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案)

合集下载

《草船借箭》教案(优秀8篇)

《草船借箭》教案(优秀8篇)

《草船借箭》教案(优秀8篇)《草船借箭》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知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需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实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同学认知到诸葛亮“借”箭胜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1、让同学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知诸葛亮借箭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

2、准备《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师:《三国演义》是俺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胜利,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

今天俺们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

3、审题: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回答问题。

(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俺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迫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1、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1、齐读第1段:什么叫“妒忌”?(对才干、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身好的人心怀怨恨。

语文《草船借箭》教案5篇

语文《草船借箭》教案5篇

语文《草船借箭》教案5篇草船借箭是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草船借箭》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语文《草船借箭》教案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教学重点: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教师准备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三国,导新课师: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书或电视剧吗?(看过)那你最喜欢三国里的那些人物?(学生发言)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喜欢诸葛亮,谁能说说喜欢他的理由吗?(学生各抒己见)如: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等.今天咱们学的这篇课文也和诸葛亮有关.板书: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大多数同学对《三国演义》中的一些故事和人物有些初步了解.老师抓住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更能激发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下面再请大家自由的读读课文找出借箭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的段落.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些什么?1.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汇报交流(1)理清借箭的原因(1—2自然段)经过(3—5自然段)结果(6—9自然段)(2).概括课文大意.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梳理: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只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师:难怪周瑜长叹一声(出示句子:〝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过他呀!〞学生齐读){设计意图: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为探究性学习作好了铺垫}三.合作探究,领悟神机妙算,感悟人物形象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中的那些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1.学生默读课文把认为最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用波浪线画下来.2.小组互动,快速讨论.交流,准备汇报.3.全班互动,交流研究成果.引导品读感悟.——算天(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师;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②但是光读这句,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出诸葛亮之所以敢立下军令状,是因为他在三天前就算准了这场雾.)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齐读)〞——算人.(1)算到了曹操谨慎多疑.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抓住〝笑〞指导学生朗读第一句,说说诸葛亮在笑谁?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如:笑曹操的谨慎多疑,笑周瑜的自不量力,笑自己的神机妙算......根据诸葛亮不同的笑进而读出不同的语气)诸葛亮虽然笑着说,但他并没有把要说的话说出来.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诸葛亮会说什么(指导学生练笔写出诸葛亮没说的话.如: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因为他太谨慎.太多疑啦!周瑜想害我,太自不量力了吧......)(2)算到了鲁肃不会告密鲁肃虽是周瑜的心腹,但生性忠厚老实.就是因为诸葛亮对鲁肃十分了解,就算准了他不会告密(引导学生找出句子: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算准了借箭的位置师:诸葛亮不仅能算天.算人而且还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引读:〝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因为诸葛亮考虑周密,非常清楚借箭的地理位置,是他的巧妙安排.你们觉得诸葛亮怎么样?(神)难怪周瑜长叹一声:(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师:周瑜哪里不如诸葛亮?(通过与诸葛亮对比,感受周瑜形象:心胸狭窄,自不量力......){设计意图:以文眼〝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模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交流过程中,老师不断引导学生用不同形式的读去感悟语言文字,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使富有形象色彩的语言植根在孩子们的语言世界中.}四.总结全文,以读促读1.在不断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民族的化身,智慧的化身.2.如果同学们还想进一步了解诸葛亮或三国中的英雄人物,课后再去好好地读一《三国演义》这部经典著作.{设计意图:由三国开课,又由三国结束,使整个课堂前呼后应,完整一体.并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继续读《三国演义》从而激发学生好读经典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五.教学反思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落实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1.从题入手,因题质疑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2.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等方面的差异.3.发散思维,勇于探索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课堂上学生质疑:如果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会怎样呢?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肯定大难临头中计了,有的说,诸葛亮足智多谋,定会有化险为夷的计策,有的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一回诸葛亮很可能凶多吉少……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命运的预测,学生的看法虽然不同,但言之有据.教师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肯定学生的思维,并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继续探究.4.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语文《草船借箭》教案2说教材: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课文主要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枝箭的任务来为难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草船借箭的方法向曹操借到十万多枝箭,最后令周瑜不得不自叹不如.文中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宜引导学生品读,体会人物性格,同时,课文的思考练习主要设计了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练习.说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大胆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互相解决.(这是能力的培养)2.理解课文内容,品读课文,总结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襟,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说教学重.难点:1.感悟人物形象,从文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2.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说教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能力.再加上课后思考题中有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我将本文的教学方法设计为自主.合作.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问题能力.)说学法:以品读感悟为主,采用猜一猜,画一画,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演一演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及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语文素养.说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知天文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1)创设语境,感悟朗读(2)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小结:看来诸葛亮胸有成竹,对天气情况了如指掌.怪不得周瑜一声叹息:(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刚才咱们用了前后联系的方法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前面那句话是反映诸葛亮的预测,后面那句话是反映事实的,这样一联系,就能体现他的神机妙算.你再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找一找,还有哪些话前后联在一起能够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2.晓地理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3.识人心草船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他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他还了解哪些人呢?三.人物对比,升华感受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提示后讨论交流)四.拓展延伸,扩展文本1.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诸葛亮挺有才干?请你选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诸葛亮.2.设想一下当诸葛亮归来时与周瑜相见,周瑜会怎么说?诸葛亮又会怎么说呢?五.总结拓展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识人心,足智多谋,他的本事从何而来,想知道吗?请大家阅读《三国演义》的相关章节.说板书:草船借箭诸葛亮周瑜知天文神机妙算晓地理我真比不上他!识人心语文《草船借箭》教案3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10个要求会认的生字,会写_个生字,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和讲述,了解〝幔子.调度.水寨.擂鼓.呐喊.丞相.都督.军令状.翎毛.胶漆〞等名词术语,结合课文,采用推测.换词等方式,了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支援.自有妙用〞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才干.妒忌.神机妙算〞等词语的意思.2.练习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特征(反应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主要情节)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练习结合全文内容和词语之间的联系,来深刻理解〝才干.嫉妒.神机妙算〞几个词语并体会七对表现人物所起的作用,体会作者对诸葛亮敬仰.赞美的思想感情.4.体会文章〝处处伏笔照应〞.〝人物对比〞〝诸事情发展一切由诸葛亮自己掌控的特殊顺序〞的表达方法和思路对表现诸葛亮〝计谋神妙〞的作用,深入体会〝神机妙算〞的含义和作者对诸葛亮敬仰赞美的情感.课前预习:1.要求学生自学生字,认准读音;找到文中的一些介绍古代官职.器物名称的词语,通过询问.揣摩.结合影视剧回忆等方式,了解他们的意思;读课文,尝试着通过结合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来理解文中一些其他读不懂的词语的字面意思.2.反复讲课文读几遍,力争将课文读通顺,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3.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怎样的故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本文跟我们学过的其他课文不一样,除了小说内容是古代故事,文章一些言语也还带有古代的文言文的痕迹,我们先来认真读懂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文字.二.检查预习.1.认读生词,纠正易错读音.(强调擂鼓助威的〝擂〞字读音,区分多音字.)2.让学生介绍自己课下了解到的课文中写古代官职.器物词语的意思.在学生不能介绍清楚的情况下,教师介绍〝丞相.都督〞,顺便向学生交代清楚〝三国魏蜀吴.曹操的丞相.诸葛亮这个丞相.周瑜这个都督〞的官职和他们之间的关系.3.请学生介绍自己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情况,结合〝才干.妒忌〞的理解,介绍小说第四十五回周瑜设计杀曹操水军头领被诸葛亮看破而生嫉妒之心,要杀害诸葛亮的缘由,结合理解〝神机妙算〞的字面意思,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写周瑜要害诸葛亮,最终没害了,周瑜不得不服了诸葛亮.4.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分段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汇报自己对课文的了解:草船借箭讲了怎样的故事?要求抓住主要情节来介绍.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周瑜做事的目的(前因).诸葛亮的应对.诸葛亮的作法及做法的特点.结果(包括周瑜长叹)〞,用简单但是能明白把主要情节.做法主要特征介绍清楚的话,表述主要内容.指导要点:看看学生是否把上面的要点介绍清楚;语言是否简练.针对存在问题,让学生跟重复说,一直到说清楚,符合要求(班上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能说清楚).(意图,通过抓住主要情节概括.表述,基本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第二课时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个故事,知道了诸葛亮用怎样巧妙的方式来〝造出〞了十万支箭.周瑜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回忆神机妙算的意思:神.妙:形容高明;机.算:指推测.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在本文,诸葛亮的什么计策是巧妙地?那些机智是惊人的?(回忆课文内容)好,那么,我们换个词:说,诸葛亮〝足智多谋〞,我这比不上他.这样换行不行? (可能有结果.如果有结果,就是:足智多谋,没有高明.神奇.巧妙的意思,表现一个人的聪明才智的程度不如神机妙算高.如果学生有结果,那就顺着学生的结果往下进行:好,那么,我们来研究一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高明.神奇.巧妙的程度写出来的.如果没结果:好,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把〝神机妙算〞的特点表达出来的,看看换了到底行不行.)一.研读本文相互照应的特点,体会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体会诸葛亮的计谋的〝神妙〞所在.1.教师布置任务:本文写作上很有特点,那就是我们读文章的时候,一边读一边会产生一些疑惑,一直读下去,疑惑解开,一直读到事情做完,疑惑才全部解开.请同学们读课文,用笔勾画出那些让我们疑惑的地方,表上序号,再用不同颜色的笔勾出疑惑解开了的地方,标上上同样的序号,看看我们能够找出多少这样的地方.2.学生自己读书,做对应性勾画.3.学生相互交流.(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也可以不采用)(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读书,感受文章伏笔照应的地方,初步感受伏笔照应).相关要点:(1)周瑜要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答应,并且说只要三天,还立了军令状(——为什么答应人们都做不了的事情?而且立了军令状?能完成吗?为诸葛亮担忧),结果:草船借箭,借来了十万多支.(2)诸葛亮不用造箭的材料,只要船只.草把.军士,能够造箭吗?(——莫名其妙)去〝草船借箭〞才明白.(3)鲁肃是周瑜的人,诸葛亮不让鲁肃告诉周瑜准备船只草把军士的事情.(万一告诉了怎么办?)鲁肃果然〝没提〞.(4)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白天,都没动静.诸葛亮不用做准备(因为开始我们并不知道他要草船借箭).到了出发才明白,诸葛亮要等大雾.(5)到曹营阵前擂鼓呐喊,(曹兵出来怎么办——才二十条船,六百军士啊,鲁肃替我们提出了担忧),诸葛亮断定曹操不敢出来,(真的吗?)曹操果然没出来,只是射箭.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注意提出来:为什么不到这里不明白了,困惑了,甚至担忧了.3.讨论,认识诸葛亮对所有事情都〝胸有成竹〞我们不明白的这些事情,鲁肃明白吗?周瑜明白吗?曹操明白吗?他们分别不明白什么?但是,诸葛亮明白吗?他都明白什么?(对应上面所有的疑惑,一条一条的体会)周瑜肯定不会给他造箭的材料,他必须另想办法(教师总结:知道周瑜的害人之心);明白三天后有大雾,可以去草船借箭,曹操多疑不敢出兵(教师总结:知曹操.知天文);明白鲁肃这次一定不告诉他借船的事情(教师总结:知鲁肃).教师引导思考:这么多事情,文中的其他人物不明白,只有诸葛亮自己明白,所以,一些事情都按照诸葛亮的设计,顺利发展.实施,最终成功.你们说,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谋〞怎么样?神机妙算!用足智多谋行不行?不行!诸葛亮太神奇了,说是什么事情都聊得到——这叫料事如神!正因为诸葛亮知道一切,所以,〝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事情吗,对诸葛亮来讲,可以立军令状吗?既然可以,说明诸葛亮觉得这事情怎么样(提示:他是刘备的丞相,军师,还得帮助刘备打天下呢!)?(非常容易,很有把握!)所以,诸葛亮在整个过程中,他都表现得非常轻松,用一个词语来讲叫举重若轻.读课文,看看诸葛亮的言行.语言中,哪些词语突出了诸葛亮的举重若轻.学生读书,再勾画.(只要三天!原立军令状.甘愿受罚.自有妙用.保管.曹操一定不敢出来,只管饮酒作乐!),指导学生朗读有关部分,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举重若轻.)4.认识对比写法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回忆第一课时,文中人物的官职:(顺便介绍鲁肃的官职:参军校尉,相当于部队的参谋长),想象:这些人都是傻瓜吗?但是,在诸葛亮面前,他们显得怎么样?(弱智一般)介绍小说的特点:很多情节为想象出来的,而不是现实中真实的存在.在《三国志》(介绍《三国志》),其实是没有〝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情节是虚构(介绍虚构的概念)出来的.作者为什么在这个故事中,将周瑜.曹操.鲁肃这些政治家.军事家写成这个样子呢?(为了表现诸葛亮,诸葛亮做事,这些人都被蒙在鼓里,而诸葛亮却知道他们所思所想,实在太神奇了!)老师总结:这就叫做对比衬托,是为了更好的突出诸葛亮的神奇啊!5.研究开头结尾的特点:首尾照应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教师提出问题:文章开头写了周瑜,结尾又写了周瑜.我们看结尾: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结合全文来思考,这一叹,叹出了周瑜当时怎样的情感态度?佩服.恼怒.心有不甘.无可奈何!朗读这段话!读出周瑜的感叹中的〝无奈.佩服.恼怒.心有不甘〞来!二.布置拓展阅读本次诸葛亮给了要加害诸葛亮的周瑜不小的教训,此后的教训还多着呢.《三国演义》中,有的情节〝诸葛亮三气周瑜〞,怎么气的?气到什么程度?请同学们去读三国演义,找到有关章节,一睹为快!语文《草船借箭》教案4【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2.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欲望.【教学重点】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动作,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谁能根据上节课的学习,给大家介绍一下课文的背景?生:《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讲的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故事,当时魏国刚刚打败蜀国,又派兵进攻吴国.于是,蜀.吴两国联手抵抗曹操.师:文中一共有几个人物,谁能帮大家理顺一下人物关系? 生:课文中有四个人物,曹操是魏国的首领,诸葛亮是蜀国的军师,而周瑜是吴国的都督,鲁肃是吴国有名的谋士.师:周瑜见诸葛亮很有才干,心里很妒忌,这才引出了这个故事.二. 新课过渡:同学们,你觉得这个故事精彩吗?(精彩)是呀,文学作品之所以精彩,是因为作者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而每个人物的塑造又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这节课,我们要再次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让这些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跃然纸上的.(一) 赏析重点段(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作者使用什么方法描写人物的.(人物对话)师:好,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人物对话.(课件出示对话,隐去旁白)现在同桌一组,分角色读一下对话,边读边想:你所扮演的这个角色,再说这句话时,心里会想什么,脸上是什么表情?读完后同桌把意见交流一下.(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揣摩人物心理,并启发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在每句对话前加上提示语)师:大家都很聪明,能根据对话走进人物内心,下面我们加上提示语,再来读一下课文.(课件出示加有提示语的课文,分角色朗读,学生互评.)师: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觉得周瑜.诸葛亮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谈对周瑜和诸葛亮的初步认识)但仅仅根据这一段的文字,我们还不能透彻的了解人物特点,下文中,还有一些人物的语言描写,找出来读一读,看你对人物有什么更深的认识.(二)感悟1.指名读一读描写周瑜的语言,总结出周瑜的性格特点是阴险狡诈.(板书:阴险狡诈)学生朗读.2.再说说诸葛亮的语言.。

(精品教案)5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讲课稿(通用10篇)

(精品教案)5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讲课稿(通用10篇)

(精品教案)5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讲课稿(通用10篇)5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讲课稿(通用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讲课稿预备工作,借助讲课稿能够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这么应当怎么写讲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5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讲课稿,供大伙儿参考借鉴,希翼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今天我讲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十册第五组19课《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是依照我国闻名古典历史小讲《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文章说述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

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

讲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精密、才智过人。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情况进展顺序举行叙述。

第三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阅读名著关于增益智慧,提升素质,特殊是语文素质有着举脚轻重的作用。

所以,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算是让学生感觉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我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我依照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课文,使学生领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缘故。

4、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发,体味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从而感觉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么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让学生经过对故情况节的了解,感觉鲜亮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啥能成功,体味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降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

努力启示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究、发觉的过程。

《草船借箭》的优秀教案(通用5篇)

《草船借箭》的优秀教案(通用5篇)

《草船借箭》的优秀教案《草船借箭》的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船借箭》的优秀教案(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草船借箭》的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写本课13个生字,掌握“妒忌、军事、委托、照办”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了解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通读课文,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教学重难点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1.播放多媒体课件: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曲。

2.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

(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1)学生交流。

(2)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指名认读生字,并组词。

3.齐读词语:妒忌,军事,委托,照办,预计,紧急,军令状惩罚,探听,私自,布置,调度,水寨,呐喊神机妙算指名读,接龙读,齐读这些词语。

4.说说下列生字在书写中应注意些什么:曹,督,遮,寨,插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2.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聪明才干,要诸葛亮10天造十万支箭。

诸葛亮用妙计向曹军借了10万支箭,使周瑜甘拜下风。

)3.这篇文章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顺序写的,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立军令状。

第二部分(3-5):探听情况。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优秀8篇)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优秀8篇)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优秀8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3、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汲取胆量和智慧,挑战自我。

【教学重难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具准备】幻灯。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并复习1、齐读课题。

2、提问:⑴ 主要人物是谁?跟诸葛亮有关系的几个人物是谁?⑴ 这篇文章讲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天气怎样?回来时如何?⑴ 借箭时,船怎样受箭?⑴ 课文中用了一个成语非常准确地概括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板书:神机妙算)二、新授1、老师就这些内容(幻灯中提示的课文借箭的因素)让同学们会去思考。

为什么诸葛亮能够神机妙算?你怎样看诸葛亮这个人,老师让同学们感悟诸葛亮其人,准备了吗?2、提出要求:同学们,可以谈上几句,也可以谈上一段,还可以谈上一篇,听到别的同学的发言也可以随时补充,发表自己个人见解。

3、浏览课文,整理思路、内容,准备汇报:4、学生汇报,教师适当予以引导,补充,点拨并板书,随即进行朗读训练:⑴ 诸葛亮和鲁肃笑着说的话。

⑴ 周瑜与诸葛亮,鲁肃与诸葛亮之间的对话。

⑴ 教师引导学生从善知人,知天文,懂地理,巧筹划四方面去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

5、学完课文,你还有哪些发现和见解?6、小结:诸葛亮靠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在谈笑风生中,轻松获得十万支箭。

又不至于和周瑜发生正面冲突,顾全了孙刘联合的大局。

【板书设计】草船借箭知天文神机妙算晓地理能力+自信=成功善之人巧筹划【课后作业】1、必作:自述课文或编课本剧。

2、选作:写一写《小议妒忌》。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篇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妒忌、神机妙算”等重点生字词,了解故事情节以及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圈点勾画的方法,提高对文本的解读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中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通用5篇)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通用5篇)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草船借箭优秀教案(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船借箭优秀教案(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朗读训练过。

教学过程:一、设计悬念,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设计:今天,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在表演相声时说,他知道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

观众听了非常奇怪,这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啊!原来这位演员在和大家开玩笑,他的根据就是周瑜在临死前哀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手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

为什么还怕诸葛亮呢?学习了《草船借箭》,大家就会明白了。

2、师生共同介绍《草船借箭》的有关资料。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

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迟延:拖延、耽搁。

才干:办事的能力。

委托:请别人代办。

调度:调动、安排。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2)读出最使你感动的课文内容。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2、自由朗读,学生自悟。

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几个人物,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草船借箭教案(优秀7篇)

草船借箭教案(优秀7篇)

草船借箭教案(优秀7篇)《草船借箭》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4个生字,会写“商议、探听、推却”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抓住课文中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能按事情的发展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清事件发展的因果。

教学准备:大字课文(三国演义)赤壁之战部分影像资料ppt教学过程: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

1、观看赤壁之战影像资料,了解相关人物形象。

师: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成功,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和周瑜为主的课文。

2、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二、初读课文,审题激趣。

1、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2、解决生字词障碍。

妒忌(jì):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周瑜:三国时东吴的名将,总督东吴兵马。

诸(zhū)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才干:办事的能力。

军令状:接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处罪。

惩(chěng)罚(fá):严厉地处罚。

鲁肃:字子敬,三国时东吴的名将。

罪(zuì):作恶和犯法的行为。

甘受:心甘情愿地接受。

幔子:帐幕。

自有妙用:自然有巧妙的用处。

翎(líng)毛:鸟翅上、尾巴上的长羽毛。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师: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怎么样借箭?用什么借?最后借到箭了吗?2、师:我们把草船借箭事情发展的过程分为原因、准备、过程、结果,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周瑜设套三天赶造十万支箭草船借箭的准备:二十条快船草人军士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回南岸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3、师:据此提纲给本文分段:一(1、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四、熟读课文,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教案(通用15篇)

《草船借箭》教案(通用15篇)

《草船借箭》教案(通用15篇)《草船借箭》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2.理清__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练习用“委托”“轻易”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5个生字。

(三)采用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四)练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1.自学本课生字、生词。

2.练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一)让学生初读课文,标清自然段序号,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

(二)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生字。

1.指导读准字音。

本课虽然只有5个生字,但这几个字的读音都特别容易读错。

教师在教学时应逐个指导学生读准。

督:d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3)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

行吗?好吗?为什么?(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4)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巧安排(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图,并上黑板来摆一摆,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船借箭一、素质教育目标㈠知识教学点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

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满天、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精神。

㈡能力训练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㈢德育渗透点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㈣美育渗透点体会古典故事的民族文化美。

二、学法引导㈠教师教法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

㈡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㈡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㈢解决办法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㈠教师活动设计1、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文章的前因后果。

㈡学生活动设计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㈠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

(出示课题后齐读)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

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

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

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

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学习第一段。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

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

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

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师生读书)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

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

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学生默读、思考)讨论交流,以下内容仅供参考生:我给第一句加“假惺惺”,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么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他这是装的。

(读)生:我认为加“明知故问”好(读“周瑜明知故问地说”)。

师:词用得好。

但这儿“问”和“说”有重复之嫌。

请再读读,改一改,把句子读好。

生: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

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一个客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分明想害他。

生:我说这是“狡黠”。

(笑)师:刚才,大家从周瑜的语言中体会出他的险恶用心,由此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真棒极了。

接下去,把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认真读读,仔细想想,从中挑选出你认为有必要的,补充提示语,并说说理由。

(生稍作准备,继续讨论)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兴”。

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非常高兴。

生:周瑜虽然高兴,但又要忍着,装模作样。

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师:好啊,从语言交流中体会到人物内心复杂的变化了。

生:诸葛亮愿立军令状之前,应加上“很有把握”。

师:意思对了,若用上一个成语就好了。

生:胸有成竹。

师:请你把诸葛亮的话读一读,读出他胸有成竹的语气。

(生读)还有哪句话也表现出他胸有成竹我们一起读。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

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

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一、复习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草船借箭》。

(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老师建议大家用线划出写诸葛亮究竞“算”到了什么的句子。

听明白了吗二、学习课文。

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生默读课文,思考。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⑴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联系上文说说。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⑵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2、“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3、“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提示: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

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

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6、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出示:“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

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7、“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

)妙不妙(生齐答:妙。

)8、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㈡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提示后讨论交流)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教师提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得失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创造性思维)㈢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1、(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

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

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2、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题目“草船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草船借箭”合适吗课题《草船借箭》说“借”合适吗是借的吗为什么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

引导学生齐读、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

要求学生课后把这首诗抄下来,背熟。

四、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