相机引导学生沟通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报任安书教案8篇

报任安书教案8篇报任安书教案篇1学习目标: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3.体会__融议论、记叙、抒情于一炉的写作手法。
4.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学习重点和难点:1.理解__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课前预习一、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坐观成败)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二、作者及作品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38岁时继承父职做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历时五年,至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撰写《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因李陵事件被捕入狱,翌年遭受腐刑。
出狱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倾注毕生精力完成了《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面地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余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情况,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它不仅是历史巨著,也是文学巨著,鲁迅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散文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__选自 ,是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原名,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130篇,分为表,书,本纪,世家,列传。
语文教案-《报任安书》教案

语文教案-《报任安书》教案本篇教案主要面向初中及以上学生,以《报任安书》为主要文本内容进行教学,旨在通过此文本启发学生思考,加深对历史人物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学习并理解《报任安书》全文;2.掌握文本解析与分析的基本方法;3.了解报任安的历史背景与生平以及对国家的贡献;4.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对文本进行全面解析与分析;2.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3.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对文本进行全面解析与分析;2.怎样将历史背景与文本内容结合起来;3.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教学方法1.教师授课:讲解文本内容和历史背景,解析文本难点;2.学生独立思考:对文本进行分析与思考;3.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思路与结论,提出问题。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教师介绍《报任安书》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引发学生兴趣。
第二步:全文解析与分析教师根据文本全文,分别进行细节解析、语言解析、主题解析和故事背景解析,引导学生重新审视作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三步:历史背景结合结合历史背景,从历史背景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引导学生重新认识《报任安书》中的内涵哲思。
第四步:举例分析选取文中几个经典段落,进行重点解析与分析,为学生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升提供样本。
第五步:展开讨论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充分表达个人意见,思考文本所表达的深层意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教学评估与反思在教学全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教学过程中也要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做出调整,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结语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能够掌握文本解析以及历史材料与文本内容的结合方法,理解文本难点和深层意义。
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终身。
【素材】报任安书课堂实录

《报任安书》课堂实录师:同学们,在之前文字和文意疏通的基础上,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报任安书》。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是一封信,写信人们通常最喜欢用来直接表达自己真实想法和真诚情感的表达方式。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打开PPT 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打开PPT对此稍作解释),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这封信大约写于公元91年冬天,司马迁的朋友任安即将被处于腰斩之前。
而根据目前史料,这封信也是司马迁的绝笔之作,信中交代了他的《史记》已经基本完成了130篇,此后不久,司马迁就离世而去。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即将离世的人写给即将被处决的朋友的一封绝笔信。
信很长,近3000字,我们的课本节选了文章的后半部分。
师布置任务:文中大量的文字流露出司马迁面临生死选择时内心痛苦的冲突,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挑选自己感触最深最为喜欢的文字,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完成以下任务:每个人都挑选出自己感触最深的片段,组内诵读给其余成员听。
(见PPT)生:小组诵读,相互交流。
师提出问题:在诵读的基础上,各小组选择其中一组问题进行思考,从文中找到依据加以回答:第一组问题:司马迁有没有后悔没有自杀?为什么不愿受死?第二组问题:司马迁认为自己活着是什么状态?为什么选择活下来?生小组讨论并填写小组合作探究记录单一:1.小组成员提出自己发现的司马迁生死观,并从文中找到证据;2.小组形成明确的观点,整合依据,找好发言人做好准备。
报任安书课堂实录[精彩]
![报任安书课堂实录[精彩]](https://img.taocdn.com/s3/m/aabf9f0c02020740be1e9bae.png)
《报任安书》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引言:如果说第一次课是上阶,第二次是登堂,那么今天的第三次课就是入室了。
美需要发现需要开掘。
赏美是自由的,是个性化的。
所以,我希望本次课能成为大家展示才华的平台,搏击智慧的殿堂,驰骋精神的疆场,共享成果的盛宴。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为迅速进入审美语境,让我们一齐背诵本文的核心段落“发愤著书”一段。
齐诵。
导语: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意味深长地说,革命烈士们将来总会有人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文天祥也有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臧克家亦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古今智者指出:凡有功于时代、民族、人民的人,他们都会获得诗意般的永恒。
司马迁《报任安书》是古代书信散文之冠,为千古压卷之作,被誉为足以使司马迁复生的奇文。
如此盛誉,定有其独特的魅力。
现在以我们自己的眼光,一起来鉴赏此文。
我们来探讨第一个问题。
问题一:本文的“魅力”何在?思路参考:1,人:或穷且益坚的刚毅忍尤攘诟的坚韧或甘之如饴的豁达视通古今的睿智或幽而发愤的超脱……2,文:思想内容;形式结构。
【学生个性陈述】生1,本文的魅力之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提出了一种较“死于名节”更新的,更进步的生死观。
之二:司马迁在遭受最残忍的刑罚后,以前驱为榜样,励志笃行,修成正果,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志可嘉,其行可赏。
之三:在作者内心积淀了一种美,即风雨不蚀的信仰,坚不可摧的意志,超越生死的执着之美。
这种美,教懦弱者生的勇气,教精神侏儒者站立。
生2,本文让我最感佩的是司马迁正视淋漓的鲜血直面惨淡的人生的伟男子精神。
在遭受非人的刑罚后不是一蹶不振,自甘沉沦,而是以排山倒海的力量来包容,以海枯石烂的信念去守护,终发奋而著书,成一家之言,演绎暴政下的生命奇迹。
我提议,同学们为民族的大英雄起立致敬!(同学们起立、致敬)生3,人,不能没有精神。
而精神需要自我培育,自我捍卫。
而实现自我培育和捍卫的途径莫过于从浩淼的历史长河中找到自己钟情的榜样。
报任安书教案(精选8篇)

报任安书教案(精选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文档、教学教案、企业文案、求职面试、实习范文、法律文书、演讲发言、范文模板、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job reports, work reports, resignation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es, lesson plan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报任安书教案(精选8篇)报任安书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任安书》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
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些难点、疑点。
这些难点、疑点是课堂教学的困难所在,可也往往是捷径所在。
说“捷径”的意思是如果能够将这些难点解开,其他部分也许就迎刃而解。
《报任安书》一课疑点是信是写给任安的,任安又在狱中,学生都认为司马迁应该说说任安的事情,可是司马迁却一字不提。
阅读文章,却发现司马迁全文都在抒写自己的感受,解释自己为完成史学巨著而忍辱负重的内心痛苦。
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
它标明的是《报任安书》表达指向:即不在任安,只在自己。
在此指向之下,本是难点的第二自然段就不成其为难点。
何以言之?此段文字之难,在于多有欲言而难言,所以言而不言,不言而言之意,然而指向既明,则推测非为难事。
教学重点:疏通文脉。
教学实现:
师:《报任安书》的第一自然段中,表示客套的词语多多,像“牛马走”“再拜”“辱赐”“非敢”“略陈固陋”“幸勿”等,这是书信体的特点。
除了这些客套的话语之外,第一段有实际意义的核心词语是什么?
生:略陈固陋。
师:另外,这一段中需要注意的实词有“曩者”“阙然”“望”“相”。
需要注意的句子是“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谁把这个句子翻译一下,注意“以什么为务”的结构,以及它和“教”的关系。
生:用慎于接物、推荐贤才为追求的道理来教导我。
师:阅读第二自然段,考虑其核心内容。
生:说明“刑不上大夫”的原因。
生:讲“人或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的道理。
生:讲士人应该勉励自己,如果犯了罪就及时自杀,不要使自己受辱。
师:大家谈了这么多,我看都不能包揽全段的意思。
所以,都不完全。
贯通全段的意思上再去考虑,主要是作者的思路。
要沉得着气,先弄清段内的层次。
这一段可以分为几层?第一层意思是什么?
生:司马迁先讲自己出身低微,死了大家也会认为是“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师:停。
司马迁为什么要说到死?这就有一个语境的问题。
这个语境是什么?
生:应该是司马迁受了宫刑。
后边他提到这个事情。
师:现在你给我推演一下司马迁的行文逻辑。
生:他的意思是我受了宫刑,应该自杀,然而因为身份地位地低下,自杀了,大家也会认为我只是因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死了也是白死。
师:所以司马迁没有死。
那么,接下来司马迁又解释表达了什么内容呢?
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师:我看更多的是荣辱的内容:从“太上不辱先”到“曷足贵乎”,我看主要是荣辱的问题。
生:荣辱和生死密切相关,也可以说是有关生死荣辱的内容。
师:请简述一下这一层的意思。
生:司马迁是说在各种污辱之中,我所受的宫刑是污辱最大的。
为什么我会忍受这么大的污辱呢?并不是我甘心在忍受这巨大的污辱,而是因为“积威约之势也”。
师:司马迁似乎还使用了举例论证,列举了不少的历史人物,看看司马迁的这些历史人物有什么共性,司马迁想用他论证什么论点。
生:这些人地位原来都很高,后来都受到巨大的污辱。
用司马迁自己的话说“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
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说明的道理似乎是有罪之后,应该及早自杀。
否则,受辱就后悔莫及。
师:这些例子和荣辱生死的问题有关没有?
生:这些例子都能够证明受辱往往是“积威约之势也”。
师:这些例子和后文的“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有没有关系?
生:有。
这些人还是这些人,可是他们的勇怯和强弱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是因为“势”和“形”发生了变化。
师:现在谁来总结第二段的主要内容,理清其思路。
考虑司马迁“略陈固陋”的指向。
生:司马迁首先解释自己没有自杀乃是因为自杀了人们也不会将他和“能死节者”比。
然而,没有及时自杀却又使得自己陷入“积威约之势”,以至于受到宫刑这样的极大的污辱。
可是,历史上这种现象太多了,比他更强大的人在同样的形势下,也只能接受现实而无法反抗。
字里行间,表现了司马迁因受到宫刑这样的污辱而带来的巨大的痛苦,他甚至在为自己没有及时自杀而后悔莫及。
师:分析得很好,思路清晰。
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先是解释,自己开始没有自杀,乃是因
为不值;后边受辱乃是因为不得己。
这样去读第三段我们就会有非常清楚的思路。
第三段是什么核心内容?
生:解释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不是“念父母,顾妻子”,而是“恨私心有所不尽”。
师:第四自然段呢?
生:列举著述闻世的前贤,说明自己也有著述闻世的志向。
师:注意作者表述的重点,即作者有意突出了所有人物的什么共性?
生:都是在灾难中有所成就。
这中间也体现了作者自勉的意思。
师:第五自然段呢?
生:直接表明自己的志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再次解释“就极刑而无愠色”的原因。
师:就司马迁为实现理想,“就极刑而无愠色”而言,我看这不是胆怯,倒更是极大的勇敢。
这让我想到受胯下之辱的韩信,他们有没有相似点?有什么相似性?
生:有。
相似点都是忍小辱,成大事。
师:阅读最后一段,看看它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生:照应开篇,阐述自己受辱后沉痛的心情、被误解的无奈,说明自己不能“推贤进士为务”的原因。
强调“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师:现在疏通一下全文的思路。
司马迁开篇从任安“教以慎以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入题,然后讲明为写史记而没有及时自杀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受辱及痛苦心情;这是文章的第一板块。
文章的第二板块主要在于阐述自己要想前人一样,在艰难痛苦中完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宏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