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关节炎诊断
双侧骶髂关节炎标准

双侧骶髂关节炎标准双侧骶髂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
其主要症状包括骶髂关节疼痛、僵硬和肿胀,同时还伴随有腰痛、臀痛、下肢疼痛等症状。
由于该病具有较高的重复发作率和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因此对其进行标准化诊断已经成为相关领域内的研究热点。
一、目前双侧骶髂关节炎的标准诊断标准主要有以下两种:1.纽约标准:包括4个要素,分别为:骶髂关节疼痛、晨僵、脊柱侧弯、交叉感炎症反应阳性。
其中,骶髂关节疼痛、晨僵应同时存在,并且符合以上两项症状6个月以上,即可确诊为双侧骶髂关节炎。
2.艾姆斯标准:该标准是针对早期双侧骶髂关节炎制定的标准,其主要包括:1.骶髂关节MRI显示骶髂关节周围骨膜、软组织或韧带炎症表现;2.实验室检查发现HLA-B27;3.炎症指标增高;4.晨僵。
其中,至少2项检测结果为阳性,并经专科医生诊断符合双侧骶髂关节炎发展的规律,即可诊断为双侧骶髂关节炎。
二、双侧骶髂关节炎的治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治疗:为治疗双侧骶髂关节炎,通常采用非甾体抗炎药、类风湿因子抑制剂、生物制剂、免疫抑制剂等进行疗效治疗。
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对双侧骶髂关节炎患者进行康复的一种有效方法,包括温泉治疗、水疗、按摩等方法,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和骨关节负担,减少病情的复发。
3.手术治疗:对于患者病情严重的情况,需要采用手术治疗,包括人工骶髂关节置换和手术治疗橱柜等方法。
三、总结双侧骶髂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标准分别为纽约标准和艾姆斯标准。
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可以缓解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者在进行治疗的时候需要按照医嘱进行,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的休息,合理的饮食和运动,可以缓解病情,提高治疗效果。
CT和X线用于骶髂关节炎病变诊断的比较

CT和X线用于骶髂关节炎病变诊断的比较目的:评价X线与CT对AS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择在本院就诊的AS确诊患者50例,分别采用匈牙利NEO-DIAGNOMAX型500毫安X线机摄片检查和美国GE公司生产的GE-synergy螺旋CT检查,根据骶髂关节炎的X 线诊断标准对50例患者的100个骶髂关节病变的主要征象进行比较、总结和分析。
结果:X线对骶髂关节炎Ⅰ级病变不敏感,检出率较低;X线诊断为Ⅲ~Ⅳ级骶髂关节病变与CT诊断的符合率较高,差异不明显。
结论:CT对0~Ⅰ级骶髂关节炎的诊断比常规X线检查更敏感,对AS骶髂关节炎早期病变的诊断有着重要临床意义;X线与CT对非早期骶髂关节炎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相同。
标签:骶髂关节炎;X线;CT;诊断骶髂关节炎是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ong spondylitis,AS)诊断的必要条件,但由于骶髂关节特殊的解剖结构,特别是早期的骶髂关节炎改变,早期诊断常有一定困难。
为此,2007年2月~2009年2月笔者对50例临床确诊的AS患者分别进行了X线与CT诊断的比较,以便评估两种方法在AS骶髂关节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在本院就诊的AS确诊患者50例,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18~39岁,病程1mo~4 a。
1.2方法50例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匈牙利NEO-DIAGNOMAX型500毫安X 线机摄片检查和美国GE公司生产的GE-synergy螺旋CT检查。
骶髂关节炎的分级依据1966年纽约骶髂关节炎的X线诊断标准:0级:正常;Ⅰ级:可疑(是否存在侵蚀、硬化);Ⅱ级:轻度异常,有明确的侵蚀和硬化,但关节间隙变化不明显;Ⅲ级:中度异常,关节面的侵蚀、硬化明显,关节间隙狭窄或增宽,部分强直;Ⅳ级:严重异常,表现为大部分或完全强直、融合[1]。
根据以上标准对50例患者的100个骶髂关节病变的主要征象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计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骶髂关节炎影像学检查方法诊断分析

骶髂关节炎影像学检查方法诊断分析摘要】目的提高骶髂关节炎影像学检查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骶髂关节炎影像学X线、CT和MRI检查诊断资料,分析检查方法与诊断。
结果骶髂关节CT和MRI检查优于X线检查。
结论加强骶髂关节炎影像学检查与诊断,能对临床提供有力依据。
【关键词】骶髂关节炎影像学检查分析【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7-0143-01骶髂关节炎是脊柱关节病重要诊断依据,影像学检查诊断的骶髂关节炎对临床诊断至关重要,为提高骶髂关节炎影像学检查的诊断水平,本文对56例脊柱关节病患者的骶髂关节炎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对临床可疑病例,而X线片检查尚未显示明确的(一般为骶髂关节炎0级、Ⅰ级)或Ⅱ级以上的双侧骶髂关节炎改变者,或骶髂关节炎可疑不肯定病例。
1.2一般资料进行X线检查后,进行CT检查:28例中男25例,女3例;年龄最小11岁,最大35岁,平均22.1岁;病程最短9月,最长4.5年,平均3.6年。
进行X线检查后,进行MRI检查:28例中男26例,女2例;年龄最小11岁,最大33岁,平均20.9岁;病程最短7月,最长5年,平均3.2年。
1.3 临床资料1.3.1 进行X线检查后,又进行CT检查:28例进行X线检查,其中0级4例、Ⅰ级16例、Ⅱ级8例;后又进行CT检查,其中0级0例、Ⅰ级5例、Ⅱ级23例。
Ⅰ级11例报告错误,误诊率为39.29%;Ⅱ级有15例报告错误,误诊率为53.57%。
1.3.2 进行X线检查后,又进行MRI检查:28例进行X线检查,其中0级3例、Ⅰ级16例、Ⅱ级9例;后又进行MRI检查,其中0级0例、Ⅰ级3例、Ⅱ级25例。
Ⅰ级13例报告错误,误诊率为46.43%;Ⅱ级有16例报告错误,误诊率为57.14%。
1.4 统计学方法两组患者的早期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骶髂关节炎分级纽约标准

骶髂关节炎分级纽约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骶髂关节炎是一种以疼痛和僵硬为主要症状的关节疾病,主要发生在骶髂关节处。
而在临床上,对骶髂关节炎的分级常常采用纽约标准,这是一种用来评估疾病严重程度的标准之一。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骶髂关节炎分级的纽约标准吧。
1. 纽约标准的背景及意义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纽约标准的背景及其意义。
纽约标准是由美国纽约大学的医学专家们制定的,旨在对骶髂关节炎进行分级评估,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患者。
通过对病情的评估,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
2. 纽约标准的具体内容纽约标准将骶髂关节炎分为5个不同的分级,分别是:0级:无骶髂关节炎的临床或放射学证据;1级:骨头有慢性硬化或侵蚀,不具有骶髂关节炎的特异性变化;2级:双侧骶髂关节有至少一个明显的银屑状关节面或骨化(非侵蚀);3级:双侧骶髂关节有至少一个侵蚀性损害(骶髂关节间隙变窄);4级:明显融合和/或弯曲变形。
通过这五个级别的划分,医生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不同的分级对应着不同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医生可以根据患者所处的分级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患者来说,了解自己所处的分级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病情发展情况,以及可能会面临的治疗方案和预后情况。
可以根据分级来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减缓疾病的进展。
4. 纽约标准的不足之处及展望虽然纽约标准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纽约标准主要是以放射学检查结果为依据,而放射学检查并不一定能完全反映患者的病情。
纽约标准只是对疾病进行了简单的分级,并没有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
未来,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骶髂关节炎的分级标准,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
通过结合临床症状和放射学检查结果,制定更加全面和细致的分级标准,以提高对患者的个性化治疗,帮助患者更好地面对疾病,提高治疗效果。
骶髂关节病变CT诊断

退行性骶髂关节炎
骶髂关节退行性关节病鉴别诊断
分类 年龄 性别 分布 骨硬化 骨侵蚀 关节内骨性强制 关节旁骨贅 韧带骨化 退行性关节病 老年 男及女 双侧或单侧 髂骨 轻度、局限 无 少见 常见 不太常见 强直性脊柱炎 年轻 男大于女 双侧对称 髂骨 可能扩展 常见 常见 少见 常见 致密性髂骨炎 年轻 女大于或等于男 双侧对称 髂骨 三角形 无 无 少见 无
2. 强直性骶髂关节炎
强直性骶髂关节炎 本病较为多见,尤以青年人发生 率较高,但本病具有以下特点: (1)疼痛:自骶髂关节开始,逐步向上方椎节,多呈 进行性侵犯发展。 (2)双侧性:骶髂关节病变多为双侧对称性,并侵及 全关节,关节间隙从模糊到破坏,最后关节间隙 消失。 (3)脊柱同时受累:本病除骶髂关节外,脊柱椎体间 关节亦受侵犯,后期椎节呈竹节样改变。 (4)其他:本病患者血细胞沉降率快,且类风湿因子 等项化验指标多为阳性。
血管、神经经过:相当于骶髂关节中部水
平,有臀中皮神经从骶髂关节后面跨越,
该神经为感觉神经.即使损伤也不引起明
显功能障碍。
正常骶髂关节CT表现
关节面光整
关节间隙清晰均匀 关节面下骨质结构 密度未见异常 关节周围韧带未见 钙化
25岁 正常骶髂关节
关节周围肌肉对称
关节周围肌间隙和 皮下脂肪清晰
53岁 正常骶髂关节
5. 骶髂关节转移瘤
骶髂关节转移性肿 瘤:有其它器官肿瘤 的病史,局部疼痛, 而且有明显的压痛, 病程长者,可出现恶 液质。X线检查:局 部有不规则、边界不 清的结节样或片状样 致密影。若能找到原 发病灶则诊断更为肯 定。
6、化脓性骶髂关节炎
发热常达 40℃以上 疼痛,主要是髋部及大腿,有时向下肢放射,剧 烈,不能负重,负重时疼痛加重 炎症三反应,即白细胞高,血沉快, C-反应蛋白 阳性 托马氏征及“ 4 ”字试验(+ ) 关节后部红、肿、压痛及瘘道形成 直肠刺激征(脓液向小盆腔波及) 关节穿刺:从后方可刺出脓液
骶髂关节病变的CT诊断要点分析

·讲座·骶髂关节病变的CT诊断要点分析山西省忻州市中医院(034000)李进胜骶髂关节病种较多,但发病率较低,CT的普及应用,大大地提高了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率。
临床确诊或病理证实的不同病种的骶髂关节病变者,通过分析其CT征象,并结合文献,旨在阐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1CT表现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常双侧对称发病,自关节下部开始,关节面硬化与破坏,间隙狭窄或消失,骨桥形成;类风湿关节炎(rhrumatoid arthritis,RA)常一侧发病,易侵犯关节上半部,关节面密度减低,骨质疏松,关节面下出现周围硬化的小囊状骨缺损;化脓性骶髂关节炎常单发,骨质疏松、破坏、增生,关节间隙增宽或变窄,关节囊肿胀,关节强直,周围软组织肿胀或钙化;骶髂关节结核常单侧发病,多位于关节中下部,关节面模糊,骨质破坏及死骨形成,关节间隙增宽,常伴冷脓肿和窦道形成;髂骨致密性骨炎示髂骨面硬化区,不累及关节;创伤性关节炎骨关节面增生、浓密,关节间隙狭窄,可伴骨性强直。
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各不相同,CT 能清楚显示骶髂关节解剖关节及其周围结构,是目前诊断骶髂关节病变最理想的检查手段。
骶髂关节是由骶骨耳状面与髂骨耳状面构成的微动滑膜关节,关节面呈“耳”状,凹凸不平,互相嵌插吻合,关节面表面被覆一层关节软骨,浅层为纤维软骨,深层为透明软骨,骶骨面较厚,出生后大多演变成纤维软骨,关节腔狭小,呈裂隙状,约2mm宽,运动度极小。
有2种关节类型,前下1/3为滑膜关节,该部分的关节软骨薄,表面呈波浪状,可轻微活动;后上2/3为韧带关节,呈“V”字形,靠近滑膜部分关节腔变窄,后面部分较宽,也呈波浪状。
周围有紧张的关节囊,关节的前后有较强的韧带结构保护,如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骶髂前后韧带、骶髂骨间韧带、髂腰韧带等,各韧带是联系骶髂关节的重要结构,能加强关节的稳定性。
骶髂关节炎

• 致密性髂骨炎:骶髂关节髂骨部下1/2至2/3 骨质密度增厚所引起的慢性腰腿痛。
• X线表现特征主要是骶髂关节面周围骨质高 度致密硬化。
• 强直性脊柱炎会造成骶髂关节间隙狭窄、 融合,还会出现许多严重的关节外症状。
• 下腰部疼痛及骶髂关节边缘硬化是它们的 共性。
• 强直性脊柱炎从骶髂关节开始,逐渐蔓延 至脊柱关节。会造成骨性强直。累积外周 关节、 。B27阳性。治疗上主张尽早联合 用药。
• 辅助检查:CT:双侧骶髂关节骨质面见斑 片状高密度影,髂骨为甚,关节间隙未见 狭窄,关节边缘轻度骨质增生。
双侧骶髂关节炎。
• 诊断:双侧骶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节炎
• 现阶段治疗: 电针 推拿 蜡疗 短波 超声波 口服、外用中药
辅助检查:X:腰椎側弯,骶髂关节间隙不对称,骶髂关节面增白。 辅助检查:X:腰椎側弯,骶髂关节间隙不对称,骶髂关节面增白。 骶髂关节是负责将腰部以上的重量转运于下肢的主要关节,妊娠后期,由于内分泌的作用,常使肌腱韧带松弛,使骶髂关节松动,失 去稳定性,妇女妊娠、分娩可能为本病的诱发因素 腰椎椎旁肌肉紧张,右侧明显,双侧肌紧张,伴压痛,右侧臀部肌肉广泛压痛; 关节麻木、拘急、疼痛。
但是也有资料显示,两者关系也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可能与现代女性潜在外伤机会多以及站立工作时间过长有关。 骶髂关节附近骨质血液供应障碍,也是引起本病的原因之一 下腰部疼痛及骶髂关节边缘硬化是它们的共性。 继发于盆腔内炎症也可以出现类似的病理改变,可能系细菌内毒素作用所致。 该患者正好在分娩后不久发病 关节麻木、拘急、疼痛。 双侧骶髂关节炎。 双侧骶髂关节炎。 妊娠、分娩及外伤是致密性骨炎的主要病因,该病多出现在已生育的妇女。 辅助检查:X:腰椎側弯,骶髂关节间隙不对称,骶髂关节面增白。 骶髂关节附近骨质血液供应障碍,也是引起本病的原因之一 X线表现特征主要是骶髂关节面周围骨质高度致密硬化。 查体:腰曲变浅,L3棘突至骶尾部压痛,叩击痛; 辅助检查:CT:双侧骶髂关节骨质面见斑片状高密度影,髂骨为甚,关节间隙未见狭窄,关节边缘轻度骨质增生。 辅助检查:CT:双侧骶髂关节骨质面见斑片状高密度影,髂骨为甚,关节间隙未见狭窄,关节边缘轻度骨质增生。 双直抬腿试验阴性,右“4”字试验阳性; 妊娠、分娩及外伤是致密性骨炎的主要病因,该病多出现在已生育的妇女。 继发于盆腔内炎症也可以出现类似的病理改变,可能系细菌内毒素作用所致。 妊娠、分娩及外伤是致密性骨炎的主要病因,该病多出现在已生育的妇女。 腰椎椎旁肌肉紧张,右侧明显,双侧肌紧张,伴压痛,右侧臀部肌肉广泛压痛; 继发于盆腔内炎症也可以出现类似的病理改变,可能系细菌内毒素作用所致。
DWI,DCEMRI骶髂关节MRI

骶髂关节炎MRI征像
• 骨髓水肿/骨炎(Romanus病灶 )
1、BMO在STIR高信号, 在T1低信号,信号越强则反映活动 性炎症的真实性越高。强烈的高信号类似于血管或脊液。 2、在增强T1FS,高强度信号反映血管形成增强。骶骨椎间孔 骨髓信号可作为判定骨骼正常信号的基准。重点是判断炎 症的活动程度,分辨骨髓水肿和炎症反应。 3、BMO/骨炎是反映活动性骶髂关节炎的指标。 4、„ 累骨髓区域通常位于关节旁(即软骨下骨髓)。 受 5、BMO也与骨硬化或侵蚀等结构破坏征像有关联。
SPARCC评分与临床BASDAI评分。 • BASDAI评分分为静止期及活动期两组,对 两组间SPARCC评分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对 SPARCC评分与BASDAI评分之间的关系进行 相关性分析,并结合实验室检查。
MRI检查方法
• 平扫多选SIJ斜冠状面,层厚4~5mm,作自旋回
波(SE)T1WI、快速自旋回波(TSE)T2WI、快 速场回波(FFE)准T2WI(T2*WI)、压脂T2WI (SPIR或STIR)。 从平扫选SIJ中间1~2层作MR动态增强(DMRI), 用顺磁对比剂(德国Schering公司Magnevist,剂 量0.1mmol/kg体重),静脉注射后每分钟作一次 T1WI扫描,共十次。
DWI量化评估炎症活动度
• ADC值
MRI评分
1、每个骶髂关节四个象限(上部髂骨、下 部髂骨、上部骶骨、下部骶骨 ) 2、信号正常0分,信号增强1分,双侧骶髂 关节冠状位最高8分。相同层面上,每个信 号增强的关节额外多加1分,同样,关节面 信号增强深度超过1cm额外多加1分。一个 冠状位最高评分12分,对6个连续冠状层面 评分,最高72分 。
表现为高强度信号,信号可以延伸至骨髓以及软组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柱关节炎:骶髂关节的影像学诊断
全网发布:2011-06-23 21:29 发表者:孙国民(访问人次:1242)
SpA诊断:重视骶髂关节影像学检查
1961~1991年期间,脊柱关节炎(SpA)分类标准多次更新,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能满足临床诊断, 仅可用于研究。
2009年,国际SpA评估工作组(ASAS)发布的中轴型SpA分类标准不同于既往标准。
根据该标准,诊断SpA首先须满足发病年龄<45岁和背痛病程≥3个月,对符合条件者应进一步考虑是否满足以下4点:①背痛有炎性特征,②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阳性,③ 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④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治疗有效。
符合上述条件者可确诊为SpA,对不符合全部条件者应行骶髂关节影像学检查以判断是否有炎性改变。
对于诊断SpA,在影像学检查中仅骶髂关节检查最具价值,而脊柱及其他部位检查暂不作推荐。
在SpA诊断指标中,影像学检查特异性最高,但敏感性较低,因此不推荐为筛查方法。
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正确判定骶髂关节炎是风湿科医师应掌握的方
法。
影像学检查的选择原则
骶髂关节炎对诊断中轴型和外周型SpA均有重要作用。
目前可用于骶髂关节检查的方法包括X线平片、磁共振成像(MRI)和CT,其中X线平片为首选。
在缺少X线平片结果时,不应行CT和MRI检查。
如根据X线不能确诊,须考虑确诊为SpA是否对药物选择有重要影响,否则为确诊SpA而行其他检查只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如明确诊断为SpA会影响治疗药物选择,且X线平片不能确诊,2009年ASAS在分类标准中推荐MRI为第二位检查方法。
仅在有MRI检查禁忌证时才推荐CT检查。
因为CT有2个重要缺点:放射线辐射使癌症风险升高;骶髂关节CT尚无统一阅片标准,不同阅片者对同一CT结果的判定常有
显著差异。
骶髂关节放射学检查
X线检查
对骶髂关节的X线检查仅须拍摄含髋关节的骨盆X线平片。
前后位X线平片为判断Sp A骶髂关节病变程度的重要方法。
风湿科医师应对双侧骶髂关节分别进行评价。
根据以下分级,每个骶髂关节评分为0~4分。
0级:正常(图1)。
1级:有可疑病变,但不能完全确定是否正常(图2 ,左侧骶髂关节)。
2级:有明确病变,局部轻微糜烂或硬化,关节间隙无明显增宽(图 2,右侧骶髂关节)。
3级:有明确病变,中度或重度骶髂关节炎症,伴侵蚀、硬化、增宽(或狭窄)中一项
改变,部分强直(图3)。
4级:关节改变严重,骶髂关节完全强直(图4)。
对于SpA骶髂关节炎的判定,骨盆X线平片满足以下条件均可视为阳性:①双侧骶髂关节总积分≥4分;②任何一侧骶髂关节积分≥3分。
CT检查
目前关于CT检查的时机观点尚不一致,无诊断SpA的CT标准,可能今后亦不会有类似标准,因为SpA的CT检查通常弊大于利。
曾有少数学者在研究中采用与X线平片相近的评分方法,目前无多中心研究验证CT评分系统的可靠性。
有时CT检查可发现骶髂关节明
显异常(图5)。
骶髂关节MRI检查
实施条件
许多早期SpA的X线平片为阴性,仅MRI可表现有阳性结果。
由于MRI检查费用昂贵,因此仅用于如明确诊断为SpA则药物选择发生改变时。
例如,一旦MRI检查阳性则考虑应
用生物制剂治疗,此时可实施MRI检查。
临床研究者为检测治疗对MRI结果的影响,常会重复检查。
但在临床实践中,MRI只
应用于诊断,而不应用于监测治疗反应。
检查方法
对于MRI检查部位及选择的序列,可参考以下方面:①目前对脊柱MRI检查尚无统一认识,诊断SpA的MRI检查仅推荐用于骶髂关节部位;②由于骶骨未处于垂直状态,MRI 扫描应采用斜冠状位;③ MRI扫描层厚为4 mm;④须显示T1序列,但不必做增强扫描,增强扫描仅增加患者经济负担而不会增加诊断精确性;⑤最重要的MRI序列为伴脂肪抑制的T2序列(或称T2FS)和短T1反转恢复(STIR)序列,二者选择一种即可。
有时阅片者很难区分T1与STIR序列的影像,其方法是参照L5/S1椎间盘,椎间盘显示白色的为STIR序列,黑色则为T1序列(图6)。
所有骶髂关节MRI结果除请影像科医师阅片外,还应由风湿科医师阅片以作出最后诊断。
骶髂关节炎MRI诊断特征
根据2009年ASAS/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试验疗效评估标准(OMERACT)MRI工作组发布的共识,根据MRI诊断SpA的标准仅包括骨髓呈水肿征象。
骨髓水肿征象在伴脂肪抑制的T2序列或STIR序列中表现为高信号(白色),应出现于软骨下或关节周围区域。
如一个层次内仅一个区域有骨髓水肿,则须在另一层次发现相似病变,如有两处或更多区域出现水肿信号,则须一个层次即可诊断。
MRI显示的滑膜炎、关节囊炎和肌腱端炎对诊断SpA 无提示作用。
图6~8分别显示MRI阴性和阳性表现。
小结
对于SpA的诊断,首要依据为临床指标,尤其是背痛是否有炎性特征、外周关节是否有指(趾)炎等。
在行影像学检查前,应先检测HLA-B27、C反应蛋白,并观察患者在应用
NSAID后病情是否显著好转。
骶髂关节的影像学检查首选X线平片。
阅读X线平片须避免主观臆测,应采用上述AS AS发布的评分系统,如明确有SpA骶髂关节炎,则无须行其他影像学检查。
对于早期X线平片阴性的患者,如确诊为SpA会影响其治疗药物的选择,则应行MRI检查,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是在MRI结果中唯一有诊断意义的SpA特征。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2010年09月06日作者:美国加州大学余得恩解放军总医院
李胜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