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区域卫生规划
三亚红沙海岸规划方案

三亚红沙海岸规划方案一、简介三亚红沙海岸是三亚市著名的旅游景点,其壮丽的海滩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红沙海岸,我们制定了以下规划方案。
二、保护环境1. 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定期检测海水质量和沙滩生态状况,确保海岸线的生态平衡。
2. 引入生态恢复项目,恢复或种植沿海植被,增强海岸带的抗风固沙能力。
3. 限制沙滩开发建设,保留自然沙丘和海滩植被,减少人为破坏。
三、基础设施建设1. 完善道路交通网络,提高红沙海岸的交通便捷度,以方便游客的来往。
2. 建设娱乐设施和公共设施,如娱乐广场、运动场地、卫生间等,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便利。
3. 考虑建设旅游观光设施,如观景平台、观光电梯等,提供更好的观赏海滩的机会。
四、旅游开发1. 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海洋文化节、沙滩足球赛等,吸引更多游客前来。
2. 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项目,如水上运动、沙滩娱乐等,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3. 引入特色餐饮和购物区域,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使游客有更好的消费体验。
五、安全管理1. 设立专门的警务岗位,加强海岸线的安全巡逻,确保游客的人身安全。
2. 设置警示标识,提醒游客注意海滩安全规范,避免事故发生。
3. 加强消防设施建设,确保海岸线的火灾安全。
六、社区发展1. 支持当地居民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如手工艺品制作、特色美食等,增加居民收入。
2. 推动沿海地区的社区建设,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
3. 加强青少年教育和培训计划,培养当地的旅游人才,促进社区的发展。
七、未来展望三亚红沙海岸是三亚市的重要旅游资源,通过规划方案的实施,我们期望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开发海岸线,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合理的规划,实现生态环境和旅游业的良性循环,为未来的发展留下宝贵的资源和机遇。
八、结语三亚红沙海岸规划方案的制定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这一区域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
我们将努力实施以上规划方案,以期提升红沙海岸的整体形象,打造一个更加宜人、安全和繁荣的旅游目的地。
三亚湾新城项目整体规划报告

米
项目定位
集住宅、商业、文化、旅游等 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新城
项目开发背景及意义
城市化进程加速
城市更新与升级
随着海南省及三亚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规模急需 扩大。
三亚湾新城项目的开发有助于推动三 亚市的城市更新和升级,提升城市整 体形象和品质。
项目的影响。
社会参与机制构建
广泛征求社会意见
在项目规划和实施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 求社会意见,提高项目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建立社会参与平台
设立社会参与平台或渠道,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和管理, 提高项目的社会认可度和支持度。
加强社会监督
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加强社会监督,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出现违 法违规行为。
三亚湾新城项目整体规划报告
目录
• 项目背景与目标 • 土地利用规划 • 空间结构与景观风貌规划 •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 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 实施保障措施与建议
01 项目背景与目标
三亚湾新城项目简介
01
项目名称
三亚湾新城
02
03
04
项目位置
海南省三亚市三亚湾沿岸
项目规模
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
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强在用机动车环保管理,减 少尾气排放。
3
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减少裸露地面,降低扬尘污 染。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优化城市声环境布局
合理规划城市声环境功能区,降低噪声对居 民生活的影响。
加强噪声源管理
对建筑施工、交通噪声等实施严格监管,控 制噪声源强度。
三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专家指导小组的通知

三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专家指导小组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三亚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11.09•【字号】三府办[2009]253号•【施行日期】2009.11.09•【效力等级】地方工作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爱国卫生正文三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专家指导小组的通知(三府办〔2009〕253号)各镇人民政府、各区管委会,市政府直属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件精神,实施我市2009年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完成医改工作任务。
经市政府同意成立三亚市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领导工作,协调工作中存在重大问题。
同时,成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技术专家指导小组,为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工作。
具体如下:一、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容丽萍市政府副市长副组长:黄兴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陈志勇市卫生局局长周高明市财政局局长王国平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朱南秋市发改局副局长成员:李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龙轩市编办副调研员刘凤娟市卫生局副局长史晓辉市财政局总会计师闫国镭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副局长陆仁彬市人事劳动保障局副局长易士诚市民政局副局长文永道市教育局副调研员莫壮丽市妇联副主席陈广文市残联副理事长陈百川三亚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黄良生市物价局副局长陈文军崖城镇委副书记黄紫雄田独镇政府副镇长刘琼龙海棠湾镇政府常务副镇长王扬育育才镇政府副镇长陈国庆河东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树清河西区管委会副主任郑芳叶凤凰镇妇联主席黄昌花天涯镇妇联主席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由陈志勇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主要职责:(一)负责对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部分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三亚湾海坡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功能定位和规模 (3)第三章规划结构和土地使用规划 (3)第四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控制 (5)第五章道路交通系统规划控制 (6)第六章绿地景观系统规划控制 (8)第七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控制 (9)第八章地下空间规划控制 (10)第九章环境保护规划控制 (11)第十章综合防灾系统规划控制 (11)第十一章土地使用及建筑规划管理控制 (12)第十二章城市设计导则 (14)第十三章附则 (15)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规划目的为指导三亚湾海坡片区的建设,统筹安排规划范围内的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促进三亚湾海坡片区的发展,特编制三亚湾海坡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第146号发布);(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4)《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2011.1);(5)《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大纲》(2008.11);(6)《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7)《三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8)《三亚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暂行版》(2011.3);(9)《三亚湾新城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6);(10)《海南三亚湾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高尔夫球场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4);(11)国家、海南省和三亚市城乡规划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技术规范。
第三条. 规划范围规划区位于三亚市西部,距离凤凰机场2公里,距离三亚市中心城区12公里。
规划范围东至三亚湾城市活力中心,南至三亚湾海岸线,西至肖旗港,北至海渝西线,用地总面积10.26平方公里。
第四条. 规划效力本规划是海坡片区内土地使用和各类建设的法定性文件,适用于三亚市海坡片区规划范围内各类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工作,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规划行政许可、实施规划管理的依据。
三亚市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三亚市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我市村庄规划建设管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要求,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海南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特定控制区内村庄规划建设还须符合相关规定。
特定控制区是指城镇规划建成区、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军事管理区、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沿海重点开发区、旅游度假区、产业园区和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成片建设区域。
第三条制定和实施村庄规划,应当坚持村民主体地位、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尊重自然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综合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保持村庄和民居景观特色。
第四条区人民政府、育才生态区管理委员会应当及时公布经依法批准的村庄规划,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除外。
村庄规划批准之日起20日内,区人民政府、育才生态区管理委员会应当通过在村庄张贴、网络发布等多种方式公开规划成果。
村民委员会应当全套留存规划成果供村民查阅。
第五条经依法批准的村庄规划,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建设项目审批等的法定依据,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第六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村庄规划指导和监督工作,研究制定本市村庄规划编制导则、村庄居民住房设计图集及相关规划实施管理细则。
区自然资源和规划主管部门依据职能分工,履行村庄规划管理相关职责。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做好建筑工程监督管理工作。
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村庄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审批、日常质量安全监督、施工场地管理及竣工验收等管理工作。
市综合行政执法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开展违法建设查处工作;负责育才生态区违法建设行为立案查处工作。
黄小玲简历

黄小玲简历黄小玲,女,汉族,海南省儋州市人,经济学硕士、卫生经济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2011-2013年)。
现任海南医学院管理学院经济与管理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健康经济与政策、健康服务与管理、全球健康等。
一、教育经历1990年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英语专业,本科学历,获学士学位。
2005年12月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专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2011年至2013年于赴美国犹他大学进行访问学者进修学习,主要研修领域:健康经济与政策、健康服务与管理、全球健康等。
二、工作经历1990年至2007年,受聘于中国工商银行海口市分行,任国际业务部科员、主管、经济师等职;2008年至2009年,受聘于海南医学院预防医学系,任劳动保障办公室副主任、副教授;2010年-2017年,受聘于海南医学院管理学院,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兼院办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等职;2018年至今,受聘于海南医学院管理学院,任经济与管理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等职。
三、主要成果近年主持多项省厅级科研项目,主编(或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专著或教材6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代表性成果如下:(一)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海南省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8, 26(5):388-390.(中文核心期刊)2、健康中国背景下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医学教育与实践,2017,25(6):821-823+827.3、大健康背景下情景式和探究式融合教学法在健康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医学教育与实践,2017,25(2):182-184.4、2002-2020年海南省医疗服务需求变化趋势及预测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17,34(2):272-274+279.(中文核心期刊)5、海南省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及其变化趋势. 中国卫生资源,2017,20(1):45-48. (中文核心期刊)6、海南省农村居民就医选择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3(333):204-207. (中文核心期刊)7、海南省农村居民门诊费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11(329):818-819+836. (中文核心期刊)8、学生餐营养改善项目卫生经济学研究现状与方法.中国公共卫生,2015,5(31):88-91.(增刊)(中文核心期刊)9、“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ealth service utilization under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NRCMS) in Hainan, China: preliminary evidence from a household survey.” Journal of Asian Public Policy, 2015,2(8):178-190.(ISSN 1751-6234)10、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基本素质与能力调查研究-基于社会需求的视角.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5,3(26):98-100.11、海南省农村妇女医疗服务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14,10(29):4861-4864.(中文核心期刊)12、健康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转变. 社区医学杂志,2014,11(12):33-34.(二)出版的专著及教材1、主编,公共卫生项目经济学评价方法[M].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17.ISBN:978-7-117-24712-2/R.24713,独立完成其中约11万字的编写工作。
三亚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2023年修订)

附件:三亚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2023年修订)(征求意见稿)二O二三年九月声环境功能区是加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强化噪声源监督管理和环境执法、改善声环境质量的重要依据和手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土空间规划以及用地现状,划定本行政区域各类声环境质量标准的适用区域。
本划分方案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2014)等文件要求,在原划分方案的基础上调整了部分区域的环境噪声标准适用类别。
本划分方案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原《三亚市城市规划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2012—2023年)》同时废止。
本划分方案编制单位:海口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本划分方案由三亚市生态环境局负责解释。
三亚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2023年修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和《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2014)等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三亚市行政区域的声环境管理。
二、划分原则(一)以城市规划为指导,按区域规划用地的主导功能、用地现状进行科学划定。
(二)主要以城市规划功能结构和城镇集中建设区为单元划分声环境功能区。
(三)单块的声环境功能区面积,原则上不小于0.5平方公里。
(四)便于城市环境噪声管理和促进噪声治理,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五)根据城市规模和用地变化情况,噪声区划可适时调整,原则上不超过5年调整一次。
三、划分方法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规定的5类声环境功能区进行划分。
(一)O类声环境功能区:指康复疗养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
根据相关规划文件,本划分方案无符合划分为。
类功能区条件的区域。
(二)I类声环境功能区:城市用地现状已形成一定规模或近期规划已明确主要功能的区域,其用地性质符合“1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需保持安静的区域”规定的区域;I类用地占地率大于70%(含70%)的混合用地区域。
海南环境整治工程施工方案

一、项目背景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海南省的环境整治工作日益重要。
为提升海南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本工程针对海南全省范围内的环境整治工作进行规划与实施。
二、工程目标1. 提升海南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生活环境;2. 治理河道、湖泊等水体污染,恢复水生态;3. 加强城市绿化,提高城市景观效果;4.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风貌。
三、工程范围1. 河道、湖泊水体整治:包括鸭尾溪、文澜江等河道;2. 城市绿化提升:包括海口市、三亚市等城市绿化工程;3.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包括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村庄风貌管控等;4. 环岛高铁高速沿线环境整治:包括安全整治、环境卫生整治、撂荒地整治和水体污染治理等。
四、施工方案1. 河道、湖泊水体整治(1)清淤疏浚:对河道、湖泊进行清淤疏浚,清除淤泥、垃圾等污染物;(2)生态修复:采用生态护坡、水生植物种植等措施,恢复水生态;(3)污水治理: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污水达标排放。
2. 城市绿化提升(1)绿化规划:根据城市布局,制定合理的绿化规划,包括绿化带、公园、广场等;(2)植被种植:选用适合本地气候、土壤条件的植物,进行绿化种植;(3)景观设计:结合城市特色,进行景观设计,提升城市景观效果。
3.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1)农村垃圾治理:建设垃圾收集点、转运站,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2)污水治理: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污水达标排放;(3)村庄风貌管控:加强村庄风貌管控,防止大拆大建,保持乡村特色。
4. 环岛高铁高速沿线环境整治(1)安全整治:加强沿线安全隐患排查,进行整改;(2)环境卫生整治:清理沿线垃圾、杂物,保持环境卫生;(3)撂荒地整治:对撂荒地进行复垦,提高土地利用率;(4)水体污染治理:对沿线水体进行整治,恢复水生态。
五、工程进度安排1. 项目前期准备(1个月):包括方案设计、招投标、合同签订等;2. 施工准备(2个月):包括人员、设备、材料准备等;3. 施工实施(12个月):按施工方案进行河道、湖泊水体整治、城市绿化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环岛高铁高速沿线环境整治;4. 工程验收(1个月):对已完成工程进行验收,确保工程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亚市区域卫生规划(2009年—2015年)以党的十七大和海南省委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家计委、财政部、卫生部《关于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以《海南省2008-2012年重点民生项目发展规划》和《三亚统筹城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为构架,编制本规划,旨在加强三亚市卫生事业的宏观管理,努力实现全市卫生资源的统筹与优化配置,规范全行业管理,建立适应我市“海南南部中心”和“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发展要求、服务琼南地区的高水平医疗卫生保障平台,逐步实现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满足辖区及琼南地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同时实施高端战略,加快健康产业发展,满足高端游客的需求。
一、基本情况(一)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三亚市位于海南省南端,东邻陵水县,北依保亭县,西毗乐东县,南临南海。
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6.2摄氏度。
陆地面积191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5000平方公里。
三亚市是海南南部的中心城市和交通、通信枢纽,设3个管理区,辖6个镇,境内有5个国营农场。
2007年末常住总人口52.39万人。
三亚是著名的热带滨海旅游度假城市,具有典型的热带滨海景观,阳光、海水、沙滩等旅游资源丰富,海岸线长209公里,有19个港湾,海域水质良好,自然景色优美,人文古迹众多。
著名景点有天涯海角、亚龙湾、南山、大东海、鹿回头、小洞天、三亚湾、西岛、蜈支洲岛等。
改革开放以来,三亚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2007年生产总值122.32亿元,比2006年(下同)增长22.1%。
人均生产总值26414元,增长18.6%。
地方财政收入22.09亿元,增长118.9%,城镇居民平均收入11642元,增长23.6%;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376元,增长17.5%。
三亚凤凰机场近期年吞吐量为531.1万人次/年,已开通了96条航线,其中国际航线25条。
(二)卫生事业发展现状1、卫生资源卫生机构:2007年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39家。
其中,市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2家,社会办医疗机构17家。
全市综合医院有8家。
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家(三亚农垦医院),二级甲等医疗机构1家(市人民医院),分别设有医疗急救中心。
市级公共卫生机构有3家,分别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妇幼保健院、市卫生监督所。
市区有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六镇设有6个中心卫生院、5个中心卫生院分院,5个农场医院。
全市村卫生室91家,按国家卫生部规定,村卫生室覆盖率达100%。
人力资源:2007年全市卫生机构工作人员有329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975人,占78.5%。
卫生技术人员中有执业(助理)医师1165人,注册护士1136人,药剂人员120人,技师(士)169人,其中检验师125人,其它技术人员385人。
全市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为5.68人。
职称分布是:高级职称127人,占卫生技术人员4.27%,中级职称554人,占卫生技术人员18.63%。
学历分布是:硕士以上占0.7%,本科占15.4%,大专占26.3%,中专及以下占57.6%。
此外,全市共有91个村卫生室,乡村医生91人,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医生数为0.36人床位数:2007年全市医疗机构有床位1729张,其中市区医疗机构1511张,卫生院218张,全市每千人口拥有病床位数3.4张;卫生经费投入情况:2007年,市地财预算内卫生事业费投入9887万元,基本建设经费4360万元。
人均卫生事业费203元,卫生事业费占地方财政支出(不含基建支出)3.9%。
各项经费占卫生事业费比例:医院30.4%,卫生院28.3%,疾病预防控制11.2%,妇幼保健7.5%,中医事业14.8%,其他7.8%。
表1 2007年三亚市卫生资源情况及与海南省、全国的比较每千人口卫技人员数(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生数(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数(人)每千人口床位数(张)人均卫生事业费(元)三亚市 5.68 2.22 2.170.36 3.40203.0海口市7.73 2.86 3.050.63 4.71——海南省 3.89 1.51 1.490.56 2.49109.2全国(2006年)3.58 1.54 1.10 1.10 2.70178.12、卫生服务状况医疗服务:2007年全市完成门诊量近200万人次,其中市级医疗单位为1624743人次,占82.2%。
农村为351820人次,占17.8%。
平均每名医生年诊疗人次为1696.7人次(海南省为1654.5人次,全国为1506人次);全年住院40005人次,其中市级医疗单位为32231人次,占80.57%,农村7774人次,占19.43%;手术人数为8647人次;病床使用率为53.6%(海南省为59.1%,全国为70.9%);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7.8天(海南省为8.1天,全国为8.9天);住院病人抢救成功率90.27%。
疾病预防控制:2007年全市共报告乙类传染病(无甲类)12种共2010例,比上年下降7.31%,死亡20例,发病为366.24/10万,病死率为1.00%。
发病前5位病种分别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梅毒、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共2097例,占发病总数的81.7%。
其中肺结核占40.0%,病毒性肝炎占19.8%,流行性腮腺炎占7.8%,梅毒占7.2%,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占6.9%。
计划免疫:全市计划免疫接种实行规范化门诊接种, “五苗”全程接种率达97.9%,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100%,糖丸强化免疫服苗率达97%以上,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计划免疫相关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
卫生监督:2007年全市实施卫生监督检查2889户次;抽检餐饮具4165份,总合格率为75.5%,抽检食品96份,合格率为98.5%;监测公共场所450户次,其中空气质量、微小气候、噪声、照度等指标的检测量为2110项次,合格率为96.5%,顾客公共用具抽检400多份,合格率为96.8%。
另外,我市进一步加强食品与公共场所行业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共组织全市餐馆、幼儿园、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等场所2000多家,2.5万人参加培训,培训覆盖率达80%,培训考核合格率达100%。
妇幼保健:以“卫IX项目”和“降消项目”工作为契机,加强孕产妇和0~6岁儿童系统管理工作。
2007年住院分娩率为96.12%,高危住院分娩率为99.69%,新法接生率为96.76%,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59.07%,0~6岁儿童系统管理率为53.42%,比去年同期有了明显的提高。
新生儿死亡率为8.33‰,婴儿死亡率为10.4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2.23‰,孕产妇死亡率为35.44/10万,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为0.18‰,各项控制指标均低于省规定的范围。
3、卫生服务需求状况在三亚市市区和农村分别选取了三个抽样调查点,分别是:市区,河西(红旗、建设社区)60户,儋州60户,月川(本地60户、外来60户)120户;农村,崖城水南村60户,崖城保港保平村60户,崖城三公里村60户。
在抽样中,每个独立的60户分别按经济状况好、中、差各抽取20户,进行入户调查。
调查发现,两周患病率在城市为58.3‰,外来人口101.6‰,均低于全国水平(2003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城市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53.2‰),而农村151.1‰,高于全国水平(2003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农村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39.5‰);慢性病患病率农村地区较高,为96.7‰,城市则为75.7‰,外来人口81.1‰,均低于全国水平;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经济状况差的家庭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明显增高。
从患者住院就诊单位分布来看,城市居民在市级医院住院者居多,占61.5%,其次是省级医院23.1%,各类门诊部、卫生室和卫生院各占3.8%,农村居民在市级医院住院者占43.5%,卫生院21.7%,省级医院17.4%,各类门诊部、卫生室13.0%。
城市和农村慢性病人未住院的原因大都集中在经济困难(城市70.8%,农村59.1%),其次是认为没有必要(城市25.0%,农村29.5%)。
4、社会与医疗保障服务2007年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9112人(覆盖率为82%),保险费征收19636.64万元,支出14499.7万元;工伤保险参保人数75578人,保险费征收457.5万元,支出233.02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3845人,保险费征收7569.68万元,支出5256.3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9230人(覆盖率为95%),保险费征收658.27万元,支出66.9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为255994人(覆盖率为98%),资金筹集1459.16万元,支出1069.2万元。
5、其他卫生工作中医事业得了长足发展,市中医院开办的按摩、针灸等中医特色专科吸引大批国外游客到三亚来进行治疗和康复疗养,中心卫生院开设中医科,加强中医人才的培养,中医特色和中医优势进一步得到发扬。
“汽车流动扶贫医院”共派出医疗队24批次,医务人员126人次,为4230人次义诊,免费药品1.8万多元。
健康教育蓬勃开展,人群卫生知识知晓率稳步提高。
红会发动组织无偿献血人数10507人次,无偿献血达306.4万ML,全市临床用血全部实现100%来自无偿献血。
卫生救护培训、善款筹集、救助工作取得新突破。
医疗市场整顿成效显著,取缔大批非法行医诊所,食品、医疗市场进一步规范。
(三)主要优势1、卫生资源总量呈增长态势2007年全市医院卫生院床位达1729张,比上年增加138张,增长8.2%;卫生工作人员达3290人,比上年增加276人,增长9.2%;卫生技术人员2975人,比上年增加724人,增长32.2%。
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2.22人、护士数2.17人、床位数3.40张,均高于海南省以及全国水平。
近年政府对卫生投入不断增加,2007年市地财预算内卫生事业费投入9887万元,比上年增加5456万元,增长1.18倍;人均卫生事业费203元,比上年增加100元,增长97.0%。
2、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医疗方面,以农垦医院、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为核心,农村卫生院为枢纽,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为基层网底;预防保健方面,有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结核病、麻风病、慢性病和中心卫生院防保所、社区预防等专线网络。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卫生投入的增加,全市卫生设施得到不断完善和改造,尤其是通过改造业务用房和购置先进医疗仪器,较大地改善了群众的就医条件。
城乡三级医疗预防网的建设和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城乡缺医少药的状况,为全市防病治病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我市卫生事业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