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物理声音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归纳总结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之一,它通过空气、水或固体传播,让我们能够听到声音,沟通交流。
在初二物理学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与声音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
当物体振动时,就会向周围媒质传播机械波,从而产生声音。
常见的声源有乐器、人的声带、汽车引擎等。
声音通过空气、水或固体传播。
在传播过程中,声波会在媒质中以波的形式传递,并经历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等现象。
二、声音的特性声音有以下几个基本特性。
1. 频率:频率是指声音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频率高,声音就越高音调;频率低,声音就越低音调。
2. 响度: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或强度,可以通过声级来衡量。
声级的单位是分贝(dB)。
响度与声音的能量有关,能量越大,声音就越响。
3. 声速:声速是声音在媒质中传播的速度,单位是米/秒(m/s)。
在空气中,声速约为340m/s。
三、媒体对声音的影响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不同媒质对声音的传播会有不同的影响。
1. 固体:在固体中传播,声速比在空气中更快。
这是因为固体的分子间距离小,分子振动传递速度快。
2. 液体:在液体中传播,声速比在空气中更快。
但液体分子间距离相较固体较大,所以声速会比固体中稍慢。
3. 空气:在空气中传播,声速相对较慢。
空气的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振动传递速度相对较慢。
四、声音的反射和回声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
当声音波到达障碍物时,部分能量会被障碍物吸收,部分能量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利用声音的反射和回声进行定位和判断。
比如在山谷中发出声音,可以通过回声来判断山谷的深度和位置。
五、声音的干涉和共振当两个或更多声音波同时传播到同一地点时,会发生干涉现象。
干涉可以是增强或减弱声音的效果。
共振是指当一个物体的自然频率与外界声音的频率接近时,物体会产生共振现象。
物理八上第二章《声音与环境》章末知识总结

例3 (广西钦州中考)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和防 止噪声进入耳朵,是控制噪声的三种措施,在图2-2中属于阻 断噪声传播的措施是( )
A.摩托车的消音器
B.穿越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
C.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 D.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解析:控制噪声的措施有: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 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摩托车的消音器是防止噪 声产生,A不符合题意;穿越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是 阻断噪声的传播,B符合题意;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是防止 噪声进入人耳,C不符合题意;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是防 止噪声的产生,D不符合题意.故选B.
搞清此过程中的变化:
③成实像时,物距做 重u减与要小此的,知思像识路距点是v有:增关从大的题,题目像目的变,信大最息
成虚像时,物距u减中小判,断像出距是v其变中小的,哪像种变情小况:
如:u>2f,则 如:v>2f,则 如:成虚像, 如:成缩小像, 第一种情况 第三种情况 则第五种情况 则第一种情况
思考:如:u>v 是哪种情况?v>u呢?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本章知识解读方案
本章知识梳理
重难专题探究
专题一 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 专题解读
(1)一切声音都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2)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①发声体振动;②有传播声 音的介质;③接收的声波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内;④正常
的耳朵. (3)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一般情况
专题三 理解控制噪声的措施 专题解读
(1)噪声的定义:①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 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②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 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 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知识点总结及练习(含答案)

声音与环境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①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②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声音的特性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①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②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
3、响度:人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①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振幅越大,距生源越近响度越大。
②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三、声的利用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超声波的应用:测距、测速、成像、探伤、除垢、粉碎。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八年级关于声音的知识点

八年级关于声音的知识点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存在于各种场合和环境中。
在八年级的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声音的基本知识点以及相关的应用。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八年级关于声音的知识点。
一、声音的定义声音是物体振动在介质中传播所引起的听觉感受。
声音在物理学中被定义为一种机械波,是一种由振动引起的长波传播。
声音的特点是能够在空气、水、固体等介质中传播,而且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有关。
二、声音的性质(一)振动声音的产生源于物体的振动,当物体振动时,就会在周围介质中产生一种波动。
例如,琴弦的振动会引起空气中震荡的声波,这种声波通过耳朵被人类听到。
(二)频率声音是由频率不同的振动引起,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
高频率的声波被称为高音,低频率的声波被称为低音。
人类可以听到20Hz-20KHz频率范围内的声音。
(三)强度声音的强度指的是声波的能量,量化单位是分贝(dB)。
声音强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通常,强度越大,声音越响亮。
(四)速度声音的速度取决于传播介质的密度和弹性。
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为约330m/s,而在水中,声音的速度为约1,480m/s。
三、声音与人类声音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被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和情感,在各种场合下都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声音与人类相关的一些知识点:(一)听觉耳朵是我们感知声音的主要器官。
人类耳朵分成三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
声波通过外耳到达中耳,然后通过内耳传入大脑。
在内耳中,耳蜗是负责将声波转化为电信号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语言语言是由声音和符号组成的符号系统。
它是人类交流的基础,在社交、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音乐音乐也是由声音组成的艺术形式。
不同的音乐风格有着不同的音调、节奏和音色。
音乐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它还可以带给我们情感、文化和社会的归属感。
四、声音的应用声音在人类社会中有许多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一)通讯声音在通讯领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复习课_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分层作业
3特种兵使用的微声冲锋枪射击时的声音很小,是因为采用了消 声器,它是采取 消声 来减弱噪声的;纺织女工工作时戴耳 罩是采取 隔声 来减弱噪声的;居民住宅区植树、种草是采 取 吸声 来减弱噪声的。(均选填“消声”、“吸声”或“隔 声”)
分层作业
4“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主要是根据讲话人的( B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振幅
合作探究
答 乙和丁实验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条件是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丙实验说明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的长短有关。
合作探究
2.战争年代军队里流传这样的话:“老兵怕机枪,新兵怕大炮。” 这是因为老兵有经验,如果他能够听到远处开炮时的炮声,他 就知道炮弹不会在他附近爆炸。试用物理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 答 炮弹飞行的速度大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当人听到 炮声时,炮弹早已远离人而去了。
合作探究
答 这是由于台下驯兽师的助手,吹了四下哨声,由于哨声频 率太高,人类的耳朵听不见(人听不见高于20000 Hz的超声波), 而狗可以听到高达50000 Hz的声音,它听到四下哨声,故立即 叫了四声。
分层作业
1我们听到的锣鼓声是通过 空气 传入耳中的,我们主要是根 据 音色 (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来辨别锣声 和鼓声的。 2声音是以 声波 的情势传播的;演奏弦乐时,手指在弦上的 位置不断变化,这是为了改变琴声的 音调 。
分层作业
8如图所示,这是控制噪声的几种途径,其中属于消声的是 ( A)
分层作业
9一场大雪后,大地披上了银装,这时你会发现周围特别XXX, 这是因为雪地的微孔能吸取声音。根据上面的描述,你认为在 会堂、剧院的四壁和屋顶都做得凹凸不平或采用蜂窝状的材料, 主要是为了( A ) A.减弱声波的反射 B.增强声波的反射 C.增强声音的响度 D.装饰得美观些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精华版)

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人是靠的振动发声、爆炸声、风声、气球破裂是振动发声、弦乐器靠振动发声、鼓靠振动发声,蚊子是振动发声.2、停止,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
(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3、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发声:发出声音。
低于20 Hz或者高于20000Hz或没有介质)。
4、发声的物体叫做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和都可以传播声音;2、不能传声;3、声音以的形式传播;4、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单位是;声速的计算公式是;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m/s; s是距离,单位是米,t是时间,单位是秒5、一般情况下,声音在___________ 中传得最快,在__________中最慢;V固V液V气在同一种介质中,一般是温度越声速越。
三、回声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s以上,距障碍物至少m(教室里听不见回声,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声音传播路程:S=v t,距离L= S /2(由题的条件判断是否除以2)3、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听到枪声跟看到发令枪冒烟哪个准确?看到冒烟准确,听到枪声后计时比看到冒烟慢了t=s/v=100 m/340m/s=0.29 s,运动员的成绩比实际高0.29 s。
四、乐音乐音的三要素(或说特性):、、。
1、音调:声音的叫音调,通常说的声音的粗细。
决定因素是,频率越,音调(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2、响度:声音的叫响度;通常指声音的大小。
决定因素:(1)物体振幅越响度越(2):听者距发声体越,响度越;3、音色:(1)不同发声体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2)不同的物体的、有可能相同,但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靠音色)(3)区别碗(瓷器)是否有裂纹、男女生、乐器的种类等。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复习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一、思维导图二、知识梳理(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 声源:正在____ ____的物体叫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声源.2.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__ __产生的;当__ __停止,发声也停止.注意: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不能认为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可能仍在传播.3. 声音的传播:声音以___ _的形式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___ ___,任何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__ ___不能传声.4. 声速:(1)影响声速的因素: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__ __和_____ ___有关. (2)声音在15 ℃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 ______.(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___;声音在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_ __.5. 回声:(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_____ ____的现象叫做回声.(2)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____ ___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即障碍物要离声源____ ___m以上.(3)回声的应用:、 .(二)声音的特性1. 音调:(1)定义:声音的高低叫_____ ___.(2)影响因素:音调与声源的振动_ _有关,振动的越高,音调越.注意:频率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
(3)改变音调的方法:改变发声体的___ __、__ __、__ __.2. 响度:(1)定义:声音的强弱叫______ ____.(2)影响因素:响度与发声体的_ __ 有关,__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与距离声源的__有关: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声音的响度越小. (3)人们用____ ____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强弱。
分贝数越大,表示声音的响度越____ ____.3. 音色:(1)定义:声音的品质叫做____ _____,又叫__ ___.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__ __,利用音色可以区分不同的发声体. (2)影响因素:音色由发声体的__ ___、____ __及___ __决定. 注意:音调和响度这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音调高响度不一定大;音色只与发声体本身有关,不受音调、响度的影响.(三)声音的分类1. 可闻声: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为__ __Hz到____ ______Hz.2. 次声波:频率_____ _______的声音.3. 超声波:频率______ __的声音.(四)声音的利用1. 声音能够传递___ ___,例如:______、__ _.2. 声音能够传递_ _,例如:__ _、__ . (五)噪声的危害与控制1. 噪声与乐音:(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___ __振动发出的声音,噪声的波形杂乱无章;而乐音是发声体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波形是的.(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 _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都属于噪声.注意:乐音有时也会变为噪声.2. 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____ __ _减弱,如:____ __、__ _____等. (2)在__减弱,如:_ __、等. (3)在___ __减弱,如:__ _____、___ ___等.三、重点考点突破(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例1.一个声源在振动,但是,人却听不到声音,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一定是声源的振幅太小B.一定是声音的频率过高或过低C.一定是声源与人耳之间没有介质在传播声音D.以上三种说法都有可能例2.关于声的发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声源一定在振动C.振动快的物体能发声,振动慢的物体不能发声D.不振动的物体也有可能发声例3.下列关于声音产生的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物体发声是靠敲打实现的B.一切声源都在振动C.物体振动停止后,声音立即消失D.只有固体才能发声例4.著名风景区浮来山上有一座定林寺,寺内有一大钟,人们经常会撞钟祈福.在大钟敲响后,虽然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大钟仍“余音不止”.对于其原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余音是大钟的回声B.大钟仍在振动C.是人的听觉“延长”了时间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例5.下面是一些正在振动着的物体:甲是两分钟振动61440次的音叉;乙是每分钟上下振动108次的物体;丙是蝙蝠发出的频率为105Hz的振动;以下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都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B.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只能听到甲发出的声音C.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能听到甲、乙发出的声音D.只有甲是声源,人耳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例6.根据图M2-1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大象之间的“交谈”有时用超声波,声音很小,人类听不见但大象们能听清B.静谧的夜晚我们身边的狗狗有时突然耳朵一竖并转动几下,这可能是狗狗听到了人类听不见的声音C.家人之间悄悄说话,身边的狗狗无动于衷,因为“悄悄话”的频率狗狗是无法感知的D.因为大象和狗的“发声频率”没有重叠区,所以狗的叫声大象永远也听不见(二)音调、响度和音色例1.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而在旷野中要“高声”呼喊才能让远处的人听见.这里的“轻声”和“高声”是指声音的()A.音调B.音色C.频率D.响度例2.《歌手》节目中,最大的“黑马”是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迪玛希.他把《歌剧2》的“海豚音”依次提高3个八度进行演绎,震惊全场.这主要是指声音的()A.音调高 B.响度大 C.振幅大 D.音色美例3.琴弦H比琴弦L每秒内振动次数多,推断此时H比L发出的声音()A.音调高B.音调低C.响度大D.响度小例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我们能区分蛙声是根据声音的()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D.频率不同例5.夏商时期,已有铜制的铃和皮质的鼓.人耳能分辨出铃声和鼓声是根据声音的()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例6.二胡是中国民族乐器,有粗(内弦)、细(外弦)两根弦,拉弓时马尾和弦摩擦发出声音,不能改变二胡音调的是()A.加大摩擦弦的力量B.用手指按压同一根弦的不同位置C.旋转弦轴,增加弦的紧张度D.手指按压在弦的相同位置,从摩擦内弦换到摩擦外弦例7.仔细观察图M2-3中所示两个波形图,____的音调高,_____的响度大.例8.下列有关声音的语句中,各表示声音的哪一个特性:(1)“你的声音真好听”指声音的__________.(2)“雷声震耳欲聋”指声音的__________.(3)“小孩尖叫声刺耳”指声音的__________例9.海菲同学是位音乐爱好者,钢琴独奏或手风琴独奏她一听便能分辨,她的区分依据是这两类乐器发出声音的_______不同;她用不同的力弹琴时,琴发出的声音的________不同.弹奏电吉她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吉他声是通过__________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三)噪声的防治例1.下图中,表示噪声的波形图的是()例2.下列不属于噪声的是()A.车辆刹车声B.冲击钻发出的声音C.优美的小提琴声D.音响设备发出的震耳的歌声例3.如图所示,“辽宁号”航母上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目的是()A.减弱飞机发动机噪声的传播B.防止次声波对人耳的伤害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D.减弱飞机发动机噪声的产生例4.如图M2-5所示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禁鸣标志,广州市区禁鸣喇叭,请你在下列方法中,选出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C.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D.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例5.下列做法属于在传播途径中控制噪声的是()A.汽车进入市区后禁止鸣喇叭B.图书馆里不能大声喧哗C.飞机旁的工作人员带上耳罩D.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例6.“大妈广场舞,吵得我好辛苦”,说明健身的同时,也产生了噪声,为了共建和谐社会,社区委员会与大妈沟通,跳舞时:(1)调小音量,属于在_____处减弱噪声;(2)社区居民关闭门窗,属于在__________中减弱噪声.为了使双方的利益都得到尊重,和谐相处,你认为还可以采取下列哪种方法()A.禁止“广场舞”活动B.住宅楼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C.跳舞的大妈都戴一个播放音乐的耳机D.住宅楼的居民都戴一个防噪声的耳罩例7.中国最年轻的兵种——特种兵,被称为“陆地猛虎、海底蛟龙、空中雄鹰”,他们装备着黑色特种作战消音靴,最拿手的是穿消音靴上天、入地、下海.消音靴能够在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这样做主要是防止__________(填“音调”或“响度”)过大而暴露目标.四、计算题例1.有一山谷,两旁都是峭壁,有位猎人在山谷内放了一枪,0.5s后听到第一声回声,1.5s后听到第二声回声,求这个山谷的宽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现象》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现象》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
1. 声音的产生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会使周围的空气分子产生振动。
- 振动传递给空气分子后,空气分子会传递给相邻的分子,从而形成声波。
2. 声音的传播
- 声音是通过媒质传播的,媒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 声音的传播需要媒质分子间的碰撞与传递,所以在密度大、分子间距小的媒质中声速较快。
3. 声音的特征
- 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是音调、音量和音色。
- 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高低,由声音频率决定。
- 音量指的是声音的大小,由声音振幅决定。
- 音色指的是不同乐器或人声发出的声音的特点。
4. 声音的反射
- 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反射后的声音可以传播到其他地方。
- 声音的反射会产生回声,回声可以用来判断距离和定位。
5. 声音的吸收与衰减
-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被媒质吸收和衰减,吸收和衰减的程度取决于媒质的性质。
- 声音的吸收和衰减会导致声音减弱和变得不清晰。
6. 声音的共鸣
- 当声音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时,物体会共振并放大声音。
- 声音的共鸣可以使声音更加响亮和清晰。
7. 声音的利用
- 声音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语言交流、音乐演奏、声纳等。
- 声音的利用需要合理运用声音的特点和传播规律。
以上是《声音现象》的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八年级物理声音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物理的学习需要的不仅是大量的做题,更重要的是物理知识点的累积。
下面是一篇初中八年级物理声音与环境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
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又叫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频率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190Hz。
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190Hz的声音叫超声。
超声的应用有:超声波粉碎结石、声纳探测潜艇、鱼群,B超检查内脏器官。
5、乐音与噪声:
乐音: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使人们感到厌烦、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dB声音的强弱的等级。
6、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吸声、隔声、消声;即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和在接收处控制。
7、声的利用:(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渔民利用声纳探测鱼群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某些雾化器利用超声波产生水雾8、回声:声音在传播途径中遇到碍物被返射回去的现象,叫回声。
如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s以上,人耳能把他们区分开,否则回声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会加强原声。
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听到立体声。
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中八年级物理声音与环境知识点总
结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都能学好物理这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