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_陈双珠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及其保护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及其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多样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对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日益减少、被忽视、甚至失传的困境。
因此,继承、发展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
为了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明确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责任主体和具体措施。
对于破坏、盗窃、非法交易和非法挖掘文化遗产的行为,要加大打击力度,形成有效的威慑。
其次,要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
要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对于重点保护对象要制定具体的保护方案和措施。
同时,要加强对保护对象的保养、修复和监测工作,确保其能够长久保存和展示。
此外,还应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通过展览、演出、研究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和传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提高民众的文化认同和保护意识。
继承发展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政府应该发挥领导作用,通过制定政策和提供经费支持,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
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和专家。
同时,社会组织和文化机构应该积极参与,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提供支持和帮助。
最重要的是,全社会都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认识到这一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共同努力,共同传承和保护。
综上所述,继承发展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任务。
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教育、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和进步。
试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_以黔东南苗侗民族为例_王国超(1)

试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黔东南苗侗民族为例王国超(贵州民族大学教务处,贵州贵阳550025)摘 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积淀了其族群长期的生存智慧,并予以民族个体或群体持续的形塑与滋养。
然而,在文化/众神狂欢0的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遭受着巨大的冲击与抉择。
以黔东南地区苗族、侗族为例,探析了其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保护与传承的困境及原因,并藉此提出苗侗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路径。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保护与传承; 路径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12)06-0001-03Research on Protecting and Inheriting Traditional Minority C ulture)))A Case Study of Southeast Guizhou Hmong and Dong Ethnic GroupsWANG Guo-chao(O ffice o f Aca de mic Affairs ,Gui z hou MinZu University ,Guiyang,Guizhou 550025)Abstract :Traditional national culture accumulated the wisdom of the long-term survival of its people,and i t con tinued to shape and nourish individuals or groups of minority.However,i n the context of /the Gods carnival 0of culture,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nation is facing a huge impact and choice.Taking Miao and Dong in Sou theast Guizhou for example,the author of this thesis tries to analyze the plight and the its reasons for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and on this basis,puts forward the approach to protecti ng and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Miao and Dong.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of mi nority ; protect and inherit; approach收稿日期:2012-05-07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化变迁与教育选择:黔东南苗族社区学校教育的人类学透视0,项目编号:11JD097。
浅谈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浅谈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作者:李春海来源:《新丝路(下旬)》2019年第05期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时代的发展中实现了融会统一。
不断加快的社会经济建设步伐,极大的冲击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一些甚至已不复存在。
近年来社会和国家均越来越关注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而这对建设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和和谐社会的建构来说至关重要。
为此,本文立足于少数民族文化现状,详细探讨了如何传承、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语言在中华文明中,少数民族文化为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不论丢失哪一种少数民族文化,均会严重影响中华民族文化。
不断加快的现代化步伐,民族文化陷入“生死存亡”之际。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一心都在发展社会经济,将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忽略,进而出现了诸多惨痛的民族文化话流失现象,如端午节被韩国申遗成功等。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对社会经济加快发展,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传承、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
其与汉族文化相比,显得更脆弱,更需要人们引起重视,加大保护。
一、少数民族文化现状1.民族语言传承的危机不论何种语言均承载着一段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均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凝聚[1]。
在我国,若不对各种民族语言予以保护,就势必会遭到汉语的强烈冲击,这与民族语言存亡密切相关。
如今,汉语已在彝族得到了普及与推广,他们的汉语水平不断提高,但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功能则极易衰退。
经过几代人后,就会让很多彝族青年丧失直接认识本族文化历史与传统的纽带。
站在客观角度上来说,不学母语,不用母语进行理解是行不通的,但也不能只会母语,不会汉语或者汉语程度低。
事实证明,其会对诸多高层次知识的接受与运用产生影响,如科技知识、生态知识、经济、法律等。
因此,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怎样将民族成员的观念转变,形成“文化自觉”,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民族语言,至关重要。
2.民族文化资源的流失不断进步的社会与快速发展的经济,让少数民族文化日渐衰退。
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都在自己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传承,是维护中华民族整体性,保护民族文化现代化转型和持续发展的最有效的途。
文化传承是民族历史的见证和写照,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源泉,大力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不断加大民族文化事业建设的力度,使少数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有效的应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一个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承文化底蕴,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如如何保持经济发展与保护文化之间的平衡,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让保护并传承个少数民族文化,让它们更好地可持续发展,还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
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一、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面临危机的表现民族的文化摆阔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物质文化主要是指衣食住行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承载着各民族文化独特的历史与风情,每个民族都有它独特的东西,自己的特点;精神文化的内容包括语言文字、音乐舞蹈、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图腾崇拜等等。
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都面临着消亡的危机,具体表现如下:少数民族的民间工艺品及其手工技术走向消亡现代工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造成的必然结果是:少数民族的手工制作的民间工艺,与现代化工业制造品相比成本太高没有竞争力,因为年青一代没人愿意去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工艺,工艺传承就不可能持续,工艺技术也就走向了消亡。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
少数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少数民族文化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
然而,几十年来的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趋势,让人们意识到,保护和传承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1.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的威胁在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下,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生态遭到破坏。
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这一迁移趋势使得少数民族聚集在城市区域并面临文化冲击的可能性增加。
文化侵蚀的根源往往不是来自特定文化,而是来自全球化时代的同化、标准化和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
这导致一些少数民族的年轻人变得怀疑自己民族的身份,并随之拒绝传统文化。
在这个趋势下,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变得愈加重要。
2. 保护和传承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方式为保护和传承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有几个关键点:2.1 投资文化保护设施少数民族地区的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等文化设施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至关重要。
和散落在各地的文化遗产比起来,这些设施能够孕育出一个文化生态系统,为少数民族文化提供持续的教育和宣传。
同时,为了让人们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这些设施不断推陈出新,引导人们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本质。
2.2 提供教育机会教育是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关键所在。
通过学校和教育机构,政府和学者可以向学生和受众灌输文化,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现实意义和未来方向。
这种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还能够推动文化的传承。
2.3 重视口传文化少数民族的口传文化源远流长。
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传承的神话故事、民间俗谚和风俗习惯。
这些口传文化即使在现代化时代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保护和传承口传文化是保护和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2.4 尊重文化差异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个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身份。
因此,维护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差异是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一、文化保护意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基石。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多样性和完整性的体现。
同时,文化保护具有充分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作用。
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既可以推动民族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提升全国文化综合实力和国际政治影响力。
二、国家政策支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关注文化保护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保护。
针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包括: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提升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能力等。
这些政策旨在促进中国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发展,进一步增强全国文化魅力与内涵。
三、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现状随着时代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进入了一个面临复杂而多元的社会环境。
一方面,由于文化环境、语言传承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许多少数民族文化正逐渐失传。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条件的改善,使得一些民族文化面临着商业化和市场化冲击,丧失了其独特性和纯粹性。
因此,少数民族文化的全面保护和有效传承成为了当务之急。
四、文化传承的途径为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有必要探索文化保护的有效途径。
许多专家和学者提出了以下思路:(一)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立法保障国家应该加速出台立法,保证少数民族文化的创造、发展和传承。
通过各种制度手段,加强对少数民族制度、历史、语言、艺术等方面的保护,保证这些文化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资源。
(二)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特性多元性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特点,同时不同民族自然环境、经济状况和历史遗存等方面的差异更加凸显了民族文化的不一致性。
我们应该充分发掘各民族文化自身的特性,提高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重视文化特色的创新和开发。
(三)积极推行文化教育在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互联网教育和家庭教育等方面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文化教育,培养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情。
浅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

浅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了民族复兴、历史传承和文化多样性的问题。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成为了当务之急。
首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需要政府的积极支持和推动。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投入,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必要的经费和资源支持。
政府还可以通过建设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设施,整理并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同时组织展览、演出、研讨会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其次,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参与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中来。
学者、专家、民间文化传承人和志愿者等可以通过调查研究、写作论文、举办讲座等方式,深入了解和研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加强对其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并积极参与到传承工作中来。
此外,媒体也起到了重要的宣传和推广作用,可以通过报道、纪录片、电视节目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并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再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需要注重教育的力量。
学校是培养人才和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
不仅要在课堂上教授相关知识,还要组织实地考察和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此外,还可以开设相关专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推动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工作。
最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还需要注重文化创新和融合。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能停留在过去,应该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可以通过创造新的表演形式、运用新技术手段、与其他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等方式,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提高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总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学校以及传统文化承载者共同努力。
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生礼仪文化 , 包括恋爱 、 婚姻 、 家庭 、 亲属称谓 、 宗教 、 生育 、 寿 诞、 成 年、 丧葬、 交际等 ; 三是 民间艺 术文 化 , 包 括 民间文学 、 音乐 、 舞蹈 、 戏曲、 竞技 、 美术等 ; 四是科技 知识 工艺 文化 , 包 括生产技术 、 天文历法 、 民间医药 、 工艺制 作等 ; 五 是信仰 崇 尚文化 , 包括宗教 、 崇拜 、 祭祀 、 巫术 、 吉祥崇 尚、 禁忌等 ; 六 是
民族优 秀传统文化及其 价值观和伦理原则 , 是少 数民族 的民
族精神之所在 , 也是其 民族意 识 的一部分 , 是 民族 认 同的体 现。所 以少数 民族 传统文 化 的保 存 、 继承 与否 , 是否会发 生
传统节 1 3 文化 , 包括 年节 以及各 民族特 有 的宗 教 、 农 事、 纪 念、 庆典等以传统礼俗为主要特色 的文化 。 - l 当然 , 少数 民族传统文化并非都 是先进文化 , 要 区分少数 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 就须对少 数民族传统 文化先进 行科学的价值判断 。而传统文化是历史 上沿传下来 的价值体 系, 在新的文化体系中既可 以继承也可 以“ 变异” , 传统既是割
收稿 日期 : 2 0 1 2—1 2—1 8
再次 , 少 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蕴含 着优 秀的价值 观
作者简 介 : 陈双珠( 1 9 8 7 一) , 女, 福建龙岩人 , 福建师 范大学 马克思 主义学 院硕士研究 生 , 主要从事 少数 民族传统文化 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双珠
(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 350000)
摘 要: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
化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少数民族
传统文化正面临消亡或变质的危险。
关键词: 少数民族; 传统文化; 保护; 传承
二、构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构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对推动社会主义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贯彻 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重要精神的体现。而从总体方法上看, 构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 有组织、有规划、有层次、分阶段进行,又要注意整体性和延 续性,避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继承过程中的自发性、盲目性 和片面性。概括地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经济中,把保护与利用结合起来,在利用中实现保护,使两者 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及独特的自然生态 景观,大多都能歌善舞,传统手工艺品独特精美,民居和建筑 富有特色,传统宗教、礼仪等文化神秘而又遥远,这些都吸引 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所以,少数民族地区要积极发 挥这种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抓好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与利 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把少数民族文化 推向市场,把优秀的、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打造成 优秀的文化旅游品牌。如充分利用民族传统的歌舞、工艺、 医药、节日、宗教、建筑、饮食等文化元素发展特色旅游业; 另 外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村、建立民族文物博物馆、发展少数民 族文艺事业等都是值得提倡的做法。
一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逐步走向衰微。作为民族 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语言及文学、民族服饰、民族 工艺、民族歌舞、民族体育、民族医药、民族生活习俗等越来 越没有被使用于生活中而渐渐走向衰微甚至消亡; 部分节庆 礼仪、婚丧嫁娶、祭祀仪式的传统文化,民间已无活动或少有 活动,[5]一些有利于培养社会美德和价值观念的传统礼仪和 习俗逐渐被废弃。令人担心的是,传统文化具有消失解体后 不可再生的特点,如据调查,边疆地区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 有可能将在二三十年内消失,一些少数民族的基本特征亦可 能不复再现。[6]二是民间文化实物资料及民族艺术珍品流失 严重。一些反映各少数民族早期生产水平、经济生活、社会 形态的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纺织印染工具、民俗用品、工 艺作品等已存世的很少,被用于生产生活中的更少,有的已 不复存在; [5]民间传统文化各种资料向外流失现象突出,大
再次,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优秀的价值观
收稿日期: 2012 - 12 - 18 作者简介: 陈双珠( 1987—) ,女,福建龙岩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
思想道德研究。
·35·
念、伦理原则和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内 容的体现。少数 民 族 传 统 文 化 中 蕴 含 的 爱 家 爱 国、顽 强 勇 敢、团结互助、诚实守信、义以为先、勤劳节俭、尊敬老人、保 护生态等传统美德,[3]这些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熏陶和培育 了不计其数的品格高尚的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和道德榜样,在 今天的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中仍然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 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社会生活的和谐、民族内部的团结以 及本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与社 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具有一致性。在新的发展时 期,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开放力度的加大,我国少数民族 的道德文化视野将越来越宽广,其优秀传统文化在与其它的 文化碰撞、交流过程中,必然会有较大的提升与发展,这种提 升与发展本身,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直接的意 义。[3]
其次,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灿烂与辉煌为中华民族 一体文化增添了生机与活力,是文化生态多样性的体现。少 数民族传统文化璀璨多姿、各具特色,在哲学、文学、艺术、建 筑、科技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繁荣了本民族的文化,也为中原 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 积淀了力量,是中华文化生态多样性的体现。而中原文化也 是在与各少数 民 族 文 化 互 相 吸 收、相 互 融 合 的 基 础 上 形 成 的,这种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促进了中华民族在政治、经 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整体繁荣。
当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并非都是先进文化,要区分少数 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就须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先进 行科学的价值判断。而传统文化是历史上沿传下来的价值体 系,在新的文化体系中既可以继承也可以“变异”,传统既是割 不断的又是不可能“一成不变”、“全盘保留”的。[2]所以,对优 秀的传统文化要继承、保护和弘扬,对于落后的、出现变异变 味的传统文化要抛弃或进行积极改造。同时,继承和弘扬少 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突出主旋律,提倡多样性,发展人民满 意的文化,这样才能使少数民族文化永葆生机和活力。
2. 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相结合,发展文化产业, 树立文化品牌
少数民族地区不仅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而且产业 结构不合理,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低,再加上交通闭塞,农业 基础薄弱,对外开放和科技发展滞后等,这些因素促使该地 区只能依靠自身的民族文化优势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在这 种状况下,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所难免。[7]所以 少数民族地区应积极寻求保护传统文化与发展民族地区经 济的最佳结合点,变人文资源为文化产业,在发展文化产业
2. 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2005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指出: “在漫 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 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 和社会进步。”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 和弘扬,以“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指 导方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文化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文物 保护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四优先”政策; 此外,一些社会有识 之士及少数民族社会团体和个人也自发地作出各种努力,参 与到保护或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工作中。在多方努力下,少 数民族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 保护和弘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断 得到升华和加强。如一些地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得到了推 广;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设施得到建设; 文艺人才大量涌现; 一 些民族地区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广泛;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正大 力发展文化产业; [4]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了一定范围的宣 传等。从一定程度上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取得了一 定成绩,但从总体上来说这些传统文化在深层次上隐现出衰 退甚至消亡的危机,保护和传承工作面临重重困难,保护和 抢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工作显得十分紧迫,主要体现在以 下四个方面:
在专业人才 建 设 方 面,政 府 应 加 大 对 教 育 的 扶 持 和 投 入,鼓励办学,定期对教育和文艺工作者进行专业素质方面 的培训、采取实质措施鼓励优秀教育和文艺工作者到少数民 族地区工作等。少数民族地方高校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少 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教师队伍,把他们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 核心力量,鼓励文艺工作者加深对所在民族地区历史及文化 的了解和研究,繁荣民族文艺创作,使他们自觉承担起民族 文化传播者的重任。在课程建设上,国家应将少数民族传统 文化纳入到国家课程中,民族高校则应在国家课程内容基础 上,整合并形成拥有自身特点的教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如双语课程、本民族历史文化课程、工艺课程等。另外,培养 课程设置也应与发展文化产业结合起来,适应民族民间文化 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实用性”的综合型专业人才。
2013 年 4 月 第 16 卷第 2 期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历史文化研究】
Apr. 2013 Vol. 16 No. 2
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 - 777X( 2013) 02 - 0035 - 04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中华各民族悠 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相互融合、相互 影响而形成中华民族博大的传统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少数民族 传统文化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 化,包括服饰、饮食、建筑、交通、器用等; 二是婚姻家庭和人 生礼仪文化,包括恋爱、婚姻、家庭、亲属称谓、宗教、生育、寿 诞、成年、丧葬、交际等; 三是民间艺术文化,包括民间文学、 音乐、舞蹈、戏曲、竞技、美术等; 四是科技知识工艺文化,包 括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 五是信仰崇 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术、吉祥崇尚、禁忌等; 六是 传统节日文化,包 括 年 节 以 及 各 民 族 特 有 的 宗 教、农 事、纪 念、庆典等以传统礼俗为主要特色的文化。[1]
3. 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培训专业人才,培养传统 文化接班人
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远远落后于东中部地区, 教育的落后直乏、不重视文化的保护、不注重 培养民族文化接班人、现有的部分民间艺人缺乏必要的综合 素养和较高 的 专 业 技 能 等 问 题,使 传 统 文 化 出 现“后 继 无 人”的危险局面。所以,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民族教育、 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是民族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根本保证。
一、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根据
首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民族
意识、民族精神、民族认同的体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然少数民族人口与汉族人口相比相差 悬殊,但两万一千多千米长的陆地边境线地区基本上都居住 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广大辽阔,占整个国土面积 的 64% 。在保卫和开发祖国边疆的过程中,少数民族为中 国现今版图的奠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奠 定了基础,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之所在。而少数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和伦理原则,是少数民族的民 族精神之所在,也是其民族意识的一部分,是民族认同的体 现。所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存、继承与否,是否会发生 异化等都直接关系到国家边境地区文化事业的繁荣,关系到 边境地区的文化形态是否在意识形态上与中华民族传统文 化趋于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