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期末复习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章末2新版粤教沪版(含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新版粤教沪版:第二章章末2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粤沪版第2章卷2 声音从声源发出,在空气中传播过程中与实际情况符合的是:()(假设空气是均匀的)A.声音的传播速度不断减小B.声音的频率不断减小C.声音的振幅不断减小D.声音的音调不断减小【分析】声音在传播时,速度不变,振动的频率不变,由于能量的损失,振幅会减小. 【解答】当空气均匀时,声音传播的速度不变,A不符合题意;声音的频率与声源的振动快慢有关,在传播过程中频率不会减小,B不符合题意;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能量越来越小,响度越来越小,所以振幅不断减小,C符合题意;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不变,所以音调也不变,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2.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粤沪版第2章卷2 我们生活在声的海洋里,美妙的音乐可以让人心旷神怡,而一些机器的轰鸣声也能使人心烦意乱。
下列关于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如果在月球上发生爆炸,只要爆炸足够剧烈,地球上的人也可以听到C.超声波的传播速度比次声波的传播速度快D.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不能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分析】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在同种介质中,超声波的传播速度和次声波的传播速度相同.【解答】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A符合题意。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上没有空气,周围为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在月球上发生爆炸,地球上的人听不到爆炸声,B不符合题意。
C.在同种介质中,超声波的传播速度和次声波的传播速度相同,C不符合题意。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粤沪版第2章卷2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色会不同B.“闻其声辩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防止噪声D.演奏二胡用不同手指按弦是为了改变响度【分析】(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2)防止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解答】A、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响度不同,故A错误;B、“闻其声辩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不同的发声体,故B错误;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防止噪声,故C正确;D、演奏二胡用不同手指按弦是为了改变音调,故D错误.故选C.4.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粤沪版第2章卷2 在演奏会上有二胡、小提琴、笛子共同伴奏,听众能辨别出不同乐器的声音,辨别的依据是()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分析】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与发声物体的材料有关,一般不同物体发声的音色是不同的.【解答】:由于二胡、小提琴和笛子振动物体的材料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故选:C.5.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粤沪版第2章卷2 300年前,意大利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房间里挂了许多铃铛,然后让蝙蝠在房间中自由飞翔。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复习题(含答案解析)(2)

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 B.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D.声音的频率越高,响度就越大2.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下列叙说正确的是()A.超声波在水中比空气中传的快、传的远B.次声波就是没有传声介质,使人听不到的声音C.超声波就是速度超过340m/s的声音D.超声可以越过一定厚度的真空向前传播3.剧院及音乐厅,四周墙壁常挂昵绒帘幕,同时墙壁会做成凹凸不平的像蜂窝似的,这是为了()A.装饰、美观B.吸收声波减小嘈杂的回声C.易于反射声波增大声音反射D.提高声音的音调4.如图所示,关于声现象的各种实验情景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实验抽气过程中,钟罩内铃声变小,说明真空可以传声B.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C.丙实验中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丁实验中喇叭发声时烛焰在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敲响桌面时看到桌面上的纸屑跳动,说明发声体在振动B.水中的鱼儿被行人的响声吓跑,说明水可以作介质传声C.用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分别敲击发声,可研究音调与振幅的关系D.在考场应保持安静,是要求在声源处减弱噪声6.如图所示,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卡片声音发生变化,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B.响度是否与声源振幅有关C.音色是否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D.音调是否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7.如图所示,小胡同学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贴近面颊,目的是为了()A.估算发声音叉的质量B.体验发声音叉的温度C.感受发声音叉的振动D.判断声音的传播速度8.如图所示,医生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超发出的是次声波B.这主要是利用了声波传递信息C.利用B超可以测量月球与地球间的距离D.准妈妈听不到B超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发出的声音振幅较小9.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B.超声波听起来比较高亢,次声波听起来比较低沉C.“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10.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同学们在家进行“线上学习”时,以下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关上窗户可以防止外界噪声的产生B.不同老师教学时说话声音的音色不同C.调小电脑音量可以降低声音的音调D.带上耳罩可以减小声音分散而提高听课声音的音调11.下列实例,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A.利用超声给金属工件探伤B.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C.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D.超声导盲仪帮助盲人出行12.每年9月18日9点18分警钟的鸣响都在提醒我们勿忘国耻、发愤图强。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波在气体、液体和真空中均可以传播B.声音的响度越大在空气中传播的越快C.安装隔音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人耳听不见次声波,是因为次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13.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鸣喇叭”,从有效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是属于()A.控制噪声源B.控制噪声的传播途径C.保护受噪声影响者D.控制噪声的音调和音色14.如图是赛龙舟比赛活动中,某龙舟上的鼓手正在击鼓号令的场景。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知识点总结及练习(含答案)

声音与环境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①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②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声音的特性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①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②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
3、响度:人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①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振幅越大,距生源越近响度越大。
②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三、声的利用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超声波的应用:测距、测速、成像、探伤、除垢、粉碎。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声现象 复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复习题*注意事项: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2、提前xx 分钟收取答题卡一、单选题(共14题;共28分)1. ( 2分) 下列的实例或实验,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a、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b、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c、拿一张硬纸片,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声音的不同;d、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
A. a b cB. b c dC. a b dD. a c d2. ( 2分) 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两次敲击同一个音叉,比较音叉两次发出的声音()A. 音调不同B. 响度不同C. 音色不同D. 音调、响度、音色均不同3. ( 2分) 用手拨动琴弦,能听到悦耳的声音,此时作为声源的物体是()A. 手指B. 琴弦C. 空气D. 弦柱4. ( 2分) 下列说法属于由声音传递信息的是()A. 给患者除去体内结石B. 炮声震聋了耳朵C. 给患者做“B超”D. 以上说法都不是5. ( 2分) 如图,小明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再用食指堵住双耳.当小华用铅笔敲击衣架时,小明仍能听到敲击衣架的声音,这是因为()A. 没有将双耳完全堵住,有声波从空隙间传入人耳B. 主要是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引起手的振动使人听到声音C. 声波经细绳、食指传入人耳,使人听到声音D. 小明产生的幻觉,实质堵住双耳,声波是无法传入人耳的6. ( 2分) 如图描述的实验中,是在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的是()A. 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B. 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得越远C.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D. 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音乐声减小7. ( 2分) 声音从声源发出,在空气中传播时:()A. 速度不断减小B. 振幅不断减小C. 频率不断减小D. 音调不断降低8. ( 2分) 如图是楼梯中的一部分,从A到B是长短不同的铁护栏。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期末复习题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无答案)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一、选择题1.做眼保健操时,离放音喇叭远近不同的同学听到声音的()A. 音调不同B. 响度不同C. 音色不同D. 频率不同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C. 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 我们能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根据它们发声的音色不同3.天坛公园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是下列说法中的()A.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B. 声音在墙壁中的传播;C. 声音遇到墙壁后的反射现象D. 声音遇到墙壁后被吸收4.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A. 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B. 倒车雷达C. 真空罩中的闹钟D. 超声波清洗机5.如图所示,在学校组织的迎“青奥”活动中,小明进行了击鼓表演。
他时重时轻地敲击鼓面,这样做主要改变了鼓声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速度6.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听到声音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声音又逐渐变大,这个现象说明()A.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B. 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C. 空气阻断了声音的传播D. 玻璃罩阻断了声音的传播7.人们一般对着山崖或高山建筑物喊一声,就可以听到回声,而在室内就常常听不到回声,这是因为()A. 回声只有在山崖或高达建筑物周围才能产生B. 室内反射声波的障碍物离人较近,所以声波不会反射C. 室外反射声波的障碍物山崖或高大建筑物离开人较远,人听到回声和原声时间差在0.1秒以上,人就将回声和原声分开了,就可以听到回声D. 以上说法都不对8.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 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后,传播速度将变小B. 人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C. 工人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属于声的利用D. 在医院、学校附近机动车禁鸣喇叭属于噪声的利用9.如图中的四幅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此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减小噪声污染B. 此图中,敲鼓时用力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越高C. 此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正在发声的手机铃声越来越大D. 此图中,演奏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响度10.吉它是年轻人喜爱的一种乐器.在演奏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调节琴弦发声时的()A. 振幅B. 响度C. 音调D. 音色11.长途汽车经过长时间行驶后,驾驶员常常会停下车,拿根铁棒敲打车轮,凭借声音可以判断轮胎内的空气是否充足。
2020-2021学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2章《声音与环境》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2021学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2章《声音与环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2小题)1.甲同学在一根较长的注满水的水管的一端用石头敲击一次,乙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用耳朵贴着水管听声。
乙同学听到的声音次数是()A.一次B.两次C.三次D.四次2.关于声音的传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动形式传播B.声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传播C.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D.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随着介质的不同而相同3.有关人的耳廓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没有耳廓很难看,所以主要作用是美观B.耳廓是为人遮风挡雨的C.耳廓主要防止杂物进入耳道中D.耳廓主要是收集外界声波,使人听声音更加清楚4.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85~1100HzB.狗的听觉频率范围是15~50000HzC.蝙蝠能听到次声波D.大象能听到超声波5.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
这个实验说明了()A.发声的音叉在振动B.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声音传播需要时间6.如图,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楚地听到铃声,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将会发生()A.电铃逐渐停止振动B.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响C.听到的铃声保持不变D.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7.能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是()A.响度B.音调C.音色D.介质8.一歌手在柳江河上的明珠大舞台演唱,小明在距离舞台170米远的地方,当小明听到歌声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了多久?(当时气温为15℃)()A.0.5秒B.1秒C.2秒D.4秒9.下列日常用语中所讲的“高”指的是音调的是()A.“喂,我听不到,你的声音再高一些”B.“你的声音很高,我听得很清楚”C.“请勿高声喧哗”D.“这音太高,我唱不上去”10.如图所示,小秦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尺子,尺子振动的快慢不同,他听到的声音不同。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章末检测卷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章末检测卷第二《声音与环境》末检测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32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B.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无关.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2.吹奏笛子时,演奏者抬起压在不同出气孔上的手指,是为了改变所发乐音的( A )A.音调B.响度.音色D.振幅解析:悠扬的笛声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抬起不同的手指,就会改变空气柱的长度,长度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大),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3.中考期间跳广场舞的阿姨为了减弱噪声,自觉把音响的音量调小,这种控制噪声的途径是( A )A.在声处减弱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D.在声和人耳处减弱解析:防治噪声的途径,从三方面考虑:①在声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人耳处.把音响的音量调小是在声处减弱噪声.4.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D )解析:A.蝙蝠是靠发出的超声波被昆虫反射发现目标的,此现象说明声音能够反射,形成回声,不符合题意;B.倒车雷达是靠发出的超声波被障碍物反射发现车后物体的,此现象说明声音能够反射,形成回声,不符合题意;.利用超声波可以清洗精密仪器,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不符合题意;D.当逐渐抽掉罩内空气时,闹钟声音减小,由此可以推论,当罩内是真空时,声音将完全消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符合题意.5.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明的表现,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才能让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听清楚.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 B )A.音调B.响度.音色D.频率解析: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声音的高低)、响度(声音的大小或强弱)、音色(发声体本身决定的特征);题目中的“轻声”和“大声”都是指声音大小(即强弱),也就是声音的特征之一:响度.6.如图所示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甲、乙、丙三者的音色不同B.甲、乙、丙三者的响度不同.甲、乙、丙三者的音调不同D.甲、乙、丙三者的音调、响度、音色都不同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甲、乙、丙振动的快慢相同,故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错误.甲、乙、丙的振动的幅度相同,故响度相同,B错误.甲、乙、丙的波形不同,故三个物体的音色不相同,A正确,D错误.7.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不能用说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 A )解析:A中逐渐抽玻璃罩内空气时,罩内正在响铃的闹钟,声音会越越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B中将正发声的音叉放水中,水花四溅,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中敲击音叉,与音叉接触的小球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D中正在发声的喇叭会使对面的火焰跳动,这是因为纸盆振动产生的,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8.“会说话的汤姆猫”是一款手机宠物类应用软件.游戏时,当你对着它讲话,它就会模仿你的腔调学舌,非常好玩.针对这一现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B )A.手机发出的声音,是由于手机中的猫的声带振动而产生的B.“汤姆猫”和人说出的话虽然语义相同,但两种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能够区别出.当对着手机用很小的音量说话时,“汤姆猫”没有反应,说明需要发出足够高的频率才能使手机接收到声音信号D.你发出的声音和手机发出的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中,但传播速度各不相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8分)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2分)9.用大小不同的力弹奏同一个琴键,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下同);用大小相同的力弹奏不同的琴键,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用大小相同的力在不同的乐器上弹奏同一个音,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解析:同一琴键的音调和音色相同,当用不同力弹奏同一音键则改变声音的响度,用相同的力弹奏不同音键,则改变声音的音调;当用相同的力弹奏不同乐器上的同一个音,则改变声音的音色.10.如图(甲)、(乙)所示为两个音叉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在同一个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图,通过该波形可以发现,(甲)音叉比(乙)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乙)音叉比(甲)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大.解析:由图(甲)(乙)对比可知(甲)音叉振动的次数比乙多,则(甲)的频率高,因此音调高,(乙)音叉比(甲)音叉振动的振幅高,因此响度大.11.如图所示(甲)、(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 (甲) 图是乐音的波形, (乙) 图是噪声的波形.解析:从图形上可以看出,(甲)声音中的振动都是规则的振动,故是乐音;乙声音是无规则振动,故是噪声.12.“南三听涛”是湛江八景之一,濒临浩瀚的南海,天水相连,涛声喧哗,巨浪排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涛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解析:涛声喧哗,巨浪排峰,发出的声音是水的振动产生的.我们听到涛声,是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传入人耳的.13.某种昆虫靠翅膀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 s内振动了600次,频率是300 Hz,人类能听到该频率的声音(填“能”或“不能”).解析:频率指的是1秒内振动的次数,f= =300 Hz,而人耳的听觉范围在20 Hz~20 000 Hz之间,所以人类能听到该声音.三、实验探究题(共15分)14.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小红和小刚一起做了下列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以观察到泡沫塑料球被弹开,它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空气可以传声,如果在月球上做同样的实验, 不能(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泡沫塑料球弹起.解析:(1)用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泡沫塑料球弹跳起,它说明发声体在振动;(2)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说明空气可以传声,由于月球上是真空,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四、综合能力题(15题15分,16题16分,共31分)15.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从20 Hz到20 000 Hz.低于20 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 000 Hz的声音叫超声波.超声波具有许多奇异特性:空化效应——超声波能在水中产生气泡,气泡爆破时释放出高能量,产生强冲击力的微小水柱,它不断冲击物件的表面,使物件表面及缝隙中的污垢迅速剥落,从而达到净化物件表面的目的.传播特性——它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够定向直线传播,根据这一特性可以进行超声探伤、测厚、测距、医学诊断等.(1)超声波的频率范围是高于20 000 Hz .(2)超声波能够清洗物件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3)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利用超声波测定两山之间的距离,是由于真空不能传声.解析: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 000 Hz,低于20 Hz的称为次声波,高于20 000 Hz的称为超声波,超声波在水中产生气泡,气泡破裂释放能量,清洗仪器,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表面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16.下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v.介质v/(•s-1)介质v/(•s-1)水(5 ℃)1 450冰3 230水(15 ℃)1 470软橡胶(常温)40至50水(20 ℃)1 480软木500海水(25 ℃)1 531铁(棒)5 200(1)分析表格中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只须写出两种)依据是什么?①介质的种类;依据: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②介质的温度;依据:声音在 5 ℃,15 ℃,20 ℃的水中传播速度不同.(2)真空中声速是0 .。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复习题(新版)新人教版

(1)你会看到的现象时
.
(2)这种现象说明了
.
(3)小球在这里起的作用是
.
(4)此实验器材还可以用来探究的实验
是
.
考点四、人的听音范围
1. 经超声波探伤仪检测,刚竣工的三峡大坝坝体
无一结构性裂缝,创造了人类水利建筑史
上的奇迹。探伤仪发出的超声波无法为人耳所听到,原因是超声波的(
)
A.速度太快 B .响度太小 C .频率太高 D .频率太低
C.声波在玻 璃罩中发生了反射 D.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少
3. 两人相距较远说话时,听不到对方的声音,但同样情况下,用
自制的土电话就可以听到相互的说话声;耳朵贴提出一个要研究的问题
。
4. 在下列物质中,传播声音最快的是(
)
A.铁
B.水
C.空气
D.真空
5. 以下关于发声和发声体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声音在 15 ℃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 m/s B.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被敲响的音叉停止振动后,不再发声
D. 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 速度比空气中
的快
考点六、听到声音的条件
1.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第二章《声现象》
题型一、声音基本概念的理解
1. 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C)
A. 声和电磁波都能传递信息且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
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色
C.住宅安装双层真空玻璃可以减小室外噪声对室内的影响
D. 不同人说话的响度一定不同
2. 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上课免受周围环境噪声干扰,下面有效合理的方法是(
这是从
在传播途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音与环境期末复习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调来判断的
B.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减弱噪声对公民的影响
C.空气不能传播声音
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 . 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音打交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B.人在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
C.将耳贴在长钢管的,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两次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钢管传来的D.在居民区和马路旁植树造林,这是在声源处减弱澡音
3 . 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打击乐器.用相同力度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时,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
A.音调B.响度C.音色D.声速
4 . 若干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声和电磁波都能传递信息,但不一定都能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为
D.道路两旁植树可有效减弱噪声的传播
5 .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D.超声波就是速度比可听声快的声波
6 . 新“七不规范”中。
“言语不喧哗”提醒大家要控制声音的
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
7 . 【2018年上海中考物理小题狂做(选择题部分)】我们能分辨唢呐和排箫发出得声音,这主要是依据声音有不同的
A.响度B.音调C.音色D.振幅
8 . 成语、诗词中蕴含着很多物理知识,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指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在山谷中形成回声,经久不息
B.“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为了不惊动鱼而招手,这是由于水能传声
C.“真金不怕火来炼”是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D.“云雾缭绕”是指河水蒸发形成的水蒸气飘在空中的现象
9 . 以下活动中,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
C.将发声手机置于密闭瓶内并抽气
D.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
10 . 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宇航员之间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B.调节手机铃声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D.校园里禁止大声喧哗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
11 .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吹口哨是声带振动发声的
B.我们可能听不到正在振动的物体发出的声音
C.声音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
D.高架桥两侧有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二、填空题
12 . 真空中声速是_____________m/s.夏季雷雨前,经常是电闪雷鸣.小明在一次闪电过后约3s才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发生处离小明约_____________m.上课时,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_____________传入学生耳中的,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___________能够传声.
13 . 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 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象可知,甲的速度为
_____km/h,经过6s,两车的位置关系是甲在乙前面_____m处。
14 . 如图所示,分别是音叉和钢琴发出的两列声波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则这两列声波__________(填“音调”、“响度”或者“音色”)不同。
15 . 如图所示,敲击风铃,使其发出声音.声音是由风铃_____产生,通过_____传入人耳的.敲击不同长度的风铃,会使声音的_____发生改变.
16 . 如图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响度相同的是_______;小明在音乐厅里弹钢琴,琴声通过_______传到距离他17m远的观众耳中,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时间是_______s。
17 . 如图所示,用手拨动钢尺,发出声音。
声音是由钢尺_______产生的。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
相同的力拨动钢尺,此时声音的_______发生改变。
18 . 生活中人们常说“鸟语花香、绿柳成荫”.“鸟语”是通过_____传播到人耳,闻到“花香”说明了______,绿柳“成荫”是由于______.
19 . 如图所示,小明将耳朵贴在桌面,让另外一位同学轻轻刮擦桌面(以周围同学不能听到刮擦声为准),小
明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刮擦声,这说明________。
20 . (1)如图甲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泡沫小球靠近音叉,用小锤敲击音叉时,既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观察到泡沫小球被弹起,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 产生的。
(2)如图乙所示,玻璃罩内悬挂着的手机播放音乐时,用抽气机抽掉玻璃罩里的空气,随着空气逐渐变少,音乐声逐渐变小,最后几乎听不到音乐声,但我们能看见手机屏幕亮着。
这个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_______ 介质,光的传
播_______ 介质。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
三、实验题
21 . 对于弦乐器而言,振动弦的粗细、长短和松紧程度不同,弦所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请根据要求完成下表。
研究内容应保持不变的量
弦的粗细对音调的影响_________
弦的长短对音调的影响_________
弦的松紧程度对音调的影响__________
22 . 如图是课本上的演示实验,请按要求回答:
(1)甲图:该装置能探究声音是由__________产生的,还能探究声音的响度和__________的关系.
(2)乙图: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左边竖直悬挂的乒乓球跳了起来,这可以说明声音能传递__________.
23 . 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
甲:在吊起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丙: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丁: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1)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两个实验现象是_________;
(2)_____说明了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丙说明了发声体振动频率不同,_________不同。
四、计算题
24 . 长300m的火车,用6min时间通过了一条长3.3km的隧道,求火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五、综合题
25 . 无锡地铁的开通有效的缓解了城市公交运输压力,崇安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同学们收集到地铁机车和公交汽车在某段运行区间内的相关数据如下:
(1)地铁在启动加速的过程中其动能(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坐在地铁上的乘客相对于地铁是(选填“运动的”或“静止的”).
(2)甲、乙两地铁站相距1.8 km,地铁运行需要多长时间?消耗多少电能?
(3)公交汽车正常行驶每千米消耗燃油0.3 kg,问公交汽车的效率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