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过程控制管理办法
SPC统计过程控制管理规范

文件制修订记录1.0目的:指导过程控制,对过程特性的变化进行监控及评估,并将其变化控制在过程界限内,达到不断改善过程的目的。
2.0范围:适用于公司的所有生产过程。
3.0定义:SPC:统计过程控制。
4.0职责:4.1研发部:拟定特殊特性,并对量产前异常原因的分析,改进措施的跟进。
4.2品管部:负责数据的收集,SPC控制图的制作与分析,提出异常的现象,并改进措施的跟进。
4.3生产中心:对品管部提出的量产中有异常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改进。
5.0内容及要求:5.1拟定特殊特性研发部在产品开发时,对客户指明为重要功能尺寸的及本公司认为对组装功能有影响的或生产中极易变化的尺寸应以特殊特性加以明确并标示,生产时将作为重点控制。
5.2控制图的选择对于每种特性,品管部确定其控制图类型并在《控制计划》中规定。
控制图包括计量型控制图和计数型控制图。
5.3数据收集5.3.1指定采集数据的人员根据《控制计划》的要求收集特性参数。
对于P图或NP图,收集数据的频率将根据可获得现时检查数据的常用样本大小确定。
5.3.2客户在产品设计开发中指明为特殊特性的参数必须采用SPC方式控制,各相关工序负责收集数据、绘制图表,并将图纳入APQP文件中。
5.3.3经客户同意,最初数据要求可以从同一工序或类似工序长期结果来替代。
5.4绘图描点5.4.1品管人员必须将这些收集的数据及时地画在相应的控制图上。
5.4.2控制界限的制定是通过分析用控制图来决定的。
但为了强化车间中所有控制图的实行,那些没有控制限计算的初始过程图(由于数据不足),应明确标明“初始图”。
除此之外的图均应有控制限。
5.4.3计数型控制图的中心线值只有向下修订。
工序情况变化时,不能够提升中心线的值,当控制图反映出工序失控或已变化时,应采取适当的改善及预防行动使工序恢复控制。
5.4.4计量型控制图的极差值应密切地检讨。
如果极差R增大,工序就需要改善。
如果它减小,控制限就应考虑修订。
spc管理规定

spc管理规定1. 引言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统计过程控制)是一种用于监控、控制和改善过程稳定性和质量稳定性的方法。
为了确保SPC的有效实施,制定SPC管理规定是必要的。
本文将针对SPC管理规定进行详细探讨。
2. 目的SPC管理规定的目的是确保所有涉及到SPC的相关活动和过程都能够得到正确实施和管理。
其主要目标包括:- 提高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最大程度地减少过程中的变异性;- 通过统计分析数据,提供发现问题和制定改进措施的依据。
3. 范围SPC管理规定适用于所有涉及到生产、质量控制和过程改进的部门和人员。
所有员工都应接受SPC培训,了解SPC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4. 责任和职权- 由质量部负责制定和修订SPC管理规定,并向全体员工进行培训;- 生产部门负责根据SPC管理规定制定相应的控制计划,并监控过程的稳定性;- 质量控制人员负责收集和分析SPC数据,及时发现过程异常,并提出改进建议;- 所有员工负责按照SPC管理规定执行相关操作和记录。
5. 数据收集和分析- 所有生产过程应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进行数据采集,包括关键参数和重要指标;- 数据应准确无误地记录于SPC控制图和相关记录表中;- 质量控制人员应定期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所有SPC数据和分析结果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和责任人汇报。
6. 控制图的维护和使用- 所有控制图必须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绘制和更新,并确保其准确性和可读性;- 控制图上的控制限和规格限必须根据具体要求进行设置,并及时更新;- 所有人员都应对控制图有清晰的理解,并学会正确使用控制图进行分析和判断;- 如果控制图中出现超出限制线的情况,应立即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7. 持续改进- 基于SPC数据和分析结果,应定期召开改进会议,讨论改进措施和行动计划;- 所有员工应积极参与改进活动,并将改善的经验和成果分享给团队成员;- SPC管理规定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修订和完善,以适应组织的变化和发展。
统计制程管制SPC管理办法

6.7公司管理評審前﹐主導部門對公司各部門執行本文件各項活動的工作進行總結并提出下一步工作計划﹐提交管理評審﹐按《管理評審程序》執行。
核准Leabharlann 審核制作日期4.2特殊過程
對形成的產品是否合格不易或不能經濟地驗証的過程。(ISO 9001:2008的3.4.1)
4.3關鍵工序控制點
為保証過程處於受控狀態,在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條件下﹐需重點監視和控制的質量/過程特
性﹑關鍵部位或薄弱環節。
4.4統計技朮Statistical techniques
建立在統計學基礎上對可獲得的資料進行分析判斷的技朮,用以幫助測量﹑描述﹑分
文件內﹐按規定許可權批准執行﹔
b)控制圖:在制作“分析用控制圖”判明處於統計控制狀態的前提下,將所得的控制界
限用於指導生產程序控制﹔
核准
審核
制作
日期
統計制程管制SPC管理辦法
文件編號
版 本
第3頁共3頁
c)柏拉圖﹕在做不良比較﹐查找前几項重要因素不良時﹐采用柏拉圖作業方式﹐找
出重要不良項﹔
d)要特性要因圖:在對于重大異常﹐且重點不良項,可以采用特性要因圖來分析改善。
5.職責
公司品保部是組織實施本過程的主導責任部門﹐負責本過程活動的督促﹑檢查﹑指導。
生產單位和其他部門適合使用統計技朮的單位配合實施本過程。
6.工作流程與要求
6.1資料需求及其來源的識別
本公司需要進行分析的資料主要有(但不限於)﹕
a)成品﹑半成品﹑原材料核對總和試驗的資料﹔
b)異常追蹤和產品報廢的資料和資訊﹔
技朮應用工作﹐以及相關的部門和人員。資料包括來自監視和測量以及其他有關來源的資料﹐包括事實(尤其是數位化的事實)﹑以及用作參照的資料或資訊。
统计过程控制(SPC)

(三) x R 控制图的操作步骤
1. 确定控制对象(统计量) 2. 收集k组预备数据(一般K=25;每组数
据个数n ≥ 2;遵循合理子组原则) 3. 计算每一个样本的均值 X i 与极差 Ri 。 4. 计算 X与R 5. 计算R图控制限并作图 6. 用各样本点绘在图中,判断状态。
分析过程若失控或异常,找出原因, 进行纠正,防止再发生。
7. 计算 X 图控制限并作图,判断状态。 8. 计算过程能力指数验证是否符合要求 9. 延长控制限,作控制用控制图,进行日
常管理
四、 X S 图(掌握) 五、X-Rs图(了解)
六、Me-R图(了解)
七、P控制图
(一)P控制图的控制状态
P 常数
n
n
ˆp p di / ni
i1 i1
(二)P控制图的统计基础为二项分布,其
内容 (1)利用控制图分析过程的稳定性,对
过程存在的异常原因进行预警;
(2)计算过程能力指数分析稳定的过程 能力满足技术要求的程度,对过程质量进行 评价。
三、统计过程控制的特点 是一种预防性的方法 贯彻预防原则是现代质量管理的核心 强调全员参与
SPC的涵义
为了贯彻预防原则,应用统计技术对 过程各阶段评估和监控,建立并保持过程 处于可接受的并且稳定的水平从而保证产 品与服务符合规定的要求的一种质量管理 技术。
过程能力指数 过程性能指数
CP
TU TL 6ˆ ST
PP
TU TL 6ˆ LT
其中 ˆ St —— 短期波动的标准差估计,在稳态
下计算
ˆ St
R d2
或
S C4
ˆ Lt —— 长期波动的标准差估计,在实
际情况下计算 ˆ Lt S
统计过程管理规定

统计过程管理规定统计过程管理规定是指一种管理方法,用于规范和优化组织内的统计工作流程。
该规定旨在确保统计过程中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可靠性,并提供对数据进行监控和评估的方法。
以下是一个关于统计过程管理规定的详细介绍。
1.管理目标和原则:-统计过程管理的核心目标是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统计过程管理应基于科学、操作性、一致性和连续改进的原则。
2.统计工作的组织结构:-组织应设立统计部门或统计工作小组,负责统计过程的管理和监控。
-统计部门或统计工作小组应设立统计工作流程负责人,负责协调统计过程,并确保数据的有效性。
3.统计数据的采集和录入:-统计数据的采集应基于明确的指标和定义。
-采集到的数据应及时、准确地录入到统计系统中。
4.数据质量控制:-统计过程中的数据质量应受到严格控制。
-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应通过内部核对、复核和外部核对等方式进行验证。
-针对数据质量问题,应及时进行调查、分析和纠正。
5.数据安全:-统计数据应妥善保管,并防止数据泄露和非法访问。
-统计部门或统计工作小组应制定数据安全管理规范,并对数据进行备份和恢复。
6.统计过程的改进:-统计过程应定期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改进措施应经过科学的分析和验证,并及时进行实施。
7.统计过程的监控:-统计过程应进行实时监控,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监控指标应基于统计工作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设计,并设置报警机制。
8.统计人员培训和素质提升:-统计部门或统计工作小组应为统计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和培养机会。
-统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总之,统计过程管理规定是确保统计工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明确的管理目标和原则、合理的组织结构、规范的数据采集和录入、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以及科学的改进和监控机制,可以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并为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spc管理规定

spc管理规定一、目的和范围SPC(统计过程控制)是一种基于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的质量管理工具,旨在帮助组织实现过程稳定性、持续改进和产品质量提升。
本管理规定适用于所有有关SPC的流程和活动,并旨在确保有效的SPC 实施和管理。
二、术语和定义1. SPC: 统计过程控制(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是通过对过程的实时监控和统计分析,确保过程处于预期状态,并可及时发现和纠正异常情况的质量管理方法。
2. 过程能力指数: 衡量一个过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统计指标,常用的过程能力指数有Cp、Cpk、Pp和Ppk。
3. 控制图: 用于展示过程数据变化和异常情况的统计图表,常见的控制图有x-bar和R图、x-bar和s图、P图和C图等。
4. 规格限制: 产品或过程所需满足的上下限要求。
5. 样本: 从过程中随机选取的一组数据用于分析和判断过程状态。
三、SPC实施要求1. 测量与数据收集要求(1) 所有关键过程的测量点和方法应当明确定义,测量设备的校准要求和频率应合理设定并执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按照规定的采样计划和频率,进行数据收集和记录,并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及时性。
2. 控制限规定(1) 确定过程的规格限制,并根据规格限制计算过程能力指数,确保过程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2) 确定控制图的中心线和控制限,中心线应设定为过程的目标值或历史的中心值,控制限应根据过程稳定性和能力指数来确定。
3. 控制图使用规定(1) 选择适当的控制图类型和参数,如x-bar和R图适用于连续数据,P图和C图适用于计数数据。
(2) 根据采样计划,及时绘制控制图,并进行及时的分析和判断,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4. 异常处理要求(1) 当控制图中的点超出控制限时,表示过程出现异常,需要立即停止生产并进行分析,确定异常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2) 一旦异常原因排除,应及时对过程进行重新检验,并重新绘制控制图,确认过程恢复到正常状态后方可继续生产。
spc管理规定

spc管理规定一、概述本文旨在规范和管理各个部门的SPC(统计过程控制)活动,确保产品和流程的质量稳定性和持续改进。
所有员工必须遵守以下规定,以确保SPC的有效实施。
二、SPC的定义与目的SPC是一种基于统计方法的质量控制技术,通过对过程中获得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解释,以实现产品和流程的持续稳定和改进。
SPC的目的在于:1. 监控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以及相关参数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2. 实现产品质量的可控性,降低产品变异度,提高一致性和稳定性;3. 通过数据分析,找出改进产品和过程的潜在机会,推动持续改善。
三、SPC的责任与权限1. 高层管理人员应确立SPC的重要性,并为SPC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2. 管理人员应指定专业人员负责SPC活动,确保相关员工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知识;3. 专业人员负责SPC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反馈,并向管理人员提供SPC活动的报告和建议;4. 部门负责人应积极参与SPC活动,推动SPC的落实和执行。
四、SPC活动的步骤1. 选择控制参数:根据产品和流程特性,确定需要监控的关键参数;2. 定义规格:制定明确的规格标准,包括上限、下限和目标值;3. 收集数据:采集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并进行有效记录;4. 统计分析:利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如均值、方差、极差等;5. 制作控制图: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制作相应的控制图,用于监控过程变异;6. 监控过程:根据控制图的变化情况,识别特殊原因和正常变异,及时采取措施;7. 持续改进:通过控制图的变化趋势和数据分析结果,找出改进机会,推动流程的持续改善。
五、SPC数据的记录与报告1. 所有的SPC数据必须进行有效记录,并进行归档保存;2. 数据的记录应包括采集时间、采集人员、采集地点、采集方法等详细信息;3. 专业人员应及时整理数据,制作相应的SPC报告,并向相关人员提供解读和建议;4. SPC报告应以简明扼要的形式呈现,包括控制图、分析结果、异常情况和改进措施等。
SPC管理制度国标

SPC管理制度国标一、总则为规范企业统计过程控制(SPC)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保障生产安全,本制度制定。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涉及生产制造的企业。
三、管理要求1.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统计过程控制(SPC)管理体系,明确管理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
2.企业应注重员工的SPC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质量意识和操作技能。
3.企业应定期进行SPC管理的内部审核和外部评审,确保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四、SPC管理体系的建立1.企业应建立SPC管理文件,包括SPC管理手册、SPC培训教材、SPC操作规程等。
2.企业应确定SPC管理的组织结构,明确SPC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3.企业应建立SPC管理的工作程序,包括SPC数据采集、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等流程。
五、SPC管理的要求1.企业应建立SPC数据采集的标准,确定数据采集方法和频率,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企业应建立SPC数据分析的标准,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及时制定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3.企业应建立SPC数据记录和归档的标准,保留SPC数据记录至少5年,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六、SPC管理的考核与改进1.企业应建立SPC管理的考核制度,对SPC管理体系进行定期评估和改进,确保其持续有效性。
2.企业应建立SPC管理的改进机制,及时处理SPC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和缺陷,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七、SPC管理的监督与审查1.企业应定期进行SPC管理的监督和审查,包括SPC数据的抽样检查、SPC管理的内部审核和外部评审等。
2.企业应配合相关监管部门进行SPC管理的监督和检查,确保企业SPC管理的合规性和规范性。
八、附则1.本制度由企业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解释和修改。
2.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之前的相关管理制度和规定全部废止。
3.本制度解释权归企业质量管理部门所有。
以上即为SPC管理制度国标,企业应严格遵守执行,如有违反,将依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过程控制管理办法
统计过程控制是一种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通过监控和控制过程中的统计数据,以确保产品或服务的一致性和质量稳定性。
统计过程控制管理办法是一套规范和流程,旨在指导组织如何实施统计过程控制并使其有效运作。
本文将介绍统计过程控制管理办法的意义和基本原则,并详细解释其具体实施步骤和要点。
一、统计过程控制的意义和基本原则
统计过程控制是一种基于数据的管理方法,可以帮助组织预测和控制过程中的变异性,以确保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稳定性。
它的意义在于通过及时收集和分析质量数据,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从而降低质量风险和成本,并提高客户满意度和组织绩效。
统计过程控制管理办法基于以下基本原则:
1. 数据驱动决策:统计过程控制依赖于可靠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来指导决策和行动。
2. 过程稳定优先:控制和改进过程的稳定性是统计过程控制的核心目标。
通过观察和分析统计数据,及早发现过程变异,并采取纠正措施,以实现过程的稳定性。
3. 连续改进:统计过程控制是一项持续改进的过程。
通过不断监控和调整过程,以减少变异性,并实现质量的持续提高。
二、统计过程控制管理办法的实施步骤
1. 确定关键过程:首先,组织需要明确关键过程的范围和边界。
关
键过程是对最终产品或服务质量有最直接影响的过程。
2. 定义关键质量指标:根据关键过程的特点和要求,确定适当的质
量指标。
这些质量指标应该具备可度量性和可追踪性,以便进行统计
分析。
3. 确定统计抽样方法:选择适当的统计抽样方法来收集数据。
常用
的方法有随机抽样、分组抽样等。
确保抽样方法具备代表性,以反映
整个过程的情况。
4. 收集和分析数据:按照设定的抽样方法,收集并记录数据。
使用
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如均值、方差、控制图等,以判断过程的
稳定性和变异性。
5. 设定控制界限: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确定合适的控制界限。
控
制界限是指过程正常变异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当过程数据超出这些范
围时,需要采取纠正措施。
6. 进行过程改进:当过程数据超出控制界限时,需要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恢复过程的稳定性,减少变异性。
7. 持续监控和改进:统计过程控制是一项持续的管理活动。
组织应
该建立定期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机制,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持续改进,
以不断提高过程的稳定性和质量水平。
三、统计过程控制管理办法的要点
1. 核心数据指标:关注关键质量指标,如缺陷率、不合格品数量等。
这些指标直接反映了产品或服务质量的稳定性。
2. 统计方法和工具:掌握常用的统计方法和工具,如控制图、散点图、直方图等,以便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
3. 引入员工参与:鼓励员工参与统计过程控制,培养他们对质量数
据的敏感性,使其能够积极参与过程改进活动。
4. 建立沟通渠道: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确保关键质量信息能够及
时传达给相关人员,并促进问题的解决和决策的实施。
4. 与供应商合作:统计过程控制不仅仅是组织内部的活动,还应与
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控制过程的稳定性,确保整个供应链的质
量一致性。
总结:
统计过程控制管理办法是一种强大的质量管理工具,可以帮助组织
控制过程中的变异性,提高产品或服务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通过合理
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统计过程控制可以及时识别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从而提高质量水平和客户满意度。
组织在实施统计过程控制时,应遵
循基本原则,严格按照实施步骤和要点进行操作,从而实现全面的质
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