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精神

、艺术、科技、宗教、医药、体育等领域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传统士
大夫的“达兼穷独”的人生价值取向以及民族性格中刚柔相济的品格等
等,都是儒道互补在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具体体现。
以和为贵。“持中贵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观
念,而且也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群体心态。它的积极作用和影响是主导方
面,对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维护,有着积极
作用。
实践理性。所谓“实践理性”,主要体现为一种重现世、重实践、
重事实、重功效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取向。实践理性对中国文化精神和民
族精神的影响至为深远,在实践中也带来了双重效应,但积极效应占主
格以及“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崇高精神境界,在铸造中华民族
精神品格方面有着极为重大、深远的影响,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立的
人格尊严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精神的高度概括。
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易经》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一、文化精神的意旨
所谓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基本观念
。文化研究一方面离不开广义的文化这个宽阔背景,另一个方法论原则
,即可从特定文化的中心观念入手,以期真正深刻地把握整体文化的本
质特征。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人文主义。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传统,以民为本,重视道德伦理
,履行义务,对维系社会正常运转、人际和谐和提高人生修养等方面都
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家族)轻个体的倾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优秀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优秀精神?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决不是简单的复古。
我们需要的,是要从上万年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传承中,认取那些穿越时空、恒久生辉的伟大精神,并在21世纪的今天努力实践和弘扬这些精神。
包容博大的精神。
中国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是海纳百川的文化。
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在不断地包容并融合外来文化。
今天的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融合,也是中国文化开放兼容的一个具体体现。
印度佛教来到中国,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印度人释迦牟尼简直加入了中国国籍。
近当代中国对西方思想的欢迎,中国成了西方思想的试验田,也是古老的中华民族开放精神的体现。
当然,一切外来的思想文化,都经过了也都必将经过已有的中华文化体系的熔炼,其精华被吸取之后,又将生发出全新的更加灿烂博大的中华文化。
天下大同的精神。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表现的都是中华民族重视天下的和谐和相互友爱而非互相的对抗或欺凌弱小。
今天中国提出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也是大同精神的体现。
历史上强大的中国,没有主动侵犯小国。
中国版图的扩大,是在回击当时的外族侵略以及外族文化主动融入中原文化的结果。
强大的明朝派遣郑和下西洋,给各国送去的是丝绸、瓷器等各种物品。
今天西方某些人的“中国威胁论”,实际上是他们以西方对抗和竞争性的思维、以自己爱好侵略的历史来揣度以和谐大同为核心特色的中华文化的表现。
中庸的精神。
中庸不是当好好先生,而是一种为人处事上的恰到好处,是一种“黄金分割”的大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智、仁、勇”的结合才是完善的人格,而非强调一端,就是中庸精神的表现。
“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就是中庸。
“随心所欲”但是“不逾矩”,就是中庸。
中庸也意味着虽然能力智慧优胜但是心态平实谦虚,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
中国人可以发明火药,但是不用来制造武器,这就是中庸和平的精神。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中庸,“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是中庸,“高筑墙、广积粮、不称霸”,也是中庸。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的精神1、“人文精神。
炎黄时代已有其萌芽,以后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人文精神,又有创造性发展。
其特征是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有理想的人。
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特别重视礼仪,提倡德治,追求社会的和睦相处,并最终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
这些人文精神培育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坚忍不拔、敬老养老、救济孤残、勤俭治家治国等传统美德。
2、“自然精神。
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
《老子》一书提出的“道法自然,是中国传文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强调要如实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
而《庄子》一书则强调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提出了保护生态平衡的卓越思想。
3、“奇偶精神。
我们的祖先在劳动实践中创立了“阴和“阳这个哲学概念。
当人们用这两个概念来解释自然和人事变化的时候,又在数字方面归纳出“奇“偶概念。
例如从“无音、“五色“五味中的“五看事物的构成与变化。
唐代后,中医又受“八卦说的影响。
奇与偶的离合,成为古代思维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
于是相生相克、安危、动静、盈缺、尊卑、知行等相对的概念便应运而生。
孔子的“中庸说、老子的“抑损举补理论等,都是这种“奇偶变化的理论说明。
宋儒所说的“一分为二,也是奇偶的结合。
观察“一,要看到它自身的“二;最后又归结为“一,这时人们对于某事物才有了真切的认识。
4、“会通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内个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果,同时也吸收了外国的优秀文化,这种不断吸纳并完善的特质,就是“会通精神。
例如,西汉时期,儒、法走向了结合。
以后,儒、道又走向了兼容,并吸取了佛学的精华。
这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
因此,(1)钢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
"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
"(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关于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的 思想。尤其是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深入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和道德观。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就是要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两个方法,在这样一个基本遵循下, 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接轨,把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跨越时空的价值观念通过一种转换和发展变成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有机的一个组成部分
周易八卦阴阳五行
• 《易经》也称《周易》或 《易》,是中国最古老的 文献之一,并被儒家尊为 “五经”之首。《易》事 实上是包括了古代的《连 山》、《归藏》和《周 易》,但《连山》和《归 藏》已经失传。《易经》 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 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 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
传统服饰
• 中国不同的民族每个时代 都有不同的服饰。从汉族 服饰看,中国汉服有商周 时代的服饰,秦代的服饰 , 汉代的服饰,魏晋南北朝 的服饰,隋唐五代的服饰 , 宋代传统服饰 ,明朝传统 服饰 ,等之别。它们各具 特色,充分揭示出不同朝 代,不同环境下,人们对 生活,对美的种种追求向 往。
• 习近平主席还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 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 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 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 中华民族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而又繁荣兴盛的发展之路, 凝练出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华文明传统与中华民族精神。这 些对于当代中国、当今世界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深入 研究、系统总结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思想内涵,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文明史留下的宝贵财富,其基本精神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哲学和道德理念,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民族精神。
本文将从道德、礼仪、哲学、艺术等方面,简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
一、道德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包含了伦理道德、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方面。
中国古代有德治天下、德胜权谋的思想,认为治国必先治德。
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如孔子、墨子、老子等人,他们对道德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其中孔子主张“仁义礼智信”,墨子主张“兼爱”,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二、礼仪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礼仪、婚礼、葬礼、节日等方面。
中国古代崇尚礼仪,认为“礼仪之邦,先礼后兵”。
中国古代礼仪悠久,有许多传统礼仪如拜年、扫墓、过年等习俗,这些习俗流传至今,仍然在中国的各个地方举行。
三、哲学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贡献下,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中国古代有儒家、道家、墨家、名家等多种哲学流派,其中儒家最为重要。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义理、中庸之道,主张“仁者爱人,不仁者不爱人”,讲究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担当。
四、艺术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方面。
中国古代的艺术精髓源远流长,有许多著名的艺术家如王羲之、吴道子、李白、杜甫等人,他们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如古代的诗词、曲艺、戏曲等形式,至今仍然在中国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既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民族精神,也为当今世界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和智慧财富。
请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请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答:
1、以人为本的主体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落实在政治上是“以民为本”,即民本思想。
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的进步思想家、政治家,几乎都主张和宣传“民本”思想,从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中影响最广、延续最久的一种哲学和政治思想。
2、刚柔相济的坚忍精神。
刚柔相济是中国人人生态度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
孔子创立儒家重“刚”,但也不失“柔”。
中国文化是强调“儒道互补”的,即阳刚必须与阴柔适当配合。
3、贵和尚中的中和精神。
“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思想观念,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中和”思想的传承特别重要。
儒家传统是以夷制夷,德化怀柔,多采取羁縻政策。
4、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
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能够以“和而不同”的理念走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之路,对世界文明的多元发展颇有贡献。
5、仁者爱人的人道精神。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是“仁者爱人”,即仁爱思想。
中华民族这种道德传统和深厚博大的“仁爱”正是今天互帮互助、助人为乐和为维护社会利益、人民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利益的精神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优秀精神

以民为本的精神。“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唐朝的李世民就说过:“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毖。”进入现代的中国,“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宣示,也就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思想一脉相承的。
可贵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伟大精神,并不只就是口头的标榜,而就是古往今来无数的中华儿女,用切实的身心实践所做的生命诠释。正就是因为有这些精神与事迹,中华文明能在无情的人类历史长河中,虽历尽风雨却始终巍然屹立。(完)
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每当民族危亡的时候人民的利益。近代的中国,我们也见证了这样的历史。我们的《国歌》的旋律,就就是这种精神的感人体现。抗震救灾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也就是中华民族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严于律己、修养不止的精神。“吾日三省吾身”,“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就是皆以修身为本”,都就是古往今来真正精进的中国人不断修养自身以止于至善的表现。比如唐代德行深厚的赵州禅师,八十岁还在访师问道。实践证明,在这种自我修养的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就就是中国社会人文精神优美的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

基本精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和训诫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行为活动的指导原则,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所接受,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这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
由于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表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含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
除了一致认同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人本主义精神、天人合一的精神、礼治精神外,还有以下几种:一、厚德载物的精神“厚德载物”出自《易传·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以大地厚实和顺的气势,要求人们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来源于《周易》的两句话。
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希望清华学子们都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
此后,清华人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
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像大地那样宽广厚实,像大地那样载育万物和生长万物。
一个人,在做人与处世时,要心胸开阔,立志高远,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
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得《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
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历史的长河中,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直接联系起来的英雄,数不胜数。
战国时期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宋代的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明代的爱国将领戚继光,焚烧鸦片的将领林则徐,他们忠于国家,不怕牺牲。
这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的集中体现。
三、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周易》的管理智慧,即把自强不息、 生生不已的主体精神,“元、亨、利、 贞”的流衍创化的客观历程和效法天 地的自然之道结合起来
中华人文精神不与宗教相对立 中华人文精神不与自然相对立 中华人文精神不与科学相对立
春联: “古往今来,神人共岁” “天长地久,物我同春”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和而不同”“协合万邦” “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文化理
想 中国文化以“人文”为中心,消化、
吸收不同的宗教、文化,形成新的文 化,这一文化比较平易合理,平和而 有理性,不走向偏激与迷狂的中和之 道 中庸之道(动态平衡统一)
重新发现中国,需要我们探讨古代天、地、 数、医、农学奥秘
在器物层面的文明上,过去说中国古代有 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 术),其实还有比这四大发明更重要的发 明:漆器、青铜器、丝绸、瓷器等等,其 精湛高超的工艺,无一不体现了中华文明 的博大精深。此外还有算盘、茶叶等,诸 多发明都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曾经起 着改变世界的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与 国家软实力
武汉大学国学院郭齐勇教授兼院长
本讲提纲
本讲提纲: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二、儒释道三教的智慧 三、关于“软实力”的思考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张光直:中国----玛雅 连续性文明 源头 上古文化 宗教 信仰 社会
伦理 夏道遵命,事鬼神而远之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宗法制 (宗庙祭祀,立嫡立长,封邦
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夏殷灭亡的教训是“不敬 厥德,乃早坠厥命”,因而“皇天上帝改厥元子 兹大国殷之命”。夏、殷违背了天道,因而丧失 了天命。周公告诫成王“不可不敬德”,“王其 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徐复观先生认为: 周初人的“敬”“敬德”“明德”的观念,
是一种充满责任感的忧患意识,从把责任、 信心交给神转而为自我担当。“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 这是反省地凸显主体的积极性与理性作用 这是中国人文精神最早的表现,是以“敬” 为动力的、具有道德性格的人文主义或人 文精神
中国哲学的主流是自然生机主义的, 肯定世界是自己产生出来的,没有凌 驾在世界之上之外的造物主或上帝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中国传统哲学有着天、地、人、物、我之 间的相互感通、整体和谐、动态圆融的观 念与智慧
华夏族群长期的生存体验形成了我们对于 宇宙世界的独特的觉识与“观法”和特殊 的信仰与信念,那就是坚信人与天地万物 是一个整体,天人、物我、主客、身心之 间不是彼此隔碍的,即打破了天道与性命 之间的隔阂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万物一体”“三材之道”的整体系统 观念
《易经》与《易传》把宇宙看作是整 体园融、广大和谐、旁通统贯的。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 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 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 道也。”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在西方,一元外在超越的上帝、纯粹精神、不变 的实体是宇宙的创造者,宇宙或世界不能自己本相生”的,其全部体系 中有一个主要的中心,即以人为本位,以 人文为中心
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 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
富而后教,强调教化,重视人文教育 中国文化精神,要言之,只是一种人文主
义的道德精神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钱穆先生认为: 经周、孔的改造,五经成为中国政(政治)教
(教育)之本。经学精神偏重在人文实务, 同时保留了古代相传的宗教信仰之最高一 层,即关于天和上帝的信仰 中国人文精神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 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 文化理想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不是单方面地强调开拓创新,穷通变 易,而在一定程度上又涵盖了顺应自 然之意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易经》肯定事物的永恒变化发展及事物内在不 同力量、动能、势用的相对相关,相互转化,相 反相成
《易经》启发人们理解世界的根本原理,变化法 则,又启发人们适应发展变易的世界,以良好的 心态与修养境界对待自然、社会、人生与人身的 变化,趋利避害,并能动地发挥人的作用,使人 与天地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如如不动的静止自立的创造者与被它创造的生动 活泼的世界,自然与超自然,人与神,此岸与彼 岸,致思界与存在界,心与物,精神与物质,主 体与客体,灵魂与肉体,身体与心灵,价值与事 实,理性与情感等等,统统被打做两橛,其间有 着巨大的鸿沟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中国哲学家的宇宙论是生成论而不是 构成论,他们认为,世界不是宰制性 的建构,世界是多样的生存,各种主 体的参与
建国,同姓不婚)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以祖配天”发展成“以德配天” 血缘性的祖宗崇拜,发展为政治与
道德性的祖宗崇拜 外在性的天神崇拜,逐渐内在化、
道德化 礼乐文明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康诰》中,周公告诫康叔“惟命不于常” “明德”、“敬德”;文王能够“明德慎罚” 《召诰》中,周公指出,“我不可不监于有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周易》总结了自然、人事正反诸方面的 经验教训,对凶吉、祸福、穷达、存亡、 生死、利害诸关系的把握,提供了最佳趋 避的模型和最佳应变的方法
在阴与阳、否与泰、剥与复、损与益、革 与鼎、既济与未济之间,寻找因条件变化 而不断求变的契机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中华历史、民族、文化 五千年民族融合、文化融合 中华各民族文化长期融合形成的一以贯之
的灵性、心理、思想与行为方式、价值取 向、民族性格,整个中华民族的向心力、 凝聚力,共同的信仰信念,中华民族的历 史传统,维系协调的润滑剂,自强不息的 源动力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