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动物免疫学考点
兽医免疫学题库及答案

兽医免疫学题库及答案
1. 什么是免疫学?
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抗疾病和感染的机制和过程的科学领域。
2. 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和清除入侵的病原体以及维护机体
免疫平衡。
3. 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有哪些?
免疫系统由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和免疫器官组成。
4. 免疫细胞有哪些类型?
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
5. 免疫分子有哪些?
免疫分子包括抗体、细胞因子等。
6. 免疫器官有哪些?
免疫器官包括脾脏、淋巴结、骨髓等。
7. 什么是免疫记忆?
免疫记忆是指免疫系统对已经遭受过的病原体产生的应答记忆,使得再次遭受相同病原体时能够更快、更有效地应对。
8. 免疫系统的两种免疫应答类型是什么?
免疫系统的两种免疫应答类型是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9. 先天免疫的特点是什么?
先天免疫具有非特异性和快速应答的特点,没有记忆性。
10. 获得性免疫的特点是什么?
获得性免疫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的特点,能够识别和应对特定
的病原体。
11. 免疫系统的失调会引起哪些疾病?
免疫系统的失调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疾病、过敏反应、免疫缺陷
病等疾病。
以上是兽医免疫学的一些常见问题及答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更多问题,请随时咨询。
免疫学资料动物免疫学基础要点提示

动物免疫学基础要点提示1.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活性细胞发生、成熟的场所。
2.免疫活性细胞:接受抗原刺激,能进行分化增殖的免疫细胞。
3.补体:存在于动物新鲜血清中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4.变态反应:机体再次接收同样变应原刺激,发生的过于强烈的免疫反应,对机体造成损伤。
5.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编码引起快而强烈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引起快而强烈移植排斥反应的所有抗原。
6.前带现象:当抗体过多,免疫血清学反应受到抑制,不能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
7.人工主动免疫:给动物接着疫苗使动物自己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
8.免疫:机体识别异己并排除异己的生理学过程。
9.外周免疫器官:是淋巴细胞定植和接受抗原刺激的免疫器官,包括脾脏和淋巴结等。
10.抗体的独特型:抗体可变区所表现出的抗原性。
11.细胞因子:由细胞产生的,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因子。
12.膜攻击复合物:由补体C5、C6、C7、C8、C9构成的攻击抗原细胞膜的物质。
13.变应原: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
14.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引起快而强烈移植排斥反应的很多抗原。
15.后带现象:抗原过多阻滞血清学反应,不出现肉眼可见的现象。
16.人工被动免疫:给动物直接注射高免血清等免疫产物。
17.免疫的功能包括哪些?。
18.抗体按结构和抗原性可以分为哪五大类。
19.免疫辅佐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单核吞噬细胞)、(朗罕细胞)和(B细胞)等多种。
20.I型变态反应又称(速发)型变态反应,参与的抗体主要是(IgE)类抗体。
III型变态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
牛结核病可用(Ⅳ)型变态反应诊断。
,又叫迟发型变态反应。
21.具有杀伤靶细胞的T细胞为:A.T H细胞 B.T S细胞 C.T C 细胞(TK) D.T D细胞killer22.B细胞来源骨髓,成熟于:A.脾脏 B.肝脏 C.胸腺D.法氏囊23.补体激活的替代途径起始于:A.C1 B.C2 C.C3 D.C 24.琼脂扩散实验属于:A.沉淀反应 B.凝集反应 C.中和实验D.补体结合实验25.间接ELISA实验用于:A.抗体检测 B.抗原检测 C.病毒检测 D.细菌检测26.血清学反应的特点:(1)特异性与交叉性平;(2)最适比与带现象;(3)反应的二阶段性;(4)可逆性。
动物免疫学研究动物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

动物免疫学研究动物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动物免疫学是研究动物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的学科。
免疫系统是生物体对抗外界病原体侵袭的一种防御机制。
动物的免疫系统由多种细胞和分子组成,通过相互协作来识别和清除入侵的病原体。
本文将介绍动物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免疫功能的调节机制。
一、动物免疫系统的组成1. 免疫细胞:动物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等。
巨噬细胞具有吞噬和消化病原体的能力,是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细胞。
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和T细胞,具有特异性免疫的功能,可以产生抗体和细胞毒性,从而识别和杀死入侵的病原体。
粒细胞主要负责吞噬和消化细菌等微生物。
2. 免疫分子:动物免疫系统中的重要免疫分子包括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等。
抗体是由B细胞产生的,可以结合特定抗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中和和清除病原体。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可以作用于其他细胞,调节和增强免疫反应。
补体是一组血清蛋白,可以参与免疫应答的各个阶段,包括病原体的识别、溶解和清除。
二、动物免疫系统的免疫功能1. 抗原识别:免疫系统可以通过识别抗原来区分自身和非自身物质。
抗原是能够激发免疫系统应答的分子,可以是来自细菌、病毒、真菌或其他病原体的特定蛋白。
免疫系统可以通过识别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清除入侵的病原体。
2. 免疫记忆:动物的免疫系统具有记忆能力,即一旦接触过某个抗原,免疫系统就能对该抗原产生更强的应答。
这种免疫记忆使得免疫系统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能够更快、更有效地清除病原体,从而形成抗体和细胞免疫的保护。
3. 免疫调节:动物的免疫系统通过内外调节机制来保持免疫功能的平衡。
内调节主要由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完成,外调节则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环境因素等影响免疫应答。
免疫调节的平衡对于维护机体的免疫功能至关重要,过度或不足的免疫应答都可能导致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
4. 免疫耐受:免疫系统通过免疫耐受机制来避免对自身组织产生损害。
考研-兽医免疫学

免疫思考题第一章和第二章1、免疫的三大功能和三大特点是什么?答:⑴三大基本功能:①免疫防御;②免疫自身稳定;③免疫监视。
⑵三大特点:①识别自己与非己;②特异性;③免疫记忆。
2、免疫系统的构成骨髓中枢免疫器官胸腺法氏囊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外周免疫器官骨髓哈德氏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免疫系统 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性细胞和杀伤细胞免疫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粒细胞系统红细胞抗体免疫相关分子补体细胞因子等2、简述免疫及免疫学的概念。
答:⑴免疫的概念:①传统概念:是指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在感染有抵抗力,不患疾病,即抗感染。
②现代概念: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并能将非己成分排出体外的复杂的生理学功能,它可能对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
⑵免疫学概念:现代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
3、什么是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各有何作用?(功能)答:⑴产生免疫细胞并诱导其分化成熟的免疫器官称为中枢免疫器官。
其作用是:诱导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熟为具有免于活性的细胞。
⑵外周免疫器官又称二级免疫器官,是免疫活性细胞定居、增殖和对抗原刺激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其作用是:4、与免疫反应有关的免疫细胞有哪几种?各有何免疫功能?答:⑴淋巴细胞(来源:骨髓的多能干细胞:)①T细胞:多能干细胞分化前T细胞进入胸腺、胸腺素诱导,分化增殖胸腺依赖性细胞(T细胞)②前B细胞增殖分化称为免疫效应的致敏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应答;②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通过产生抗体的方式参与体液免疫应答。
(以上两种为主要的淋巴细胞,另外还有NK细胞、N细胞、D细胞和K细胞。
)⑵单核-巨噬细胞系统:①非特异性免疫防御;②清除外来细胞;③非特异性免疫监视;④递呈抗原;⑤分泌介质IL-1、干扰素、补体(C1、C4、C2、C3、C5、B因子)等。
⑶树突状细胞:无吞噬作用,是一类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也是体内抗原提呈作用最强的一类细胞。
⑷其他免疫细胞:粒细胞系统、红细胞第三章1、解释下列名词:抗原:是指凡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动物免疫学 整理

名词解释:1.免疫(Immune):免疫是指动物机体对自身和非自身的识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2.免疫学(Immunology):免疫学是研究抗原性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规律和调节,以及免疫应答的各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生物科学。
3.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机构,是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
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4.免疫细胞(IC):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之有关的细胞,通称为免疫细胞,根据免疫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可概括为四类:①淋巴细胞:T,B淋巴细胞②抗原递呈细胞(APC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③吞噬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④自然杀伤细胞5.分泌性分子:是由免疫细胞合成并分泌于胞外体液中的免疫应答效应分子,包括抗体分子、补体分子和细胞因子等。
6.膜分子:是免疫细胞间或免疫系统与其它系统(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细胞间信息传递、相互协调与制约的活性介质,包括TCR、BCR、MHC分子、CD分子及细胞粘附分子等。
7.中枢免疫器官:又称初级或一级免疫器官,是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
包括骨髓,胸腺,腔上囊。
8.外周免疫器官:又称次级或二级免疫器官,是成熟的T细胞和B细胞定居增殖和对抗原刺激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
包括淋巴结,脾脏,哈德腺及其他组织器官。
9.免疫活性细胞(Immunocompetent cell,ICC):在免疫细胞中,具有特异性抗原受体,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细胞。
包括T、B淋巴细胞,也称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
10.抗原递呈细胞(APC):能捕获和处理抗原并能把抗原递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的一类免疫细胞。
包括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成熟B细胞,也称辅佐细胞(A细胞)。
11.表面标志:淋巴细胞表面存在大量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分子,这些表面分子又称为表面标志(surface marker)。
兽医微生物及免疫学复习要点

兽医微生物及免疫学复习要点1.微生物学基础:复习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微生物的特点、结构、生活史、生长规律和分类等基本知识。
2.兽医微生物学:学习不同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动物疾病,包括常见的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和寄生虫性疾病等。
了解它们的传播途径、病因、致病机制以及预防和控制方法。
3.免疫学基础:学习动物的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及其相互作用等。
了解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抗原识别和记忆等基本原理。
4.免疫系统的调节:学习免疫系统的调节机制,包括免疫系统的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以及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
了解正常免疫应答和异常免疫反应之间的平衡。
5.免疫器官和组织:复习免疫器官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包括脾脏、淋巴结、扁桃体、腺体和骨髓等。
了解它们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6.抗原与抗体:了解抗原与抗体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等基本知识。
复习抗原识别、抗原特异性和抗体产生的机制。
7.免疫应答:了解免疫应答的过程,包括抗原递呈、淋巴细胞活化和效应细胞的生成等。
复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相互配合以及免疫效应的实现。
8.免疫记忆与疫苗:了解免疫系统的记忆作用和免疫记忆的形成。
复习疫苗的种类、疫苗的设计原理、疫苗接种和免疫效果评价等。
9.免疫缺陷与免疫疾病:复习免疫缺陷病和免疫相关疾病的基本知识,包括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和过敏性疾病等。
10.免疫保护和预防措施:了解免疫保护的概念和方法,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的区别,以及免疫预防措施的实施和管理等。
动物免疫学基础知识.doc

动物免疫学基础知识一、免疫1、免疫:是指动物机体对自身和非自身的识别,并清除非白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2、免疫的基本特性: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特异性、免疫记忆。
3、免疫的基本功能:抵抗感染、自身稳定、免疫监视(此功能异常时可发生肿瘤)。
4、免疫的种类: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1)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
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
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
如果某些病原体突破了第-•道和第二道防线,即进入人体并生长繁殖,引起感染。
有的有症状,就是患病;有的没有症状,称作隐性感染。
不论是哪一种情况,机体都经历了一次与病原体斗争的过程,这种专门针对某一种病原体(抗原)的识别和杀灭作用称为特异性免疫。
譬如得过伤寒病的人对伤寒杆菌有持久的免疫力,那是因为伤寒杆菌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增加了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同时在体内还产生抗伤寒杆菌的抗体。
人体的免疫系统又能把伤寒杆菌这个“敌人”的特征长期“记忆”下来, 如果再有伤寒杆菌进入,就会很快被识别、被消灭。
能进行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有很多种,最重要的是淋巴细胞。
它又分成两种。
两种细胞的发育成熟过程不一样,一种是在胸腺内发育成熟,称作T淋巴细胞,是在骨髓内发育成熟的为B 淋巴细胞。
具有吞食异物的巨噬细胞也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它具有“加工厂”的作用,即巨噬细胞吞噬异物(如细菌、肿瘤细胞等)后,对异物进行加工处理。
处理后的异物(抗原)就与T淋巴细胞和B淋巳细胞发生免疫反应,它本身也能直接杀灭异物或者产生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反应。
B淋巴细胞受病原体刺激后,引起一系列变化,最终转化成为能产生抗体的浆细胞,所产生的抗体通过各种方式来消灭病原体,如溶解病原体,中和病原体产生的毒素,凝集病原体使之成为较大颗粒让吞噬细胞吞食消灭。
兽医免疫学复习资料

兽医免疫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超抗原(SAg):是指一类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活化,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的抗原因子。
2.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编码的分布于生物体有核细胞表面的抗原性物质3. Ab(抗体):是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由B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并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也称为可溶性抗原受体。
4. Ig(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及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5. CDR(互补决定区):三个超变区在氨基酸序列上并不连续,但当Ig分子折叠形成天然构象时,它们就聚在了一起,与抗原表位的空间位置互补,形成互补决定区。
6. 抗原(Ag):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7. 反应原性:指抗原能与相应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
8. 免疫器官:是机体中执行免疫功能的器官,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9. 免疫细胞:是所有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及其前体细胞、过渡型细胞、终末效应细胞的统称。
10. 免疫分子:是现代分子免疫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抗原、分泌性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以及免疫细胞膜分子等。
11. 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12. 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13. 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族特异性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性质相同的抗原。
14. 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异物,并能将非己异物排出体外的复杂的生理学功能。
15.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
16. 免疫记忆:动物机体在初次接触抗原物质时,除刺激机体形成产生抗体的细胞(浆细胞)和致敏淋巴细胞外,也形成了免疫记忆细胞,如再次接触相同抗原物质可产生更快、更强的免疫应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的传统概念:防御疫病(传染病)免疫的现代概念机体识别和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反应。
免疫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
二、免疫的基本特点1.识别自身和非自身: 抵御.监视:肿瘤(自身变化)、病原(外源)2 特异性和多样性:氨基酸、核酸序列3 记忆:免疫接种的理论基础4 自我调控:基本生理特点三、免疫的基本功能1.免疫防御:1.抗感染2.免疫耐受: 自身稳定3.免疫监视: 抗肿瘤四、免疫学的发展简史1. 免疫学经验时期(17世纪前) 特点:纯经验性2. 经典免疫学时期(18-20世纪)3.近代免疫学时期(至上世纪50年代)超敏反应,免疫耐受,抗体生成克隆学说,免疫学技术( 血凝等)4.现代免疫学时期(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免疫应答细胞分类,免疫调控,分子水平,免疫学技术五、现代免疫学的进展和热点1. 理论: 分子和细胞免疫遗传学和免疫调控机理(MHC) ,肿瘤免疫学(肿瘤发生、发展),免疫病理学(自身免疫病: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免疫缺陷)2. 应用: 免疫学方法实验免疫学(单克隆抗体,基因疫苗,标记技术,肿瘤治疗)六、免疫学的应用诊断:血清学治疗:抗血清预防:疫苗超微量测量一、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法氏囊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等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粒细胞等三、免疫分子抗体、补体和细胞因子第二节免疫应答的基本特点一、种类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二、组成组织器官: 皮肤粘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等。
脾脏、淋巴结等。
细胞:吞噬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分子:补体、细胞因子;抗体。
三、特点先天(不感染)性;识别自身和非自身;无再次反应;作用快范围广。
特异性;记忆性;获得性第三节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一、非特异性免疫应答1.炎症反应2. 吞噬:清除异物3.补体激活4.干扰素等二、特异性免疫应答1.一般过程:激活、反应、效应2. 反应类型:细胞免疫;体液免疫3.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初次反应和再次反应三、影响免疫应答的因素1. 抗原2. 机体3. 免疫方法第四节免疫调节一、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关系非特异性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特异性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的补充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互相作用二、免疫应答的调节机制1. 神经内分泌调节2. 免疫细胞间调节: T细胞Th Ts B,NK,CD, 红细胞(CR1)3. 细胞因子的调节: IL,IFN,TF,MF4. 抗原抗体的调节: 反馈5. 基因调节: 对不同抗原的反应性(MHC识别抗原),个体差异,品种间差异,种间差异,免疫缺陷等第二章免疫学技术概论概念免疫学技术与血清学技术免疫学技术免疫细胞实验技术(源于细胞免疫)抗体抗原实验技术(源于体液免疫)一、血清学反应的类型1.凝聚性反应:沉淀凝集沉淀: 可溶性抗原与抗体凝集: 颗粒性抗原与抗体2.有补体参与的反应3.标记抗体技术种类:酶标记,同位素标记,荧光标记,其他标记原理:化学方法连接特点:放大作用,敏感性,微量化4.中和反应抗体与毒素或病原体的结合方法:细胞、鸡胚和动物实验二、血清学反应的一般特点1.特异性和交叉性(交叉:多价抗原抗体反应)2.亲和力和亲合力亲和力:抗体对简单的单价半抗原或抗原决定簇的结合力、结合簇的大小,吻合的严密性和分子间力的性质和强度结合力:氢键. 静电力.Van-der Waals-力疏水键(50%)亲合力: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稳定性(取决于亲合力和抗体抗原所饱和的价数3.抗原抗体反应的二阶段性和可逆性结合阶段:快、不可见可见阶段:凝集,沉淀等.较慢4.抗原抗体的结合比例: 带现象前带: 抗体过多在沉淀反应中稀释抗原;后带: 抗原过多在凝集反应中稀释抗体.5.血清学反应的影响因素电解质;温度:37-56C;pH: 6-8 低于3 解离三、应用1.抗原、抗体检测2.生物活性物质检测3.抗原在细胞和亚细胞的定位4.微生物鉴定和分型5.血型鉴定四、血清学试验的发展趋势样品微量化方法标准化试剂商品化检测手段自动化第三章标记技术一、原理酶(生物催化剂,催化活性)+ 抗体(免疫学活性)抗原与抗体的特异反应将待测物与酶连接,然后通过酶与底物产生颜色反应,用于定量测定。
测定的对象可以是抗体也可以是抗原。
标记技术的基本特点:间接、放大;敏感,快速,微量二、常用标记酶高效催化活性,稳定,易于得到,有可见反应HRP(辣根过氧化物酶)等四、免疫酶技术种类免疫酶沉淀技术,免疫酶定位技术,免疫酶定量测定技术五、抗体酶标记法戊二醛法,过碘酸钠法,SPA系统,亲和素生物素系统六、酶结合物的鉴定抗体活性测定七、酶结合物的保存第四章单克隆抗体技术比较多克隆抗体反应:产生针对多种抗原决定簇的隆抗体,保存期短,质量难以控制。
单克隆抗体反应:产生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抗体,永久保存,质量稳定。
短命的浆细胞与杂交瘤细胞融合,则能长期存活;而且,还能源源不断地产生特异性抗体。
三、单克隆抗体技术实例1.免疫小鼠(Balb/c,NZB品系)。
高纯度抗原。
免疫4次后取脾脏,分离淋巴细胞。
2.细胞融合:免疫鼠的脾细胞和鼠源B细胞株(Sp/O2),融合剂PEG3.选择培养:Sp/O2细胞株为营养缺陷型,便于筛选。
4.筛选阳性细胞株:抗体检测(酶标,同位素标记,荧光标记)5.克隆和亚克隆单克隆抗体的筛选6.单克隆抗体生产:方法(体内法,培养法)及其要点7.细胞保存(超低温冷冻)和防止变异。
四、单克隆抗体技术的进展五、应用特异性检测:蛋白分子(病原抗原、其他分子)表位结构分析:噬菌体展示技术基于单抗的抗体工程其他:抗体芯片、生物导弹一、疫苗发展史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动物接种,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的一类生物制品。
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对初次进入的抗原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的功能,所以接种疫苗后,机体就能在再次接触特定病原体时,产生快速、高效的免疫力亚单位疫苗依据病原体、肿瘤的蛋白质抗原能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原理,应用工程菌表达、生产病毒、细菌或肿瘤抗原表位的抗原肽重组疫苗应用生物技术将细菌或病毒的毒力因子基因去除,或者以非病原体如痘病毒作为载体,将保护性抗原基因插入载体基因组。
什么是安全性减毒疫苗能保持稳定,不因返祖而恢复毒力,从理论上讲,遗传与变异决定了,减毒苗的安全性是相对的什么是有效性灭活苗、亚单位苗能否有效地,刺激和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力(二)核酸疫苗的原理核酸疫苗(又称基因疫苗或DNA疫苗)是继减毒、灭活苗和亚单位疫苗、重组疫苗后,自1993年发展起来的第三代新型疫苗。
基本原理:通过基因操作,把保护性抗原基因连接到真核细胞质粒内,再将其导入动物肌肉细胞,使其在动物体内表达抗原,并诱导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达到预防疫病的目的。
(四)核酸疫苗发展的新问题1.重组质粒能“主动”进入细胞吗2.如何调节质粒有效地表达抗原3.让机体对特定抗原产生强反应1. 抗体的概念:由抗原诱导免疫细胞产生,并能与之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能够识别并结合特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分子。
2. 抗体的结构3. 抗体的产生:一个抗原分子含有数个抗原决定簇每个抗原决定簇至少诱导一种特异性抗体;蛋白质性抗原决定簇由六个以上氨基酸组成4. 抗体的功能:攻击病毒凝集细菌5. 抗体与抗原的结合特征:抗体和抗原是特异性地结合6. 抗体的应用6.1 生物活性物质检测 6.2 抗原抗体在细胞和亚细胞的定位6.3 微生物鉴定和抗原分型6.4 血型鉴定二、细胞工程抗体1.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原理三、基因工程抗体1. 单克隆抗体应用的局限性:异源性蛋白可引起血清病,一些活性分子难以直接连接2. 抗原结合区的基因操作:抗体基因操作的基础一、细胞因子的概念一类由活化的免疫细胞和相关细胞产生的高活性、多功能小分子蛋白质。
二、细胞因子的来源与种类1.白细胞介素(IL):介导白细胞或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IL-1---IL-28)。
2.干扰素(IFN):可干扰病毒复制的细胞因子,根据其来源和理化性分为α、β、γ三类。
IFN-α/β(I型IFN)主要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产生。
IFN-γ(II型IFN)主要由活化T细胞、NK细胞产生。
3.肿瘤坏死因子(TNF): 对肿瘤细胞具有胞毒活性的因子,分为TNF-α和TNF-β。
白细胞介素(IL):介导白细胞或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IL-1---IL-28)。
4.集落刺激因子(CSF): 刺激不同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使之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集落的因子。
其成员有:GM-CSF、G-CSF、M-CSF、EPO、SCF等。
5.生长因子(GF):可刺激细胞生长的因子。
包括EGF、VEGF、FGF、NGF、PDGF 、TGF-β等。
6.趋化因子(chemokine): 对血细胞具有趋化、激活作用的因子。
可分为:α亚家族(C-X-C)和β亚家族(C-C)以及γ亚家族(C)。
三、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1 抗感染和抗肿瘤,2 免疫调节作用,3 刺激造血细胞增殖分化4 参与和调节炎症反应,5 其它四、细胞因子的基本特性(一)结构特点:*属低分子量(6-60kD)的多肽或糖蛋白*分型:分泌型和跨膜型(TNF;TGF-α;SCF)*存在形式:单体(IL-1,2等);二聚体(IL-5,12);三聚体(TNF);(二)产生与分泌特点多细胞来源;主要由激活的细胞产生;瞬时性:分泌是短暂的自限过程;(三)生物学作用特点:* 通过与相应CK受体结合发挥效应,微量高效。
* 作用方式:旁分泌、自分泌、内分泌。
* 生物学效应的复杂性:* 多效性:一种CK——多种靶细胞——多种生物学作用* 重叠性:不同CK——同一靶细胞——相同或相似效应* 拮抗性:一种CK---抑制---另一种CK的某种生物学效应* 协同性:一种CK---增强---另一种CK的某种生物学* 网络性: 细胞因子间相互诱生,生物活性间相互影响。
细胞因子的作用方式自分泌作用于分泌细胞自身旁分泌paracrine 作用于比邻细胞内分泌endocrine远距离作用四)细胞因子来源和产生特点1 细胞因子产生具有多源性⏹(1)活化的免疫细胞⏹(2)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等⏹(3)某些肿瘤细胞,骨髓瘤细胞⏹ 2 细胞因子产生具有多向性⏹(1)一种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2)几种不同的细胞可产生一种或几种相同的细胞因子⏹(3)一种细胞因子可以作用于不同的细胞(五)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 1 发挥效应具有非特异性,无抗原特异性和MHC限制性⏹ 2 通过与其受体结合而发挥效应,量微而作用强⏹ 3 发挥效应的多效性⏹ 4 发挥效应的重叠性⏹5发挥效应的拮抗性、协同性、增强性和网络性⏹5具有双重作用:⏹(1)有利:免疫调节、促进造血、抗感染,抗肿瘤⏹(2)有害:炎症、休克、发热、自身免疫病、肿瘤五、主要细胞因子的受体⏹细胞因子受体都是跨膜蛋白,由胞膜外区、跨膜区和胞浆区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