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优秀PPT课件
合集下载
2024年《报任安书》优秀课件

相关历史知识
了解与《报任安书》相关的历史知识,如西汉时期的政治制度、文化 风貌等。
24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
01
02
03
04
知识掌握程度
评估自己对《报任安书》相关 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时代背
景、文本解读等。
学习方法与效率
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及效率, 是否能够有效吸收和掌握知识
。
思维能力提升
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能 力的提升情况,如分析、归纳
2024/2/29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 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 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在《史记》中创立了纪 传体的编纂方法,为后世史书 编纂树立了典范。
4
《报任安书》创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为回复好友任安的一封书信。
书中表达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心情和决心,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
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通过自身经历,阐述了在逆境中 保持高尚品德和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如诚信、正直、勇敢等。
2024/2/29
13
对后世影响及现实意义
2024/2/29
对后世的启示
文中表达了作者对于忠诚、担当、信念和价值观的坚守,对 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励人们追求真理、坚守信念、勇于 担当。
现实意义
对话准备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 写任安和司马迁的对话
脚本,并进行排练。
现场表演
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任安 和司马迁的对话场景, 展现历史人物的风貌和
内心世界。
21
观众互动
表演结束后,观众可以 提问或发表意见,与演
员进行互动交流。
分享交流
个人准备
分享交流
学生提前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 难和挑战,以及应对这些困难的方法和经 验。
了解与《报任安书》相关的历史知识,如西汉时期的政治制度、文化 风貌等。
24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
01
02
03
04
知识掌握程度
评估自己对《报任安书》相关 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时代背
景、文本解读等。
学习方法与效率
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及效率, 是否能够有效吸收和掌握知识
。
思维能力提升
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能 力的提升情况,如分析、归纳
2024/2/29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 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 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在《史记》中创立了纪 传体的编纂方法,为后世史书 编纂树立了典范。
4
《报任安书》创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为回复好友任安的一封书信。
书中表达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心情和决心,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
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通过自身经历,阐述了在逆境中 保持高尚品德和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如诚信、正直、勇敢等。
2024/2/29
13
对后世影响及现实意义
2024/2/29
对后世的启示
文中表达了作者对于忠诚、担当、信念和价值观的坚守,对 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励人们追求真理、坚守信念、勇于 担当。
现实意义
对话准备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 写任安和司马迁的对话
脚本,并进行排练。
现场表演
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任安 和司马迁的对话场景, 展现历史人物的风貌和
内心世界。
21
观众互动
表演结束后,观众可以 提问或发表意见,与演
员进行互动交流。
分享交流
个人准备
分享交流
学生提前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 难和挑战,以及应对这些困难的方法和经 验。
《报任安书》优秀课件

《报任安书》优秀课件
目 录
• 《报任安书》的背景与作者介绍 • 《报任安书》的原文解析 • 《报任安书》的思想内涵 • 《报任安书》的艺术特色 • 《报任安书》的影响与评价 • 《报任安书》的实践应用
01 《报任安书》的背景与作 者介绍
背景介绍
01
02
03
时代背景
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政策, 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 态。
重点字词解析
总结词
重点字词解析详尽,有助于理解文意
详细描述
课件中对《报任安书》中的重点字词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包括词义、用法、语 法等方面。这些解析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意,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特 点。
句子翻译与理解
总结词
翻译准确,理解深入
详细描述
课件中对《报任安书》中的难句进行了准确的翻译,并对这些句子进行了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这些翻译和理解有 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文意,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同时,课件还通过举例和对比等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 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思想启示
该文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命运和道 义的独到见解,对于后世的哲学、伦 理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启示。
历代评价与争议
高度赞誉
历代文学家、史学家对《报任安书》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 该文思想深邃、文笔优美,是千古绝唱。
争议与批评
部分学者认为该文在表达上过于晦涩,思想观点也有争议, 对其评价持批评态度。
当代价值与启示
03 《报任安书》的思想内涵
忍辱负重的人生观
总结词
忍辱负重是《报任安书》中表达的一种人生观,强调在逆境中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勇敢面对困难和 挫折。
详细描述
忍辱负重的人生观体现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自身遭遇的坦然面对,他虽遭受宫刑,忍辱偷生, 但仍坚持完成了《史记》的创作,体现出了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这种人生观启示人们在面对困 境时,要学会忍耐和坚持,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目 录
• 《报任安书》的背景与作者介绍 • 《报任安书》的原文解析 • 《报任安书》的思想内涵 • 《报任安书》的艺术特色 • 《报任安书》的影响与评价 • 《报任安书》的实践应用
01 《报任安书》的背景与作 者介绍
背景介绍
01
02
03
时代背景
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政策, 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 态。
重点字词解析
总结词
重点字词解析详尽,有助于理解文意
详细描述
课件中对《报任安书》中的重点字词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包括词义、用法、语 法等方面。这些解析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意,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特 点。
句子翻译与理解
总结词
翻译准确,理解深入
详细描述
课件中对《报任安书》中的难句进行了准确的翻译,并对这些句子进行了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这些翻译和理解有 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文意,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同时,课件还通过举例和对比等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 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思想启示
该文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命运和道 义的独到见解,对于后世的哲学、伦 理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启示。
历代评价与争议
高度赞誉
历代文学家、史学家对《报任安书》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 该文思想深邃、文笔优美,是千古绝唱。
争议与批评
部分学者认为该文在表达上过于晦涩,思想观点也有争议, 对其评价持批评态度。
当代价值与启示
03 《报任安书》的思想内涵
忍辱负重的人生观
总结词
忍辱负重是《报任安书》中表达的一种人生观,强调在逆境中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勇敢面对困难和 挫折。
详细描述
忍辱负重的人生观体现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自身遭遇的坦然面对,他虽遭受宫刑,忍辱偷生, 但仍坚持完成了《史记》的创作,体现出了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这种人生观启示人们在面对困 境时,要学会忍耐和坚持,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报任安书ppt课件

追求真理的勇气
司马迁在遭受不公时,仍坚持完成《史记》,体现了他对历史真相 的追求。这告诉我们,要有勇气面对真相,不畏强权。
自我提升的动力
从司马迁的成长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断提升自我、充实自我的 过程。这激励我们要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对社会价值的思考
01
公正与正义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表达了对社会公正的追求,这引发我们对社会
。
思想意义
该文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 的重要文献,反映了作者对社会 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价值的 追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历史地位
在文学史上,《报任安书》被视 为与《出师表》、《陈情表》等 名篇齐名的经典之作,具有不可
替代的历史地位。
对报任安书的反思与批判
思想局限
有观点认为,《报任安书》反映了作者对女性、对底层人 民的忽视和偏见,体现了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的局限性。
作为《史记》的序言,报任安书对于 研究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和《史记》的 编纂具有重要价值。
思想启示
报任安书体现了司马迁坚韧不屈的精 神和追求真理的勇气,对后世的学者 、思想家和文人墨客提供了思想启示 。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坚持真理
报任安书启示我们要有追求真理 的勇气和决心,不畏强权,勇于
坚持自己的信念。
独立思考
详细描述
在信中,司马迁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因为遭受迫害而放弃对历史的记录和评价。 他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受外界压力的影响。这种忠诚和信仰的坚守也是 《报任安书》的重要思想内涵。
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总结词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对人生价值进行了深入思考,他认 为人生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坚持正义,而不是权势和名利。
司马迁在遭受不公时,仍坚持完成《史记》,体现了他对历史真相 的追求。这告诉我们,要有勇气面对真相,不畏强权。
自我提升的动力
从司马迁的成长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断提升自我、充实自我的 过程。这激励我们要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对社会价值的思考
01
公正与正义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表达了对社会公正的追求,这引发我们对社会
。
思想意义
该文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 的重要文献,反映了作者对社会 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价值的 追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历史地位
在文学史上,《报任安书》被视 为与《出师表》、《陈情表》等 名篇齐名的经典之作,具有不可
替代的历史地位。
对报任安书的反思与批判
思想局限
有观点认为,《报任安书》反映了作者对女性、对底层人 民的忽视和偏见,体现了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的局限性。
作为《史记》的序言,报任安书对于 研究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和《史记》的 编纂具有重要价值。
思想启示
报任安书体现了司马迁坚韧不屈的精 神和追求真理的勇气,对后世的学者 、思想家和文人墨客提供了思想启示 。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坚持真理
报任安书启示我们要有追求真理 的勇气和决心,不畏强权,勇于
坚持自己的信念。
独立思考
详细描述
在信中,司马迁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因为遭受迫害而放弃对历史的记录和评价。 他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受外界压力的影响。这种忠诚和信仰的坚守也是 《报任安书》的重要思想内涵。
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总结词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对人生价值进行了深入思考,他认 为人生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坚持正义,而不是权势和名利。
报任安书优秀课件49张PPT

生死选择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 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 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 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 响亮的回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 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 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zāng bì ) ) 臧获婢妾 暴肌肤 (pù
(jià n)缧绁 (lé i xiè ) 囹圄(yǔ) 槛
) 强颜 (qiǎng) 赭 (zhě) 桎梏 (gù
自主学习、重点点拨
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 一种应用性文体。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构十分完美,
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
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李陵事件被捕入狱,翌年遭受宫
刑。出狱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倾注毕生精力完成了 《史记》。
史家之绝唱——《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 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 包括五种体例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 (年)表10篇,共52万字。“本纪”按年代顺序记叙帝 王的言行和政迹; “世家”载述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 物的业绩;“列传”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书” 记录了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表”按年代谱列各个时 期的重大事件。这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 “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 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 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 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文学史纲》)。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目的)在于: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 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 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 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 响亮的回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 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 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zāng bì ) ) 臧获婢妾 暴肌肤 (pù
(jià n)缧绁 (lé i xiè ) 囹圄(yǔ) 槛
) 强颜 (qiǎng) 赭 (zhě) 桎梏 (gù
自主学习、重点点拨
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 一种应用性文体。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构十分完美,
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
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李陵事件被捕入狱,翌年遭受宫
刑。出狱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倾注毕生精力完成了 《史记》。
史家之绝唱——《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 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 包括五种体例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 (年)表10篇,共52万字。“本纪”按年代顺序记叙帝 王的言行和政迹; “世家”载述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 物的业绩;“列传”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书” 记录了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表”按年代谱列各个时 期的重大事件。这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 “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 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 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 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文学史纲》)。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目的)在于: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报任安书优秀课件49张-2024鲜版

思想内涵
作者在信中以激愤的心情,饱满的感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为著作《史记》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 偷生的痛苦心情。文章发语酸楚沉痛,笔端饱含感情,是一篇不可多得奇文,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2024/3/28
6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2024/3/28
7
文章结构梳理
01
02
03
引言
简要介绍《报任安书》的 背景和作者司马迁的情况 。
道义为先
在面对生死抉择时,报任安坚守 道义原则,不屈服于权势和金钱 的诱惑,体现了高尚的道德品质 。
16
逆境中坚守信念和勇气
坚定信念
在遭受冤屈和困境时,报任安始终坚 信自己的清白和正义,不为逆境所动 摇。
勇于面对困难
报任安在书信中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和 勇气,敢于直面困难和挑战,不畏惧 权贵的威胁和打压。
报任安书优秀课件 49张
2024/3/28
1
目录
2024/3/28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历史事件与人物关系剖析 • 思想内涵及价值观念探讨 •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2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2024/3/28
3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年或前135年~不 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 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 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 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
《战国策》
一部记录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斗争的史料汇编,其中包含了许多与《史记》相关的人 物和事件,可以作为延伸阅读的参考书籍。
《汉书》
《报任安书》课件(共61张PPT)

3、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 极刑而无愠(yùn)色,
(此书)已经起草,尚未完成,就碰上这桩祸 事,惋惜它没有写成,因此宁愿接受宫刑而 没有怨怒的表情。
4、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 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 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我确实想完成这本书,把它(暂时)藏在名山 之中,(以后)再传给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使它流行于大都会,这样我就补偿了前番下 狱受刑所遭到的侮辱,即使一万次遭到杀戮, 哪里有悔恨呢!可是,这番话只能说给有见识 的人听,对俗人就难说了。
读《报任安书》后感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 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历来为 人们所推崇,作者司马迁也因此书享誉千古。今日读完 《报任安书》后,则更加深了自己对它的敬佩。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一封书信。信中将 自己对汉王朝是非不分,忠奸不辨表现了极大的愤慨, 将自己忍受屈辱的一腔悲愤表现得淋漓尽致。掩卷之后, 我也思绪起伏。
2、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左丘明失明后,才写出了《国语》;
3、《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 也。
(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 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
4、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 事,思来者。 所有这些作者都是心中感到抑郁不舒畅, 他们的思想观念不被当时的人们接受,所以 叙述所经历的事情,让后世了解自己。
我不自量力,近来将自己的心愿寄托在 无用的言辞上,搜集世上散失的文献,粗略 地考证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统观他们由始 至终的过程,考查他们成功、失败、兴起、 衰败的规律。
2、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想借此来探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寻 找古今历史复杂现象后面的共同点,成就自 己独到的(历史)见解。
(此书)已经起草,尚未完成,就碰上这桩祸 事,惋惜它没有写成,因此宁愿接受宫刑而 没有怨怒的表情。
4、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 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 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我确实想完成这本书,把它(暂时)藏在名山 之中,(以后)再传给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使它流行于大都会,这样我就补偿了前番下 狱受刑所遭到的侮辱,即使一万次遭到杀戮, 哪里有悔恨呢!可是,这番话只能说给有见识 的人听,对俗人就难说了。
读《报任安书》后感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 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历来为 人们所推崇,作者司马迁也因此书享誉千古。今日读完 《报任安书》后,则更加深了自己对它的敬佩。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一封书信。信中将 自己对汉王朝是非不分,忠奸不辨表现了极大的愤慨, 将自己忍受屈辱的一腔悲愤表现得淋漓尽致。掩卷之后, 我也思绪起伏。
2、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左丘明失明后,才写出了《国语》;
3、《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 也。
(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 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
4、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 事,思来者。 所有这些作者都是心中感到抑郁不舒畅, 他们的思想观念不被当时的人们接受,所以 叙述所经历的事情,让后世了解自己。
我不自量力,近来将自己的心愿寄托在 无用的言辞上,搜集世上散失的文献,粗略 地考证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统观他们由始 至终的过程,考查他们成功、失败、兴起、 衰败的规律。
2、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想借此来探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寻 找古今历史复杂现象后面的共同点,成就自 己独到的(历史)见解。
《报任安书》(共30张PPT)

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 样具体展开的?
此文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 偿前辱之债。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 (第2、3段)
抒发愤懑,今努力
重点字词
❖ 曩者辱赐书
从前.与畴昔同
❖ 少卿足下 敬称:您
❖ 若望仆不相师 若:好象;望:埋怨:仆:我。
❖ 而用流俗人之言 世俗的人
❖ 请略陈固陋 (我)请求略微陈述固塞鄙陋(的意见) ❖ 幸勿为过 幸:希望;过:动词,责备。
❖ 且勇者不必死节 为节而死。死:为…而死。
❖ 恨私心有所不尽
❖ 曼辞以自饰
美妙,美好
❖ 适足以自辱耳 ❖ 适得府君书
恰好,刚才
❖ 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恐怕------吧
❖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的原
❖ 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 且夫:发语词.因引决:自
而
❖ 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表转折,却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 象鲜明。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解题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 “报……书”“答……书”“与…书”“上…… 书”“寄……书”等
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 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第六段:表明自己现在的心情和对人生的看法。
最后一段里哪些句字照应前文,哪些句子写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报任安书优秀课件优质ppt

05 报任安书的文化内涵
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 《报任安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司马迁在信中表达 了自己忍辱负重、以信为本的信念,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 信”的价值观。
儒家思想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适度,既 不过于强硬,也不过于软弱。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表 达了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所持的适度原则,体现了儒家思 想中的中庸之道。
THANKS
生动形象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 法,如排比、对仗、夸张 等,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内涵丰富
文章语言内涵丰富,寓意 深刻,表达了作者对人生 的思考和感悟,引人深思 。
结构特色
逻辑严密
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逻辑严密,体现了作者 高超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 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布局巧妙
作者在文章布局上巧妙安 排,使得文章整体结构紧 凑,重点突出,让人印象 深刻。
其他文化内涵的探讨
《报任安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例如,司马迁在信中提到了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和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文 化的特点。
《报任安书》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例如司马迁对生死观的探讨、对人性 善恶的探讨等,这些思想都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
06 报任安书的现实意义
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人权意识
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自身遭遇的反思,可以引发我们对社会中不 公正现象的关注,提高人权意识,倡导公平正义。
社会责任感
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反思,我们可以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使 命,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推动社会进步。
文化传承
报任安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可以 促进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弘扬民族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史公:司马迁所任官职。司马迁28 岁接任父亲的职位,担任太史令。古 代书信常在开头先列具写信人的官职 姓名。
再拜:拜两次,表示恭敬。 言:陈 述。 足下:古代对人的敬称。 曩:从 前。 者:表示停顿。
推:推荐。 进:引荐。 贤、士:有才 德的人。 为务:作为应当做的事情。 务,事、任务。当时司马迁任中书令 (由宦官担任,掌管推选人才和文书 等),能较多地接近皇帝,任安希望 司马迁利用自己的条件向皇帝举荐人 才。
重点分析
引决:自杀。 况仆之不得已乎:何况我已经(到了) 没有任何办法可想(的地步)呢? 隐忍:克制忍耐。
幽:包围、囚禁。 粪土:指监狱,即受屈辱的地方。
私心有所不尽:指内心想做的事尚未完成。 文采:指文 章。
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 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内容与形式梳理。
重点分析
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在地上画个圈子做牢狱,也一定 不能进去。势,那种情势。 这句是说牢狱的恐怖。
原文
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yuán)
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qiāng)地,视 徒隶则正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 不辱者,所谓强(qiǎng)颜耳,曷足贵乎!
“今仆不幸… …仆于妻子何如哉?”这句是说,自己没 有家人可牵挂,对妻子、孩子的情分也不深。
原文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 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léi)绁 (xiè)之辱哉?
重点分析
颇:很。 识:明白。 分:界限、原则。 沉溺:陷身、陷入。
原文
且夫臧(zāng)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 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 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第二段第三层 原文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wù)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 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 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重点分析
顾:顾念。 妻子:妻子和孩子。 至:至于。 激于义理者: 被正义、真理所激发的人。 不然:不这样。指心中有理 想的人与常人不同,不会“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
重点分析
西伯:周文王的封号。 伯(也):方伯,即一方诸侯之
长。殷纣时他是西方诸侯之长,故称。 拘于羑里:
据《史记·殷本纪》、《史记·周本纪》载,周文王曾被殷
纣王拘禁。羑里,今河南汤阴县北牖城。
李斯:战
国末年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人。帮助秦始皇统一全国,
任秦丞相。秦二世时,李斯被赵高陷害,最后被腰斩、灭
素所自树立:平素自己用来 立身的。指从事的职业和所 处的地位。
第二段第二层
原文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 之所趋异也。
重点分析
或:无定代词,有的、有的人。 于:比。 用之所 趋:意思是为什么去死。用,介词,因。之,代词,代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不同情况。
原文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 其次诎(qū)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 (chuí)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 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 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原文
意气勤勤 恳恳,若 望仆不相 师,而用 流俗人之 言,仆非 敢如此也。
重点解析
意:用意。 气:语气。 勤 勤恳恳:诚恳的样子。 若: 如果。 仆:司马迁对自己 的谦称。
而:好像、同……一样。 流: 这里有顺从、追随的意 思。 俗人:指一般世俗之人。
原文
请略陈固 陋。阙 (quē)然 久不报, 幸勿为过!
报任安书
司马迁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 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 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 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一、阅读单元后知识短文《司马迁和〈史 记〉》,由学生介绍所了解的司马迁的生平经历。
重点分析
伏法受诛:接受法律的 制裁,接受死刑。 亡:丢失。 蝼蚁:蝼 蛄和蚂蚁,泛指微小的 生物。
原文
重点分析
而世又不与能死 节者比,特以为 智穷罪极,不能 自免,卒就死耳。 何也?素所自树 立使然也。
死节者:坚守自己的节操 而死。 比:并列。 特:副 词,只、仅仅。 智穷罪极: 指方法用尽,因为罪行实 在太重而无法开脱。
思考: 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
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 开的呢?
复信目的: 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
“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
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 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 垂空文以自见”。(第3、4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 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5段)
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
分段研习,理解行文脉络,理清内容逻辑。
①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 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②研习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 “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 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 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 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 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 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三、教读课文。
听课文录音,有表情地诵读课文。
1、学生对照注释朗读课文,将注释下的注音、 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并划出有疑难 之处。
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
第一段
原文
太史公牛马 走司马迁再 拜言。少卿 足下:曩 (nǎng)者辱 赐书,教以 慎于接物, 推贤进士为 务。
重点解析
桎(zhì)梏(gù)。
季布:季布原为项羽将领,屡次
困辱刘邦。项羽死后,刘邦悬赏捉拿季布。季布剃光了头,颈带铁
圈,改变姓名,卖身为鲁人朱家的奴隶。
灌夫:汉景帝时,
灌夫平七国之乱有功,为中郎将。武帝时被诬下狱、灭族。 居室:
少府所属的官署名,是当时贵族犯罪后的拘声闻邻国,及罪至罔(wǎng) 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 也?
重点分析
罪至罔加:罪名临头,法网加在身上。 一体:一 律、一样。 安在其不辱也:“其不辱也安在”的倒装。
原文
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 怪乎?夫人不能蚤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 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 殆为此也。
重点分析
勇怯,势也:勇敢或胆怯,是在不同形势下显示 的。 强弱,形也:强大或软弱,是在具体情况下表现的。 审矣:明白了。夫:发语词,表示要发议论。 蚤:通 “早”。 斯:指示代词,这。 殆:副词,大概、恐怕。
③研习第3、4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 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 么要这样写?
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 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 “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 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 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 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 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 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 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 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 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 也”。
吕后死,吕禄等人谋反,周勃与陈平等诛灭吕氏亲族,迎立文
帝。 权倾五伯(bà):权势很大,超过春秋时的五霸。伯,通
“霸”。 请室:汉代囚禁有罪官吏的监狱。周勃后来被诬告谋反,
下狱治罪。
魏其:魏其侯窦婴,汉景帝时为大将军,武帝时被诬下狱处
死。 衣赭衣:穿红褐色的衣服。古代囚服为赭色。衣(赭),名
词用如动词,穿。 三木:指加在颈、手、足三处的刑具,即枷和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 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 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 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 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 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信的内容
三族。 具于五刑:受遍五种刑罚。至于他受了哪五种酷
刑,未详。
淮阴:淮阴侯韩信。韩信先被刘邦封为楚王,后有人告他谋
反,刘邦假做南游,到陈地,韩信来见,被逮捕。后被赦,封为淮
阴侯。 械,手铐、脚镣一类的刑具。
彭越、张敖:彭越,
汉初功臣,封梁王。张敖,汉初功臣,张耳之子,父死,袭为赵王。
二人都因被诬告谋反,下狱定罪。 绛侯:西汉功臣周勃的封号。
重点分析
交手足:手脚被捆绑。 交,交叉,这里可译为“捆
绑”。
榜:鞭打。 头枪地:用头碰地。
徒隶:狱卒。 步。
及以至是:等到了这种地
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已经在监狱中受尽凌辱)还 要说没什么可耻辱的,这只能说是厚脸皮罢了。耳,语 气助词,而已、罢了。 曷:即“何”,表示疑问。
原文
且西伯,伯也,拘于羑(yǒu)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 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 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jī),大将 也,衣赭(zhě)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 受辱于居室。
重点分析
先:祖先。
理,纹理,指皮肤。
不辱辞令:不做言而无信的事。辞令,酬应、答对的言辞。
再拜:拜两次,表示恭敬。 言:陈 述。 足下:古代对人的敬称。 曩:从 前。 者:表示停顿。
推:推荐。 进:引荐。 贤、士:有才 德的人。 为务:作为应当做的事情。 务,事、任务。当时司马迁任中书令 (由宦官担任,掌管推选人才和文书 等),能较多地接近皇帝,任安希望 司马迁利用自己的条件向皇帝举荐人 才。
重点分析
引决:自杀。 况仆之不得已乎:何况我已经(到了) 没有任何办法可想(的地步)呢? 隐忍:克制忍耐。
幽:包围、囚禁。 粪土:指监狱,即受屈辱的地方。
私心有所不尽:指内心想做的事尚未完成。 文采:指文 章。
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 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内容与形式梳理。
重点分析
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在地上画个圈子做牢狱,也一定 不能进去。势,那种情势。 这句是说牢狱的恐怖。
原文
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yuán)
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qiāng)地,视 徒隶则正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 不辱者,所谓强(qiǎng)颜耳,曷足贵乎!
“今仆不幸… …仆于妻子何如哉?”这句是说,自己没 有家人可牵挂,对妻子、孩子的情分也不深。
原文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 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léi)绁 (xiè)之辱哉?
重点分析
颇:很。 识:明白。 分:界限、原则。 沉溺:陷身、陷入。
原文
且夫臧(zāng)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 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 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第二段第三层 原文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wù)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 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 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重点分析
顾:顾念。 妻子:妻子和孩子。 至:至于。 激于义理者: 被正义、真理所激发的人。 不然:不这样。指心中有理 想的人与常人不同,不会“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
重点分析
西伯:周文王的封号。 伯(也):方伯,即一方诸侯之
长。殷纣时他是西方诸侯之长,故称。 拘于羑里:
据《史记·殷本纪》、《史记·周本纪》载,周文王曾被殷
纣王拘禁。羑里,今河南汤阴县北牖城。
李斯:战
国末年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人。帮助秦始皇统一全国,
任秦丞相。秦二世时,李斯被赵高陷害,最后被腰斩、灭
素所自树立:平素自己用来 立身的。指从事的职业和所 处的地位。
第二段第二层
原文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 之所趋异也。
重点分析
或:无定代词,有的、有的人。 于:比。 用之所 趋:意思是为什么去死。用,介词,因。之,代词,代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不同情况。
原文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 其次诎(qū)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 (chuí)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 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 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原文
意气勤勤 恳恳,若 望仆不相 师,而用 流俗人之 言,仆非 敢如此也。
重点解析
意:用意。 气:语气。 勤 勤恳恳:诚恳的样子。 若: 如果。 仆:司马迁对自己 的谦称。
而:好像、同……一样。 流: 这里有顺从、追随的意 思。 俗人:指一般世俗之人。
原文
请略陈固 陋。阙 (quē)然 久不报, 幸勿为过!
报任安书
司马迁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 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 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 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一、阅读单元后知识短文《司马迁和〈史 记〉》,由学生介绍所了解的司马迁的生平经历。
重点分析
伏法受诛:接受法律的 制裁,接受死刑。 亡:丢失。 蝼蚁:蝼 蛄和蚂蚁,泛指微小的 生物。
原文
重点分析
而世又不与能死 节者比,特以为 智穷罪极,不能 自免,卒就死耳。 何也?素所自树 立使然也。
死节者:坚守自己的节操 而死。 比:并列。 特:副 词,只、仅仅。 智穷罪极: 指方法用尽,因为罪行实 在太重而无法开脱。
思考: 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
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 开的呢?
复信目的: 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
“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
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 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 垂空文以自见”。(第3、4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 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5段)
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
分段研习,理解行文脉络,理清内容逻辑。
①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 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②研习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 “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 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 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 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 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 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三、教读课文。
听课文录音,有表情地诵读课文。
1、学生对照注释朗读课文,将注释下的注音、 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并划出有疑难 之处。
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
第一段
原文
太史公牛马 走司马迁再 拜言。少卿 足下:曩 (nǎng)者辱 赐书,教以 慎于接物, 推贤进士为 务。
重点解析
桎(zhì)梏(gù)。
季布:季布原为项羽将领,屡次
困辱刘邦。项羽死后,刘邦悬赏捉拿季布。季布剃光了头,颈带铁
圈,改变姓名,卖身为鲁人朱家的奴隶。
灌夫:汉景帝时,
灌夫平七国之乱有功,为中郎将。武帝时被诬下狱、灭族。 居室:
少府所属的官署名,是当时贵族犯罪后的拘声闻邻国,及罪至罔(wǎng) 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 也?
重点分析
罪至罔加:罪名临头,法网加在身上。 一体:一 律、一样。 安在其不辱也:“其不辱也安在”的倒装。
原文
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 怪乎?夫人不能蚤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 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 殆为此也。
重点分析
勇怯,势也:勇敢或胆怯,是在不同形势下显示 的。 强弱,形也:强大或软弱,是在具体情况下表现的。 审矣:明白了。夫:发语词,表示要发议论。 蚤:通 “早”。 斯:指示代词,这。 殆:副词,大概、恐怕。
③研习第3、4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 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 么要这样写?
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 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 “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 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 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 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 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 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 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 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 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 也”。
吕后死,吕禄等人谋反,周勃与陈平等诛灭吕氏亲族,迎立文
帝。 权倾五伯(bà):权势很大,超过春秋时的五霸。伯,通
“霸”。 请室:汉代囚禁有罪官吏的监狱。周勃后来被诬告谋反,
下狱治罪。
魏其:魏其侯窦婴,汉景帝时为大将军,武帝时被诬下狱处
死。 衣赭衣:穿红褐色的衣服。古代囚服为赭色。衣(赭),名
词用如动词,穿。 三木:指加在颈、手、足三处的刑具,即枷和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 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 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 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 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 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信的内容
三族。 具于五刑:受遍五种刑罚。至于他受了哪五种酷
刑,未详。
淮阴:淮阴侯韩信。韩信先被刘邦封为楚王,后有人告他谋
反,刘邦假做南游,到陈地,韩信来见,被逮捕。后被赦,封为淮
阴侯。 械,手铐、脚镣一类的刑具。
彭越、张敖:彭越,
汉初功臣,封梁王。张敖,汉初功臣,张耳之子,父死,袭为赵王。
二人都因被诬告谋反,下狱定罪。 绛侯:西汉功臣周勃的封号。
重点分析
交手足:手脚被捆绑。 交,交叉,这里可译为“捆
绑”。
榜:鞭打。 头枪地:用头碰地。
徒隶:狱卒。 步。
及以至是:等到了这种地
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已经在监狱中受尽凌辱)还 要说没什么可耻辱的,这只能说是厚脸皮罢了。耳,语 气助词,而已、罢了。 曷:即“何”,表示疑问。
原文
且西伯,伯也,拘于羑(yǒu)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 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 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jī),大将 也,衣赭(zhě)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 受辱于居室。
重点分析
先:祖先。
理,纹理,指皮肤。
不辱辞令:不做言而无信的事。辞令,酬应、答对的言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