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症中医临床用药
中医内科常见证型及症状表现

中内肺系疾病1感冒:风寒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暑湿去暑解表新加香薷饮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阴虚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2咳嗽:风寒恶寒发热,风热发热重风燥口舌干燥痰湿痰多痰热痰有腥味肝火犯肺烦躁易怒,胁肋痛肺阴亏损烦热,阴虚3哮病冷哮鸡鸣音热哮吼肺脾气虚脾虚:四肢不温,拉肚子肺肾两虚腰膝酸软风哮时发时止4喘证风寒恶寒发热表寒里热恶寒发热,痰黄痰浊痰多肺虚出汗,虚脉,细脉,弱脉肾虚腰膝酸软5肺胀风寒泡沫痰痰热痰红色痰瘀阻肺舌头紫色痰蒙神窍神志嗜睡肺肾气虚腰膝酸软,呼多吸少阳虚水泛水肿6肺痈初期痰粘液性成痈期腥痰溃脓期米白色痰恢复期潮热盗汗7肺痨肺阴亏损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虚火灼肺热多,烦热,口渴心烦,男子遗精气阴耗伤畏风,怕冷,自汗盗汗并见2胸痹心血瘀阻舌有没有瘀斑气滞心胸叹气痰浊闭阻舌胖大有齿痕寒凝心脉手足不温气阴两虚阴虚烦热潮热心肾阳虚腰膝酸软3不寐肝火扰心情志加重痰热扰心舌苔黄腻心脾两虚不爱吃脾虚纳差心肾不交腰膝酸软胃病1胃痛寒邪客胃得热缓解肝气犯胃:叹气协痛饮食伤胃暴饮暴食湿热中阻口中甜腻胃阴亏耗隐痛淤血停胃刺痛脾胃虚寒得食缓解2呕吐外邪犯胃起病急食滞内停呕吐食物痰饮内阻呕吐痰涎肝气犯胃情志脾胃气虚呕吐拉肚子胃阴不足饥不欲食3腹痛寒邪内阻温湿壅滞肝郁气滞淤血内停中虚脏寒4泻泄寒湿水样便食滞不消化食物湿热大便黄褐色脾胃虚弱大便时干时溏肾阳虚衰清早拉肚子五更泄泻肝虚乘脾腹中雷鸣切痛5痢疾寒湿白多赤少湿热赤白脓血疫毒高热阴虚口干心烦虚寒形寒畏冷脾胃虚弱寒热错杂大便火绛色发作期时发时止肝胆1胁痛肝胆湿热身油腻,苔黄腻肝郁气滞情志变化肝络失养协通隐痛瘀血阻络瘀斑2黄疸湿热于重口干口苦湿重于热身热不扬胆腑郁热往来寒热疫毒炽盛神昏谵语寒湿阻遏黄色如烟熏3眩晕肝阳上亢面红目赤,口苦痰湿中阻胖大舌,太腻,瘀血阻窍,瘀斑肾精不足腰膝酸软气血亏虚面白血不足4头痛风寒连上背痛风热头痛入连风湿头痛如裹气虚气短乏力痰浊头昏瘀血刺痛肝阳胀痛血虚头晕目眩肾虚空痛5中风中经络风阳上扰眩晕面红目赤口苦风痰瘀阻苔白腻中脏腑阴闭素体阳虚阳闭起病急脱证快死了恢复期气虚络瘀面黄白气短1.水肿2.风水相博恶寒发热3.水湿浸渍4.湿热壅盛皮肤光亮湿毒浸淫皮肤溃烂脾阳虚衰纳少便溏肾阳衰腰痛桃红四五汤合五苓散5.淋证热淋小便短赤6.石淋石头血淋出血膏淋膏状气淋生气情志劳淋劳动后加重3腰痛寒湿阴雨天加重湿热苔黄腻淤血腰部刺痛肾阴虚口舌干燥手足心热肾阳虚手足不温针灸治疗学1.头痛又称头风,是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病因病机:1阳明头痛(前额痛) 2少阳头痛(偏头痛) 3 太阳头痛(后枕痛) 4厥阴头痛(巅项痛) 5全头痛治则:舒经通络通行气血,以针为主,虚补实泻.处方:1阳明头痛:印堂,上星,阳白,攒竹透鱼腰及丝竹空,合谷,内庭2少阳头痛:太阳,丝竹空,角孙,率谷,风池,外关,足临泣3太阳头痛:天柱,风池,后溪,申脉昆仑.4厥阴头痛:百会,通天,太冲行间,太溪涌泉.5全头痛:百会,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风池,外关2.口眼㖞斜病因病机:1风寒证2风热证3气血不足治则:活血通络疏调经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处方阳白,四白,顴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含有石膏、知母、栀子的医案医话

石膏、知母、栀子是中医药中常见的药材,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在中医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下面就根据这三种药材的特点,结合临床医案和医家言论,来探讨它们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
一、石膏1. 石膏性味归经:味甘、性寒,归心、肺经。
2. 石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尿消肿。
3. 医案:患者张某,男,35岁,因高热、大汗、口渴、尿少、口干、腰背疼痛等症,经诊断为热病,医师遵循“热病除邪,宜用石膏”的治疗原则,用石膏合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效果明显,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4. 医家言论:《金匮要略》中有“热病无渴,反汗出者,石膏桂枝二物汤主之”。
石膏清热解毒的功效,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对于病情较重、热毒较盛的患者,尤其有着显著的疗效。
二、知母1. 知母性味归经:味甘、性苦、寒,归肺、胃经。
2. 知母功效:清热润燥,清肺止咳,利尿通便。
3. 医案:患者李某,女,42岁,因咳嗽、少气、口干、咽痛等症,经诊断为肺燥热咳,医师根据“肺燥热咳,当以知母清之”的治疗原则,用知母合桔梗、天花粉等药物治疗,咳嗽明显减轻,气息畅顺。
4. 医家言论:《神农本草经》中有“主肺燥痰嗽、胃燥渴”之治疗方法,常常用到知母。
知母能清热润燥,对于肺燥热咳、肺燥痰嗽等症有着良好的疗效,临床上应用广泛。
三、栀子1. 栀子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膀胱、胃经。
2. 栀子功效:泻火解毒,利湿消肿,清热排脓。
3. 医案:患者王某,男,27岁,因湿热黄疸、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经诊断为湿热黄疸,医师用栀子合黄芩、山楂等药物治疗,效果明显,症状得到了缓解。
4. 医家言论:《本草纲目》中有“主食穷黄疸,小便不利”之治疗方法,常用到栀子。
栀子能泻火解毒,对于湿热黄疸、湿热痢疾等症有着显著的疗效,临床上应用广泛。
以上所述,石膏、知母、栀子三味药材各有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在中医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通过临床医案和医家言论的论证,可以看出它们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中药学清热药功效归纳总结

中药学清热药功效归纳总结中药学中的清热药是一类常见且重要的中药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祛湿等功效。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和药物研发中。
本文将对清热药的功效进行详细总结,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药学中的清热药物。
一、常见清热药物及其功效1.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消肿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热病热毒、湿热病等。
黄连不仅消除体内的湿热,还具有抑制细菌和病毒的作用。
2. 芦根:具有清热泻火、利尿消肿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高热、热毒、水肿等症状。
芦根可促进尿液排出,从而减轻体内热毒的积聚。
3. 青蒿素:是一种抗疟疾药物,具有特强的抗疟效果。
青蒿素不仅能清热解毒,还能抑制疟原虫的生长和繁殖,对治疗疟疾非常有效。
4. 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暑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感冒、咽喉肿痛、痈疽等症状。
金银花不仅可以缓解热毒病症,还能清除体内的热邪。
5. 蜜炙甘草:具有清热解毒、润燥止咳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口疮、痰喘、水火烫伤等症状。
蜜炙甘草能够平衡体内的阴阳,并起到润燥止咳的作用。
二、清热药物的应用范围1. 清热解毒:清热药物广泛用于治疗热毒病症,如热病、疟疾、感冒等。
它们通过清除体内的热邪,协调阴阳,恢复人体的平衡状态。
2. 凉血止血:某些清热药物,如金银花、连翘等具有凉血止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出血疾病,如鼻衄、咯血等。
3. 利湿祛湿:清热药物还可用于治疗湿热、水肿等病症。
例如,黄连可用于治疗湿热泻泄、大便黄色等症状。
三、清热药物的禁忌和注意事项1. 孕妇禁用:孕妇应慎用清热药物,特别是一些有毒性的清热药物,如砒霜等。
2. 儿童用药:儿童使用清热药物时应根据年龄和病情适量调整剂量。
3. 药物相互作用:清热药物与其他药物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应遵医嘱同时使用。
4. 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清热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四、现代研究与应用现代药学研究发现,清热药物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医药作为中国国粹,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并传承至今。
在中医学中,常见病是指临床上经常遇到的某些具有一定规律的疾病。
针对中医科常见病,中医学家们总结了一套诊疗规范,以便更好地治疗患者。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科常见病的诊疗规范,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一、感冒感冒是中医科最为常见的病症之一,其主要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
中医针对不同体质和病情的患者,采用不同的诊疗规范,如下:1. 体寒型感冒:- 诊断特点:患者多怕冷,畏寒喜暖,鼻塞流清涕,身痛畏风,没有发热等症状。
- 治疗原则:温中散寒,通鼻解表。
- 常用方剂:葛根汤、麻黄汤。
2. 风热型感冒:- 诊断特点:患者有鼻塞、流黄涕,咽痛,咳嗽等症状,体温较高,口渴,舌苔黄腻。
-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解表散寒。
- 常用方剂:银翘散、小柴胡汤。
3. 阳虚型感冒:- 诊断特点:患者多汗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咳嗽声低微。
- 治疗原则:益气固表,温中散寒。
- 常用方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
二、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指食物无法正常消化吸收,常伴有胃胀、腹泻、恶心等症状。
中医针对不同类型的消化不良,有着相应的诊疗规范,如下:1. 食积型消化不良:- 诊断特点:患者口中有异味,舌苔黄腻,腹胀腹痛,大便干结。
- 治疗原则:行气活血,化积消滞。
- 常用方剂:犀角地黄丸、枳实导滞丸。
2. 脾胃虚弱型消化不良:- 诊断特点:患者胃纳欠佳,脘腹胀闷,大便溏泄,面色萎黄,舌淡苔白。
- 治疗原则:健脾和胃,温中止泻。
- 常用方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3. 肝胆湿热型消化不良:- 诊断特点:患者胃口不振,口苦,口干咽燥,大便黄糊状,舌苔黄腻。
- 治疗原则:清热健胃,利湿解毒。
- 常用方剂:龙胆泻肝汤、黄连解毒汤。
三、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中医科的常见病之一。
中医针对高血压患者,可以采用以下诊疗规范:1. 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诊断特点:患者常常头痛头晕,面红目赤,耳鸣目眩,舌苔黄腻。
中医内科学如何诊治常见内科疾病

中医内科学如何诊治常见内科疾病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对常见的内科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内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手段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诊治疾病的基础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同时,人体与外界环境也密切相关,季节、气候、地域等因素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辨证论治则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信息,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和病性,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内科疾病如感冒,中医认为其病因多为外感风邪,包括风寒、风热、暑湿等。
风寒感冒患者多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等症状。
治疗上常采用辛温解表的方法,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等。
风热感冒则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黏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治疗以辛凉解表为主,常用银翘散、桑菊饮等方剂。
暑湿感冒常见于夏季,症状有身热不扬、头昏重胀痛、肢体酸痛、心烦口渴、胸闷欲呕、舌苔黄腻等,治疗宜清暑祛湿解表,可选用新加香薷饮。
咳嗽也是常见的内科病症。
外感咳嗽多因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侵袭肺系所致;内伤咳嗽则多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例如,风寒袭肺引起的咳嗽,表现为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有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治疗用三拗汤合止嗽散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风热犯肺的咳嗽,症状为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等,常用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对于肺阴亏耗导致的咳嗽,多为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口干咽燥、午后潮热、颧红盗汗等,治疗用沙参麦冬汤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胃脘痛是另一种常见的内科疾病,常见病因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案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案⼀、喘病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脏病变影响,致肺⽓上逆,肃降⽆权.出现⽓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抬肩,不能平卧等症。
多见于阻塞性肺⽓肿、肺原性⼼脏病、⼼肺功能不全等。
.诊断依据1、以⽓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张⼝抬肩,⿐翼煽动,不能平卧,⼝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诱发。
3、呈桶状胸。
叩诊胸部呈过清⾳,⼼浊⾳界缩⼩或捎失,肝浊⾳界下移。
肺呼吸⾳减低.可闻及⼲、湿性罗⾳或哮鸣⾳。
或肝肿⼤、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4、合并感染者,⽩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
必要时查⾎钾、钠、⼆氧化碳结合⼒及x线胸部摄⽚,⼼电图,⼼、肺功能测定,⾎⽓分析等。
证候分类1、风寒束肺:喘急胸闷,咳嗽痰多清稀,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
⾆苔薄⽩,脉浮紧。
2、风热犯肺:喘促⽓粗.咳嗽痰黄⽽稠粘.⼼胸烦闷.⼝⼲⽽渴,可有发热恶风。
⾆边红,苔薄黄,脉浮数。
3、痰湿蕴肺:喘咳胸闷,痰多易咯,痰粘或咯吐不爽.胸中窒闷,⼝腻,脘痞腹胀。
⾆质淡,⾆苔⽩腻,脉弦滑。
4、⽔⽓凌⼼:⽓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悸怔忡,尿少肢冷。
⾆苔⽩滑,脉弦细致。
5、肺脾两虚:喘息短促⽆⼒.语声低微,⾃汗⼼悸,⾯⾊晄⽩,神疲乏⼒,⾷少便溏,⾆淡苔少,脉弱。
或⼝⼲咽燥,⾆红,脉细。
6、肺肾两虚:喘促⽇久.⼼悸怔忡,动则喘咳.⽓不接续。
胸闷如窒,不能平卧.痰多⽽粘,或⼼烦不寐,唇甲紫绀。
⾆质紫或⾆红苔少,脉微疾或结、代。
辩证施治风寒束肺:宣肺散寒、平喘⽌咳,射⼲⿇黄汤。
风热犯肺:清热泻肺、化痰⽌咳,⽅⽤⿇杏⽯⽢汤。
痰湿蕴肺:化痰⾏湿、⽌咳肃肺,⽅⽤三⼦养亲汤。
⽔⽓凌⼼:温阳利⽔、益⽓宁⼼,真武汤合五⽪饮。
肺脾两虚:补肺益⽓、健脾温阳,⽣脉散合六君⼦汤加减。
肺肾两虚:滋补肺肾、百合固⾦汤,⼆冬⼆母汤。
疗效评定1、治愈:喘息及其它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
上感中医方案

-治疗原则: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银翘散加减。
-药物组成: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竹叶、芦根、生甘草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3.湿热感冒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利湿解表。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药物组成:滑石、黄芩、黄连、栀子、连翘、射干、白茅根、生甘草等。
上感中医方案
第1篇
上感中医方案
一、背景与目标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的生活压力逐渐增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成为常见病症。中医在治疗上感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本方案旨在充分发挥中医治疗上感的作用,制定一套合法合规的中医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康复速度,降低复发率。
二、诊断标准
1.症状:发热、咳嗽、咽痛、鼻塞、流涕、头痛、乏力等。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银翘散加减。
药物组成:金银花、连翘、薄荷、桔梗、芦根、竹叶、甘草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3.湿热感冒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解表。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药物组成:滑石、黄芩、黄连、栀子、连翘、薄荷、射干、甘草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四、调护措施
第2篇
上感中医方案
一、前言
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发病率高,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中医治疗上感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方案旨在规范中医治疗上感的过程,提供一套合法合规的中医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
二、诊断与辨证
1.诊断依据: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如发热、咳嗽、咽痛、鼻塞、流涕、头痛、乏力等症状,结合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等体征,参照相关中医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中医常见病症

1、肝郁气滞:
证候:胃脘胀痛,连及两胁,痛处游移不定,
食后胀甚,按之稍舒,嗳气频繁,或有泛酸,
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川芎、枳实、香附、陈皮、厚朴、白芍、 半夏、甘草
疼痛甚者可加川楝子、元胡、佛手
泛酸嗳气者,加瓦楞子、乌贼骨、沉香 胀甚于痛者,可加木香、厚朴
[病 因]
1、感受外邪 2、饮食所伤 3、禀赋不足或后天失治 4、劳伤久病。
[ 病 机]
饮食不节
湿浊内生 中焦湿热 热毒炽盛 伤及营血 热迫胆汁 外流 急 黄 延 误 失 治 重 感 外 邪 熏蒸肝胆 胆汁外溢 热重于湿 湿重于热 阳
黄
感受外邪
{
湿热疫毒
寒湿入侵
郁遏不达
困阻脾胃 脾阳不振 中焦寒湿 胆汁受阻 阴 黄
忧思恼怒,伤肝损脾 脾失健运,胃气阻滞 胃失和降 肝失疏泄,横逆犯胃 素体脾虚,劳倦过度 久病脾胃受损 肾阳不足 药物损伤 脾胃虚弱 运化失职
不 通 则 痛
胃失温养
或中阳不足, 中焦虚寒
热病、火郁、药物
损伤胃阴
胃失濡养
不 荣 则 痛
三、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还应辨兼夹证。 实者:病程短,起病急,多痛剧,固定不移, 拒按,脉盛; 虚者:病程长,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 脉虚。 寒证:胃痛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 热证:胃脘灼痛,势急迫,遇热则痛甚,得寒 则痛减。
四、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1、分清表寒、表热。 2、辨别普通、时行。 3、区分体虚感冒的气虚、阴虚。 治疗原则: 病变多在肺卫,治疗以宣肺、解表为原则。 注意对于夹暑、夹湿等兼证的治疗。
一、外感风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病症中医临床用药常见病症中医临床用药(一)发热1.外感发热:(1) 感受风寒:荆芥、防风、苏叶、羌活、麻黄、桂枝、肾蕨、狗仔花、细辛、白芷、芫荽、藁本、生姜、葱白、大蒜、大头陈、磨盘草、大叶按、广防风、红根草、罗勒、排钱树、小槐花、绣球防风、细叶刺针草、黄皮叶、大发汗、羊耳菊、狗尾草、干只眼、千年艾、七、大发表、马鞍藤、山苍子、古风橘、云实、四方篙、耳枫、女金丹、刺芫荽、火索麻、臭节草、牙刷草、毛茎马兰。
(2) 感受风热:金银花、连翘、薄荷、桑叶、菊花、炒牛蒡子、芦根、柴胡、葛根、竹叶、浮萍、淡豆鼓、肿节风、黄皮叶、三叉苦、毛茎马兰、土牛膝、假茶辣、白花灯笼、大沙叶、六月雪、白英、小叶黑面叶、山腊梅、无根藤、毛大丁草、南天竹、九头狮子草、下田菊、山芝麻、古羊藤、山苍子、华山矾、黄花虱麻头、胡枝子、荚蒾、马兰;草龙、鱼眼草、南蛇簕、五色梅、龙葵、华泽牛、含羞草、金粉蕨、金花草、金丝草、蛇莓、胆木、挖耳草、黄稔、阴地蕨、狗肝菜、猪鬃草、铁破锣、盐肤木、算盘子、酢浆草、蔊菜、蟛蜞菊、爵床、露兜簕、岗梅、肾蕨、空心莲子草。
(3)感受暑湿:藿香、佩兰、西瓜翠衣、绿豆、扁豆花、滑石、鸭跖草、珊瑚、臭樟、黄麻、菜豆树、土香薷、玉叶金花、积雪草、山芝麻、水翁花、南蛇筋、细叶七星剑、布渣叶、三叉苦、土细辛、牛至、筋草、木姜子、丝瓜叶、百蕊草、多花蔷薇(花)、牡蒿、奇蒿、金丝草、金鸡脚、南五味子、臭灵丹。
2.内伤发热:(1)阴虚内热:银柴胡、地骨皮、青藁、知母、秦艽、鳖甲、白薇、牡蒿、龟板、生地、丹皮、胡黄连、大羊角瓢、山毛藓、火棘、太白丽参、巴茅根、枸骨(叶)、黄三七、葎草、牡蛎、狗尾巴参、白花灯笼、五色梅(2)气虚发热:蜜黄芪、党参、子。
(3)血虚内热:当归、熟地、赤芍、丹皮、丹参、紫草、白薇、枸杞子、黄芪(补气,气旺则血生)。
(二)头痛1.外感:(1)风寒头痛:荆芥、防风、白芷(前头痛、眉棱骨痛)、藁本(头顶痛)、细辛(头身痛)、羌活(偏头痛、青光眼引起的头痛)、川芎(两颞痛)、香青兰、黑藁本、灯盏细辛、土细辛、迎红杜鹃、罗勒、蜂窝草、小过路黄、山香、小鱼仙草、女金丹、牙刷草、秧青、东风橘、石荠宁、石楠、大头陈、百里香。
麸白术、茯苓、制黄精,气虚较甚兼有阳虚的加桂枝、制附(2)风热头痛:桑叶、菊花、薄荷、生石膏、蔓荆子(两颞痛)、葛根(后颈痛)、山藤藤秧、绣线菊、东风藤、迎红杜鹃。
2.内伤:⑴肝阳头痛:①平肝:天麻、钩藤、白蒺藜、白芍、菊花、豨莶草、臭梧桐、决明子、炒茺蔚子、炒青葙子、羊耳菊、朝天子、太白花、狼尾草。
②潜阳:生石决明、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磁石、代赭石。
③滋肝肾:怀牛膝、桑寄生、炒杜仲、女贞子、旱莲草。
④清肝火: 龙胆草、生栀子、 黄芩、夏枯草、草地黄芩。
(2)痰浊头痛:清半夏、麸白术、 天麻、妙白蒺藜、制吴茱萸、制南星、制白附子、牡蛎。
瘀血头痛: 炒桃仁、酒红花、 酒当归、酒川芎、赤芍、生地、 怀牛膝、延胡索、麝香。
(4)肾虚头痛:①肾阴虚:熟地、山 药、山茱萸、枸杞子、菊花、女贞子、旱莲草。
②肾阳虚:炒杜仲、仙茅、仙灵脾、补骨脂、制附子、肉佳、沉香。
气血虚头痛:党参、麸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川芎、眩晕 1.肝阳上亢 (1)平肝: 天麻、 钩藤、 菊花、 桑叶、 荷叶、 薄荷、 豨莶草、 臭梧桐、 猪肚子、 太白花、 小贯众。
(2)潜阳: 珍珠母、石决明、生牡蛎、代赭石、灵磁石。
(3)清肝火:龙 胆草、夏枯草、 黄芩、 生栀子、 炒草决明、 芦荟。
(4) 滋肝肾: 炒杜仲、 怀牛膝、 桑寄生、 地黄、 山茱萸、 枸杞子、 五味子、 女贞子、旱莲草、构树。
2.气血两虚:蜜黄芪、党参、麸 龙眼肉、大枣。
3.肾精不足:鹿茸陈皮、 茯苓、 白术、 苍术 制南星、 僵蚕、 泽泻、 水半夏。
(四 ) 耳鸣、耳聋 1.肝胆火旺: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当 归木通、 泽泻、 车前子。
2.痰火郁结: 陈皮、 半夏、 茯苓、 (3) (5) 白芍、熟地、制黄精、制首乌、桑椹、紫河车、阿胶。
(三)白术、茯苓、炙甘草、制 首乌、丹参、附子、肉桂、熟地、山茱萸、枸杞子、 肉子苁蓉、莬丝子、 女贞子、旱莲草、炒杜仲、核桃肉。
4.痰浊中阻:清半夏、远志、石菖蒲、青礞石、黄芩、黄连、大黄、沉香。
3.肾精亏耗: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五味子、莬丝子、补骨脂、灵磁石、响铃草。
4 .脾胃气虚:人参、炙黄芪、白术、茯苓、黄柏、升麻、葛根、石菖蒲、当归、白芍、甘草。
(五)昏迷1.热入心包:黄、人工牛黄、犀角、水牛角、羚羊角、山羊角、冰片、生石膏、寒水石、升麻、黄连、栀子、郁金、黄芩、萝芙木。
2.痰迷心窍:苏合香、麝香、安息香、冰片、公丁香、乳香、皂荚、细辛、菖蒲、远志、胆南星、竹沥、天竹黄、白矾、郁金、九节菖蒲、蛇胆。
(六)失眠 1 .心脾血虚:党参、蜜黄芪、白术、茯神、炒酸枣仁、炙远志、五味子、柏子仁、制首鸟、首乌藤、灵芝。
2.阴虚火旺:黄连、阿胶、麦冬、生地、玄参、丹参、百合、莲子心、女贞子、旱莲草、竹叶心、生栀子。
3.心虚胆怯:党参、茯神、制首乌、首乌藤、五味于、炒酸枣仁、煅龙齿、炙远志、太阳针、贝齿。
4.胃中不和: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制半夏、陈皮、茯苓、枳壳、砂仁、木香。
(七)咽喉肿痛1.实证:(1)外感风热:薄荷、牛蒡子、桔梗、马勃、金银花、连翘、锦灯笼、蝉蜕、橄榄、鹅脚板、蔊莱、朱砂根、麦斛、九头狮子草、东风菜、葫芦茶、梅花草、金锦香、石蕨、—枝黄花、丁癸草、八爪金龙、马蔺、白花灯笼、蛇含、蛇莓、华泽兰、山莴苣、小报春、野菰、野黄麻、锦鸡儿、野辣烟、草龙、罗伞树、石荠宁、野养麦、石椒草、六月雪、土圞儿、一点红、一枝黄花、白花龙胆、剪刀股、树葱、猫人参、扭肚藤、玉簪花、岩七下田菊、无患子、马兰、鼠妇、爵床、空心莲子草、硼砂、僵蚕、鸭脚木、鸭跖草、救必应、鼠牙半支、娥药、蝉蜕、犁头草、鹿角草、算盘子、瘦风轮、榕树、黑面叶、梅花草、铁破锣、铃铃草、珠芽蓼、狼把草、细叶刺针草、细叶鼠曲草、桦树皮、两面针、荔枝草、积雪草、菊花、索骨丹、虎杖、鱼腥草、鸢尾、垂花香薷、刺针草、金钮扣、茅莓、委陵菜、狗牙半支、黄锁梅、黄花稔、黄三七、诃子、瓜子金、红管药、半边莲、白花蛇舌草、朱砂根、朱砂七、华干金藤、冰片。
(2)热毒炽盛:金银花、连翘、黄连、黄芩、栀子、射干、丁萝卜、、雪里青、山豆根、金果榄、大青叶、穿心蓬、土牛膝、锦灯笼、水田七、野养麦、升麻、牛黄、人工牛黄、蟾酥、竹节菜、红毛草、鸭跖草、胖大海、豆根木蓝、金莲花、胆木、金线风、爵床、山莴苣、小报春、马槟榔、野豇豆、野菰、乌奴龙胆、朱砂根、缘毛筋骨草、蒲公英、藤黄连、筋骨章、锦灯笼、桑叶、扁竹根、猫爪草、挖耳草、浙贝母、臭灵丹、珍珠虎掌草、青木香、苣荬菜、黄毛耳草、黄药子、苦蘵、板蓝根、点地梅、朱砂莲、杠板归、古山龙。
2.虚证:(1) 肺阴不足:北沙参、麦冬、天花粉、蜜百合、玉竹、阿胶、、生地、芦根、青果、木蝴蝶、岗梅、猪撩参、炮仗花、无花果、蜂蜜。
声音嘶哑:可加胖大海、风凰衣、诃子、藏青果、血余炭。
(2) 肾阴不足:玄参、天冬、熟地、感: (1)外感风寒:蜜麻黄、炒杏仁、苏叶、细辛、桔梗、白 前、紫苑、款冬花、陈皮、青兔耳风、金耳环、刮金板、蒌叶、蛤蒌、鼠曲草、 留兰香、 岩筋菜、 铁杆地柏枝、 山小橘、瓜蒌皮、 桑白皮、 罗布麻、六月寒、山豆根、 土圞儿、 猪笼草、金鸡脚、猪仔笠、百眼藤、红马蹄草、细叶鼠曲草、狗脚迹。
2.内伤: (1) 肺热咳嗽:黄芩、知母、射 子、芦根、白茅根、木虾公、秋鼠曲草、白绒草、冰糖草、 止咳草、水茴香、红毛草、红景天、绣线菊、石枣子、仙人 球、黄葵、金鸡脚、灯草、木芙蓉、石仙桃、乌棒子、二仙根、小虎耳草、木蝴蝶、孔雀草、苦菜、虎尾兰、姜味草、 菠菜、石吊兰、飞天螭(虫劳)、白花龙胆、 狼尾草、 龙舌草、龙脷叶、剪刀股、南天竹。
(2) 肺寒咳嗽:蜜麻黄、 细辛、干姜、蜜紫菀、蜜冬花、紫苏叶、屈头鸡、四块瓦、 新疆雪莲。
(3) 寒痰壅盛:陈皮、清半夏、炙远志、桔梗、制 南星、白前、炒苏子、炒白芥子、 炒莱菔子、 皂荚、旋覆花、 细辛、五味子、干姜、兰草、大四块瓦。
(4)热痰壅盛:黄芩、山茱萸、五味子、盘龙参、 石斛、斑叶紫金牛 。
(八 )咳嗽 1.外马棘、 大肺经草、石南藤、百里香、东风橘、红马蹄草、猪杏叶防风、 长春七、 鸭儿芹、白云花根、百里香、地枇杷。
(2) 外感风热:桑叶、菊花、薄荷、 牛蒡子、浙贝母、前胡、牛白藤、瓜蒌、浙贝母、 胆南星、 天竹黄、鱼腥草、冬瓜子、 海蛤壳、 海浮石、蜜前胡、蜜马兜铃、竹沥、竹茹、石耳、毛灯草、 无患子。
(5)肺虚咳嗽: ①润燥止咳: 北沙参、麦冬、蜜天冬、 蜜百合、玉竹、川贝母、甜杏仁、阿胶、蜂蜜、蜜紫菀毙、蜜冬花、 蜜百部、 猪笼草、 核桃揪、 斑叶兰、 木莲、 牛耳岩白菜、 石瓜子、 石米、 刺人参、 炮仗花、 金边龙舌兰、 蚌花、 雪灵芝、 羊齿天门冬、 黄毛岩白菜、 土党参、 土人参、 无花果、吉祥草、麦斛、广石、豆兰、哈土蟆油、水晶兰、 棣棠花。
②敛肺止咳:五昧子、炒银杏、诃子、凤丹、土沉香、 石南藤。
(2) 痰饮作喘: 炒葶苈子、 炒莱菔子、 炒白芥子、旋覆花、半夏、干姜、细辛、桑白皮、石韦、荠 苧、蛇胆、木虾公、 石耳、胡颓子 (叶 )、华山参、迎红杜鹃、 朝天子。
2.虚证: (1) 肺气不敛:五味子、炒银杏、诃子、 蜜罌粟壳、乌梅、羊奶子。
(2) 肺虚作喘:人参、党参、蜜黄芪、五味子、紫河车、阿胶、冬虫夏草、核桃揪、莪参。
肾不纳气:制附子、肉佳、熟地、黄精、五味子、枸杞子、 补骨脂、 沉香、 蛤蚧、 核桃肉、 制硫黄、 棉花根、 大叶仙茅。
(十 )痰饮 1.饮留胃肠 (如胃肠功能紊乱 ):茯苓、桂枝、白术、2 .饮停胁下 (如巴嘴、 夏草、土党参、罌粟壳、刺人参。
(九 )气喘 1.实证: (1) 气 逆作喘: 麻黄、 炒苏子、 炒葶苈子、 旋覆花、 炒杏仁、 地龙、 姜厚朴、沉香、洋金花烟剂、雄黄艾叶烟剂、、小报春、石(3)渗出性胸膜炎 ):炒苏子、炒白芥子、炒莱菔子、炒葶苈子、醋大戟、醋甘遂、醋芫花、柴胡、瓜蒌。
3 .痰饮恋肺 (如慢 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麻黄、桂枝、干姜、细辛、清半 夏、五昧子、炒杏仁、蜜紫菀、蜜冬花、 、旋覆花、甘草、金龙胆草、 湿鼠曲草、 文蛤、胆汁、罗汉果、 紫金牛、 杜香、 天文草、白云花根、红管药、杠板归、五指毛桃、蒌叶、棉 花根、杉树果、飞天蠄(虫劳) 、鼠李、鼠妇、肺形草、倒兰香草、金龙胆草、吉祥草、狗牙贝、沙枣、灯台树、粉条 儿菜、岭南杜鹃、胡颓子叶、刺玫 (根 )、锦鸡儿、照山白、隔山香、烈香杜鹃、蔊菜、甜瓜子、暴马子、棒俸木、裂叶煅龙齿、煅龙骨、粉条儿莱、煅牡蛎、炙远志、朱茯神、合 血不足 (心脾两虚 ) :蜜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当归、 熟地、酸枣仁、炙远志、柏子仁、丹参、制首乌、龙眼肉、大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