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创作背景

合集下载

诗朗诵七律长征开场白

诗朗诵七律长征开场白

诗朗诵七律长征开场白摘要:一、开场白概述二、诗歌的背景与意义三、长征的历史回顾四、朗诵技巧与情感表达五、总结与感悟正文:诗朗诵七律长征开场白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共同欣赏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七律·长征》。

这首诗是毛泽东主席在1935年10月创作的,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壮丽场景,赞美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顽强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诗,感受那一段豪情万丈的历史。

一、诗歌的背景与意义《七律·长征》创作于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当时红军正在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以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这首诗是毛泽东主席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对长征这一伟大事件的直接描绘,表达了红军战士们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为民族解放而英勇斗争的决心。

二、长征的历史回顾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寻求革命发展而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历经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跋涉,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延安。

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翻越高黎贡山、横渡金沙江、翻越高海拔的雪山,穿越茫茫草地,最终完成了这一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三、朗诵技巧与情感表达在朗诵《七律·长征》时,我们要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注意抑扬顿挫,以充沛的情感和高昂的激情来表达对红军长征的敬仰之情。

通过朗诵,让听众感受到红军战士们在长征途中的勇敢与坚韧,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四、总结与感悟《七律·长征》是中华民族坚强意志和革命精神的写照,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到革命先烈的伟大和长征精神的内涵。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流传甚广。

毛泽东史诗般地再现了万里长征的艰难历程,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然而,关于这首诗背后的故事,至今仍众说不一,或者鲜为人知。

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考证,以便人们更好地了解这首诗的来龙去脉。

一、究竟创作于何时?1957年1月《诗刊》创刊号发表《七律·长征》时,并未注明写作时间。

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毛主席诗词》37首,其中包括《七律·长征》。

“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是毛泽东生前出版的最为权威的一个版本。

毛泽东注明《七律·长征》写于1935 年10 月。

多数毛泽东诗词版本都采用这一说法,但是人们的的观点并不一致,至今存在诸多分歧。

第一种观点认为,《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10月。

《党史博采》(纪实)2013 年第8期刊载的《毛泽东诗词背后的故事》一文在“《七律·长征》背后的故事”一节的开头写道:“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

毛泽东在吴起镇待了三天,即前往瓦窑堡。

在瓦窑堡的新窑洞里,他诗兴大发,把一张(条)木凳拉到松木桌旁,从锡制文具盒里取出砚台,研好墨,用驼毫小楷笔蘸了一下墨汁,在一张宣纸上一气呵成,写就了《七律·长征》诗。

”萧永义在《毛泽东诗词史话》中认为:1935年9月27日,毛泽东率陕甘支队到达通渭县榜罗镇。

在这里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了把党中央和陕甘支队落脚点放在陕北的决定。

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吴起镇召开政治局会议。

这次会议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大体作于这一时期。

郭思敏在《毛泽东诗词辨析》中说: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红军来到甘肃通渭,在全军副排长以上干部会议上,毛泽东讲了长征的意义并充满激情地朗诵了《七律·长征》这首诗。

丁正梁在《挑战者之歌》一文中说:1935年10月初,毛泽东率领红军长征来到甘肃通渭。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06 相关作品与比较 研究
同时代作品比较
总结词
风格独特,意境高远
详细描述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创作的诗歌,其风格 独特,意境高远,与其他同时代的文学作品 相比,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该作品以宏 大的历史背景为舞台,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 在长征途中的艰苦历程和英勇奋斗,具有很 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七律长征》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作品背景 • 作品内容 • 作品评价 • 作品影响 • 作品争议 • 相关作品与比较研究
01 作品背景
创作时间与地点
创作时间:1935年10月 创作地点:陕北延安
创作背景与动机
创作背景
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种种困难,表现出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诗人毛泽东以此为题材,创作了《七律长征》以表达对红军的敬意。
作品通过反映革命斗争的历程, 鼓舞了广大群众积极参加革命斗
争,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增强民族自信心
作品展示了中华民族在抗击外来 侵略和争取民族解放斗争中的英 勇无畏和坚定决心,增强了民族
自信心。
艺术成就
史诗风格
作品以长篇史诗的形式, 将中国革命的历史事件与 个体的命运紧密相连,形 成了独特的史诗风格。
人物形象
红军战士形象
诗中通过描绘红军战士在长征中的英勇表现,塑造出一群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战士形象。
毛泽东形象
作为诗的作者,毛泽东的形象也在诗中得以体现,他以一个革命领袖的形象出现,具有坚定的信念和革命决心。
03 作品评价
文学价值
01
02
03
题材创新
作为中国现代长篇史诗的 开山之作,其题材的选择 和处理的独特性具有很高 的文学价值。

六年级上册第五课七律长征的写作背景

六年级上册第五课七律长征的写作背景

六年级上册第五课七律长征的写作背景在中国的历史中,长征是一段极其重要的历史事件。

长征起源于中国革命时期的红军,是为了躲避国民党的围剿和追捕,而进行的一次浩大的战略转移行动。

长征的历史背景复杂而具有特殊性,其中包含着深厚的革命氛围和浓烈的民族精神。

长征的起因是由于1927年至1928年,国民党政府发动了针对共产党的大规模围剿行动。

红军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迅速被敌人包围,不得不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为了保持战斗力,保护党中央的安全,并躲避国民党腥风血雨的打击,长征成为了当时的必然选择。

长征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纵队从江西瑞金出发,向井冈山方向转移;第二纵队自井冈山出发,向湖南湘西和贵州黔东南方向进军;第三纵队从湘西出发,向六盘山一带进军;最后一纵队则是从陕西甘泉出发,向陕北延安前进。

整个长征历时两年多,红军跨越了险峻的山脉、险恶的河流,战胜了艰难险阻,最终到达了目的地。

长征的背景中,不仅仅有战役与血腥的战斗,还融入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

长征过程中,红军面临着艰苦的环境和敌人的严密追捕,但他们以坚定的信仰和英勇的斗志,坚持战斗到底。

红军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反抗压迫、追求民主自由的意志,展现出共产主义精神和中国人民不畏艰险、顽强奋斗的品质。

长征的背景也涌现出了很多英雄人物,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们的智慧和勇气对长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他们带领红军突破了敌人的封锁,制定出了一系列明确的战略和策略,使红军能够顺利地穿越险恶的山川,战胜强敌。

长征的写作背景是历史给予我们的一份宝贵财富,它是一段不能忘记的记忆。

长征不仅仅是一次战役,更是一段充满英雄主义和革命精神的历史传奇。

它是中国革命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程,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对我们的民族意识和集体记忆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结起来,长征是中国革命时期的一次伟大壮举,它发生在动荡和战乱的年代,但也蕴含着中国人民的顽强意志和不屈斗志。

我们应该铭记长征的背景,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七律长征课文七律长征的写作背景

七律长征课文七律长征的写作背景

七律长征课文七律长征的写作背景《七律》是中国著名作家在1935年所作的一首诗词,而这首诗词也成为了中国少年儿童必读的一篇课文。

它以其铿锵有力的语言和慷慨激昂的情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经典之作。

一、背景《七律》所描绘的是中国工农英雄的艰难壮丽,以及对国家民族的忠诚与热爱。

在过程中,英雄经历了艰苦的环境、艰难的征程、激烈的战斗,但他们依然坚韧不拔,奋勇向前。

这首诗词正是表达了这种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

二、浅析在这首诗词中,通过深情款款的文字,描绘了途中的种种磨难和艰辛,同时也表现了中国工农英雄不畏艰险、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

他以诗词的形式,将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呈现在人们面前。

这些壮丽的景象,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工农英雄的坚定意志和不可战胜的信念,激发了人们对祖国和民族的无限热爱。

三、深入探讨以一种深情表达的方式,塑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这是对中国工农英雄的真实写照。

他没有回避途中的困难和残酷,而是通过真实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的坚韧毅力和革命意志。

这种革命意志在当时激励了无数的人们,也在今天激励着我们,让人们认识到了中国工农英雄在中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

四、总结回顾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也是中国工农英雄的一次伟大壮举。

《七律》这篇诗词,正是通过对的真实写照和表现,彰显了中国工农英雄在途中所表现出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这首诗词的发表,不仅激励了那个时代的人们,也在今天鼓舞着我们,让我们懂得了革命的伟大意义,懂得了坚持不懈的精神。

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中,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

五、个人观点对于《七律》这篇诗词,我深受其鼓舞和启发。

它以其激昂的语言和雄浑的气势,展现了中国工农英雄在途中所表现出的不屈意志和坚强毅力。

这种精神精深奥而丰富多彩,不仅激励着过去的一代又一代人们,也在今天激励着我们,让我们认识到了革命的伟大意义,也让我们坚定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自信。

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课堂笔记《七律·长征》是一首描写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七言律诗,作者是毛泽东。

下面是《七律·长征》的课堂笔记:
1. 题目解读:
《七律·长征》是一首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为主题的七言律诗。

七律是一种诗体,通常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

2. 背景知识:
毛泽东创作《七律·长征》时,中国工农红军正在进行艰苦的长征。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历程,毛泽东希望通过这首诗表达对红军英勇奋斗的赞美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3. 内容解析:
这首诗共四句,每句分别描述了红军在不同阶段的情况和表现。

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表达了红军面对艰难险阻的勇气和毅力;第二句“万水千山只等闲”,形容红军将一切困难视为等闲之事,表现了红军的豪情壮志;第三句“五岭逶迤腾细浪”,描述了红军在翻越五岭时的艰难历程;第四句“乌蒙磅礴走泥丸”,则表现了红军在乌蒙山区的行军状态。

4. 艺术手法:
《七律·长征》运用了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同时,诗人运用了对仗、排比等手法,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音乐感。

5. 重点词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些词句是诗歌中的经典名句,深刻表达了红军的英勇奋斗和革
命精神。

6. 主题思想:
《七律·长征》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的赞美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诗歌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红军在长征中的英勇奋斗和革命精神,也体现了毛泽东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乐观展望。

七律长征写作背景资料简短

七律长征写作背景资料简短

七律长征写作背景资料简短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从1934年10月开始,历时一年多,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和艰苦的长征路程,最终脱离敌人的包围,成功到达陕北地区。

长征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统一起来,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石,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长征的写作背景可以追溯到1941年,也就是长征结束后不久。

当时,毛泽东为了夸大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和意义,向全国革命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政策,决定写一首诗歌来歌颂长征。

毛泽东的写作参考内容主要来自他本人参与长征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以及对长征胜利的庆祝和纪念。

长征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是毛泽东写作的重要参考内容之一。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之一,亲自参与了长征的指挥和组织工作。

在长征过程中,毛泽东亲眼目睹了革命战士们为了理想和信念不畏艰难险阻的英勇斗争,见证了中国红军艰苦奋斗、生死与共的铁血兄弟情。

这些亲身经历和感受成为了毛泽东长征长征的写作灵感的重要来源。

长征胜利的庆祝和纪念也是毛泽东写作的参考内容之一。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的发展和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长征胜利后,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表达敬意和感激之情。

这些庆祝和纪念活动的内容和氛围,也为毛泽东长征的写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的来说,长征的写作背景包括毛泽东亲身经历和感受,以及长征胜利的庆祝和纪念活动。

这些参考内容使得毛泽东能够生动地描绘长征的艰辛和壮丽,歌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的英勇斗争和伟大胜利,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激励和团结全国革命群众。

在中国革命史上,长征的诗歌成为了重要的宣传工具和文化符号,激励了无数的革命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革命信仰和无私无畏的奋斗精神。

七律长征优质提问

七律长征优质提问

针对《七律·长征》这首诗,可以提出以下优质问题:
1.《七律·长征》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它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关系?
2.诗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表达了怎样的精神境界?你如何理解这种精神?
3.诗中提到的“五岭逶迤腾细浪”和“乌蒙磅礴走泥丸”有什么象征意义?
4.《七律·长征》这首诗在语言表达上有哪些特点?如何体现了毛泽东的诗词风格?
5.诗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这些场景与长征的艰苦历程有何关联?
6.毛泽东在诗中提到“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表达了怎样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7.如何理解《七律·长征》这首诗在中国革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它对后人有哪些启示和影响?
8.诗中的“长征”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哪些引申义和象征意义?这与原诗中的“长征”有何异同?
9.请谈谈你对《七律·长征》这首诗中体现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解。

10.如何将《七律·长征》这首诗的精神内涵与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相结合,发挥其启示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长征》创作背景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