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侠电影中的民族文化精神

合集下载

中国武侠电影的双序列叙事结构及其文化意味

中国武侠电影的双序列叙事结构及其文化意味

中国武侠电影的双序列叙事结构及其文化意味中国武侠电影中,双序列叙事结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一个序列讲述正反力量对立冲突的故事,另一序列讲述正面主人公的个人故事。

它们以互为镶嵌的方式共处于同一文本中,却分属不同的叙事类型。

正是隐含在双序列结构中的双重抚慰功能,构成了中国武侠电影最基本的魅力源泉。

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历经近百年的发展,武侠电影已成为最具中国民族特色的类型电影,在故事结构、叙述话语、意义调度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特有的类型化叙事模式。

当然,在构成类型的诸多手法中,“只有少数处于中心地位的因素(艺术手法),决定着类型的性质及其发展方向”,找到“这种‘主导因素’,也就找到了理解这一类型的钥匙”。

[1](P1130)但哪些才是决定中国武侠电影类型性质及其发展方向的“主导因素”呢?笔者认为,故事结构上双序列模式的普遍存在,便是其一。

一在叙事学视野中,情节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先后发生并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序列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情节连缀而成的某个相对完整、独立的情节段落,“是介于故事‘功能’与故事整体之间的一个结构单位。

一个序列可以构成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可以包括数个序列”[2](P28)。

若从文本角度看,一个文本中可以只有一个序列,这个序列就是一个故事;也可以有多个序列,但它们同属一个故事;还可以是多个序列,但每个序列自成一个故事。

我们说中国武侠电影普遍具有双序列模式,主要属于第三种情形:每部武侠电影文本中,均同时存在两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序列,且每个序列自成一个故事。

具体说来,任何一部武侠电影,首先都有一个对立冲突的序列。

这个序列由对立力量之间互相矛盾冲突的故事构成,通常的情形是:一个或一群我们称之为“坏人”的人,因为某种原因,对另一个或另一群人称之为“好人“的人构成或者试图构成某种威胁;“好人”感觉或者发现这种威胁,并试图避免或解除它,从而与“坏人”之间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交锋;最后,“坏人”被消灭,威胁得以解除。

《2024年浅析华语电影中的文化认同》范文

《2024年浅析华语电影中的文化认同》范文

《浅析华语电影中的文化认同》篇一一、引言华语电影作为全球电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认同。

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媒介。

本文旨在浅析华语电影中的文化认同,探讨其在电影创作、角色塑造、情节设置以及跨文化传播等方面的表现和影响。

二、华语电影中的文化认同表现1. 创作背景与文化内涵华语电影的创作往往源于丰富的中华文化背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再创作,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例如,武侠片、古装剧等类型电影,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如武术、书法、诗词等,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2. 角色塑造与文化传承在华语电影中,角色塑造往往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

通过塑造具有代表性的角色形象,传达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例如,英勇善良的主人公形象、家庭伦理观念的传承等,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共鸣,进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3. 情节设置与文化表达华语电影的情节设置往往以传统文化为背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对传统故事的改编,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电影中还融入了现代元素,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相融合,为观众呈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文化画卷。

三、跨文化传播与文化认同1. 海外华语电影市场的发展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华语电影逐渐走向国际市场。

海外华语电影市场的发展,为中华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通过在海外放映华语电影,让更多外国观众了解中华文化,进而产生文化认同。

2. 跨文化交流与认同构建华语电影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国家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构建起一种全新的文化认同。

这种认同不仅来自于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接受,还来自于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尊重与包容。

在华语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文化元素的交融与碰撞,这种交融与碰撞正是文化认同的体现。

四、结论华语电影中的文化认同是电影创作的重要基石。

它通过丰富的创作背景、角色塑造、情节设置以及跨文化传播等手段,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武侠精神”的当代诠释

“武侠精神”的当代诠释

武术研究2020年10月第5卷 第10期“武侠精神”的当代诠释王春光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体育健康学院, 广东 珠海 519090摘 要:传统的“武侠”精神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如同一把双刃剑。

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背景下诠释“武侠精神”的当代含义成为时代的需求,在取舍的基础上升华武术文化,让庞大的“慕侠”群体正确认识武侠精神。

研究认为“武侠精神”的当代诠释应该具备“忠、义、信”的侠义精神、高尚的道德修养和见义勇为的胆识。

关键词:武侠 尚武精神 侠义精神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20)10—0021—031 中国武侠简述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这是关于“侠”的最早文字记录,“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

”从而奠定了后代对“侠”观念的基本框架。

司马迁《史记》的《游侠列传》对侠的基本描述“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传中所记朱家、剧孟、郭解等游侠之所作所为,大致不出此一范围。

班固追随司马迁,为《汉书》作《游侠传》,其中除照录朱家等人事迹外,又增加了萭章、楼护、陈遵、原涉等人的任侠行为,不过叙事观点已有所变化。

此后便无以为继,历代史家不在专门为游侠立传了。

于是形成了这么一个特殊的局面:讨论汉以后的侠客,不能再借助‘历史’的支持了。

”[1]所以,在我们近现代所了解的“侠”已经很难找到历史的原型或者是值得考证的史料,但之后的“游侠”是否已经没落还是别有原因。

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故文、景、武三代,以直接间接之力,以明摧之,而暗锄之,以绝其将衰者于现在。

”孙铁刚《秦汉时代士和侠的式微》:“二十五史中只有《史记》与《汉书》有《游侠传》,自《后汉书》迄《明史》都无游侠列传,这正可看出自东汉以后游侠已经没落,不再为史家所重视。

”但在有着阶层划分、道德失范、秩序混乱而“制度不立,纲纪废弛”的历史动乱时代,个人游离于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之外的可能性很大,无疑为“游侠”的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游侠”行为轨迹虽不再为史书记载但依然为民俗文化提供丰富的素材。

武侠电影:在影像中嬗变的中国侠文化

武侠电影:在影像中嬗变的中国侠文化

武侠电影:在影像中嬗变的中国侠文化作者:来源:《传奇故事(下半月)》2009年第06期晚清的革命党人以侠的殉道精神牺牲自我而唤起天下良知,在革命以推翻封建帝制的形式取得初步成功之后,社会已经不再需要“游侠”。

作为稳定体制的破坏力量,游侠精神并没有在民国初年走向社会文化的前台。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武侠”概念进入中国长达十年之后,才在1915年底出现了一篇由杂志编辑包天笑命名的“武侠小说”,这就是著名小说翻译家林纾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傅眉史》,虽然林译小说在沟通中西文学上取得了极大成就,然而《傅眉史》却不过是儿女英雄的翻版,第一次中国本土的武侠想象,唐然如此草率出场。

一历史证明,每一次媒介形式的大变革,也都会带来文化形式的大变革。

正如印刷术的产生带来了宋元时代的市民文学,五四时期的白话运动也带来了武侠小说的迅速风行。

并且,另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媒介变革也恰在此一时段发生了,这就是以声像技术为核心的电影产生了。

1905年,电影在中国产生:同年拍摄的戏曲片《定军山》中就有不少武打场面。

1920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1926年改组为国光影片公司)摄制的《车中盗》则成为中国第一部武侠电影。

虽然电影以新的表现方式让观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体验,但武侠电影的风行却是与武侠小说分不开的。

在林纾的“武侠小说”近十年之后,1923年平江不肖生同时连载《江湖奇侠传》和《近代侠义英雄传》,分别在奇幻和现实两条道路上开启了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武侠文学。

到1928年,小说《江湖奇侠传》连载完毕,取得极大成功,带动了武侠电影的风行。

根据《江湖奇侠传》改编的《火烧红莲寺》,茅盾作为目击者,曾经这样描述:“《火烧红莲寺》对于小市民层的魔力之大,只要你一到那开映这影片的影戏院内就可以看到。

叫好、拍掌,在那些影戏院里是不禁的;从头到尾,你是在狂热的包围中,而每逢影片中剑侠放飞剑互相斗争的时候,看客们的狂呼就如同作战一样……”在1928年到1930年的三年间,拍摄武侠片超过了150部,并且出现了武侠电影的“系列化”现象,《火烧红莲寺》多达18集,仅次于后来的“黄飞鸿”系列。

功夫片的文化背景及其文化价值

功夫片的文化背景及其文化价值

功夫片的文化背景及其文化价值功夫片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不仅反映了中国武术的精髓,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功夫片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追捧。

本文将探讨功夫片的文化背景及其文化价值。

一、功夫片的文化背景功夫片的诞生主要缘于中国武术。

中国武术是一种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传统文化,起源于古代的战争和狩猎活动。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武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体系,并渗透到了中国民族的各个方面。

古代的武侠小说和戏曲艺术是功夫片诞生的重要背景,它们浸润了武术的思想元素和文化特征,从而培育出了一批才华横溢的武侠文化名家。

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和全球交流的加强,功夫片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洪拳大师》到今天的《少林寺》、《功夫》等,功夫片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一张闪亮名片和全球电影艺术的一种独特品牌。

二、功夫片的文化价值1.传承中国武术文化功夫片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内容主要是中国武术技艺、哲学思想、人物关系和文化传统。

通过大银幕的呈现,功夫片能够深沉、深刻、直观地展示中国武术的精髓和特点。

它不仅让全世界去感受和理解这种文化遗产,也为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2.打造跨文化的交流平台功夫片在不同文化传统中融合了一些共通的要素,比如人类情感、人性观念、善恶观、道德原则等等。

这些要素吸引着跨越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观众,提供了一个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平台。

通过功夫片,人们能够认识到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各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拓宽彼此的视野和心灵。

3.启迪人们的思想和智慧功夫片的剧情和角色常常透露出一些深刻的思想和智慧,能够给观众带来一些启迪和启示。

比如,《少林寺》中少林寺僧人的顽强精神、《功夫》中菜鸟学生的不断努力、《大话西游》中唐僧和孙悟空的人性纠葛,这些都是可以为观众提供一些人生的解读和思考。

4.推动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功夫片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电影业的一大支柱和重心。

《绣春刀》冷兵器时代的武侠与忠义精神

《绣春刀》冷兵器时代的武侠与忠义精神

《绣春刀》冷兵器时代的武侠与忠义精神打开文本图片集电影《绣春刀》是我国新锐导演路阳的第三部作品,也是路阳对动作片的首次尝试。

与传统热血武侠电影不同,本片没有飞檐走壁的绝世轻功,也没有点穴遁甲的怪力神功,《绣春刀》推崇的是一种真实的格斗,真刀实剑,拳脚功夫,面面俱到。

本片凭借出色的动作戏码脱颖而出,一举摘得华鼎奖、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等多项桂冠。

这位青年导演用独特的镜头,讲述锦衣卫出生入死的经历,表现了三兄弟的赤胆忠心和侠义精神,为如今的华语电影市场注入了新鲜活力。

一、刀光剑影中的武术风格《绣春刀》的故事背景设定为明朝崇祯年间,明末火铳已经出现,但射程很近,杀伤力较小,在真实的战场上,兵士所使用的依旧是刀剑等冷兵器和弓弩类的远程武器。

本片以“绣春刀”命名,就是代表着导演将所有动作戏都赋予了冷兵器,刀光剑影,铿锵之声,更能突出中国传统武侠的魅力。

锦衣卫为明朝特设,身穿飞鱼服,佩戴绣春刀,直接听命于皇帝,职责是控制不法群臣。

尽管品级不高,但锦衣卫的名号掷地有声,自有一种气派威风之感。

本片的主角便是三名锦衣卫,三人的兵器都非常考究,不仅出自历史记载,而且有所创新,非常符合各自的性格特点。

大哥卢剑星(王千源饰)身为锦衣卫总旗,可以自由选择佩刀,他以双手雁翅刀为武器,这种刀较为沉重,刀法大开大合,气势如虹,与卢剑星沉稳老练的性格相符,同时,作为三兄弟中的大哥,他也是一位出色的领导者,雁翅刀擅于劈砍,正好象征着卢剑星面临危机时表现出的果敢坚决。

二哥沈炼(张震饰)思维缜密,武功超群,他的武器是官制的雁翎刀,最贴近史书记载的绣春刀,线条优美,擅于挑刺,更能突出沈炼的英气与潇洒。

三弟靳一川(李东学饰)最为机灵活跃,一对短刀刚好配这个初出茅庐的少年,能够让他更加身手敏捷,收放自如。

以武器象征性格,便是将刀剑拟人化,为它们注入生命与灵性。

在中国传统的武侠世界里,侠客往往将兵器视为最值得信赖的朋友,人与刀的交融,是穿越时空的对话,也是侠客情感的表达。

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文化及其影响

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文化及其影响

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文化及其影响摘要中国的武术运动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流变,而武侠电影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作为武术文化的传播载体之一,它对武术精神的承载和传播、对武术思想的弘扬和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和多方面的影响。

本文主要探讨了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文化,并剖析了作为艺术形式的武侠电影给武术文化带来的影响,以期能以客观的态度来评价武侠电影的影响力。

关键词:武侠电影武术文化武术精神影响中图分类号:j90-05 文献标识码:a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电影中的重要类别,其中所包含的武术、武术文化、武术精神、武术思想可谓丰富而有内韵,对促进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极大的作用。

同时,在武术对电影推动的同时,武侠电影也对武术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文化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流变,在这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武术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传播手段。

从传统的曲艺、武侠小说到现在的影视传播,其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而电影和电视则成为当代最流行、最广泛也是最受大众欢迎的方式。

从20世纪初的《定军山》肇始,二三十年代以《火烧红莲寺》为代表的一百五十多部武侠电影呈现出盛极一时的繁盛状态,之后便消迹三十余年,而60年代,经过《独臂刀》《大醉侠》《龙门客栈》等几部有影响力的武侠力作后,七八十年,武侠电影再次井喷发展。

出现了像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明星拍摄的几十部又卖座又叫好的武侠电影。

而进入新世纪,虽然势头不如从前,但亦有《卧虎藏龙》《七剑下天山》《功夫之王》《叶问》《苏乞儿》等口碑和影响都不错的武侠电影。

这些武侠电影,不仅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提升了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这些武侠电影蕴含了中国丰富的武术文化,从武打动作到武术器物,从武术思想到侠义精神,其丰富的内含不仅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武侠电影是中国重要的电影题材之一,武术成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影艺术表达的一种方式,同时,武侠电影也折射出了我们民族的武术思想和武术精神。

从东方视觉思维看中国武侠电影《卧虎藏龙》的美学价值

从东方视觉思维看中国武侠电影《卧虎藏龙》的美学价值

第34卷第8期 2021年04月Vol.34 No.8April 2021艺术科技电影是一种能刺激视觉、听觉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兼具时间、空间特性的艺术形式,能利用分解与拼合,以及运动中的人与物表现主题,能借助专业的放映设备,让群体不间断地欣赏[1]。

电影艺术最大的魅力就在于通过有限的画面,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视觉并不依赖时间,电影在一瞬间就可以给人造成视觉冲击,表现人与物的不同状态,给予观众不同的生命体验。

很多电影的视觉思维及美学价值都是相近的,但武侠电影是中国独有的电影类型,不同于世界上的任何形式,其融入了中国的古典文化,赋予了视觉艺术更大的舞台与更持久的生命力。

它无疑是革命性的,突破了传统电影固有的套路,打开了限制我们思维的大门,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电影类型,而美学价值便是其特别的原因。

武侠电影的画面要考虑到影片的整体基调,既要追求统一也要富于变化,既要和谐又要新颖,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影的画面艺术达到较高的境界。

所以,东方的视觉思维是创作武侠电影的核心,在世界电影同质化的时代,武侠电影借助独有的美学,渲染出不同的氛围和意境,刻画出纷繁多变的人物形象。

中国独特美学的反复运用和传统武术的快速切换,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思想变化,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中国武侠电影具有山水画般的美感,具有超越视觉符号本身的精神内涵,具有极大的美学价值,更提高了观众的审美趣味,成了体现导演个性风格最显著的手段。

2000年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把诗意的场景与复杂多变的人物心理相结合,山水画般的场景承载着中国武侠的禅意,具有独特的韵味。

1…水墨山水之妙电影中的自然风光一直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中国风电影中,自然风光的作用尤为突出。

电影的画面色彩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色彩往往与历史、民族、地域等信息相联系,有很强的表意功能。

在影片中,广阔的地域暗示了江湖的动荡与不安,侧面烘托出了江湖侠客高强的武功与豪爽的性格。

电影中的自然空间有大侠的风范,分毫不差地将王度庐小说《铁骑银瓶》中大侠客们的江湖生涯呈现在了观众眼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武侠电影中的民族文化精神
武侠电影是深具中国民族特色的类型电影,它通过独特的叙事策略和艺术手段,对中国传统的道德哲学、伦理观念、侠文学、武术、美学等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演绎和阐释,从它刻意营造的影像奇观里传达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精神。

环境、武、侠是武侠电影中最具有观赏价值的卖点。

环境时而是江南的小桥流水、秀丽山水,时而是西北粗旷苍茫的平原、沙漠,还有古色古香的中国式庭院、幽静神秘的荒山古刹、深不可测的悬崖峭谷,在影像上肆意的展露自己的风情和文化底蕴,并和侠客互相映照融为一体,与主题的基调一致营造着悠远的意境,传达出“天人合一”的美学精神。

“武”作为武侠电影的必要元素,它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文化为源泉,不断地兼容武侠文学、戏曲艺术、美学、舞狮等文化形式,在银幕上展现着独特的中国功夫场景,呈现“武之舞”的艺术特色。

在武侠电影的发展过程中,“武”是“虚打”与“实武”交错并存,在总体上呈现虚实相间的美学风格;到60年代末,武侠电影进入创作史上的黄金时期,张澈、胡金铨、李小龙在“武”上有着各自的追求,从而呈现多样化的艺术风格;90年代的武侠电影之“武”因现代化科技介入,表现动作的电影手法更加娴熟,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的进一步挖掘,俨然一场呈现在银幕上的武舞艺术;武侠电影之“武”还缝合了中国传统文学中善恶分明、二元对立的叙事手法,使动作本身具有了道德性格判断之内涵;经过多年的营造,武侠电影之“武”具有独立的审美形态,在形式上宛如“武术之舞”,在神韵上是飘逸的东方意境之美。

“侠”有侠客和侠义精神
之意,两者都源于中国的武侠文学;武侠电影中的侠客以武侠文学中
的侠客和地方传奇人物为原型,经过电影化的解读后具有独特的特征;侠义精神是侠文学、武侠电影、侠客的内在灵魂,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传统品格和美德。

武侠电影中的侠义精神继承了武侠文学中的优良品格,如快意恩仇、济困扶危、除暴安良、为国为民等侠义行为和“为知己者死”、诚信守诺、重朋友之义、轻生死等精神气质,还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的扩大自己的外延,把爱、人道主义、情等纳入自身的范畴,特别是在对爱情的表现上,武侠电影遵守自己的类型规则,以侠义核心,把爱情作为对侠义的人性补充,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理冲突”别开生面地阐释为爱情与侠义的冲突,两者的冲突最终导致武侠电影中爱情在狭窄的表现空间中充满了悲剧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