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天空之境”——乌兰县茶卡盐湖成功转型

“天空之境”——乌兰县茶卡盐湖成功转型作者:李元兴来源:《党的生活·青海》2018年第03期茶卡盐湖——中国的“天空之镜”,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
盐湖总面积105平方公里,初步探明原盐储量4.5亿吨,已有3000多年的原盐开采历史,氯化钠含量高达95%,是全国首家绿色食用盐生产基地。
近几年,受盐业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的影响,茶卡盐湖生产经营企业产量下降,效益低下,利润微薄,以采挖原盐为主的盐湖工业成为制约全县盐湖企业持续发展的瓶颈。
有效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唯有走改革这条路,用改革释放新的生产力,调整新的生产关系。
但其中,企业改革发展必须符合国家战略布局和省州产业政策、符合县情、符合自身实际,在青海、在海西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走生态、绿色、可持续和循环发展之路,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之路。
按照这样一条发展道路,为找准企业转型发展的新路径,乌兰县委、县政府坚持把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摆在突出位置,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重要论述,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四个转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转变发展方式,深化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突出高原特色旅游产业,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旅游发展之路。
海西州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后,县委按照州委对乌兰县的发展定位,即“突出旅游强县地位,实施‘国家旅游名县’战略,建成黄金旅游目的地”的要求,依托乌兰区位优势和自然风光独特、旅游资源丰富等特点,大力实施“旅游强县”战略,着力推动盐湖企业由传统工业向高原特色旅游业转型发展。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乌兰县旅游业发展突飞猛进,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环境进一步优化,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企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旅游业成为增速最快、发展潜力巨大、经济效益明显的优势产业,正在逐步成为带动乌兰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
中国县域统计年鉴数据处理:青海各区县2013-2017多年宏观经济指标数据分析对比

青海省各区县2013-2017年宏观经济指标数据分析对(根据国家公开的数据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14-2018收集整理,并进行多年度数据并表处理,便于各区县
2013-2017年多年宏观经济指标数据分析对比,excel格式方便下载数据再利用。
方便快捷,减轻大量的数
据查找与处理工作,省时省力!)
提供了各区县每个年度的:一、基本情况(8个指标),二、综合经济(10指标),三、农业、工业及投
资(10指标),四、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6个指标)共34个宏观经济指标对比数据
分析对比表
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床
床
638
452
260
240
506
417
454
320
167
160
111
120
110
100
466
140
100
109
336
185
248
120
315
290
360
280
254
170
1171
345
791
569
105
240
120
114
34
150。
改革开放以来乌兰县社会经济实现大跨越

改革开放以来乌兰县社会经济实现大跨越赛日增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扩大开放,把加快发展经济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措施,全县经济总量实现大跨越。
我们欣喜地看到,30年来,我县历史性的变化集中反映在以下主要方面: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从1978年到2007年,乌兰县经济总量从1739.6万元增加到39861万元,增加了3812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1.1倍,年均增长11.27%;2007年,一、二、三产业分别比1978年增长8.9倍、178.4倍和7.5倍,分别年均增长8.22%、19.59%、7.68%。
经济总量“十五”时期以来年均增长22.38%。
人均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42元增加到2007年的1053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41倍。
在30年的发展进程中,全县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初步形成了新的经济格局。
2007年,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 DP 的比重为22.54:59.86:17.6,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52.2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27.46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成为带动全县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二、农牧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不断改善随着农牧业投入的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稳步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2007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2791.57万元,比1978年增长11.4倍,年均增长9.07%。
其中,种植业产值2972.99万元,增长10.7倍;畜牧业产值7949.86万元,增长9.9倍;林业产值1318.72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50万元,增长10倍。
2007年,完成农业增加值8984.55万元,比1978年增长8.9倍,年均增长8.22%。
全县种植业生产稳步增长,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
2007年,全县耕地面积为2919.8公顷,比1978年减少1661.93公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155公顷,比1978年减少1169.4公顷(1988年乌兰县西部5个乡镇归属德令哈市,之前的数据中包含这5个乡镇的数据)。
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 0. 0534
8
4 乐都县
- 0. 0433
- 0. 4246
- 0. 0827
9
5 互助县
0. 2088
- 0. 3844
0. 1475
5
6 化隆县
- 0. 4668
- 0. 6375
- 0. 4845
16
7 循化县
- 0. 5702
- 0. 4433
- 0. 5571
19
8 门源县
- 0. 4523
评价 ,并以判别分析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校验 。结合对应分析方法 ,在系统分析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
点和原因的基础上 ,探讨了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对策和思路 。
关键词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主成分分析 ;判别分析 ;对应分析 “; 点 —轴系统”
中图分类号 :F127 ;C8
文献标识码 :A
西部大开发这一跨世纪战略的实施 ,使位于远西部地区 青藏高原的青海省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1] 。近 年来 ,青海各县市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 ,但属典型的区域 内发展不平衡的省份 ,如何客观 、准确地评价社会经济发展状 况 ,找出省内各县市经济发展的差距及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 , 并进而确定全省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 题。
应主成分的方差 ,方差越大对总变异的贡献越大 ,则主成分的
p
线性表达式为 : Yi
=
∑ckj
·x
3 k
;在已确定的全部
p 个主成分中
k =1
合理选择少数 m 个来实现最终的评价分析 ,一般用方差贡献
率 dj 解释主成分 Yi 反映的原始信息量大小 , m 的确定以累
m
乌兰县防风治沙工程调查报告

31 加 强领 导 , 实责 任 制 . 落
防 沙 治 沙 实行 各级 地 方 政 府 负全 责 的责任 制度 。 要依 据全 国防 沙治 沙 规 划 , 制 防 沙治 沙 规 划 , 定 本 区域 的 建 设 目标 、 务 和 应 编 确 任 布依坦山、 卡南山、 茶 哈里 哈 图 山 、 里 沟南 山、 牛 山等 。县 境 东 西 希 牦 采 取 的 各 项 措施 ,并 将 防 沙 洽 沙纳 入 本 地 区 国 民经 济 和 社 会发 展 计 长 2 69公 里 , 北 宽 1 2公 里 , 1. 南 1 土地 总 面 积 1 4 9 65亩 。地 区 气候 划 。 要将 目标 任 务 层 层 分解 , 立健 全 行 政 领 导 干部 责 任 制 , 责 建 签订 干 燥 , 雨 量 少而 蒸 发 量 大 , 沙活 动 频 繁 。 该 区光 温 配 合较 好 , 降 风 但 具 任 状 , 防 沙 治 沙纳 入 各 级 行 政 领导 干部 政 绩 考核 内容 。 将 有 充 足 的 光 照 条件 , 雨热 同季 , 较 差 小 、 夜 温 差 大 、 霜 期 长 , 年 昼 无 有 32 加 大 科技 投 入 , 高科 技 含 量 . 提 利 于植 物 生 长 和 干物 质 积 累 。 我 县 沙 区 降雨 稀 少 , 候 干 旱 , 气 自然 条 件 恶 劣 , 被 建 设 有 一定 植 乌兰 县 由于盆 地 特 殊 的地 质 构 造 , 流 为 内陆 河 水 系 , 河 全县 大 的 的难 度 。要 高 度 重视 和 大 力推 行 科 学 治沙 , 积极 鼓 励 教 学 、 科研 院所 河 流 有五 条 , 要 河流 为都 兰 河和 赛 什 克 河 , 内地 表 水 主 要来 源 于 投 入 防沙 治 沙 , 分 发 挥他 们 在 防 沙 治 沙 中 的作 用 。 全 面 强化 科 技 主 境 充 要 高 山融 雪 和 融冰 水 ,其 次为 天 然 降 水。 境 内地 表 水 多 年平 均 径 流 量 保障工作 , 做到科学规划、 科学设计、 科学 实施 , 实将科技保障贯穿 切 2 9亿 立 方 米 , 兰 河 全 长 6 0 都 O公 里 , 域面 积 2 0平 方 公 里 , 流 流 8 年 于防沙治沙建设的全过程。一是要总结、 筛选、 组装配套一批适用的
乌兰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乌兰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调查人:经济学系马玉清调查地点:海西州乌兰县调查对象:乌兰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一.乌兰县的地理位置及自然资源分布状况乌兰县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东部。
总面积10784平方千米。
2003年末总人口3.9万人。
以汉族人口居多,蒙古族为主体,还有等20多县人民政府驻希里沟镇,距州府驻地110千米。
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四周高山矗立,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地势低平,盐湖和沙漠广布。
境内有茶卡盆地自东北克流入境3.8℃。
年隆水3毫乌兰县辖4个镇:希里沟镇。
茶卡镇。
柯柯镇。
铜普镇。
境内有:青海省海西州莫河畜牧场。
乌兰县深居大陆腹地,气候条件较好,属大陆性气候,夏秋季平均气温在20℃左右,极端最高气温34℃,极端最低气温-27.7℃。
县内天然原始森林遍布多处。
经过多年建设,县内交通比较发达,青新公路、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穿越境内,已成为县内主要交通运输干线。
目前,全县程控电话装机容量3000门,数字微波、兰西拉光缆均通过县内,已开通数字移动通信,形成了立体邮电通信网络;县内各乡、镇都已通电话、通邮路、通公路。
龙羊峡—乌兰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已基本建成,使乌兰在开发中独具电力优势。
县内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
农业方面的耕地、草场、森林、灌木;野生动、植物;药用植物;地表、地下水资源;矿产资源以及风能、太阳能资源,都是乌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现有可耕地7.64万亩,绝大部分为水浇地,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油菜、豌豆、青稞、洋芋和多种蔬菜。
1997年,在农民承包的责任田上设置的大面积高产示范田,春小麦平均亩产达851.29公斤。
乌兰县现有可利用草场面积711.8万亩,生长着190余种野生植物,主要畜种有绵羊、山羊、牦牛和骆驼等。
乌兰半细毛和山羊绒是加工各类皮毛制品的优质原料。
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1. 牧业保持稳步增长。
2007年末,牲畜存栏总头数为405201头(只),比上年增长7.33%。
乌兰县经济和发展改革局2010年工作总结

乌兰县经济和发展改革局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安排今年以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及省委、州委和县委全委会议精神,按照“十一五”规划总体发展思路和年初签订的目标责任书要求,结合乌兰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克服困难、理清工作思路,理顺工作关系,明确工作重点,扎实工作,开创了我县经济工作的新局面。
现将我局2010年工作情况及2011年工作安排汇报如下:一、2010年工作开展情况(一)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全面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
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局以“树立新形象,推动新跨越”为主题,以“推动循环经济建设发展”为活动载体,以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为目标,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立足工作实际,做好结合文章,使主题实践活动成为推动经济和发展改革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在强县利民上取得实效。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有序开展。
为做好创先争优工作,我局健全落实了领导责任,按照实施方案,局长为创先争优活动第一责任人,负责研究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组织开展活动,推进创先争优深入开展;二是立足本职岗位,努力在工作实践中创先争优。
在制定创先争优活动方案时,明确指出活动要以“树立新形象、推动新跨越”为主题,以“推动循环经济建设发展”和本职岗位创先争优为活动载体,以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为目标。
三是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健全,在完善以往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健全完善各项工作规则,以制度规范行为,有力地推动了机关高效运转;四是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简化办事程序,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比较宽松的投资环境。
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局机关作风明显改善,干部职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增强,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切实树立了“创新、务实、廉洁、高效”的良好形象,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
乌兰县生态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龄 儿 童 入 学 率 达 9 、 % , 播 事业 有 了很 大 发 94 广
展, 广播 电视 “ 村村 通 ”继 续 延 伸 , 县广 播 电视 全
综 合覆 盖率 8 .% 。 86
1 2 干旱 严重 . 乌 兰县 干 旱 少 雨 , 降 水 量 1 8 m… , 蒸 年 7r a 而
积天 然林 外 , 部 分 地 区都 是 荒 漠 环 境 , 地 沙 大 土
化 、 )土壤盐 渍化 及 草 地 退 化严 重 。 风蚀 沙 化 土
地2 .7—1 m 占全县 总 土地 面 积 的2 . 5 。 66 0h , 0 5%
对其所属的希里沟镇 、 铜普乡、 柯柯镇等 3 个乡镇 的西庄 村 、 北庄 村 、 东 村 、 北村 、 兰 河 村 、 河 河 都 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兰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调查人:经济学系马玉清调查地点:海西州乌兰县调查对象:乌兰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一.乌兰县的地理位置及自然资源分布状况乌兰县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东部。
总面积10784平方千米。
2003年末总人口3.9万人。
以汉族人口居多,蒙古族为主体,还有等20多县人民政府驻希里沟镇,距州府驻地110千米。
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四周高山矗立,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地势低平,盐湖和沙漠广布。
境内有茶卡盆地自东北克流入境3.8℃。
年隆水3毫乌兰县辖4个镇:希里沟镇。
茶卡镇。
柯柯镇。
铜普镇。
境内有:青海省海西州莫河畜牧场。
乌兰县深居大陆腹地,气候条件较好,属大陆性气候,夏秋季平均气温在20℃左右,极端最高气温34℃,极端最低气温-27.7℃。
县内天然原始森林遍布多处。
经过多年建设,县内交通比较发达,青新公路、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穿越境内,已成为县内主要交通运输干线。
目前,全县程控电话装机容量3000门,数字微波、兰西拉光缆均通过县内,已开通数字移动通信,形成了立体邮电通信网络;县内各乡、镇都已通电话、通邮路、通公路。
龙羊峡—乌兰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已基本建成,使乌兰在开发中独具电力优势。
县内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
农业方面的耕地、草场、森林、灌木;野生动、植物;药用植物;地表、地下水资源;矿产资源以及风能、太阳能资源,都是乌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现有可耕地7.64万亩,绝大部分为水浇地,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油菜、豌豆、青稞、洋芋和多种蔬菜。
1997年,在农民承包的责任田上设置的大面积高产示范田,春小麦平均亩产达851.29公斤。
乌兰县现有可利用草场面积711.8万亩,生长着190余种野生植物,主要畜种有绵羊、山羊、牦牛和骆驼等。
乌兰半细毛和山羊绒是加工各类皮毛制品的优质原料。
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1. 牧业保持稳步增长。
2007年末,牲畜存栏总头数为405201头(只),比上年增长7.33%。
其中,大牲畜14561头(只),下降1.63%;绵羊228490只,增长6.51%;山羊162150头只,增长9.4%;出栏牲畜头数161001头(只),增长16.02%,出栏率为42.64%,比上年提高3.36个百分点;商品率38.03%,提高4.17个百分点;育活仔畜192925头(只),增长25.66%,成活率93.75%,比上年下降0.27个百分点;成畜死亡率1.89%,提高0.32个百分点。
2. 业、水利建设和植树造林不断发展。
当年完成造林面积4133公顷,比上年增长3.33%;当年农作物有效灌溉面积为3155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100%。
3. 007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39840万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28.02%,达到了预定的增长目标。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85万元,增长12.1%,速度加快6.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23838万元,增长33.5%,缓慢9.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7017万元,增长31.66%,加快9个百分点。
2007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0526元,比上年增长28.2%。
三次产业稳步发展,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
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为23%,比上年降低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59%,降低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18%,提高2个百分点。
表1、地区生产总值4. 牧业农业生产稳步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2007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2791.57万元,比上年增长28.03%。
其中,种植业产值2972.99万元,增长31.07%;畜牧业产值7949.86万元,增长20.95%;林业产值1318.72万元,增长106.6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50万元,增长7.42%。
完成农业增加值8984.55万元,比上年增长12.1%。
其中,种植业1498.03万元,增长17.82%;畜牧业6396.91万元,增长5.89%;林业859.61万元,增长87.68%;农林牧渔服务业330万元,下降2.61%。
2010年农牧业总产值达到19755万元,年均增长16.6%,农作物总产量达到18232吨,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达到 2.8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2%,特色作物收入达到3652万元;各类牲畜存栏达到57.52万头(只),出栏率、商品率、母畜比例分别达到41.69% 、36.6%和63.3%;共建畜用温棚300栋,日光节能温室50座;重点培育和扶持了2家省州级龙头企业,农牧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56家;解决了4202人和3.78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
表3、主要畜产品产量5. 县种植业生产稳步增长,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
2007年,全县耕地面积为2919.8公顷,与上年持平;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155公顷,增长13.16%。
2007年,全县完成粮食总产量8650吨,比上年增长13.65%;油料总产量2697吨,增长25.09%。
种植业结构如表2:年增长10.42%,当年机械播种面积149公顷,比上年下降13.84%,机械化程度达80.51%,比上年下降6.89个百分点。
表2、农作物播种面积及其构成(二)工业和建筑业1. 工业生产增长加快,运行质量保持稳定。
2007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8700.1万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30.13%。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6181.1万元,增长24.1%,规模以下工业2518.9万元,增长94.59%;轻工业完成增加值2185.3万元,比上年下降14.35%,重工业16514.8万元,增长38.43%;县属工业完成增加值10388.4万元,增长126.36%。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4719.6万元,比上年增长35.83%,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8380.3万元,比上年增长30.84%;规模以下6339.3万元,增长76.6%。
县属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663.3万元,比上年增长104.8%。
全面解决农牧民贫工业发展取得空前提升。
紧紧抓住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的机遇,加快煤化工业园区和盐化工业园区建设,以园区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推进产业化集聚,煤化工、盐化工、多金属加工及农畜产品加工四条产业链逐步形成,一批优势资源开发项目已建成或正在建设,工业经济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2010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11.36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0倍,年均增速达到56.9%。
2. 工业产品结构取得新进展,资源开采、畜产品加工等行业继续保持支撑和带动作用,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明显。
2007年,完成工业销售产值35687.7万元,比上年增长35.02%,工业产品销售率为65.59%,比上年降低4.89个百分点。
表4、各种经济类型工业完成产值和增加值表5、主要工业产品产量3. 建筑业生产快速增长。
2007年,全社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5138万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48.13%。
4. 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加快。
2007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348万元,比上年下降11.7%,增幅比上年降低5.6个百分点。
其中,城镇投资完成63085万元,下降22.9%;农村投资26022万元,增长38.5%;其他投资9641万元,降低5.2倍。
5. 消费品市场继续稳步增长。
2007年,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住宿业完成增加值2535万元,比上年增长28.61%,增速比上年提高15.2个百分点。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52万元,比上年增长15.14%。
按行业分,批发业786万元,增长19.82%;零售贸易业5918万元,增长16.02%;住宿和餐饮业1543万元,增长10.69%。
表6、工业销售产值6. 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平稳增长。
2007年,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768万元,比上年增长28.23%。
公路运输全年完成客运量8.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0.58%,客运周转量2150万人公里,增长4%;货运量72.5万吨,增长9.7倍,货运周转量1875万吨公里,增长6.8%。
年末全县民用汽车拥有量720辆,增长64.01%。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增长。
全年完成邮电通信业务总量2029.95万元,比上年增长8.12%。
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到9000户,比上年下降3.74%,其中城镇电话用户5400户,下降14.28%,乡村电话用户3600户,增长18.03%;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13100户,比上年增长34.5%;年末互联网用户1000户,比上年增长86.22%。
7. 财政收支较快增长。
2007年,完成财政总收入5742万元。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387万元,比上年增长25.49%。
完成各项税收1759万元,增长30.58%,其中增值税231万元,增长20.94%,营业税706万元,增长55.5万元,个人所得税15748万元,增长227.08%,资源税551万元,增长2.61%。
财政总支出19860万元,比上年增长29.04%。
8. 金融业保持稳步发展。
2007年,全县金融机构现金总收入66001万元,比上年下降2.63%;现金总支出75182万元,下降1.26%;货币净投放量9181万元,下降49.59%;各项存款余额36719万元,增长7.1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227万元,增长0.37%;各项贷款余额25477万元,增长7.7倍,其中,农业贷款2429万元,增长13.4%。
9. 保险事业平稳运行。
2007年,全县保险机构保费总收入为740.5万元,比上年增长13.05%;支付各类赔款总额273.7万元,增长115.34%,赔付率为19.4%,比上年提高17.56个百分点。
二.人文文化及教育发展状况1. 教育事业保持稳步发展。
2007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9所。
其中,小学12所,中学7所。
年末全县在校学生6148人,比上年减少180人,其中小学生3699人,减少165人,中学生2454人,减少10人。
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7%,辍学率0.12%。
全年教育经费支出3273万元,比上年增长71.9%,占财政总支出的16.48%,上升4.11个百分点。
年末全县行政事业、企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32人,比上年增长0.49%人,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14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8人。
全年科学技术经费支出为1万元。
2. 文化、广播电视等事业平稳发展。
年末全县共有广播电视转播台、有线电视站5座,有线电视用户2943户,比上年增长7.13%,有线电视入户率为24%,与上年持平。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年末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1,其中县级医院2个,乡村卫生院5个;病床床位133张,比上年增长23.15%;卫生机构从业人员209人(县属),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8人;全年卫生事业经费支出1140万元,增长78.12%,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5.74%,比上年提高1.5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