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村”变身乡村振兴“样板村”——记武隆区芙蓉街道堰塘村三年美丽“蝶变”之路
海雀村:从食不果腹到美丽富庶的蝶变

海雀村:从食不果腹到美丽富庶的蝶变
佚 名
【期刊名称】《农家之友》
【年(卷),期】2013(000)002
【摘 要】说起如今的幸福生活,70多岁的苗族老大娘安美珍激动地说:“现在日
子好啊!房子修好了,家里也有粮食了,还喂了过年猪!谢谢党和政府啊!”在贵州海
雀村,安美珍老大娘是个代表人物,她的生活记录了海雀村从贫穷到富庶的变迁。
【总页数】1页(P28-28)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327
【相关文献】
1.海雀村:从食不果腹到美丽富庶的蝶变2.海雀蝶变3.乌金之海 美丽蝶变4.打造美
丽乡村人居环境样板标杆——茯苓村:从典型贫困村到生态产业园的蝶变之路5.
良洞村:从农村小屯到美丽乡村的蝶变“三部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措施——以句容市唐陵村为例

第3期(总第375期)2021年3月No.3MARConstruction Measures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aking Tangling Village in Jurong City as an ExampleFu Ao,Zhang Chaoyue,Cao Hui,Zhou Qingqing,Jia Sizhen(Jiangsu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Jurong 212400,Jiangsu,China)Abstract :Tak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s the background,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of nursery stock,taking Tangling Village in Jurong City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angling village,analyzes its develop ‐m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in other regions.Key words :beautiful countryside,characteristic industry,rural revitalization唐陵村位于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地处茅山西南脚下,是典型的丘陵地带,近年来,随着乡村的不断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江苏省“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江苏省创业孵化基地、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江苏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江苏省四星级旅游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
乡村振兴示范村新闻作品简介范文

乡村振兴示范村新闻作品简介范文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乡村振兴示范村新闻作品简介范文篇1一、基本情况目前,我县20xx年共有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村8个,其中:州级示范村2个,分别为xx镇共和村甘溪自然寨、蓝田镇坪寨村曾家等自然寨。
县级示范村6个,分别为高酿镇地良村、凤城街道南康村、邦洞街道赖洞村、坌处镇三门塘村、远口镇青云村、石洞镇槐寨村。
二、工作推进情况(一)规划设计。
州级示范村聘请具有城乡规划编制甲级资质的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一方案两规划”和“一图一表一说明”,即试点工作方案、试点村庄规划、试点产业规划和一张规划图、一张项目表、一张说明书。
两个示范村的规划设计已经“三审三改”,即县级初审(一改)—州级初审(二改)—州级评审(三改),今天将提交县委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审定“一方案两规划”。
县级目前正在聘请第三方编制“一方案两规划”。
(二)项目实施。
目前,两个州级示范村仅实施两个项目(一村一个),其中:xx镇x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万元,已完成项目设计;蓝田镇坪寨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万元,正在进行项目设计。
三、存在问题和困难1、资金困难。
20xx年州级示范点建设资金,仅匹配了东西部协作资金万元,无其他资金来源。
在县级财政紧张的情况下,难以按照规划年度时间进行项目实施。
2、开工率低。
规划了项目,没有资金实施,除东西部协作项目外,20xx年示范点规划的项目均未开工。
导致示范点建设成效不明显。
四、下步打算1、加强项目申报。
示范点按照规划设计项目分类向县级相关行业部门申报,争取部门的专项资金。
县级相关行业部门要将资金和项目向示范点倾斜,全力支持我县州、县两级示范点建设工作。
2、加强政策宣传。
要采取通俗易懂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乡村振兴和示范点建设的相关政策,发动和引导广大群众投入到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中来,只有依靠群众力量才能快速推进示范点建设工作。
乡村振兴示范村新闻作品简介范文篇2今年以来,xx镇xx村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要求,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深入开展农村“三大革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取得实效。
从“贫困村”变化 解读新时代中国扶贫的精神硬核——来自艳山红

从“贫困村”变化解读新时代中国扶贫的精神硬核——来自艳山红村的调查报告2019年12月26日,新华社播发新闻特写《一个贫困村的21份入党申请书》,再次将人们的目光牵引到重庆市武隆区羊角镇艳山红村,这个乌江边的“纤夫村”。
这21份入党申请书,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见证了艳山红村唤醒曾经的“劳模村”的初心。
“贫困村”到“网红村”的蜕变艳山红村地处武陵山深处。
1958年,这个小山村因为“在石头缝里造田储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
村里先后出过10多个各级劳动模范,一度是远近闻名的劳模村。
然而到2014年,它却成为了“烂泥坝”贫困村,全村贫困发生率16.2%。
劳模村怎么变成了贫困村呢?2017年底,武隆区委组织部从区总工会选派游四海同志进艳山红村担任第一书记。
游四海进村后马上开始调研,对全村扶贫工作摸底。
经调查,发现主要存在这些问题:以前,艳山红村村民们思想较为落后,部分村民甚至存在“望人穷”思想;村民对干部不信任,不少村民形容从前的村干部◇ 文| 姚茂华 谢正发 沈江涛 图| 游四海“公私分不清、村民喊不动、产业搞不活”。
在这样的状况下,村委会各项决策、发展项目难以实施,曾经为引进一个产业项目,村干部和村民谈了3天,村民视土地为命根子,怎么说都不肯流转,见辛辛苦苦引进的产业“黄”了,村干部气得把合同扔进水塘。
病根找到后,游四海组织村支两委开会,结合精准扶贫的政策要求,讨论形成《艳山红村三年发展规划》:打造乌江流域“纤夫文化第一村”,发展乡村旅游,实施农村“三变”改革,以股份制发展村集体经济推进脱贫攻坚任务。
找准了路子,就凝聚了发展共识。
2018年,艳山红村建设“村理事会+分支部理事会+村民小组理事会”三级自治体系。
驻村工作队收集了一份名单,记录了村里在外能人的信息。
春节期间,一看到能人回来,驻村队员就上门拜访,动员他们加入理事会,支持村里发展。
之后,艳山红村又成立了志愿服务队、巾帼服务队、党员先锋队,村民们的“精气神”焕然一新。
吴川三浪村从“会”养鸡到“慧”养鸡

吴川三浪村从“会”养鸡到“慧”养鸡作者:伍超黄泽来源:《源流》2024年第01期利用智能机器批量孵化鸡苗,为鸡配备全自动喂料机,经过环保发酵工艺系统处理的鸡粪,每吨能卖600元……冬至前夕,笔者在吴川市老区樟铺镇三浪村采访时了解到,该村悉心推动传统养鸡业转型升级,依靠科学养鸡、智慧养鸡新模式,实现养鸡产业规模化、数字智能化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赋能“百千万工程”,推动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
目前,三浪村拥有现代化全自动电脑控制孵化机400多台,育雏、育成、产蛋鸡笼各68万套;常年存栏优质母代种鸡110万羽,年孵化育种鸡苗1.3亿羽。
三浪村从鸡蛋到鸡苗、种鸡、肉鸡、鸡粪,已建成一条完整的生态产业链。
据悉,三浪村将持续通过科技赋能,普及现代化育养新技术,提升三浪孵化鸡苗品种品质,不断深入拓展开发延长产业链,推动鸡苗孵化及其关联产业高质量发展,让数字化养鸡成为乡村振兴的一股新力量。
传统养鸡业全面升级为“数字智能化”笔者与吴川市樟铺镇相关领导探访老区专业养鸡三浪村。
进入村子后,一栋栋泥砖裸露的三四层楼房映入眼帘,镇领导介绍,像这样的现代化多层楼房式鸡舍,三浪村有60多栋,各场配有饲料房、打料机房;各场道路硬底化,防疫、消毒、环保设施齐全。
笔者走进一间鸡舍,只见一排排、一层层鸡笼排列整齐,一只只蛋鸡争先啄食槽内的饲料。
工人們推着蛋筐,手脚轻快地捡拾着蛋槽内的鸡蛋,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全自动的喂料机和鸡粪收集系统,一改普通养鸡场给人留下的脏乱差印象。
三浪村种鸡繁育与养殖历史悠久,全村共1356户,总人口近7000人。
上世纪30年代开始,该村就开始进行孵化产业的摸索;80年代初,村中就遍布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
近年来,三浪村依靠科学养鸡、智慧化养鸡新模式,实现养鸡产业规模化、数字智能化发展,推动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夯实群众增收致富的基础,探索出了一条依托鸡产业发展,拓宽乡村振兴之路的新路径。
让鸡住进恒温室、吃上营养餐、喝上干净水,不仅提高了鸡的成活率,也大大减少了用工成本。
原隆村:新时代的小康村

原隆村:新时代的小康村
原隆村位于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境内,是一个集中式居住的农村村庄,近年来,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原隆村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变化。
现在,原隆村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以农业、旅游、养生为主的小康村。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隆村的农业产业逐渐壮大,农村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
现在,原隆村的农业产业以玉米、马铃薯、高粱等作物为主,每年的收成非常可观,在供应本地市场的同时,还向周边地区提供着优质的农产品。
得益于农业的发展,村里的民众收入逐年提高,村庄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美丽的景色是原隆村吸引游客而来的原因之一。
原隆村四周环绕着群山,溪流环抱,景色十分秀美。
村庄内有着古老的汉墓和古朴的土楼,游客可以到处浏览古朴的风景。
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把家里的空闲屋子改成了客房,来吸引外来游客,也为自己增加一份收入。
村庄旅游业的兴盛,为村庄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除了发展农业和旅游业外,村庄还大力推进了养生产业。
村里的水质非常好,可生产无污染的有机蔬菜和药材,具有很高的市场前景。
目前,村里已经有多家养生会所和药膳餐馆,通过品尝村里的特色食品和养生饮品,游客可以感受到健康养生的魅力。
同时,养生产业也为村庄的创业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总之,原隆村在新时代的发展中,持续不断地推进着村庄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按照“新农村、美丽乡村”的发展方向,将美丽的原隆村打造成一个有特色的美丽小康村。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原隆村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和美乡村建设十大案例

和美乡村建设十大案例案例一:生态旅游型桃花村的蝶变。
桃花村以前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子,村里有不少荒地,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
后来,村里有人灵机一动,这漫山遍野的桃花开起来多美啊,为啥不搞生态旅游呢?于是,大家齐心协力。
先把村里的环境好好整治了一番,垃圾没了,河道清了。
然后修了几条漂亮的步行道,直接通到桃花林深处。
村里还鼓励村民开农家乐,做一些桃花相关的特色美食,像桃花糕、桃花酒。
慢慢的,游客就多起来了。
到了桃花盛开的季节,那真是人山人海。
村民们的收入也蹭蹭往上涨,年轻人也开始回来创业,桃花村就这么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胜地。
案例二:特色农业引领葡萄沟的甜蜜致富路。
葡萄沟,听名字就知道这地方葡萄是主打。
这里的土壤和气候特别适合种葡萄,可是以前就是小打小闹,种出来的葡萄也就是自己吃或者拿到集市上卖点小钱。
后来,村里的几个能人联合起来,成立了葡萄种植合作社。
他们引进了新的葡萄品种,还学习了科学的种植技术。
什么滴灌啊、搭架的新样式啊,都用上了。
而且,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卖葡萄,还搞起了葡萄深加工。
葡萄汁、葡萄干,还有葡萄酒,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葡萄沟的葡萄产业那是越做越大。
现在,葡萄沟的村民靠着葡萄过上了甜蜜的生活,家家盖起了小洋楼。
案例三:文化传承带动古窑村的新生。
古窑村有着几百年的制窑历史,以前村里到处都是古老的窑洞和废弃的窑址。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制窑业慢慢衰落了。
但是,这个村子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化遗产。
村里开始收集那些古老的制窑工具,修复窑址,还请老艺人回来教年轻人制窑手艺。
同时,把古窑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
游客可以到村里来参观古老的制窑过程,还能亲手体验一把做陶器的乐趣。
古窑村还开发了一系列带有古窑文化元素的纪念品,像小陶俑、窑变花瓶之类的。
这样一来,古窑村既传承了自己的文化,又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村子重新焕发了生机。
案例四:产业融合型田园综合体之稻香村。
稻香村可不只是有稻香哦。
这个村子原本就是以种水稻为主,传统的农业模式收益有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进村”变身乡村振兴“样板村”——
记武隆区芙蓉街道堰塘村三年美丽“蝶变”之路
作者:胡霜玉李丹青
来源:《农家科技·乡村振兴》 2020年第7期
文/本刊记者胡霜玉特约通讯员李丹青
堰塘村变了。
从一个“后进村”到“精品村”,从一个脏乱差的村建设成为“城市后花
园”。
“去堰塘要不要买门票?”一时间竟成了不少市民热心打听的话题。
堰塘村,位于重庆市武隆区城郊,海拔700-1000米,村域面积5.72平方公里。
全村辖6
个村民小组,440户1570人。
2018年以前,堰塘村是“一穷二白”的贫困村,捧着“金饭碗”过着紧日子。
直到2018
年迎来撤镇设街道,靠着上级支持、支部引领、书记带头、党员示范、能人带动和群众参与,
村第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开始迸发勃勃生机,到2019年底,村里实
现了贫困户全部脱贫。
堰塘村一跃成为了全区有名的精品村、示范村。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只有落后的班子,没有落后的群众。
”村党支部相关负责人说道。
用村民的话说,就是因为有了能干肯干、一心想着发展、想着群众的村党支部领导班子,
堰塘村才得以发展。
而堰塘村党支部班子认为,一个人或者一个支部的力量非常有限,想要打
赢脱贫攻坚收官战,全面完成小康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把全村29名党
员拧成一股绳,带动群众共同发展。
具体该怎么做?村支“两委”一方面学习贵州塘约村的成功经验,一方面组织党员代表、
群众代表商讨,由村党支部倡导下的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
专业合作社成立了,没有村民入股也不行。
为使村民携“资产”入户,村党支部牵头成立
村民理事会,党员包干到户做村民工作,鼓励村民以资金、自有土地等形式入股。
村民们加入合作社后,每月不仅能够得到工资收入,还能得到合作社利润的分成。
年终,
村支“两委”按照合作社30%、村集体30%、村民40%的收益分配模式进行分成,形成了村集体、
合作社、村民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怎么发展壮大产业?堰柏路这条产业路必不可少。
堰塘村支“两委”一班人多次召开村支
两委会、党员大会、一事一议群众会,逐一入户走访广泛征求意见后,村支“两委”干部说干
就干,白天跑单位、部门,争取项目资金,晚上回村里又同路面涉及占用山林土地的农户讲政
策、聊前景。
项目建设开工后,村里的党员干部更是蹲点监管施工安全和公路质量,凭着一股
不达目的不收兵的闯劲,堰柏路于2019年春季顺利通车。
有了这条产业路,目前全村发展荷花150亩,小龙虾50亩,林果种植2000亩和接待用房
20户,预计年产值900万元以上。
从一个“后进村”到“精品村”,堰塘村坚持把激发内生动力作为实现农村经济有效增长、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路径。
村党支部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推进“1+3+20”乡村旅游
接待能力建设,即1个乡村旅游接待中心、3项乡村旅游体验项目、20户星级农家乐,进一步
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铺就致富路共同奔小康
2018年12月,云南建水的客商李跃华来到堰塘,在村里走了一圈后,当即决定把七彩陶
生产车间建在这里。
李跃华很是激动地说:“我在武隆看过那么多的村,堰塘村是我最满意的!它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陶土资源丰富,是七彩陶艺项目最合适的落户地。
”这一想法很快
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在签订合作协议后,七彩陶艺项目正式落户堰塘村。
农房变厂房,在堰塘村烧制的第一炉七彩陶开窑时,引发了围观群众的阵阵惊叹,大家都
难以置信,平淡无奇的泥土居然变成了流光溢彩的陶瓷。
自此,堰塘拥有了一个新的名字——
七彩陶艺村。
陶艺制作项目入驻后,不少村民自发学习,参与陶艺制作,成为了“产业工人”。
除了引进陶艺工坊,堰塘村还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农旅融合经营模式,壮大集体经济。
整合产业优势资源,引导特色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塑造以瓜果采摘、龙虾垂钓、陶艺制作、滑翔伞飞行、山地摩托骑行、农家乐用餐、民宿住宿为一体的精品乡村旅游品牌。
一幅幅
乡村旅游风景图,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堰塘景区” “城市后花园”。
结合自身区位优势,乡村旅游成为了堰塘村的“香饽饽”。
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19
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800元。
村集体经济组织还为入股村民颁发股权证书,股份可继承、转让、赠与。
每年12月20日前核算利润,按股分红,12月30日前分红到位。
目前全村共有150户农户(其中贫困户43户)参与集体经济收益分红,实
现贫困户全部脱贫。
政策好,收入增加了,乡亲们笑了。
七彩陶艺项目解决了部分村民就业问题;贫困户陈建
兵的“云南妹农家乐”仅“五一”劳动节期间就收入了3万元;贫困户罗来成租赁房屋给七彩
陶公司,每年租金收入达5万元;贫困户文学军在村内销售水果、百货,不仅为村民和游客带
来便利,也为自己增加了收入;罗来超、王福兵、罗贤兵、郑小华、肖德英、罗银华等贫困户
纷纷加入村集体成立的多莱劳务公司参与项目施工建设,每人获得的劳务收入均超过了2万元。
建设美丽乡村沐浴和谐新风
以前的堰塘村,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底子薄。
垃圾遍布道路两旁,村民庭院杂乱无章,菜地、牲畜无规划圈地……脏、乱、差的人居环境整治是村里亟须破解的难题。
2018年,从一套《堰塘村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规划》诞生起,山东济南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道路改造项目、绿化项目在村里相继启动。
全村为做好精品堰塘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规划,加快垃圾收运、污水处理、房屋改造等基
础设施建设,统筹抓好道路硬化、村庄亮化、绿化、美化等“三化”工程。
村里推行“1+3”管理模式,即党支部引领、理事会做主、村委会办事、监督委员会监督,把过去由党支部、村委会包揽的事务交由村民自主管理;建立党旗红先锋队,厚德堂调解队,
平安哨护路队三支党群队伍,保证村内项目建设有效协调,矛盾纠纷及时化解,交通出行更加
文明;成立农家乐协会、用水管理协会,通过建立诚信经营管理制度和按量收取水费制度,由
党支部负责监督和检查执行情况,规范农家乐经营和用水管理。
村内建立村干部包组、党员与村民代表包户的工作责任制,制定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
动实施方案,召开人居环境整治动员会,各村民小组划定责任区域,成立环境整治攻坚队和党
群志愿服务队,让农户签订家庭文明卫生承诺书,进行庭院自治。
农村垃圾分类是难题。
村里按户分发分类垃圾桶,向农户指引、宣传生活垃圾分类的意义,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帮助村民树立垃圾分类的理念,引导村民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将垃圾分类理念融入家庭;按照“五户一桶”的标准,放置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桶;设立五
处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点,避免垃圾无序乱丢;招募5名公益性岗位每天定点清运,细化农村生
活垃圾收运体系。
堰塘村先后开展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启动仪式、全区“村庄清洁行动夏季
战役”暨“美丽家园巴渝巾帼行动”启动仪式等,为街道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营造了良好氛围。
“老百姓生活富裕了,但如果思想跟不上,好日子也未见得一定能过好。
”村党支部相关
负责人说道。
在崇德向善引导方面,村内设置村民评比红黑榜,树立卫生标杆村与典型农户,
通过村民理事会评选出以孝、贤、洁、序为主的“芙蓉之星”示范户共292户,激发农户内生
动力,循序渐进改变村民思想,自觉维护良好生态环境。
今天的堰塘,公路两旁干净整洁,菜地、牲畜圈地规划别致,人居变洁居,垃圾乱丢乱扔
现象不见踪影,村民自觉遵守垃圾分类,农村环境焕然一新。
未来,堰塘将把人居环境整治工
作贯穿工作始终,长期坚持“三清一改”为重点内容,提高村民清洁卫生文明意识,持续改善
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颜值”,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