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篇文章的阅读,学生应该能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贡献;•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事情情节和主旨思想;•掌握一些谚语、俗语、词语等的意思和用法;•培养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和能力。
2. 教学重点•阅读理解主旨思想和人物形象;•掌握谚语、俗语、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3.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主旨思想;•掌握人物形象及相关细节。
4. 教学方法•导入法:带入鲁迅先生的故事及人物;•听、说、读、写结合的教学法;•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分角色阅读等。
5.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教师自我介绍。
介绍今天的教学内容和目的。
2.引入话题。
老师向学生们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作品,通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讲解,先使学生们感性理解鲁迅先生的贡献和影响力。
3.看图猜谜。
设计大幅照片或图画,学生通过看、思考、讨论,猜测图片的主题是与鲁迅先生有关的。
4.分组阅读。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角色读取课文,每一个角色都有着不同的任务和关注点。
语文老师会先提前讲解一下词语和句子的意思,然后开始分析和解读课文。
5.讨论总结。
各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分享,总结各自阅读中的体会和发现。
开展全班学生的讨论,总结出本文的主旨及文中具体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1.回顾上节课内容。
简单略带赞赏地评价上节课的小组与全班讨论中的较优答案,并扩展相关语文知识,使学生们进一步领悟和运用。
2.一席谈话。
老师安排几位学生主持谈话,所有学生都参与讨论。
主题是人们为什么要纪念鲁迅先生?谈话结束后,老师对谈话中一些的言论进行引导和解释,使学生们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和作品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3.阅读课文。
学生们再次分组阅读《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篇文章。
4.阅读检测。
通过文本理解、谚语、俗语、词语的运用等方式,对学生们在课文阅读中的理解能力和语文技巧进行检测。
第三课时1.引入课题。
老师要求学生们通过摘抄、阅读眉批、写出课文的主旨句和总的观点,再次阐明本篇文章的主旨。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作业设计】
一、阅读课文,给下列各题选择正确答案。
1.“情愿做野草 , 等着地下的火烧”这句诗表明鲁迅先生的态度是()
A. 对旧社会黑暗势力的反抗。
B.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愤恨。
C. 盼望旧社会彻底消亡。
D. 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人民大众的事业。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对这节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B. 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C. 概括了两种人生的不同价值。
D. 说明人总逃脱不了死的结局。
二、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 正确的画“√” , 错误的画“×”。
1.《有的人》歌颂的是鲁迅先生的精神,全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
2.“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这里的“野草”指的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野草》。
()
3.诗歌按表达方式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有的人》属抒情诗。
()
三、阅读第1节,说说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及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和态度。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教学设计《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教材分析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XXX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XXX有感”。
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XXX的怀念,而是通过与XXX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XXX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3、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地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鲜明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教会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明白本人要做一个对社会有效的人。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对比的写法。
2.相识诗中议论的特点。
3.领会诗歌所表达的阶级感情和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相识诗歌深入内涵,相识诗歌中对比的运用。
课前筹办课件。
教学进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XXX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936年10月19日XXX不幸病逝。
“赶快收敛,埋掉。
忘记我,管本人的糊口。
”这是他末了的遗言。
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十三年后,著名墨客XXX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1、板书课题:有的人——纪念XXX有感。
2、相识作者:XXX家。
XXX家,现代著名诗人,山东省诸城人。
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
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以后又相继出版了《泥淖集》,《呜咽的去烟》,《泥土的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等诗集。
让我们一起走进XXX吧!3.XXX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辨析重点诗句,理解诗歌赞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抒发对“给人民做牛做马”的人的崇敬、赞颂之情。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诗歌的表达方法,体会诗歌以“反衬、对比”为主要表现手法,以“有”和“没有”的对照来揭示真正人的价值。
4、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搜集、阅读关于鲁迅的故事,加深对鲁迅的了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辨析重点诗句,理解诗歌赞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抒发对“给人民做牛做马”的人的崇敬、赞颂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搜集、阅读关于鲁迅的故事,加深对鲁迅的了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教学准备:教师:1、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2、设计板书;3、准备录音机和朗读带。
学生:1、搜集有关鲁迅的故事;2、搜集有关鲁迅的作品;3、准备字典等工具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鲁迅吗?谁来向老师介绍一下鲁迅呢?2、学生回答: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一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他的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呐喊》《阿Q正传》等。
他逝世后,被毛泽东称为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有的人》。
(板书课题)3、教师小结: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他的作品为我们树立了做人的楷模。
让我们从诗人臧克家先生的诗歌中,走进鲁迅的世界,学习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
(配乐)2、学生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3、学生分小组合作练习朗读。
4、学生指名读课文。
(学生评价)5、学生分男女生朗读课文。
(配乐)6、学生分小组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朗读。
7、学生自由配乐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形式)8、学生互相评价朗读情况。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主题,通过不同的文本形式,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精神品质。
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
诗歌通过对比的手法,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
诗歌语言凝练,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鲁迅先生的形象,《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作为一首现代诗歌,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整体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以“走近鲁迅,感悟精神”为主题,通过朗读感悟、分析对比、拓展延伸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诗歌的深刻内涵。
(3)学习诗歌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感悟、小组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引导学生分析对比手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和事迹,加深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诗歌的深刻内涵。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8课《有的人》教学设计(同课异构)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8课《有的人》教学设计(1)——纪念鲁迅有感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导语: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时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简介诗人臧克家。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指名朗读,教师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读正确。
5.范读引领,指导朗读和重音。
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
(教师范读第一节,指名朗读第二节,自由朗读第三到七节。
)6.思考:这首诗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件出示)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对比品读,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全诗,注意诗歌运用的独特的写法,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学生会很容易发现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学生汇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再细细读一读,发现诗歌中有更精巧的安排一一第2、3、4节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第5、6、7节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这两部分内容又是一一对照的。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可以将对应的小节放在一起进行学习。
(2)结合第1节诗,感受作者的态度。
过渡:通过对比,大家发现“有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呢?这两种人最本质的不同是什么?大家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板书:虽生犹死一一虽死犹生,对比。
)思考:对这两种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预设:学生可能汇报出几种态度:对有的人,作者是批判、鄙视、痛恨的;对有的人,作者是赞扬、热爱的。
可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
(3)理解第2节与第5节诗。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有的人》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有的人》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有的人》教学设计《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zāng)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
不妨看看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有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新词:“谦逊、挖掘、衣衫褴褛恍惚吝惜耸人听闻敬畏愚鲁心领神会”;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以情感为线索连事成文的方法,以及作者用看似平淡的语言,表达细腻、敏锐的心灵感悟,揭示善良与美的主题。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从看似平常的小事中体会有些人那默默无闻的崇高品质,品味几件小事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学习本文人物描写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张晓风资料及经典作品。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偶然的称赞对我自信心的影响。
第二层(从“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至“为什么其他的人竟无所畏惧呢?”),讲了一位米店女老板对承诺的信守。
第三层(从“有一个夏天”至“永远不可弥补的遗憾”),写了因错过一次助人的机会,而产生的自责。
第四层(从“对于代数中行列式”至文章结束),讲了代数老师在特殊情况下给“我”进行列式的事情。
4.学生质疑问难。
难点预设(1)女教师一句“我要谢谢这位同学”令我兴奋不已;(2)女老板的“不敢”让我敬畏行业道德的尊严;(3)中年人“黎黑”“扭曲”的脸使我同情之心顿生;(4)数学老师“蹲在泥地上,拣了一块碎石子”的讲解让我领悟到人生最美的风景。
三、精读感悟,体会品质。
师:全文以我情感上的感动、感悟为线索,连接四件小事,使得本文十分生动、感人。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用最简练的语言,给四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1.学生默读课文后,小组交流。
2.集体交流:以文章语言加小标题:(1)“挖”字的含义。
(2)有所畏惧。
(3)不可弥补的遗憾。
(4)君子谋道。
以文章内容与中心加小标题:(1)不吝惜的称赞(2)有所畏惧的诚实。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对中国文学的贡献;•理解并分析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意义和内涵;•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学习的兴趣;•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策略。
2. 教学内容•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3. 教学过程a.导入(15分钟) - 引导学生回忆鲁迅先生的名字和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 制作一份包含鲁迅先生重要作品的展板,并向学生介绍。
b.学习课文(30分钟)- 学生阅读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教师解读重要词汇和句子,并与学生一同理解课文的意义; - 分组讨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并在小组内进行分享。
c.拓展阅读(20分钟) - 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或相关文章,了解更多关于鲁迅的信息; - 学生可以在读后感或作文中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感悟。
d.总结与评价(15分钟) - 教师与学生一同总结课文的核心观点,并与学生一同评价鲁迅先生的贡献; - 学生可以就课文的内容和鲁迅先生的思想进行讨论,形成自己的见解。
4. 教学资源和评价•鲁迅先生相关的展板和图片;•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其他鲁迅先生的作品或相关文章;•学生的读后感或作文。
二、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使用展板和相关图片,我设计了一个简短的导入环节,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他们回忆起鲁迅先生的名字和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这个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对鲁迅先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提供了词汇和句子的解读,并与学生一同理解课文的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能够深入思考课文的观点和思想,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点。
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在拓展阅读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了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或相关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教学设计
平峰中心小学郭慧
教学设想
学习这首诗,要能够理解诗歌的深刻含义,理解运用的对比手法。
在讲清重点章节的
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一篇纪念革命英雄张思德的文章中,毛主席指出:“(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
鸿毛。
”指出死的意义有轻有重。
人都有生和死。
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
的理解和态度。
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
(举例说明)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诗歌名篇《有的人》。
二、作者介绍以及背景介绍
1.作者:
臧克家,诗人,生于1905年,山东诸城人。
他的诗作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
主要作品收在《臧克家文集》中。
2.写作背景:
1949年全国解放后,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
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
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臧克
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
京的故居。
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
深刻思考。
3.释题:
学生自读副标题后明确:“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
联系
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
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
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
者的感情。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播放朗读带。
由于本诗不存在语音方面的疑难,因此,要求学生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然后齐读全诗。
3.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二部分(第2、3、4节):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
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四、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思考:“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
学生讨论后明确:“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
而“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作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
虽然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远流芳人间。
3.学生背诵第一部分。
五、学习诗歌第二部分
1.女生齐读诗歌第二部分。
2.思考:这一部分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对比,这一部分是从哪个角度将两种人进行对比的?
明确:是从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来进行对比的。
3.思考:这部分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明确: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1)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2)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百世”;(3)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1)“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2)“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3)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4.思考:这首诗的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这“感”具体形象。
如果将这一部分中的第一节改为“有的人/欺压老百姓;/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行不行?请陈述你
的理由。
学生讨论后明确:不行。
这样改,两种对立的人生观,两种对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表
达得不形象。
“骑在人民头上”这典型动作,加上“我多伟大”这典型语言,二者连
接起来,非常形象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残暴无耻。
“俯下身子”这典型动作,加上“给人民当牛马”这贴切的比喻,准确、生动地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
5.学生自由朗读第二部分,然后争取背诵下来。
六、学习诗歌第三部分。
1.男生齐读诗歌第三部分。
2.思考:这一部分同样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注意,这一部分又是从哪个角度进行对比的?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是从人民群众对这两种人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的。
3.思考:这部分的内容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明确: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
(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
(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1)“永远记住他”。
(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
(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4.思考: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
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两句诗又该如何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把名字刻人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界上,
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
“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5.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然后背诵第三部分
七、课文内容学习小结
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
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
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
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总结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
明确:对比是这首诗歌的主要写法。
鲁迅先生的一生始终站在文化斗争的前列,他的
伟大精神正是在这光明与黑暗的搏斗中形成的。
采用对比的写法来赞颂他,非常符合
斗争现实,同时也有较强的生活真实。
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使主题更加突出。
八、指导学生朗诵诗歌
九、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