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
教学课件_太空一日1

积累拓展
四、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杨利伟为什么被称为“航天英雄” 了吧。假如杨利伟到你们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 题呢?
示例:杨利伟叔叔,您是我国第一位登上太空的航天英 雄,您的文章《太空一日》令我震撼。假如有第二次登太空 的机会,您还会去吗?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本文通过杨利伟叙述自己在太空一日 所见所感的过程,表现了我国宇航员为了 祖国的航天事业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勇 于牺牲的精神。
精读细研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 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第一次意外:共振叠加,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心理活动或举动: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第二次意外: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 飞,很难受,严重时还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 心理活动或举动:靠意志克服错觉,最终身体适应这种情况。
精读细研
第三次意外: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心理活动或举动: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 第四次意外: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 心理活动或举动: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第五次意外:抛伞开伞时飞船晃动很大,折磨人。 心理活动或举动:感到紧张,重视这个过程。
精读细研
2、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 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分辨不清的灰白,以及夜晚的红晕,是祖国的首都,是 自己的战友和亲人所在的地方,是自己登上太空后非常挂念 的地方。作者深沉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合作探究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 了!
平安回到地球、回到祖国,喜不自禁。悬在心上的大石 头终于落地了。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杨利伟,1965年生于辽宁绥中。中国培养 的第一代航天员,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少将,特级航天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太空一日》课文原文阅读

太空一日杨利伟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
火箭起飞了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平稳。
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绷紧的肌肉也渐渐放松下来。
“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强。
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变化幅度甚至比训练时还小些,所以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
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的一个负荷上。
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意外出现了。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当时,我的脑子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
其实,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
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
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
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
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不仅我感觉特别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
因为通过大屏幕,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整个人一动不动,眼镜也不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精美ppt课件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1.根• 单据击各此部处分编的辑小母版标文题本,样把式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味• 第文•二章第级三语级言,把握人物感情。 3.了解我国• 宇第四•航级第五员级的优秀素质,学习我国宇航员 的崇高精神。
讲授新课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五级
时间精确到“秒”,并且飞行回来 后,“我”详细描述了这个难受的过 程,可见杨利伟是多么的严谨。
讲授新课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2.我没看到长城 。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杨级利伟以实事求是、 认真•负第•责三第级的四级科学态度作出 了否定回答• 第,五也级 许会泼灭
不少人的热情,但却强有
受着很大压力。这种情况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身
体上能应付自如,心理上也不会为之紧张。
讲授新课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精• 第读五级课文 细节探究
讲授新课
单1.杨击利伟此在处文中编说辑“对母航天版员标最基题本样的要式求是严谨
”。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 •学单的击态此度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1)在• 第“•二第我级三以级为自己要牺牲了”中有,“共振持续26 秒后慢慢• 减第四轻级。”
想,不停地想,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几十分钟后
,我终于调整过来了。
讲授新课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3)我在太空碰到另外一个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
•就单是击时此不处时编出辑现母的版敲文击本声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太空一日》课件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6. “也许”“可能”等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不能删除,“也许”“可能”表示猜测,表明“
我”把在太空中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认为是灰尘和 高空不纯净的判断只是一种猜测,体现了作者作为航 天员科学、严谨的态度。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7.“本末倒置”的错觉指什么? 这种错觉会产生什么 后果? “本末倒置”的错觉指朝上坐时会感觉脑袋冲 下的倒悬错觉。
细腻地刻画了“我”在飞船返回过程中遇到各种复杂 情况时的心理状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10.作者为什么用单独的一段将飞船停住的时间详细地写出来?
这个时间是有历史性纪念意义的。这是人类探索太 空史上的一次重大成就,“神舟五号”成功的发射与返 回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 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同时表明我国航天技术已经上 了一个新台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对于作者来说, 也是值得骄傲和纪念的时刻。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8. 为什么作者认为自己在太空听到的“敲击声”是神 秘的? 因为这个敲击声没有规律,不知从何处传来,
也很难描述出它准确的声音,所以作者说这个敲击 声是神秘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9.第51段一系列的心理描写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心理描写作用分析法。运用心理描写,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第一部分(1—17): 叙述了火箭起飞时“我”紧张的心理,及火 箭产生共振时,“我”经受的痛苦。
第二部分(18—29): 叙述了“我”在飞船上看到的地球上的景致 及太空中类似棉絮状的物体,表现了“我” 作为航天员科学、严谨的态度。
第三部分(30—39): 叙述“我”在太空中遇到的困难及神秘的敲 击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2课《太空一日游》教案

《太空一日》《太空一日》虽然篇幅较长,但易读好懂,浏览后即可把握主要内容。
本文每个小节都有小标题,提示了本节的内容,可以根据小标题的提示,抓住每一节的重点。
浏览时注意找出作者在太空中遇到的意外情况,以及他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知识与能力目标】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速读,了解“太空一日”所经历的惊险与挑战;2. 品味文章语言,把握人物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学习我国宇航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
课外阅读有关太空探索的文章。
第一课时一、导入:杨利伟是中国载人飞船工程首飞航天员。
2003年10月15日9时,他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经过21个小时的太空飞行,绕地球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25分安全返回地面,自主出舱,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同年11月7日,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航天英雄”荣誉称号,并颁发“航天功勋”奖章。
他和技术专家的创举使得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杨利伟也因此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课文写他在太空一日的亲身经历,既惊险又真切动人。
今天我们阅读文章,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重要信息。
二、初读:第一步,浏览课文。
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
阅读课文,找找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呢?(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横线划出重要信息,用着重号标出表现作者心理变化的词语,用波浪线标出表现作者科学精神的语句。
引导学生对浏览的内容能够及时归类整理,把握课文内容。
)讨论:第一次意外共振叠加,五脏六腑要碎了。
心理或举动: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课内语段阅读训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课内语段阅读训练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太空一日(节选)杨利伟其实最折磨人的就是这段过程....了。
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拉向另一边。
每次力量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我后来问过俄罗斯的航天员,他们从不给新航天员讲述这个过程,担心新手们害怕。
我回来却讲了,每一个步骤都给“神六”和“神七”的战友讲了,让他们有思想准备,并告诉他们不用紧张,很正常。
我们航天员是很重视这段过程的:伞开得好等于安全有保障,至少保证生命无虞。
所以我被七七八八地拽了一通,平稳之后我心里却真是踏实——数据出来了,速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我知道,这伞肯定是开好了!距离地面5公里时,飞船抛掉防热大底,露出缓冲发动机。
同时主伞也有一个动作,它这时变成双吊,飞船被摆正了,在风中晃悠着落向地面。
飞船距离地面1.2米,缓冲发动机点火。
接着飞船“嗵”的一声落地了。
我感觉落地很重,飞船弹了起来。
在它第二次落地时,我迅速按下了切伞开关。
飞船停住了。
此时是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
那一刻四周寂静无声,舷窗黑乎乎的,看不到外面的任何景象。
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
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选文内容,说说选文中“这段过程”具体指什么。
3.俄罗斯航天员为什么不给新航天员讲“这个过程”?“我”回来后为什么却讲了?阅读《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一小标题内容,回答问题。
4.“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句话是杨利伟在飞船起飞过程中产生共振现象时的感受,你如何看待?5.体会下面句子蕴含的情感。
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舞欢呼起来。
6.“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中的“这个问题”指什么?7.通过阅读这一标题部分的内容,我们了解到在科学实验中随时都有意外情况发生,在课文其他地方也出现过,请找出两处来。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原文火箭起飞了。
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平稳。
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绷紧的肌肉也渐渐放松下来。
“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
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强。
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变化幅度甚至比训练时还小些,所以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
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的一个负荷上。
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意外出现了。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当时,我的脑子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
其实,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
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
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
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
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不仅我感觉特别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
因为通过大屏幕,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整个人一动不动,眼镜也不眨。
大家都担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
后来,整流罩打开,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射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精品课件

2020年1月26日星期日
《太空一日》
24
3.“神舟五号”升空时,“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是怎样 的?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
心情:紧张—放松—非常痛苦—难以承受—解脱痛苦—轻 松和舒服—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
作用:这些心理变化真实再现了作者在飞船中的感受,说 明航天员工作的危险,表现了作者无所畏惧、勇于克服 困难的精神。
2020年1月26日星期日
《太空一日》
27
阅读课文第三部分,然后探究:
1.“作为首飞的航天员,出了一些小难题,其他突发 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还有许多。”这句 话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从结构来说总领下文内容,从内容来说,表达了 首飞的航天员会遇到许多没有预料到的危险。
2.“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在本部分哪些 地方表达了杨利伟的严谨?
(1)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
(2 )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
(3)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
因为“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 到的建筑就是长城。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 这个说法”,通过本次观察,并结合“神舟六 号”“神舟七号”的航天员在太空中都没有看到长城 的事实说明这个说法并不真实,从而表现出作者重视 实践、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精神。
情。
2020年1月26日星期日
《太空一日》
29
一、升空——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起飞时的生死考验——共振带来的痛苦感受
)
二、所见——我看到了什么 (太空中的真实所见——没有看到长城)
三、所闻——神秘的敲击声 (飞船上的声音探究)——“本末倒置”的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朗读
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
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因为第一次飞行,生怕哪里出了问题。
每当响声传来的时候,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没能发现什么。
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
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
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
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
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页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
在“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这个声音又出现了,但我告诉航天员:“出现这个声音别害怕,是正常现象。
”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5时35分,北京航天指挥中心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
飞船开始在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就像刹车一样。
飞船先是在轨道上进行180度调姿――返回时要让推进舱在前,这就需要180度的“调头”。
“制动发动机关机!”5时58分,飞船的速度减到一定数值,开始脱离原来的轨道,进入无动力飞行状态。
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的大气层。
44 这时飞船的飞行速度仍然很快,遇到空气阻力后,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
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因此身体上能够应付自如,心理上也没有为之紧张。
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另有原因。
首先是快速行进的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接着在映红的舷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
飞船的外表面有防烧蚀层,它是耐高温的,随着温度升高,开始剥落,并在剥落的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
我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看到这种情形,知道是怎么回事。
但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窗外烧得跟炼钢炉一样,玻璃窗开始出现裂纹,那种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
种小碎纹一样,这种细细的碎纹,眼看着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我的汗水出来了。
这时候舱内的温度也在升高,但并没到让我瞬间出汗的程度,其实主要还是因为紧张。
49 我现在还能回想起当时的情形:飞船急速下降,跟空气摩擦产生的激波,不仅有极高的温度,还伴随着尖利的呼啸声;飞船带着不小的过载,还不停振动,里面咯咯吱吱乱响。
外面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过载也能承受!但是看到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缝,我紧张了,心想:完了,这个舷窗不行了。
当时突然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不就是这样出事的吗?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条裂缝,然后高热就使航天器解体了。
现在,这么大一个舷窗坏了,那还得了!
先是右边舷窗出现裂纹,当到它裂到一半的时候,我转着头一看左边的舷窗,它也开始出现裂纹。
这个时候我反而放心一点了:哦--可能没什么问题!因为如果是故障,重复出现的概率并不高。
回来之后才知道,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出现问题。
为什么两边没有同时出现裂纹呢?因为两边用了不同的材料。
以前每次进行飞船发射与返回的实验,返回的飞船舱体经过高温烧灼,舷窗黑乎乎的,工作人员看不到这些裂纹。
而如果不是在飞船体内亲眼目睹,谁都不会想到有这种情况。
此时,飞船正处在“黑障”区,距离地面大约80公里到40公里。
当飞行到距离地面40公里时,飞船飞出“黑障”区,速度已经降下来,上面说到的异常动静也已减弱。
一个关键的操作--抛伞,即将开始。
这时舷窗已经烧得黑乎乎的,我坐在里面,怀抱着操作盒,屏息凝神地等待着配合
程序:到哪里该做什么,该发什么指令,判断和操作都必须准确无误。
6时14分,飞船距地面10公里,飞船抛开降落伞盖,并迅速带出引导伞。
这是一个剧烈的动作。
能听到“砰”的一声,非常响,164分贝。
我在里边感觉被狠狠地一拽,瞬间过载很大,对身体的冲击也非常厉害。
接下来是
一连串的快速动作。
引导伞出来后,紧跟着把减速伞页带出来,减速伞让飞船减速下落,16秒之后再把主伞带出来。
其实最折磨人的就是这段过程了。
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一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这个劲很大,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拉到另一边。
每次力量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得很厉害。
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我后来问过俄罗斯的航天员,他们从不给新航天员讲这个过程,担心新手们害怕。
我回来却讲了,每一个步骤都给“神六”和“神七”的战友讲了,让他们有思想准备,并告诉他们不用紧张,很正常。
我们航天员是很重视这段过程的:伞开得好等于安全有保障,至少保证生命无虞。
所以我被七七八八地拽了一通,平稳之后我心里却真是踏实--数据出来了,速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我知道,这伞肯定是开好了!
离地面5公里的时候,飞船抛掉防热大底,露出缓冲发动机。
同时主伞也有一个动作,它这时变成双吊,飞船被摆正了,在风中晃悠着落向地面。
飞船离地面1.2米,缓冲发动机点火。
接着飞船“嗵”的一下落地了。
我感觉落地很重,飞船弹了起来。
在它第二次落地时,我迅速按下了切伞开关。
65 飞船停住了。
此时是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
那一刻四周寂静无声,舷窗黑乎乎的,看不到外面的任何景象。
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的透进来。
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面来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