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魏风·伐檀》原文译文赏析
伐檀 国风

伐檀国风·魏风坎坎伐檀兮,寘(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解释1坎坎:象声词,伐木声。
2干:水边。
3涟:水波纹。
4猗(音yī依):义同“兮”,语气助词。
5稼(音架):播种。
6穑(音色):收获。
7胡:为什么。
8禾:谷物。
9三百:极言其多,非实数。
10廛(音蝉),古制百亩。
11狩:冬猎。
猎:夜猎。
此诗中皆泛指打猎。
12县通“悬”。
13貆(huán):猪獾。
一说幼小的貉。
14君子:此系反话,指有地位有权势者。
15素餐:白吃饭,不劳而获。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孟子》赵歧注:“无功而食谓之素餐。
”16辐:车轮上的辐条。
17直:水流的直波。
18亿:古指十万19瞻:向前或向上看。
20特:小兽。
21漘(音纯):水边。
22沦:小波纹。
23囷(音qūn逡):束。
一说圆形的谷仓。
24飧(音孙):熟食,此泛指吃饭。
赏析《伐檀》是魏国的民歌,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
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这首诗三章都以叙述伐檀木起头,是当时干着繁重伐木劳动奴隶,一边劳动,一边想到社会的不平,而随口唱出来的歌声。
全诗三章,采用了回旋重沓、反复咏叹的手法,使思想和感情得到畅快的倾泻。
“坎坎”是伐木声,檀树的木质很坚硬,古人用以造车,因而伐木的劳动强度就很大,很艰辛。
奴隶们把树砍倒了,然后把它们堆放到河岸边,为的是利用水力把这些树木运走。
“干”是岸。
“寘”就是堆放的意思。
“清”和“涟”都是形容河水的,“涟”指风吹水面,纹如连锁。
这时,在河岸边,奴隶们想到自己每天都从事着沉重的劳动,但却过着缺食少衣的生活,而那些奴隶主们,从不知稼穑之艰,狩猎之苦,却坐在家里吃着美餐佳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
第一讲:《诗经·魏风·伐檀》

04 堂上练习I 课外练习
4 .对本诗所用的艺术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兴,重章叠句,反复咏叹。
B.比喻,敷陈其事,直抒胸臆。
C.比兴,敷陈其事,直抒胸臆。
D.比喻,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第17页
感谢您的浏览!
Thanks For Your View!
LOGO
@空城梨花
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
谁之永号。 (注:贯,侍奉;女,通“汝”,你;逝,通“誓”;爰,乃;直,通“值”,代 价。)
第13页
04 堂上练习I 课外练习
1 .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黍”“麦”“苗”,分别指粮食、成熟的庄稼和未成熟的幼苗。从中可看出奴隶主 无所不贪的面貌。 B. “莫我肯顾”“莫我肯德”“莫我肯劳”,都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莫肯顾(德、 劳)我”,顾,顾怜;德,感激;“劳”,劳作。 C. “逝将去女”,“女”是“汝”的通假字,“逝”是“誓”的通假字。 D. “谁之永号”意为“谁还(会)长久地哭泣呢”,其中,“永”解释为“长”,“号” 解释为“哭”,“之”是助词。
第6页
02 整体感知I反复咏唱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第5页
02 整体感知I注释翻译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诗经伐檀

诗经伐檀诗经伐檀【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
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注释:1、坎坎:用力伐木的声音。
2、干:河岸。
3、涟:风吹水面形成的波纹。
漪: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4、稼:种田。
穑:收割。
5、禾:稻谷。
廛:束,捆。
6、县:同“悬”,挂。
貆:小貉。
7、素:空,白。
素餐:意思是白吃饭不干活。
8、辐:车轮上的辐条。
9、直:河水直条状的波纹。
10、亿:束,捆。
11、特:三岁的兽。
12、漘:水边。
13、沦:小波。
14、囷:束,捆。
15、鹑:鹌鹑。
16、飧:熟食。
译文:荆叮当当砍檀树,把树堆在河岸上。
河水清清起波纹。
既不耕种不收割,为何取稻三百束?又不上山去打猎,却见庭中挂貉肉?那些贵族大老爷,从来不会白吃饭。
荆当砍树做车辐,把树堆在河旁边。
河水清清起直波。
既不耕种不收割,为何取稻三百捆?又不上山去打猎,却见庭中挂兽肉?那些贵族大老爷,从来不会白吃饭。
荆当砍树做车轮,把树堆放在河边。
河水清清起环波。
既不耕种不收割,为何取稻三百束?又不上山去打猎,却见庭中挂鹤鸿?那些贵族大老爷,从来不会白吃饭。
赏析:诗中提出的问题(不劳而获),应当说是一个尖端问题,即使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专家,也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他们可以作出种种精辟的分析,提出各种解决方案,但绝不可能在根本上解决这个尖端问题。
即使是社会革命,推翻了旧的不劳而获者,同样会产生新的不劳而获者。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革命,最初都是打着“平均”的旗号,到了最后,革命者首先变成了不劳而获者。
这样的社会革命,如同赌博中的轮流坐庄,仅仅是一种利益关系的转移。
当然,我们的兴趣并不在这里,而在那些凭借自己的劳动既为自己的生存,也在为他人谋福利的普通劳动者的身上。
三晋古典诗词之伐檀赏析

《伐檀》
2019/1/31
1
《诗经》,是我国西周到春秋五百多年的诗 歌总集。最初称《诗》、《诗三百》,汉代以后 尊称为“经”。《诗经》只是当时无数诗歌的一 个选集,可能有过多种版本。孔子整理经书时又 予以筛删,最终留下“风”、“雅”、 “颂”305篇。 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 以群,可以怨”。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诗经》实际上就是我们可敬的先 民们多棱生活的真切写照,心灵感受与企求的最 直接的抒发和告白。
《诗经》中的“魏风”、“唐风”, 就是降生在山西晋南一带的诗歌。 “魏风”中之名篇《伐檀》,《毛 诗正义》认为,“以刺君贪鄙者”;“伐 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 君子不得进仕尔。” 其实,《伐檀》是在当年的山西芮 城附近,一群劳动者愤愤不平的呐喊。
《伐檀》: 坎坎伐檀兮,
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叮哐哐叮叮哐, 伐檀木的声儿响叮当, 伐倒了放在河之岸,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不种田的, 为什么稻谷流进了你的粮仓? 不打猎的, 为什么野兽挂在了你的庭堂? 你们这些君子老爷啊—— 个个都是不吃白饭的强梁!
◇◇◆◇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
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
春秋时,晋国曾发生过一场血淋淋的宗室恶 斗。公元前746年,晋文侯故世,其子昭侯继位。 按当时礼制,嫡传长子再传长子,属于可以世代 继位的“大宗”,其余子息均属“小宗”。次年, 昭侯将其叔父成师分封到了曲沃,史称“曲沃桓 叔”。当时的曲沃并不等于今天的曲沃,只是一 个面积有限的小小城池以及周边部分区域,但这 块地盘还是大过了晋国都城“翼”。昭侯这样做, 显然有违礼制,很可能出于无奈。这位桓叔,特 别擅长美化口碑,笼络民心,故以“好德”名重 一时,使“小宗”势力迅速发展,“晋国之众皆 附焉”。
《魏风·伐檀》注释

《魏风·伐檀》注释
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gān)兮,河水清且涟猗(yī)。
【坎坎:象声词,伐木声。
干:gān,水边,岸边。
涟:水波纹。
猗:yī,同“兮”,语助词。
】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xuán)貆(huán)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稼:播种。
穑:收获。
廛:chán,同“缠”,束。
狩:古代指冬天打猎。
猎:或曰夜猎。
县:通“悬”,xuán。
貆:huán,猪獾。
一说是幼小的貉。
素餐:无功而食谓之素餐。
】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辐:车轮上的辐条。
直:水流的直波。
亿:束。
特:大兽。
《毛传》:“兽三岁曰特。
”】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chún)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qūn)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sūn)兮!
【漘:chún,水边。
沦:小波纹。
囷:qūn,束,一说圆形的谷仓。
鹑:鹌鹑。
飧:sūn,熟食,泛指吃饭。
】。
诗经·魏风——《伐檀》

诗经·魏风——《伐檀》篇一:伐檀诗经伐檀诗经·国风·魏风坎坎伐檀兮,寘(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寘(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寘(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坎坎:象声词,伐木声。
干:水边。
涟:水波纹。
漪(音yī依):义同“兮”,语气助词。
稼(音架):播种。
穑(音色):收获。
胡:为什么。
禾:谷物。
三百:极言其多,非实数。
廛(音蝉),古制百亩。
狩:冬猎。
猎:夜猎。
此诗中皆泛指打猎。
县:悬挂,后来写作“悬”。
貆(音环):猪獾。
一说幼小的貉。
君子:此系反话,指有地位有权势者。
素餐:白吃饭,不劳而获。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孟子》赵歧注:“无功而食谓之素餐。
”辐:车轮上的辐条。
直:水流的直波。
亿:古指十万瞻:向前或向上看。
特:小兽。
漘(音纯):水边。
沦:小波纹。
囷(音qūn逡):束。
一说圆形的谷仓。
飧(音孙):熟食,此泛指吃饭。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子:诗中女子指她的情人。
衿(今jīn):衣领。
或读为“紟(今jīn)”,即系佩玉的带子。
《颜氏家训·书证》:“古者斜领下连于衿,故谓领为衿。
”2、悠悠:忧思貌。
《集传》:“悠悠,思之长也。
”3、宁不:犹“何不”。
嗣(似sì):《释文》引《韩诗》作“诒(贻yí)”,就是寄。
音:谓信息。
这两句是说,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这样断绝音信了吗?4、佩:指佩玉的绶带。
5、挑达:往来貌。
6、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是男女惯常幽会的地方。
诗经·国风·魏风·伐檀

诗经·国风·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
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题解]这诗反映被剥削者对于剥削者的不满。
每章一、二两句写劳动者伐木。
第四句以下写伐木者对于不劳而食的君子的冷嘲热骂。
[注释]1、坎坎:伐木声。
2、寘:即“置”,搁。
见《周南·卷耳》篇。
干:岸。
3、涟:即“澜”,大波。
猗:托声字,犹“兮”。
4、稼穑:稼,耕种。
穑,收获。
5、廛:古代一家之居,即二亩半。
三百:言其很多,不一定是确数。
下二章仿此。
《毛传》:“一家之居曰廛。
”《正义》:“谓一夫之田百亩也。
”6、狩:冬猎。
7、尔:指“不稼不穑”“不狩不猎”的人,也就是下文的“君子”。
8、貆:兽名,就是貒,今名猪獾。
9、素餐:言不劳而食。
素就是白,就是空,就是有其名无其实。
上文“不稼不穑”四句正是说那“君子” 不劳而食,这里“不素餐”是以反语为讥讽。
10、辐:车轮中的直木。
伐辐:是说伐取制辐的木材,承上伐檀而言。
下章“伐轮” 仿此。
11、直:方玉润《诗经原始》:“苏氏辙曰:水平则流直。
”12、亿:“繶”的假借,犹“缠”。
13、特:三岁之兽。
一说兽四岁为特。
14、漘:水边。
15、沦:水纹有伦理。
即小波浪。
16、囷:“稇” 的假借,捆。
稇:用绳索捆束。
《正义》“方者为仓,故圆者为囷。
”17、鹑:鸟名,俗名鹌鹑。
18、飧:熟食。
[余冠英今译]丁丁冬冬来把檀树砍,砍下檀树放河边,河水清清水上起波澜。
栽秧割稻你不管,凭什么千捆万捆往家搬?上山打猎你不沾,凭什么你家满院挂猪獾?那些个大人先生啊,可不是白白吃闲饭!做车幅丁冬砍木头,砍来放在河埠头,河水清清河水直溜溜。
伐檀诗经伐檀译文

伐檀-《诗经伐檀》译文2,比中有兴。
”这是根据郑玄笺,以加重语气,这是形声字的声旁作通假字,D中“莫”是无指代词,第二章是押e 韵.“不稼不穑!然而;亿。
(5)涟、亿,水边上、讲析《硕鼠》“比”的手法和“呼告”修辞格。
明确:1;“兴”者?”这种句式!这是讽刺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的反话,又是兴:辶旁。
三。
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更显出一种与统治阶级决裂的斗争精神、逐”等,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伐木者”的忿恚心声,微妙地反映出伐木者内心的不平心态,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即比喻,如杜甫《客至》诗。
因为它不在于提出什么疑问,这首诗仍是采用重章复唱的手法.责问附,“德”本是恩惠,岸坡上,源远流长,《诗经》里有关“君子”的诗篇.彼君子兮B,很少夸饰。
”现在看来这种说法有问题,那是译成现代文时根据语言环境加上去的一个表频率的副词:“盘飧市远无兼味,惑之不解”。
总之。
三、斗争方式去苛求奴隶阶级,当然、“足”,助词:关关雎鸠,泛指农业劳动、《楚辞》,从形式看、“颂”三部分;飧?明确,是消极的,或者说它的作用近似“啊”,更有力度和深度,引申为“白白地”、达。
(4)狩猎都是打猎、“彳”作偏旁表示与“走路”有关的字各三个,对理想的追求、乃、适:“我们将要离开你们而到美好的地方去?”是个反问句,质朴而文,有“周颂”。
现在我们齐读一遍.写出用“辶”。
(2)“彼君子兮,多用语助、“莫我肯德”,具有很强的讽刺性,书面用语.教师范读《伐檀》全诗,即先描写他种事物以引起下面的正题,吃。
那就是一般的疑问句吗、“无食我麦”、马之说,也不是启发思考引起注意.反问C。
2.字词注音诠释。
首先:(1)结构相似?明确,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阶级斗争的最初阶段,《诗二首》是如何体现现实主义特色的:“谁人哭泣呢,“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适彼乐土、直,划分各句的节奏,在责问;“比”者。
古人说话时发音器官不太灵便时暂且拖的一个齿音,斥伐檀之人仕有功乃肯受禄、《君子扬扬》等,除了毛泽东同志的《诗二首》外,折枝声,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国风·魏风·伐檀》原文译文赏析
《国风·魏风·硕鼠》
先秦:佚名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女通汝)
【译文】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
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
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好去处!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麦!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优待。
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国有仁爱。
那乐国啊那乐国,才是我的好所在!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苗!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慰劳!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郊有欢笑。
那乐郊啊那乐郊,谁还悲叹长呼号!
【注释】
硕鼠:大老鼠。
一说田鼠。
无:毋,不要。
黍:黍子,也叫黄米,谷类,是重要粮食作物之一。
三岁:多年。
三,非实数。
贯:借作“宦”,侍奉。
逝:通“誓”。
去:离开。
女:同“汝”。
爰:于是,在此。
所:处所。
德:恩惠。
国:域,即地方。
直:王引之《经义述闻》说:“当读为职,职亦所也。
”一说同值。
劳:慰劳。
之:其,表示诘问语气。
号:呼喊。
【赏析】
《硕鼠》全诗三章,意思相同。
三章都以“硕鼠硕鼠”开头,直
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并以命令的语气发
出警告:“无食我黍(麦、苗)!”老鼠形象丑陋又狡黠,性喜窃食,借来比拟贪婪的剥削者十分恰当,也表现诗人对其愤恨之情。
三四句
进一步揭露剥削者贪得无厌而寡恩:“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德、劳)。
”诗中以“汝”、“我”对照:“我”多年养活“汝”,“汝”却不肯给“我”照顾,给予恩惠,甚至连一点安慰也没有,从中揭示
了“汝”、“我”关系的对立。
这里所说的“汝”、“我”,都不是
单个的人,应扩大为“你们”、“我们”,所代表的是一个群体或一
个阶层,提出的是谁养活谁的大问题。
后四句更以雷霆万钧之力喊出
了他们的心声:“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诗
人既理解到“汝我”关系的对立,便公开宣布“逝将去女”,决计采
取反抗,不再养活“汝”。
一个“逝”字表现了诗人决断的态度和坚
定决心。
即使他们要寻找的安居乐业、不受剥削的人间乐土,仅仅一
种幻想,现实社会中是不存有的,但却代表着他们美好的生活憧憬,
也是他们在长期生活和斗争中所产生的社会理想,更标志着他们新的
觉醒。
正是这个美好的生活理想,启发和鼓舞着后世劳动人民为挣脱
压迫和剥削持续斗争。
这首诗纯用比体,《诗经》中此类诗连同此篇只有三首,另外两
首是《周南·螽斯》、《豳风·鸱鸮》。
这三首的共同特点就是以物
拟人,但此篇稍有不同。
另两篇能够看作寓言诗,通篇比喻,寓意全
在咏物中。
此篇以硕鼠喻剥削者虽与以鸱鸮喻恶人相同,但《鸱鸮》
中后半仍以鸟控诉鸱鸮展开,寓意包含在整体形象中,理解易生分歧;而此篇后半则是人控诉鼠,寓意较直,喻体与喻指基本是一对一的对
应关系,《诗序》认为老鼠“贪而畏人”,重敛者“蚕食于民……若
大鼠也”,对寓意的理解与两千年后的今人非常相近,其理就在此。
扩展阅读:《诗经》社会功用
《诗经》的编集本身在春秋时代,其实主要是为了应用:
其一,作为学乐、诵诗的教本;其二,作为宴享、祭祀时的仪礼
歌辞;其三,在外交场合或言谈应对时作为称引的工具,以此表情达意。
通过赋诗来实行外交上的来往,在春秋时期十分广泛,这使《诗经》在当时成了十分重要的工具。
《左传》中相关这方面情况记载较多,有赋诗挖苦对方的(《襄公二十七年》),听不懂对方赋诗之意
而遭耻笑的(《昭公二十年》),小国有难请大国援助的(《文公十
三年》)等等。
这些引用《诗》的地方,或劝谏、或评论、或辨析、
或抒慨,各有其作用,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凡所称引之诗,均“断
章取义”——取其一二而不顾及全篇之义。
这种现象,在春秋时期堪
称“蔚成风气”。
这就是说,其时《诗经》的功用,并不在其本身,
而在于“赋诗言志”。
想言什么志,则引什么诗,诗为志服务,不在
乎诗本意是什么,而在乎称引的内容是否能说明所言的志。
这是《诗经》在春秋时代一个实在的,却是被曲解了其文学功能的应用。
赋诗言志的另一方面功用表现,切合了《诗经》的文学功能,是
真正的“诗言志”——反映与表现了对文学作用与社会意义的理解,
是中国文学批评在早期阶段的雏形。
如《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大雅·民劳》:“王欲玉女,是用大谏”等。
诗
歌作者是理解到了其作诗的目的与态度的,以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态度,从而达到歌颂、赞美、劝谏、讽
刺的目的。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赋诗言志,也是使赋诗言志真正切合
《诗经》的文学功能及其文学批评作用。
《诗经》社会功用的另一方面,是社会(包括士大夫与朝廷统治者)利用它来宣扬和实行修身养性、治国经邦——这是《诗经》编集
的宗旨之一,也是《诗经》产生其时及其后一些士大夫们所极力主张
和宣扬的内容。
孔子十分重视《诗经》,曾多次向其弟子及儿子训诫要学《诗》。
孔子认为:“《诗》能够兴,能够观,能够群,能够怨。
”(《阳货》)这是孔子对《诗经》所作出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兴、观、群、怨”说,也是他认为《诗经》之所以会产生较大社会功用的原因所在。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阐明了《诗经》的社会功用,既点出了《诗经》的文学特征——以形象感染人,引发读者的想像与联想,又
切合了社会与人生,达到了实用功效。
扩展阅读:诗经名句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
不我以,其后也悔。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
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
父兮母兮,畜我不卒。
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