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统筹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

合集下载

省统筹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应用功能指引-镇江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省统筹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应用功能指引-镇江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甲方:吉林省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局乙方:为简化乙方的缴费手续,甲乙双方本着自愿平等、公正公开的原则,就甲方采取大、小额支付系统委托收款方式收取乙方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费的事宜达成如下协议:一、乙方同意采取大、小额支付系统委托收款方式的小额定期借记业务支付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费。

二、甲方每月通过指定银行向乙方开户银行以大、小额支付系统委托收款方式收取乙方次月的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费。

若乙方账户金额不足,将导致银行无法划拨整笔应缴款项,由此产生的后果由乙方负责。

三、乙方应确保其在本协议项下登记的单位名称、开户银行、账号等信息真实有效,并已授权乙方的开户行采取大、小额支付系统的定期借记业务支付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费;乙方在承付期内应确保其账户有足额款项用以划拨应缴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费。

因乙方提供的开户行账号有误,或者因账户余额不足、销户、冻结、未授权等乙方原因导致托收失败、托收错误从而导致欠费的,由乙方负责。

四、非甲、乙双方过失造成托收失败或延误的,甲乙双方共同协商解决。

五、乙方如有单位名称或开户银行、账号等信息变更,需于每月10日前分别到甲方的基金财务部和基金征缴部办理变更手续。

六、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在甲方未办理银行托收业务取消手续前,本协议有效。

本协议书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甲乙方开户银行各执一份。

签定时间:年月日甲方:吉林省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局乙方:为简化乙方的缴费手续,甲乙双方本着自愿平等、公正公开的原则,就甲方采取大、小额支付系统委托收款方式收取乙方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费的事宜达成如下协议:一、乙方同意采取大、小额支付系统委托收款方式的小额定期借记业务支付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费。

二、甲方每月通过指定银行向乙方开户银行以大、小额支付系统委托收款方式收取乙方次月的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费。

若乙方账户金额不足,将导致银行无法划拨整笔应缴款项,由此产生的后果由乙方负责。

三、乙方应确保其在本协议项下登记的单位名称、开户银行、账号等信息真实有效,并已授权乙方的开户行采取大、小额支付系统的定期借记业务支付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费;乙方在承付期内应确保其账户有足额款项用以划拨应缴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费。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解决方案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解决方案

居民
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就医全流程移动互联网化服务 全程的健康管理和医疗关怀
建设 思路
平台主要建设思路
顶层设计 统筹规划 职能明确 制度建设
1
2
统一规划 标准规范 分级管理 资源共享
基础设施 健康档案 健康服务 互联互通
突出重点 互联互通
先易后难 稳步推进
4
3
信息标准 统一流程 统一规范 资源共享
共数享据采集/
数据采集/ 共享
数据采共集享/
区域卫生数据中 心
社区卫生服务业 务数据
数据采集/ 共享
区域卫生数据 共享平台
数据采集/ 共享
医院医疗业务 数据
数据采共集享/
妇幼保健机构业 务数据
数据采集
共享
/
数据共享 层
采集接口 层
共数享据采集/
卫生监督机构业 务数据
疾病预防控制中 心业务数据
建设 方案
PIX
HL7/DECOM
HL7/DECOM
HTTPS/EDI
跨地域医疗机构
XDS 标准
PIX
远程医疗诊断 EUI IHE 医疗文档调阅
医保 系统
待遇审核 待遇支付
HTTP/XML 社区/药店
社区基本医疗 社区健康管理 社区公共卫生 社区综合管理 社区远程医疗 基础药物使用
XDS 标准
卫生管理部门
手段 建立三大数据库 建立数据交换平台 建立监管应用系统
效果 1、数据共享查询 2、实现自动报表 3、大数据挖掘,决策数 据支持和预警
医疗机构
手段 区域医疗数据集中 区域医疗数据应用协同 区域医疗资源均衡
效果 1、区域电子病历调阅 2、医疗资源均衡 3、集中检验、阅片

区域卫生健康管理平台操作说明(查询统计分析)

区域卫生健康管理平台操作说明(查询统计分析)

区域卫生健康管理平台操作说明(查询统计分析)一、县市区局级统计分析:(县市区局级统计分析主要包括的内容为:健康档案、慢病专项、传染病专项、保健管理、社区康复、通用慢病六大块;其进入方法为:根据账号登入区域卫生健康管理平台——责任医生工作平台——点击“查询与统计”——点击“统计分析查询”,如图:)(一)、健康档案健康档案主要内容包括:人口学资料、周期性健康体检、患病资料、死亡资料、管理与查询;1、健康档案统计分析包括的主要报表为:(1)、人口学资料包括:社区非活动人口统计表、人口数量报表、人口婚姻构成统计、社区居民体重指数统计、家庭人口类型统计、社区居民民族构成统计、人口比例构成、社区家庭人口构成统计、社区家庭类型构成统计、人口文化构成统计、人口职业构成统计;(2)、周期性健康体检包括:健康体检工作月报表、社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统计、体检疾病分布统计表、体检疾病统计表、个人健康问题统计;(3)、患病资料包括:社区居民慢病患病、社区疾病年龄分布统计、社区疾病职业分布统计;(4)、死亡资料包括:社区居民死亡职业分布统计、社区居民死亡年龄分布统计;(5)、管理与查询包括:居民居住状况统计、社区残疾人员分类统计、居民行为习惯统计、居民吸烟情况统计、居民吸烟状态统计;2、相关报表的主要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1)、报表查询方式:根据相关账号登入区域卫生健康管理平台——责任医生工作平台——点击“查询与统计”——点击“统计分析查询”——点击“健康档案“前面的三角形按钮——根据展开的项目点击需要查看的信息及前面的三角按钮,如:——根据展开的具体报表点击需要查看的报表统计信息,如:——输入或选择年份点击“查询”按钮进行相关的查询;展示如下图:(2)查询报表注意事项及按键功能:(以上图为例)1)、在最左边的“社区报表统计”栏中:最上方的双箭头为“社区报表统计”栏的收缩按钮;在“社区报表统计”栏中间文字内容的前面的箭头按钮、分别代表内容的收缩与扩展,当箭头向右代表内容收缩,其下面还存在子集,箭头向下时表示内容已经展开,并且你可以看到相关内容;2)、中间区域“报表数据”栏中:需要输入上面的查询年份才可以查数据;第二行的工具栏中,前面的“向左向右的箭头”代表前后翻页功能,中间的“百分比”代表下面查询出来的数据显示大小,“Export”代表导出按钮,其前面的方框代表导出的数据格式,一般选择“Excel”,倒数第二个图标代表“刷新”功能,最后一个图标代表打印功能;3)、最右边的“机构区划地址”中:最上方的双箭头为“机构区划地址”的左右收缩按钮;第二行的上下三角箭头为“服务机构树”栏的上下收缩按钮;“服务机构树”中,“-”代表已经展开,“+”代表未展开,其下面有子集;最下面的“行政区划树”跟上面的“服务机构树”功能是一样的,分布以服务机构和行政地址统计;报表统计时注意事宜:必须要输入时间,同时需要选择右边的查询范围才可以查出数据,如果时间为选择按钮的可以通过按钮进行时间的选择。

各省市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整体架构收集整理

各省市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整体架构收集整理

4631-2工程”整体架构“4”代表4级卫生信息平台,分别是:国家级人口健康管理平台,省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地市级人口健康区域信息平台及区县级人口健康区域信息平台;“6”代表6项业务应用,分别是: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计划生育、综合管理;“3”代表3个基础数据库,分别是: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电子病历数据库和全员人口个案数据库;“1”代表1个融合网络,即人口健康统一网络;最后一个“2”是人口健康信息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依托中西医协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医疗健康公共服务系统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国家卫生计生资源体系。

深圳市12361整体框架深圳市全民健康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又可简称为“12361”工程 ,即:“1”一个信息化技术支撑体系:是连接深圳市(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医疗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机构、计生服务机构以及健康相关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机构,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融合共享的基础性的技术支撑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网络、存储、计算等基础设施资源的配置和部署、应用支撑平台的建设,以及建立权责明晰、安全可控的信息安全体系等。

“2”二个保障体系:即深圳市全民健康信息化管理体系和深圳市全民健康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

既包括全民健康信息化在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公共服务、平台接口、安全架构、系统建设、运维管理、绩效评估等相关技术标准建设,推进健康服务领域万物互联,又包括深圳市智慧服务体系的服务标准、业务流程、管理规范、认证和评价制度、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全面支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3”三大数据中心:即以深圳市全员人口信息库、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库、电子病历库为核心的医疗服务资源汇聚;是面向全民健康六大业务领域和大健康产业的大数据应用服务体系,用于实现深圳市各卫生计生机构间及与其他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与协同、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市民健康的全民健康信息资源体系。

基于三大数据中心建设全市统一的全民健康大数据中心,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探索建立大数据应用体系,构建全民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链。

地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数据上传管理规范

地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数据上传管理规范

地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数据上传管理规范1.医院数据上传要求全民健康信息化是新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深化医改的有力抓手,也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我委自编制体制改革以来,委党组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信息化工作,坚持以标准建设为抓手,以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为依托,推进信息互联互通和应用,为保障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的通知》(国卫规划发(2022)30号)精神,以及《关于加快推进全民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工作的通知》(豫卫规划(2017)26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意见》(豫卫规划[2018)27号)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全省地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医疗和公卫数据上传省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工作。

2.上传医疗数据表单地市级平台需要按如下列出的业务数据表单上传数据,但考虑到各地市业务开展与信息化程度的不同,地市级平台所汇聚的数据存在差异,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上传数据表单,对于没有数据上传的表单,地市级卫健委信息中心要作出没有上传原因说明,并上报省里备案。

每个公卫、医疗业务表单上传要求详见省里下发标准。

允许各地在平台建设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业务数据表单,以及在省业务数据表单的基础上增加字段。

3.数据上传方式采用前置数据交换服务器方式上传公卫、医疗数据。

(1)地市前置服务器准备地市平台在上传数据之前需要准备好一台前置服务器机(具体配置要求如下),用于公卫、医疗数据的上传。

并在前置服务器上安装OraC1.e数据库(求12C及以上版本),以及安装OraCIe12C相应的32位客户端程序。

说明:如果地市平台已有前置服务器,且性能达到下列要求,则不需要另外配备。

如未配备或性能太低,建议按以下要求配置。

(2)公卫及医疗数据上传已建平台的地市:原则上要求从地市集成平台提取数据,然后按标准转换后上传到前置交换服务器上。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应用实践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应用实践

0引言区域卫生平台建设是医疗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一步,通过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区域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1],可全面提升区域医疗资源利用率。

2009年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下,《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把“建立实用共享的医疗卫生系统”列为“四梁八柱”之一,医疗卫生系统成为新医改的重要技术支撑。

《卫生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等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进入区域建设的新阶段,同时2012年区域卫生信息化被纳入“十二五规划”,使得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

为进一步加快医疗改革步伐,提升医疗管理水平,建立标准统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应用实践景慎旗1,2,3,凡豪志2,3,熊颖2,3,李飞4,王忠民2,3*(1.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南京210023;2.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京210096;3.南京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与管理研究所,南京211166;4.北大医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100080)[摘要]详细介绍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具体结构、平台与平台的对接方式及相关区域性服务,综述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应用优势,讨论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过程中存在顶层设计亟待统筹落地、标准落地水平亟待提升、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等问题。

针对性地提出了通过政府主导、多部门共建,落实区域性卫生信息平台顶层设计,通过明确“需求牵引、应用牵引”的建设导向,建立医院广泛参与、共建平台的机制,通过加强平台信息安全建设,全面提升平台信息安全等级等措施,充分实现区域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提升医疗卫生数据的利用率,从而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成功实施。

[关键词]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平台对平台;顶层设计;区域业务协同;卫生信息评价[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318;TP3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8868(2021)01-0085-06 DOI:10.19745/j.1003-8868.2021017Application of regional health information platformJING Shen-qi1,2,3,FAN Hao-zhi2,3,XIONG Ying2,3,LI Fei4,WANG Zhong-min2,3*(1.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23,China;2.Jiangsu Province Hospital,The FirstAffiliated Hospital with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210096,China;3.Institute of Medical Informat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211166,China;4.PKU Healthcare IT Co.,Ltd.,Beijing100080,China) Abstract The specific structure of the regional health information platform,the platform-to-platform docking method and the related regional services were introduced in detail,and the advantages of the regional health information platform were reviewed.The problems in top-level design implementation,standard launching and information safety were discussed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gional health information platform.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accordingly including the regional health inform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l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executed by multi departments,the determination of demand-driven and application-driven construction orientation,the establishment of construction mechanism involving multi hospitals and the enhancement of information safety,so that the regional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business collaboration as well as the utilization of health data were improved to facilit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Healthy China"strategy.[Chinese Medical Equipment Journal,2021,42(1):85-90]Key words regional health information platform;platform-to-platform;top-level design;regional business collaboration; health information evaluation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314900);江苏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BE2016002-4);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级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苏财工贸〔2017〕79号);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级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苏工信综合〔2019〕55号);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201608003)作者简介:景慎旗(1983—),男,硕士,高级工程师,数据应用管理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医学信息学和医疗信息化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cn。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功能和性能需求分析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功能和性能需求分析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功能和性能需求分析报告目录第一章项目概述 (3)1.1项目建设背景 (3)1.2项目建设目标、规模、内容、建设期 (4)1.3社会与经济效益 (8)第二章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9)2.1项目建设单位与职能 (9)2.2项目实施机构与职责 (11)第三章需求分析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2)3.1项目背景及现状分析 (12)3.1.1 项目背景 (12)3.1.2 项目现状分析 (15)3.5信息量分析与预测 (19)3.6系统功能和性能需求分析 (23)(1)基础设施体系 (23)(2)信息共享与交换体系 (23)(3)终端接入系统 (24)(4)信息资源库体系 (24)(5)卫生管理决策体系 (24)(6)应用与服务体系 (24)(7)集成门户 (24)(8)信息标准体系 (24)(9)信息安全体系 (25)(10)项目管理与运维体系 (25)3.7信息系统装备和应用现状与差距 (26)3.8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9)3.8.1 中共中央、国务院新医改的必然要求 (29)3.8.2 国家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必然要求 (30)3.8.3 省级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必然要求 (30)3.8.4 市卫生管理与决策能力提升的必然要求 (31)3.8.5 市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必然要求 (31)3.8.6 市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必然要求 (32)3.8.7 保护投资、扩大已(在)建系统实效的必然要求 (33)第一章项目概述1.1 项目建设背景中共中央、国务院2009年发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简称“新医改”)是我国从2009至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有关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新医改明确提出:要通过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建立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建立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医药卫生法律制度等八大体制机制(简称“八项支撑”)的建设,实现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简称“四大体系”),从而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简介 - 人口健康共享杯大赛

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简介 - 人口健康共享杯大赛

附件1: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简介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属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下的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2003年作为科技部科学数据共享工程重大项目立项,2010年通过科技部和财政部组织的平台认定转为运行服务,面向全社会开放提供服务。

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承担单位是中国医学科学院,主管部门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在平台理事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卫计委刘谦副主任担任理事长,卫计委科技司秦怀金司长担任常务副理事长,人大常委刘德培院士担任副理事长兼平台管理中心主任,副理事长单位还有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平台由20余家行政事业单位及高等院校直接参与建设,其中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国统计信息咨询中心、健和九州(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兰州大学、中国中医药国际合作中心、东北大学、广东省云计算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

平台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一个“逻辑上高度统一,物理上合理分布”的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为政府决策、人口健康、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百姓健康提供权威、开放、便捷的数据共享和信息服务。

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建立了数据资源注册登记系统,研究制定出人口健康科学数据共享标准规范,包括数据分级分类标准、元数据标准、数据集制作规范,完成了数据资源唯一标识,这对于保护数据提供者权益,推进科学数据汇交、深化共享服务起到了示范作用。

目前平台已有772个数据集, 67.76TB的科学数据在线开放共享,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中医药学、人口与生殖健康等多方面科学数据资源,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数据资源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统筹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应用功能指引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与信息司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2016年9月目录一、惠民服务 (1)(一)预约挂号 (1)(二)智能导诊 (1)(三)双向转诊 (1)(四)统一支付服务 (2)(五)检验检查报告查询 (2)(六)出院病人随访服务 (2)(七)出院病人膳食指南 (3)(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3)(九)中医治未病服务 (3)(十)健康档案查询 (4)(十一)健康评估 (4)(十二)慢病管理 (4)(十三)精神疾病管理 (4)(十四)接种免疫服务 (5)(十五)医养服务 (5)(十六)用药服务 (5)(十七)健康教育 (6)(十八)新农合结算服务 (6)(十九)生育登记网上办理 (6)(二十)计划生育药具网上配送 (7)(二十一)计划生育服务和指导 (7)(二十二)医疗信息分级公开 (7)(二十三)贫困人口健康信息服务 (7)二、业务协同 (8)(二十四)疾病监测业务协同 (8)(二十五)疾病管理业务协同 (8)(二十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协同 (9)(二十七)妇幼健康业务协同 (9)(二十八)卫生计生监督应用协同 (10)(二十九)血液安全管理业务协同 (10)(三十)院前急救业务协同 (10)(三十一)分级诊疗协同 (11)(三十二)医疗医药联动应用协同 (11)(三十三)药品(耗材)采购使用联动应用协同 (11)(三十四)计划生育业务协同 (12)(三十五)出生人口监测业务协同 (12)(三十六)跨境重大疫情防控协同 (13)(三十七)药品(疫苗)监管协同 (13)(三十八)食品安全防控协同 (13)(三十九)医保业务监管协同 (13)(四十)爱国卫生与健康危害因素应用协同 (14)(四十一)健康促进与教育业务协同 (14)三、业务监管 (15)(四十二)医改进展监测 (15)(四十三)综合业务监管 (15)(四十四)卫生服务资源监管 (16)(四十五)医务人员职业行为监管 (16)(四十六)医疗行为监管 (16)(四十七)传染性疾病管理业务监管 (16)(四十八)慢病管理业务监管 (17)(四十九)精神疾病业务监管 (17)(五十)预防接种业务监管 (17)(五十一)妇女保健业务监管 (18)(五十二)儿童保健业务监管 (18)(五十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监管 (18)(五十四)食品安全监测业务监管 (19)(五十五)医院运营情况监管 (19)(五十六)基建装备管理 (20)(五十七)预约挂号业务监管 (20)(五十八)检验检查互认业务监管 (21)(五十九)医疗质量情况监管 (21)(六十)医院感染情况监管 (21)(六十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监管 (22)(六十二)中医药服务项目监管 (22)(六十三)基本药物运行情况监管 (22)(六十四)合理用药业务监管 (22)(六十五)健康促进与教育业务监管 (23)(六十六)人口决策支持管理 (23)(六十七)人口信息服务与监管 (23)(六十八)远程医疗业务监管 (24)(六十九)电子证照管理 (24)(七十)居民健康卡应用监督 (24)四、平台基础建设 (25)(七十一)数据规范上报和共享 (25)(七十二)平台主索引 (26)(七十三)注册服务 (26)(七十四)数据采集与交换 (27)(七十五)信息资源管理 (28)(七十六)信息资源存储 (29)(七十七)信息资源目录 (30)(七十八)全程健康档案服务 (30)(七十九)区域业务协同 (31)(八十)信息安全 (32)(八十一)平台管理 (34)(八十二)居民健康卡注册管理 (36)(八十三)大数据应用支撑 (36)一、惠民服务(一)预约挂号为广大居民提供预约专家号、普通号服务,可以通过健康网站、手机APP等多种方式实现。

具体功能包括:统一号源池管理、医疗机构号源管理、患者身份认证、预约规则管理,预约、挂号流程、医疗机构和专科专家介绍。

(二)智能导诊针对患者提供就医导诊的互联网服务,主要是提供给患者安全、可靠、权威的就医指导意见,保障居民合理、有序、安全的就医。

具体功能包括:医疗机构介绍(包括医院简介、医生简介、科室简介、人均费用/平均住院日/手术费指标等)、医生检索(提供按照医院、专家、症状、疾病等不同条件检索查找医生)、就医体验与评价(查看居民在医疗机构就诊的就医体验和对医疗机构、医生的评价)、就医推荐(根据推荐规则,如距离、热度(如就诊人次)、历史评价等,推荐就医医疗机构或医生)。

(三)双向转诊在双向转诊过程中,利用居民健康卡等实现转诊身份确认,可以通过跨院医生之间的交流、上级医院医生与患者交流,及时对患者做出临床诊断,并提供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为联系和安排相关医疗资源、利用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等实现转诊身份确认及信息共享,为方便患者顺利转诊提供服务。

具体功能包括:远程医患交流、诊间预约、转诊绿色通道等服务、医保(新农合)转诊的业务联动。

(四)统一支付服务基于居民健康卡整合居民就诊支付渠道,提供覆盖主流在线支付机构(基本/商业医疗保险、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统一支付服务。

具体功能包括:用户管理(个人用户、接入机构用户、黑名单)、个人用户实名制认证管理、接入机构资质管理、促销管理、积分管理、综合分析、手机APP。

(五)检验检查报告查询广大居民可以通过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提供的门户网站、手机APP等多种途径,查询近日在区域内医院进行的检验检查报告。

具体功能包括:报告提醒、报告查询、报告定制与推送。

(六)出院病人随访服务病人出院后一段时间内,由主管医师与社区全科医生协同对患者提供的随访服务。

具体功能包括:随访规则管理、随访方案制定、随访信息记录、复查情况记录、随访结果分析与推送。

(七)出院病人膳食指南为术后患者提供出院后的膳食指导,明确不同疾病、不同身体状况的饮食规则,避免常见的饮食误区,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膳食指导以及对特定人群开展指导。

具体功能包括:膳食设置检索、膳食知识库、膳食推荐与评价。

(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面向社区、乡镇居民,通过门户网站、手机APP等多种途径,预约家庭医生上门服务、查询服务记录、在线健康咨询。

具体功能包括: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申请与服务签订、个人及家庭就诊记录的查询和推送、家庭医生上门服务记录的查询和推送、居民健康咨询回复信息的查询和推送、健康常识及惠民活动信息的发布、社区医生信息的发布。

(九)中医治未病服务为居民提供高可及性的疾病预防和常见疾病高危因素等知识,提供疾病预防保健指南、各时节多发疾病预防知识、简易验方、公共卫生常识等多种健康知识,力求降低常见疾病发病率、增加疾病康复成功率,从而实现降低医疗支出、促进全民健康的目标。

具体功能包括:预防保健机构注册与审核、预防保健机构信用管理、“治未病”各类健康干预服务数据采集等、“治未病”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

(十)健康档案查询居民通过互联网、自助服务等多种途径,依据居民健康卡等进行身份实名安全认证与有效授权,实现对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查询。

具体功能包括:居民可查询个人自身的就诊记录、检验检查结果、公共卫生服务记录、授权查询规则等。

(十一)健康评估依据健康评估模型对收集到的居民数据(诊疗数据、疾病管理数据、妇幼保健数据、健康体检数据等)进行健康评估以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具体功能包括:评估模型建立、指标体系建立、个人健康评估、群体健康评估,与个人健康管理互动,让健康医疗大数据服务惠及百姓。

(十二)慢病管理面向居民通过门户网站、手机APP等多种途径,提供针对高血压、Ⅱ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信息查询和信息推送服务。

具体功能包括:慢病监护、随访评估信息、健康体检信息、健康状况信息、健康宣教和日常护理知识等。

(十三)精神疾病管理面向居民通过门户网站、手机APP等多种途径,提供针对各种精神疾病的信息查询和信息推送服务。

具体功能包括:就诊记录信息、随访评估信息、健康体检信息、日常心理健康和护理知识等。

(十四)接种免疫服务通过免疫接种服务记录在区域内的共享和互认,为儿童提供跨定点机构的接种服务,加强免疫接种服务过程中的信息对称,为居民提供免疫接种服务提醒和相关知识。

具体功能包括:免疫接种服务提醒、接种记录查询、跨区免疫接种服务、接种知识定制与推送、接种档案记录。

(十五)医养服务依托家庭医生签约机制,对社区内医疗护理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进行整合,以平台为纽带,以居民健康卡等为介质,以老年人适宜的医疗卫生服务为重点,实现区域内各类有需求的老年群体适宜的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具体功能包括:养护需求申请、服务计划推送、服务评价、全科医生与养老机构签约、需求评估、服务资源调配、服务计划制定、服务前提醒、服务档案记录、服务质控,服务机构排名等。

(十六)用药服务面向居民和社区医生提供合理用药与安全用药知识查询服务。

针对艾滋病、结核病、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等需要长期服药的疾病,面向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特定人群提供规范用药提醒服务。

具体功能包括:药品信息查询、规范用药提醒等。

(十七)健康教育为全省或辖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服务,包括普及性教育和针对特定目标人群(如慢病、精神疾病、传染病、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的精准教育,并对教育效果做出评价。

具体功能包括:资源库管理、信息推送服务、健康教育服务登记、健康教育评价。

(十八)新农合结算服务面向参合农民、各级医疗机构、各级新农合经办机构等对象,以平台推送、网站信息发布、手机APP信息查询等服务方式,利用居民健康卡(含金融功能)等进行参合身份有效识别、费用结算、报销资金便捷发放,方便农民就医,保障农民健康,提高基金安全管理水平。

具体功能包括:报销费用查询、跨地域转诊信息服务、定点医疗机构查询、跨地域费用核查服务、跨地域费用结算服务(急诊、住院)、跨地域骗保行为信息发布、新农合就医报销补偿政策查询、公布功能、就医报销目录比对功能和跨区域基金流转预警。

(十九)生育登记网上办理夫妻生育第一个或第二个子女的,通过网上办事大厅、移动客户端等信息平台办理生育登记,并享受相关服务。

夫妻申请再生育的,也可以网上办理。

具体功能包括:办事指南、服务指南、申请登记、办事进度查询、资格审查、领证通知、证照管理。

(二十)计划生育药具网上配送居民通过门户网站、手机APP等多种途径申领计划生育药具,填写电子申领表格,对确认身份并申领成功的居民提供线下药具配送服务。

具体功能包括:计划生育药具申领申请、申领人身份核实、配送计划管理、申领规则库、异常申领警示、人员黑名单管理、免费药具需求预测功能。

(二十一)计划生育服务和指导为人流或分娩后服务对象提供安全避孕咨询与指导。

针对已生育或未生育人群提供个性化的技术指导与关怀,提高其保健意识和安全避孕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