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案(1)
课文《有的人》教案

课文《有的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2)教育学生学习课文中所赞扬的那种人,做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人。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深层次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有的人》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简要介绍课文作者、背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深入体验课文中的人物情感。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完成课后作业,巩固知识点。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分析课文人物特点和写作手法的能力。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优秀诗歌作品。
3. 邀请作家或诗人到校进行讲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的思想感情。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讨。
课文《有的人》教案

课文《有的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
(3)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有的人》的朗读和理解。
2. 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
3. 探讨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
(3)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对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课文内容。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课文《有的人》的作者和背景。
2. 朗读课文:(1)让学生跟随老师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僻词语的读音和理解。
3. 理解课文内容:(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旨。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
4. 分析课文:(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5. 探讨社会现象和价值观:(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和思考社会现象。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中所反映的价值观的理解和体会。
《有的人》教案板书设计教学设计

《有的人》优秀教案板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3)分析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对人民的深情祝福。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有的人》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3)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识别。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创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歌《有的人》的内容和背景。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如诗歌的解析、修辞手法的介绍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有的人》。
(2)了解诗歌的基本背景和作者简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诗歌《有的人》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 分析与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讨论其独特之处。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感受。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1)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2)请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2. 评价:(1)通过课堂上的朗读和背诵展示,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
(2)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的创作,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拓展1. 相关文学作品欣赏:(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人民、爱国主题的诗歌,如《我爱这土地》、《我的中国梦》等。
《有的人》语文教学教案

《有的人》语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和平、追求进步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铭记英雄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有的人》的背诵与默写。
(2)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3)诗歌中修辞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2)诗歌情感表达的把握。
(3)修辞手法的创新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有的人》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阐述对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
5. 创意写作:(1)学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2)分享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写作表现。
(2)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作业完成情况:(1)诗歌背诵和默写的完成情况。
(2)创意写作的质量和创新性。
3. 综合评价:(1)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2)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和运用。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1)诗歌《有的人》的文本展示。
(2)诗歌背景资料的图片和文字。
(3)修辞手法的案例分析。
2. 教学素材:(1)相关诗歌的选篇。
(2)诗歌朗诵视频或音频资料。
课文《有的人》教案

《有的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结构层次。
(3)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描写手法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人生百态,认识到生活的多样性。
(3)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有的人》的朗读与背诵。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如何把握课文中所体现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4.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有的人》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人物图片、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2)引导学生谈论对课文的第一印象,引发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布置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2)选取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全班讨论。
4. 案例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如有的人、有的人等。
(2)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倾向。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体现的人生哲理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有的人》。
有的人教案

《有的人》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体会诗歌中包蕴的思想感情。
2. 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提高学生品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
2. 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品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常规课件,小黑板。
2.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有关作者臧克家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当我们置身于美丽的校园,穿梭在教室与办公室之间,我们会发现身边有那么多熟悉的身影,有那么多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的人。
他们为我们付出了许多,我们应当真诚地感谢他们——老师。
臧克家先生为了纪念鲁迅先生,深情地写下了《有的人》,以此歌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者,鞭挞一切腐朽没落的灵魂。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明确目标:1.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体会诗歌中包蕴的思想感情。
2. 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提高学生品读诗歌的能力。
三、整体感知:1. 知诗人,解诗题。
(课件出示背景资料)学生静听,补充资料。
2. 读通读顺。
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并正音。
3. 初探大意。
喜欢哪一节就读哪一节,并说说你读后的感想。
(预计学生可能喜欢第三节和最后一节)(课件出示第三节和最后一节的内容)学生个别读,齐读。
(板书: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4. 再读质疑。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5. 试着解决问题。
(对于较简单的问题可让学生自行解决,而较难的问题或与中心关系不大的问题可留在精读时解决)6. 感情朗读。
(配乐)自由读,指名读。
四、精读课文,互动探究:(一)学习第一小节:1. 学生齐读第一小节。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朗读。
2. 学生自读第一小节并思考:这一小节有几句话?每句话表达了什么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3. 学生交流汇报。
(预计学生可能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汇报:)(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课文《有的人》教案

《有的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不同类型的人的描述和表达。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品质。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品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有的人》,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5. 写作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现场完成写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6. 课堂小结:(2)强调课文中的优秀品质和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有的人》。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表现。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写作练习的成果。
4.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人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有的人》教案

课文《有的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信息。
(3)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课文中不同人物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挫折,培养学生的乐观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对课文主题的深入解读。
三、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法: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写作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写作,提升写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有的人》。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有的人》的作者、背景及课文主题。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案例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2)学生通过分析,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课后写作任务,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2.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人名导入新课
1.师说生猜“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
”(课件出示)
2.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十三年后,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来纪念鲁迅先生
二、介绍背景、拉近距离
1.师:用浓缩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诗的一大特点,因此,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些有关这首诗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请同学们将你了解到的有关这首诗和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告诉大家
2.教师适当补充
三、初读诗歌,感知特点
1.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想一想:我能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3.小组合作,交流这首诗的特点
4.全班交流汇报
5.归纳总结:这首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之处就是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诗的每一节都用了对比,把真的、美的、好的、和假的、丑的、坏的作了对比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意
1.师:诗的小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请大家快速默读全诗,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
2.同桌互相交流、相互补充
3.讨论以下问题: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句中两个“死”字、两个“活”字的含义有何不同?
归纳点拨:前一个“活”是指“肉体的生存”,后一个“活”是指“精神的永存”;前一个“死”是指“精神死亡”,后一个“死”是指“生命结束”
(2)“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归纳点拨:“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使读者联想起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
名句,想起他“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的话,感受到鲁迅对人民的热爱
(3)“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归纳点拨:“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能唤起我们读鲁迅《野草题辞》时的激动“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会使我们联想起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境
A.分组朗读(一位同学读每节诗的前两行,另一位同学读每节诗的后两行),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
B.讨论:把这首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纪念鲁迅》好不好?为什么?
归纳点拨:诗人不是为了歌颂鲁迅而歌颂鲁迅,而是在歌颂鲁迅的同时,也歌颂与鲁迅品质相同的人,而且谴责那些自吹自擂比人民群众“伟大”,要为自己树碑立传、不让别人活下去的人这样一个对照,比单纯赞扬鲁迅更加显示出诗的思想的广度与深度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情
1.学生齐读诗歌
2.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中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体感情,指名配乐读
3.指导有感情地背诵
4.师小结:
他用生命的全部光芒,划亮了天地之间的黑暗
在他身后,有我们整个民族的血污、苦难、彷徨与觉醒……
他走了,留下了锋芒毕露的匕首和投枪!
他走了,留下了铁骨铮铮的思想和精神!
5.齐读“老师赠语”
学做鲁迅那样的人,
以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今天刻苦努力,发奋图强,
明天报效祖国、报效人民!
六、作业
1.课外阅读推荐:
《狂人日记》《呐喊》《鲁迅全集》《阿Q正传》《鲁迅的最后十年》《朝花夕拾》……
2.学完这首诗,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的认识与触动,你觉得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拿起你手中的笔,可以是一段感言,也可以是一首小诗……把自己的感受写一写。
也可用《做人要做这样的人》为题。
板书设计:
20*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虽死犹生骑人民恨
对比
虽生犹死俯人民爱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