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导学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导学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导学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正确用数对表示具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每位学生准备红、绿两支水彩笔;练习纸一张。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激发需要提问:能说出我们班中队长坐在哪里吗出示例1主题图,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描述小军的位置。

(学生可能认为小军坐在第4组第3个,也可能认为小军坐在第3排第4个)质疑:同样都是表示小军的位置,怎么会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呢?(第一种意见是把一竖排看作一个小组,小军就在第4组第3个;第二种意见是把一横排看作一排,小军就在第3排第4个)提问:怎样才能用一致的方式,更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学生可能想到:先说清楚是什么排或什么是组,再说明小军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第几个;统一规定,横着的是排,大家都按照这样的规定去说)提问: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些?(学生中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意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如果有一个约定,大家都按照这样的规则去做,就不会表达不清了)揭示课题:怎样规定横排和竖排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既准确又简洁的确定位置的方法。

板书:确定位置二、认识列、行和数对1、认识列、行的含义师:你的座位在整个会场中还可以用第几列第几行来表示板书列行师:在你的理解中,什么叫“列”?什么叫“行”?请你比划一下。

板书:竖排为列横排为行电脑显示座位中的列、行2、统一定位(1)请3位学生上台凭票指出自己找到的位置。

并简述是怎样找到的?师:个别同学有异议吗?情况一:都能正确找到位置。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等式的性质导学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等式的性质导学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等式的性质导学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等式的性质导学案第【1】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课题: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等式的性质教学内容:教材P64~65及练习十四第4、5题。

教学目标: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相应的方程。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观察、归纳、合作学习新知。

教学准备:天平、茶壶、茶杯、墨水、铅笔盒。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上节课咱们认识了天平,知道天平的两边重量完全相同时,天平才能保持平衡;并利用天平学会了等式和方程的含义:等号两边完全相等的式子叫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2.同学们,你们做过天平游戏吗?这节课我们要利用天平一起来探索等式的性质。

(板书课题:等式的性质)二、互动新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并说一说:通过图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自主回答,学生可能会回答: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把茶壶,右边放了两个茶杯,天平保持平衡;这说明一个茶壶的重量与2个茶杯的重量相等。

引导学生小结:1个茶壶的重量=2个茶杯的重量。

追问:如果设一个茶壶的重量是n克,1个茶杯的重量是b克,能用式子表示吗?让学生尝试写出:a=2b(师板书)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在天平的两边同时各放上一个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先让学生猜一猜,学生可能会猜测出天平仍然平衡。

再追问: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两边加上的重量一样多。

教师先进行实际操作天平验证,让学生观察。

再演示这一过程,并明确:两边仍然相等。

小结:实验证明1个茶壶+1个茶杯的质量=3个茶杯的质量。

让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这个式子:a+b=2b+b(师板书)提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还保持平衡吗?两边各放同样的一把茶壶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演示,并让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a+2b=2b+2b a+a=2b+a让学生观察现在的天平是什么样的?(平衡)追问:如果用a表示一个花盆的重量,用b表示一个花瓶的重量,怎样用等式来表示这幅图呢?生尝试写出:a+b=4b再问:如果把两边都拿掉1个花瓶,天平还平衡吗?先让学生猜一猜,再演示。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4.4 探索活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4.4 探索活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4.4 探索活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活动目标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将能够: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2.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解方法。

3.通过实际活动加深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理解。

活动准备工具和材料•直尺、铅笔•色彩笔或标记笔活动环节1.引入:教师介绍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面积的计算方法。

2.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讨论: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4.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相关练习。

活动过程引入介绍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面积的计算方法。

平行四边形:两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底边长度乘以高。

接下来,学生将通过实验来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实验1.给学生一张白纸,在中央随意画一条水平线,再画两条垂线,使其与水平线垂直,并与水平线交于一点;2.通过直尺和铅笔,将垂线交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再通过色彩笔或标记笔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记录下长度;4.制作一个正方形,并将其划分成等份的小正方形;5.将平行四边形放在正方形的上方,并将其与正方形边对齐;6.让学生用小正方形铺满平行四边形和正方形,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7.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平行四边形的小正方形拼成正方形。

讨论1.根据实验,让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讨论如何将平行四边形的小正方形拼成正方形,并探究如何证明拼成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

小结通过本次探究活动,学生深入理解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导学案)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导学案)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概念,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在现实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1)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提出问题: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3)学生分组讨论,尝试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4)学生汇报推导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3. 深化理解(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底乘以高?(3)教师讲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几何意义。

4. 应用拓展(1)让学生计算给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引导学生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拓展:探讨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其他几何图形面积的关系。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公式推导过程。

6. 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梯形的面积。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使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效果。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导学案)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概念,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在现实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1(导学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1(导学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导学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一、学习目标1. 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概念,掌握计算法则。

2. 能够正确进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难点: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三、学习过程1. 导入通过实例导入,让学生回顾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概念以实例为例,讲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含义,让学生明确当除数为整数时,如何进行小数除法计算。

(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a. 被除数与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b. 将除数乘以相应的倍数,使其成为整数。

c. 进行整数除法计算。

d. 将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举例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跟随讲解,逐步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 巩固练习布置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5.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练习题完成情况以及课后作业的批改,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当除数是小数时,如何进行小数除法计算?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六、教学反思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本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掌握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实例讲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以上的导学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这是学生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关键。

以下是对这一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小数除法的概念小数除法是指除数和被除数中至少有一个是小数的除法运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3.5《解决问题》导学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3.5《解决问题》导学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3.5《解决问题》导学案【导学案】一、导入新课1. 让学生观察下面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这是什么?- 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图片:一张地图上标有两个城市A和B的位置,要求从A 城市到B城市的最短路径)2. 引入新课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1. 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根据问题讨论解决方法,并填写下面的表格:问题:从A城市到B城市的最短路径解决方法:……其他解决方法:……2. 学生使用地图、尺子等工具,尝试不同方法求解问题,并在小组内分享结果。

三、合作交流1. 收集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让学生依次展示并讨论各自的解决方法。

2. 整理出学生的解决方法,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四、梳理归纳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比如从不同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工具等。

2. 教师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如:明确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法、验证解决方法等。

五、达标检测1. 老师在黑板上呈现一道解决问题的数学题目,让学生上台解答,并详细说明解题过程。

题目:小明要种一块花圃,花圃的形状是一个正方形,一边长为5米。

他要把花圃分成4块,每块花圃中都要种不同颜色的花。

请你帮助小明把花圃分成4块,并规定每块花圃中的面积相等。

2.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方法和策略,老师提供反馈并指导。

六、课堂小结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培养了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老师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反思学习收获。

【板书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1. 明确问题2. 分析问题3. 寻找解决方法4. 验证解决方法【作业布置】布置练习册上相关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独立完成练习。

七、拓展练习1. 老师设计一些拓展练习,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解决问题的能力。

- 问题一:小明有一块练习田地,他想要把田地分成三块,每块田地中的面积相等。

5.6等式的性质(导学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5.6等式的性质(导学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5.6等式的性质(导学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等式的性质。

我们将通过探究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的两边仍然相等;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的两边仍然相等这两个性质,来深入理解等式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等式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等式的性质,难点是理解并能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我已经准备好了PPT和一些实际问题的例子。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小明的年龄是小红的两倍,如果小红增加了5岁,小明的年龄是多少?”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发现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的两边仍然相等这个性质。

然后,我会让同学们进行一些随堂练习,以巩固他们刚刚学到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我会在黑板上写出等式的性质,以及我们通过例子得出的结论。

七、作业设计今天的作业是:1. 复习等式的性质;2.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同学们对等式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有一些同学没有完全掌握。

在课后,我会对这些同学进行额外的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等式的性质。

我还会让同学们在课后去寻找一些生活中的等式,并尝试运用我们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它们,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将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为您描述我在教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5.6课时《等式的性质》时的教学过程。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将学习等式的性质。

等式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它表示两个表达式之间的关系。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子来探究等式的性质,包括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同一个数,等式的两边同时乘除同一个数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等式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

小数乘整数(导学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小数乘整数(导学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小数乘整数(导学案)
一、知识点概述
在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小数乘整数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课将介绍小数和整数的乘法算法,以及相关的应用题,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小数乘整数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二、知识点详解
1. 小数乘整数的算法
小数乘整数的算法和整数乘法非常类似。

首先将整数放在小数的右边,然后按照小数乘法的规则进行计算。

例如,计算0.25 × 2,先将2放在小数点右边,变为0.25 × 2.0,然后将
两个数的小数点去掉,得到25 × 2 = 50,再将小数点移到正确的位置,得到0.5。

2. 小数乘整数的应用题
小数乘整数的应用题通常是和日常生活中的购物、计算物品总价等相关的问题。

这些题目需要运用小数乘法的算法,计算出每个商品的价格和数量的乘积,并将所有的乘积相加得出总价。

例如,计算购买2.5千克苹果的总价,已知苹果的单价为4元每千克。

先将单价转换为0.004元每克,然后计算2.5 × 1000 × 0.004 = 10元,得出购买2.5
千克苹果的总价为10元。

三、思考题解答
1.答案:0.36元。

2.答案:0.225千克。

3.答案:0.075元。

4.答案:180元。

5.答案:84元。

四、总结
小数乘整数是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学生需要掌握小数和整数的乘法算法,并能够解决与购物、总价计算等相关的应用题。

通过加深理解和反复练习,学生可以逐渐掌握小数乘整数的技巧,为未来学习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了解数学导学案的作用和重要性;
2.掌握灵活运用导学案方法学习数学的技巧;
3.通过数学导学案系统学习、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和运算;
4.培养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技巧。

二、导学内容
本次导学案将重点介绍有关数学概念、运算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

1.数学概念
1.1 数的概念
在我们生活中,我们会用到很多数字,比如一、二、三等等。

这些数字我们称之为数。

数的概念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基础。

1.2 数的分类
数可以分为自然数、整数、分数和小数。

自然数是指从1开始的正整数,...、-3、-2、-1、0、1、2、3、...等。

2.数的运算
2.1 加法
加法是指将两个或多个数合并在一起得到一个总和的运算方法。

例如:1+1=2。

2.2 减法
减法是指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得到差的运算方法。

例如:2-
1=1。

2.3 乘法
乘法是指将两个或多个数相乘得到一个积的运算方法。

例如:
2×3=6。

2.4 除法
除法是指将一个数分成若干份,得到每份的大小的运算方法。

例如:6÷2=3。

3.实际问题解决技巧
解决实际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数学知识和思维来分析和求解。

以下是
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
3.1 阅读问题
仔细阅读问题,理解问题所描述的情境和要求。

3.2 分析问题
将问题中需要求解的内容和已知条件进行整理和分类,找出问题的
关键点和难点。

3.3 列式解决
通过列式解决问题,将问题中的条件和要求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
建立数学模型,便于进行计算和推理。

3.4 反思检验
求解完问题后,要仔细检查结果是否合理,并对解答过程进行反思,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三、导学案实施步骤
1.阅读导学案内容,理解导学目标和导学内容。

2.通过课本或其他学习资源,查找有关数学概念、运算方法以及解
决实际问题技巧的资料。

3.根据导学案提供的导学内容,将所学知识整理成清晰的思维导图
或者笔记。

4.尝试解决一些与导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反思导学过程,总结学习收获和困惑。

四、导学案总结
通过本次数学导学案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数学导学案的作用和重要性,掌握了灵活运用导学案方法学习数学的技巧。

同时,我们还学习
并应用了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

希望同学
们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运用导学案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数学
思维和问题解决技巧。

通过这篇数学导学案,我想告诉你们数学学习是需要系统性和规划性的。

只有通过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并能够熟练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阅读导学案,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积极动手实践,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祝大家学习进步,取得优异的成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