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光绪帝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
【推荐下载】中考历史考点解析:戊戌变法为何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内容

[键入文字]
中考历史考点解析:戊戌变法为何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内容
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维新派虽然没有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但是他们鼓吹变法的首要目的却是为了救亡图存。
康有为在历次上书中,不厌其详地说明只有变法才能御侮、图存。
光绪皇帝进行变法,也主要是因为外强的侵逼。
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那一天,她当面指斥光绪:变乱祖法背祖宗而行康(有为)法,何昏愦至此!光绪战战兢兢地回答:是固自己胡涂,洋人逼迫太急,欲保存国脉,通融试用西法,并不敢听信康有为之法也。
①在慌乱中的光绪皇帝仍然说明了列强的侵逼和变法的关系。
众所周知,戊戌变法前,康有为、梁启超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是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但是,百日维新期间变法法令最大的缺陷却是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对此,人们大多将其原因归结为光绪帝不愿使自己的权力受到限制;其实,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且是次要方面,最主要的还在于康有为变法思想、策略的变化:即由倡导民权变法演变为君权变法。
1888 年12 月10 日,康有为利用参加顺天乡试的机会,第一次上书光绪,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上书由国子监祭酒盛是转交翁同龢,恳请代递,遭拒绝,康有为十分沮丧,虎豹狰狞守九关,帝阍沉沉叫不得。
1895 年5 月6 日,继震惊中外的公车上书之后,康有为又连续两次上书,提出设议院以通下情,其中第三次上书终于送达光绪手中,引起重视,维新派开始得到光绪帝的支持。
梁启超也在其《变法通议》中大声疾呼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呼吁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随着变法实践活动的逐步开展,康有为认识逐步趋于现实,变法看似简单,其
1。
光绪皇帝与戊戌变法

光绪皇帝与戊戌变法光绪皇帝是清朝的倒数第二位皇帝,他执政期间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戊戌变法,这一事件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逐步讨论光绪皇帝与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并探究其历史意义。
一、光绪皇帝光绪皇帝,生于1871年,溥仪,是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的儿子。
由于其父亲早逝,他在1875年成为了继位的皇帝。
然而,在他执政的早期,他的权力受到了慈禧太后的严密控制,事实上,光绪皇帝很少能独立行事。
直到慈禧太后逝世之后,他才开始积极掌握政权。
二、戊戌变法的背景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是光绪皇帝积极推动的一场变革运动。
当时,清朝正在遭受着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而封建社会和落后的国内体制也使得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为了挽救国家,光绪皇帝开始着手改革。
三、戊戌变法的内容戊戌变法是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旨在实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创新。
这些改革包括废除科举制度、设立新学堂、建立新军队、推行民主制度等。
其中,最有争议的便是废除科举制度,这一改革举措引起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四、戊戌变法的阻力与失败戊戌变法虽然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味道,但却遭到了保守派势力的强烈反对。
作为清朝统治者的保守派不希望放弃既得利益,而改革往往会对旧有体制产生冲击。
此外,列强干涉与慢性病的肆虐也给变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最终,因为反对力量的压制和清廷内部的腐败,戊戌变法无法成功。
五、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尽管戊戌变法在当时没有取得成功,但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大门,为后来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其次,戊戌变法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表达声音、争取权益的平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虽然变法失败,但它所酝酿的变革思潮却在后来引发了更为激进的革命运动。
光绪皇帝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它展示了一个年轻的皇帝试图拯救国家的决心与努力。
尽管变法的结果并不如人意,但这一事件影响了当时的中国社会,塑造了中国近代史的命运。
光绪年间的戊戌变法

光绪年间的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事件。
该事件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的结果,它的发生和推动是中国现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戊戌改革具体是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6月11日由清政府召开的议和会上宣布的。
这场改革企图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多方面的改革来改变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光绪年间,中国政治内部有诸多不稳定的因素。
一方面,光绪皇帝是一个有抱负和开明的人,但是他的权力并不充足,被清廷的重臣所遏制。
另一方面,外国列强在中国殖民、教育、贸易、传教等方面的渗透,严重破坏了中国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制度,导致民族危机的形成,民族主义思潮的激发。
在这样的背景下,戊戌变法应运而生。
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管理方式,试图依靠科技和科学在思想和制度上改造中国。
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1.政治制度改革戊戌变法的第一个重点就是政治制度改革。
旨在推行君主立宪制度,加入议会制度,增强皇帝的权力,削弱官僚主义。
这是一项非常艰难的任务,因为这种复杂的改变涉及到清王朝中的既得利益者,而且大部分人都缺乏对这种改变的深入了解。
此外,这项改革还需要建立公正、透明、知识化的法律和政治制度,符合时代的要求,更好地推进现代化进程。
2.经济改革戊戌变法还致力于加强经济上的变化。
当时,中国的经济处于一个相当落后的状态,民众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的期待越来越高。
改革尝试加强对企业家的支持,扶持私有企业发展,提倡科学管理,以及利用现代银行、寿险、贷款等工具推动经济发展。
3.文化改革戊戌变法的第三个重点是文化改革。
中国在这方面处于一个相当闭塞的状态,有必要通过知识和文化的普及来开启未来的道路。
改革尝试推广普及教育,建立现代学派,以及通过良好的文化交流来加强国际竞争力。
四、戊戌变法的失败戊戌变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引领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但是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最后还是无法顶住清政府内部的压力。
在清政府的保守派攻心挑拨下,刘坤一、章太炎等改革者被逮捕,他们不幸成为改革运动的牺牲品。
光绪新政的历史背景及影响

光绪新政的历史背景及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政治变革的一段历程,这段历程始于庚子事变,终于光绪帝崩逝世。
这个时期,光绪新政以“中兴大业”为口号,旨在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改革,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和影响两个方面来探究光绪新政的内容和意义。
一、历史背景1860年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割据,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清政府的外交战略和内部治理策略都彰显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1873年,庚子事变的爆发使地方官员和士绅们感到激烈的民族危机。
此时,慈禧太后和其它与他联手的权臣,如何改变旧的治理方式,是摆在清政府面前的首要问题。
光绪新政从发生庚子事变后开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898年发动戊戌变法,二是1901年宣布其失败后,被共和派推翻,直到光绪帝崩逝世。
在戊戌变法的推动下,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例如:设立理藩院和地方参议局,加强地方治理,推行法制改革;修订典章制度,改革科举制度,使科举考试民主化,取消“千金散尽”等悔过规定;改革军事制度,派遣官员赴国外考察军事制度,开始组织第一支新式军队等。
但改革的力度最终未能撼动清王朝根基,依然无法扭转中国面临的困境。
二、影响光绪新政虽然失败了,但是其目标依然明确,其带来的意义也长久地存留在中国的历史中。
政治方面:光绪新政对于中国政治体系的改革,为改良运动和维新运动奠定了基础。
以戊戌变法为代表的这次改革,旨在借用西方的现代化机制,打破旧有的封建势力和藩镇割据的局面,使得中国的中央政府变得更为集权。
经济方面:光绪新政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强化了对外贸易的重要性,在经济上开放中国的大门,吸收了先进技术和产品。
清王朝认识到,只有通过对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来弥补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巨大空缺,才能使中国赢得前进的机会。
文化方面:光绪新政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在于,其在思想和文化上的开放,为后来的文化“百花齐放”运动和新思潮打下了基础。
对戊戌变法的思考:基于政治关系视角

对戊戌变法的思考:基于政治关系视角戊戌变法是指1898年光绪帝下令改革东北制造局等六部和独立法庭等七机关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这些措施主要是由康有为等人提出的,并得到了清廷的一定支持。
由于一系列的原因,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清朝未能实现真正的改革。
从政治关系的视角来看待戊戌变法,可以明确变法的失败是由于政府内部的斗争和外部的反对所导致的。
政府内部的斗争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时的清政府内部充满了宦官、太监等低级官员的权力斗争。
这些人利用自己的特权,干预朝政,阻碍了变法的进程。
光绪帝对变法持有犹豫不决的态度,没有给予变法派足够的支持和信任,使得变法派在政府内部的地位非常脆弱。
外部的反对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政权之外存在着强大的保守势力,如领导义和团的庙堂派和一些封建武装势力。
这些势力反对变法,主张保持传统制度和价值观,他们担心变革会破坏他们的利益和地位。
他们积极抵制变法,并以暴力手段对抗变法派,给变法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戊戌变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一方面,变法派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虽然这些改革对于改善国家状况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改革也影响了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引发了一些抵制和反对的力量。
变法派的改革措施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缺乏支持和配套的政策和法律,导致改革过程中存在一些混乱和不确定性,这给反对变法派以可乘之机。
戊戌变法的失败也与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关。
当时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列强对中国进行了殖民和分割,中国面临着割地赔款和民族危机等多重困境。
中国政府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改革,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困难,变法派面临的是一个既复杂又庞大的改革任务,难免会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从政治关系的角度来看待戊戌变法,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戊戌变法的失败主要是由于政府内部的斗争和外部的反对所导致的。
当时国内外形势复杂,政权内外都存在着强大的保守势力,他们主张保持传统制度和价值观,反对变革。
论光绪帝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

论光绪帝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内容摘要:戊戌变法是晚清史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也是光绪帝,这位大志未酬、郁郁寡欢的末世皇帝十年短暂的亲政生涯中最绚烂的政治成就。
作为一位毫无实权的封建帝王,光绪帝果断进行资本主义改良挽救民族危机,同时由于他的现实处境和自身因素又使戊戌变法仅仅存在了一百零三天便惨遭扼杀。
那么这位戊戌变法的实际领导者究竟对戊戌变法起到了什么作用?本文将以此问题为中心展开研究。
关键词:光绪帝戊戌变法慈禧太后康有为资产阶级维新派正文:历史上每到王朝末期常常会出现一些救世统治者试图通过各种改革来延长他们祖先的帝业。
光绪帝正是这样一位试图力挽狂澜的末代改革者。
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起,大清帝国的国力日趋衰微,统治危机愈发加深。
面对日益严重的王朝危机,满清皇族内部不断进行自救运动,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到1898年的戊戌变法,清朝地主阶级完成了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到制度的转变。
这些改革主要发生在同治、光绪二帝年间,其中前者是在慈禧太后的领导下进行的,而戊戌变法是由皇帝直接领导的改良运动,这位封建帝王尝试进行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决定了他自身在此次运动中的复杂性。
一、光绪帝的生平介绍光绪帝名爱新觉罗·载湉,是清朝倒数第二位皇帝。
他的父亲是咸丰皇帝的弟弟醇亲王奕譞和慈禧亲妹妹的儿子。
1875年,亲政刚满一年的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因病逝世。
同治皇帝无子,慈禧太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权和叶赫那拉的利益,她从年龄和血缘的角度考虑,最终选择了自己的侄子和亲外甥——年仅四岁的载湉,改元光绪。
光绪帝从小生活在慈禧太后的“严加管教”的训斥下,慈禧要求光绪叫她“亲爸爸”,对她事事毕恭毕敬,不得违背“亲爸爸”的旨意。
幼小的光绪在慈禧太后的淫威下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和生理疾病。
由于不同寻常的成长环境,光绪帝形成了软弱的性格,加之慈禧太后的强势压制,他尽管贵为帝王,却毫无自由、实权,形同傀儡。
戊戌变法内容影响意义

戊戌变法内容影响意义戊戌变法是指清朝光绪帝在1898年发起的一次运动,以推动中国现代化。
1.政治:提议设立宪政,实行宪法政体,建立议会,增加王臣合议机构,增设各地议政府等。
2.教育:提倡新学制,以适应现代社会需求。
增设新式学堂和实验学堂,推行普及义务教育。
3.传媒:建立新闻机构,鼓励新闻自由。
成立《自强报》、《德兴报》等新闻媒体。
4.军事:提倡练兵备战,加强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5.经济:提倡工商业发展,扩大对外贸易,鼓励民间创业,合理利用国内资源。
戊戌变法的影响:1.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思想,为后续的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奠定基础。
2.推动了社会进步,推测激发了历史的进展,为中国摆脱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
3.促进了中国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培养了许多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和革命活动的人才。
4.振兴了京剧并将其推向全国。
5.引入了西方文化和科技知识,是中国学术界对西方文化的接纳与借鉴的重要时期。
6.加强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推动了对外文化交流和科技合作。
7.激发了民众的思想觉醒和民族自尊心,加速了中国民主和人权观念的兴起。
戊戌变法的意义:1.表明了清政府对中国社会的态度,并试图通过变法来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的思想,促进了中国社会变革和现代化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史的进程做出了积极贡献。
3.引入了西方的科技、文化和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向外开放,促进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和合作。
4.振兴了中国教育,为后续的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基础,为培养中国人才打下了基础。
5.振兴了中国传媒,增加了新闻的自由度,促进了社会的舆论和思想交流,为后续的新闻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6.激发了民众的思想觉醒和民族自尊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意识觉醒,为中国的现代化和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
7.戊戌变法的失败也提醒了中国人民和政府,需要在过程中注重政府的稳定统一和民众的利益。
总之,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变法未能成功,但其对中国社会的推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和对中国人民意识觉醒的激发都具有积极的价值。
光绪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评价?

光绪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评价?一、引言:光绪帝是中国晚清时期的最后一位皇帝,他的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
然而,对于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评价众说纷纭。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光绪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进行评价。
二、政治影响力:光绪帝在位期间,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治变革,他的政治影响力凸显。
首先,光绪发起了戊戌变法,试图进行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改革,以挽救清朝政权的衰败。
然而,由于内外因素的阻力,变法未能成功,却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奠定了基础。
其次,光绪帝亲政后,积极推动大学堂教育,倡导科学知识的普及,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最后,光绪帝维护中国的领土主权,坚决抵抗列强的侵略,尽管在战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未能真正改变中国底牌的命运。
三、文化贡献:光绪帝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他积极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文人提供更多机会。
在他的支持下,新文化运动兴起,许多文化人物脱颖而出,为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光绪帝本身也是一位文化爱好者,尤其热衷于书法和绘画,他的作品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家们。
四、社会影响:光绪帝统治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重大变革。
首先,他的政治改革试图打破旧的封建制度,为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丝希望和变革的呼声。
其次,光绪帝的统治期间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等,这些事件使中国社会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发生激烈冲突,最终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打下了基础。
再次,光绪帝的统治时期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萌芽期,他的推动使得中国的教育体系逐渐与世界接轨。
五、遗留问题:光绪帝统治时期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他的统治虽然力图改革,但是却未能解决国家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社会不公等问题依然存在,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埋下了伏笔。
另外,光绪帝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也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导致了传统文化的一些价值逐渐被摒弃,给中国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综上所述,光绪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辩证而复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光绪帝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内容摘要:戊戌变法是晚清史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也是光绪帝,这位大志未酬、郁郁寡欢的末世皇帝十年短暂的亲政生涯中最绚烂的政治成就。
作为一位毫无实权的封建帝王,光绪帝果断进行资本主义改良挽救民族危机,同时由于他的现实处境和自身因素又使戊戌变法仅仅存在了一百零三天便惨遭扼杀。
那么这位戊戌变法的实际领导者究竟对戊戌变法起到了什么作用?本文将以此问题为中心展开研究。
关键词:光绪帝戊戌变法慈禧太后康有为资产阶级维新派正文:历史上每到王朝末期常常会出现一些救世统治者试图通过各种改革来延长他们祖先的帝业。
光绪帝正是这样一位试图力挽狂澜的末代改革者。
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起,大清帝国的国力日趋衰微,统治危机愈发加深。
面对日益严重的王朝危机,满清皇族内部不断进行自救运动,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到1898年的戊戌变法,清朝地主阶级完成了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到制度的转变。
这些改革主要发生在同治、光绪二帝年间,其中前者是在慈禧太后的领导下进行的,而戊戌变法是由皇帝直接领导的改良运动,这位封建帝王尝试进行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决定了他自身在此次运动中的复杂性。
一、光绪帝的生平介绍光绪帝名爱新觉罗·载湉,是清朝倒数第二位皇帝。
他的父亲是咸丰皇帝的弟弟醇亲王奕譞和慈禧亲妹妹的儿子。
1875年,亲政刚满一年的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因病逝世。
同治皇帝无子,慈禧太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权和叶赫那拉的利益,她从年龄和血缘的角度考虑,最终选择了自己的侄子和亲外甥——年仅四岁的载湉,改元光绪。
光绪帝从小生活在慈禧太后的“严加管教”的训斥下,慈禧要求光绪叫她“亲爸爸”,对她事事毕恭毕敬,不得违背“亲爸爸”的旨意。
幼小的光绪在慈禧太后的淫威下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和生理疾病。
由于不同寻常的成长环境,光绪帝形成了软弱的性格,加之慈禧太后的强势压制,他尽管贵为帝王,却毫无自由、实权,形同傀儡。
这也直接影响了他日后政治态度的形成和对戊戌变法的领导情况。
光绪皇帝在位三十四年,然而他实际亲政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年。
戊戌变法把他的帝王生涯推向了辉煌的顶点,同时也埋葬了他的后半生。
二、光绪帝支持维新变法的原因封建帝王受到的多是中国传统的儒家帝王封建思想,对资本主义了解较少且一般带有阶级偏见。
然而,光绪帝却向往西学,崇尚改革。
他支持维新变法是空穴来风的,背后有着多种原因。
1.时代背景:光绪帝出生于中国历史上最黑暗和清朝封建统治最危机的时期。
近代中国贫穷落后、政治腐朽,封建社会已走向了末路。
在封建君主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的同时,在大洋的彼岸,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早已普遍确立并且成熟,第一次工业革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840年,英国以走私鸦片为手段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从此国门洞开,清朝由原来独立的中央集权国家逐渐沦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此后有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农民大起义等动乱,到了载湉登基,清朝统治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光绪初期,中英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更是加重了民族矛盾。
尽管清政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先后尝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但是洋务派只局限于“器物”的学习,实际成效甚微。
1894年,日本在明治维新国力强盛的背景下向它的一直以来学习的榜样——中国发起了甲午战争。
虽然清政府于1885年10月在北京成立了海军衙门,在李鸿章等洋务大臣的经营下中国近代现代化水军——北洋水师卓有成效,但是清朝统治阶级内部腐朽黑暗,使其“徒有其表”,导致在战争中输给了“蕞尔小国”——日本,于1895年签订了耻辱的中日《马关条约》。
这深深挫败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也坚定了光绪皇帝的改革内政的决心。
光绪皇帝正是由于生活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目睹了皇权统治日趋衰亡、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族危机愈发深重的环境,加之邻国日本经过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走向了强盛,年轻的他决心力挽狂澜实行维新变法。
2.宫廷环境的影响: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是光绪帝一生中最重要的导师。
出身状元的翁同龢学识渊博,除了正常教授《四书》、《五经》等儒家必读课外,还特意安排了许多中外史地、科技和早期改良主义著作,新学旧学兼顾,中学西学结合,循循善诱,引导光绪帝关心现实政治,留意中外大势,清除积弊,力振纲纪。
翁同龢把他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渗透在他从政、从教的实践活动中,使光绪帝扩大了知识领域,为以后发动维新变法运动打下了思想基础。
翁同龢也成为日后戊戌变法运动中的主要倡导者,是“帝党”的重要成员。
慈禧太后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女人,她自光绪帝登基时就开始了垂帘听政,并不断推迟光绪帝婚龄来拖延归政时间。
1889年,十九岁的光绪帝亲政后,希望通过一番作为来加强自己的权力来摆脱太后的钳制、挽救民族危机。
维新变法在此时便成为了一个很好契机。
珍妃是光绪皇帝一生中最珍爱的女人,这位性格活泼、思想开放的深宫女性不仅把夕阳照相术带进了中国宫廷,而且通过老师文廷式了解西方,支持光绪帝维新变法。
这无疑对光绪帝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
3.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十九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阶段。
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应运而生,其中产生了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康有为、梁启超等就是杰出的代表。
康有为先后出版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否定传统的政治思想理论,打着“孔子”的旗号来宣扬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这在当时的社会掀起了轩然大波。
康有为曾多次上书光绪皇帝呼吁变法。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率众举子进行的联名上书——公车上书,轰动了整个中国。
尽管上书未送到光绪帝本人手中,但在朝廷内外已众人皆知。
第三次上书送达到了光绪帝手中,其中阐述的变法主张深深打动、启发着年轻气盛、盼有作为的光绪帝。
此后,康有为又先后四次进行上书,尤其是《应诏统筹全局折》全面陈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及变法理念,成为了整个戊戌变法的纲领,先进的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北京、上海等地成立强学会,创办报刊传播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民族资产阶级努力宣传的改良进步思想不仅使维新变法有了一定的思想理论基础,同时也开阔了光绪帝的视野、丰富了他对资产阶级改良的认识,坚定了变法维新的决心。
三、光绪帝在戊戌变法中的作为当维新思潮在全国高涨、变法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地时候,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顽固势力与资产阶级维新派之间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关于要不要变法的争论。
在此次争论中,清朝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光绪皇帝已经把权力的天平倒向了维新派。
这场维新与守旧、变法与反变法的争论拉开了戊戌维新的序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反动政变,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1变法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6月11日到7月下旬,光绪皇帝颁布的新政主要是经济、军事、文教方面的改革。
经济方面有:保护农工商业,设立农工商局,切实开垦荒地,提倡开办实业,奖励新发明、新创造;设立铁路、矿产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设立全国邮政局,裁撤驿站;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等等。
文教方面有: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立学校,开办京师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允许自由创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等等。
2第二阶段是从7月下旬到9月下旬,新政由经济、文教、军事方面扩展到政治方面。
主要改革有:删改则例,裁汰冗官,取消闲散重迭的机构;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准许百姓向朝廷上书,等等。
3在短短的一百零三天里,光绪帝几乎每天都要有数道改革御旨要颁布,改革蒸蒸日上,一副新朝景象。
然而光绪帝过于急躁,迫切追求变法成效,使得多数御旨无法落实。
显然,在戊戌变法的推进中,光绪帝是一位积极又激进的改革者。
改革的中流砥柱——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此时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青睐和器重。
1898年6月16日,光绪皇帝第一次召见康有为,商讨和确定变法的步骤和措施。
随后,光绪皇帝特许康有为专擢奏事,并任命他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
4光绪皇帝对于维新派首领的肯定与赏识无疑鼓舞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改革的动力。
戊戌变法后期,帝党和后党的权力斗争日趋激烈。
慈禧太后曾在变法初就罢免了翁同龢,此后又广插心腹,试图扼杀维新运动。
光绪皇帝在此情形之下,果断于1898年9月5日任命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等四人担任军机章京,即“军机四卿”,加紧推行变法。
这一举措是光绪帝向顽固派反扑的重要手段,也显示了光绪帝对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憎恶和变法的决心。
到9月21日戊戌政变发生前,光绪帝依旧对变法心存幻想,乃至寄希望于袁世凯,直至他被囚禁中南海瀛台、维新派惨遭捕杀、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太后重新训政。
以上史实都表现出光绪帝在戊戌变法之中试图大有作为的雄心壮志,他以一个积极向上的改革领袖的姿态出现,尝试效法日本明治天皇,救中国于水火,挽救王朝危机和祖宗家业,作为一位毫无实权、受制于人的“傀儡”1《中国近代史1840——1919(第四版)》第251页2《中国近代史1840——1919(第四版)》第251页3《中国近代史1840——1919(第四版)》第252页4《中国近代史1840——1919(第四版)》第251页皇帝,光绪帝这种不畏反动、力图改革的维新精神是值得历史肯定的。
然而,在整个戊戌变法中,光绪帝操之过急的变法步骤是略有消极的。
四、评价光绪帝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强调,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对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也包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光绪帝是戊戌变法中的关键人物,因此对戊戌维新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他只是一位“虚位君主”,手无权力,代表的仍然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后世对待这位特殊的封建帝王,不能断然进行肯定或否定,也要一分为二地予以评价。
1.积极作用:戊戌变法是光绪帝短暂一生中做的最光鲜的事情,也是他让历史铭记的荣耀资本。
尽管光绪帝没有实权,听命于珠帘背后的太后,但他作为一位革新的皇帝,对于变法的积极作用是不能抹杀的。
光绪帝之所以选择变法除了维护自身统治、摆脱慈禧太后的牵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挽救民族危机,拯救中国。
“不做亡国之君”是他变法的主要原因,这充分体现了他救亡图存的决心。
这种爱国热情是中国历代帝王中不多见的。
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赔偿巨额,中国的危境更是触动了这个刚刚亲政的年轻帝王。
他企图效法日本明治天皇进行资产阶级改良,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是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不可多得的进步改革者。
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是一位比较杰出的领导者。
在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积极采纳维新派的意见。
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103天之间,光绪帝每天都颁布新诏书,推行新政策,大刀阔斧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