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阔时节

合集下载

傈僳族传统节日是什么

傈僳族传统节日是什么

傈僳族传统节日是什么不同民族的发展历程中,会经历不同的事情,因为经历的事情,也会有不同的信仰。

而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就是根据这个民族所经历过的事情,所信仰的宗教而成立的,所以不同的民族会有不一样的传统节日。

傈僳族传统节日有哪些?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傈僳族传统节日,希望大家喜欢!傈僳族的传统节日1.刀竿节刀竿节,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沪水一带傈僳族人民的传统节目,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历时一天。

刀等节由来已久,相传明朝外敌入侵云南边界,当时的兵部尚书王骥奉命率兵前往,在滇西北战场上,依靠当地傈僳族人民团结战斗,一很快取得了胜利。

不料班师回朝途中,于二月初八日被奸佞所害。

为了纪念反侵略的英烈,当地人民以上刀竿来表示保卫祖国疆土、反对入侵者的决心,定此日为刀等节。

爬刀竿前一天晚上,在广场中央燃起四准通红的炭火。

五个保悍而又灵巧的中年男子赤脚在火堆中间跳跃,时而腾空,时而落下,时而扑向火海,时而翻滚前进,无数金光灿烂的火星,在他们的身边脚下飞舞。

他们用双手捧起通红的火球;先6快地在脸上“擦洗”一下,然后在手上飞快地把功揉搓。

周围的观众在欢呼声中欣赏院火的绝技。

节日里,妇女们穿着镶花边的黑色上衣和点缀着各种银饰物的花裙,佩戴耳环、项链等首饰,风采过人。

男人穿着麻布短衣裤,腰系红黄长带,)小腿系吊简,腰佩长刀,肩挎箭包,英姿勃勃。

节目的广场上,坚趄两根二十米高的树干,四周用藤蔓拉紧固定,树杆上厂插有三十六把明晃晃的长刀,作为向上攀登的横档,刀刃向上,寒光逼人,谓之“刀竿午间。

鞭炮齐鸣,锣鼓震天”。

身穿大红抱、头缠红布包头、赤脚的五名“玩火者”,齐涌至等下,围绕刀竿唱歌跳舞,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飞上刀竿。

双手紧提刀面,运足气的脚掌斜置在锋利的刀刃上,勇敢、灵巧地向上攀登。

全场鸦雀无声,大家屏住。

呼吸仰面观看。

对他们的气功绝技赞叹不已。

僻僻叭叭的鞭炮声来自竿项优胜者,响彻云霄。

全场欢呼跳跃,争相向爬杆者敬献美酒。

傈僳族的阔食节你知多少

傈僳族的阔食节你知多少

傈僳族的阔食节你知多少一.傈僳族的阔食节阔食节是傈僳族的传统节日,又名迎新节。

在每年公历12月20日举行。

节日前,傈僳人家宰猪杀羊,酿制水酒,做好玉米耙耙,互相馈赠,祈求新年丰衣足食。

青年人则在村头寨场扎彩门,围起活动场。

节日这天早上,各家各户争先采来青松枝叶,铺撒屋中,插在门口,以示吉祥。

然后,人们身穿节日盛装聚集在所属村寨公共场所,由祭师毕扒主持,举行除旧迎新的仪式。

仪式开始,将一棵松树栽在草坪中央,树枝上挂弩箭和姑娘们精心绣织的飘带衣物。

树下放一个装满荞麦的大箩,周围摆上12小箩荞麦、12坛新酒,以象征一年十二月。

毕扒站在中间,念诵民族历史,祝福新年吉祥如意。

接着,毕扒带着12对男女青年吹起葫芦笙,唱起欢乐的山歌,到山林里抬来12棵小松树,栽在12个小谷箩的旁边,意为接回了吉祥的新年。

继而将12坛荞麦酒分斟给大家喝,并开始射弩、跳舞、对歌和荡秋千活动。

全村男女老少均陶醉在节日欢乐的气氛中。

阔时节射弩比赛无须报名或交费,人们把自愿带来的油煎粑粑、肉成当箭靶,射手们按先后顺序进行比赛,谁射中了,粑粑和肉片就归谁。

射得粑粑和肉片最多的人,就是最优秀的射手。

节日热闹非凡,打跳对歌,射箭比赛等丰富多彩,风情浓郁。

各地傈僳族过“阔时节”的时间各不相同。

1990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把每年的12月20日定为傈僳族“阔时节”的法定日期后,丽江华坪县把“阔时节”也定在12月20日。

节日热闹非凡,打跳对歌,射箭比赛等丰富多彩,风情浓郁。

各地傈僳族过“阔时节”的时间各不相同。

1990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把每年的12月20日定为傈僳族“阔时节”的法定日期后,丽江华坪县把“阔时节”也定在12月20日。

二、“阔时节”是傈僳族盛大的传统节日。

在傈僳语中,“阔”是年的意思,“时”是新的意思。

“阔时节”译为汉语,即“新年节”。

傈僳人过“阔时节”的时间,各地不同,有些地方在农历十一月属龙、蛇那几日过。

节前,用锥栗树枝将屋内屋外打扫干净,之后,在大门前竖一棵青松。

傈僳族阔时节的由来作文

傈僳族阔时节的由来作文

傈僳族阔时节的由来作文阔时节的的时间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到七月之间,也就是傈僳历的第五个月到第六个月。

这段时间是傈僳族的传统节日,又是一个重要的农耕季节。

傈僳族相信在这段时间,大地会孕育出丰收的粮食,因此他们会在这个时候举行各种活动来祈求风调雨顺和丰收的好运。

阔时节不仅是庆祝丰收的节日,更是傈僳族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阔时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傈僳族的宗教信仰。

傈僳族是一个信奉自然神的民族,尊崇神灵并且相信自然界的力量。

他们相信在阔时节这个特定的时间里,大地和自然会给予他们丰收和善良的祝福。

为了感谢神灵和大自然,傈僳族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并制作丰富多彩的宗教祭祀用品。

在祭祀的仪式中,傈僳族会与神灵交流,祈求他们的祝福和保佑。

除了宗教信仰的因素,阔时节还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

在这个时候,傈僳族的田地里已经播种下了水稻、小麦、玉米等丰富的粮食作物。

当稻谷翠绿,麦苗欣欣向荣时,傈僳族人便开始了阔时节的准备工作。

他们会打扮整齐,头戴花环,身穿节日盛装,分别从各自村寨聚集到一个指定的地点,共同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和各种庆祝活动。

在阔时节的仪式中,最重要的就是祭祀了。

祭祀的仪式以火焰和鞭炮的声音为开场,祭祀师手执铜镜在火光中摇动,鞭炮声中奏着神秘的乐曲。

接着,祭祀师开始了祈祷,他们向神明祈求风调雨顺,丰收和家族的平安。

祭祀师还会在祭祀仪式上唱祭文,祈祷着神灵的保佑。

整个仪式充满了神秘而神圣的氛围,人们会心诚祈愿,恳切地向神灵祈祷和祭祀。

在祭祀仪式之后,傈僳族人们还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例如舞蹈表演、歌唱比赛、马术竞技等,各种民俗活动丰富多彩。

其中,歌唱比赛是阔时节庆典的一大特色,傈僳族人会互相比赛唱歌,展示自己的歌喉和音乐才华。

此外,马术竞技也是阔时节的一大亮点,傈僳族人会骑马表演各种高难度的节目,展示他们的巧技和勇气。

阔时节的庆祝活动持续数日,期间还有各种民间集市、商品交易以及家庭聚会等传统活动。

傈僳族刀山、火海节目介绍

傈僳族刀山、火海节目介绍

上刀山、下火海表演节目一、起源与寓意上刀山、下火海原是傈僳族一种传统的祭祀活动,是为了祈求上苍降福人间,驱魔消灾,保佑族人平安无灾、庄稼丰收和家畜兴旺,现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傈僳文化表演节目。

傈僳族认为,自然界万物有灵,对万物崇拜,因有了崇拜而产生了祭祀。

苗尾乡表村一带一般在“阔时”(傈僳族春节)期间进行,它预示着新生命的开始:春天来临,大地苏醒,万物生长。

以前如果有人生病且长时间不见好转,家人就要请“尼扒”(傈僳祭师)为其举行上刀山活动,把病人的衣裳系在“尼扒”身上,等“尼扒”上刀山下来,再把衣裳穿在病人的身上,这样病人就会痊愈。

刀山的刀杆长度依所绑长刀数量来定,一种绑36把刀,另一种绑72把刀(一般绑36把刀,如果遇到喜庆日子就绑72把刀)。

刀口朝上,刀把左右岔开,在刀杆底部、中部和上部分别绑上三道交叉的刀,形成剪刀口。

关于36把刀的寓意,有很多种说法。

一说36把刀代表一年中的360天。

另一种说法认为,傈僳族男人36岁要过一生中最重要的槛,所以要上36把刀,过完36岁这个本命年门槛之后就会万事大吉,长命百岁;上、中、下三个剪刀口喻示每个人一生中要经历三道槛;四周的4条绑索分别代表四方神位和春夏秋冬四季。

下火海淬火浴、炼铁脚,铸就上刀山勇士“冉克扒”具有神赐力量,能上刀山与神沟通并全身而退。

这一活动具有突出的“火崇拜”色彩,体现了傈僳族对火的崇拜和对生活红红火火的追求。

二、表演内容(一)上刀山表演内容和程序大致如下:男女青年围着刀山,以欢庆的舞蹈欢迎“尼扒”和三个上刀山入场—验刀剪彩、祭神(唱傈僳“木广”歌)—敬酒赐神力于“冉克扒”—“冉克扒”脱鞋亮掌—“冉克扒”甲上刀山—到顶洒甘露(求风调雨顺、万物生长、庄稼丰收、福临人间、祛病消灾)—下杆—“冉克扒”乙上刀山—到顶洒钱币求财富—下杆—“冉克扒”丙上刀山—到顶瓜果烟糖(生活甜蜜幸福)—下杆——“冉克扒”们与观演者握手赐福(有福同享),然后在人们共同热烈的“瓜七七”(傈僳跳舞)中结束。

傈僳族节日文化

傈僳族节日文化


傈僳族为氐、羌族后裔,即藏缅语族 的一支,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语言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原来有 文字,但很不完善,1957年创制了以 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

傈僳族能歌善舞,每到收获、结婚、出猎 和盖房等时节,他们都要尽情地歌舞。傈 僳族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祖先。傈僳族非 常喜爱唱歌对调,有“盐,不吃不行;歌, 不唱不得”之说。民歌朴素感人,曲调丰 富,传统舞蹈多为集体舞,有模仿动物的, 也有表现生产生活的。传统乐器有琵琶、 口弦、四弦和芦笙等。
刀杆节

刀杆节是傈僳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怒 江福贡、碧江、泸水一带。每年农历二月 初八举行,为期一天。过节时,会场中央 竖二三根20米长的粗大木竿,竿上插30多 把长刀,刀刃向上,称“刀竿”。爬竿的 人多为壮年人,身穿红布衣裳,头缠红包 头号,光足。在绕竿歌舞后,跃上刀竿, 踩着刀刃向上攀登。至顶时,掏出鞭炮鸣 放,观众报以掌声和欢呼,并敬献美酒。 节日里,还举行对歌、荡秋千、丢烟包等 活动。
节日

傈僳族节日众多,规模较大的有“阔 时节”、“春浴节”、“刀杆节”、 “尝新节”、“拉歌节”、“射弩会” 等。
阔时节

“阔时节”,亦作“盍什节”。“阔时” 是傈僳语音译,为“岁首”、“新年”之 意。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因过去 多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日期,故各地没 有统一、确定的节期。一般多在公历12月 下旬至第二年1月举行。1993年12月,云南 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决定,每年 12月20至22日为阔时节,以便让各地傈僳 族同胞能同迎新年,共庆佳节。
春浴节

怒江地区的傈僳族同胞有的还要前往泸水 县登埂澡塘参加“澡塘赛歌会”活动。 “澡塘赛歌会”即“春浴节”,是傈僳族 的传统节日盛会。现多于傈僳新年的正月 举行。地点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首府六库 市以北10余公里处的登埂、马掌河等温泉。

傈僳族阔时节民族风俗杀年猪作文600字

傈僳族阔时节民族风俗杀年猪作文600字

英文回答:It is an important festival in the traditions of the nation and a harvest day. As a traditional symbol of family well—being, the Zen people practice annual pig killing every day. A fine selection was made and a village—wide festival was held the previous night to kill pigs as soon as peace and harvest were established.傈僳族阔时节是该民族传统重要节日,亦为丰收日。

按传统,傈僳族人视年猪为家庭幸福吉祥之象征,故每逢阔时节均进行年猪杀戮仪式。

人们精心选拔健美年猪,并于前一日晚举行全村祭祀活动,祈求平安和丰收后即刻杀猪。

Every year after the New Year, the village's Zen people wear beautiful festivities, and their families are extremely well—placed for this important holiday. As soon as the pigs are killed, we'll all get together, either skinned or slaughtered or busy burning water. And then we're enjoying a delicious collection of sausages and meat, and the whole village is filled with joy and excitement. Folklore events, dragon lights, lions, etc. will also be held to involve all in the joy and happiness of family reunification and national unity. It is only on this day that wecan truly appreciate that unity and happiness.每年过年的时候,我们村的傈僳族人都会穿上漂亮的节日服装,家家户户都布置得异常精美,迎接这个重要的节日。

傈僳族节日大全与习俗(华坪傈僳族神秘的阔时节仪式)

傈僳族节日大全与习俗(华坪傈僳族神秘的阔时节仪式)

傈僳族节日大全与习俗(华坪傈僳族神秘的阔时节仪式)对于少数民族,小时候总觉得他们很神秘,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文化,有跟我们不一样的习俗,甚至五官也比我们汉族更立体。

今天,专业人士将带领大家了解一下傈僳族的“新年”——阔时节。

“阔时节”是傈僳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傈僳族人民欢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幸福吉祥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新年。

砍来一棵松树栽在寨子的草坪中央,树枝上挂上弩箭、挎包、火铳、刺绣品、新衣服等。

树下放一个装满五谷杂粮的大谷箩,谷箩旁置一个羊或猪的头,象征六畜兴旺。

以此为中心,四周围放十二小箩粮食或十二个粑粑,十二碗新酒,每个小箩中插一节松枝,取意象征一年有十二个月。

泥扒站在中间,吟唱迎新词,迎新词的内容是叙述祖先们怎样战胜自然。

大意是:今天“阔时”到来了,你们的子孙理当杀猪宰羊孝敬你们,唤来你们的灵魂和我们一起共庆这欢乐的“阔时”,愿我们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吉祥如意”……。

十二个男青年和十二个女青年四周应合。

当唱到辞旧迎新一节时,泥扒带着二十四个男女青年吹起葫芦笙,唱起欢乐的山歌,到山林里抬来十二棵小松树,栽在十二个小谷箩的旁边,意为接回了吉祥的新年。

新年接回来后,泥扒高喊着告诉大家,吉祥的新年接来啰。

在场的众人齐答:新年好、吉祥如意!丰收的新年接来啰。

众人齐答:六畜兴旺了,天天有肉吃啰!此时,此起彼伏的应合声,热闹非凡,气氛祥和,使整个节日达到了高潮,这时酿制了一年的十二坛粮食酒打开了。

十二对男女青年把坛中的新酒分斟给大家喝。

此时泥扒高举碗中酒,吟唱到:愿大家在这新的一年里,万事顺利,有吃的、有喝的,有花不完的钱,有穿不完的衣。

喝了这碗“阔时”酒,你将在新的一年里更加吉祥如意,百病不生。

在场的众人端着碗中的酒,随着泥扒的祝词,齐声应合:哆(喝)。

愿我们万事如意,吉祥幸福。

最能代表这一古老仪式的是:华坪县通达乡白姑河石对窝等地。

他们从正月初二到初七,以自然村寨为单位,按照安排程序,每个寨每年每户承办一次,轮流转。

【推荐下载】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阔时节放假时间-推荐word版 (1页)

【推荐下载】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阔时节放假时间-推荐word版 (1页)

【推荐下载】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阔时节放假时间-推荐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阔时节放假时间
大家知道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阔时节放假时间是哪几天吗?节假日小编下面
来为大家介绍。

“阔时”是傈僳语的译音,即过年。

“阔时”节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各村寨过节的时间各不相同,一般在农历十二月初五
到第二年正月初十这段时间内,前后约有一个月。

这期间正是樱桃花开的季节,所以每年樱桃花开时就是傈僳族过年的日子。

1989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条例
颁布实施后,把每年的12月20日定为傈僳族“阔时”节的法定节日,放假一天。

1993年,州政府再次调整将每年的12月20~22日的“阔时节”定为法定
节日,将原来的放假一天改为三天。

傈僳族在云南省怒江流域分布最为集中,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中国唯一的
傈僳族自治州。

州内各地“阔时”节也不一样。

福贡、碧江的傈僳族过“阔时节”,在过节期间每人都穿上最好的衣服庆祝节日,举行打秋千、跳高等体育
竞赛。

男青年怀抱琵琶,邀请姑娘到野外唱歌跳舞;或到怒江边的沙滩上进行“沙滩埋情人”的游戏和划竹筏竞赛。

老人则喝酒“唱调子”,唱累了,喝一
碗水酒,休息一会儿,接着再唱,一连唱几天几夜。

泸水一带的傈僳族在“阔时”节期间还举行上刀杆、赛弩、赛歌、“澡塘会”等活动。

总之,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阔时节放假时间是每年的12月20~22日。

遇双
休日则补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傈僳族节日民俗活动
傈僳族节日众多,规模较大的有“阔时节”、“新米节”、“刀秆节”、“火把节”、“收获节”、“澡塘会”、“拉歌节”、“射弩会”等。

“阔时节”,亦作“盍什节”。

“阔时”是傈僳语音译,“岁首”、“新年”之意。

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因过去多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日期,故各地没有统一、确定的节期。

一般多在公历12月下旬至第二年1月举行。

1993年12月,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决定,每年12月20至22日为阔时节,以便让各地傈僳族同胞能同迎新年,共庆佳节。

盍什节,也作“阔时节”。

“盍”是年,“什”是“新”的意思,即是新年。

过去,傈僳族在习惯上以十二属相推算日子,一个月份作三二,没有闰月,也不像夏历那样分大小月。

“盍什节”是傈僳族最主要的节日,所以人们从很早就开始进行筹备。

首先准备过年用柴禾,进入十二月中旬,要用十多天砍过年用的柴,最起码也要够十三天所用的。

在二十六、二十七两天(傈僳历时猪日和鼠日)舂醮,准备好13天吃的粮食。

二十八日〈兔日〉杀猪宰羊煮酒,清扫房间。

二十九日〈龙日〉,蒸天雄米饼,这是为死去的祖父母、父母和兄弟等近亲上供用,同时也是过年期间家人食用的糕点。

这种糕饼不同于其他食物,除去婚丧事外,一年就做这一次。

这一天还要采折松树枝,松枝数目要与全家男人人数相同,他们以为松树四季常青,枝上出油,能去疾病。

三十日(蛇日)是除夕,晚上全家人无论有什么事都要回到自己家里。

从除夕开始,禁止到别人家去,即使是分了家的父子兄弟家也不能来往,直到初三后才解除限制。

一、二、
三、五、七、九、十三,全家必须吃干饭,认为只有这样才不生病。

十三日结束。

“澡塘赛歌会”,又称“春浴节”,也是傈僳族的传统节日盛会。

现多于傈僳新年的正月举行。

地点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首府六库市以北10余公里处的登埂、马掌河等温泉。

届时,邻近各县、区的群众身着盛装。

携带
干粮、行李,甚至炊具纷至沓来。

平时寂静的温泉,此时处处帐篷林立,人头攒动,欢歌笑语,热闹非凡。

过去以洗浴治病为中心的春浴节,现在成了人们休闲度假、歌舞狂欢的节日。

尤其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几十人一帮、数百人一伙,赛歌、对诗,寻找爱的伴侣,通宵达旦,乐此不疲。

“江沙埋情人”,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一带傈僳族青年的传统节日娱乐、求偶活动。

每年正月初四、初五左右举行。

届时,男女青年们欢聚怒江河畔,歌舞嬉戏。

还要在同伴的帮助下,在沙滩上挖出沙坑,将意中人抬入“埋葬”,并装出非常悲伤、痛哭流涕的样子,唱丧歌,跳丧舞。

取闹过后,才将意中人拉出。

他们认为,通过这一活动,一来表示恋人间感情的真挚与深厚,二来可以将附在意中人身上的“死神”埋掉,使意中人健康长寿。

除此活动外,福贡一带的傈僳族青年还要举行“头顶射鸡蛋的”射弩比赛。

比赛时,男青年身背箭包,手持弩弓,自己的心上人头顶扣一碗,碗底上置鸡蛋一枚(或头顶一木碗,碗中盛米、置鸡蛋)为靶,站于几米之外。

比赛开始,男青年不慌不忙,拉弦搭箭,扣机击发,只听“啪”的一声,蛋花飞溅,心上人则安然无恙,顿时,场上爆发出一片热烈的掌声。

这是一项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比赛,是比技术、赛胆量、见真情的活动。

当然,技术不精的小伙子,宁可射不中鸡蛋,也不会伤了心上人的。

刀竿节是傈僳族又一个重要的节日,傈僳语叫“阿堂得”,意思是爬刀节。

云南腾冲、保山、怒江等地在每年二月初八举行称作“上刀竿”、“下火海”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或形式的活动。

1985年初,“上刀竿”被正式列为云南省不数民族传统节日之一。

“爬刀竿”那天上午,人们用藤蔑框围住场地,20多个汉子捆扎刀竿:
把两棵十
四、五米长的红木树杆像梯子似的并排,其间用36或72把寒光闪闪的长刀作为横档,用竹子、藤条绑牢,刀刃朝上,刀梯成一字形,有三或六处呈“×”字形,顶部挂有红旗和鞭炮,树杆系满了红、黄、绿各种纸花。

鼓和鋩锣齐鸣,在主持者指挥下,他们喊着有节奏的雄壮号子,把刀杆缓缓升起、竖立,四周用水广藤拉紧固定。

一会儿,当鞭炮响起,头一天“踏火海”的八个勇士裹着红布包头巾,身穿红袍,健步来到刀杆下,把斟好的大碗白酒一饮而尽,随
后纵身跳上刀杆,鱼贯而上,双手攀住刀口、赤脚斜放在刀刃上,手脚交替,勇敢、机智、灵巧地攀登而上。

先上者的胜。

“除牛刑”。

武定、禄劝一带傈僳族群众每年大年初一要除牛刑。

据说牛原来是天神,因犯法而被罚到地下人们服苦役的。

因此每年这始,人们要祷告上帝,说牛在过去的一年里为人耕地,给人们带来了吃和穿,祈求上帝减免牛的罪,让其将来仍然回到天上去。

故而叫做“除牛刑”,即替牛赎罪之意。

初一的早晨,在人们吃饭之前的三十晚上煮好的肉汤、肥肉、盐拌米饭先喂牛,至少要喂用以耕地的牛。

早饭后各家(当然是有牛的)安排未婚的男或女去放牛。

这一天,全村的牛都被赶到同一个方向的山上去放牧。

新米节。

每年十月下旬是傈僳族的新米节。

这时节,玉米黄了,稻谷黄了,满怀丰收喜悦的傈僳人不由欢腾起来:
“新米节到了!新米节瓜切切(跳戛)!”新米节时,傈僳族人背着背篓,提着蔑筐,到田里拔来金黄饱满的谷穗,拿回家用饭碗刮落谷粒,谷草留作第二的秧草。

新谷放进锅炒脆,再倒进碓窝舂成米。

蒸熟了的新米饭全倒在簸箕上,与热气腾腾的肉、肉汤反复搅拌好。

这时,满屋子香气飘散,逗得馋猫和家狗团团转。

一家子人亲亲热热,高高兴兴围坐在桌前。

且慢,人是不能先吃的,必须给狗一碗新米饭之后,全家人才能拿起筷、端起碗,开始吃香喷喷的新米饭。

新米节的晚上,一家人喜气洋洋地围坐在火塘旁,说着白话,喝着米酒,谈笑歌唱。

然后男女老少到寨子中手拉手,脚合脚,一般要跳个通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