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历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题库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心理学(本)》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95)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心理学(本)》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95)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
1.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推断他也具有其他相似或相互关联的特征,这种现象属于( )。
A.晕轮效应 B.宽大效应
C.近因效应 D.首因效应
2.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对象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这属于社会认知特征的(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双向性 D.易出偏差性
3.凯尔曼( H. Kelman)于1961年提出了有关态度改变的( )。
A.学习理论 B.社会判断理论
C.三阶段理论 D.功能理论
4.由于受到外界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叫做 ( )。
A.顺从 B.服从
C.从众 D.同化
5.当群体成员在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的情况,这是一种( )现象。
A.社会抑制 B.社会影响
C.从众 D.社会惰化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本科期未考试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心理学 (4)

3. 罗 森塔 尔 等(Rosenthal &. Jacobson , 1968) 的 一 项 经典 研究 证 明 了 教 师 的 期 望 对 学 生
成绩的显著影响。这种期望的作用也称为( )。
A. 皮 克 马 利 翁 效 应B. 首 因 效 应
C. 近 因 效应D. 光 环 效应
4. 维 纳 的 成 就 归 因 模 型 把 ( )看作是暂时的外因。
19. 什 么 叫 基本 归 因 错 误 ? 产 生 的 原 因 有 哪 些 ?
20. 为 什 么 在 其他 人 需 要 帮 助 时 会 出 现 旁 观 者 效 应 ?
得分|评卷人
五、应用分析题 ( 2 0分}
2 1. 请 用 学 过 的 知 识 分 析 商 家 为 什 么 不 惜 重 金 用 明 星 做 广 告 ? 这 样 做 可 能 会 有 哪 些
试卷代号 : 1 2 9 5
座位号仁口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 0 1 2→2 0 1 3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社会心理学{本)试题
2013 年7 月
|题号 I
-
|分数 I
得分!评卷人
I
I
二
I
|
三
I
|
四l
I
五
I
|总 分|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
12. 他人 暗 示 可 分 为 直接 暗 示 、
和
|得分|评卷人|
I
I
14. 社会 影 响
I
三、名词解释{每题 5分,共 2 5分}
13. 规 定 性 角 色
15. 刻 板 印 象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95)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95)2022-2022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95)盗传必究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1.新官上任要点好“三把火”,踢好“前三脚”,体现的是()。
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晕轮效应D.宽大效应2.三度归因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A.海德B.凯利C.米德D.维纳3.凯尔曼于1961年提出了有关态度改变的()。
A.学习理论B.社会判断理论C.三阶段理论D.功能理论4.()也叫小群体意识,指的是为了维护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解决办法作出实事求是且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了错误决策的现象。
A.群体压力B.群体思维C.群体极化D.群体决策5.阿希的三垂线实验证明了()现象的存在。
A.模仿B.暗示C.从众D.服从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6.所谓的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
7.发起者自身所具备的某些特性会影响说服的力度,如权威性、可信赖性、吸引力和相似性等。
8.根据希金斯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的自我与应该的自我。
9.解释攻击行为产生原因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论、挫折一攻击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10.根据服从的对象,服从一般可分为:对权威他人的服从和对规范的服从。
11.斯腾伯格认为所有爱情体验都包括三个基本组成成分:亲密、激情与承诺。
12.他人在场对个体活动效率的影响分两种: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
13.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4.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的和外显的反应。
社会心理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名词解释:1.冲突:冲突是一种对立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斗争的关系。
2.旁观者效应: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睹此情境的人越多,出面相救的可能性越小的现象。
3.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痛苦的行为。
4.首因效应:是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作出判断。
5.近因效应:是指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
6.晕轮效应: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
7.刻板效应: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比较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8.社会动机: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动机9.过度辩护效应: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于很强的外在原因引起时,他们会低估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的现象。
10.态度:是指人们对一定对象相对稳定、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反应倾向11.内化:指个体响应他人影响完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之成为自己观点的一部分。
12.服从:受到他人或者规范的压力,个体发生符合他人的或规范要求的行为叫做服从。
13.认知失调: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
14.群体心理:群体心理指社会中的某一群体或组织的心理或某一集群的心态过程或某一人类共同体在同质文化下的相似心理活动倾向。
15.内聚力:指多数群体成员合力于群体或组织目标活动的心理结合力。
16.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和群体意识影响下,人们似乎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并丧失了他们的个人身份和责任感,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17.集群行为是指人们在激烈互动中自发发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从多人的狂热行为.18.舆论:是指大家共同关心的有争议的问题上多数人意见的总和,是社会上的公众对于某些社会事件的一致反应或判断,是具有代表性和综合性的意见。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心理学(本科)》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心理学(本科)》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1.下列角色中属于规定性角色的是( )。
A.父亲 B.朋友C.外交官 D.妻子2.三度归因理论(cube theory)是由( )提出来的。
A. 凯利 B.海德C.维纳 D.库利3.态度改变的方法有很多,其中,通过劳动来改变好逸恶劳的态度属于( )。
A.劝说宣传法 B.角色扮演法C.团体影响法 D.活动参与法4.挫折一攻击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和米勒( N.E.Miller)等人在1939年提出的。
A.伯克威茨 B.多拉德C.弗洛伊德 D。
班杜拉5.阿希的三垂线实验证明了( )现象的存在。
A.中心特征 B.边缘特征C.从众 D.服从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6.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____和____之间的关系。
7.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____,二是____8.角色冲突的类型可分为两大类:____冲突和____冲突。
9.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____ ,根据认知对象的____,推测与____判断其____的过程。
10.凯尔曼指出,态度的改变要经历____、____和____三个阶段。
11.勒温等人把群体领导方式分为____、____和____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2.基本归因错误13.社会态度14.利他行为15.群体极化16.服从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7.简述自我概念是通过哪些渠道逐渐形成与发展的。
18.简述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内容。
19.什么是从众?为什么会产生?五、应用分析题(20分)20.有一则新闻报道如下:2003年5月15日下午在广州白云区京溪路,一名来自湖南的16岁少女光天化日之下被一男子调戏,少女不从,该男子找了一把刀,当着20多个围观者的面,对她狂砍8刀,围观者竞无一人上前制止。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心理学》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心理学》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社会心理学》题库及答案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1.青少年期的社会化被称为( )。
A.初级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C.预期社会化 D。
再社会化2.罗森塔尔等(Rosenthal&Jacobson,1968)的一项经典研究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显著影响。
这种期望的作用也称为( )。
A。
皮克马利翁效应 B.首因效应C.近因效应 D。
光环效应3.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 )看作是暂时的内因。
A.任务难度 B.机遇C.能力 D.努力4.某人在初次会面时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人们对他的看法,这种现象属于( )。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C.晕轮效应 D.宽大效应5.卡茨(D.Katz)于1960年提出了有关态度形成与改变的( )。
A. 功能理论 B.三阶段理论C.社会判断理论 D.学习理论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6.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
7.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8.根据希金斯( Higgins,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与9.解释攻击行为为什么会产生的理论主要有、和。
10.根据服从的对象,服从一般可分为:对的服从和对的服从。
11.人际关系具有个体性、和三个特点。
国开电大2023年春季期末考试《社会心理学》试题(试卷代号1295)

国家开放大学2023年春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社会心理学(本)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1.人们把功劳归于自已、把失败归于外因的倾向是( )。
A.宽大效应B.行动者与观察者偏差C.基本归因错误D.自我服务归因偏差2.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对象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这属于社会认知特征的( ).A.双向性B.选择性A.双向性C.整体性D.易出偏差性3.态度改变的方法有很多,其中,通过参加戒酒协会来改变嗜酒成瘾的态度属于( )。
A.劝说宣传法B.团体影响法C.角色扮演法D.活动参与法4.( )也叫小群体意识,指的是为了维护群体表面上的--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解决办法作出实事求是且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了错误决策的现象。
A.群体压力B.群体决策C.群体极化.D.群体思维5.阿希的三垂线实验证明了( )现象的存在。
A.从众B.模仿C.暗示D.服从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6.所谓的社会心理和__________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____________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和外显的反应。
7.所谓的____________,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
8.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自变量和___________之间的因果关系。
9.勒温等人把群体领导方式分为专制型.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种。
10.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__________,推测与判断__________其的过程。
11.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除了个人特征外,还有熟悉.接近.__________.和__________12.根据服从的对象,服从一般可分为:对__________的服从和对权威他人的服从.13.斯腾伯格认为所有爱情体验都包括三个基本组成成分:__________缴情与__________。
2013年1月中央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3年1月中央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说明:试卷号:1295课程代码:02351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社会工作;本科考试:形考(纸考、比例50%);终考:(纸考、比例50%)一、单项选择题1.青少年期的社会化被称为(C)。
A.初级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C.预期社会化 D.再社会化2.费斯汀格的“社会比较过程理论”认为,当个体为了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或失去判断的客观标准时,往往同(B)进行比较。
A.比自己强的人 B.与自己类似的人C.比自己差的人 D.自己不熟悉的人3.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A)看作是稳定的外因。
A.任务难度 B.机遇C.能力 D.努力4.下列属于正式群体的是(C)。
A.同乡会 B.集邮爱好者协会C.学校的班级 D.高校里的诗社5.“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未曾偷”的故事说的是一种(D)。
A.直接暗示 B.间接暗示C.自我暗示 D.反暗示二、填空6.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实验室现场7.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规定性开放性8.根据希金斯( Higgins,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与。
理想的自我应该的自我9.根据攻击方式的不同,攻击行为可分为攻击和攻击。
言语动作10.社会心理学家一般都把模仿分成模仿和模仿两类。
无意有意11.多伊奇(M.Deutsch)和克劳斯(R.M.Krauss)于1960年进行的“运输竞赛”研究是一项说明与之间关系的经典研究。
合作竞争12.领导是一个过程,是对人们施加影响的过程,它由、和三个因素所构成。
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三、名词解释13.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来实现此期望,这一现象就叫自我实现的预言。
14.简单暴露效应:是指人们对其他人或事物的态度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变得更加积极的一种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历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题库
说明:试卷号:1295
课程代码:02351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社会工作;本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50%);终考:(纸考、比例50%)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三、名词解释
13.归因: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14.社会认知::是指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15.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来实现此期望,这一现象就叫自我实现的预言。
16.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
17.去个性化: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三、名词解释
12.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
13.社会态度: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14.利他行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15.群体极化:群体决策方向上与个人决策相一致,但比个人决策结果更极端,这就是群体极化。
具体表现为:如果人们先前的倾向是冒险的,则群体决策更具有风险性;如果人们先前的倾向是保守的,则群体决策更为谨慎。
16.服从: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与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三、名词解释
13.归因: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14.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
15.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来实现此期望,这一现象就叫自我实现的预言。
16.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对事件做出判断,这种对情境的判断受他人反应影响的现象,就是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
17.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
2017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三、名词解释
12.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13.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14.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15.群体思维:也叫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护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且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决策的现象。
16.偏见:是指人们基于非客观、非真实的认识而对他人或他群体产生的消极态度和情绪指向。
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三、名词解释
12.再社会化: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做重大的调整,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13.社会认知:是指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14.社会比较:指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以获取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
15.攻击行为:违背了社会主流规范,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或试图伤害他人心理或身体状况及破坏其他目标的行为。
16.去个性化: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
2014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三、名词解释
12.社会认知:是指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13.自我设障:指人们感到失败不可避免时积极地搜寻,乃至制造影响其成效的不利因素的过程。
14.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15.攻击行为:就是违背了社会主流规范,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或试图伤害他人心理或身体状况及破坏其他目标的行为。
16.领导:被看作是群体或组织中特定的人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实现既定目标,对所在群体或组织和所属成员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行为过程。
2013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三、名词解释
13.规定性角色:是指角色扮演者的行为方式和规范都有明确的规定,角色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自行其是,如政府外交官、法官、军人、警察等即属此类。
14.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15.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
16.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仿照他人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相同或相似。
17.群体思维:也叫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护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且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决策的现象。
2013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三、名词解释
13.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来实现此期望,这一现象就叫自我实现的预言。
14.简单暴露效应:是指人们对其他人或事物的态度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变得更加积极的一种现象。
15.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16.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
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
17.晕轮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推断他也具有其他相似的或相互关联的特征,这种倾向被称为晕轮效应或光环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