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秀美术馆简介

合集下载

美秀美术馆简介

美秀美术馆简介

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 是位于日本滋贺县甲贺市的私立美术馆。

创办人为小山美秀子,美术馆由贝聿铭设计。

馆藏包括日本、中国、南亚、中亚、西亚、埃及、希腊、罗马等古文明的艺术品。

贝聿铭傲世之作——美秀美术馆美秀美术馆是一个由日本与美国联合建筑的工程。

由美国建筑师贝聿铭联同日本纪萌馆设计室,1997年11月竣工。

美术馆每一部分均体现了建筑家打破传统的创新风格,由外型崭新美秀美术馆[1]的铝质框架及玻璃天幕,再配上Magny Dori石灰石,及专门开发的染色混凝土等暖色物料;还有展览形式及存放装置,都充分表现出设计者匠心独运的智慧。

现代建筑有着多元的倾向,其中一个分支是朝着一个可游、可观、可居、可以使精神高扬的场所移行。

其实,所谓建筑的真实一定是向你展现易于记忆的空间,或是从未有过的体验。

美秀美术馆别具一格美秀美术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除了它远离都市之外,最特别的是建筑80%分都埋藏在地下,但它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筑,而是由于地上是自然保护区,在日本的自然保护法上有很多限制而采取为要保护自然环境及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的建造方式。

这一设计清楚体现设计者贝聿铭的概念:创造一个地上的天堂。

他第一次到这个地方时,就很感动地表白:“这就是桃花源。

”它建在一座山头上,如果从远处眺望的话,露在地面部分屋顶与群峰的曲线相接,好像群山律动中的一波。

它隐蔽在万绿丛中,和自然之间保持应有的和谐。

贝聿铭向我们展现的是这样一个理想的画面:一座山,一个谷,还有躲在云雾中的建筑,许多中国古代的文学和绘画作品,都围绕着一个主题:走过一个长长的、弯弯的小路,到达一个山间的草堂,它隐在幽静中,只有瀑布声与之相伴……那便是远离人间的仙境.到达此地山高路险,这正是那些寻道者的旅途。

在美术馆建设中,还专门建造了隧道和直通馆址的公路。

沿坡路行不到百米,44根银线放射状地向天空展开,经过一个大半的椭圆形架再紧必。

原来这些钢丝是在山谷之间吊起一座非对称地长120米的吊桥。

美秀美术馆步行桥ppt

美秀美术馆步行桥ppt

隧道
• 隧道的岩层很好,被选为悬臂桥的基础
隧道
• 底部空间桁架轴向力和上部周围拉索拉力达到平 衡,形成转动弯矩。
• 隧道承受桥梁上自重引起的弯矩和横向荷载
隧道
拱塔
• 使拉索转向,改变拉索角度 • 可减小索尺寸和梁内轴向压力 • 高206米 • 倾斜角度45°,抛物线形 • 上大下小渐变箱形截面 • 球铰支撑
成就
• 获得瑞士国际构造工学会2002年度优秀构造奖。 该奖项的评语为:“其构造精巧,无论是一个小 的构造部件或是革新性排水系统,都创造出轻松 开放的气氛。它和周围的自然调和在一起,具有 构造美和艺术美的高贵气质”。
• HIROBA 奖,日本设计和建造工程联盟会(Kinki Federation of Architect & Building Engineers, Japan)
成就
• 国际灯光设计者协会——优秀奖 • 1999年伊利诺斯结构工程师协会——最具创新奖 • 1999年纽约咨询工程师协会——钻石奖 • 1999年美国咨询工程师理事会——荣誉奖
靓影
靓影
靓影
靓影
靓影
靓影
靓影
靓影
○八年计划
• 0801——英国伦敦·皇家维多利亚码头 桥
(Royal victoria dock bridge)
• 施工
• 技术难点和创新点
地理位置
• 掩映于日本东京都信乐丘陵中的美秀美术馆
设计理念
• “桃花源”的意境,隐形桥——在视觉上主要 起导引及渲染作用
• 日本“shakkei”式设计方法——远近景象结 合
• 弱化了桥梁的体量,但精致于设计构成,桥体 在建筑场所毫不彰显,而让参观者沉浸于自然 美景及主体建筑中

贝聿铭生平简介

贝聿铭生平简介

贝聿铭生平简介(Ieoh Ming Pei)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

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风格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

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

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

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里茨克建筑奖。

贝聿铭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风景如画的苏州和高楼林立的上海度过的,从小立志要当一名建筑师。

后来他留美学习建筑学,以超人的智慧多次完成复杂的设计任务,并在纽约开设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又成立了“贝聿铭设计公司”,专门承担工程的设计任务。

在美国的许多大城市中,都有贝聿铭的“作品”。

他设计的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还有丹佛市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纽约市的议会中心,也使很多人为之倾倒。

费城社交山大楼的设计,使贝聿铭获得了“人民建筑师”的称号。

在贝聿铭设计的那么多的建筑物中,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大厅最令人叹为观止。

美国前总统卡特称赞说:“这座建筑物不仅是首都华盛顿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艺术象征。

”贝聿铭的作品不仅遍布美国,而且分布于全世界。

我国北京西山有名的香山饭店,也是贝聿铭设计的,它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大成,设计别具一格。

1984年5月间,美国在凤凰城举行建筑学会年会,几百名建筑师和来宾,从500个候选建筑物中选出13个建筑物授予年度荣誉奖,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名列榜上。

日本美秀美术馆

日本美秀美术馆

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人气:4020次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位于日本滋贺县甲贺市信乐町的自然保护区山林间,1991年小山美秀子委任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Ieoh Ming Pei)为其设计了这座私人艺术品博物馆。

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特别之处在于:首先它远离都市,位于一个原始山林的深谷,为了尽可能地将自然环境保留和复原,设计时着重要考虑的是如何攻克这险恶山势,并解决好道路的通畅,于是贝聿铭(Ieoh Ming Pei)先在山林间开辟出一条道路,然后在两座山的山谷之间兴建一座吊桥和隧道通向美术馆。

其次由于当地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此美术馆在兴建之初,便受到方方面面的严格限制。

于是贝聿铭(Ieoh Ming Pei)将建筑的80%都埋藏在了地下,但它并非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筑,原因是开挖地下空间是非常昂贵且缓慢的工程,同时对自然环境破坏严重。

于是贝聿铭(Ieoh Ming Pei)采取了先盖房子后填土的方法,最后种上与原始山林相适应的树木,这样再保证不破坏环境的同时让建筑与环境天然合一。

这一设计清楚体现了贝聿铭(Ieoh Ming Pei)的设计观:建造一座地上的天堂。

他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时,便很激动地说:“这就是桃花源!”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日本美秀美术馆设计者:贝聿铭美秀美术馆,日文说明书上写的是“MIHO美术馆”,英文名为“MIHOMUSEUM”。

贝聿铭建筑作品中的美学思想探析

贝聿铭建筑作品中的美学思想探析

2021·04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同时他也被人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回看贝聿铭的一生,他独特的具有不同角度的设计手法和宝贵的经历在他的建筑设计作品中直接体现出来。

儒学思想在众多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不可取代的地位,其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儒学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化理念,不仅体现了生命对于历史文化的态度和生命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也强调了人的主体性。

贝聿铭将儒学思想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创造了其独一无二的设计风格,他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到作品中,使建筑不再冷冰冰没有温度,而成为一个代表中华民族的符号,并且使建筑具有了艺术性和传承性。

一、研究背景目前国内一些建筑设计风格趋同化,一味追逐国外的风格,部分设计师没有自己的思考,摒弃地域特色,但是建筑应该有自己所承载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在这种背景下,贝聿铭恰当地将儒学思想与建筑设计作品融为一体,呈现了具有明显中国特色中国思想的中式美学建筑,既成就了建筑的艺术性,又用建筑传承了文化,使建筑以其特有的形式传达情感,引起人们的共鸣。

在建筑艺术不是一味仿古就是全面西化的今天,建筑设计师也应该恰当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建筑艺术相融合,使更多的人将目光聚焦于我们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优秀文化。

(一)贝聿铭简介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中国广州,是苏州望族之后,因为一些机缘巧合曾在家族祖叔父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他童年的美好时光。

他18岁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攻读建筑专业,其间凭借自己独特的设计视角和超高的智慧完成了多项复杂的设计任务,于1955年成立了个人的建筑设计事务所。

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儒家思想有很多契合的地方,早期的他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思想也受到传统儒学观念的影响,因此他在设计时将中国人所讲究的意境用现代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他的建筑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他的建筑思想打破了20世纪以来单一的模块化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

美秀美术馆

美秀美术馆
的结合
日本枯山水
枯山水又称假山水,源于日本,多见于禅宗寺 院。顾名思义,枯山水并没有水, 是干枯的庭院山 水景观,有些枯山水甚至排除了草木。其主要特点, 用山石和白砂为主体,用以象征自然界的各种景观。 如白砂可以代 表大川、海洋,甚至云雾,石头则可 寓意大山、瀑布等等。日本人好做枯 山水,无论大 园小园,古园今园,动观坐观,到处可见枯山水的 实例。 美秀美术馆中同样做有日本传统的枯山水。
曲径通幽
美秀美术馆之所以耐人寻味,在于其空间配置上, 具有中国园林回游式的趣味,随着参访者的移动,展 现不同的空间景致,从而体验出不同的意境。参访路 径极具哲学思维,许多人将整个过程体验比喻为人生 旅途,特别是在弯曲的隧道中漫步,只见隧道尽头隐 约发出光芒,却不知道将通往何处。此刻特别具有禅 意,也让人在短 暂而又宁静的时刻,思考人生的终极 意义。
迎宾馆接待所广场--同心圆构筑
樱花小道——顺着通路向上慢行,周边郁郁葱葱、道路长且弯 转,隧道入口慢慢出现
隧道尽头,一座日式建筑隐隐浮现
连通两座山麓的 吊桥钢索 大椭圆支架框住 了的四十四根铁线, 洞缘处整齐排列成一 个圆弧阵列努力支撑 著120米吊桥的重量。
经过吊桥就到了美术馆前面的广场,可以供人们停留休憩
地下二层平面
顶层平面
美秀美术馆工程概况
地址:日本滋贺县信乐山的自然保护区山林间 投资人:小山美秀子 建筑设计:贝聿铭建筑师联同日本纪萌馆设计室 用地面积:1002000 平方米 占地面积:9241平方米 建筑面积:20781平方米 设计时间:1992年10月-- 1994年3月 施工时间: 1994年8月-- 1996年8月 建筑限高:13米 建筑层数:地上1层,地下2层 总造价:250亿日元
美秀美术馆设计理念

普利兹克奖获得者建筑作品赏析

普利兹克奖获得者建筑作品赏析

贝聿铭先生在扩建 工程中用了大量天 然石料及玻璃材料。 经过扩建的军械库 将包括4个展区,通 过宽敞的楼梯、桥 与走廊彼此相联。 外部有一向上的玻 璃旋转塔楼。内院 上方有一圆顶。
在楼梯塔每走一步就展开了明亮大厅的新景色,向外看,展 现的又是柏林市中心的建筑。以玻璃体将这座暗藏深巷的重 要建筑彰显于外,让大家在街上就可感受其建筑特色。
建筑名称:水之教堂 Church on the Water 座落地点:日本北海道 完工时间向外看的景观
外围和包含四个十字架的透明前庭的景观
教堂面向水池的玻璃面是可以整个开启的,人们可 以直接与自然接触。背景中的景致随着时间的转逝 而无常变幻。
水御堂
博物馆
贝聿铭 Ieoh Ming Pei
1983 Pritzker Prize Winner
좋아하는 이유
1.절계하기 전에 주위환경을 아주 아주 아주 세밀하게 조사한다. 2.건축은 다 분명하고 틀별한 의미가 있다. 3.건축의 기능과 형태는 환경과 아주 아주 잘 융합된다.
对我来说,建筑物的特殊功能要求,及所处地点的人文历史 是最重要的,我认为时间、文化、地点是建筑设计的要素— —贝聿铭
建筑名称:美国国 家美术馆(东馆) National Gallery in Washengton 设计者:贝聿铭 地址:华盛顿
美术馆 入口
贝聿铭对三角形、由三角形延伸出来的埃及金字塔 造型有独特的研究。
一条对角 线穿过这 片梯形的 直角顶点, 将这片用 地划为一 个等腰三 角形和一 个直角三 角形。
住吉的长屋基本上是对称的,而中庭的设置又是两 边的建筑相互对照,相互衬托。
住吉的长屋则可以让你每时每刻都在接受阳 光,接受新鲜的空气。

美秀美术馆

美秀美术馆

感受
感性
独特的视点、感受地点,产生独 特的感受。感受有时产生于感性
感受内部氛围
休闲氛围
神 秘
半开放
草图
模 型
室外观景梁
立面
剖面
平面
谢谢大家
——建筑与自然完美结合
桃 花 源
建筑位于日本原始山林深谷,总共3层,地上一层,建筑80%位于地下
山势险恶,运用吊桥和隧道 巧妙化解,并作为引导空间
——外部轮廓
1.建筑少部 分露出地面, 保持环境整 体性
2.以四角锥 为基础的屋 顶,创造类 似山峰和峡 谷的形式, 融入整体环 境
2.蜿蜒的隧道与直桥和环抱的群山形成空间缩放,对人起引导作用 1.建筑主入口、广场和樱花大道给人第一空间感受:开阔、风景优美
3.建筑入口:庄重典雅而有历史文化特点
空间序列:抑扬顿挫,引人入胜
开敞 封闭 开敞
处理手法:借景
1.人工截取自然的一部分,纳入建筑环境
2.几何形透明天窗,将天空引入,给人迷离的场景感
建筑体现当地文化
1· 建筑模仿日本传统的木结构
2.结合日本传统式的建筑轮廓
Nuno Grande 和Pedro Gadanho别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 是位于日本滋贺县甲贺市的私立美术馆。

创办人为小山美秀子,美术馆由贝聿铭设计。

馆藏包括日本、中国、南亚、中亚、西亚、埃及、希腊、罗马等古文明的艺术品。

贝聿铭傲世之作——美秀美术馆
美秀美术馆是一个由日本和美国联合建筑的工程。

由美国建筑师贝聿铭联同日本纪萌馆设计室,1997年11月竣工。

美术馆每一部分均体现了建筑家打破传统的创新风格,由外型崭新
美秀美术馆[1]
的铝质框架及玻璃天幕,再配上Magny Dori石灰石,及专门开发的染色混凝土等暖色物料;还有展览形式及存放装置,都充分表现出设计者匠心独运的智慧。

现代建筑有着多元的倾向,其中一个分支是朝着一个可游、可观、可居、可以使精神高扬的场所移行。

其实,所谓建筑的真实一定是向你展现易于记忆的空间,或是从未有过的体验。

美秀美术馆别具一格
美秀美术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除了它远离都市之外,最特别的是建筑80%分都埋藏在地下,但它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筑,而是由于地上是自然保护区,在日本的自然保护法上有很多限制而采取为要保护自然环境及和周围景色融为一体的建造方式。

这一设计清楚体现设计者贝聿铭的概念:创造一个地上的天堂。

他第一次到这个地方时,就很感动地表白:“这就是桃花源。


它建在一座山头上,如果从远处眺望的话,露在地面部分屋顶和群峰的曲线相接,好像群山律动中的一波。

它隐蔽在万绿丛中,和自然之间保持应有的和谐。

贝聿铭向我们展现的是这样一个理想的画面:一座山,一个谷,还有躲在云雾中的建筑,许多中国古代的文学和绘画作品,都围绕着一个主题:走过一个长长的、弯弯的小路,到达一个山间的草堂,它隐在幽静中,只有瀑布声和之相伴……那便是远离人间的仙境.
到达此地山高路险,这正是那些寻道者的旅途。

在美术馆建设中,还专门建造了隧道和直通馆址的公路。

沿坡路行不到百米,44根银线放射状地向天空展开,
经过一个大半的椭圆形架再紧必。

原来这些钢丝是在山谷之间吊起一座非对称地长120米的吊桥。

桥的另一端便是美术馆的正门.
现在我们看到完成的这个超过我们想象的建筑,可以说是被约束下的杰作,在制约中,我们看到了贝聿铭的天才手笔。

从外观上只能看到许多三角、棱形等玻璃的屋顶、其实那都是天窗,一但进入内部,明亮舒展的空间超过人们的预想。

精致、洗炼的造型
整个建筑由地上一层和地下两层构成,入口在一层,进正门之后仰首看去,天窗错综复杂的多面多角度的组合,成为你对这个美术馆的重要记忆。

用淡黄色木制材料做成遮光
美秀美术馆的主体建筑[2]
格子,而室内的壁面和地面的材料特别采用了法国产的淡土黄色的石灰岩,这和贝聿铭为设计卢浮宫美术馆前庭使用的材料一样。

应该说,这方面也满足了小山美秀子本人追求一流水平的希望。

美秀美术馆由巨大的北馆和南馆构成,南馆专门展示世界古代美术品,例如埃及、西亚、希腊、罗马、南亚和中国,北馆主要以日本美术为中心,有时也举办企划和特别展览。

贝聿铭反复运用几何形的手法众所周知,他追求精致、洗炼的造型达到极致。

而这次,由于美术馆在构造上的特殊要求,为了能展示一些特定的美术品,必须在内部设计一些专门的空间。

比如,为在南亚美术画廊展示的,公元2世纪后叶巴基斯坦的犍陀罗雕刻的顶部,专门设计7天窗。

从上面撒下的光线,极具神秘感。

先进的内部设计
不只是建筑本身,其它如对美术品的安放、收藏环境等,贝聿铭都下了相当的功夫,最突出的事例是展示和收藏间的空调系统设计。

在展示间没有直接的空调,而是在它的周围加以设置,目的是保护珍贵的美术品。

这一新的设想是,让具有理想温度的空气渗透到展示空间中来,而内部的空气不对流,把对美术品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收藏品仓库中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

而展示室的照明,取消了对展品有害的发热光源,用最近几年开发出来的光纤维材料作照明。

借景和造园
所谓借景是通过人工的手段,截取或剪裁自然中的一部分,享其纳入,这是中国传统造园中常用的手法,而日本也有着同样的传统。

请看贝聿铭是这样加以运用的美术馆和神慈秀明会建筑有一公里之遥,为了体现和这组建筑的联系、进入正庭之后,立即可以眺望窗外的风景——群山
美秀美术馆的的吊桥
和那仅露出屋顶的神慈秀明会神殿和钟塔。

在北馆有一个中庭,庭中有院,这是委托日本造园师设计的。

越过庭院周围的建筑,可见院外的山岗和蓝天白云,这美丽的关系让我想起在京都修学院离宫所见。

现在看得太局部,贝聿铭对美术馆设施整体的构想,确实是在杜景观之大景。

人们常常埋怨建筑受到各种限制、而无法实现初衷。

但常常又由于有了限制,优秀的创造才得以体现,美秀美术馆就是一件绝好的范例。

1997年1月21日贝聿铭在纽约曾接受过一次记者的采访,他认为:“构造的形态当然被地形所左右,根据当地的规定,总面积为一万七千平方米的部分,大约只允许两千平方米左右的建筑部分露出地面,所以美术馆80%的部分必须在地下才行。


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by 贝聿铭
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位于日本滋贺县甲贺市信乐町的自然保护区山林间,1991年小山美秀子委任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Ieoh Ming Pei)为其设计了这座私人艺术品博物馆。

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特别之处在于:
首先它远离都市,位于一个原始山林的深谷,为了尽可能地将自然环境保留和复原,设计时着重要考虑的是如何攻克这险恶山势,并解决好道路的通畅,于是贝聿铭(Ieoh Ming Pei)先在山林间开辟出一条道路,然后在两座山的山谷之间兴建一座吊桥和隧道通向美术馆。

其次由于当地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此美术馆在兴建之初,便受到方方面面的严格限制。

于是贝聿铭(Ieoh Ming Pei)将建筑的80%都埋藏在了地下,但它并非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筑,原因是开挖地下空间是非常昂贵且缓慢的工程,同时对自然环境破坏严重。

于是贝聿铭(Ieoh Ming Pei)采取了先盖房子后填土的方法,最后种上和原始山林相适应的树木,这样再保证不破坏环境的同时让建筑和环境天然合一。

这一设计清楚体现了贝聿铭(Ieoh Ming Pei)的设计观:建造一座地上的天堂。

他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时,便很激动地说:“这就是桃花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