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团志愿者红色旅游观光解说词

一六一团红色导游志愿队

观光旅游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你们好!

欢迎你们来到兵团第九师一六一团。我叫×××,是此次观光活动的导游和解说员,我将按照今天所走的行程路线,为大家全面的介绍一六一团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希望大家在一六一团期间身体健康,心情愉快。

九师一六一团地处祖国西北部,位于塔城地区西南边缘与哈萨克斯坦国接壤。是因屯垦戍边而建立,至今有51年的历史了。以其所屯聚的路线图,就是我们今天要观光的路线。

这条线路不仅是古代亚欧草原丝绸之路的商道,也是公元前六、七世纪,古老的呼揭部及塞族人就在此游牧,汉朝属乌孙东境,唐代为葛逻禄部游牧地。元朝初年,曾是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的封地。更是新中国屯垦戍边的精神家园。

走出裕民县城,就是裕民县江克斯乡,走到该乡砖厂对面,也就是我们右侧是巴什拜陵园

大家看,我们右边那座伊斯兰风格栅栏围起的墓地,就是巴什拜先生的陵园。

巴什拜·乔拉克·巴平是我国著名的哈萨克爱国民主人士。1889年出生于裕民一六一团巴尔鲁克山区一个牧民家庭;1945年8月至1952年5月担任塔城专署的专员;1953年11月21日,在内地参观时病逝于杭州,享年64岁。他的遗体由周恩来总理特批,用飞机空运到塔城,安葬在裕民切格尔河畔。

抗战期间他满怀爱国之心,为抗战前线捐献了一架飞机。1940年为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他又捐赠了400匹鞍具齐全的战马。1941年他投资修建了巴什拜大桥。1949年11月他又给驻塔解放军赠送了2吨小麦和40头牛。1951年为保家卫国,支持抗美援朝,他为志愿军捐献了一架战斗机。他一生扶贫济困,热心帮助了不同民族的贫困百姓,深受各民族人民的敬仰。

如今,巴什拜陵园已经成了裕民县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景点,许多游客来到这里,瞻仰这位爱国民主人士,缅怀他光荣的一生。

往前走,我们的左侧岔路口是巴尔达库岩画岔路口

(行至巴尔达湖岔路口)咱们左手这个岔路是通往巴尔达库岩画的路,距这里还有6公里。据新疆考古专家最新考证,巴尔达库岩画距今有4000—10000年的历史。岩画的画面线条优美,形象逼真,除了形象的展示了原始放牧、生活的场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人类对生殖崇拜,有着大量的对生殖崇拜描述,体现了先民们盼望人丁兴旺的愿望。2003年巴尔达库岩画群被列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区。

前行4公里是裕民县察汗托海牧场场部,也是国民政府时期县政府旧址

我们前面将要到的是察汗托海牧场场部,在1959年以前这里是裕民城,所以人们习惯称这为老裕民。始建于1944年,原名察汗托海,蒙语白杨树多的意思,现名裕民,是由当时的新疆省政府主席盛世才提名通过的,取“富有”之意,最初为五等县。建国后,裕民政府仍设在此处,但由于此地地形狭小,交通不便,距塔城地区较远,遇上冬季大雪,积雪厚度可达一两米深,出行非常困难,县委、政府各级领导出行均以马匹、爬犁代步,行动极为不便。就将裕民城搬到了现在的哈拉布拉镇。这里还有民国时期的苏侨协会俱乐部

1950年6月22日,根据中央指示,裕民县人民政府成立了裕民中苏友好协会。954年10月31日,苏侨协会在现址建成了裕民县苏侨协会俱乐部。1955年大多数苏侨遣返回国。1957年苏侨协会将俱乐部赠送给裕民县人民政府。1962年裕民县苏侨协会关闭。

再往前走,您将进入九师一六一团辖区,感受自然风光与屯垦戍边相融合的人文景观。前方是一六一团二营,也是60-80年代屯垦戍边的前沿指挥部和具有戍边文化底蕴的中心。

我们行驶的沟谷叫喀因德沟,那座老式砖房里是兵团劳模周静霞的家,他养殖的黑头羔羊很出名。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在这样宜人的气候下,放养的优质牛羊、草原鸡和一些带着露珠的野菜更是我们农家乐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佳肴。今年团场鼓励连队职工利用自然优势发展路缘经济兴办农家乐,并多次入户进行卫生监督及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指导,以确保农家乐的安全卫生、价格公道。越过这条沟给你的视野令人惊叹。这就是吐尔加辽草原和巴尔鲁克山最富有传奇的地方。现在这个岔路口就是去吐尔加辽夏牧场的必经之路,2006年这里成功举办了塔城地区第十七届阿肯弹唱文化旅游节。吐尔加辽草原以它优质的牧草,

适宜的气候、明媚的阳光,春夏两季盛开的鲜花成了最重要的旅游观光盛地。(九连路口)这个连队是十八大代表梅莲工作生活的地方,她先后6次见到时任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并获得过诸多荣誉,被连队职工群众和周围乡场的哈萨克族牧民称为“巴尔鲁克的白衣天使”塔斯特景区大门口我们往右边看,那一片水波浩淼的地方,就是著名的阿拉湖,每到傍晚,晚霞于湖水交相辉映,在半空中呈现出一片绚丽夺目的亮光,宛如璀璨的水晶,周围是漫天的火烧云,天水目连、霞光万道,勾画出一幅人间仙境的美景。这些神奇的地方早在80年代一直都是一六一团守卫的地域。在一六一团辖区内有塔斯提河、布尔干河、铁列克提河、察罕托盖等9条河流,由于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的影响造成了水资源利用率低,不能保障职工群众生产生活需求,这也是我团党委一直用心亟待解决的困难之一。

顺着路牌走,我们将到九师一六一团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

我们左边那栋红房子是九师“屯垦戍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孙龙珍纪念馆。孙龙珍出生于江苏省泰县,1959年随生产建设兵团支边来到新疆吐鲁番,1962年主动要求来裕民执行“三代”任务。1969的6月10日,在反击前苏联入侵巴尔鲁克山西部地区的战斗中,为了保卫祖国领土,捍卫民族尊严,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带着六个月的身孕参加了这次战役,不幸中弹牺牲。1969年8月被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授予“革命烈士”称号,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员。她所在的班被命名为孙龙珍民兵班。并于同年,为其修建烈士陵园,立碑纪念。2003年在烈士生前战斗过的塔斯特村建立了“屯垦戍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孙龙珍纪念馆”,并成立了由十二位女青年组成的“孙龙珍民兵班”。

孙龙珍民兵班简介

1992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正式给十二连民兵班命名为“孙龙珍民兵班”。使之成为兵团唯一一支女子民兵班,并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备案。

该班从组建至今,先后有94人先后在民兵班得到锻炼(截止2011年6月)、其中4人为少数民族。有7人在部队进行了服役,目前已是第十届。

该班从组建到现在。先后获得多项殊荣,“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先进女职工集体”“屯垦戍边劳动奖状”“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边海防工作先进

集体”荣誉称等。

她们中一些人先后受到时任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和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几十年来,一六一团党委坚持把龙珍精神作为维护边疆稳定、发展边疆经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及开展各项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觉行动和精神支柱,引导、激励广大干部职工以孙龙珍烈士为榜样,时刻牢记“热爱军垦、扎根边疆、牢记使命、献身国防”为内容的龙珍精神、爱国主义、屯垦戍边传统教育,大力培育兵团精神和龙珍精神。勤劳勇敢的一六一团人,为维护祖国的尊严,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用青春、汗水和生命在西陲国境线上,构筑了一座永不移位、有生命的界碑。最典型的是孙龙珍烈士陵园孙龙珍,出生于江苏省泰县,1959年随生产建设兵团支边来到新疆吐鲁番,1962年主动要求来到这里执行“三代”任务。1969年6月10日,在反击前苏联入侵巴尔鲁克山西部地区的战斗中,为了保卫祖国领土,捍卫民族尊严,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带着六个月的身孕参加了这次战役,在苏军轻重武器的疯狂扫射下,不幸中弹牺牲。孙龙珍烈士牺牲以后战友们就将她安葬在了每天巡逻的路旁,烈士的坟茔像界碑一样伫立在这边境线上,烈士的英魂依然守望着祖国的疆土。2008年,由兵团和第九师共同出资在烈士墓地原址建造了“孙龙珍烈士陵园”,追忆和缅怀先烈,对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烈士的精神激励着九师7万戍边儿女,各级党委的关心和支持更加坚定了一代代一六一团军垦战士扎根边疆、屯垦戍边的信心和决心。

小白杨哨所

您现在就位于全国闻名遐迩的小白杨哨所。小白杨哨所原名塔斯提边防哨所,上世纪七十年代哨所一名伊犁籍锡伯族战士程福生回乡探亲时向母亲讲述了孙龙珍烈士的感人事迹,随后他的母亲交给了他10棵小白杨树苗,让他栽种在离烈士最近的小白杨哨所旁。

因为哨所地势较高非常的干旱缺水,战士们喝水都要到几公里外的河里去拉运,所以10棵小白杨树苗相继死亡只有离营房最近的一棵顽强的活了下了。从那天起战士们刷牙不用牙膏,洗脸不用香皂,用积攒下来的水浇灌这颗小白杨。正是有了战士们的精心呵护才使得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这颗茁壮的小白杨。各位领

导可以看到白杨树上刻了许多名字,那都是当时复员离开哨所的战士刻下的,表达了他们对哨所和小白杨的深厚感情。

1984年著名军旅艺术家梁上泉来到边境采风时,看到一名战士在日记中写道:“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有感而发,在回京的路上立即谱写了小白杨的歌词。当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著名歌唱家阎维文演就唱的《小白杨》这首歌曲。《小白杨》随着电波立刻红遍了大江南北,成为脍炙人口的军旅歌曲。于是塔斯提边防哨所便更名为小白杨哨所了。

2004年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来到新疆慰问演出,歌唱家阎维文登上小白杨哨所再一次唱起了那动人的旋律。下台后阎维文激动地说:“我唱了20年的《小白杨》,今天终于见到了小白杨。”

哨所对面就是我军塔斯提边防哨所,下面的这条河就是当年的界河布尔干河。当年那颗射中烈士的罪恶的子弹就是从对面无名高地上的暗堡里射出的。2003年中哈两国重新勘定国界,巴尔鲁克山、布尔干河包括烈士牺牲的地方在内的数百平方公里领土因为我们九师职工和边境牧民的长期实际存在而无可争辩的回归了祖国的怀抱。2006年,当年种下这棵树的战士陈福森协同母亲又来到了这里,在白杨树的对面种了一棵小松树,两棵树相对相望,一齐陪伴着哨所的官兵驻守边防,保卫着祖国的万里边疆。(请领导共同唱一曲《小白杨》)

野巴旦杏自然保护区

野巴旦杏自然保护区位于裕民一六一团西南65公里的巴尔鲁克山中,有十万亩,连片的有两万亩,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野巴旦杏林区。它之所以有这么大的面积,首先是这里海拔800-1200米,非常适合野巴旦杏的生长;其次是这里的地势呈口袋状,它的袋口正好朝着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湖,常年受阿拉湖湿冷空气的影响,为野巴旦杏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

2003年,一六一团争取到国家退耕还林项目,当年全团领导干部、职工群众展开了大汇战,连续几年在团杜拉那拉种植巴旦杏5.2万亩,有很大一部分种子,都是在这儿采摘的。目前退耕还林地的长势很好。

野巴旦杏属第三纪新生代孑遗物种。目前,只有中国、美国、加拿大等少数国家拥有这种濒临灭绝的珍惜野生植物资源,而在欧洲,它们都已经成为了植物

活化石,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可以说是植物活化石了。

野巴旦杏的花是很好的蜜源,它的果实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果实中含有很多维生素,可以治疗高血压、心血管疾病,从果仁中提炼的苦杏仁甙具有抗癌作用。人类在远古世代就已经认识它了,它的果实呈扁桃状,早在唐书中记载,称它为扁桃。后在《本草纲目》中,又将它称为巴旦杏,名字来源于波斯语“badam”。1980年自治区将这片野巴旦杏林区列入省级的自然保护区。

解说完毕。最后祝愿各位领导、来宾,旅途愉快!更希望您能邀亲朋好友,再次观光我们巴尔鲁克山秀丽的人文景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