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师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概 述

临床医师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概述

第一节免疫学简介

一、免疫学概念与免疫应答

免疫学(immunology)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并通过对其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免疫保护与免疫损伤机制的研究,探讨有效的免疫措施,实现以防病、治病为目的的一门现代医学学科。

1.免疫的概念

免疫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与“非己”、排出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平衡和稳定的过程。其生理过程对机体有益,其病理性应答对身体有害。

2.免疫应答的过程

(1)识别阶段:是巨噬细胞等抗原递呈细胞对外来抗原或自身变性抗原进行识别、摄取、降解和递呈抗原信息给T辅助细胞(T help cell,Thc)及相关淋巴细胞的阶段。

(2)活化阶段是T、B淋巴细胞在接受抗原信号后,在一系列免疫分子的参与下,发生活化、增殖、分化的阶段。

(3)效应阶段:是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执行体液免疫功能。T细胞中的Th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等效应分子,T杀伤细胞执行细胞毒效应功能。另有少量T细胞和B细胞在增殖分化后,不直接执行效应功能,而作为记忆细胞。当其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时,迅速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执行高效而持久的特异性免疫效应功能。

3.免疫功能

【例题】机体免疫自稳功能紊乱会导致

A.恶性肿瘤

B.反复感染

C.自身免疫病

D.免疫缺陷病

E.免疫耐受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免疫的现代概念是

A.机体消除和杀灭自身突变细胞

B.机体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过程,对机体都是有利的

C.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防御能力

D.机体清除衰老、变异细胞的功能

E.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发生一系列反应,并以排出或分解该抗原为目的的反应过程。

二、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一)中枢免疫器官

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由骨髓和胸腺组成。中枢免疫器官能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和免疫功能的强弱起调节作用。

1.骨髓:骨髓是重要的造血器官,是成年人和动物所有血细胞及淋巴细胞的发源地,在出生前后,主要承担造血功能(多能造血干细胞,HSC),是各类免疫细胞以及T细胞的前体细胞的发生场所。为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2.胸腺: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骨髓迁入的淋巴样干细胞(LSC)在胸腺细胞和胸腺基质细胞的相互作用下,最终成为功能性CD4+、CD8+T细胞。

(二)外周免疫系统

是成熟的免疫细胞定植的场所,也是对抗原性异物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由淋巴结、脾脏及扁桃体等组成。

1.淋巴结:成熟淋巴细胞主要定植的部位;由皮质区和髓质区构成,皮质区浅层为B细胞定居区,又称非胸腺依赖区;皮质区深层为T细胞定居区,又称副皮质区。淋巴结的中心是髓质区,由淋巴索和淋巴窦组成,淋巴索即为致密聚集的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浆细胞、T细胞及巨噬细胞。

淋巴结的主要功能:①是提供淋巴细胞栖息和增殖的场所;②是适宜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发挥免疫应答的基地;③是淋巴液运行中监视清除病原体异物的过滤监控站。

2.脾:是富含血管的最大外周淋巴器官。脾脏富含T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这些细胞所在的淋巴鞘有诸多间隙,随血流运输而来的抗原异物进入脾脏后,由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加工提呈抗原信息,并刺激T、B淋巴细胞活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这些T、B淋巴细胞又可随血液运出脾脏分布于全身进行再循环,淋巴细胞经血液循环清除外来抗原物质及激活T、B淋巴细胞,T、B细胞间的相互协同作用对执行特异性免疫应答均具有重要作用。

3.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如扁桃体、阑尾、小肠派氏集合淋巴结。该组织受到局部侵入的病原体激活B 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多种Ig类别的抗体,主要是IgA及sIgA的产生,执行局部黏膜免疫。

(三)淋巴细胞再循环与归巢

淋巴液往返于外周免疫器官,汇集与胸导管,经上腔静脉进入血液循环。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越高壁内皮细胞,进入淋巴循环。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的相互沟通得以保障免疫细胞畅流全身。

淋巴细胞在全身器官组织及体液中的不断循环,可以巡视和扩大与病原异物抗原接触的机遇,并将被抗原激活的淋巴细胞引流入局部淋巴组织及器官,在T细胞、B细胞、抗原递呈细胞(APC)间进行协同的免疫应答作用后,产生的效应淋巴细胞定向地迁移于病原异物部位,发挥免疫效应功能。外周免疫器官及外周淋巴组织既是淋巴细胞再循环的起点和中途站,也是淋巴细胞归巢的终点。淋巴细胞在发挥免疫效应的

同时,被归巢受体引导回该类细胞的原定居处,进行修整、增殖和发育,以提高该类淋巴细胞的数量和功能,这是保证淋巴细胞功能健全的重要环节。

【例题】免疫系统包括

A.胸腺、骨髓、淋巴结、脾脏、扁桃体

B.免疫组织、免疫细胞

C.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

D.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E.抗原、抗体、补体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关于脾脏叙述不正确的是

A.贮存血液的器官

B.免疫应答的基地

C.对抗原性异物具有过滤作用

D.淋巴细胞定居场所

E.中枢免疫器官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脾脏是外周免疫器官。

三、免疫细胞

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统称为免疫细胞,按免疫细胞在体内的作用不同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淋巴细胞;第二类为单核-吞噬细胞;第三类为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等,它们参与免疫应答中的某一环节。

(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主要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

1.T细胞又称为胸腺依赖淋巴细胞,成熟的T细胞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运行定居于周围免疫器官,并通过淋巴管、血液循环及组织液等进行再循环,发挥细胞免疫功能。外周血中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70~75%。

(1)TCR是T细胞表面特异性的抗原识别及结合位点,是T细胞特有的标志。可表达于所有成熟T细胞表面。TCR有α、β、γ、δ四种肽链,根据TCR异二聚体的不同组成,可将其分为TCRαβ和TCRγδ两种类型。外周血液中大多数成熟T细胞表面的TCR是由α/β链组成,少数为γ/δ链组成,α/β链与γ/δ链间有高度的同源性,表达γ/δ链的T细胞具备一些表达α/β链T细胞所不具备的细胞功能。

簇分化抗原(CD):有核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的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的细胞亚群,其在细胞膜表面均可

表达不同的分化抗原,T细胞发育不同阶段的亚群存在不同的分化抗原,这是区分T淋巴细胞的重要标志。

(2)CD3表达于成熟T细胞表面,主要向细胞内传导TCR结合抗原的信号。

(3)CD4分子和CD8分子在成熟的T细胞表面只能表达其一,其分别与MHC-Ⅰ和MHC-Ⅱ的结合,形成了MHC限制性及构成了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MHC-Ⅱ类途径

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MHC-Ⅰ类途径

2.B细胞:B淋巴细胞是在骨髓内发育成熟的细胞,又称为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一种主要细胞,

(1)B细胞抗原受体(BCR):即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Ig),是B细胞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决定簇的结构。

(2)B细胞功能:①分化为浆细胞合成抗体;②摄取、加工、提呈抗原;③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人外周血液中B淋巴细胞约占5%~25%。

3.NK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其发育成熟依赖于骨髓及胸腺微环境。

(1)固有免疫细胞,参与免疫监视及早期抗感染免疫重要的细胞。

(2)主要功能:①抗肿瘤免疫;②抗细胞内感染免疫,如抗病毒感染、抗胞内寄生菌感染、抗真菌感染和抗寄生虫感染;③分泌IFN-γ、TNF-α等,参与免疫调节。

(二)免疫辅助细胞

凡能够通过一系列作用辅助淋巴细胞活化的细胞称为辅佐细胞。辅佐细胞主要包括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树突状细胞两类。

1.单核-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白细胞中最大的细胞,具有皱褶和伪足,呈多形性,对玻璃、塑料表面有极强的黏附性,借此将其与淋巴细胞分离。

功能:①吞噬作用;②摄取、加工、提呈抗原;③调节免疫应答;④抗肿瘤;⑤参与局部炎症。

2.DC细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此外还有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

树突状细胞不具有吞噬能力,但具有很强的抗原递呈能力,称作专职性抗原递呈细胞。

【例题】B淋巴细胞能识别特异性抗原是因为其表面有

A.CD2

B.CD3

C.CD4

D.mIg

E.TCR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B细胞抗原受体(BCR):即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Ig),是B细胞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决定簇的结构。

同时表达CD3和CD4分子的细胞有

A.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B.辅助性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树突状细胞

E.自然杀伤细胞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同时表达CD3和CD4分子的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达CD4的主要是辅助T细胞,表达CD8的主要是细胞毒性T细胞。

合成和分泌抗体的细胞是

A.T淋巴细胞

B.B淋巴细胞

C.NK细胞

D.吞噬细胞

E.浆细胞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合成和分泌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

专职抗原提呈细胞不包括

A.单核细胞

B.B淋巴细胞

C.树突状细胞

D.血管内皮细胞

E.巨噬细胞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在机体免疫监视和早期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是

A.NK细胞

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树突状细胞

E.肥大细胞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NK细胞是固有免疫细胞,参与免疫监视及早期抗感染免疫重要的细胞。

四、免疫分子

免疫分子指的是由一些免疫活性细胞或相关细胞分泌的参与机体免疫反应或免疫调节的蛋白质及多肽物质。免疫分子通常指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细胞黏附分子、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等。

(一)免疫球蛋白(Ig)

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sIg)及膜型(mIg)。前者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功能,后者作为抗原受体表达于B细胞表面,称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抗原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存在于血液和体液中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执行体液免疫功能的一组球蛋白。其可以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所有的抗体均是免疫球蛋白,但并非所有免疫球蛋白都是抗体。

“Y”型,四肽链;二硫键相连。2条相同的重链(H)和2条相同的轻链(L)以及几对二硫键连接成四肽结构,构成Ig一个基本单位,称为单体。

重链(5种:α、γ、μ、δ、ε,分类的依据);轻链(2种:λ、κ,分型的依据)可变区(V区);超变区(又称互补决定区,CDR );恒定区(C区);铰链区。

免疫球蛋白重链恒定区,由于氨基酸组成及排列顺序上的不同,抗原性质各不相同,按重链抗原性将免疫球蛋白分为IgG、IgA、IgM、IgD、IgE五类。同一类免疫球蛋白分子,根据铰链区氨基酸组成和重链二硫键数目和位置差异又可分成亚类。如IgG可分为IgG1、IgG2、IgG3、IgG4;IgM可分为IgM1、IgM2;IgA可分为IgA1、IgA2。

1.IgG:(1)单体分子;四个亚类;(2)血清中含量最高(75%Ig);半衰期最长;(3)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4)唯一可通过胎盘的抗体;(5)抗感染免疫的主要抗体;(6)免疫检测中的第二抗体。

2.IgA:(1)血清型为单体;(2)分泌型(sIgA)为二聚体,含有一个J链和分泌片;(3)参与黏膜免疫的主要抗体。

sIgA性能稳定,主要存在于胃肠道、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泪液中,局部浓度高,是参与黏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

3.IgM:(1)五聚体;(2)分子量最大;(3)最早合成的抗体;(4)新生儿脐血中IgM增高,提示宫内感染;(5)天然血型抗体。

4.IgE:(1)单体结构;(2)含量最少;(3)亲细胞抗体,介导I型超敏反应;(4)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感染早期可升高。

5.IgD:血清中含量很低,其作用尚不清楚,但B细胞膜上的IgD可作为B细胞分化成熟的标志。

(二)补体系统

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正常新鲜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样活性的球蛋白,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称补体系统。

既可参与机体的防御效应和自身稳定,亦可引起免疫损伤。

激活途径:经典途径、替代途径、MBL途径

1.经典途径

(1)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IgG、IgM)、非特异性凝集的Ig、脂多糖、一些RNA肿瘤病毒。(2)起始:C1。补体C1~C9共11种成分全部参与了激活途径。

2.替代途径(旁路途径)

由病原微生物等细胞壁成分提供接触面直接激活补体C3,然后完成C5~C9的激活过程。

(1)激活物:细胞壁成分,如脂多糖、肽糖苷及酵母多糖等。

(2)起始:C3。

3.MBL途径

急性炎症期产生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与病原体结合。

补体多为糖蛋白,且多属于β球蛋白;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为C3、C4;加热、机械振荡、酸碱、乙醇等均可使其失活;在0~10℃下活性只保持3~4天,冷冻干燥可较长时间保持其活性;加热56℃30分钟可使血清中绝大部分补体组分丧失活性,称为灭活或灭能。补体在肝脏中合成。

(三)细胞因子

免疫细胞分泌的一大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或小分子蛋白质。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不同类型的细胞可产生相同的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大都为低分子量的蛋白或糖蛋白。

作用方式:旁分泌、自分泌、内分泌

作用特点: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协同性

细胞因子可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家族、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等;细胞因子受体分为: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Ⅰ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Ⅱ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Ⅲ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家族五个家族。大部分细胞因子受体存在于血液及组织液中。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的检测目前主要用于了解机体的免疫状态及免疫细胞功能。

(四)黏附分子

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结合和黏附作用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的总称。黏附分子以受体配体的结合形式发挥作用,与细胞的识别、活化与信号传导、增殖与分化、伸展与运动密切相关,是参与机体免疫应答、炎症发生、凝血、创伤愈合和肿瘤转移等一系列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的分子基础。细胞黏附分子的配体有膜分子、细胞外基质、血清和体液中的可溶性因子和补体C3片段。细胞黏附分子因其广泛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调节、炎症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炎性损伤和引导淋巴细胞归巢等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检测其在血清及组织液中浓度水平,对临床了解机体免疫状况、免疫病理研究和免疫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CD抗原

采用单克隆抗体鉴定识别的白细胞分化抗原称CD抗原。检测CD抗原是实验室识别细胞及不同分化阶段细胞或细胞亚群最主要的方法。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HLA)是指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的

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白细胞分化抗原大都是跨膜的蛋白或糖蛋白,含有胞膜外区、跨膜区和胞质区。有些血细胞分化抗原是以糖基磷脂酞肌醇连接方式锚定在细胞膜上,有少量白细胞分化抗原是碳水化合物。

【例题】初次免疫应答首先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是

A.IgG

B.IgM

C.IgA

D.IgD

E.IgE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IgM为五聚体,主要存在于血液中,是Ig中分子量最大的。分子结构呈环形,是个体发育最早合成的抗体,也是抗原刺激后体液免疫应答中最先产生的抗体,感染过程中血清IgM水平升高,说明近期感染;新生儿脐血中若IgM增高,提示有宫内感染。

与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免疫球蛋白是

A.IgG

B.IgM

C.IgA

D.IgD

E.IgE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经典途径是以结合抗原后的IgG或IgM类抗体为主要激活剂,两者进行比较,IgM的激活补体能力更强。

正常胎儿血中除了具有IgM外还可能有

A.IgG

B.IgM

C.IgA

D.IgD

E.IgE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IgG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是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也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天然ABO血型抗体属于

A.IgG

B.IgM

C.IgA

D.IgD

E.IgE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天然ABO血型抗体属于IgM。

抗Rh抗体属于

A.IgG

B.IgM

C.IgA

D.IgD

E.IgE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抗Rh抗体属于IgG。

导致新生儿溶血症的主要免疫球蛋白是

A.IgG

B.IgM

C.IgA

D.IgD

E.IgE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导致新生儿溶血症的主要免疫球蛋白是IgG 。

关于细胞因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免疫细胞产生

B.一种细胞只产生一种细胞因子

C.多为糖蛋白

D.具有免疫调节功能

E.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细胞因子可以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不同类型的细胞可产生一种或几种相同的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不具备的作用特点是

A.高效性

B.特异性

C.多效性

D.重叠性

E.分泌性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细胞因子可以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不同类型的细胞可产生一种或几种相同的细胞因子,通过作用靶细胞的特异性受体而表现出生物活性,其生物活性常表现为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效应和协同效应。

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

A.C1

B.C2

C.C3

D.C4

E.C5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为C3、C4,两者比较C3含量更高。

补体系统经典与替代途径级联反应的共同路径的起始因子是

A.C1

B.C2

C.C3

D.C4

E.C5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经典途径是以结合抗原后的IgG或IgM类抗体为主要激活剂,补体C1~C9共11种成分全部参与了激活途径。替代途径又称旁路途径。由病原微生物等细胞壁成分提供接触面直接激活补体C3,然后完成C5~C9的激活过程。所以补体系统经典与替代途径级联反应的共同路径的起始因子是C3。

第11页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理论教学大纲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理论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使用) Ⅰ前言 免疫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分支。临床免疫学研究的对象是某些特定疾病过程中检验理论、临床应用、方法评价及实际应用的科学。临床免疫学以基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等医学课程为基础,通过检验理论及实验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科学的工作作风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90学时,其中理论46学时,实验44学时;理论与实验之比1.05:1。四教材:《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王兰兰,3版,2003年。 Ⅱ正文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 介绍免疫学发展简史。了解临床免疫学发展历程。熟悉临床免疫学的临床应用和现代免疫学的发展趋势。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基本概念:临床免疫学、免疫应答、免疫组织与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二)熟悉免疫学基础理论的临床应用,现代免疫学检测的发展趋势,免疫学检测技术在参与免疫性病理损伤的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检测中的作用。 (三)了解免疫学检测与方法在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和临床诊断中的地位。 三教学内容 (一)临床免疫学的概念及临床应用范畴,免疫调节与信号传导。 (二)免疫相关疾病的诊断、发病机制研究、免疫及基因治疗。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 一教学目的 抗原抗体反应的基础是抗原决定簇与相应抗体高变区分子结构的互补性。学习免疫反应的相关基本概念和特点,是进一步学习临床免疫学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

临床免疫学检验

临床免疫学检验 临床免疫学检验是一种透过检验身体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来诊断和治疗人体免疫疾病的医学检验技术。它主要应用于检测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例如免疫缺陷、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反应等。其检测结果成为了判断疾病是否存在、发展过程和预后的重要依据。 一、临床免疫检查所涉及的项目 1、全血细胞计数: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等。白细胞计数对疾病监测有重要意义,其异常值可能暗示某些疾病的存在,如感染、免疫疾病、白血病等。 2、单个抗体检测:单个抗体检测用于检测某个特定的抗体, 例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肿瘤标志物等。 3、自身抗体检测:自身抗体检测用于检测人体免疫系统对自 身组织或成分的免疫反应。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4、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通过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和细胞 内物质,可以识别不同的细胞类型,例如白细胞分化、肿瘤细胞的识别等。 5、免疫固定电泳:免疫固定电泳是一种检测血清蛋白质的方法,其主要应用于鉴定血清蛋白质成分的变化,例如蛋白质异常增加、某些种类蛋白质缺失等,以及某些疾病的辅助诊断。

二、临床免疫检验的意义 临床免疫学检验在筛选、诊断、治疗疾病、预测预后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1、疾病筛查:许多免疫学检查项目可以用于常见和罕见疾病的筛查。例如,促甲状腺激素检查可以预先诊断甲状腺自身免疫疾病,抗心肌抗体和心肌肌原纤维蛋白抗体可以诊断心肌病,肝疾病特异性抗体可以确定患者是否感染肝炎病毒等。 2、疾病诊断:免疫学检查也可以用于特定疾病的诊断,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3、治疗效果观察:对于特定的疾病或治疗方式,需要通过免疫学检查来了解患者的治疗效果,如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后的血清HBV DNA状态、各类肿瘤治疗后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免疫调制药物治疗后CD4/CD8等细胞水平的变化等。 4、预后预测:免疫学检查还可以为临床预后预测提供指导,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双链DNA抗体和抗精氨酸胞浆蛋白抗体储量高则易发生肾脏损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可通过检查免疫球蛋白储量进行评估。 三、临床免疫检验的注意事项 1、样本采集和保存:采集样本时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采用无菌操作,样本保存温度和时间需严格控制,以确保结果的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大纲(本科)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大纲(本科) Clinical Immunology and Immune Lab Diagnosis 学分:6; 学时:72(其中:讲课学时42;实验学时: 27 ,考试3) 一、课程概述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之一。它主要讲述临床免疫学的基本技术、基本理论及常用的免疫学诊断方法,以及常见免疫相关性疾病的免疫学特征及免疫学诊断的意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熟练应用常用的免疫学检验技术,掌握临床免疫相关疾病的免疫学特征,并能针对不同的临床病例开展相关免疫学项目的诊断,并能对诊断结果进行合理的临床解释和分析。由于免疫学是当今生命科学中最前沿的学科之一,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因而,在以上所提要求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了解免疫学的新知识、新理论及新技术,以使学生既能适应一般临床免疫检验工作,又要有一定的创新工作的能力。 第一章超敏反应性疾病教学大纲 [掌握] 1.掌握Ⅰ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原理、特点、方法,临床意义;血清中特异性IgE和非特异性IgE的检测原理、方法及意义。 2.掌握PEG沉淀比浊、固相C1q法、胶固素法、固相mRF抑制试验、Raji细胞试验检测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原理及优缺点。 3.掌握Ⅳ皮肤试验、斑贴试验的原理、方法及结果评价。掌握Ⅰ、Ⅳ型皮试的区别。[熟悉] 1.熟悉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发生的机制、特点;脱颗粒试验和激发试验的原理。 2.熟悉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发生的机制、特点。 3.熟悉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发生的机制、特点。熟悉热凝聚的人IgG(HAHG)代替CIC的标准品的优缺点。 4.熟悉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发生的机制、特点。熟悉传染性变态反应概念。 [了解]

临床免疫学与检验教学大纲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教学大纲长沙医学院医学检验系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教学大纲 (依据卫生部规划教材修订) 课程名称: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授课单位:临床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学时:90学时 选用教材: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第四版王兰兰吴健民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一章概述 1、了解免疫学检测技术与方法在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和临床诊断中的地位。 2、熟悉临床免疫学的重要任务、内容及发展新动态,现代免疫学检测的发展趋势和进展,免疫学技术在临 床检测中的应用及我们的任务和要求。 3、掌握基本概念:免疫、免疫学、免疫应答、免疫组织与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临床免疫学。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 1、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类型。 2、熟悉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3、掌握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及特点,抗原、免疫球蛋白、前带、后带、免疫复合物、亲和性、亲合力的概 念。 第三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1、了解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基本概念。 2、熟悉免疫原、半抗原的制备过程,抗血清的制备。 3、掌握免疫佐剂的特性及应用原则,免疫佐剂增强免疫应答的机制,抗血清鉴定方法的选择。 第四章单克隆抗体和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技术 1 、掌握McAb 及基因工程抗体的概念;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及HAT 培养基的筛选机制。 2 、熟悉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基本技术;单克隆抗体在医学中的应用。 3、了解单克隆抗体技术的研究进展;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技术。

第五章凝集反应 1 、掌握凝集反应的原理和特点;直接反应、间接凝集反应( 间接血凝试验、胶乳试验) 及其应用( 抗原的检测、抗体的检测)。 2 、熟悉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抗球蛋白参血凝试验。 第六章沉淀反应 1 、掌握单向扩散试验、双向扩散试验原理与方法。 2 、熟悉液体内沉淀试验( 絮状沉淀试验、环状沉淀试验) ;掌握单向扩散试验、双向扩散试验、免疫 电泳、火箭免疫电泳;熟悉对流免疫电泳、免疫固定电泳。 3 、了解免疫浊度法( 免疫速率散射浊度测定法) 的原理。 第七章免疫电泳技术 1 、掌握免疫电泳技术原理;对流免疫电泳、火箭免疫电泳、免疫电泳和免疫固定电泳的原理和方法。 2 、熟悉免疫电泳技术的临床应用。 第八章放射免疫技术 1 、掌握放射免疫技术基本类型及原理、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放射免疫分析及免疫放射分析的原理。 2 、了解放射性核素标记物的制备、纯化及鉴定;放射免疫分析的测定方法和设备。 第九章荧光免疫技术 1 、掌握有关荧光的基本知识( 荧光现象、荧光物质) 。 2 、熟悉荧光抗体技术( 荧光抗体的制备、免疫荧光显微技术及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 3 、了解荧光免疫测定(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荧光偏振免疫测定) 。 第十章酶免疫技术 1 、掌握酶免疫技术的原理和分类;ELISA 的基本原理、方法类型和操作步骤;ELISA 的技术要点( 试剂 的制备) 。 2 、熟悉膜载体的酶免疫测定( 斑点—ELISA 、免疫印迹法、重组免疫结合试验) ;酶免疫测定的应用。 第十一章生物素- 亲和素免疫放大技术 1 、掌握生物素- 亲和素系统的理化性质与标记;生物素、亲和素系统的原理、基本类型;生物素、亲和 素系统在ELISA 中的应用。

临床免疫学检验基础知识与应用

临床免疫学检验基础知识与应用 临床免疫学检验基础知识与应用 临床免疫学检验基础知识与应用【1】 摘要:从本质上讲,免疫是指机体的一种生理性保护功能。 它包括机体对异物的识别、排除或消灭等一系列过程。 概括起来说,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防御功能、稳定功能及免疫监视作用等三个方面,这些功能一旦失调,即产生免疫病理反应。 关键词:免疫传染病预防安全用药 研究表明,90%的疾病是与免疫系统平衡的破坏所造成的。 现代人由于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过大,也会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个人的预防保健在提高生活质量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步加深了认识。 目前医疗保健正在向“自助型”的方向发展,人们对怎样才能做到自我保健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 要想免除疫病、保持健康,首先就必须认识机体的免疫系统。 1 免疫系统 1.1 定义。 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 1.2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3个层次组成,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等功能。 1.2.1 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在人类包括骨髓和胸腺,是造血干细胞分别分化为B细胞和T细胞的场所。 周围免疫器官包括脾、淋巴结、淋巴小结及全身弥散的淋巴组织。 它们是成熟的T细胞和B细胞定居以及对抗原应答的场所。 1.2.2 免疫细胞。

大体上分为免疫活性细胞、辅佐细胞和其它细胞三类。 1.2.3 免疫分子。 免疫球蛋白: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分泌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即免疫球蛋白,又称抗体(Ab)。 补体:用C’表示。 是血清中存在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不稳定的能帮助抗体溶解靶细胞的一组蛋白,称补体系统。 补体激活途径至少有三条:经典途径、替代途径和凝集素途径。 1.3 人体的三道防线。 1.3.1 第一道防线。 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能杀菌。 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可以清除异物。 1.3.2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 1.3.3 第三道防线。 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组成。 这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 1.4 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 当第一次的感染被抑制住以后,免疫系统会把这种致病微生物的所有过程用具的记录下来。 如果人体再次受到同样的致病微生物入侵,免疫系统已经清楚地知道该怎样对付他们,并能够很容易、很准确、很迅速的作出反应,将入侵致病微生物消灭掉。

临床免疫学与检验重要知识点汇总

免疫应答主要分为哪几个阶段? 1)识别阶段 2)活化和增值阶段 3)免疫效应 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有哪些器官组成?各有什么功能? 1)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如骨髓,胸腺2)外周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产生应答的场所。如脾脏,淋巴结,黏膜,扁桃体等。 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的主要功能分别是什么? 1)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辅助体液免疫。2)B细胞:产生体液免疫3)NK细胞:介导天然免疫,发挥细胞毒作用。 根据作用方式及其特点的不同,机体存在两类免疫简述各自的概念和特征? 1)先天性免疫或固有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是就具有的天然免疫,可通过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主要针对入侵病原体的天然防御功能。其主要特征是反应迅速,针对外来异物的范围较广,不针对某个特定异物抗原,也称非特异性免疫。2)适应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接触到生活环境中的多种异物抗原,并在不断刺激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免疫,也称获得性免疫。其主要特征是针对某个特定的异物抗原而产生免疫应答,开始的应答过程比较缓慢,一旦建立清除该抗原的效率很高,特异性很强,也称特异性免疫。 简述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答: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这种特性是由抗原、抗体分子空间构型所决定的,它们之间的结合是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沟槽分子表面的结合 简述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答:抗原抗体反应分为五种类型:①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所产生的凝集反应;②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所产生的沉淀反应;③抗原抗体结合后激活补体所致的细胞溶解反应;④细菌外毒素或病毒与相应抗体结合所致的中和反应;⑤免疫标记的抗原抗体反应等。 什么是带现象? 答:在抗原抗体反应等价带前后,由于抗体或抗原过量(形成前带或后带),上清液中可测出游离的抗体或抗原,形成的沉淀物少,不出现可见反应,这种现象在做血清学试验时称为带现象。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环境条件有哪些?在实验中如何控制这些条件因素? 答:环境条件包括:电解质,酸碱度和温度。稳定条件:①电解质:常用O.85%氯化钠或各种缓冲液作抗原及抗体的稀释液及反应液; ②酸碱度:pH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抗原与抗体的理化性质,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在pH为6~8时进行;③温度:一般以15, 40℃为宜,最佳反应温度为37℃。 简述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主要步骤。 单克隆抗体是应用B细胞杂交瘤技术进行制备的,其主要操作步骤包括抗原免疫、亲本细胞的选择和制备、细胞融合、杂交瘤细胞的筛选和克隆化、杂交瘤细胞体内接种或体外增量培养、单克隆抗体的纯化与鉴定。 试述免疫血清应如何进行纯化。 免疫血清的纯化主要是指提纯免疫血清中的IgG并去除无关的杂抗体。提纯IgG类抗体的方法有:硫酸胺盐析法粗提、离子交换层析法和亲和层析法,采用亲和层析法提取IgG时,可使用纯化抗原或葡萄球菌蛋白A交联sephamse 4B制成层析柱。另外,还可通过吸附法获得单价特异性抗血清。方法是将不含特异性抗原的杂抗原与戊二醛等双功能试剂混合制成固相吸附剂,以吸附免疫血清中的杂抗体,或将杂抗原交联于sephamse 4B上,通过亲和层析去除杂抗体。 叙述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 杂交瘤技术是在细胞融合技术的基础上,将具有分泌特异性抗体能力的致敏B细胞和具有无限繁殖能力的骨髓瘤细胞融合为B细胞杂交瘤。这种杂交瘤细胞具有两种亲本细胞的特性,即既能够分泌抗体又能在体外长期繁殖,经过克隆化后成为单个细胞克隆,分泌的抗体即为单克隆抗体。 简述间接血凝试验的基本原理。 间接血凝试验是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吸附于人的0型红细胞或绵羊、家兔的红细胞制成抗原致敏的红细胞,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有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可出现肉眼可见的红细胞凝集现象,又称被动血凝试验 简述抗人球蛋白试验的原理(又称Coombs试验)、类型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Coombs试验又称抗人球蛋白试验,其原理是不完全抗体多半是7S的IgG类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牢固结合,但在一般条件下不出现可见反应,利用抗球蛋白抗体作为第二抗体,连接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的特异抗体,可使红细胞凝集。 Coombs试验有二种类型:(1)直接Coombs 试验:用于检测红细胞结合的不完全抗体。(2)间接Coombs试验:用于检测血清中游离的不完全抗体。 抗球蛋白试验主要应用于那些方面? ①输血:对于“危险”受体(指曾经输血、肌肉注射过血液制品或母子间血型不合的妊娠而可能产生免疫性血型抗体的人)的配血试验必须包括各种不完全抗体的检查,以抗球蛋白法最为可靠。②血型抗原抗体的检查:主要检查Rh—者,其体内是否有抗-D抗体,应用抗球蛋白试验对外表为D 阴性的供体血液作常规检查。最可靠和灵敏的方法是将待检D 阴性的红细胞与高效价的不完全抗-D 血清混合,然后加抗球蛋白血清检查细胞上有无致敏抗体。③对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性疾病的诊断:母体产生的最常见的免疫性抗体为Rh 抗体和ABO 抗体,一般为7S 的IgG,可通过胎盘屏障,作用于胎儿红细胞,引起新生儿溶血性疾病,可借抗球蛋白试验检出而采取预防性措施。④对溶血性贫血的研究: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大多数可借助该方法证实有自身红细胞的抗体存在。⑤对细菌或立克次体的不完全抗体的检查。Coombs 试验还可采用专一性特异性的抗球蛋白的血清,如抗IgG 血清、抗IgM、抗IgA以及抗补体血清等,分析结合于红细胞上的不完全抗体免疫球蛋白的亚类。 什么是协同凝集试验?主要用于何种检测? 协同凝集试验与间接凝集反应的原理相类似,但所用的载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这种细菌的细胞壁中含有A蛋白(SPA),SPA 能与特异性抗体IgG 的Fc段结合(IgG3除外)。抗体的F(abˊ)2 段暴露在葡萄球菌的表面,仍保持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当这种葡萄球菌与IgG抗体连接时,就成为抗体致敏的载体颗粒,若与相应抗原接触,即出现反向间接凝集反应。可用于细菌、病毒、毒素及各种可溶性抗原的检测。 何谓间接凝集反应? 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或偶联于与免疫无关大小适当的颗粒表面,使之成为致敏载体颗粒,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宜电解质存在条件下,出现特异性的凝 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如何进行分类?各试验的原理是什么 根据致敏载体用的是抗原或抗体分为正向间接凝集试验和反向间接凝集试验;根据载体种类,分为间接血凝试验和胶乳间接凝集试验;根

临床检验主管检验师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保证 复习资料汇编

临床检验主管检验师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保证复习资料汇编 临床实验室的测定数据是为患者疾病的诊疗或临床实验研究服务的,因而为保证患者临床诊疗或临床实验研究的有效性,就要求临床实验室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证明其测定数据能够达到所确定的质量标准,这就是质量保证的内容,涵盖了实验室内进行的涉及临床检测的所有活动。 第一节概述 一、与质量保证相关的定义 1.质量保证(QA):为一产品或服务满足特定的质量要求提供充分可信性所要求的有计划的和系统的措施。 2.室内质量控制(IQC):由实验室工作人员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步骤,连续评价本实验室工作的可靠性程度,旨在监测和控制本室常规工作的精密度,提高本室常规工作中批内、批间样本检验的一致性,并确定当批的测定结果是否可靠,可否发出检验报告。 3.室间质量评价:为客观地比较某一实验室的测定结果与靶值的差异,由外单位机构,采取一定的方法,连续、客观地评价实验室结果,发现误差并校正结果,使各实验室之间的结果具有可比性。 4.准确度:待测物的测定值与其真值的一致性程度。准确度不能直接以数值表示,通常以不准确度来间接衡量。对一分析物重复多次测定,所得均值与其真值或参考靶值之间的差异亦即偏倚即为测定的不准确度。 5.偏倚:待测物的测定值与一可接受参考值之间的差异。偏倚又分批内偏倚和批间偏倚,批内偏倚反映的是该批测定的系统误差,如校准不准、非特异显色等。批间偏倚所反映的问题要更大一些,如试剂或校准物变质所致的误差。 6.精密度:在一定条件下所获得的独立的测定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程度。与准确度一样,精密度同样也是以不精密度来间接表示。测定不精密度的主要来源是随机误差,以标准差(SD)和(或)变异系数(CV)具体表示。SD或CV越大,表示重复测定的离散度越大,精密度越差,反之则越好。 准确度好的实验,其精密度不一定好;准确度差的实验,其精密度则不一定差;反之亦然。 7.重复性条件:是指在短的间隔时间内,在同一实验室对相同的测定项目使用同一方法和同一仪器设备,由相同的操作者获得独立的测定结果的条件。 8.批:在相同条件下所获得的一组测定。 9.均值:一组测定值中所有值的平均值,亦称均数。均值为计算值,在实际测定数据中可能会出现该数值,也可能没有。 10.标准差:为表示一组测定数据的分布情况,即离散度,可用标准差来表示。 11.变异系数:将标准差以其均数的百分比来表示,即为变异系数。 12.正态分布:当一质控物用同一方法在不同的时间重复多次测定,当测定数据足够多时,如以横轴表示测定值,纵轴表示在大量测定中相应测定值的个数,则可得到一个两头低,中间高,中为所有测定值的 均值,左右对称的“钟形”曲线,亦即正态分布,又称高斯分布。正态分布的基本统计学含义可用均值()=标准差(s)和概率来说明,均数位于曲线的正中线所对应的值,s则表示测定值的离散程度,s越大,曲线越宽大,s越小,曲线越窄。曲线下的面积为概率,其与和s的关系可阐述如下:所有测定值处于均值±1s范围内的概率为0.68;处于均值±2s范围内的概率为0.955;处于均值±3s范围内的概率为0.997。 二、实验方法诊断效率评价 1.诊断敏感性:是指将实际患病者正确地判断为阳性(真阳性)的百分率。本指标可用于评价测定方

临床免疫学与检验重点

免疫学简介 一、免疫学概念与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过程:抗原的识别、处理、信息传递、免疫细胞的激活、增值、分化以与产生一系列的免疫效应分子 免疫应答分为识别阶段、活化阶段、效应阶段 1、识别阶段:是巨噬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对外来抗原或自身变性抗原进行识别、摄取、降解和递呈抗原信息给T副主席报与相关淋巴细胞的阶段 2、活化阶段:是T、B淋巴细胞在接受抗原信号后,在一系列免疫分子的参与下,发生活化、增值、分化的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信息分化为浆细胞,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和协同刺激双信号后分化为效应细胞 3、效应阶段:是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执行体液免疫功能。T细胞中的Th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等效应分子,T杀伤细胞执行细胞毒效应功能。另外有少量T、B细胞在增值分化后,不直接执行效应功能,而成为记忆细胞 免疫应答效应多为生理性,是机体对外来抗原或自身变性抗原的清楚效应 二、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免疫器官按功能不同,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由骨髓和胸腺组成;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应答的场所,有淋巴结、脾与扁桃体等组成。单核细胞核淋巴细胞经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进出于外周淋巴组织与淋巴器官,形成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网络。 (一)中枢免疫器官 1、骨髓 2、胸腺:是一级淋巴上皮组织,是T细胞发育的重要中枢器官,胸腺由胸腺基质细胞(TSC)和胸腺细胞组成。 (二)外周免疫器官与组织 1、淋巴结:分为皮质区与髓质区。皮质区主要的细胞是B淋巴细胞又称为非胸腺依赖区。淋巴结的中心是髓质区,由淋巴索和淋巴窦组成,淋巴索为之谜聚集的淋巴细胞,包括B 细胞、浆细胞、T细胞与巨噬细胞 淋巴结主要功能:是共淋巴细胞栖息和增值的场所;是适宜于淋巴细胞增值分化发挥免疫应答的基地;是淋巴液运行中监视清除病原体异物的过滤监控站 2、脾:是富含血管的最大外周淋巴器官。 3、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有B细胞、T细胞、浆细胞与巨噬细胞,受局部侵入的病原体激活执行固有和适应性的免疫应答,使B淋巴细胞活化分化为浆细胞,产多种Ig类别的看那个题,其中最主要的是IgA与分泌型IgA,执行体液免疫与局部特异免疫作用 (三)淋巴细胞再循环与归巢 三、免疫细胞 (一)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主要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核NK细胞 1、T细胞外周血中T细胞约占淋巴细胞的70%-75%。 (1)、T细胞受体(TCR):是T细胞特有的表面标志,可表达于所有的成熟T细胞表面。T细胞识别抗原和转导信号是由TCR特异识别MHC分子递呈的抗原肽,CD3分子转导T 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TCR与CD3分子通过盐桥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TCR识别抗原的这一特点构成MHC限制性的基础 (2)簇分化抗原(CD):是区分T淋巴细胞的重要标志,T细胞发育不同阶段的亚群存在

临床检验技士-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 讲义 12

第十二章固相膜免疫测定 第一节概述 固相膜免疫测定以微孔膜作为固相。固相膜的特点在于其多孔性、非共价键高度吸附抗体或抗原和易于漂洗等,固相膜像滤纸一样,可被液体穿过流出,液体也可以通过毛细管作用在膜上向前移行。标记物可用酶或各种有色微粒子,如彩色胶乳、胶体金或胶体硒等。 一、常用的固相膜 固相膜免疫测定中常用的膜为硝酸纤维素(NC)膜以及玻璃纤维素(fiberglass)膜、尼龙(nylon)膜、聚偏氟乙烯(PVDF)膜等。其中最常用为NC膜。 二、固相膜的技术要求 1.孔径:用于穿流法的膜一般选择0.4μm左右,用于横流法的膜可选择5~10μm。 2.流速:孔径大,流速快。 3.蛋白质结合力:吸附力很强,以μg/cm2表示。 4.均一性:优质的膜应具有良好的均一性,这样才能保证试剂批内的均一性。 第二节免疫金标记技术 利用了金颗粒具有高电子密度的特性,在金标蛋白结合处,在显微镜下可见黑褐色颗粒,当这些标志物在相应的配体处大量聚集时,肉眼可见红色或粉红色斑点,因而用于定性或半定量的快速免疫检测。这一反应也可以通过银颗粒的沉积被放大,称之为免疫金银染色(IGSS)。 一、胶体金的制备 (一)制备原理:一般采用还原法,常用的还原剂有枸橼酸钠、鞣酸、维生素C、白磷、硼氢化钠等。向金溶液内加入还原剂,使金离子还原成金原子,形成金颗粒悬液,也称金溶胶。 (二)技术要点:金溶胶的光散射性与溶胶颗粒的大小密切相关,一旦颗粒大小发生变化,光散射也随之发生变异,产生肉眼可见的显著的颜色变化,这就是金溶胶用于免疫沉淀或免疫凝集试验的基础。 (三)注意事项 1.玻璃容器的清洁:玻璃表面污染会干扰胶体金颗粒的生成,用前经过强酸洗,后硅化。 2.试剂、水质和环境:氯金酸极易吸潮,对金属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使用金属药匙,避免接触天平 1%水溶液在4℃可稳定数月不变,实验用水一般用双蒸馏水,实验室中的尘粒要尽量减少,否则实验的结果将缺乏重复性。 二、免疫金制备 (一)制备原理:蛋白质被吸附到胶体金颗粒表面而结合的过程。 (二)技术要点 1.胶体金溶液的pH:原则上可选择待标记蛋白质等电点,也可略为偏碱。 2.蛋白质最适标记量 (三)注意事项 多种蛋白质、葡聚糖、PEG2000、明胶等均为良好的高分子稳定剂,PEG和BSA是最常用的稳定剂 定剂有两大作用: ①为保护胶体金的稳定性,使之便于长期保存; ②为防止或减少免疫金复合物的非特异性吸附反应。 第三节膜载体免疫测定的种类与原理

临床免疫学检验

临床免疫学检验 一、免疫球蛋白检测 •概念:免疫球蛋白(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由浆细胞产生,存在于机体的血液、体液、外分泌液和某些细胞的膜上。 (一)分类 •按重链性质分:IgG、IgA、IgM、IgD 、IgE IgG •于出生后三个月开始合成,3—5岁接近成人水平。是血液中含量最高的Ig,占血清总Ig的75%—80%,是抗感染的主要抗体。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IgA •分为分泌型和血清型,分泌型的合成和分泌部位在肠道、呼吸道、乳腺、唾液腺和泪腺,血清型占总Ig的10—20%。 IgM •是分子量最大的Ig。占血清Ig的5-10%。是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抗体,在胚胎发育晚期的胎儿即能产生IgM。在机体受抗原刺激后,是最先产生的抗体。IgM是血管内抗感染的主要抗体。 IgE •是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的Ig。约0.1—0.9mg/L。占总血清Ig 的0.02%,为亲细胞抗体。参与Ⅰ型超敏反应,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及皮肤过敏有关。 (四)临床意义 ⒈免疫球蛋白增高 •(1)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高(M蛋白血症) IgG、IgA 、IgD 或IgE增高。 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 淋巴样异常增生性疾病等。

•(2)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增高 ①感染:特别是慢性感染如细菌、寄生虫、 螺旋体感染,IgG、IgM增高 ②自身免疫性疾病:SLE以IgG、IgA或IgG、 IgM增高多见,类风关以IgM增高为主 ③慢性肝病:IgG、IgA 、IgM可增高, 慢活肝IgG、IgM增高明显 •⑶IgD增高:见于IgD型多发性骨髓瘤、 妊娠末期、大量吸烟者 •⑷IgE增高:见于IgE型多发性骨髓瘤、 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及皮肤过敏、 急慢肝、肾综 ⒉免疫球蛋白减少 IgG<6.0g/L,IgM、IgA<0.4g/L •(1)先天性:见于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先天无胸腺症 •(2)获得性:见于 大量蛋白丢失性疾病:肾综、剥脱性皮炎 中毒性骨髓病、白血病 淋巴网状系统肿瘤:淋巴瘤、霍奇金病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⑶Ig减少易引起反复感染 •IgG缺乏:易患化脓性感染 •IgM 缺乏:易患革兰氏性阴败血症 •IgA缺乏:易患呼吸道感染

临床检验技师-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2019)讲义第二十四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第二十四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耐受:正常情况下,机体能识别“自我”,对自身的组织细胞成分不产或仅产生微弱的免疫应答,是维持机体免疫平衡的重要因素。 自身免疫:在某些情况下,自身耐受遭到破坏,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其发生是机体免疫系统产生了针对自身成分的自身抗体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致敏T淋巴细胞)。由自身免疫应答引起的疾病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AID)。 第一节概述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 按受累器官组织的范围将自身免疫性疾病分为器官特异性和非器官特异性两大类。 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部分疾病的病变常累及多种器官及结缔组织,故又称这部分疾病为结缔组织疾病或胶原病。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共同特征 1.可以有诱因,也可以无诱因,但多数病因不清。 2.患者以女性居多,并随年龄增加发病率有所增加。 3.有遗传倾向,已发现有些特定基因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4.血清中有自身抗体或体内有针对自身组织细胞的致敏T淋巴细胞。自身抗体在不同的自身免疫病中有交叉和重叠现象。部分疾病有相关的特征性自身抗体。 5.疾病的重叠现象,即一个患者可同时患一种以上自身免疫病。 6.一般病程较长,多迁延为慢性。病程中病情发展和缓解常反复交替,病情的严重程度与自身免疫调节紊乱程度密切相关。 7.病理损伤的局部可发现有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 8.免疫抑制剂治疗多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第二节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免疫损伤 发生自身免疫病的关键是机体产生了针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自身抗体和致敏T淋巴细胞,并在体内发生了自身免疫应答,导致自身组织细胞的损伤。 一、自身抗原 生物、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自身组织细胞结构与成分发生改变,并能引起机体免疫系统针对这些自身组织细胞成分产生免疫应答反应的抗原物质称为自身抗原。 (一)隐蔽抗原的释放 体内某些组织成分,如精子、眼内容物、脑等,在正常情况下从未与免疫细胞接触过。因手术、外伤、感染等原因破坏隔绝屏障,便与免疫系统接触。如自身免疫性交感性眼炎。 (二)自身成分的改变 自身成分在受到物理因素(如冷、热、电离辐射)、化学因素(如药物)或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等)作用后,其抗原性发生变化。改变的自身成分刺激免疫系统引起自身免疫应答。 如变性的IgG可刺激机体产生抗变性IgG抗体(类风湿因子),引起类风湿关节炎。临床上使用某些药物后,可改变血细胞表面抗原性,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或粒细胞减少。 (三)共同抗原引发的交叉反应 某些细菌、病毒与正常人体某些组织细胞上有相类似的抗原决定簇,针对这些细菌、病毒抗原决定簇

临床检验技师-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2019)讲义第二十六章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

第二十六章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 第一节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和特点 一、免疫缺陷病分类 1.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D)由遗传因素或先天免疫系统发育不良而造成免疫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分为抗体免疫缺陷(B细胞)、细胞免疫缺陷(T细胞)、联合免疫缺陷(T、B细胞)、吞噬细胞功能缺陷和补体生成缺陷5类。 2.继发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病(SIDD或AlDD)由恶性肿瘤、感染、代谢性疾病、营养不良和其他疾病等诱发因素导致的免疫功能障碍引起的疾病。 依其免疫功能受损类型可分为继发性T细胞功能缺陷、继发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吞噬细胞功能缺陷和继发性补体缺陷4类。 二、免疫缺陷病的特点 1.反复感染 2.肿瘤 3.自身免疫病以类风湿关节炎和恶性贫血等多见。 4.遗传倾向 5.临床表现和病理损伤复杂多样 第二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一、原发性B细胞缺陷 该病以患者体内Ig水平降低或缺陷为主要特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化脓性感染。 (一)X性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是最常见的原发性B细胞缺陷病,为X连锁隐性遗传,多见于男性婴幼儿,又称Bruton病。血清中各类Ig含量明显降低,外周血成熟B细胞和浆细胞数量几乎为零。 (二)X性联高IgM综合征(XLHM)较罕见,为X性联隐性遗传。患儿易反复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血清IgM升高而IgG、IgA、IgE水平低下,外周血和淋巴组织中有大量分泌IgM的浆细胞;血清中含大量抗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的自身抗体。 (三)选择性IgA缺陷 选择性IgA缺陷是最常见的选择性Ig缺陷,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 患者多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反复感染,常伴有自身免疫病和超敏反应性疾病。血清IgA水平异常低下(<50mg/L),sIgA缺乏,其他各类Ig水平正常。 二、原发性T细胞缺陷 T细胞的发生、分化和功能障碍的遗传性缺陷。 (一)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综合征此病又称德乔治(DiCteorge)综合征。患儿T细胞功能缺陷,B 细胞和抗体功能正常或偏低。心脏和大血管畸形,反复感染和新生儿24小时内出现手足抽搐。 (二)TCR活化和功能缺陷T细胞膜分子表达异常或缺失。 三、重症联合免疫缺陷 (一)性联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X-SCID),属X连锁隐性遗传。T细胞缺乏或显著减少;B细胞数量正常但功能异常,导致Ig生成减少和类型转换障碍。 (二)腺苷脱氨酶缺乏症(AD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DA基因突变导致ADA缺乏,使腺苷和脱氧腺苷分解障碍,造成核苷酸代谢产物dATP和dGTP在细胞内大量蓄积,对早期T、B细胞有毒性作用,造成T细胞和B细胞缺陷。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大纲-免疫学和检验新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大纲-免疫学和检验 【前言】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大纲之免疫学和检验,仅供参考! 科目:1-基本学问2-相关专业学问3-专业学问4-专业实践力量 单元细目要点要求科目一、概论 1.免疫学简介(1)免疫学概念与免疫应答 娴熟把握 1 (2)免疫组织与器官娴熟把握 1 (3)免疫细胞娴熟把握 1 (4)免疫分子娴熟把握 1 2.临床免疫学(1)免疫病理与免疫性疾病把握 1 (2)移植免疫把握 1 (3)肿瘤免疫把握 1 (4)感染免疫把握 1 3.临床免疫学与免疫检验(1)免疫学技术的进展了解 1 (2)临床免疫学与免疫检验了解 1 二、抗原抗体反应 1.抗原抗体反应原理(1)抗原抗体结合力了解 1 (2)抗原抗体亲和力和亲合力了解 1 (3)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了解 1 2.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1)特异性娴熟把握 1 (2)可逆性 娴熟把握 1 (3)比例性娴熟把握 1 (4)阶段性娴熟把握 1 3.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1)反应物自身因素把握 1 (2)环境因素把握 1 4.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类型基本类型把握 3 三、免疫原和抗血清制备 1.免疫原的制备(1)颗粒性抗原的制备把握 3 (2)可溶性抗原的制备和纯化了解 3 (3)半抗原免疫原的制备 把握 3 2.免疫佐剂(1)佐剂的种类

了解 1 (2)佐剂的作用机制了解 1 3.抗血清的制备(1)免疫动物的选择了解 3 (2)免疫程序了解 3 (3)动物采血法 了解 3 4.抗血清的鉴定和保存(1)抗血清的鉴定了解 3 (2)抗血清的保存 了解 3 5.抗血清的纯化(1)特异性IgG 抗体了解 3 (2)单价特异性抗血清 了解 3 四、单克隆抗体及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1.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1)杂交瘤技术把握 3 (2)阳性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培育与冻存了解 3 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1)单克隆抗体的产生了解 3 (2)单克隆抗体的纯化了解 3 (3)单克隆抗体的性质鉴定把握 3 (4)单克隆抗体的特性了解 3 3.基因工程抗 体制备(1)人源化抗体了解 1 (2)小分子抗体了解 1 (3)抗体融合蛋白 了解 1 (4)双特异性抗体了解 1 (5)噬菌体抗体库技术了解 2 4.单克隆抗体的应用(1)检验医学诊断试剂了解 2 (2)蛋白质的提纯了解 2 (3)小分子 抗体的应用了解 2 (4)抗体融合蛋白的应用了解 2 (5)双特异抗体的应用 了解 2 (6)抗体库技术的应用和前景了解 2 五、凝集反应 1.凝集反应的特点 概念娴熟把握 1 2.直接凝集反应 (1)玻片凝集试验娴熟把握 3 (2)试 管凝集试验娴熟把握 3 3.间接凝集反应(1)间接凝集反应的类型娴熟把握 4 (2)间接血凝试验娴熟把握 4 (3)胶乳凝集试验把握 4 (4)明胶凝集试验把握 4 (5)间接凝集反应的应用把握 4 七、放射免疫技术 1.放射免 疫技术(1)基本类型及原理把握 3 (2)常用的放射性核素娴熟把握 3 (3)

《临床免疫学检验》教学大纲

《临床免疫学检验》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Clinical immunology examinations 总学时:96 讲授学时:48 实验学时:48 学分:4.5 先修课程:仪器分析、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开课单位:医学院 一、课程简介 临床免疫学检验是研究免疫系统功能异常与相应疾病发病机制及其诊断和防治措施的科学。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获得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的病理过程及其机制以及免疫学理论和技术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结合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临床免疫学与检验概论(1学时) 教学内容: 1.1 免疫学技术概论 1.2 临床免疫性疾病及检验概论 教学要求: 1.了解免疫学技术在医学中地位和应用;了解免疫学技术的发展简史。 2.了解临床免疫学及其检验在医学中的作用。

授课方式:讲授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1学时) 教学内容: 2.1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2.2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2.3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2.4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类型 教学要求: 1.掌握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2.掌握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3.掌握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4.掌握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类型。 授课方式:讲授 第三章免疫原和抗体的制备(2学时) 教学内容: 3.1 免疫原的制备 3.2 免疫血清的制备 3.3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3.4 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 教学要求: 1.掌握颗粒性抗原的制备和半抗原的制备;了解可溶性抗原的制备。 2.掌握免疫血清的制备。 3.掌握单克隆抗体的概念;掌握B细胞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

主管检验师资格考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复习习题第一章概论

主管检验师资格考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复习习题第一章概论 (附答案解析) 一、A1题型 1、能够通过胎盘屏障的免疫球蛋白是() A、IgM B、IgG C、IgA D、IgE E、IgD 2、初次免疫应答首先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是() A、IgG B、IgM C、IgA D、IgE E、IgD 3、关于外周免疫器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B、发生发育的时间晚于中枢免疫器官 C、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D、是: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 E、是:所有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 4、既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又具有杀菌作用的细胞是()

B、巨噬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B细胞 E、T细胞 5、机体免疫自稳功能紊乱会导致() A、恶性肿瘤 B、反复感染 C、自身免疫病 D、免疫缺陷病 E、免疫耐受 6、对免疫应答反应的描述错误的是: A、可识别和处理抗原 B、抗原呈递 C、免疫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D、产生免疫效应分子 E、T细胞不参与体液免疫 7、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 A、B细胞在骨髓内的分化成熟 B、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C、T、B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 D、巨噬细胞的抗原的处理和递呈 E、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8、产生IFN-γ的细胞是:

B、B细胞 C、自然杀伤细胞 D、血管内皮细胞 E、单核-巨噬细胞 9、免疫对机体是: A、有利的 B、有害的 C、有利也有害 D、有利无害 E、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 10、关于免疫的概念,正确的是: A、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过程 B、机体抗感染的过程 C、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过程 D、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的细胞的过程 E、机体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过程 11、T细胞表面CD3的作用是:()。 A、黏附分子,在抗原提呈过程中起辅助作用 B、Th细胞的表面标志 C、组成TCRCD8复合物 D、Tc细胞的表面标志 E、SRBC受体 12、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样活性的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 理论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检验本科用) 医学检验系《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教学组 2007-01-01

目录 前言 (1) 大纲说明 (1) 课程基本信息 (2) 课程有基本内容及要求 (2) 第一章概论 (2)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 (2) 第三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2) 第四章单克隆抗体与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技术 (3) 第五章凝集反应 (3) 第六章沉淀反应 (3) 第七章免疫电泳技术 (4) 第八章放射免疫技术 (4) 第九章荧光免疫技术 (4) 第十章酶免疫技术 (5) 第十一章生物素—亲和素免疫放大技术 (5) 第十二章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5) 第十三章免疫细胞分离及检测技术 (6) 第十四章吞噬细胞检测及应用 (6) 第十五章细胞因子测定及应用 (6) 第十六章细胞粘附分子测定及应用 (7) 第十七章免疫球蛋白检测及应用 (7) 第十八章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及应用 (7) 第十九章补体检测及应用 (7) 第二十章自身抗体检测及应用 (8) 第二十一章MHC与H LA检测及应用 (8) 第二十二章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及应用 (8) 第二十三章免疫自动化仪器分析 (9) 第二十四章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 (9) 第二十五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9) 第二十六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10) 第二十七章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10) 第二十八章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10) 第二十九章肿瘤免疫及其免疫检测 (11) 第三十章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验 (11) 参考书目 (11) 课程学时分配 (12)

前言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本课程主要讲述临床免疫学的基本技术、基本理论和常用的免疫学诊断方法,以及常见免疫相关性疾病的免疫学特征及免疫学诊断的意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熟练应用常用的免疫学检验技术,掌握临床免疫相关疾病的免疫学特征,并能针对不同的临床病例开展相关免疫学项目的诊断,能对诊断结果进行合理的临床解释和分析。免疫学是当今生命科学中前沿的学科之一,发展极为迅速,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在以上所提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了解免疫学的新知识、新理论及新技术,以使学生既能适应临床免疫检验工作,又要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根据课程要求适当补充新知识新理论,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了解相关领域发展前沿,拓展学生视野。 大纲说明 1.本大纲选用教材:《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王兰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三版。 2.先修课程:医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内科学等。 3.适用专业:医学检验(五年制本科) 4.本课程的实验要求见《临床检验免疫学实验大纲》。 5.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讲授、影像、自修等多形式教学,教师可根据相应课程需要自行选择教学方法。 6.本课程未包含医学免疫学内容,为了讲授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保证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可根据需要适当安排回顾复习医学免疫学的相关内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可根据需要适当布置一些思考题和临床病案分析,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7.本大纲对教学内容作了三个层次的界定:1)熟练掌握:要求教师对相关内容作细致讲授,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当作深度上的延伸,以求学生能透彻理解和运用。2)掌握:要求生学能深入理解相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熟悉相关基本技术和方法。教师讲授重点是引导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正确理解3)了解:要求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有一初步认识,明确相关知识点的适用范围,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点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