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密切相关,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知识的传授,还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发展。
以下将探讨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几个基本规律。
首先,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这意味着身心的发展是逐渐发展的,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历。
教育应该根据个体的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教育。
比如,在儿童阶段,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感知能力和基础认知能力;在青少年阶段,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成年阶段,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其次,个体的身心发展是相互作用的。
教育不仅仅是从教育者到被教育者的单向传授,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
教育者应该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和互动机会,鼓励个体积极参与。
这样可以促进个体与教育者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推动身心能力的综合发展。
第三,个体的身心发展是多元的。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具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和潜力。
教育应该重视个体的差异,允许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个性化的发展。
这种多元性的教育可以激发个体的潜能,并促进他们在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
最后,个体的身心发展是终身的。
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阶段,它贯穿于整个人的一生。
个体在不同阶段都会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需求,需要持续的学习和成长。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个体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发展需求。
综上所述,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紧密相连,并遵循一定的规律。
了解并应用这些规律,有助于教育者更好地理解个体的发展需求,提供有效的教育指导,促进个体全面而健康地成长。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个体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教育。
同时,个体的人的身心发展状态又是教育行为的依据,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则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指个体在整个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着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的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
个体的人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生存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人有认识和改造自己的能力。
人具有自我意识,有规划未来,创造发展条件的能力。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西方:弗洛伊德: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美国威尔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美国格塞尔:“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所有的其它能力,包括道德都受到成长规律的支配。
”2、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我国古代的性恶论的代表:荀子。
西方:英国的洛克“白板说”,美国的华生。
3、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在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能动性的发挥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把实践、个体积极投入实践活动,看作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人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第二个方面是不同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发展的关键期: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 (二)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 1. 学校教育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为个体发展做出符合社会 要求的规范。
• 2. 学校教育加速个体的发展,促进个体又好又快地发展。 • 3.学校教育能够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 4.学校教育唤醒生命的自觉意识,为个体生命发展奠基。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 (一)影响人的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 后天获得性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4. 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 因素
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大环境 和小环境之分。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
1.顺序性:个体生命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2.阶段性:个体在身心发展某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般 的特征。阶段性要求教育合适不同年龄阶段,不可“凌节而施”。 3.差异性:每个个体因独特而不同,表现出差异性。差异性要求 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4.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平衡。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 敏感期,及时而教。 5.互补性:身心发展的机能之间互补,协同发挥作用。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 1.二者的不同: • 第一,基点不同。 • 第二,目的指向不同。 • 第三,对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不同。 • 2.二者的统一性 • 第一,二者共同构成人的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 第二,二者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统一。 • 第三,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二者统一。
二、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和发展的主体
•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 体。
教育学原理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01
02
03
04
强化体育课程
增加体育课程的课时和丰富课 程内容,确保学生有足够的运
动时间和机会。
开展健康教育
通过课堂和校园活动等多种形 式,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提
高学生健康素养。
家校合作
加强家校合作,引导家长关注 孩子的身体健康发展,共同促
进孩子健康成长。
个性化指导
针对不同学生的身体状况和需 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应社会规则和角色。
教育能够通过培养个体的社会 情感能力,帮助个体建立积极 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支持系统。
教育能够通过培养个体的社会 行为能力,帮助个体形成良好 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促进社会性发展的教育策略
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提供安全、积极、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促进个体与同伴、教师之间的 互动和交流。
注重社会性教育
面的能力。
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随 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个 体的认知能力逐渐发展和完善。
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和顺序性,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任务, 需要个体完成相应的心理发展任
务。
教育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教育提供知识和经验
教育促进认知结构的优化
通过教育,个体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 和经验,从而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通过体育课程和日常锻炼,教育 能够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增强
身体素质。
培养健康生活习惯
教育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如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量运动 等,有助于维护和促进身体健康。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教育传授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 帮助学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预防 意外伤害。
促进身体健康发展的教育策略
家庭教育
家庭是情感发展的基石, 家庭环境、父母的情感教 育方式等都会影响孩子的 情感发展。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答:1)教育发现人的价值;2)教育发掘人的潜能;3)教育发挥人的力量;4)教育具有发展个性的作用。
9、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条件。☆
答:1)受教育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2)教育的自身状况;3)家庭环境的因素;4)社会发展状况。
10、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15、“未来”是青年最重要的概念。在青年理想中,最诱人的是事业、友谊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16、青年期的心理特点。☆
答:1)认识能力有了深入的发展;2)情绪、情感不仅丰富而且复杂,意志趋于成熟;3)自我意识发展逐渐趋于成熟;4)对异性的好感与爱慕;5)热烈追求理想,开始探索人生意义。
17、中学生的教育。☆
答:1)重视人生观教育;2)加强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3)培养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4)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性道德、性法制的教育;5)重视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亡事故。
11、主观能动性的三个层次:1)生理活动;2)心理活动;3)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12、少年期的生理发展的特点:1)体形剧变;2)身体机能迅速健全;3)神经系统的发育接近成人;4)性开始成熟。☆
13、性的成熟是少年期生理发育极为重要的特征。☆
14、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特点: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情感与意志的不断发展,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3、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在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4、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5、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6、环境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条件。☆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奥秘的过程,而教育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一章,我们将深入探讨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教育如何促进个体的全面成长。
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逐渐成熟的成年人,每个人都经历着身心发展的不断变化。
身体的成长、心智的成熟、情感的丰富,这些都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方面。
而教育,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着个体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的前行道路。
首先,我们来谈谈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这意味着个体的成长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比如先学会抬头、翻身,然后才会坐、爬、走。
这种顺序是不可逆转的,教育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
身心发展还具有阶段性,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任务。
比如在儿童时期,主要是培养基本的认知和生活技能;在青少年时期,则更注重思维能力和价值观的形成。
教育要根据阶段性的特点,提供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一个重要规律。
在某个特定时期,个体的某些方面会发展得特别迅速,比如语言能力在幼儿期发展较快,而抽象思维能力在青少年期发展更为突出。
教育者需要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关键期,给予及时有效的教育。
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当个体在某个方面存在缺陷时,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优势来弥补。
比如一个视力不好的孩子,可以通过发展听觉和触觉来更好地适应环境。
这也提醒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不足。
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教育可以促进个体的身体发育。
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为健康的体魄打下基础。
在心智发展方面,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学习机会,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提升思维能力。
从简单的数学运算到复杂的逻辑推理,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到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教育引导着学生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还对个体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师资格格考试《教育学》专用教材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本章重点1.识记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及相关概念。
2.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
3.运用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作用的基本原理,分析普通中等教育在促进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从历年考试来看,本章所占比重较大,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题型多以选择题、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有:内发论和外铄论的代表人物、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尤其注意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的年龄特点、初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其中,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这两个知识点是重中之重,考生需加以重视。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个体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教育。
另外,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则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简单地说,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其中,身体的发展是就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而言的。
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盼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健康生长,它是个体体质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质的增强又有助于有机体的正常发育。
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完善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和谐的发展。
个体的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相互联系。
一方面,由于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支配着心理的发展;另一方面,身体的发展也受到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特征的影响,尤其是情感对人的身体发展影响最大。
第三章学前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教案首页)8

第三章学前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教案首页)授课内容第三章学前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所需课时3学时授课班级08学前1234主要教材或参考资料《学前教育学》,黄人颂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学前教育学》,高岚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学前教育学》,虞永平编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当今美国儿童早期教育》[美]georgeS.Morrison王金志译,北师大出版社,2005年;教案目标学习本章应掌握遗传、环境和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反对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了解皮亚杰的发展理论,理解学前教育要以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为基础。
教案重点1.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影响2.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对学前教育的影响3.学前教育在婴幼儿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教案难点学前教育和其他因素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教案方法讲授、讨论教案手段多媒体课件教案内容及时间安排第一节学前教育和其他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复习思考题1、“南人善泳,北人善骑”主要是说明了(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2、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环境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错)3、所谓个体发展通常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其身体有规律的变化的过程。
(错)4、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5、作业:说明影响儿童发展的基本因素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6、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人是教育的产物”这是教育决定论的说法吗?7、“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请用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评析。
教案程序教案的基本内容时间安排教案方法第三章学前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导语:学前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的教育对象是学前儿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正确理解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几种因素
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 个方面来展开:
1、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来看; 2、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客观和主观因素来看; 3、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来看 等。 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
两院士针锋相对各抒己见 硕士生二胎有道理吗?
思考:
大家都知道这样两句话:“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孟母三迁”
现在大家来思考下面四个问题:
1、为什么“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2、孟母为何要三迁? 3、近朱者一定赤吗?
近墨者一定黑吗? 4、孟母三迁在孟子的
发展中的作用真的象 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吗?
(二)正确理解环境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1、什么是环境? 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并能给人以一定影响的一切外部 条件的综合体。 (1)环境的分类
3、正确看待环境因素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1)人对环境具有选择性:人是按照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需要和兴趣来对环境作出反映的。 (2)人对环境具有实践性:人是通过他自己所参加的实践 活动来对环境作出反映并获得发展的。 不能过分夸大环境的作用 跨栏定律.doc
更进一步的思考:为什么具有选择性和实践性呢?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念
第二节 正确理解影响人的 身心发展的几种因素
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念 人的发展:
指人生理与心理所发生的变化。
机体的正常发育
生理:
体质的增强
认识
生理:
意向:
首先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系。 其次,生理发展中的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两 方面的关系。 再次,心理发展中的认识和意向两方面的关系: 一是认识的发展,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发展; 二是意向的发展,如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发展。
①从环境是否专门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而组织的角度, 可以分为:
专门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而组织起来的环境(教育环境) 非专门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而存在的环境(一般的社会 环境)。
②从环境的性质来看,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存在于人周围的外部天然世界。
主要包括生态环境、重力场、植被、大气等,这 是人类和动物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
遗传:指生物借助于繁殖行为,亲代的性状又在 子代表现的现象。在遗传学上特指遗传物质(基因) 从上代传给下一代的现象。它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遗传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可归纳为:提供了人 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1、遗传因素的作用:遗传因素提供人身心发展的物质 前提。
主要表现在:
(1)遗传因素提供了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2)遗传因素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换言之,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受遗传素质成熟的制 约)。 (3)遗传因素的差异为身心发展的差异提供了生理基 础。
(1)遗传因素所提供的可能性必须在一定的环境和 教育的影响下才能转化为现实性。
环境和人的身心发展 德国王子和中国猪孩.doc 印度的狼孩 王安石《伤仲永》
(2)遗传因素本身可以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 改变。
小白鼠走迷宫的训练 《智商提高不是遗传 人类 智商每10年提高3分》
小结:
我们可以看到,遗传虽然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非 常大,但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对此,美国著名的社 会生物学家威尔逊曾经说过,人的发展是一个球,发展 的可能性是一片地形,这个球可以向各个方向滚动,但 是,无论它如何滚动,都不能超出这片地形。
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对人的发展产生特殊影响的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也 是我们在教育学中所要探讨的环境
2、环境(社会环境)的内容
(1)人化自然: 经过人改造 加工过的自然环境。
(2)人与人的关系 (3)社会意识形态
2、环境的作用: 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提供了人的物质生活条件 (2)提供了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交往的场地 (3)提供了人的心理内容,制约着人的心理发展的水平。
另据《信息时报》报道,广东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35次会议对《广东 省人口计划生育条例(修订草案修改稿)》进行了分组审议。部分常委会 组成人员建议,允许双方都是硕士的夫妻多生一个孩子,以提高广东省的 人口素质。提议者认为,目前的计划生育条例大多涉及到控制人口数量, 而提高人口素质的规定则少之又少,比较被动。一般来说,硕士以上文化 水平的人属于高素质人口,从人体基因遗传来说,他们所孕育的后代先天 素质比较好;其次,这样的家庭,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也会好过一般家庭, 对于子女后天的培养有利。
2、遗传因素是怎样通过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作用 的呢?(通过基因)
亲代精卵细胞结合时所形成的存留于受精卵中的遗传 基因提供了人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3、正确看待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遗传虽 然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但这仅仅是一种 可能性,能否转化为现实性,受到一定的条件的制约, 不能过分夸大遗传的作用。这是因为:
请看下列真实的故事: 百姓故事 指挥舟舟的幸福生活.doc 思考:舟舟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功?
康德: “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 人。人是教育的产物。”
洛克:“我敢说我的日常所见的人中, 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或无,十分之 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 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硕士生二胎有道理吗?中科院两院士对这一问题各抒己见、针锋相对, 引起广泛关注。
思考:结合影响人的几种因素,来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正确理解遗传因素对人身心的发展的作用
了解遗传因素对人身心发展所起的作用,必须明 确两个概念:遗传素质和遗传
遗传素质:指在遗传的作用下,子代在出生时就 从亲代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特征(人生下来后 的结构、形态和机能特征)。它主要指遗传的静态 的结果。
本报记者 陈锋/摄 特约撰稿 尚晓阳 孙璐 《青年时迅》 2002年8月8日
据南京《服务导报》报道,日前,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们正在审议 《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草案)》。其中有委员建议将生育政策进 行微调,为博士、硕士这类高素质的人开个口子,使这些人可以生二胎, 借此来提高人口素质。而对那些文化层次较低的社会阶层特别是农民则更 进一步控制人口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