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胶模具顶出系统
非常经典的塑模顶出系统设计标准

1顶针、扁顶针顶出
1.2 顶针位的布置原因
合理布置不合理布置
1—镶件2—扁顶针尖、薄钢
碰前模面
1—前模 2—顶针 3—后模
(5)防止尖钢、薄钢,特别是顶针顶面不可碰触前模面。
如上右图
1.3.顶针选用原因
1.4 顶针、扁顶针配合间隙
1.5顶针固定
固定顶针一般是在面针板加工台阶固定,为防止顶针转动,常用方式有两种:一种顶
回针
推板
边钉
垫块
台阶(猪嘴形)柱位
推板型芯
推板型芯
固定板
配合锥面
型芯产生过切
线切割
加工线
型芯锥面采用线切割加工时,注意线切割和型芯顶部应有的间隙,如图
延迟顶出
在一些模具中,某些顶针需要延迟顶出,以到达较理想的顶出效果。
如下列图所示,由于潜水浇口离塑件边很近,假设采用同步顶出,潜水浇口弹出时有可能会弹伤塑件,因此,顶针
用延迟顶出。
在顶出初始阶段,顶针3 并不动,当顶出行程到达
7,再推动顶针3 开场顶出流道,从而防止了浇口弹伤塑件的现象。
图中
程,顶针3 的顶出行程为H-S,其中S 的大小取决于潜水浇口的形状及其和塑件的远近程度等。
塑胶模具设计原理:顶出系统

尺寸規格及材質
顶针布置 1、 在产品图上,首先在四边打顶针,然后在肋板两边打。 如肋深,则最好拆入子,在边上打肩销,宽度在1.2mm以上。 2、 在大平面上不用小顶针。直径不宜过细,需要足够刚度如不可加大,则做成台阶形。 Boss处用顶出套筒,如不,则必须在其附近打两枝顶针。 3、 顶出套筒尺寸确认,套筒厚度要有1mm以上内外径尺寸抓整数。 4、 顶针不宜设在产品最薄处,应在产品强度最大处布置,效果最好,不易顶白顶伤。 5、 顶针不可布置在滑块下面,必须时要加早回机构配合。顶针尽可能避免在高低面过渡的地方
四.顶板顶出: 如果塑件的沿周都要顶出的话,那就考虑用顶板顶出,另,一些特殊的产品表面不允许
有顶针的痕迹,也可以用顶板顶出的方式,顶板顶出制品受力 比较均匀,不易变形,一般适 用于盒盖类制品.推板内侧和胶位一般需留0.3mm的距离,在胶位不足的情况下,最小可 留到0.05mm,防止刮伤模仁,如图:
顶针的定位 当顶针的顶面为非平面或顶针面有成型胶位时,顶针的沉头部位就需要设计定位装置, 顶针转动或被装错.常用的定位装置有以下几种:
在较深的圆桶形胶位比较适用顶管顶出,司筒的固定方式于普通圆顶针一样,如成型的表面 为非平面,则司筒需加定位装置,方式参照原顶针的定位方式,司筒针定位于公模固定板,司筒 和司筒针前端前端采用精密配合防止制品毛边,后端应逃料0.1-0.2MM.以减少摩擦.具体参 数可参照顶针于模仁的配合.
塑胶模具设计原理 顶出系统
顶出系统
其中机械顶出为最 常用,分为顶针顶出,顶管顶出,顶块顶出及顶板顶出等.而顶针顶又为最常见,分为圆顶针 和扁顶针及异型顶针,此外根据顶出机构的不同还可分为 延时顶出,母模顶出,及二次顶 出等
塑料模具顶出系统设计

塑料模具顶出系统设计制品在模具中冷却固化之后,需切实可靠将其从模具中推顶出来,这一机构称之为顶出系统.同时必须保证,当模具闭合时,它不会与模具其它零部件发生干涉,并回到初始位置,以便开始下一循环。
1 顶出系统设计要点1.1一般要求使顶出制品脱离模具5~10mm,如图所示,对于大型深腔桶类制品而言,也可使顶出行程为制品深度的2/3,如图。
当产品上有骨位、柱位等结构时,一定要使其完全脱出模具。
1.2 顶出位置正确的顶出位置,应设在制品脱模困难的地方,制品的骨位﹑柱位以及对内模有包紧力的地方均应考虑设置顶出机构.同时还应考虑顶出机构应设置在不影响制品外观的部位,并且不能与其它零件 (如撑头﹑螺丝等)发生干涉。
1.3设计中尽量选用大的顶针,大模不用小顶针,特别是要尽可能地避免采用3/64"的有托顶针.当在产品有相互配合的地方设置顶针时,顶针应高出后模面0.5MM。
1.4设置顶出机构时,应注意顶出产品的均衡性.2 顶出机构的基本方式顶出机构的基本方式有:圆顶针﹑扁顶针﹑司筒﹑直顶﹑推板等 .2.1圆顶针分为单托和双托两种,1) 顶针与公模的配合长度一般为2~3倍顶针直径,但不能小于8,常用值为20mm,如图5-1当d≦3mm D=d+0.6当d>3mm D=d+12)当产品弧面上设置顶针时﹐为防止顶针顶出时滑动﹐需在顶针端面开“十”形防滑槽﹐槽深0.5mm.。
3)顶针与周边零件的位置关系。
顶针边与骨位﹑镶件的最小距离为2.0mm,与产品边﹑水道最小距离为3.0mm。
.4)当产品中柱位孔为前模碰穿方式,其下放置顶针时,处理方式如图:5)顶针的管位.当顶针位于圆弧面或者当顶针和司筒受胶位方向限制时,往往要设置管位装置,管位方式有下列三种:见图,其中图a为设置管位钉,较常用;图b为加一管位块;图c为将顶针头部加工为直边,此方式较常用于大顶针的场合。
6)镜类产品不允许产品上有顶出痕迹,常采用垃圾钉顶出,产品有扣时,顶针边距产品边2mm,无扣时为3mm,如图:7)有时,将顶针顶端加工成”z”形头,达到制品留后模的目的,此时应保证,使”z”形头方向一致。
塑胶模具设计顶出系统

頂出系統
在设计顶出系统时应遵守下列原则: (1). 为使制品不致因顶出产生变形﹐破裂,穿孔等,推力点应作用在制品能 承受力最大的部位,即刚性好的部位,如筋部,突缘,壳体形制品的壁缘等处. (2). 为避免顶出痕迹影响制品外观,顶出装置应设在制品的隐蔽面或非装饰 表面.对于透明制品尤其要注意顶出位置及顶出形式的选择. (3)﹑頂出行程一般在制品脫離模具5~~10mm﹐對于簡單﹑大型的制品可 頂出行程是制品深度的2/3。 (4)﹑回位杆(RP) ﹕在頂杆頂出制品后﹐其頂端會高出模穴許多﹐避免在 下次合模前撞壞模仁﹐必須有保護機構﹐所以設置回位杆(RP)﹐也可設置 拉回機構和彈簧助其復位。 (5)﹑頂杆端面一般會高于模穴面0.05~~0.1mm,以免塑胶上留有顶杆突起 痕迹,但也要依产品情况而定。 (6)﹑有内模镶件的模具,顶杆离镶件边缘不得小于0.80MM.顶杆离运水的 边缘不得小于3MM. (7)﹑顶杆在模仁里的配合长度应小于2D(D<6MM.D为顶杆直径),对于大型 模具不大于1.5D. (8)﹑顶杆的大小根据成品的大小来确定,原则上宁多勿少,直径宁大勿小.
脫料板
頂出系統
6.斜銷 當成品中使用斜銷較多且其它地方不易排頂針時就 可直接用斜銷來頂出成品。用斜销顶出时(特别是较 大的斜销)应考虑产品是否会沾斜顶.并采取相应的措 施预防.
斜銷
頂出系統
7.氣頂 。 氣頂出方式不論是在公模部份或母模部分,其頂出都很方便,不 需要安裝推板.在頂出過程中整個制品的部均受同樣地的壓力,所 以即便是軟的塑料,也可以在不發生變形的條件下脫離模具,通常 氣頂出要求脫模斜度最小大於2∘,所以對於形狀復雜需要較大脫 模力的制品,則無法滿足其要求。
(完整版)塑胶模具顶出系统

1、顶针分类:1)圆顶针 ①单节式,直径在2以上;②双节式,直径在2以下;
2)扁顶针
形等等。
3)异形顶针:截面不为圆形也不为方形,为其它形状,如三角形,半圆
1)圆顶针:单节式,双节式。直径有很多,可以从0.5到很大。标准生产厂家可 以用0.1作为增量,也就是说直径可以从0.6、 0.7 、0.8 、0.9、 1 、1.1、1.2 、1.3 、1.4 等等。一般情况下,当直径小于2毫米时请尽可能采用双节式的圆顶针,有利于强度的提 高。
仁产生很大脫 模力.为使成品易于脫模使用顶出块配合 顶针的顶出结构,L段为逃料以减小顶出回位时与模仁 的磨损.
此側壁太深
• 7.5 顶出装置的种类四
• (2) 对于此类框架状成品,不易排顶针, 当顶出力不平衡时成品会变形,故采用整 整式顶出块.
7.7.1 顶板顶出 顶板顶出适用于筒形塑件,薄壁容器以及
7.8.2 气顶
密封圈
90° ~120
空 氣
7.9 急回机构一 在某些模具中,由于成品结构決定顶出装置与滑块等
抽芯机构发生干涉,导致无法順利合模,改善此种狀况必须 安装急回机构使顶出杆在合模时先回复原位 . 如图所示未装急回机构,滑块与顶管相撞导致無法合模
7.9 急回机构一 如图所示已装急回机构,顶管提前回位可順利合模
頂出或在较浅侧壁侧面進行咬花處理. 4. 顶针配置时在允许范围內直径应尽量加大且为標準 规格品. 5. 每一套模具顶针直径尺寸不宜太多种,以减少加工 时工时换刀时间及出错机率.
7.4 顶出位置之选择二
此處側壁較淺 均分在PL以上 易脫模
PL
此處側壁很深 均分在PL以下 不易脫模 PL
若脫模力不均衡 應考慮在此面作 咬花處理
(完整版)塑胶模具顶出系统

7.3 顶出行程之简介 7.3.1 顶出行程一般规
定被顶出的制品脫离模 5~10mm. 如右图所示
7.3.2 在成型一些形状简 单且脫模角度较大者的桶 形制品也可使顶出行程为 成品深度的2/3. 如右图所示
7.4 顶出位置之选择 一 1. 顶出机构的运动要准确,可靠,灵活,无卡死现象,机构 本身要有足夠的刚度和強度,足以克服脫模阻力. 2. 保证在顶出过程中塑件不变形,这是对顶出机构的最 基本的要求. 3. 冷却后由于塑料会对钢件产生收缩的应力,而有抱 紧的现象,在靠破孔两边成品肉厚強度最弱,应设置
7.9 急回机构二 7.9.1 利用弹簧片组合件急回机构
• 7.9 急回机构二 • 7.9.2 摇摆式急回机构
• 7.9 急回机构二 • 7.9.3 铰链式急回机构
7.10 顶针排布其它注意事項一 (1) 顶针布置时切不可与支撐柱、顶板导
柱、公模仁、公模板锁固螺钉及有拉回机构 之K.O孔相干涉.
前言 为了实现全自动化或者半自动化的机械生产,注塑模具的顶出系统在此作用上很重要. 顶出系统的构成:1、板子部分:模脚/下固定板/上下顶出板
2、固定螺丝部分:锁定模脚/上下顶出板 3、顶出设置:顶针/顶块/顶板/司筒 4、附助设置:KO孔
第一节 顶出样式 一、顶针顶出:材质,一般用好一点的材料:SKD61。
(2) 顶管布置时切不可与支撐柱、停止销、 K.O孔、上下顶板锁固螺钉, 公模板锁固螺钉 相干涉.
如下页:
7.10 顶针排布其它注意事顶二
回位杆 螺釘 彈簧
拉回機構 停止銷
頂管 螺釘 頂針
公模仁 公模板 支撐柱
頂出導杆 上頂出板 下頂出板 下固定板
各种罩壳形塑件的脫模顶出.这种顶出机构的 主要特点是顶出力均勻,平稳,顶出力大,塑件 不易变形,而且表面不留顶出痕跡,结构也比 顶管脫模机构简单,不需设置复位装置,合模
注塑模具设计第21讲 实例3-3D-08 顶出系统、排气系统的设计

图3-2-88 Φ6推杆的定位
图3-2-89避空间隙
2
九、顶出系统、排气系统的设计
注塑模具设计实例教程
◎动手操作,用UG软件完成本例顶出系统的设计。 ◎参考视频:实例3-3D-8.顶出系统的设计.avi (该视频请从教材附带的光盘 中查找)
※排气系统的设计:◎参考视频:实例3-3D-9.排气系统的设计.avi (该视频 请从教材附带的光盘中查找) 小结: 作业:
顶出系统、排气系统的设计。 完成练习三以下部分内容:顶出系统的设计
复习:调用标准模架,开框,撬模角
注塑模具设计实例教程
检查上次布置作业的完成情况
新课:
九、顶出系统、排气系统的设计 本例顶出系统的设计主要是推杆(顶针)的添加和处理。 1. 利用【HB_MOULD M6.4】外挂添加Φ 8和Φ 6的推杆,添加时注意“排位数”设为 0.001,添加结果如图3-2-86所示。 2. 单独显示推杆及产品,用【HB_MOULD M6.4】修剪推杆,结果如图3-2-87所示。 3. 推杆避空 用【HB_MOULD M6.4】,避空值为1,完成推杆的避空。
图3-2-87修剪推杆 图3-2-86添加推杆
1
九、顶出系统、排气系统的设计
注塑模具设计实例教程
4. Φ 6推杆定位(防转) 用【HB_MOULD M6.4】,完成Φ 6推杆的定位,如图3-2-88 所示。 5. 型芯与推杆求差 6. 创建推杆在型芯中的避空位 单独显示型芯和所有推杆,用【HB_MOULD M6.4】,避空间 隙为1,“胶位预留高度”为20,完成推杆在型芯中避空位 的创建。如图3-2-89所示 7. 显示并框选所有对象,【移除参数】。 8.【移动至图层】,将所有推杆归入50层。
塑料模具6大系统

试模和量产的成败以及成本的高低,80%決定于设计阶段。
我们的目标应当是让设计部门担负起试模和量产成败的责任,设计工程师要清楚的知道自己设计的产品和模具是如何历经酸甜苦辣之途,才完成任务的,这样设计水平才能不断精进。
设计工程师也应在最短的时间內将最新的更正设计反映在设计图面和文档上,这样知识和经验才能累积、分享和传承。
加工、钳工和品管的责任是按图施工和品管,並且反馈设计合理化的意见。
这样经年累月下來,竞争力不断增强的模具/注塑厂將脱颖而出。
模具结构----六大系统之一:模具成型零件(排位与订料)概述:模具成型零件一由上下内模(包括行位/镶件)组成,它们形成一个封闭的型腔。
通俗来说,凡是有产品胶位的地方都称为模具成型零件。
排位与订料:1:产品在模仁(内模)的排位以最佳效果形成排放位置,要充分考虑进胶的平衡性,流道尽短地流入型腔,要充分考虑进胶位置和分型面因素,要与制品的外形大小,深度成比例。
2:产品到模仁边的距离与产品之间的距离:小件制品距离一般为15-25MM之间,成品之间一般为15-20MM,如有镶呵则一般为25MM 左右,成品间有主流道的最少要有15MM,大件制品距离边一般为30-50MM,有镶呵最小为35,镶呵出多件产品,刚其之间距离为10-15MM左右,成品长度在200MM以上,宽度在150MM以上其产品距离应不小于30MM;3:模仁到模胚边距离:300MM以内,模胚为50-60MM之间;330-350MM以内,模胚为60-70MM之间;550MM 以上,模胚一般要在75MM以上。
4:模仁底部到模胚底部距离;公模300MM以内,模胚为40-50MM之间;330以上,模胚为50-70MM之间;母模300MM以内,模胚为25-30MM之间;330MM以上模胚为25-35MM。
5:模仁用料,母模一般模具国产NAK80,较高要求,则用进口NAK80,有特殊或批量大模具选用热处理材料,有腐蚀性胶料如PVC,POM,NL或透明PMMA,PC等则选择不锈钢系列,如2316,S136,S136H等,公模仁一般选用德国P20,有腐蚀性胶料如PVC,POM,NL 或透明PMMA,PC等亦要选择不锈钢系列,斜顶一般选用进口718,法兰一般选用王牌,散热要求高的镶件用铍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銷的排布,防止成品被粘住.
方梢排布方式
方梢排布1 成品取出不會被沾住 方梢排布2 成品取出不會被沾住 方梢排布3 成品取出會被沾住
方梢排布4 成品取出不會被沾住
方梢排布5 成品取出會被沾住
頂塊
學 習 內 容
須特別注意頂針 頂塊的防轉問韙 避免回位時相撞。
頂塊下加頂針槽.
假澆口頂出
外觀件不能有頂針印做假澆口頂出
直徑<2mm,L>100,則用雙節頂針.
附圖定購
扁梢
材質 硬度(熱處理)
扁梢 標准參數
備注﹕設計扁梢時先確定A﹑B值﹐再依 選用標准頂針﹐備料時需附圖﹐現有標准圖框 總長須往正向取整數,當扁梢寬度在1mm以下﹐考慮有方梢頂出
扁梢定購標准圖框
套筒定購標准圖框
注﹕ 1 在發現場套筒加工 圖時﹐套筒與套筒芯子 須分開標注.
備注﹕ 以上為頂針的標准參數﹐括號內頂針型號不常用﹔ 當實際中有用到直徑為一位小數(O3.2﹑O4.6等)的非標准時﹐ 備料可直接備其O徑﹐避免二次加工。
雙節頂針
材質 硬度(熱處理)
備注﹕表格內參數為一廠商標准﹐僅供參考,N值確定可參照圖7-03﹔
且 且 時﹐采用雙節頂針﹔ 當 備料時需附圖﹐總長須往正向取整數。
套筒加工圖
套筒定購圖
雙節套筒
材質 硬度(熱處理)
雙節套筒 標准寸法
備注:雙節套筒作用為增加強度﹐尺寸需依實際情況而定﹔ 備料時需附圖﹐總長須往正向取整數。 M行程必須大于模具頂出行程5~10mm﹐以防止套筒頂出后套筒芯子脫出套筒
壁厚<=0.8mm,用雙節頂出套筒,如模具高度及頂出行程 較大時﹐須另行考慮壁厚.
2
3
頂針﹑扁梢的排布原則3
圖示當成品有一大而薄的 平面時也須排布頂針﹐頂 針可盡量大﹐排布勻衡。 防上成品頂白
頂針﹑扁梢的排布原則4
1﹑當成品RIB較深時﹐一般在RIB底部 加扁梢,便于排氣和頂出﹔ 2﹑當成品需用頂針潛伏進膠時﹐要求 用扁梢,且扁梢尺寸大于6X6MM (空間允許)。
盡可能用方銷,因為強度足夠
頂針防轉
當頂針上有成品形狀時頂針需防轉
兩面頂出
頂出系統
好 好 學 習 天 天 向 上
制做人﹕ 制做人﹕熊國輝 日 期﹕2006.12.10
頂出機構設計要求:
學 習 內 容
1.保証成品開模后留在公模上----簡化 頂出機購﹔ 2.保証成品不變形不損壞----頂出平 衡,脫模力足夠﹔ 3.保証成品外觀質量----頂出痕不能 傷及成品外觀﹐特別注意透明件﹔ 4.結構可靠----即強度足夠﹑不易破 損。
強制頂出(3)
強 制 頂 出 ( 3 )
強制頂出(3)
脫模原理﹕ 由于成品材質為PS﹐質軟﹐易發生彈性變形﹔因而 此塑件的倒取勾可利用易變形之特性強制脫模。 脫模步驟﹕ 公母模分開,頂出時﹐因開閉器(13)的作用力保持 四塊頂板一起頂出﹔當頂出L時﹐限位柱(12)碰到公 模板﹐阻止頂板(6﹑7)繼續頂出,此時成品已完全脫 離模仁﹐只有倒勾部分未脫離套筒(17)﹔頂板(4﹑5) 繼續頂出﹐頂針(16)使成品脫離(17)﹐完成頂出。
頂出機構的分類
學 習 內 容
一般頂出﹕頂針(雙節)﹑扁梢﹑套筒(雙節)﹑斜 梢﹑頂塊﹑整面頂出 二段頂出﹕(1)在一次頂出后﹐成品還不能或不易取 下而增加一次頂出動作。 雙向頂出﹕公﹑母模都設有頂出的機構 螺紋脫出
簡單頂出
學 習 內 容
單節頂針 雙節頂針 扁梢 套筒 雙節套筒
單節頂針
材質 硬度(熱處理)
強制頂出(1)
學 習 內 容
頂出原理﹕ 開模后﹐成品在頂出力的作用下 開始脫模﹐ 成品倒勾會拉動PIN一起運動﹔ 當頂出L時﹐PIN將被CORE PLATE 卡住停止 運動﹐然此時成品已完全脫離CORE INSERT﹔ 成品卡勾在脫模的作用下發生變 形脫開PIN﹐ 完成頂出過程。
強制頂出(2)
但需注意退出型銷, 要有退出斜度.
強制頂出(2)
脫模步驟﹕ 見圖7-17﹐在開模時﹐ 在11﹑12﹑13的作用下﹐實現 在I處開模﹐由此16 脫離成 品﹔當行程到L時﹐拉杆11拉 住公模板3克服13的束縛﹐實 現在II處開模﹔開模一定行程 后﹐頂出系統開始頂出成品﹐ 倒勾在公模仁15的擠壓下發生 變形﹐順利完成脫模。 脫模原理﹕ 由于成品材質為PP﹐質 軟﹐易發生彈性變形﹔因而此 塑件的倒取勾可利用變形之特 性強制脫模。
學 習 內 容
頂針
整塊頂出
學 習 內 容
外觀件不能有頂針 印整塊頂出
強制頂出
學 習 內 容
1﹑成品一般很小﹐W=1~~3MM; 2﹑成品卡勾很小﹐S值在0.5MM以 下﹐ 且倒有圓角﹔ 3﹑兩卡勾間距B>2A+1MM﹔ 4﹑H不宜過短(需彈性)﹐模具上要 求 L=H+2~3MM。 5﹑對塑膠材質無嚴格要求﹐除又硬 又脆樹脂(如POM﹑PMMA等)。
套筒應用
普通型
內側C角
外側C角 插破
台階型 (側邊拔模需>15°﹐ 便于成品自動掉落)
注﹕1﹑為防止BOSS縮水﹐外圈需做火山口﹐ 套筒芯子也需偷肉﹔ 2﹑套筒芯子最好沒有插破。 如圖7-02所示﹐建議改用其它方式
頂針應用
頂針﹑扁梢的排布原則1
排布均勻
A=1~2mm
頂針﹑扁梢的排布原則2
1
1 當BOSS較高而又無法作套筒時﹐ 應注意在旁邊排頂針(多支)﹐ 以讓其順利頂出。 2 如圖示當成品有高度差時﹐ 頂針應分布粘模力較大的 部位。 3 從加工上考慮: 頂針一般不排在靠破上﹐ 距成品邊A>=0.5MM; 頂針距水路不能太小B>=3MM (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