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博物馆分析-美秀美术馆和苏州博物馆及其异同点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Leoh Ming Pei 's Way of Design and the Inspiration——以苏州博物馆为例吴典洋Wu Dian Yang摘要该文介绍了一代建筑大师贝聿铭的生平和设计作品,并以苏州博物馆为例,阐述了他的设计方法、设计理念和我们从中得到的启发和思考。
关键词贝聿铭设计方法原则苏州博物馆启示贝聿铭是现代建筑最重要的大师之一,也是比较少有的一直坚持现代主义建筑原则,避免使用任何历史装饰的建筑家之一。
他直接受第一代现代建筑大师的影响,他在哈佛大学期间的老师是格罗皮乌斯和马谢·布鲁尔,而他本人于阿尔托、密斯、菲利普·约翰逊、柯布西耶都是朋友,与几乎所有现代建筑的第一代的大师有密切的私人关系,而他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使他对于西方建筑的精髓和图1(贝聿铭)问题更加敏锐,他不局限在主义之中,而能够在现代主义建筑中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高度,在当代建筑师中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因此,不少建筑评论家和设计评论家都视他为当代最伟大的建筑大师。
贝聿铭是最典型的第二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自己也毫不犹豫地肯定自己的这个地位。
1978年他在访问北京清华大学时,曾经说:“如果格罗皮乌斯和密斯是第一代现代主义大师,那他就是第二代的代表”。
他从来坚持现代主义的道路,在现代主义建筑的原则中进行完善、提高,而不趋于时尚的潮流。
比如从来不参加后现代主义的热闹,也从不对解构主义感兴趣,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反复推敲,不断提高,因此,在西方和国际建筑界具有很崇高的地位,被认为是一个最具有自己原则,而又能够发展现代主义的大师。
菲利普·约翰逊1992年在一次与美国公共电视网(PBS)的访谈中称贝聿铭是当今最伟大的建筑大师,是代表了西方建筑界的流行看法的。
1 生平简介贝聿铭是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中国广东,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苏州博物馆

第二部分:造型艺术解析
1、光与空间
2、大门
4、莲花池
3、中央大厅
5、景观
第二部分:造型艺术解析
27
29
总结 贝先生以粉墙黛瓦的苏州传统建筑和精美的苏州园林为设计元素,通 过现代设计手法对传统进行诠释,满足了中国专家提出的“中而新、苏而新 ”的设计要求,并对如何将中国建筑、古城保护与现代建筑发展相结合进行 了一次有益的探索。 每一座建筑都寄托着设计者的灵魂。同时也给欣赏它的人带来享受和愉 悦。苏州博物馆的设计没有像现在一些古城中的现代建筑(如中国国家大剧 院、央视大楼)那样受到不和谐的抨击,相反却得到很高的评价。这不仅得 益于建筑师对古城文化和现代建筑的了解,更在于建筑师对这个城市建筑文 化所尽的责任和建筑师本身具有的历史使命感。 通过苏州博物馆,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古今结合的设计理念、优美的造 型艺术,更值得每个人深思的是建筑师应该以怎样的身份对待建筑,对待城 市,对待历史。
5
建设背景
6
一、建筑的总体环境布局
拙政园 苏州 博物 馆 忠 王 府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 古城的东北隅,与世界文 化遗产(明)拙政园以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太平天国忠王府毗邻 。
第一部分:总体环境布局
苏州博物馆是怎么样与周围的建筑融合的呢? 1、水面、对称构图与拙政园和忠王府的统一。 (点击看图片)(平面图)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 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 。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 ;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 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 。 2、建筑的色彩。(建筑局部) (材料) (俯视图) 不仅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 机理融合在一起,而且,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 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贝聿铭

贝聿铭—美秀美术馆Utopia Museum美秀美术馆位于日本日本滋贺县甲贺市,开幕至今已经十周年了,虽然这座美术馆已经经过了十年的岁月,却仍然坚持着开馆时的精致与优美,甚至与大自然更加和谐共生,整个美术馆的管理与服务,丝毫没有因为时间的流动,留下任何老旧的痕迹。
美秀美术馆是建筑师贝聿铭毕生心血之作,其后虽然完成了德国国家博物馆,卢森堡美术馆,苏州美术馆等作品,但是十年之后,许多人还是认为美秀美术馆是贝聿铭这些年来最令人难忘的作品。
贝聿铭虽然在美国完成建筑教育,但是确保有东方传统的文化涵养。
在美秀美术馆的设计案中,他聪明地采用了大家熟知的《桃花源记》作为整个参访路径的剧本,虽然有人热认为贝先生国学素养不够精深,以至于只会用这种大家熟知的东方是来哄哄外国人;不过一个建筑师能够将这样的故事,塑造出精致的真实空间场景,已经很不容易了!整个美秀美术馆,犹如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一般,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甚至让人联想到《溪山行旅图》中,那些隐没于云雾,树林间的长石阶步道,忽然在山岳的某个角落出现,继续向上延伸,进入云雾之中。
美秀美术馆之所以耐人寻味,在于其空间配置上,具有中国园林回游式的趣味,随着参访者的移动,展现不同的空间景致,从而体现出不同的意境。
参访路径极具有哲学思维,许多人将整个过程体验比喻为人生旅途,特别是在弯曲的隧道中漫步,只见隧道尽头隐约发出光芒,却不知道将通往何处?此刻特别具有禅意,也让人在短暂而宁静的时刻,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
它远离都市,位于一个原始山林的深谷,为了尽可能地将自然环境保留和复原,设计时着重要考虑的是如何攻克这险恶山势,并解决好道路的通畅,于是贝聿铭先在山林间开辟出一条道路,然后在两座山的山谷之间兴建一座吊桥和隧道通向美术馆。
由于当地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此美术馆在兴建之初,便受到方方面面的严格限制。
于是贝聿铭将建筑的80%都埋藏在了地下,但它并非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筑,原因是开挖地下空间是非常昂贵且缓慢的工程,同时对自然环境破坏严重。
苏州博物馆赏析

水幕墙和莲花池
贝聿铭说:“水是用来听 的。”按照他的设计, 水从 高处顺着暗槽往下流,游客远 远就能听到“淙淙”的水声却 不知水在何方,直至走近了, 一池荷花方才映入眼帘。
→
流水墙 立面图
悬臂楼梯
楼梯设计成悬挑增大了楼 梯下空间利用,一部分的博物 馆功能空间安排在地下室。游 人可以通过室内荷花池上方的 悬臂楼梯到达地下室。
西部 中央
东部
建筑分析
贝聿铭以“园林式” 的空间为组织形式,将建 筑平面展开、廊道串联为 基础,把室内外空间作为 整体,以视线设计作为核 心的一套设计手法进行空 间组织的划分。参观者通 过前院进入中央大厅,大 厅往南是入口,勾画出一 副苏州老街的画面。 新馆的外观形象与展 示内容相辅相成,建筑艺 术与周围环境有机结合, 清晰的体现了中国人“和” 的意识,“和谐”的审美 倾向,使新馆不强调单体 的突兀,着重与群体建筑 逶迤交错的空间层次感。 “和谐”的审美倾向,使新馆不强调 单体的突兀,着重与群体建筑逶迤交错的 空间层次感。遵循了“不高、不大、不突 出的设计原则”,重视整体的有机性以展 示出的群体魅力。
贝聿铭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 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 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 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 后,出生于民初广东省广州 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 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 银行创始人之一。贝聿铭作 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 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 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 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 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 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 物馆,近期作品有卡达杜哈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景观
园林景观是贝聿铭先生的爱好之 一。博物馆中的诸多树木都是他亲自 挑选的。他爱好中国古画,并吸收传 统中国园林艺术的设计养分。他对所 有的植被精心挑选,花木造型优美, 性格独特,选位讲究。
苏州博物馆PPT

• 取景框的巧妙 布置 借景入室
总结:
苏州博物馆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的 创意山水园。 这座被贝聿铭称为“自己最亲爱的小女儿”的封山之 作,集尽大师毕生情感与智慧。给人的印象正如园林的创 意:含蓄、简约、隽永,当你身在室内,看室外玉竹为窗 洞所围,点、线、面皆含精功用笔,使展区宁静致远,并 更富现代感。 “太大是粗暴,太高是傲慢”。“中而新,苏而新”, “不高大,不突出”。的理念能得完美体现,苏州博物馆 最终也与拙政园、忠王府站在一起,没有所谓的喧宾夺主, 也不是绿叶衬花,而是相得益彰,相互呼应,同时也保持 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将传统和现代、时尚和经典、东 方和西方元素结合的已足够完美,也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 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 这个贝聿铭“最亲爱的小女儿” 终是俘获了所有看到 过她的人的心!
一、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 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 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新馆外观呈几何形 ,简洁大方,极具 现代特征,其中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的运用尤为突出。这种潜在的苏州传 统与西方三角立方体构成和极简主义 相互交织,自然转换。
•
从建筑结构看,现代几何体构成的坡顶蕴含着 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屋顶的基本概念。三角形和 方形不断的繁衍和重构,使建筑看起来简洁、抽象 而不失力度,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中西文化的融 合,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
博物馆的选址
• 新馆的所在地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 北倚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廊“起点东北街, 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选址大胆显赫,又蕴含深 刻。
齐 门 路
东北街
最初的设计思想:“中而新,苏而新”,“不高大,不
突出”
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的一个命题作文,作文的 题目叫做“中而新,苏而新” 。在被自己成为 “圣地”的博物馆馆址所在地,贝聿铭要把圆满 的句号画在故乡的土地上,这片充满挑战的地方。 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新馆建筑要如何与古城风貌 和传统的城市肌理融合?“中而新,苏而新”这 一设计理念是贝聿铭在设计之初对苏州博物馆新 馆的最早定位,一经提出也得到了国内众多建筑 大师的赞同。 “既是苏州的,也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又 是现代的。” 称之为“中而新,苏而新”。 。
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之——
苏州博物馆
Company Logo
他最擅长以惊世骇俗之作来回击批评家的诘难 他曾把一个玻璃金字塔搬到了法国人的“圣地”,被人们扣上了 “破坏法国文化”的帽子 可是,这位美籍华人最终为世界留下了一个迷人的奇迹 2006年秋,被称为他“收山之作”的苏州博物馆终于开门迎客 这座贝老梦中的狮子林,自选址之日起就备受争议 但敢在苏州这个园林之城做出这样一种设计并认为成功,也是一 种风度 水光树影、透风漏月,似隔非隔的庭院幽深,确实映衬了贝老的 那句名言“让光线来做设计” 诚如老子所言:“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上的发展。其中,华盛顿的国家艺术博物馆东厅 (1968-1978)、香港的中国银行大楼 (1982-1989)、得克萨斯的达拉斯的莫 顿·迈耶逊交响乐中心(1981-1989)和法国 罗浮宫前的“水晶金字塔,, ( Le Grand Louvre,Parls , 1989) 都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作品。
Company Logo
Miho Museum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LOGO
建筑与城市规划系
水景 石景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 水景——将原来拙政园之补园僵直无首的水体, 向南延伸过来,而成为汇聚的莲池,即使原有的 园林更为完满和充盈,也使新馆建筑环绕的院落 流光浮云,接续了园林的盎然生机。
❖ 石景——点睛之笔。 平视它,层峦叠嶂,侧视它,走石之势,
用抽象的手法,石板排就、沙石垫就、白墙衬就, 最奇妙的是石间有不息的溪水,自拙政园潺潺地 流向莲池,由古代流向现代。
❖“很多,”他回答道,“格罗皮乌斯非 常严格,但也是个极好的老师。布鲁尔 和我则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我们几度 同游欧洲,一起航行——航行是相互了 解的极好的方法。”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

贝⾀铭:苏州博物馆如果有⼈嚷着出国看⼤师最新作品和设计,那么你就OUT了。
当下最新最棒的⼤师作品,其实都在国内。
今天翡翠为⼤家介绍的是2006年10⽉竣⼯的贝⾀铭的《苏州博物馆》。
如果您没空去⽇本看贝⾀铭的1997年11⽉竣⼯《美秀美术馆》,那么就趁着周末,搭乘⾼铁去趟苏州,看看《苏州博物馆》吧!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拙政园西侧,建筑⾯积 19 , 000 平⽅⽶,总投资 339 ,000 , 000 元⼈民币,包括新馆建筑和忠王府建筑⾯积达到了 26 ,500 平⽅⽶。
作为集中展⽰苏州悠久历史、⽂化底蕴和现代建筑成就的苏博新馆。
继承和创新的采⽤了“中⽽新,苏⽽新”的设计理念,追求和谐适度的、不⾼、不⼤、不突出的原则。
贝⾀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其亮点为:⼀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然融合;⼆是空间处理独具匠⼼;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内部构思的精巧;四是最⼤限度地把⾃然光线引⼊到室内。
贝⽼先⽣曾经说:“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设⽐我在国外搞其它建筑设计要难得多。
”新馆建筑群座北朝南,分为三⼤区域:中部为⼊⼝、前庭、中央⼤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辅展区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与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
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新馆采⽤地下⼀层、地⾯⼀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度控制在6⽶之内,中央⼤厅和西部展厅设计了局部⼆层,⾼度16⽶,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点。
新馆⾊调以传统的粉墙黛⽡为元素,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
在建筑构造上,屋⾯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在采光⽅⾯的束缚,玻璃、开放式钢结构可以让室内借到⼤⽚天光。
新馆园艺造景设计从古典园林的精髓中提炼⽽出,由池塘、假⼭、⼩桥、亭台、⽵林等组成的创意⼭⽔园与传统园林有机结合,创造性地集博物馆、古建筑与园林融为⼀体。
苏州博物馆新馆以意味深长的精准选址、“中⽽新、苏⽽新”的设计思想、“不⾼不⼤不突出”的设计原则,成为⼀件传统与现代和谐圆融的“双⾯绣”艺术作品。
浅析贝聿铭苏州博物馆的理念

浅析贝聿铭苏州博物馆的理念英才学院 6121810519 张雍淋江南湿润的自然特质孕育了灵秀细致的苏州文化,也成就了江南民居粉墙黛瓦、清新雅致、青黛秀逸的建筑特色。
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具有苏州民居的尺度和古韵,俨然一座几何式的现代主义建筑,但其中难以剥离江南园林的“园冶”手法和意境,堪称一座符合现代人生活的清新、简约的创新山水庭园。
一、苏州博物馆的“形美”苏州博物馆的造型、空间布局、设计意趣塑造了其鲜明的建筑风格。
博物馆屋顶部分的三角形体取自苏州老房子屋顶的比例,竖边为1、横边为2,这是水乡江南瓦顶木结构椽梁的基本模数屋顶和屋面不在同一个斜坡,而是形成一个折角,好比江南民居“老虎天窗”的外部形态结构。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自然环境在东方人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超出建筑物本身。
园中大面积水体就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理水的基本原则,不仅有效地扩展了空间,也意趣优雅。
二、苏州博物馆的“色美”中国画墨色讲究分五彩:“焦、重、浓、淡、清”。
墨色变化中最看重“淡”墨的衬托作用,认为淡墨比较具有神采和味道,是烘托主题的关键,最能代表笔墨的韵味。
博物馆主庭院的基调就是淡灰色的,映衬凸显了景观中的绿植、游鱼、天色等元素,产生一种辽阔的视野。
花墙漏窗、远山近水,真正让空间显露出勃勃生机的自然之色。
三、苏州博物馆的“意美”在中国古代造物设计技巧层面,崇尚“虽由人做,宛如天工”的技术境界,所谓“天工意匠”是中国古代造物在涉及技术的价值判断方面的最高境界。
走进苏州博物馆的大门过前院,禅意扑面,汉唐“枯山水”造势,少有绿植,鹅卵石子平铺庭院,引入寂寞之美的内心体验。
走进中央共享大厅,在厅中央往南看就是走进的入口方向,博物馆的洞门式方圆的视角圈出街面一幅苏州老街河巷的画面,往北是与拙政园一墙之隔的主庭园,东面是长廊尽头的“紫藤院”,西面便是“荷花落水庭”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拙政园的统一 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浑然一体, 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 要求。
24
3、建筑自身处理
●新馆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 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 ●新馆使用了近传统四合院的布置形态,门面不算突出,入馆前有一庭院, 宛约而舒朗,正如园林设计总欲言又止,通过布局达到象征效果。
应对: • 建筑物80%埋于地下 • 屋顶与群峰的曲线相接 • 在山林间兴建一座吊桥和隧道
5
2 、道路及入口
由山脚至隧道的 一段路,有垂樱相 伴,光线充足,视线 开阔。隧道狭长, 且有弯道,光线 微弱。由白到黑, 由宽到窄,由自 然到人工,产生 了强烈的对比。 而出隧道到遥遥 看见美术馆,又 形成对比。隧道 作为一个过渡空 间,使通往博物 馆的路边具有抑 扬顿挫的节奏感。
8
9
2、流线和序列
接待所广场
另一侧是道路的入口,一条道路隐 于翠岭中
10
顺着道路向上缓缓慢行, 道路长且弯,两旁垂樱相 伴,行至隧道入口
11
在幽深的隧道中前行,带着探险的 心理,期待前方的惊喜
12
隐于山林中的建筑缓 缓出现在眼前
回首望去,带来一种 强烈空间的序列感
13
3、建筑入口及屋顶形式
27
3、建筑空间流线控制及细节设计
根据功能,馆藏特点布展
参照国际通行惯例,临时性的展区设在人流路线的入口处。
在人流路线的终点处,也就是在它的花园庭园处,将安排一个宋代 书斋的复制品,主要展示当年的工艺品和家具。
字画展区设在自然采光的八角型大厅的二楼,高高的墙面为展示字 画长卷提供了背景上的便利。
28
16
1、环境
三、艺术特点
庭院
在中庭的休息厅,可以欣赏庭 院的景色,增加空间层次感
室 内 景 观
17
借景造园182、光影源自屋 顶 采 光19
3、几何应用
擅长反复运用几何手法,屋顶框架都是方形和三角形, 在一些特殊功能的展厅也设计三角天窗
20
苏州博物馆分析
suzhou museum
21
主要内容:
苏州传统民居
苏博新馆
26
2、新材料、新技术
苏州传统建筑为木质梁架结构,贝聿铭在新馆设计中采用了钢化结 构,再用优质木材为钢结构镶边、包装。
在屋面材料的运用上,则以现代材料花岗岩取代青瓦。 建筑的中庭借鉴传统“老虎天窗”的做法,但窗户开在了屋顶中间 部位,屋顶形成一个折角,光影交错,整个空间充满祥和与大气。走廊 由透过天顶造成的线状光书写着,如同走在了古老的竹帘下,传统符号 在光线中简洁地演绎着现代的气息。
同时作者惯用的几何结构造型,线条硬朗而明快,冲淡了苏州的委婉, 不至于新馆只局限于苏州的古典园林式气氛中。
总的说来,苏博新馆就是现代和传统一次完美的结合,体 现了一个原则: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
25
二、新馆自身解析
1、建筑色彩
为承袭苏州粉墙黛瓦的古典风格,作者仍然借用这种思想,但是却也有 算改变,用灰瓦代替了黑瓦,降低传统白墙黑瓦的对比度。
贝聿铭博物馆设计分析
1
博物馆作品整理:
1968年 1974年 1990年 1997年 2003年 2006年 2008年
艾弗森艺术博物馆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 日本美秀美术馆 德国历史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美国纽约州 华盛顿 德国柏林 日本滋贺县 德国柏林 中国江苏 卡塔尔多哈
以美秀美术馆和苏州博物馆为例简介和分析贝氏设计的特 色思想
2
美秀美术馆分析
miho museum
3
主要内容:
一、总体环境布局、要求及相应处理 二、具体解析 三、艺术特点
4
一、总体环境布局、要求及相应处理
1 、地理位置
隧道
北翼
南翼
限制: • 一个原始山林的深谷 • 自然环境的保留和复原 • 山势险峻,交通问题 • 自然保护法限制
吊桥
隧道
隧道内部
6
3 、建筑处理
• 该美术馆以“世外桃源”为设计理念,总建筑面积为1002000m.按照日本 《自然公园法》,在自然保护区内,建筑高程不得超过13m,可见屋顶面积 不得超过200m,故将80%面积埋在地下,既地下两层,地上一层。
7
二、具体解析
1、平面分析
庭院
主入口层平面
低层平面
平面相对于贝聿铭的其他作品更 加自由、伸展
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 既有传统建筑文 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 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
贝老说: 大门的处理很重要, 大门要有气派, 但又得有邀人入内 的感觉.
29
在贝先生的设计中,展厅不采用大开间,而是对展厅进行巧妙地分割, 根据每个展厅及展品的特点量身定做。展厅的设计采用了1.35米的模 数,为展厅大小和不同的展示功能要求带来了灵活性。如位于二层的两 个八角形空间内的书画厅,巧用九宫格,中间贯通,展厅顶部为玻璃天 顶,高大的墙面对表达条幅式书画的用光和所需墙面十分有利,展厅内 部简洁、素雅。
规划总平面图
首层及周边环境平面图
23
2、周围环境要求
苏州是历史古城,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独特的文化内涵要求作者必须考虑 到这座新建筑与苏州古城的完美结合问题。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 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
●与忠王府的统一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形成 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 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
完成至馆前的前奏,建筑入口与环境相互融合
屋顶中腰向两边延伸,自然的与台阶两边 的围墙斜边相连形成稳定的三角形
采用入母屋造(歇山式)的抽 象化设计,构成有文化特色的 立面入口
14
4、建筑内部
走过序厅来到主厅
结构的美与通透的美
15
欲到展览厅,须先下一层 楼。楼梯有足够日光,展 厅需采用照明设备。灯光 与暖色的磨光地面、浅色 大理石墙面、淡黄木板隔 断融为一体。
一、总体环境布局、要求及相应处理 二、新馆具体解析 三、艺术特点
22
一、总体环境布局、要求及相应处理
1、苏州博物馆选址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北倚世界文化 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 长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选址大胆显赫,又蕴涵 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