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太空一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朗读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
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因为第一次飞行,生怕哪里出了问题。
每当响声传来的时候,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没能发现什么。
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
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
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
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页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
在“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这个声音又出现了,但我告诉航天员:“出现这个声音别害怕,是正常现象。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5时35分,北京航天指挥中心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
飞船开始在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就像刹车一样。
飞船先是在轨道上进行180度调姿――返回时要让推进舱在前,这就需要180度的“调头”。
“制动发动机关机!”5时58分,飞船的速度减到一定数值,开始脱离原来的轨道,进入无动力飞行状态。
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的大气层。
44 这时飞船的飞行速度仍然很快,遇到空气阻力后,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
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因此身体上能够应付自如,心理上也没有为之紧张。
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另有原因。
首先是快速行进的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接着在映红的舷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
飞船的外表面有防烧蚀层,它是耐高温的,随着温度升高,开始剥落,并在剥落的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
我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看到这种情形,知道是怎么回事。
但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窗外烧得跟炼钢炉一样,玻璃窗开始出现裂纹,那种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碎纹一样,这种细细的碎纹,眼看着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22 太空一日课件(共43张PPT)

仙女座星系与银河系40亿年后相撞
世界最大射电天文望远镜--中国“天眼”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第一宇宙速度7.9 km/s 第二宇宙速度11.2km/s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采用改装的P-7洲际导弹把世界 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首先将载有世界上第一名宇航 员尤里·加加林的"东方1号"宇宙飞船送入离地面181~327 千米的空间轨道。
思考与探究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杨利伟在太空中都看到了什么? 课后习题
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
是一段弧;在太空中,我们可以准确判断地球上
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他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在太空中,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神舟五号”飞船及“神舟”系列飞 船的有关情况;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积累字词句。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 描写;了解“神舟五号”飞船升空、遨游太空、回归地球的不 凡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热爱航天事业、热爱科学、热爱 祖国的情感,学习作者沉着果敢、不怕牺牲的精神;关注祖国 的航天事业,增强民族白豪感,激发对科学、对祖国的热爱。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叙述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 舟五号”飞船在“太空一日”的经历,表现 了作者沉着果断、不怕牺牲、勇于克服困难 的精神品质,说明了航天员工作的危险性、 艰巨性,抒发了作者热爱航天事业、热爱祖 国的感情及胜利归来的自豪之情。
思考与探究
1.从课文中找出杨利伟在太空中都看到了什么? 2.找出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 3.“神舟五号”飞船升空时,“我”的心理有哪 些变化?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 4.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 学的态度。 5.试分析15段运用的描写方式及其作用。 6.为什么要写在飞船上看不到长城?写这表现了 杨利伟的什么精神品质? 7. 你认为“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及返回对我 国有怎样的重大的意义?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doc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杨利伟,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著有《天地九重》一书。
二、故事背景《天地九重》是“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亲笔写作出版的书,由20万字和150幅珍贵图片组成。
对于进入太空的所经、所历、所见、所感,杨利伟不遗余力地在书中作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详尽的描述。
他在书中感念国家和人民的厚戴,感恩师长、战友和亲人的关爱。
杨利伟在书中告诉我们:成功之路并非一飞冲天,而是一步一步、不懈不怠的结果。
三、理解词义1.释然:形容疑虑、嫌隙等消释而心中平静。
2.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3.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了。
4.严谨:严密谨慎;严密细致。
5.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6.屏息凝神:暂时抑制呼吸聚集精神,形容高度集中注意力。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17):叙述了火箭起飞时“我”紧张的心理,及火箭产生共振时,“我”经受的痛苦。
第二部分(18—29):叙述了“我”在飞船上看到的地球上的景致及太空中类似棉絮状的物体,表现了“我”作为航天员科学、严谨的态度。
第三部分(30—39):叙述“我”在太空中遇到的困难及神秘的敲击声。
第四部分(40—67):叙述“我”回航时惊心动魄的过程。
五、问题归纳1.品析“几秒钟”“上千吨”的表达效果。
“几秒钟”表明时间之快,“上千吨”写出了数量之多,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了火箭起飞时的温度之高。
2.“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这是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细节描写,准确细腻地写出了火箭起飞时,作为中国首飞的航天员的“我”当时的紧张状态。
3. 第12自然段从叙述顺序上看属于哪种顺序?有何作用?插叙。
插入“我”飞回地面向工作人员描述火箭共振过程及地面工作人员改进火箭技术工艺的内容,使结构紧凑,脉络清晰。
22 《太空一日》(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ppt)

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
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紧张 放松 非常痛苦 难以承受
解脱痛苦
轻松舒服
激动得说不 出任何话
2.第二部分,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了哪 些景象?(提示:从内容中提取信息,要着眼在
句段中,抓取关键词句,提炼有效信息。)
(1)看地球是一段弧; (2)各大洲和各个国家; (3)祖国的首都和各个省份; (4)类似棉絮状的悬浮物。
背景链接
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神舟五号”载入飞船在酒泉 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把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飞船绕地球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23分安全降落在内蒙古主 着陆场。这次成功的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标 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为进一步的空间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杨利伟耗时两年 写成的自传《天地九重》,由20万字和150幅珍贵图片组成。 作者以坦率而真挚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回顾了一个小 城少年如何成为军人、成为一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通 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 的人生。课文便节选自杨利伟的自传《天地九重》。
(3)此外作者在 叙述中,对时间、 数据等都表述得详 细、准确,也反映 了航天员严谨、科 学的态度。
2.“在太空中,我可以准确判断地球上各大 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经过中国上空时,我 就会仔细分辨大概到哪个省,正从哪个地区上空 飞过。”同是写在飞船上俯瞰地球所见,“准确” 和“大概”两个词语是否矛盾?为什么?
意外
心理或举动
第三次 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很紧张,边听边 看,冷静观察。
第四次
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
紧张、担心,通过 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精美ppt课件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1.根• 单据击各此部处分编的辑小母版标文题本,样把式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味• 第文•二章第级三语级言,把握人物感情。 3.了解我国• 宇第四•航级第五员级的优秀素质,学习我国宇航员 的崇高精神。
讲授新课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五级
时间精确到“秒”,并且飞行回来 后,“我”详细描述了这个难受的过 程,可见杨利伟是多么的严谨。
讲授新课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2.我没看到长城 。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杨级利伟以实事求是、 认真•负第•责三第级的四级科学态度作出 了否定回答• 第,五也级 许会泼灭
不少人的热情,但却强有
受着很大压力。这种情况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身
体上能应付自如,心理上也不会为之紧张。
讲授新课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精• 第读五级课文 细节探究
讲授新课
单1.杨击利伟此在处文中编说辑“对母航天版员标最基题本样的要式求是严谨
”。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 •学单的击态此度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1)在• 第“•二第我级三以级为自己要牺牲了”中有,“共振持续26 秒后慢慢• 减第四轻级。”
想,不停地想,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几十分钟后
,我终于调整过来了。
讲授新课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3)我在太空碰到另外一个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
•就单是击时此不处时编出辑现母的版敲文击本声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人教部编版语文科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课件(25PPT)

(3)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 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 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
——客观的描述
(4)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 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 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
——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
4、文本链接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 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 时间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 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 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2、2016年10月17日,早晨7时30分 28秒,搭载着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的神舟十 一号载人飞船正式点火发射。二十分钟之后,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总指挥张又侠宣布, 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景海鹏在“如果没 有梦想,灵魂就会失重”一文提到“每一次 飞天,都是一场寂寞的坚守。但我和我的战 友们都很享受这份坚守,愿意为这份年复一 年、日复一日的坚守付出所有。”陈冬说: “坚定为梦想努力的决心”。
欣喜、激动;关切之情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 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 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 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对祖国的爱,对亲人战友的爱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 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 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 船了,外边来人了!
——急切、激动的心情
第22课 太空一日
语文R版阔,中国酒泉卫 星发射中心秋色斑斓。待发的“神舟 五号”载人飞船静默在发射塔架。全 世界的目光,都跨洋过海穿山越岭, 投注在中国西北部这片大漠深处,聚 焦在广袤旷野中这巍峨耸立的塔架上。 接着,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杨利伟来为我们讲述我国第一次载人 航天飞行的情况。
22、《太空一日》教案

22、《太空一日》教案教学目标:1、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快速筛选、区分、提取的能力,以及对重要信息进行确认提炼及重组的能力。
4、体会作者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树立为祖国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杨利伟、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资料,结合“思考探究”自学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古代,人们时刻想着遨游太空,也因此产生了如“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飞船绕地球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23分安全降落在内蒙古主着陆场。
这次载人太空飞行,中国人实现了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
中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开展载人航天活动能力的国家,杨利伟也因此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许多人都羡慕航天员成功的那一刻的荣耀,却不知道航天员背后的惊险故事。
今天我们来学习22课《太空一日》。
二、背景链接: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
杨利伟耗时两年写成的自传《天地九重》,由20万字和150幅珍贵图片组成。
作者以坦率而真挚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回顾了一个小城少年如何成为军人、成为一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
课文便节选自《天地九重》。
三、字词注音:弧形 hú炽热 chì轮廓 kuò俯瞰 kàn模拟 mó遨游áo 严谨 jǐn 稠密 chóu概率 gài lǜ烧灼 zhuó五脏六腑 fǔ千钧重负 jūn瞬间 shùn 屏息凝神 bǐng 本末倒置 dào 无虞 yú确凿 záo 负荷(hâ)模拟:模仿;仿照。
22、太空一日(杨利伟)

2004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 注视地球的眼睛。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 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 作为中华飞天的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 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 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 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 ——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 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 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本文的描述除了科学、严谨之外,也蕴含着 丰富的情感。请举例说明。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 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 欢呼起来。
Hale Waihona Puke 语言、动作描写,让人感受到指挥大厅中 紧张的气氛,以及所有人为杨利伟挺过了 艰难的共振过程而安然无恙时激动、兴奋 之情,也表现了杨利伟太空飞行的惊险。
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意外
心理或举动
1、共振,五脏六腑要碎了 顽强忍受 以为要牺牲了 2、产生“本末倒置”的错 靠意志克服 觉,倒着飞很难受,容易 最终得以适应 诱发空间运动病。 很紧张,边听边看 3、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冷静观察 4、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 紧张、担心, 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生词检测:
chì 炽热 chóu 稠密 kuò kàn áo jǐn 轮廓 俯瞰 遨游 严谨 zhuó fǔ jūn 烧灼 五脏六腑 千钧一发
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展现了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的经历。
2、根据课文的小标题,梳理宇航员的飞行历程。 3、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 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当时有怎 样的反应?
作者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太空一日
杨利伟
作者简介:
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男, 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
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
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
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
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
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分辨不清的灰白,以及夜晚的红晕,是祖 国的首都,是自己的战友和亲人所在的地方, 是自己登上太空后非常挂念的地方,深沉的热 爱之情溢于言表。
2)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 光束从舷窗上模糊的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 外面来人了!
平安回到地球、回到祖国,喜不自禁。 悬在心上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你认为“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及返回 对我国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和胜利返回,标志 着我国成为俄、美两国之后第三个进入太 空的国家。这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 及综合国力强大的象征,是我国日益强大 的标志,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做出的重大贡 献,也是我国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 多努力的强大基础。
词语解释
五脏六腑 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千钧重负 比喻很重大的责任。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 耐人寻味 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惊心动魄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屏息凝神 暂时抑止呼吸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聚集精神,形容高度集中注意力。
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借助课文的小标题,梳理宇航员 的飞行历程。
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
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
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
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
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
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2014年9月15
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
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生难字
弧( hú) 炽热( chì) 轮廓( kuò ) 俯瞰( fǔ kàn )模拟( mó nǐ ) 遨游( áo ) 严谨( jǐn ) 稠密( chóu ) 概率( gài lǜ ) 烧灼( zhuó) 五脏六腑( fǔ ) 千钧重负( jūn ) 耐人寻味( nài ) 屏息凝神( bǐng )
第二次意外: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倒着飞很难 受,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疾病。心理或举动:靠意 志克服,最终得以适应。
第三次意外:出现神秘的敲击声。心理或举动: 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
第四次意外: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心理或举动: 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第五次意外:抛伞开伞时飞船晃动很大,折磨人。 心理或举动:让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感到紧张, 重视这个过程。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 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 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 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飞 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 10月15日在酒泉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 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它的成功发射与 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 送入太空的国家。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 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 眼睛。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 天 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
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 天的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 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 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 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 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 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 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 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 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 多更美好的梦想。
明确:作者通过“神舟五号”“神舟 六号”“神舟七号”的航天员在太空 中都没有看到长城的事实,证明了 “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 是长城。”这一说法是不真实的。表 现了作者重视实践、坚持真理、实事 求是的严谨科学的精神。
4.结合课文,体 会下面句子蕴含的情感。 1)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 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 我的战友和亲人。
• 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 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 子,体会航天员严谨、可惜的态度。
1.作者通过观察,认为太空看不到长城;不仅 自己看,还叮嘱后来的航天员观察,并询问国 际上很多航天员,证实在太空看不到地球上任 何单体建筑物。 2.对太空中的敲击声的确认也非常严谨,试听 多年都不像,最终未签字确认。 3.作者在叙述中,对时间、数据都记录得详细、 准确,这也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小结
作者通过叙述自己乘“神五”到太空 遨游一日的观察与体验,表现了我国航 天员们不怕牺牲的探险精神和实事求是、 严谨科学的精神与态度。字里行间流露 出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
问题探究:
1、“神舟五号”升空时,“我”的心 理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写这些变化有 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心理变化真实再现了作者 在飞船中的感受,说明航天员工作的 危险,表现了作者无所畏惧、勇于克 服困难的精神。
布置作业
• 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天地九重》整本书。 • 找出文中使用 的关联词语,并选择其中的三组进
行仿写。 • 完成课后练习二。
(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起飞阶段 (2)我看到了什么——太空飞行过程中所见 (3)神秘的敲击声——太空飞行过程中所闻 (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返回阶段
• 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用10分 钟快速浏览课文,在课文找找看,杨 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 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第一次意外共振叠加,五脏六腑要碎了。心理: 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2、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 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 都鼓掌欢呼起来。(体会句子所蕴含的情感)
明确:表现了大家看到“我”安然无 恙时激动、兴奋之情,真实再现了 “我”脱险后人们如释重负的心情, 体现了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在飞船上看不到长城? 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通过作者细致生动地叙述,表现了航 天员们沉着果断、不怕牺牲、勇于克 服困难的精神和严谨、科学的态度, 抒发了作者热爱航天事业,热爱祖国 的感情以及胜利返航的自豪之情。
凡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不顾个人 安危、并为此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 量的人,都应称之为英雄。让我们向 航天英雄致以崇高的敬意。
2004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