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自觉——论李健吾文学批评
以“人性”为文学批评的内在尺度——论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特点

京派 自由主义 知识 分子 的主要 代表 周作 人 , 曾在其散 文集 《 自己的园地》 一书 中提到 : “ 我相信批评 是主观 的欣 赏不是 客观 的检查 , 是抒情 的论文不 是盛气 的指摘 。 ” 无 独有偶 ,
同是 京派 文人 的李健 吾在 他评论 沈从 文 的《 边城 》 中也 说 :
“ 我不大相 信批评 是一种判 断。一个批 评家 , 与其说 是法庭
的审判 , 不 如说是 一个科学 的分析者 。科学 的 , 我是 说公 正 的。 ” 二 者的相似性 , 让 我们看到 京派文人对 自由的一 贯 追求和对人性 的呵护与尊重 。司马长风在他 的《 中国新文 学 史》 ( 中卷 ) 中对李健 吾 的评价 是 : “ 他 有周作人 的渊博 , 但更 明通 ; 他有朱 自清的温柔敦厚 , 但更为 圆融无 碍 ; 他有朱光潜
性 体 察 人 性
2 O 世纪 3 0 年代的 中国文学 在文艺思想领域 主要 体现为
羹
詈
吾总是 以作 品是 否凸显了人性 , 是否展现 了作家独特 的创造 力为标准来评价 作品的得失 。此外 “ 人性 ” 的内在 尺度 , 还体 现在李 健吾坚 持其文学 批评 的独立性上 。李健吾 的许多 文 学评论 当时是在 报刊上公开发表 的, 这就引 出了一些作家针
因为作家 的 自白而改 变 自己的观点 , 他会 反省 自己“ 误读 ” 的 原 因, 但他相 信顺着他 自己的“ 那根 红线 ” , 也能走 出 自己给 自己布 置的迷宫 。他说 : “ 我 的解 释并不妨 害我首肯作 者的
的武器 , 提倡 平等 、 宽容 、 自由和更具人性关 怀的审美创造 。
左翼革命 文学思 潮和 自由主义文 学思潮 。他们从不 同的角 度 出发分 别承担着 文学救 亡和启蒙 的任务 。而 以周 作人为 首的京派 文人则更 多 的延 续了五 四时期对人 性 的启 蒙。 只
含英咀华李健吾——李健吾文学批评论析

含英咀华李健吾——李健吾文学批评论析李健吾,一个中国当代文学家,他曾引领过新文艺复兴运动,被誉为“拥有丰富想象力的卓越作家”。
他的作品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一种具有新锐的创新精神的思维。
时,他的文学创作理念也具有很强的含英咀华性,也是被许多文学家以及文学爱好者所熟悉的作家。
首先,李健吾的文学哲学思想,可以从最具有含英咀华的方面解剖其内涵,李健吾主张文学本质上追求艺术精神,追求完美。
文章尽可能要表现“人文”和“美学”,而不仅仅是新颖或与众不同,应当展示一种穿越境界的独特文学感染力,以追求一种最高级别的完美。
其次,李健吾提出文学写作应当注重“把握民俗”,结合民俗文化,让文字更加灵活,更有生命力。
这也是他的文学批评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主张文学作品要借助民族文化的精华,融入文学内涵,以表达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最后,李健吾更加强调文学创作者应当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并通过精心的策划,去发掘文学的无限可能性,从而实现文学诗意的美学意境。
他倡导文学家应该有足够的创新精神和想象力,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学表达,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思想世界。
由此可见,李健吾的文学及文学批评观点,体现出极高的含英咀华性,他的文学理念不仅深入其文学风格,更深入普通人的生活,内涵全面,贴近实际生活,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他以其自己对文学的独到理解,激发了大家对文学创作的热情,从而引领大家一起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文学思考世界。
李健吾的文学创作,真正达到了将高雅艺术与传统民俗完美结合,而他更以其超凡创新、灵动多变的文学思想,引领着历史的文学发展这条新的道路,也使文学史有崭新的开始!。
评述李健吾文学批评特色

评述李健吾文学批评特色李健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文学评论家,之所以风格独树一帜,除了他的批评风格糅合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直觉感悟式批评和西方的印象主义批评外,更重要的是他对于文学批评审美维度的坚守之心鲜有仿效者。
一、理论篇:审美维度的建构〔一〕对中外文学批评方法的承继与扬弃李健吾的批评风格以印象和比喻为核心,强调对作品的直观印象,点染式的批评方法。
也有兴起于西方20世纪30年代的印象主义批评的风格:强调批评家的审美直觉,认为最好的批评是记录批评家感受美的过程。
朱光潜曾谈过印象主义批评的缺点,即“往往把快感误认为美感〞。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并非简单的回归传统,他克服了中国古代文论重“顿悟〞而不深入和印象派批评的散乱不成系统的缺点,自觉地将印象主义作为一种批评理论和方法来认真探求,有意识建设一种印象主义的批评系统。
这就是李健吾对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奉献。
批评如李健吾,需要极深厚的文学底蕴的,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和留法的背景,让他拥有得天独厚的学术条件,才能纵览古今,旁征博引。
他的批评文章常使用“比照法〞,将作品实行比照观照,同中有异,异中求同,恰如其分地给批评对象价值定位。
信手拈来的各种理论不显堆砌,反是恰到好处。
批评的方法也有迹可循:开始先感性地把握批评对象,坚持从文本的感受出发,赋予作品更多的审美成分,对建构审美维度做出有力的支撑,且不满足于散漫的感性阶段的阅读印象,而是理性地条例化,分析一个作家评价一部作品是在“极科学地勘察和澄澈的观照〞后,才动笔的。
〔二〕对人性美的热爱李健吾在?边城?的开篇提出:批评家的前提是“第一得成认一切人性的创作,接受一切灵性活动的可能〞。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始终贯穿着信念:“独立的艺术〞和“华丽的人性〞。
在李健吾看来,这两点是互为因果的:“批评之所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不在自己具有术语水准一类的零碎,而在具有一个华丽的人性的存有。
〞李健吾对福楼拜的推崇正是表达了他对于“华丽的人性〞的认可与追求。
“人性”旗帜下的不同言说—试论李健吾和沈从文文学批评比较的论文

“人性”旗帜下的不同言说—试论李健吾和沈从文文学批评比较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论文摘要:李健吾和沈从文是现代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家,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的文学批评,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各异的风采.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二者在“人性”的旗帜下的对于文学批评有不同的言说:都强调“人性”,但内涵不同;表达方式不同;批评原则不同;语言的使用不同,从中可以看出“京派”文学批评的特点.。
论文关键词:人性内涵;表达方式;批评原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活跃着一批强调人性、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谈创作与批评的作家和批评家,他们大多是一些自由主义者,如周作人、梁实秋、沈从文、李健吾等,虽然他们的自由主义立场,使得他们和现代主流文学阵营之间存在着相当的距离,甚至因此而受到主流文学阵营的批判。
但是,他们的文学理论主张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形成了一股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尤其02世纪03至04年代,李健吾与沈从文两位都以作家的身份介入到文艺批评中,他们的批评活动共同显示出当时“京派”作家致力于文艺批评的实绩。
但同样是自由主义者,同样是强调人性,他们又是有差别的。
本文试从李健吾和沈从文文学批评的比较中,揭示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文学批评呈现出的不同历史面貌。
作为作家,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小说和散文;李健吾则除小说、散文之外,戏剧方面尤有成就。
作为批评家,她们的文学批评在接受西方现代批评理论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传统,并把二者同当时的中国社会文化大背景结合起来,试图整合成一套具有时代与民族特色的理论体系,反对文学的政治化、商品化,支持文学的独立品格,从而使中国现代文学批评走向自觉的审美批评。
兼具作家与批评家的双重身份,使得他们的文学批评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在“人性”的旗帜下,又有着不同的言说。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观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观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李健吾以他的印象式咀华批评而独树一帜,成为“京派”文学批评的重要代表。
所谓“印象式咀华批评”,是说其批评强调批评主体的直觉印象,是一种“印象批评”,这种“印象批评”又是通过对具体文学作品的批评来实现的,含英咀华,既显示作品之精神,又传达批评者之印象。
有人说:“咀华批评出于京派,秀于京派!李健吾堪称‘是现代中国最具文学性的批评家’。
”这一方面说出了李健吾的印象式咀华批评与“京派”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也透露出李健吾的印象式咀华批评的自我特色:不讲究理论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偏重于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凸显其文学批评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从他《咀华集》和《咀华二集》这两本“零珠碎玉式”的批评华章中,我们可以发掘、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的批评观念和批评理念,这些规律性的批评观念和批评理念既可以说是李健吾对“京派”批评的贡献,同时也构成了李健吾的批评观念。
其主要观念有:批评是一种艺术;批评是一种理解;批评是“灵魂在杰作间的奇遇”。
一、批评是一种艺术在文学批评领域里,“京派”批评的突出特点是在文学批评自身建设中追求批评的审美自觉。
无论是沈从文高扬人文理念的创作式批评,朱光潜以文艺心理学为基础的知识型批评,李健吾强调批评本质的印象式批评,梁宗岱致力于法国象征主义诗学探索的对话型批评,还是李长之独具特色的情感中心主义批评,都表明“京派”批评家们在有意识地推重一种文学批评的审美自觉。
因此有论者指出:“京派批评的出现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审美自觉与成熟”“代表着文的自觉,试图回归文学本身,开辟了审美的前景”。
总体而言,“京派”批评是一种偏重于作品的“寻美的批评”。
李健吾的咀华批评则更进一步,把重点落实到关注批评本身的审美性,可以说是一种“寻美的美的批评”。
李健吾立足于批评,进行“批评是什么”,“批评为什么”,“批评怎么写”的思索与实践,这对文学批评独立性品格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也正是这一点成就了李健吾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它也是李健吾“秀于京派”的重要表现。
论李健吾印象主文文学批评的特征分析

论李健吾印象主文文学批评的特征分析论文摘要:李健吾是20世纪30一40年代独树一帜、卓尔不群的文学批评家。
李健吾的印象式的文学批评具有人性化、开放性、艺术美三个方面的特征。
他的文学批评自30年代始至今都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论文关键词:李健吾;印象主义;文学批评;特征沈从文热,张爱玲热,林语堂热,粱实秋热,这些年,当文学界读书界层叠出现这个热那个热的时候,诚然也出现了李健吾热。
热是一种契合,是双方的感应;热也是一种时代的追求.得到了时代的认可。
李健吾在文学上是一个多面手,小说,散文,翻译,戏尉,文学评论,法国文学研究,不管哪一个领域他都是实实在在的,卓有成就,许多方面至今无人企及。
但文学史上似乎更看重他批评家的姿态和角色。
李健吾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无法避开的存在。
而且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他的批评独树一帜,卓尔不群。
不管是在20世纪3加年代,还是在今天,他始终有自己独立的地位。
在京派批评的的几位代表人物中.他继承了局作人的人的文学观,茅盾的为人生的文学观,粱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观后.形成了纯美的文学观。
而当下更是披称之为“批评的时代.多种文学理论和批评思潮,如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心理分析文学批评、语言学文学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神话文学批评等都在这个世纪登台亮相、各领风骚。
随着中国对西方各种文学理论的接受与借鉴。
文学批评越来越注重结合文本内部与外部研究的系统化与科学化趋向,也就逐渐走向了高度的纯理论化。
却缺乏感性的情怀.缺乏对作者、批评者主体的关照。
而李健吾的文学批评率性而为,处处闪烁着睿智的光芒,诗性的智慧,这种灵魂探险式的批评直视作者内心,灵动透彻,精致优美,所以至今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李健吾的文学评论文字并不是很多,主要是集中在两本篇幅并不大的(咀华集)和(咀华二集)中。
总共不到三十篇,却具有文字优美,体验深切,品味高雅,态度亲切等诸多好处。
它们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评论集之一,代表了李健吾文学批评的最高水准,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论李健吾的诗化批评

论李健吾的诗化批评
【摘要】:李健吾是中国现代印象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对他的文学批评观、文学批评实践进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不仅对我们体认20世纪的文学批评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建构多元文学批评理论也具有启发意义。
李健吾的诗化批评将“自我”视为批评的根据,以个人的瞬间直觉印象为切入点,意象化的表达方式使批评语言情趣与哲理并存,将充沛的诗情贯穿始终,深刻体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
在批评过程中将“自我”投入灵魂的探险过程,展现作家的心灵世界;把对人生的把握推向纵深处,以人性作为批评的标准,从而将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高度和理论层面;在审美与功利、直觉与理性、“自我”与公平之间寻求一种诗意的平衡,从而使得诗化批评具有了真正的力度和深度。
李健吾的诗化批评深受中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理论的影响,在借鉴、继承两者优势的基础上又有所超越和拓展,构建了“自我”的诗化批评。
李健吾谈批评的“表现”

李健吾谈批评的“表现”摘自《新民晚报》郭宏安李健吾先生是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和法国文学研究者,他还是一个成就卓著的文学批评家。
“文化大革命”以后,不少解放以后淹没不彰的著作重见天日,人们这才发现,《咀华集》和《咀华二集》的作者刘西渭原来就是李健吾。
于是,李健吾的名字在许多青年批评家的口中流传开来。
李健吾的批评被称作印象主义的批评,或者印象鉴赏的批评,他本人也乐于首肯,可是依我看,他的批评是法国的印象主义与中国诗文评传统相结合的中国式的印象主义,用雷米·德·古尔蒙的话说,就是“把他独有的印象形成条例”。
“印象”不是所有人的印象,而是他独有的、基于他全部个人的修养、经验、知识和人格的印象,“条例”即规则,即综合,要通过理性分析来完成。
不妨说,李健吾的批评是一种以个人的体验为基础,以普遍的人性为指归,以渊博的学识为范围的潇洒自由的批评。
李健吾的批评重在对于作品的整体的审美把握。
首先是作品,首先是阅读,首先是体味。
“批评的对象也是书”,“凡落在书以外的条件,他尽可置诸不问”。
首先“自行缴械,把辞句、文法、艺术、文学等武装解除,然后赤手空拳,照准他们的态度迎了上去”。
要用“全份的力量来看一个人潜在的活动,和聚在这深处的蚌珠”,要“像一匙白松糖浆,喝下去,爽辣辣的一直沁到他(作者)的肺腑”。
否则,“缺乏应有的同情”,就“容易限于执误”。
他强调直觉,强调感受,“批评的成就是自我的发现和价值的决定”。
据说如今有的批评家很少读作品,或是浅尝则止,他们的批评隔靴搔痒,戳不到痛处,也就难怪了。
李健吾认为,批评“是一种独立的,自为完成的,犹如其他文学的部门,尊严的存在”。
批评不是“武器”,更不是“工具”;批评家不以作家的是非为是非,更不必“伺候东家的脸色”。
批评的是非不由作者裁定,批评者有阐释的自由。
维护批评的尊严当然不以贬低创作的地位为代价,批评者和创作者是平等的,但更是谦逊的、取对话的态度。
批评者的谦逊并非意味着批评主体的丧失,恰恰相反,批评主体的确立不表现为教训、裁断,甚至判决的冰冷的铁面,而是以“泯灭自我”为条件,并且在与创作主体的交流融汇中得到丰富和加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关键词 ] 印象批评 ; 直觉感 悟式批评 ; 批评的独立
[ 作者简介 】 张超 显( 9 5一) 男 , 18 ,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现 当代 文学专 业 20 0 8级硕士研 究生, 主要从事 中国现 当代
文学 研 究 。
中国三四十年代的文学批 评主流主要是功 利 的社 会学批 评 , 强调 文学 的社 会 意义 , 文学对 中 国的革命 与实践意 义。在 “ 救亡 图存” 为社会 的主旋律的时候 , 成 李健吾 的文学批评观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李健吾倾 向于印象式 的文学批评模式 , 向我们展示了一 派别具一格 的批评风范 。李健吾一直引用和推 崇的“ 灵魂在杰 作之间的奇遇” 是法 国印象 主义批评家法 郎士
适用 于主要 的文艺倾 向。文学 主要 寄托了作家 的人 生感 悟和审美追求 。钟 嵘的《 品》 诗 和刘勰 的《 文心雕龙》 都是 基于这样 的
中 国现 代 文学 批 评 史 上 别 具 特 色 的批 评 景 观 。
形成李健吾 这种 印象式批评方法 的原 因主要有两个方 面 , 一是 中国传统 的文学思想 、 批评 方法 的因袭 , 一个就是 现代 再 西方文艺理论 的传播 。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就是李健吾有文学创作的实践 与体验 。他从 2 O年代开始从 事创作 , 写过小说 、 话 剧 和散文 。所以他能切身感受到创作者的艰辛 与不 易 , 更能够深入到文学作 品内部去鉴赏 。在 战火纷飞 的三 四十年代 , 李健 吾的不 以政治功利性为主 的文学批评 , 确实具有超越 历史 的意 义。对 当时 以左翼 文学批评 为主 的文 学批评是 一种重要 的补 充。文学要健康发展 、 百花齐放 , 一定要允许多元的文艺 主张的存在 。如果定于一尊 , 失去了文艺的争鸣 , 虽则统一 , 但对整个
NO . 0 9 V2 o
20 0 9年 1 月 1
口语 言 学 ・ 艺 学 研 究 文
批 评 的 自觉
论 李健 吾 文 学批 评
张 超 显
(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 , 四川 南充 67 0 ) 3 00
[ 摘
要 】 李健吾是 中国现代批评史上 比较独特的批评 家。他 的批评 主要是沿承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 中的“ 感悟” 等
文学 的发展却不是好事。李健吾能在当时喧嚣的年 代里独独 坚守 自己的文学 批评 , 彰显 了知识分 子的艺术操 守。在那个年
.— -— —
7 .— 4 . - —
代实属不易 , 具有 文 学批 评健将 , 同时又 是学贯 中西 的大 家 , 以在批 所
第2卷 1
第 6期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会科学版 ) 社
Junl fC agh nU ie i f eh ooy Sc l cecsE io ) o ra o h ncu n r t o cnlg (oi ine dt n v sy T aS i
V0. 1 No 0 12 .6
评 实 践 的操 作 上 能 够 做 到 如 胡 适 所 提 倡 的 “ 手 写我 口” 我 。 “ 国古 代 较 为 注 重 把 接 受 作 品 时 直 接 感 悟 到 的 心 理 体 会 直 接 表 达 出来 , 成 直 观 的 审 美 判 断 ” l 所 以 中 国传 统 的 批 评 我 形 , 3
方法 , 同时借鉴吸收现代西方文论 中的印象主义批评 , 强调批评 的独立性和 文学性, 重深入文学作 品的 内部 , 注 而非 远离文本 , 当时主流的社会学批评是 一种大胆 的挑战。他 的文学批评 丰富 了中国现代 文学批评 的面貌 , 多元 审 对 对 美的倡导起到积极 的影响。他始终坚持 审美批评 的独立 , 不随波逐 流, 以说是现 代 中国文学批评 自觉 的开始 , 可 对
的名言 , 我们正可以用 来概括李 健吾 印象 主义批评 的要义。lP ’ __嘴 李健吾以 “ 西渭” ( 刘 的笔名刊发 的文 艺评论 , 名声甚 隆, 先后
结集为《 咀华集》 咀华二集》 和《 它们代表 了李健吾 文学批 评的最 高水 平 , 同时也 是中 国现 代文艺批 评史上不 可多得 的珍 品。
性, 推崇 “ 灵魂探 险” 式的批评 。不难看 出, 健吾 的批评融合 了古今 和 中外 的审美特 点 , 中国传统 的直觉感 悟式批评和 西 李 使
方 的印象主义批评实现 了理论 的融合 。既有传统文学 的影 响 , 同时吸 收现 代西方 文艺理论 , 过 自己的批 评实践 , 通 形成 了在
国人 自古都 比较含蓄 , 为文作诗 总留有余地 , 给人以想象 的空 间 , 这也从 源头 上提供 了古代文学批评 的土壤 。 以这种批评 是 所
注重审美经验的长期积 累 , 强调个人特殊 感受和瞬 间反应 。这样的批评 能够让人 更好 的理 解作 品 , 读者接受 。虽然很 多文 使 章 也是 批判现实并带有某些庸 俗社会功利 目的 , 但总体上 由于 中国统治者对 文化 、 文学采 取开明 的政 策。“ 文以载道 ” 并不 能
方法是点评式 的。讲求对 作品的“ 悟” 力 求抓住作 品给人 的审美第一 印象 。虽 没有严密的逻辑 论证 , 顿 , 但所评 所感都 紧扣文 章给人 的切身体会 , 所发 的都是 文章带给人 的心 灵体验 , 寥寥 数语 , 出 了文 章 的精 髓 ,具有 禅学 的领悟 色彩 。当然 , 点 由于 中
若 把作 品当做鲜美的花朵来品味咀 嚼 , I余 香 , 绝妙 处 自不待 言 , 中不难 窥见李 健吾 的文 学批评 带有 品鉴 欣赏 的性 满 = l 其 从
质 。 】3) [ (1 P5
这种 印象主义批评强调批评家对作品的审美直觉感悟 , 求与作品达到情感的契合点 , 追 真正 地深人作品而非空 泛的人 云 亦 云。主要观点是反对批 评追求判 断、 理性和严 谨 , 张批 评家把对 作品 的主观 印象 作为批 评的基础 , 主 张扬批 评的主观体 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