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2.11帧结构分析

合集下载

802.11协议标准ppt详解

802.11协议标准ppt详解

物理层结构

物理层管理(Physical Layer Management):物理层管理与
MAC层管理相连,为物理层提供管理功能。

物理层汇聚子层(PLCP):媒体访问控制(MAC)子层和物理层
汇聚(PLCP)子层通过物理层服务访问点(SAP)利用原语进行通信
。MAC发出指示后,PLCP就开始准备需要传输的媒体协议数据单元(
STA4 STA6
DS
BSS1
AP
DS
AP BSS2
DS(Distribution System):分布式系统
ESS
BSS1
Service set identify (SSID1)
ESS
属于同一VLAN的客户端
AP1 AP2
DS
Service set identify (SSID1)
BSS2
802.11e — QoS
802.11h —动态调整 802.11i —安全增强 802.11f — 漫游和切换 802.11s — mesh
IEEE802.11的工作方式及802.11网络 基本元素
802.11定义了两种类型的设备,一种是无线站,通常 是通过一台PC机器加上一块无线网络接口卡构成的, 另一个称为无线接入点(Access Point,AP),它的 作用是提供无线和有线网络之间的桥接。一个无线接 入点通常由一个无线输出口和一个有线的网络接口 (802.3接口)构成,桥接软件符合802.1d桥接协议。 接入点就像是无线网络的一个无线基站,将多个无线 的接入站聚合到有线的网络上。无线的终端可以是 802.11 PCMCIA卡、PCI接口、ISA接口,或者是在非 计算机终端上的嵌入式设备(例如802.11手机)。

802.11帧结构分析

802.11帧结构分析

802.11帧结构分析1. 802.11介绍1.1 802.11概述802.11协议组是国际电工电子工程学会(IEEE)为无线局域网络制定的标准。

IEEE 最初制定的一个无线局域网标准,主要用于解决办公室局域网和校园网中用户与用户终端的无线接入,业务主要限于数据存取,速率最高只能达到2Mbps。

虽然WI-FI使用了802.11的媒体访问控制层(MAC)和物理层(PHY),但是两者并不完全一致。

在以下标准中,使用最多的应该是802.11n标准,工作在2.4GHz频段,可达600Mbps(理论值)。

IEEE 802.11是一个协议簇,主要包含以下规范:a.物理层规范:802.11b,802.11a,802.11g;b.增强型MAC层规范:802.11i,802.11r,802.11h等;c.高层协议规范:802.11f,802.11n,802.11p,802.11s等。

802.11中定义了三种物理层规范,分别是:频率跳变扩展频谱(FHSS)PHY规范、直接序列扩展频谱(DSSS)PHY规范和红外线(IR)PHY规范,由于物理层的规范与无线信息安全体系关系不大,故本文不对物理层做过多阐述。

802.11同802.3一样,主要定义了OSI模型中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相关规范,其中数据链路层又可分为MAC子层和LLC子层,802.11与802.3的LLC子层统一由802.2描述。

1.2 802.11拓扑结构及服务类型WLAN有以下三种网络拓扑结构:a.独立基本服务集(Independent BSS, IBSS)网络(也叫ad-hoc网络),如图1所示。

b.基本服务集(Basic Service Set, BSS)网络,如图2所示。

c.扩展服务集(Extent Service Set, ESS)网络,如图2所示。

STA1 STA2图1其中,ESS中的DS(分布式系统)是一个抽象系统,用来连接不同BSS的通信信道(通过路由服务),这样就可以消除BSS中STA与STA之间直接传输距离受到物理设备的限制。

wifi 802.11无线网络标准详析

wifi 802.11无线网络标准详析

802.11a802.11b802.11g802.11n IEEE无线网络标准详析802.11aIEEE无线网络标准,指定最大54Mbps的数据传输速率和5GHz的工作频段。

802.11a标准是已在办公室、家庭、宾馆、机场等众多场合得到广泛应用的802.11b无线联网标准的后续标准。

它工作在5GHzU-NII频带,物理层速率可达54Mb/s,传输层可达25Mbps。

可提供25Mbps的无线ATM接口和10Mbps的以太网无线帧结构接口,以及TDD /TDMA的空中接口;支持语音、数据、图像业务;一个扇区可接入多个用户,每个用户可带多个用户终端。

802.11的第二个分支被指定为802.11a。

承受着风险将802.11带入了不同的频带——5.2GHzU-NII频带,并被指定高达54Mbps的数据速率。

与单个载波系统802.11b不同,802.11a运用了提高频率信道利用率的正交频率划分多路复用(OFDM)的多载波调制技术。

由于802.11a运用5.2GHz射频频谱,因此它与802.11b或最初的802.11WLAN标准均不能进行互操作。

IEEE802.11bIEEE802.11b无线局域网的带宽最高可达11Mbps,比两年前刚批准的IEEE802.11标准快5倍,扩大了无线局域网的应用领域。

另外,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5.5Mbps、2Mbps和1 Mbps带宽,实际的工作速度在5Mb/s左右,与普通的10Base-T规格有线局域网几乎是处于同一水平。

作为公司内部的设施,可以基本满足使用要求。

IEEE802.11b使用的是开放的2.4GB频段,不需要申请就可使用。

既可作为对有线网络的补充,也可独立组网,从而使网络用户摆脱网线的束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移动应用。

IEEE802.11b无线局域网与我们熟悉的IEEE802.3以太网的原理很类似,都是采用载波侦听的方式来控制网络中信息的传送。

不同之处是以太网采用的是CSMA/CD(载波侦听/冲突检测)技术,网络上所有工作站都侦听网络中有无信息发送,当发现网络空闲时即发出自己的信息,如同抢答一样,只能有一台工作站抢到发言权,而其余工作站需要继续等待。

802.11帧结构分析

802.11帧结构分析

帧结构分析1. 介绍概述协议组是国际电工电子工程学会(IEEE)为无线局域网络制定的标准。

IEEE最初制定的一个无线局域网标准,主要用于解决办公室局域网和校园网中用户与用户终端的无线接入,业务主要限于数据存取,速率最高只能达到2Mbps。

虽然WI-FI使用了的媒体访问控制层(MAC)和物理层(PHY),但是两者并不完全一致。

在以下标准中,使用最多的应该是标准,工作在频段,可达600Mbps(理论值)。

IEEE 是一个协议簇,主要包含以下规范:a.物理层规范:,,;b.增强型MAC层规范:,,等;c.高层协议规范:,,,等。

中定义了三种物理层规范,分别是:频率跳变扩展频谱(FHSS)PHY规范、直接序列扩展频谱(DSSS)PHY规范和红外线(IR)PHY规范,由于物理层的规范与无线信息安全体系关系不大,故本文不对物理层做过多阐述。

同一样,主要定义了OSI模型中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相关规范,其中数据链路层又可分为MAC子层和LLC子层,与的LLC子层统一由描述。

拓扑结构及服务类型WLAN有以下三种网络拓扑结构:a.独立基本服务集(Independent BSS, IBSS)网络(也叫ad-hoc网络),如图1所示。

b.基本服务集(Basic Service Set, BSS)网络,如图2所示。

c.扩展服务集(Extent Service Set, ESS)网络,如图2所示。

STA1STA2图1其中,ESS中的DS(分布式系统)是一个抽象系统,用来连接不同BSS的通信信道(通过路由服务),这样就可以消除BSS中STA与STA之间直接传输距离受到物理设备的限制。

根据拓扑结构可以得出的两类服务:站点服务SS(每个STA都要有的服务):认证(Authentication)、解除认证(Deauthentication)、加密(Privacy)、MSDU传递(MSDU delivery);分布式系统服务DSS(DS特有服务):关联(Association)、解除关联(Deassociation)、分布(Distribution)、集成(Integration)、重关联(Ressociation)。

802.11g关键技术讲解和协议性能分析(doc 6页)

802.11g关键技术讲解和协议性能分析(doc 6页)

802.11g关键技术讲解和协议性能分析(doc 6页)摘要:全面介绍了IEEE802.11g标准的WLAN,详细讲述了IEEE802.11g草案标准的概念、特点、构件及体系结构、发展前景等,并探讨了实现IEEE802.11g WLAN所需的几项关键技术,同时分析了IEEE802.11g标准的网络性能。

其关键技术包括直序列扩频调制技术及补码键控技术,包二进制卷积,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等。

有关IEEE802.11g的兼容性、同频共存性、自身的OFDM问题分析将成为研究的热点。

IEEE802.11工作组近年来开始定义新的物理层标准IEEE802.11g。

与以前的IEEE802.11协议标准相比,IEEE802.11g草案有以下两个特点:在2.4 GHz频段使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调制技术,使数据传输速率提高到20 Mbit/s以上;能够与IEEE802.11b的Wi-Fi系统互联互通,可共存于同一AP的网络里,从而保障了后向兼容性。

这样原有的WLAN系统可以平滑地向高速WLAN过渡,延长了IEEE802.11b产品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用户的投资。

2003年7月IEEE802.11工作组批准了IEEE802.11g草案,该标准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焦点。

IEEE802.11 WLAN实现的关键技术随着WLAN技术的应用日渐广泛,用户对数据传输速率的要求越来越高。

但是在室内这个较为复杂的电磁环境中,多经效应、频率选择性衰落和其它干扰源的存在使得无线信道中高速数据传输的实现比有线信道困难,因此WLAN需要采用合适的调制技术。

IEEE802.11 WLAN是一种能支持较高数据传输速率(1~54 Mbit/s),采用微蜂窝、微微蜂窝结构,自主管理的计算机局域网络。

其关键技术大致有3种,直序列扩频调制技术(DSSS: 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及补码键控(CCK:Complementary Code Keying)技术、包二进制卷积(PBCC:Packet Binary Convolutional Code)和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stiplexing。

beacon帧字段结构最全总结(一)——beacon基本结构

beacon帧字段结构最全总结(一)——beacon基本结构

beacon帧字段结构最全总结(⼀)——beacon基本结构⼀.beacon帧主要结构⼆.MAC header1.Version:版本号,⽬前为⽌802.11只有⼀个版本,所以协议编号为02.Type:定义802.11帧类型,802.11帧分为管理帧(00),控制帧(01),数据帧(10)3.Subtype:定义帧的⼦类型,如管理帧中⼜分为很多类型的帧:具体见附表⼀4. Frame Control Flags帧控制字段注意:这部分在omnipeek中解析出来的顺序与实际帧中的排序不同,实际中应该是上图中从下⾄上排列的,我们这⾥暂时按照omnipeek的来解释(1).Order(排序字段):长度为1⽐特。

当在⼀个non-QoS数据帧中置为1时,表⽰该数据帧采⽤strictly ordered service class 传输⼀个MSDU或其⽚段(2).受保护帧字段:长度为1⽐特。

置为1时,表⽰帧体字段(Frame Body Field)字段已经被加密封装算法所加密。

且该字段只有在数据帧以及“认证”管理帧中被置为1(3).更多数据字段:长度为1⽐特。

只有在当数据类型帧直接从⼀个CF-Pollable站点发送到响应⼀个CF-Poll的pc,该字段才会被置为1表⽰该STA只有有⼀个额外的缓冲MSDU⽤于响应随后的CF-Poll传输。

就是⽤于省电模式下的字段。

⼀般其他帧置为0.(4).功耗管理字段:1⽐特。

该字段⽤于表⽰STA的功率管理模式。

置为1表⽰运⾏为PS模式,0表⽰STA运⾏为active模式。

在AP传输的帧中,该字段被⼀般设为0(5).重试字段:1⽐特。

该字段⽤于表⽰在任何⼀个帧重传的数据或管理帧中被设为1,对与其他帧设置为0。

接受STA使⽤该字段来消除重复的帧。

(6).更多分段字段:1⽐特。

该字段在所有当前MSDU, MPDU后以及分⽚的数据或管理帧中被设置为1。

⽽含有完整MSDU,MPDU以及含有⼀个MSDU或A-MSDU的最后⼀分⽚的MPDU中被设置为0.(7).from DS字段:置为1表⽰该帧是DS(分布式系统)向BSS发送的帧(8).to DS字段:置为1表明该帧是BSS向DS发送的帧5. Duration字段:16⽐特。

[说明]第五代WiFi802.11ac

[说明]第五代WiFi802.11ac

802.11ac对设计和测量的挑战关键字:WiFi802.11ac发射机接收机被业界认为是第五代WiFi的802.11ac正在呼之欲出,它与之前的WiFi标准制式有哪些方面的不同,为什么会被业界如此看好,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WiFi和WLAN的历史。

无线局域网(WLAN)推行之初被普遍认可的两个国际标准是IEEE802.11a和802.11b。

最初设计这些标准的目的是为满足便携式电脑在家和办公室环境中可随意移动的要求。

随后,在一些机场、酒店、咖啡屋和购物广场也开始允许通过无线接入(商业命名为Wi-Fi),随时随地上网、查询电子邮件等,扩展了无线宽带的功能。

虽然无线宽带连接的数据速度曾经很有限,例如,802.11a在5 GHz 频段可提供的最高速率是54 Mbps,而 802.11b在2.4 GHz只有11 Mbps,但这两个频段都是免费的,即不需要授权的。

为了尽量减少来自其它同频设备的干扰,这两个标准都采用了扩频传输技术和比较复杂的编码技术。

2003年, IEEE(美国电气及电子工程师学会)颁布了802.11g,依旧工作在2.4 GHz频段,但是数据速率可以达到54 Mbps。

与此同时,一种新的应用模式即在家庭和小型办公室里可连接多个设备并在设备间进行数据共享,对无线局域网的数据传输速率提出更高要求,从而使得一个新的研究项目应运而生,这就是于2009公布的802.11n 的由来。

为了使单信道的数据速率最高可以超过100 Mbps,在802.11n标准中引入的MIMO (即多输入-多输出,或空间数据流)技术,利用物理上完全分离的最多4个发射和4个接收天线,对不同数据进行不同的调制/解调,来达到传输较高的数据容量的目的。

在表1中例举出了当前一些比较超前的应用模式,这些模式需要更高的数据传输量来支持“无线办公”的要求。

表1,新型WLAN应用模式为了满足以上这些需要,IEEE内部设立了两个项目工作组,以“极高吞吐量(Very High Throughput)”为目标进行立项研究。

802.11_中radio_measurement_request_frame_概述及解释说明

802.11_中radio_measurement_request_frame_概述及解释说明

802.11 中radio measurement request frame 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将对802.11中的radio measurement request frame进行概述和解释说明。

这个框架在无线局域网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网络性能的优化、移动设备定位以及信道管理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都涵盖了特定的内容和议题。

以下是各个部分的简要描述:- 第一部分是引言,概述了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 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802.11中的Radio Measurement Request Frame,包括其定义、作用、帧结构和字段解释,以及使用场景和应用。

- 第三部分探讨了Radio Measurement Request Frame相关协议和标准,主要包括IEEE 802.11标准中的描述、实际使用中的扩展与改进,以及其他相关协议和标准引用。

- 第四部分则深入分析和讨论Radio Measurement Request Frame的工作原理,包括发送和接收过程、数据处理和传输效率,并探讨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与展望,总结文章所得结果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并提供对网络性能优化的启示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对802.11中的radio measurement request frame进行全面解释和分析,以促进读者对该框架在无线局域网领域中应用的理解。

通过深入探讨其工作原理和可能的问题与对策,为网络性能优化提供启示,并为未来研究和发展方向提供思路和建议。

2. 802.11中的Radio Measurement Request Frame:2.1 定义和作用:802.11中的Radio Measurement Request Frame是无线局域网(WLAN)中一种特殊类型的控制帧,用于在无线网络中进行无线电测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帧结构分析1. 介绍概述协议组是国际电工电子工程学会(IEEE)为无线局域网络制定的标准。

IEEE最初制定的一个无线局域网标准,主要用于解决办公室局域网和校园网中用户与用户终端的无线接入,业务主要限于数据存取,速率最高只能达到2Mbps。

虽然WI-FI使用了的媒体访问控制层(MAC)和物理层(PHY),但是两者并不完全一致。

在以下标准中,使用最多的应该是标准,工作在频段,可达600Mbps(理论值)。

IEEE 是一个协议簇,主要包含以下规范:a.物理层规范:,,;b.增强型MAC层规范:,,等;c.高层协议规范:,,,等。

中定义了三种物理层规范,分别是:频率跳变扩展频谱(FHSS)PHY规范、直接序列扩展频谱(DSSS)PHY规范和红外线(IR)PHY规范,由于物理层的规范与无线信息安全体系关系不大,故本文不对物理层做过多阐述。

同一样,主要定义了OSI模型中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相关规范,其中数据链路层又可分为MAC子层和LLC子层,与的LLC子层统一由描述。

拓扑结构及服务类型WLAN有以下三种网络拓扑结构:a.独立基本服务集(Independent BSS, IBSS)网络(也叫ad-hoc网络),如图1所示。

b.基本服务集(Basic Service Set, BSS)网络,如图2所示。

c.扩展服务集(Extent Service Set, ESS)网络,如图2所示。

STA1STA2图1其中,ESS中的DS(分布式系统)是一个抽象系统,用来连接不同BSS的通信信道(通过路由服务),这样就可以消除BSS中STA与STA之间直接传输距离受到物理设备的限制。

根据拓扑结构可以得出的两类服务:站点服务SS(每个STA都要有的服务):认证(Authentication)、解除认证(Deauthentication)、加密(Privacy)、MSDU传递(MSDU delivery);分布式系统服务DSS(DS特有服务):关联(Association)、解除关联(Deassociation)、分布(Distribution)、集成(Integration)、重关联(Ressociation)。

2. 帧结构分析帧格式概述无线中的数据传播有如表格1所示的格式:preamble是一个前导标识,用于接收设备识别。

PLCP域中包含一些物理层的协议参数,显然Preamble及PLCP是物理层的一些细节。

APSTA1STA2图2图3MAC层处理的是帧数据,截取上图中MAC头开始的部分构成MAC帧格式如表格2所示。

表格 2MAC Header(MAC头):Frame Control(帧控制域),Duration/ID(持续时间/标识),Address(地址域),Sequence Control(序列控制域)、QoS Control(服务质量控制);Frame Body(帧体部分):包含信息根据帧的类型有所不同,主要封装的是上层的数据单元,长度为0~2312个字节,可以推出,帧最大长度为:2346个字节;FCS(校验域):包含32位循环冗余码。

MAC Header(1)Frame Control(帧控制域)格式如表格3所示。

表格 3Protocol Version(协议版本):通常为0;Type(类型域)和Subtype(子类型域):共同指出帧的类型;To DS:表明该帧是BSS向DS发送的帧;From DS:表明该帧是DS向BSS发送的帧;More Frag:用于说明长帧被分段的情况,是否还有其它的帧;Retry(重传域):用于帧的重传,接收STA利用该域消除重传帧;Pwr Mgt(能量管理域):为1:STA处于power_save模式,0:处于active模式;More Data(更多数据域):为1:至少还有一个数据帧要发送给STA ;Protected Frame:为1:帧体部分包含被密钥套处理过的数据;否则:0;Order(序号域):为1:长帧分段传送采用严格编号方式;否则:0。

(2)Duration/ID(持续时间/标识):表明该帧和它的确认帧将会占用信道多长时间;对于帧控制域子类型为:Power Save-Poll的帧,该域表示了STA的连接身份(AID, Association Indentification);(3)Address(地址域):源地址(SA)、目的地址(DA)、传输工作站地址(TA)、接收工作站地址(RA),SA与DA必不可少,后两个只对跨BSS的通信有用,而目的地址可以为单播地址(Unicast address)、多播地址(Multicast address)、广播地址(Broadcast address);(4)Sequence Control(序列控制域):由代表MSDU(MAC Server Data Unit)或者MMSDU(MAC Management Server Data Unit)的12位序列号(Sequence Number)和表示MSDU和MMSDU的每一个片段的编号的4位片段号组成(Fragment Number)。

帧类型针对帧的不同功能,可将中的MAC帧细分为以下3类:1)控制帧:用于竞争期间的握手通信和正向确认、结束非竞争期等;2)管理帧:主要用于STA与AP之间协商、关系的控制,如关联、认证、同步等;3)数据帧:用于在竞争期和非竞争期传输数据。

Frame Control(帧控制域)中的Type(类型域)和Subtype(子类型域)共同指出帧的类型,当Type的B3B2位为00时,该帧为管理帧;为01时,该帧为控制帧;为10时,该帧为数据帧。

而Subtype进一步判断帧类型,如管理帧里头细分为关联和认证帧,管理帧的帧格式(Management frameformat)如表格4所示。

表格 4在中,比较重要的管理帧有:Beacon (notify)Probe (request and response)Authenticate (request and response)Associate (request and response)Reassociate (request and response)Dissassociate (notify)Deauthenticate (notify)其中,关联、认证中进行相关安全参数协商主要用到RSN IE。

数据帧(Data Header)帧格式如表格5所示。

3. 帧的抓取软件的安装(1)commView for WIFI是主要用于抓取无线网卡的软件,用此软件抓取的数据包不需要相关配置,直接安装完成即可抓取数据包。

软件安装开始界面如图4所示。

图 4(2)如图5所示表示选取安装标准模式。

图 5(3)如图6所示显示的是安装路径。

图 6(4)如图7所示表示软件安装成功。

图 7驱动的安装(1)如图8所示表示安装网络适配器驱动。

图 8(2)如图9所示表示安装插件成功。

图 9数据包的抓取使用这个软件抓到的都是的数据包,如图10,图11,图12所示显示的都是数据包的具体信息。

图中位置1处,表示图中左边及其下面显示的都是位置1处的数据包的信息,信息中包含的有数据包的类型,数据包的大小,数据包的抓取时间等等,最重要的是位置2处显示了此包在中的详细信息,比如协议版本,帧是BBS向DS发送的帧,重传帧,能量管理域,类型域,目的地址,源地址等等各种详细信息。

图中位置3处显示的是数据帧中的具体数据信息。

如图10所示,对位置3处的数据帧进行具体分析,位置3处显示的是十六进制的数据信息,这是一个74位信息的数据帧。

Protocol Version,Type,Subtype的数据信息就是前8位数据([08 02 00 00 ]),位置a显示的是目的主机地址,位置b处显示的是BSS ID的信息,位置c处显示的是源地址。

图11、图12所示的不同于图10所示的数据帧类型,但是分析方法大同小异。

图 10图 11图 124. 以太网帧结构的分析以太网介绍以太网这个术语通常是指由DEC,Intel和Xerox公司在1982年联合公布的一个标准,它是当今TCP/IP采用的主要的局域网技术,它采用一种称作CSMA/CD的媒体接入方法。

几年后,IEEE802委员会公布了一个稍有不同的标准集,其中针对整个CSMA/CD 网络,针对令牌总线网络,针对令牌环网络;此三种帧的通用部分由标准来定义,也就是我们熟悉的802网络共有的逻辑链路控制(LLC)。

在TCP/IP世界中,以太网IP数据报文的封装在RFC 894中定义,网络的IP数据报文封装在RFC 1042中定义。

标准规定:a.主机必须能发送和接收采用RFC 894(以太网)封装格式的分组;b.主机应该能接收RFC 1042(IEEE )封装格式的分组;c.主机可以发送采用RFC 1042(IEEE )封装格式的分组。

如果主机能同时发送两种类型的分组数据,那么发送的分组必须是可以设置的,而且默认条件下必须是RFC 894(以太网)。

最常使用的封装格式是RFC 894定义的格式,俗称Ethernet II或者Ethernet DIX。

下面,我们就以Ethernet II称呼RFC 894定义的以太帧,以称呼RFC 1042定义的以太帧。

以太网帧格式在以太网链路上的数据包称作以太帧。

以太帧起始部分由前导码和帧开始符组成。

后面紧跟着一个以太网报头,以MAC地址说明目的地址和源地址。

帧的中部是该帧负载的包含其他协议报头的数据包(例如IP协议)。

以太帧由一个32位冗余校验码结尾。

它用于检验数据传输是否出现损坏。

来自线路的二进制数据包称作一个帧。

从物理线路上看到的帧,除其他信息外,还可看到前导码和帧开始符。

任何物理硬件都会需要这些信息。

以太帧有很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帧具有不同的格式和MTU值。

但在同种物理媒体上都可同时存在。

a.以太网第二版或者称之为Ethernet II 帧,DIX帧,是最常见的帧类型。

并通常直接被IP协议使用。

b.Novell的非标准IEEE 帧变种。

c.IEEE 逻辑链路控制 (LLC) 帧。

d.子网接入协议(SNAP)帧。

所有四种以太帧类型都可包含一个IEEE 选项来确定它属于哪个VLAN以及他的IEEE 优先级(QoS)。

这个封装由IEEE 定义并将帧大小从64字节扩充到1522字节(注:不包含7个前导字节和1个字节的帧开始符以及12个帧间距字节)。

如表格6所示是帧结构。

前导码和帧开始符:一个帧以7个字节的前导码和1个字节的帧开始符作为帧的开始。

报头:包含源地址和目标地址的MAC地址,以太类型字段和可选的用于说明VLAN 成员关系和传输优先级的IEEE VLAN 标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