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光绪帝颁布颁布了这些

合集下载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浅谈戊戌变法摘要:十九世纪中叶,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中国紧闭的大门被迫打开,封建统治开始崩溃,丧权辱国的条例的签订使民族危机加剧。

1886年同样受到列强欺压的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26年后成为可与列强并驾齐驱的强国,并且加入侵略中国的列强行列。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中华民族觉醒,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运动,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它是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爱国运动,是民族觉醒的里程碑,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戊戌变法民族觉醒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正文:工业革命以后,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军事上取得惊人的成就,而贪婪使得他们不再满足于在本国内发展而将魔爪伸到了还处于封建社会的国家,尤其是中国更成为列强争抢的一块肥肉。

面对西方列强的迅猛攻势,腐朽的清政府一味退让,不断签订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国家利益,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寻求救国之路。

戊戌变法是继洋务自强破产后中国选择现代化道路的一次系统尝试。

变法者欲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榜样,通过新旧势力的妥协,逐步而稳健地达成体制的转换,促使中国踏上富强之路。

无奈它之持续了百日便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中国也因此失去了一次振兴的机会,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

一、变法的理论基础1.早期的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洋务派中逐渐分离出形成了早期的维新派。

在一些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他们从洋务活动中体会到,洋务派单纯照搬某些外国的制造技艺是不够的。

他们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

郑观应所著《盛世危言》是早期维新派中具有典型性的。

郑观应在这本书的自序中说:“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

”他强调要重商,学习西方的“恃商为国本”。

在政治上,他看到中国之弱是由于“一人秉权于上而百姓不得参议于下也”,向往英国式的“君民共主”制度。

浅谈戊戌变法: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变迁的开端论文

浅谈戊戌变法: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变迁的开端论文

浅谈戊戌变法: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变迁的开端论⽂ 中国近代法制转型从清末变法改制开始。

清末效法⼤陆法系进⾏法律移植,形成了中国近代法律体系雏形。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依据近代西⽅资产阶级法律创造了近代民主共和法律模式。

以下是店铺为⼤家精⼼准备的:浅谈戊戌变法: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变迁的开端相关论⽂。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浅谈戊戌变法: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变迁的开端全⽂如下: 【摘要】:在历史制度主义研究视⾓中,制度替换往往发⽣于旧制度危机⽇益严重并将发⽣崩溃的"临界点"时期,决定政治⾛向的⾏动集团如果把握了⾏动的主导权,就可能在制度变迁中成功实现制度创新。

1898年的戊戌变法试图通过⾃上⽽下的渐进式改⾰,来突破中国封建王朝路径依赖的惰性,把中国带⼊民主宪政的轨道。

从新制度主义视⾓分析,以康有为为⾸的维新集团是晚清政治舞台上势⼒很弱的政治集团,其先天不⾜的因素包括组织涣散、意识形态凝聚⼒与整合⼒不⾜、改⾰所需的资源匮乏以及⾂民⽂化对变法的阻滞等,这些都决定了戊戌变法不可能完成近代中国制度创新这⼀伟⼤历史使命。

【关键词】:戊戌变法历史制度主义制度变迁制度创新 ⼀、制度变迁的历史制度主义视⾓ 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治学研究领域引⼊了新制度主义,引起了处于政治学研究困境的学者们的极⼤关注,并成为政治学研究的“关键词”之⼀。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三⼤流派之⼀的历史制度主义在继承传统制度对重⼤制度替代和宏⼤政治变⾰研究传统的基础上,将⾏为主义对⾏为主体在制度变迁和政治变⾰中的重要作⽤引⼊了研究视域,它将研究的核⼼放在了制度对于⾏为主体如何产⽣影响,以及由制度、⾏为和观念共同作⽤、相互影响于具体的历史境遇中塑造某种政治后果具有必然缘由。

这⼀研究⽅法的优点是它避免了⾏为主义的太过微观琐碎以及对社会历史背景现存限制性条件的忽视,克服了传统制度分析模式的单⼀边界条件的缺点。

历史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强调社会因果关系中的“路径依赖”在社会制度变迁中的作⽤,“路径依赖”意味着系统具有⾃我强化或正反馈作⽤,认为⾏为者⼀旦步⼊某⼀路径,便会沿着此路径演进,系统对这种路径产⽣依赖,原本可能更加优化的政策也可能失去实现可能性或者改变这种路径⽽另辟途径将是难度很⼤的事情。

戊戌变法始末

戊戌变法始末
②经济方面, 设立农工商局, 保护和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设立路 矿总局, 发展铁路和采矿业, 创办 邮政, 改革财政, 编制国家预算 等。
③文化教育方面, 改革科举制 度, 废八股, 改试策论, 取消书 院, 设立学校, 创办京师大学堂, 设立译书局, 翻译外国新书, 允许 自由创立报馆和学会, 派留学生出 国学习等。
百日维新与百年沉思
□ 倪晓一
抚今追昔, 作为历史名词的 “ 戊 戌 变 法 ”, 出 现 的 时 间 并 不 算
长 , 刚 刚 110 年 。 作 为 戊 戌 变 法 运 动 的 核 心 , 起 于 1898 年 6 月 11 日 始 “ 诏 定 国 是 ” 终 结 于 9 月 21 日 的 政 变 的 “ 百 日 维 新 ”, 也 不 过 短 短 的 103 日 。 百 日 与 百 年 , 与 悠 悠 数千载中国史相比, 犹如稚草之于 寿椿。但这个百日, 有除弊, 有革 新, 有论争, 有流血, 曾经何其扰 攘、振荡、喧哗、冲撞, 乃至归于
面对慈禧太后的一连串行动, 光绪帝决心顶着压力逆流而上推行 新政。主要对策有: ①频频召见维 新派人士, 共商变法大计, 所见者 如康有为、谭嗣同、黄遵宪等, 皆 为六品以下的小臣; ②打击顽固派 官僚, 将阻挠礼部主事王照上书的 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睽等六人全 部革职; ③提拔维新派官员, 特别 给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四 人以四品卿衔, 担任军机章京。这 些举措表明光绪帝试图通过壮大自 己的力量来与慈禧和后党进行对 抗, 以便加紧推行新政。
暂时的沉寂; 这之后的百余年, 又 是何其沉重, 何等艰辛。维新人士 当年的激情、呐喊、呼号、奔走已 成历史陈迹, 唯有六君子的鲜血依 然殷红。俱往矣。而他们的爱国热 忱, 他们未能完成的历史使命, 他 们的得失功过, 仍然会带给我们无 尽的思索。

2020版历史人教版选修一作业:第九单元 第3课 百日维新 含解析

2020版历史人教版选修一作业:第九单元 第3课 百日维新 含解析

第3课 百日维新基础巩固1迫使清政府租借后来称之为“新界”地区的主要国家是( )A.日本B.英国C.俄国D.法国解析:在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英国强迫清政府租借后来称之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

故选B项。

答案:B2“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

……保国家之政权土地……保人民种类之自立……保圣教之不失。

”材料描述的是( )A.强学会B.保国会C.兴中会D.保川会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保国、保种、保教”,即保国家政权、领土不丧失,保民族种类能自立,保圣教不失,其符合保国会的宗旨。

故选B项。

答案:B3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上清帝第六书》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解析:在此奏折中,康有为向光绪帝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变法主张,所以其实际上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4维新变法时期张之洞在其所著的《劝学篇》中说:“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

”其基本用意是( )A.减少变法的阻力B.竭力拉拢维新派C.捍卫专制制度D.投机变法运动解析:从材料中的“民权之说一倡……大乱四起”可以看出,张之洞反对兴民权,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政体。

答案:C5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发布诏令( )A.精简机构,裁减冗员B.设立议院C.制定宪法D.设立外务部解析: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书并未涉及设立议院和制定宪法的内容,设立外务部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

答案:A6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牟平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

在维新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 )A.设立京师大学堂B.废除八股C.派学生出国留学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学子”。

初二年级历史《戊戌变法》同步训练题(含答案)

初二年级历史《戊戌变法》同步训练题(含答案)

初二年级历史《戊戌变法》同步训练题(含答案)【重点难点精讲】重点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包括四个方面,共16项措施。

在政治上,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在经济上,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在中央设矿务铁路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的发展;兴办商会;改革财政。

编制预算决算;在文化上,改革科举制,废八股。

设大、小学堂,设立译书局,创立报馆等;在军事上,裁汰旧军,精练陆军,扩建海军等?从内容可见,变法核心是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多方面对旧制度进行改革,在政治上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获得参政的权利;在经济上建立适应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制度;文化上进一步学习西方,促进思想、文化、科技的进步;军事上强调对旧军队制度进行改革,依照西方国家建立近代化军事力量。

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进步的和爱国的,但它触犯了旧的封建官僚的利益,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进行阻挠、破坏。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新法,前后仅103天,就夭折了。

所以“戊戌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是难点也是重点。

?变法法令的颁布,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传播西方的科学技术,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使相当一部分人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接受了资产阶级思想,所以说它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知识系统概述】“公车上书”后,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痛陈变法的必要,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于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

任用康有为等,先后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书,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几方面改革旧制,实行新法。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技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高二历史《戊戌变法》学习任务单

高二历史《戊戌变法》学习任务单

高中历史高二年级下册自主学习任务单专题九戊戌变法一、学习目标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学习过程(一)自主阅读,感知史实1.阅读教材第1课“酝酿中的变革”,完成“戊戌变法发生的背景”有关问题(友情提醒:重要的时间、人物、事件请在书上用红笔进行标注整理)①阅读教材第一目,并结合必修一专题二“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必修二专题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简要概括戊戌变法前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②阅读教材第二目,并结合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简要概括新思潮的演变?2.阅读教材,完成“戊戌变法发生”有关问题(友情提醒:重要的时间、人物、事件请在书上用红笔进行标注整理)①简要概括戊戌变法的过程?②阅读教材第二课,从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以表格的形式归纳戊戌③阅读教材第二课,简要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④阅读教材第二课,归纳戊戌变法的影响?(二)回顾史实,构建体系(请梳理基础史实之间的关系,在下面建构知识结构)(三)联系必修,知识拓展——找出本课和必修的关联必修1: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专题二第一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必修2: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专题二第一课“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专题五第四课“走向整体的世界”)必修3:维新思想(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四)研读史料,重点突破主题一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性质和意义史料一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

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中,光绪皇帝颁布的政令要求撤销三省“督抚同城”的巡抚,三省是湖北、广东、云南百日维新由于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光绪皇帝希望通过变法维新,来救亡图存,并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手中夺取统治大权。

1898年6月11日,他颁布了“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其内容主要有:第一,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撤销湖北、广东、云南三省“督抚同城”的巡抚;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提倡向皇帝上书言事;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取消他们享受国家供养的特权。

第二,经济方面: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务总局,各省设立商务局;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注重农业发展,提倡西法垦殖,建立新式农场;广办邮政,修筑铁路;在上海、汉口等大城市开办商学、商报,商会等各类组织;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

第三,军事方面: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练洋操,习洋枪等。

第四,文化教育方面: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派人出国留学;奖励新著,奖励创办报刊,准许自由组织学会。

第一,积极性。

“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各项政令大多是接受了维新派的建议而制定的,旨在开放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自由,使资产阶级享受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因此,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第二,局限性。

在光绪皇帝发布的新政诏令中,并没有采纳维新派多次提出的开国会等政治主张。

这些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所要推行的是一种十分温和的改良方案。

维新派试图通过光绪皇帝推行的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遭到了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

光绪皇帝所颁布的新政命令,由于中央和地方守旧官僚们的抵制,大多未能付诸实施。

戊戌变法论文

戊戌变法论文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文博五班王翘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距今一百多年的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它不仅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还对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戊戌变法是清政府在甲午战败之后开展的,在全国震动、痛定思痛,寻求救国自强的潮流下,维新派本来可以利用这一机会,调动社会的各方面力量,在政治改革中把劣势化为优势,但维新派领导人在变法过程中没有充分认清时局,也没有利用这次机遇协调和好各方面的关系,维新派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犯了严重的错误,使自己陷入了不可挽回的境地,最终导致变法失败。

1898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同寻常的,103天,虽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短短的一瞬间,但却是惊天动地的百天。

1895年4月,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叙述严峻的形势,同时提出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

这次上书,开启了仅仅为期百天的戊戌变法,尽管对清政府触动不大,但却轰动了全国。

1898年1月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4月,同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

变法者意图以日本的明治维新为榜样,通过新旧势力的更迭,逐步并且稳健地达到体制地转换,从而使中国步入现代化的富强之路,免受西方列强的凌辱,无奈它只维持了短短数百日便被顽固的封建势力扼杀于摇篮之中,中国也因此失去了一次国家振兴的绝好机会。

一百多年后,回想当年的戊戌变法,我们不禁反思,为什么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国救亡运动如此来去匆匆?戊戌变法为什么会以失败告终?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在变法中的一些措施对变法最后的失败究竟负有怎样的责任?他们的这些做法对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又有什么样的借鉴和帮助?这都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维新运动中,凭借一腔救国救民的热血,大造声势,全国哄然,展现了他们作为爱国者、思想家、宣传家的出众才华,然而,他们毕竟不是政客,对他们来讲,如何正确估计形势,如何对待那些墨守成规的老封建、各怀鬼胎的旧官僚,则不太在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光绪帝颁布颁布了这些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变法正式开始。

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除旧布新。

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
(1)开放言路。

光绪皇帝下诏,允许报纸“指陈利弊”,“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

又下诏,凡院、部司员欲条陈意见,可以上书,通过本衙门的“堂官”(首长)代传。

普通百姓可以到都察院呈递;
(2)精减机构。

撤销詹事府(主管皇后、太子家事)、通政司(主管内外章奏)等六个衙门,各省也要做相应精减;
(3)任用新人。

维新派杨锐、刘光第、谭嗣同都被光绪任命为“军机衙门章京上行走”(秘书),参与新政。

(4)仿效康熙、乾隆时的旧制,在紫禁城内开“懋勤殿”,使之实际上成为皇帝与维新派讨论制度改革的机构(未能实行)。

经济建设
康有为强调中国必须以工商立国,才能富国养民;另因为官办企业多弊病,故也着重鼓励民办企业、设铁铁路矿务总局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中西各法切实开垦、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在各地设立工厂、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名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倡办实业,促进生产、鼓励私人开办工矿企
业。

教育改革
举办京师大学堂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鼓励私人开办学堂设立翻译、医学、农务、商学、路、矿、茶务、蚕桑速成学堂;派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设译书局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

主要措施为: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军事方面
改用西洋军事训练;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筹设武备大学堂;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枪炮。

简介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顽固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
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