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学概论总复习

合集下载

地震概论答案

地震概论答案

第一章地震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三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状况(一) 中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状况中国是世界上大陆区地震最多最密布的国家之一。

本世纪以来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 1,200余次,其中的1/10发生在中国。

近年以来,在中国平均每年发生6次6级以上地震;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达27.6万余人,伤者约76.3万人;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仅对1949年以来的12次7级以上地震的统计,房屋倒塌600多万间,合1亿平方米,价值逾百亿元。

其它工农业生产设施及各种财产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亿元左右。

下面例出了近代其中几次灾害严重的地震损失和伤亡情况。

邢台地震:1966年3月8日和22日邢台6.8级、7.2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生在我国人口稠密地区、造成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的第一次大地震,共有8064人丧生、38000馀人受伤。

受灾面积达23000平方公里;唐山地震:中国唐山大地震是1976年7月28日在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地震,震中位于唐山市区。

造成24万人死亡,16万多人伤残,财产损失达100亿元以上。

汶川地震:2008 5月12日发生于四川省汶川县,地震烈度达到9度。

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

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时,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芦山地震: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7.0级地震, 震源深度13公里。

(二) 美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状况美国的地震分布是环太平洋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带,地球上约有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1906年4月18日,美国旧金山8.3级地震,造成城市供水系统破坏,并因火炉倾倒引发大火,大火持续三天三夜,将10平方公里的市区化为灰烬,死亡700人,直接经济损失5亿美元。

地震学期末复习整理

地震学期末复习整理

复习提纲1、全球地震活动在空间上有什么特点?如何利用现在对地球结构的了解解释这种特点? 呈带状分布。

无论是震源几何位置(地理的、深度的)、震源强度的空间分布、震源机制的空间分布均与板块学说中的大断层十分一致。

断层说是板块学说的组成部分,板块学说中的断层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地震活动。

板块学说的主要论点:①软流层(热、粘)上驮着岩石层(冷、脆)一起移动;②海岭~张裂、发散;③海沟~腑冲、消没④转换断层~剪切、滑移;⑤各板块绕轴旋转。

2、根据古登堡-里克特的震级频度公式bM a N -=log ,估计某地区所能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

(假定a=6.7,b=0.9)3、评定地震烈度的主要标志有哪些?1)自然景观的变化 2)建筑物的破坏 3)人和动物的反应4、影响地震烈度的主要因素地震本身释放的能量、观测点与震源点之间的距离、地质条件、建筑物的类型、调查人本身的因素、当地人对地震的经验等5、地震烈度和震级的区别?地震烈度:按一定的宏观(野外场地调查)标准,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称之为地震烈度。

通常用I 表示。

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仪器观测),表示地震波能量大小的量度,常用字母M 表示。

震级和烈度都是衡量地震强度的,根据统计结果,震级M 和震中烈度I0之间有下列关系: 0321I M +=6、全球地震带的分布特征,三个主要地震带?全球的地震带分布:(1)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太平洋边缘地区,即海洋构造和大陆构造的过渡地区。

全球80%的浅震,许多中源地震和差不多的深源地震都发生在这一带,包括大部分灾难性地震。

(2)欧亚地震带沿欧亚大陆南部展布,欧亚地震带内也常发生破坏性地震及少数深源地震,它是最宽的地震带。

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处于此地震带内。

(3)海岭地震带几乎包括全部海岭构造地区,沿洋中脊展布,又称为洋中脊地震带,它是最长的地震带。

7. 哪个地震带是全球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震带,全球 80%的浅源地震、90%的深源地震均集中在该带上,这是一条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带。

地震概论整理

地震概论整理

Chapter 1.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1.序言:1.1填空题:二十世纪全球有200w人死于地震,二十一世纪全球预估1500w人死于地震,每年约有500w次,20世纪以来我国发生了800多次6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史次;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旻次,其中中国就有生次1.2思考题:地震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自然现象吗?答:地震有两面性,虽然是一种自然灾害,但人们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来自地震给我们带来的信息。

地球具有不可入性,到目前为止,地震光是唯一能够穿透地球内部的波动,地震相当于一盏照亮地球内部结构的明灯。

2.什么是地震学?1.1填空题:地震概论是一门物理类课程而不是地质类课程3.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主要的研究方面:1.1填空题:地震学的研究比较广泛,主要有宏观地震学、地震波的传播理论、测震学三个大方面,后两者共称为微观地震学。

4.地震学的基本名词和概念:1.1填空题:1)某一个地震的震中距是1500公里,那么这个地震属于远震(按震中距分:地方震-100公里-近震-1000公里-远震)2)一个地震震源深度为400公里,那么这个地震称为幽地震(按深度划分:浅源-60公里-中源-300公里-深源)5.古代人类对地震的认识:1.1填空题:1)在古代,日本人认为地震是由缝鱼引起的(中国:占代鳌鱼翻身、日本:绘鱼尾巴甩、占希腊:气动说)2)古代地震史料最丰富的国家是史国3)中国古代建筑抗震智慧的精髓是以柔克刚1.2思考题:讨论题:在古代,为什么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对地震成因的看法不同?(环境不同)答:在科学不发达的过去,人们对地震的成因,往往用神话来解释。

“酷”与“年”都是为了震灾而产生。

6.地震学发展简史:1.1填空题:1)地震学一门独立的学科登上现代科学的舞台的标志是地震仪出现并且广泛使用2)1966年3月,河北邢台发生了灾害性的大地震,损失巨大,为了统一地震工作的部署和加强领导,1971年成立了国家地震局(现改名为中国地震局)3)地震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科学,其定量研究只有100年左右的时Chapter 1.章测试1.全球每年约发生大小不等的地震500w次2.二十一世纪全球预估1500w人死于地震3.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旻次,其中中国就有生次4.某一个地震的震中距是600公里,那么这个地震属于近震(按震中距分:地方震・100公里■近震・1000公里■远震)5.一个地震震源深度为15公里,那么这个地震称为壁地震(按深度划分:浅源-60公里-中源・300公里-深源)6.在古希腊,人们认为地震是山气引起的(中国:古代鳌鱼翻身、日本:酷鱼尾巴甩、古希腊:气动说)7.古代地震史料最丰富的国家是史国8.中国古代建筑抗震智慧的精髓是以莱克刚9.地震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科学,其定量研究只有100年左右的时间10.1966年3月,河北邢台发生了灾害性的大地震,损失巨大,为了统一地震工作的部署和加强领导,1971年成立了国家地震局(现改名为中国地震局)1.波的性质简述:1.1填空题:1)频率为3000Hz的声波,以1560m/s的传播速度沿一波线传播, 经过波线上的A点后,再经13cm而传至B点。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总分40分)1、“陆相生油”理论是由李四光先生提出来的(×)。

2、1951年中国成立了第一支石油地震勘探队(√)。

3、GeoEast是法国CGG的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软件(×)。

4、费马原理认为地震波走的是最短距离路径(×)。

5 、地震信号的视周期越大,主频就越低(√)。

6、剪切模量定义为体积应力与体积应变之比(×)。

7、实际采集的地震记录中观察不到零相位子波(×)。

8、地震反射波振幅有强有弱只是地下构造造成的(×)。

9、地震垂直分辨率主要与第一菲涅尔带半径有关(×)。

10、地震检波器组合提高了信噪比,但降低了地震分辨率(√)。

11、地震测线上激发点与炮检距的相互空间位置关系称为观测系统(√)。

12、地震反褶积只能用于提高地震分辨率(×)。

13、可以证明,地震均方根速度大于等于平均速度(√)。

14、地震水平叠加处理后,地震剖面上的绕射波得到了收敛(×)。

15、198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

16、马在田院士主要从事工程地震勘探工作(×)。

17、地震叠加速度分析是在地震水平叠加以后进行的(×)。

18、地震动校正的“动”主要体现在动校正量随着炮间距和传播时间等因素变化(√)。

19、利用地震反射剖面上的不整一或与之可以对比的整一,可以划地震层序(√)。

20、地震反射波层位和地下地层界面是一一对应的(×)。

二、单选题(每小题2分,总分28分)21、地震勘探主要依据地下岩石的(A)A、弹性差异B、磁性差异C、电性差异D、密度差异22、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是何时成立的(A)A、1930B、1940C、1950D、196023、CDP技术是哪位地球物理学家发明?(A)A、梅恩B、卡切尔C、费森登D、明特罗普24、地震波大概在以下哪个频率范围之内是正常的?(A)A、3Hz-130HzB、5000Hz-10000HzC、1KHz-20KHzD、 1MHz-100MHz25、哪位科学家首先提出了纵波和横波的概念?(B)A、牛顿B、泊松C、瑞利D、胡克26、某一水平地层界面产生折射波的主要条件是(C)A、地层界面下伏介质速度小于上覆介质速度B、地层界面上下有波阻抗差异C、地层界面下伏介质速度大于上覆介质速度D、地层界面上下有密度差异27、地震褶积模型是由哪位地球物理学家首先提出的?(B)A、梅恩B、Enders RobinsonC、卡切尔D、费马28、一个水平界均匀介质情况下共中心点记录的时距曲线方程是(A)A、双曲线B、抛物线C、直线D、折线29、以下哪个英文缩写指的是垂直地震剖面(A)A、VSPB、RVSPC、SWDD、LWD30、以下哪个不是地震预处理的内容?(A)A、动校正B、数据加载C、数据解编D、观测系统定义31、以下哪个不是地震数据的记录格式?(A)A、LasB、SEG-2C、SEG-2D、SEG-D32、地震数字滤波处理的目的是(B)A、提高分辨率B、提高信噪比C、速度分析D、提取子波33、地震地层学出现在什么年代(A)A、20世纪70年代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90年代D、20世纪80年代34、直接烃类指示“DHI”是什么英文的缩写 (2分)A、Direct Hydrocarbon IndicatorB、Direct Hydrocarbon InterpretationC、Direct Hydrocarbon IndexD、Direct Hydrophone Indicator35、地震偏移处理主要目的是(B)A、提高信噪比B、提高分辨率C、提高速度精度D、降低处理成本36、以下哪个是地震资料处理软件?(C)A、检波器B、可控震源C、GeoEastD、空气枪37、地震横波可以在哪种介质中传播(C)A、空气枪B、石油C、碳酸盐岩D、空气38、A VO指的是(B)A、地震反射波振幅随炮检距变化B、地震反射波振幅随频率变化C、地震反射波振幅随相位变化D、地震反射波振幅随波形变化39、A,B,C是什么地震干扰波?(A)A、声波B、面波C、多次波D、绕射波40、下面地震剖面中的断层是(A)A、正断层B、逆断层C、背斜D、向斜三、多选题(每小题3分,总分30分)41、地震波垂直入射情况下,产生反射波的主要条件是(B D)A、反射界面上下有温度差异B、反射界面上下有弹性差异C、反射界面上下有压力差异D、反射界面上下有波阻抗差异42、测量地震平均速度的方法主要有(A C)A、地震测井B、静校正C、声波测井D、密度测井43、制作影响合成地震记录质量的主要因素有(A B D)A、测井资料质量B、子波的频率C、自然伽玛测井D、地震子波类型44、地震多次波可以分为以下哪几种(A B C)A、全程多次波B、短程多次波C、微曲多次波D、点绕射波45、问题39 多选 (3分) (A C D)在地震反射波记录上,地震面波干扰的主要特征A、能量强B、速度高C、频散D、低频46、海上地震勘探与陆上的最大差别在于(B C D)A、没有干扰波B、使用空气枪震源C、使用拖揽D、在船上施工47、地震勘探对震源的基本要求是(A B C DE)A、能量足B、频带宽C、噪音小D、一致性好E、健康安全与环保48、陆上地震可控震源适合于哪些地区进行地震波激发?(A B D)A、城市B、沙漠C、沼泽D、极地49、以下哪些说法是相同的意思(A B C)A、NMOB、正常时差C、动校正量D、DMO50、求取低、降速带厚度和速度的主要方法有(B C)A、滤波B、浅层折射法C、微地震测井D、地震偏移(第1周)第1章石油勘探概论第一章石油勘探概论单元测验问题1 单选 (2分)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是哪个缩写词?AAPG美国石油地质家学会SEG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PE美国石油工程师学会CGS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问题2 单选 (2分)地震勘探的英文是以下哪一个?seismic exploration geophysics exploration earthquake exploration exploration seismology 问题3 单选 (2分)地震勘探主要依据地下岩石的电性差异弹性差异密度差异磁性差异问题4 单选 (2分)电法勘探主要依据地下岩石的电性差异磁性差异弹性差异密度差异问题5 单选 (2分)磁法勘探主要依据地下岩石的电性差异磁性差异弹性差异密度差异问题6 单选 (2分)重力勘探主要依据地下岩石的电性差异弹性差异密度差异磁性差异问题7 单选 (2分)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是何时成立的?1930年1940年1950年1960年问题8 单选 (2分)CDP技术是哪位地球物理学家发明?梅恩卡切尔费森登卢德格尔·明特罗普问题9 单选 (2分)中国第一支石油地震勘探队成立于1921年1939年1945年1951年问题10 单选 (2分)以下哪个不是地球物理勘探公司BGP中国东方地球物理公司CGG法国地球物理总公司SPE是美国石油工程师学会WGC美国西方地球物理公司。

地震概论-5-地震参数及地震序列概要

地震概论-5-地震参数及地震序列概要

ssz
地震概论
P波
地震波传播示意图 S波
根据观测到的地 震波资料可以获得: 各种震相的到时…
P波到时
S波到时
地震记录波形图
/p/gg_zd
ssz
发震时刻的测定
地震概论
由tp/s到时得P和S到时差
P/S走时
S波走时 P/S波到时差
即: tp/s走时
P波走时
由P/S波到时减去走时即 得到发震时刻。
台站名 BKS JAS P波 S波

15 15

46 46
P波到时

04.5 07.6
S波到时

15 15

46 46

25.5 28.0
MIN
/p/gg_zd
15
45
54.2
15
46
07.1
ssz
15:46:04.5
15:46:25.5
地震概论
台 站 S-P/s
震中距离/km
因为它是矢量,有方向性,须附脚标加以说明,有:垂直向 (Z ),分为向上(c或u,向下(d)水平向(H),分为向东(E ), 向 西(W),向南( S ),向北 (N);并以(c)、(E)、(N)为正(+) 向,以(d)、(W)、( S)为负(一)向。
/p/gg_zd
ssz
上午10点到达终点处,乙与下午1点到达终点处。请问:
1)甲乙的出发点距离终点的距离是多少? 30km 2)甲乙的出发时间是什么时刻? 上午7:00 3)甲/乙到各地的时间曲线?
/p/gg_zd
ssz
地震概论
一般以发震时刻、震中地理位置 (即经度和纬度、震源深度,以及地震 大小(即震级)这五项作为地震基本参 数。

地震概论复习要点及历年试题

地震概论复习要点及历年试题

地震概论复习要点绪论一、地球科学概况1、地震学:研究地震及其相关现象2、四大起源问题:行星(宇宙)、地球、生命、人类3、C.S.H: Composition(组成):同位素地球化学.Structure(构造):全球构造.History(历史):全球变化.4、地学发展:水火不相容(Werner水成论与Hutton火成论)——均变与灾变——固定论与活动论固定论:海洋与陆地永恒不变5、极地科学:全球变化;海平面变化;气候与生态演变二、宇宙演化1、哈勃发现非稳衡宇宙红移:相互背离,频率变小由此宇宙是由一个基点爆炸而得2、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证据:2.7K的发现3、哥白尼原理:宇宙中各点是平权的,有限无边的宇宙没有中心三、太阳系1、行星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冥王星2、太阳系的轨道特征:近圆性同向性共面性3、行星运动三大规律:(1).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2). 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3). 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4、体积密度卫星表面类地行星小大少固体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体5、彗星结构:慧发、慧核、慧尾6、太阳系起源假说及发展:Kant-Laplace星云说(18世纪Kant, 1755《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Laplace, 1796《宇宙体系论》)无法解释角动量分配异常灾变说和爆发说新星云说补充:Laplace星云说中太阳系形成的过程:炽热的气体云—分离环—团块—行星7、地球的早期演化:地球形成期(约46亿年前) ——放射熔融期——小天体碰撞期——熔流外溢期——.板块构造发育期8、金星温室效应严重,不适合开发9、月球公转与自转周期一致,导致月球仅有一面面向地球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1、全球7.0以上强震约13次,15%在大陆,2、中国西部地震较频发,中国每年4.7级以上地震平均50次3、地震频发性低于气象灾害,而由于其突发性和毁灭性使得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高居所有自然灾害之首。

地震概论第三章地震波讲义资料

地震概论第三章地震波讲义资料

六、地震波与地球内部结构
体波之所以对地球内部结构比较敏感,是因为在地球 内部的不同部分,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同 ,在不同部分的 分界面上发生的反射、折射和波型转换,既影响体波的 “行走时间”,又影 响体波的振幅和形状。
把面波的波长延伸到整个地球的尺度,我们还有一个 专用的名词:地球自由振荡。这时,地 球好像是一口铜 钟被大地震重重地敲击一下,余音缭绕,经久不绝。不同 形状、不同结构的 铜钟具有不同的音色;类似地,不同 形状、不同结构的星球也具有不同的自由振荡的形 式。 地震学家就像一位钢琴调音师那样,通过倾听地球 的“音乐”,辨认出地球内部的结构。
P波和S波的速度表达式
P波,速度Vp = V (K+ 3/4µ)/ρ 花岗岩: Vp = 5.5千米/秒; 水: Vp = 1. 5千米/秒 ρ为密度
S波,速度Vs=V µ/ρ 花岗岩: Vs =3.0 千米/秒; 水: Vs = 0 千米/秒
P波速度
花岗岩 水
5.5千米/秒 1.5千米/秒
S波速度 3.0千米/秒
复习
一、波动 波动方程 波速、波长、周期、波频率、初相位、简 谐波与复杂波
2、S波
S波:S波跑的比P波慢,它只可以在固体传 播。在S波传播时,质点的运动方向与S波 的传播方向互相垂直,介质中产生剪切应 力。由于流体不能承受剪切应力,因此S波 不能在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P波和S波的速度由介质的密度和弹性常数 决定。
内部圈层
深度 km
地震波速度
纵波 横波
Vp
Vs
密度ρ g·cm-
3
压力 P
MPa
重力 g
m·s-2
温度t C
附注
0 5.6 3.4 2.6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课程完美课程课件总结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课程完美课程课件总结

地学发展简史:水火不相容(火成论,水成论)-均变与质变-固定轮与活动论;数值上等于恒星周年视差的倒数。

因此,1pc=360×60×60/2PI×1天文单位=206265天文单位=3.2616光年=308568亿公里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的距离约为1.29pc(4.22光年)。

地球公转轨道的平均半径(一个天文单位,AU)霍金的宇宙:无边界有限宇宙马克思的宇宙:时空无限天体He丰度为宇宙成分的26%星系出现1亿年太阳系出现10亿年首批生命12亿年宏观生命形式的进化15亿年水金地火(小行星带)木土天海冥太阳系的轨道特性:近圆形、同向性、共面性;行星运动三大定律:1、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太阳位于期中一个焦点上;2、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3、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径的方成正比。

太阳:色球层(耀斑)-光球层(太阳黑子)-对流层-辐射层-核心恒星结局:红巨星——小于3个太阳先白矮星后黑矮星——3-10个太阳超新星——大于十个黑洞;木星卫星63颗彗星:彗核、彗发固体C、冰冻水|CH4NH3;彗尾CO+N2+CO2+原始大气:一氧化碳、氢、水后全部或大部溢出地球。

由地震引起的破坏,统称之为地震灾害.唐山大地震7.8级死亡24万人中国历史上第二大最具破坏力的地震20世纪大地震死亡人数近80万人土耳其地震创地震损失经济之最地震灾害95%以上的伤亡是由于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大约50%的财产损失是由地震的次生灾害造成的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构成地球物理学;地震学时地球物理学的主要部分,研究地震的发生、传播、地球内部构造的一门科学。

最早赘述记载公元前1831年山东“秦山震”1679年三河地震时北京附近最大的地震。

古代各国对地震说法:中国阴阳说,古希腊气动说,日本地震鲶。

1910美国地震学家里德弹性回调理论地震波与其它波动现象(如,光波、电磁波)一样,有反射、透射、衍射、散射等现象;也满足:惠更斯原理(Huygens’Principle) 和费尔马原理(Fermat’s Principl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地震学的应用
• 利用地震学的基本原理探测地下资源,找油、找 气、找矿物,这就是地震勘探。还可以利用地震 资料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及地壳构造。地震也给 出地质活动的信息,有助于地质学的研究。研究 地震发生的地质条件,由地质条件及地质活动的 情报对地震作出估计和准确的预报是地震地质的 重要目标。地下核爆炸与地震产生的冲击模式是 不一样的,用测震学的方法可以探测到核爆炸, 尤其是地下核爆炸。地震学的方法还用来研究矿 山的塌陷、地球的脉动等等。
联 系
震级与震中烈度统计对应关系
震 中 Ⅰ 烈 度:










Ⅹ Ⅱ
震 1.9 2.5 3.1 3.7 4.3 4.9 5.5 6.1 6.7 7.3 7.9 8.5 级:
三、基本烈度及抗震烈度
• 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是具有一定发生 概率的烈度值,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得来的 综合烈度,表明一个地区发生这个地震烈 度的可能性比较大。
五、地震波的波序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地球物理数据
深度 内部圈层 km 0 地震波速度 纵波 Vp 5.6 横波 Vs 3.4 密度ρ g· cm3
压力 P MPa 0
重力 g m· s-2 981
温度t 附 C 14 注
2.6


( 莫霍面) 33 60 7.0 8.2 7.93 4.2 4.6 4.36 4.5 5.42 7.23 0 0 2.9 3.34 3.42 3.6 4.64 5.56 9.98 11.42 1200 1900 3300 6800 18500 983 984 984 989 995 400-1000 1100 1200 1900 3700
周恩来连夜赶往灾区慰问 1966年3 月
• 1966年3月8日早5点30分,河北省邢台地 区发生强烈地震,震级为6.7级,西部、北 部10个公社受灾严重,砸死1693人、砸伤 12546人,其中重伤3974人;倒毁房屋 150745间,66383间房屋受到破坏。灾难 发生后,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危牵动 着周总理的心。周恩来两次亲临灾区视察 和指导工作
地震过程
• 四个活动阶段:
• 孕震 • • •
临震 发震 余震
地壳中的应力
• 应力是一种作用于岩石并使岩石的形状或 体积发生改变的力. • 地壳中存在三种应力: • 剪应力、张力、压力
• 剪应力:同时作用于一块岩石上的方向相反的应力。 • 张力:是将岩石拉伸的一种应力,使板块相互分离。 • 压力:挤• 对我国国土进行地震危险区划
• 为国家国土资源利用 • 建设物设防等提供防震减灾依据
地震仪的组成部分
• 拾震系统——摆
• 记录系统——纸、相纸、光盘、硬盘等
地震仪简单示意图
三个方向测量地面运动
地震时,地面同时在三个方向向上运动:上
下,东西和南北。一台地震仪只能记录运 动的三个分量中的一个。所以科学家就把 三个独立的地震仪的记录合并起来,就能 重新建造在这一点上运动的完整记录。

内 核
5155 10.33
0 12.25
427 0 4500
10.89 6371 11.17
3.46 3.50 12.51
固态地核
震源距的定义
震源距是震源和观测点(地面之间的直线距离。
5个地震基本参数为:
发震时刻: H 震中位置:经度λ,纬度

震源深度: h
地震大小: M (震级)
发震时刻确定
板块间的三种运动方式
相互靠近
相互远离
错动
1900年以来全球7级以上地震分布图
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
7.2.1 宏观前兆
• 地声
• 地光
• 地下水异常
• 大气异常
• 地震云
• 动物异常
地下水异常示意图
7.2.2 微观前兆
• 测震(地震活动)
• 形变(地形变、重力) • 电磁(地电、地磁) • 流体(地下流体)
一个地震台的简易模型
GPS
传输与记录、处理
GE OD E VI C E PO WE R D A TA P o R F B R K E IN BL OU T
地震计
数据采集器
外线避雷器
实时监控仪
S D
1 A-001
220V 电源避雷器
12V稳压电源
不间断电源
地震仪记录的物理量
地动位移 地动速度 地动加速度
核爆监测—维护世界和平
• 全 面 禁 止 核 试 验 条 约 (C TBT) 的 地 震 台 站 分 布
地震波进行勘探—造福人类
生命线工程
• 生命线工程 • “生命线工程”是指对社会生活、生 产有重大影响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 供电、供气、输油等工程系统。(《破坏 性地震应急条例》)
一、地震烈度
地震波
• 体波:包括P波和S波
• 面波:包括瑞利面波和勒夫面波
地震P波和S波运行时弹性岩石运动的形态
下图为 Rayleigh波传播时,质点在沿着波传播方向的垂直的 平面做逆时针的椭圆运动,波到来时,地面的运动和水面上 的波浪运动一样
下图为Love 波(L波)传播时,质点水平运动,而且运动方 向与波传播方向的垂直,地面上质点运动最大,越往地下深 处运动的幅度越小。
• 。其一是在震区详细填绘的地震烈度 图,这对评估旧金山 湾区现今的地震 灾害提供了基本资料。另一有益成果 是诞生了美国地震学会,它的成立为 了 达到以下目标:
(1)促进地震学研究,对地震及有关现象的科学研
究。 (2)用所有可行手段促进公众震时安全。 (3)让工程师、建筑师、建筑承包商、保险业人员 和财产所有者,采取现实的经济的抗 震防灾措施, 保护公众,使其减轻地震和地震火灾的损失。 (4)通过适当的出版物、演讲和其他手段进行宣传, 使公众理解地震之所以危险,主要 是因为我们对 它的后果没有采取适当的预防。只要充分研究地 震的地理分布、历史序列、活 动性及对建筑物的 影响,抗御震灾是可以实现的。
主震、余震和前震
• 若在一群地震中特别大的地震仅有一个,
该地震叫主震 ,之前的地震叫前震,之后
的地震叫余震 。
地震分类(四)
• 按地震成因分类 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
陷落地震
构造地震
• 构造地震是指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当地应 力达到并超过岩层的强度极限时,岩层就 会突然产生变形,乃至破裂,将能量一下 子释放出来,就引起大地震动,这类地震 被称为构造地震,占地震总数90%以上
• 地震烈度的概念:
• 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遭受地震影 响破坏的程度
• 烈度划分依据
• (1)人的感觉:从无感(用仪器记)以至使人惊逃 • (2)人工设施的破坏 • (3)自然环境的破坏
地震烈度与地震震级的区别与联系
区 别
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 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 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 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 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 则烈度一般就越高。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 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 对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地震学概论总复习
武巴特尔
1.4揭开中国地震监测预报序幕的地 震 — 邢台地震
• • • • • • 邢台地震 时间:1966年3月8日5时29分14秒/3月 22日16时19分46秒 地点:河北隆尧县/宁晋县 震经/震中:6.8级/9度;7.2级/10度 波及范围/损失:地震发生后,漫天飘雪 死亡人数: 8064人
• 同时灾区群众也采用多种方法监测地震, 如地下水、动物行为习性以及其他一些简 易仪器。初步形成了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的 专群结合的前兆观测台网。至此,中国地 震预报科研工作进入了以大量前兆观测为 基础的,多学科联合攻关的新阶段。
地震造成巨大的灾害
1906年美国旧金山8.25级地震,城市夷为平地
旧金山地震积极和基础性的研究成 果
海啸是可以准确预报的---全球海啸警报系统
• 1964年国际上就成立了全球海啸警报系统协调小 组,太平洋由于海啸多发,所以海啸预警系统很 发达。印度洋由于历史上很少发生海啸,近百年 来又没有发生过海啸,所以没有国家参加海啸预 警系统,根本没有海啸预警网络,此次海啸造成 的重大伤亡和没有及时预警关系很大。此次大地 震发生15分钟后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就从檀香山 分部向参与联合预警系统的26个国家发布了预警 信息。如果印度洋也有预警系统,也许人们就可 以更好地利用从震后到海啸登陆印度洋沿岸的宝 贵的90分钟。预警早一分钟就可以挽救成千上万 人的生命,可以说海啸预警是在与死神抢时间。
岩石圈(固态)

上 地 幔
低速层
100
软流圈(部分熔融)

250 8.2 650 10.08 2885 13.54 4170 7.98 9.53
下地幔 (古登堡面) 外 核
(固 态)
135200 1069 252000 328100 361700 760
(液态地核) 4300 固-液态过渡带

过渡层
以邢台震区为地震预报试验场,密切监视和细 致分析震情,揭开了中国地震预报科学实践的 序幕。 • 现场所开展的观测研究工作涉及地球物理、 地质、大地测量、地球化学、工程力学以及 生物、气象等十多个学科,建立了一批前兆 观测台站,先后有测震、地电、地磁、地下 水、水化学、水准、基线、重力、扭称、地 应力、地声、地倾斜等20余种手段投入了观 测,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观测资料。
• 利用ts-tp(从地震波记录图中得到),在地震波走时表查得 相应走时Δtp,从到时tp减去走时ΔtP,便是发震时刻t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