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模具结构图经验

注塑模具结构图经验
注塑模具结构图经验

绘模具结构图

一、当把成品图调进模图时,成品图必须乘缩水。(模具尺寸=产品尺寸[$iexcl]缩水)必须把成品图MIRROR (镜射)一次,即模圈里的成品图是反像的(成品是完全对称的除外)在前模,应把不属于前模的线条删除在后模,应把不属于后模的线修删除。

二、成品在模具里应遵循分中的原则,特别是对称的,成品如果不分中,到工场加工时很可能出错。

三、所有枕位之模具,枕位必须避开入水,无法避开时要加水口铁。

四、成品之间12—20mm(特殊情况下,可以作3mm)当入水为潜水时,应有足够的潜水位置,成品至CORE边15-50mm,成品至CORE的边距与制品的存度有关,一般制品可参考下表经验数值选定。

制品的厚度(mm)成品至CORE边数值(mm)

2015—20

20—3020—30

30—4030—40

??4050

五、藏CORE(内模料)深度28mm以上,前后模内模料厚度与制品的平面投影面积有关,一般制品可参考下表,经验数值选定。CORE料边至回针应有10mm距离。

制品平面投影面积前模内模料厚度A+型腔深度后模内模料厚度B+型腔深度

SP、CMmmMm

??772532

77—1163238

116—1543850

154—1934464

ㄒ1935076

CORE料宽度一般比顶针极宽或窄5—10mm,最低限度成品胶位应在顶针板内不影响落顶针,CORE料边至模胚边一般应有45—80mm

六、当在一块内模料上出多个CAVI TY时,内模料大小不超过200[$iexcl]200mm。

七、模内镶入模框中圆角一般取10mm,如要开精框时则取16mm或更大,铍铜模模内不倒圆角。

八、任何一种塑胶入水位置应避免从唧咀直行入型腔。

九、镜面透明之啤塑(K料、亚加力、PC等)应注意,冷料井入水流量及入水位置不能直衡(冲),一般作成“S”型缓冲入水,扇形浇品,使成品表面避免产生气级流??。

(15)选模胚的一般原则:

当模胚阔度在250mm(包括250mm)以下时,用工字型模胚口型,模胚阔度在250—350mm时,用直力有面板模胚(T型)。模胚阔度在400mm以上并且有行位时用直力有面板模胚T型,没有行位时用直力无面板模胚(H型)有力模胚必须加工W25mm[$iexcl]H20mm码模坑,底面板必须有码模孔(中心距为“7、10、14”,中心“7、10”

用¢二分之一牙,中心“14”的用¢八分之五牙,深度19—24mm细水口模胚一律采用I字型模胚。

当A板开框深度较深(一般大于60mm)时,可考虑开通框或选用无面板的模架;

有行位或较杯的模胚,A板不应用通框,当A板开框深度较深(一般大于60mm)时,可考虑不用面板;方铁的高度,必须能顺利顶出产品,并顶针板离托板间有5—10mm的间隙,不可以当顶针板顶到托板上时,才能顶出产品,所以当产品较高时,要注意加高方铁;

模胚A板(B板)要有四条25.4mm[$iexcl]450撬模坑;

模板四边都有撬模坑5mm深;

顶针底板按模胚大小或高度加垃圾针(支承点)350mm以下为4粒,350mm—550mm为6粒,550mm 以上为10粒或按设坟增加或减少。

有推板的模胚,一定不可以前模道柱后模导套;

前模模板厚度一般等于前模开框深度加25mm—35mm左右,当模胚无面板时,前模模板厚度一般等于前模开框深度加40mm—50mm左右。

后模模板厚度一般等于后模开框深度40—50mm左右,(可在模胚资料上查到标准托板厚度,一般是无需用托板;

当内模料镶CORE是圆形时,选用有托板的模胚;

当有行位或较杯时边钉一定要先入10至15mm到斜导柱才可以顶入滑块内,即当料导柱特别长时,应前模导柱,后模导套。以方便加长导柱;

使用顶针板导柱时,必须配置相应的铜质导套中托司,顶针板导柱的直径口,一般与标准模胚的回针直径相同,但也取决于导柱的长度C,其适用范围见下表,导柱的长度以伸入托板或B板10mm为宜。50607080901001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0200210220

(16)标数基准当一模出多个CAVI TY时,标数应以模具中心为标数基准,成品标数基准应和成品图标数基准一致当成品标数基准点与模具中心对称时,应按对称于模具中心标数基准,当一模内有多块内模料,一内模料出多个CAVI TY时,如果成品对称,应按对称于内模料标数,如果成品不对称,应从内模料单边标数,即标数首选分中标数,无法分中标数时,才从内模料单边标数,如以内模料单边标数,应以模胚基准角为标数基准(OFFSET偏孔);当一模双出一个CAVI TY时,应从内模料单边标数,且应以模胚基准,角为基码(OFFSET)偏孔;标准应整洁明了,一般把模胚钢料,成品数放在一起图纸上方和左方,运水数单独放在一起,当有行位时,行位数应和运水数放在一起,标数应完整,特别是钢料大小,厚度及成品在模图里的位置不可缺少;顶钉图、边数图、镶件图、标数基准跟排位图一致,排位图确定通过后,未经工程人员许可,不可随意改动师傅位(标数基准)。(17)当模具是硬模(内模料需淬火到HRC45度或以上)时,必须以模具分中或钢料分中标数。(18)运水—是用为冷却内模用,通运水时要注意是否成品的每一部分都有适当的冷却,即冷却要均匀,还要注意与顶针镶针间的距离应有3—4mm以上,运水塞头深10mm 以上,运水到胶位的距离10—15mm较为合适,若以运水孔的直径为D,即运水的中心距离为5—,当制品为聚乙烯(PE)时,运水不宜顺着收缩方向设置,以防制品有较大的变形。(19)设计的冷却运水系统必须流径内模中(铍钢模内模在A、B模板上直通即可)并于运水(出入口分别打上清楚编号,M/OUT 字,设计指定的行位必须上运水、运水孔一般不小于特别情况进也可用或跟客户要求做,上模运水尽量近胶位,下模运水尽量走外圈,一般走“U”“C”形或“一”直通才可,较深时要走BAEFCE,运水在将要走模之前才锁;(20)当成品有凹(如花纹、侧壁上有孔等采用侧向抽芯即行位出模;(21)当成品侧壁不允许有出模角时应采用侧向抽芯即行位出模;行位分内侧抽芯和外侧抽芯,按前后模又可分为前模行位(行位在前模板内滑动)和后模行位(行位在后模板内滑动)前模行位常用较杯形式,因结构简单。当不能采用较杯开式时,必须设计特殊结构的模胚,即面板与A板间应有一次分型;(23)有行位之模具,行位镶入后模深度,一般不可小于25mm,行位特别小时可作20mm,当并排出两行时,行位之间应有小于20mm钢料,以防FIT模时钢料变形,画行位时要注意行位的斜度,斜边角一般在15度—25度之间选取,角度太小易烧坏斜边,角度太大易卡死,即无抽芯,特殊情况下不可超过30度,压鸡斜度应比边角度大2度,当行位很高时作1度,行位压鸡冬茹位宽16—30mm,一般作压鸡厚度的一半左右。当滑块脱模后留在滑槽内的滑块,长度不得小于总长的二分之三,本公司规定滑块脱模后必须全部留在滑槽内。没滑块镶入后模深为H翼仔宽度为B厚度为C滑块截面各部位相关尺寸见下表?H??3030—4040—5050—6565—100100—160?B6810101215?C81012152025?(24)当行位必须向模具中心抽芯时,内侧行位必须作限条(GIB)以便于安装滑块(SCIDE);(25)行位分行针孔,行框桶和行胶位,行胶位时要注意行位的分模线,行西半球一般有10度啤把定位,封胶位不可大于5mm,当行位只行一根针时,应采用担穿孔的形式;(26)行位的钢料,当行位要封胶位时,钢料跟内模料,行位封胶位时,用王牌,行位镶件用内模料。限条(GIB)磨板耗(WEARPLATE)用8407?(27)当行位行针孔,而圆心正好在分型面上时,必须在后模料上作一虎口,以保证钻孔时有一段大约10mm是整个圆孔(灿孔);(28)当行位的胶位全部在前模时,行位压鸡(JAN)应原力出;(29)行位底要锣(磨)油坑,油坑为平行四边形,深度为0.5mm定为1—1.5MM,圆距离10—20mm为防止行位回位,可以采用波子,弹簧等;(30)

为防止行位回位,首选朝两侧行,其次朝地行,若有四面都要行位时,行位才朝天位行,且要作老鼠尾结构保证行位不会回位。(31)当行位底下落有顶针时,必须安装早回木几构(机构);(32)几是PVC料文钉针(垃圾钉)全部用?或?,入水位置不能直行,如有冬菇头则由各菇头入水;(33)啤PP料及K料可采用垃圾钉顶出;(34)苦ABS等其它塑胶,当顶出力很小且成品上不允许留有顶针痕迹时,也可以采用垃圾钉顶出;(35)顶针应落在不影响成品外观及最有利于成品出模即脱模力最大的地方顶出要平衡,顶针应尽大落;(36)顶针应尽量落在较平的地方,如果分型口可斜度较大时,顶针应磨杨阶梯状以增大顶出力,或在不影响功能的情况下加大箭脚或顶针柱;(37)局部羽较深时,由于脱模力大,轻易顶白或顶穿,在不影响功能的前提下,顶针应傍骨,加头箭脚或出顶针柱,傍骨或出顶针时,顶针一般用Φ7/64”或Φ1/8”大件成品且胶位较厚时采用Φ1/8”顶针;(38)成品上有较深内位时,一般在内骨底落Φ7/64”或Φ1/8”顶针出顶针柱或跟客户要求主骨两测傍骨出顶针柱;(39)螺丝柱、定位柱等深孔部位一般落司筒或在柱两侧傍骨出顶针柱,实心柱底不要落顶针,可以防止困氮,也可以防止EDM时积碳;(40)顶针边离胶位边一般应有1—2mm距离,当顶针傍柱位骨位顶出时,顶针边离胶位边不应超过2mm距良,当顶针位钢料低于周边钢料时,顶针边离胶位边可以作到0.5mm距离;?(41)凡是PVC等软胶的公仔模(铍铜模、雕刻模)一律采用垃圾钉出模,当用Φ5/32”或Φ3/16”垃圾钉应落在公仔较平整无花纹的部位,方便披水口,且顶出要平衡垃圾针要离开胶位边2mm以上;(42)方便水口脱落,在水口转角处应落水口钉;(43)司筒底部用压块或无头螺丝等作定位用;(44)所有钉针、司筒针、司筒及水口扣针必须于子头部及相对应顶针位为上对应文编号;(45)有方向文顶针,司筒头要做(磨)单边或双边管位以防止转动;(46)顶针与撑头及运水之间最细3—4mm,落顶针时视成品应尽可能落大一些的顶针。一般Φ3/16”—Φ5/32”±为常用,成品特别大时可落Φ1/2”,或视需要落更大的顶针。落顶针时应落在顶出力较大的部位,且顶出要平衡,有时由于顶出力较大,顶出时易顶白或顶穿,此时应考虑将顶针傍骨或作顶针柱,头箭脚等;(47)顶针图拿数要准确且要拿整数,最多可给一位小数,要小心顶针爆边,一般顶针边离胶位边应有1—2mm距离顶针图的标数基准要和排位图的方向一样;(48)落撑头时应注意不要与顶针、顶棍孔干步,由于改模时可能要加多几支顶针,落撑头时要注意可能要加顶针的位置不能有撑头,即撑头不要落在成品的边上,撑头最大落2,撑头可落方形;(49)有需要时模胚须配备有定位导圈(法兰)和主流衬套(唧咀)导圈用Φ100mm斜面用R19.05法兰全部收手面或沉X面板5mm唧咀要做定位,一般用Φ5/8”视模具也可使用Φ1/2”或Φ3/4”之唧咀;(50)螺丝头至孔面1.5—2.0mm,Φ1/4”收12mm深,Φ5/16”收1.5mm深,一般收螺丝深度应是螺丝直径的2—2.5倍,标准螺丝有牙部分的长度一般都是螺丝直径的3倍,所以在画模图时,不可把螺丝有牙部分画得过长或过短,在画螺丝时必须按正确的装配关系画,而不能随便算数;(51)撑头(支承柱)必须用螺丝或管针与底板固定,撑头高度要比方块高出0.1—0.25mm,撑头直径一般在?2.5mm—50mm之间,撑头孔需大于撑头4mm左右,撑头用黄牌铜或高碳铜制位,其尺寸选择范围见下表:设撑头长度C 直径D螺丝直径M螺丝孔深度为H?DSCREWL?MH405060708090100120130150170200?25M1020√√√√√√√[$Igrave]30?√√√√√√√[$Ig rave]35?√√√√√√√[$Igrave]40M1224?√√√√√√√[$Igrave]45?√√√√√√√[$Igrave]50M1629?√√√√√√√[$Igrave]60?√√√√√√[$iexcl]80?√√√√√√[$iexcl](52)收模内螺丝,原则上前模收于四个角上,螺丝中心离钢料边10mm,后模为方便走运水螺丝要朝模料中间收,但又不可以收在胶位底下,一般用Φ5/16”而收限条(GIB)之螺丝视行位太小,限条宽条选用Φ1/2”.?Φ5/16”或Φ3/8”螺丝;

(53)回程弹弓:模胚阔度在250mm(包括250mm)以下利用Φ1”弹弓两根,模胚阔度在300mm以上应采用四根弹弓,视模具大小直径可取Φ1”,?Φ1/4”,?Φ1-Φ1/2”.所有弹弓内部要加直边,弹弓最大压缩量不可超过其自由长度的40%顶针板退到最后时,弹弓应处于压缩状态,其压缩量不应小于其自由长度的10%,较杯弹弓落直边,直径一般用Φ3/4”;

(54)回针弹簧采用指定蓝牌弹簧,除设计特别要求外,不许使用其他弹弓孔应大于弹弓直径最小2mm 左右,B板深订15—20mm;

(55)入水水口能作圆形时必须作成圆形,直径一般取Φ4mm-Φ7mm水口可以取到Φ3mm以下,当模具有推板或为细水口模时,由于入水水口不可开在推板或水口板上,水口必须作成V字形,单边应有2.5—5

度啤把底部倒圆角,深度约等于最大宽度的三分之二,如果水口有分支,主水口与分水口不可以一样粗,分水口应比主水口细,以利于注塑压力的传递,在不影响啤塑前提下,水口应尽可能作小些,并且由于水口太细而影响到啤塑时,加大水口很容易而改细水口却很难,当成品需要电镀时,应作辅助流道,流道把成品连成一体,直径一般为Φ4mm、Φ2mm浇口Φ1mm;

(56)T入水点数:入水点数以决于熔料流程C力制品胶位原度TM比值,一般每个入水点的控制数C/T=50—80任何情况下,一个水点的L/T值不得大于100,具体入水点数,还得按制品形状,胶料熔融后的粘滞度等因素加以调整;

(57)顶棍孔按模大小或图纸尺寸钻直径?1—二分之一,试按客户提供的资料加工;

(58)推板与镶件啤把配位斜度一般5度—10度,本公司一律7度;

(59)模图SECTION?VIEW的画法:完整模图应有两个,SECTI ON?VIEW(剖面)模向、纵向各一个,一般模向SECTI?ON?VIEM剖导边,螺丝、纵向SECTION?VIEW审回针中托司,唧咀,弹弓属于模胚的零件只画一次即可,撑头及顶针可以不画足,视图而整洁而定,即是撑头,顶针、回针、弹弓在图面上不可交杂一起,不可避免时可各画一半或干脆不画撑头或顶针,但不可使图面看起来过于空旷,应画多些撑头或顶针使图纸看起来有内容,模图在电脑里摆放应该是:后模图在左,前模图在右,侧视图一个在后模正下方,一个在前模图的右边,我们从电脑里调出一个标准模胚,它的摆放位置是标准的摆放位置。但画一个幅完整的模图,还需要在前模的右侧增加一纵向的SECTION?VIEW应该注意的是,在画模图时不要移动前模图及后模图的相对位置,更不要将它旋转,为方便作图可移动或旋转SECTION?OIEW在打印图纸时,如果不能在一张纸上打印完所有的视图,应该把前后模视图放在一起,SECTION?VIEW摆放在一起并且上下位置不应颠倒;

(63)工模编号必须用清晰的二分之一“字”,清楚打在每件板的左边右边打上几号板还要按客户要求在A、B板或方铁上打上客户编号,模具模腔应有足够的排气槽;

(64)A、B板间隙1—1.5MM回针长短要合适,比模数低0.05—0.20mm,千万不要顶上模;

(65)当成品前模有深腔即脱模力特别大轻易粘前模时,应使用前模缩CORE方式脱模,一般选用无水口板的细水口板的细小口模胚(三极模)利用扣鸡和拴打螺丝限位,开模进由于A、B板之间被扣鸡扣死,面与A板之间打开缩CORE,开模一定距离后栓打螺丝限位,扣鸡被打开,再开A、B板之后完成脱模;

后模缩CORE成品扣位加工在后模型芯,不是主要缩CORE的内CORE上时,模具B板可活动,缩CORE 的内CORE固定在托板上实际上是不能活动的,利用拴打螺丝限位,弹簧顶出,开模时,在A、B板被打开的同时,B板与托板之间由于弹簧的力量打开,B板浮起实现缩CORE,开模一定距离后拴打螺丝限位,A、B板之间继续打开之后完成脱模;

(67)当成品后模有扣位需要强行脱模时,扣位一般为0.50mm左右不大于0.8mm,用于PP胶料最多,应使用后模缩CORE或浮CORE方式脱模;

后模缩CORE,成品扣位加工在后模型芯,不是在要缩CORE的内CORE上时,模具B板可活动,缩CORE 的内CORE固定在托板上实际上是不能活动的,利用拴打螺丝限位,弹簧顶出,开模时在A、B板被打开的同时,B板与托板之间由于弹簧的力量打开,之后完成脱模此时如果入水形式为潜前模入水轻易刮花成品表面,可增加一机构,保证A、B板之间打开一定距离之后,B板再浮起实现缩CORE,或者增加一扣鸡,开模时由于A、B板之间被扣鸡扣死,B板与托板之间先行打开实现缩CORE开模一定距离后拴打螺丝限位,扣鸡被打开,再开A、B板之后完成脱模,缩CORE后强行脱模时,扣位处向内侧变形脱出;

后模缩CORE成品上有斜齿轮内CORE又不是完整圆形时也用缩CORE脱模,由于斜齿需要旋转出模,必须将非圆内CORE先行脱出开模顺序相同;

后模浮CORE,成品扣位加工在后模内CORE上,部分成品外表面在后模成型,当强行顶出时由于成品无法变形,导致无法脱模,开模时A、B板之间完成打开后,将成品和内CORE一同顶出,完成浮CORE动作,二次顶出时强行脱模,扣位处向外侧变形脱出;

后模缩CORE并具有斜顶时,开模顺序与后模缩CORE相同,只是当B板浮起时顶针板必须随着顶出,否则斜顶被拉坏应在回针上作一介子以保证此动作能够顺利实现;

(68)每次工模启运时一定要先用试运水泵测试运水,检验内模不渗漏;(69)工模启运前必须检验整套模外表清洁,用胶纸封口;

注塑模具典型结构设计 关键机构之四——顺序开模控制机构04

4. 关键机构之四——顺序开模控制机构 该机构主要用于塑料件对动模和定模的附着力和包紧都相差不多的情况,例如所成型的塑料件在动模和定模侧都没有型芯,且塑料件对两型芯的收缩包紧力都相差不多时,又如塑料件由于内外壁脱模斜度不相等的原因造成对动定模留模倾向难以判断时,这时应该采用顺序开模控制机构,即在动模和定模两侧均有脱模机构,无论制品留在那一侧均能脱出。但是塑料件留模方位的不确定性会给操作带来不便,甚至在开模的瞬间可能会拉坏塑料件,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开模时先使塑料件脱离定模,开模后制品留在动模侧,然后从动模侧推出塑料件,这种使用顺序脱模方式的脱模机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1内装式顺序开模控制机构 4.1.1弹簧式顺序开模控制机构 1、如图4-1所示的弹簧式顺序开模控制机构中,定模侧使用弹簧的弹力推动脱模、动模侧使用推管推动脱模。如图4-1中所示,该塑料件为盘类零件,其留在动模侧,在定模侧设置弹簧启动的推出机构,分型时其作用为脱出流道凝料,同时对使塑料件留在定模侧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2、模具开模时,在弹簧5的作用下,定模3与定模板4首先分型。在导柱2上开有一定距离的长槽,限位螺钉1的头部伸到长槽中,当开模到一定距离时,限位螺钉头部与长槽底部接触,定模3在限位螺钉与长槽的作用下停止向开模方向运动,使主分型面开始分型,同时使流道凝料与塑料件分离并脱出流道凝料。模具继续分型,在推管的作用下推出塑料件,完成模具开模。 3、弹簧式顺序开模控制机构的工作演示动画见光盘\chap04\4.1.1 弹簧式顺序开模控制机构。 如图4-1所示,为弹簧式顺序开模控制机构。

4.1.2 摆钩—弹簧顺序开模控制机构 摆钩式顺序分型是利用摆钩机构控制分型面的开模顺序,而弹簧式顺序分型机构是利用弹簧机构老控制注射模具分型面的开模顺序。摆钩与弹簧顺序开模控制机构将这两种顺序开模控制机构相结合,如图4-2所示的摆钩—弹簧顺序开模控制机构,弹簧4给摆钩2提供力的作用,利用摆钩与拉杆1的锁紧力增大开模力,以达到控制分型面的开模顺序。 1、模具开模时,由于弹簧4的作用摆钩2钩住拉杆1使摆钩与拉杆所在的部件在开模开始时保持闭模状态,待模具开模到一定的距离后,在定距限位装置的作用下,强行使拉杆1与摆钩2脱离,即模具进行第二次分型,以完成模具的整个开模过程。摆钩—弹簧顺序开模控制机构适用于各种二次分型场合,应用广泛,并且已经制定了相关标准供选用。 2、摆钩—弹簧顺序开模控制机构的工作演示动画见光盘\chap04\4.1.1 摆钩—弹簧顺序开模控制机构。 图4- 1 弹簧式顺序开模控制机构 1—限位螺钉;2—导柱;3—定模;4—定模座板;5—弹簧

注射模典型结构及分类

第五章注射模设计 塑料注射成所用的模具,称为注射成型模具,简称注射模或注塑模。 与其他塑料成型方法相比,注射成型塑件的内在和外观质量均较好,生产效率高,容易实现自动化,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塑料成型方法, 注射成型是热塑性塑料成型的一种重要方法,到目前为止除了氟塑料外,几乎所有的热塑性塑料都可用此方法成型。注射成型也已经成功应用于某些热固性塑料,甚至橡胶制品。 一、单分型面注射模的组成 按机构组成,单分型面注射模由模腔、成型零部件、浇注系统、导向机构、顶出装置、温度调节系统和结构零部件组成。 (1) 模腔 模具中用于成型塑料制件的空腔部分,由于模腔是直接成型塑料制件的部分,因此模腔的形状应朽塑件的形状一致,模腔一般由型腔、型芯组成。 (2) 成型零部件 构成塑料模具模腔的零件统称为成型零部件,通常包括型芯(成型塑件内部形状)、型腔(成型塑件外部形状)。 (3) 浇注系统

将塑料由注射机喷嘴引向型腔的流道称为浇注系统,浇注系统分主流道、分流道、浇口、冷料穴四个部分,是由浇口套、拉料杆和定模板上的流道组成。 (4) 导向机构 为确保动模与定模合模时准确对中而设导向零件。通常有导向柱、导向孔或在动模定模上分别设置互相吻合的内外锥面组成。 (5) 推出装置 在开模过程中,将塑件从模具中推出的装置。有的注射模具的推出装置为避免在顶出过程中推出板歪斜,还设有导向零件,使推板保持水平运动。由推杆、推板、推杆固定板、复位杆、主流道拉料杆、支承钉、推板导柱及推板导套组成。 (6) 温度调节和排气系统 为了满足注射工艺对模具温度的要求,模具设有冷却或加热系统,冷却系统一般在模具内开设冷却水道,冷却系统是由冷却水道和水嘴组成。加热则在模具内部或周围安装加热元件,如电加热元件。在注射成型过程中,为了将型腔内的气体排除模外,常常需要开设排气系统。 (7) 结构零部件 用来安装固定或支承成型零部件及前述的各部分机构的零部件。支承零部件组装在一起,可以构成注射模具的基本骨架。 二、单分型面注射模的工作原理 单分型面注射模的工作原理:模具合模时,在导柱和导套的导向定位下,动模和定模闭合。型腔由定模板上的型腔与固定在动模板上型芯组成,并由注射机合模系统提供的锁模力锁紧。然后注射机开始注射,塑料熔体经定模上的浇注系统进入型腔,带熔体充满型腔并经过保压、补塑和冷却定型后开模。开模时,注射机合模系统带动动模后退,模具从动模和定模分型面分开,塑件包在型芯上随动模一起后退,同时,拉料杆将浇注系统的主流道凝料从浇口套中拉出。当动模移动一定距离后,注射机的顶杆接触推板,推板机构开始动作,使推杆和拉料杆分别将塑件及浇注系统凝料从型芯和冷料穴中推出,塑件在浇注系统凝料一起从模具中落下,至此完成一次注射过程。合模时,推出机构靠复位杆复位并准备下一次注射。

关于注塑模具简介范文

关于注塑模具简介 1.1、实用范围:注塑模具实用于热塑性塑料如ABS、PP、PC、POM等,而热固性塑料如酚醛塑料,环氧塑料等则采用橡胶模; 1.2、注塑模具分类: 按结构:二板模、三板模 按水口:大水口、点水口、热水口 1.3、注塑模具结构 A、成型零部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前、后模CORE,也是与产品联系最紧密的部位; B、浇注系统:熔融塑胶从喷嘴引向型腔的流道,可分为:主流道、分流道、浇口、冷料井等; C、导向系统:确定前、后模合模时的相对位置,一般有导柱、导套,必要的情况上,顶出部分也需导柱、导套定位; D、脱模结构:就是将胶件从模具中顶出的装置,常用的有:顶针、顶板、司筒等; E、温度调节系统:为满足注塑成形工艺对模具温度的要求,在前后模所加的冷却水道; F、侧向分型及侧向抽芯:当胶件存在倒扣即与脱模方向不一致的结构时就得使用行位,常见的形式:滑块、斜顶、抽芯等; G、排气结构:常见的排气形式有两种:排气槽、成形零部件间隙。为了在注塑过程中排除型腔中的空气和成型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常在分型面设置排气槽。设置排气槽的原则是,在不影响溢料及披锋时,应尽可能大的排气槽。而镶针、顶针、镶件则是利用成型零部件间隙排气。 模具维修 模具在正常使用过程中,由于正常或意外磨损,以及在注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异常现象,都需修模解决。 2.1、模具技工接到任务后的准备工作 A、弄清模具损坏的程度; B、参照修模样板,分析维修方案; C、度数:我们对模具进行维修,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无图纸条件下进行的,而我们维修的原则为“不影响塑件的结构、尺寸”,这就要求我们修模技工在设计到尺寸改变时应先拿好数再作下一步工作。 2.2、装、拆模注意事项 A、标示:当修模技工拆下导柱,司筒、顶针、镶件、压块等,特别是有方向要求的,一定要看清在模胚上的对应标示,以便在装模时对号入座。在此过程中,须留意两点:1、标

吐血奉献,多年的注塑模具设计经验总结,绝对转载

今天闲着没事来论坛看看,听说这个论坛比较不错。看完几个帖子后,我实在是坐不住了,我闲暇的时候也曾经浏览过很多关于模具结构的论坛。但看来看去,总是那些东西。很少有人能把真正设计模具的要点指出来。 我是从事注塑模具结构设计的,曾经设计过家电,汽车,电子产品类的模具。设计水平不见得很高,只是干过的活比较多比较杂而已。今天刚好闲着没事,跟大家共同讨论下关于注塑模具结构设计的问题。 首先我们拿到了一个产品后,先不要急着分模,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先检查产品结构,包括拔模,厚度等模塑型问题。当然这些对于一个刚刚从事模具结构设计的人来说,可能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才是比较适合模具设计用的产品,这些没关系,只是自己日常积累的一个过程。当你分析完产品的拔模,壁厚,以及在出模方向有倒扣的地方后,你基本上已经知道了模具分型面的走向,以及浇口的位置,当然这些最终还是要跟客户确认的。 有人说,是不是我分析好了产品结构后,就可以开始设计模具了呢,答案当然是NO。要想在设计时少走弯路,一些关于影响模具结构的项目是一定要确认好的。具体内容如下:1,客户用来生产的注塑机的吨位及型号类型,这个确认不好,你就没法确认你模具的浇口套的入口直径以及定位圈的直径,顶出孔的大小跟位置,还有注塑机能伸进模具内的深度,甚至模架的大小,闭合高度等等。你辛辛苦苦的设计好了一套用油缸抽芯的模具结构,你也颇有成就感,可模具到了客户那里没法生产,因为客户那里只有电动注塑机,而且没另外加中子,估计那时你会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2,客户注塑机的码模方式,一般常用的是压板码模,螺丝码模,液压码模,磁力码模等等。这个确认好了,你才知道你设计模具时,到底需不需要设计码模螺丝过孔或者码模槽。3,刚才我们分析后的产品的问题点,以及产品夹线,产品材料及收缩率。不要想当然的认为PP的塑料收缩率就一定是1.5%,这个一定要跟客户确认好,要知道他们最终用于生产的材料是什么牌号的,有没有添加什么改性材料等等。 有条件时,最好能熟知产品的装配关系以及产品的用途等等,这些信息对于将来的模具结构设计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了解了这些,你就知道哪些是外观面,哪些是非外观,哪些地方的拔模角度是可以随便加大的,哪些地方是不能改的。甚至包括一些产品的结构,如果你了解了产品的实际装配关系以及用途,你就知道哪些倒扣结构是可以取消或改成另外一种简单形式的。一定要牢记,做模具的过程就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过程。常看到一些人以做了一套多么多么复杂的结构而感到骄傲自豪,我觉得那是非常得无知。因为很多产品工程师可能会由于自身的经验问题,设计了一些不太合理的结构,如果作为下游工序,不能帮他们指正的话,他们可能永远都觉得那样设计是没问题的。那我们产品工程师的进步就会非常的缓慢。 4,模具水路外接参数,油路外接参数,电路外接参数,气路外接参数。只有在设计之前了解了客户这些要求之后,你才能有预见性的设计水路油路气路,别到时辛辛苦苦设计好了模具,后来发现客户需要在模具内部串联油路,那时你再改动,估计会累个半死,因为你水路,顶杆,螺钉什么的都好不容易排好了位。像这四路的设计顺序一般是先保证油路,因为油路要分布平衡,特指需要油缸顶出的模具结构,如果油路不平衡的话,油缸顶出的动作就会有先后,容易顶出不平衡。当然也可以采用齿轮分油器,但那样就更复杂了.其次是水路,因为水路要保证冷却效果,分布不均会影响产品质量及模具寿命。最后才是气路跟电路。在模具上的放置顺序是,最靠近TOP方向的是电路,然后是水路,

注塑模具原理及结构知识讲解

注塑模具原理及结构知识讲解 2017-01-02 注塑模基本组成? 注塑模具由动模和定模两部分组成,动模安装在注射成型机的移动模板上,定模安装在注射成型机的固定模板上。在注射成型时动模与定模闭合构成浇注系统和型腔,开模时动模和定模分离以便取出塑料制品。? 模具的结构虽然由于塑料品种和性能、塑料制品的形状和结构以及注射机的类型等不同而可能千变万化,但是基本结构是一致的。模具主要由浇注系统、调温系统、成型零件和结构零件组成。其中浇注系统和成型零件是与塑料直接接触部分,并随塑料和制品而变化,是塑模中最复杂,变化最大,要求加工光洁度和精度最高的部分。? 浇注系统是指塑料从射嘴进入型腔前的流道部分,包括主流道、冷料穴、分流道和浇口等。成型零件是指构成制品形状的各种零件,包括动模、定模和型腔、型芯、成型杆以及排气口等。 一.浇注系统? 浇注系统又称流道系统,它是将塑料熔体由注射机喷嘴引向型腔的一组进料通道,通常由主流道、分流道、浇口和冷料穴组成。它直接关系到塑料制品的成型质量和生产效率。? 1.主流道? ????它是模具中连接注射机射嘴至分流道或型腔的一段通道。主流道顶部呈凹形以便与喷嘴衔接。主流道进口直径应略大于喷嘴直径(O.8mm)以避免溢料,并防止两者因衔接不准而发生的堵截。进口直径根据制品大小而定,一般为4-8mm。主流道直径应向内扩大呈3°到5°的角度,以便流道赘物的脱模。? 2.冷料穴??? ? ? 它是设在主流道末端的一个空穴,用以捕集射嘴端部两次注射之间所产生的冷料,从而防止分流道或浇口的堵塞。如果冷料一旦混入型腔,则所制制品中就容易产生内应力。冷料穴的直径约8一lOmm,深度为6mm。为了便于脱模,其底部常由脱模杆承担。脱模杆的顶部宜设计成曲折钩形或设下陷沟槽,以便脱模时能顺利拉出主流道赘 物。? ? ? ? ? ? ? ? ? ? ? ? ? ? ? 3.分流道? ????它是多槽模中连接主流道和各个型腔的通道。为使熔料以等速度充满各型腔,分流道在塑模上的排列应成对称和等距离分布。分流道截面的形状和尺寸对塑料熔体的流动、制品脱模和模具制造的难易都有影响。如果按相等料量的流动来说,则以圆形截面的流道阻力最小。 但因圆柱形流道的比表面小,对分流道赘物的冷却不利,而且这种分流道必须开设在两半模上,既费工又易对准。因此,经常采用的是梯形或半圆形截面的分流道,且开设在带有脱模杆的一半模具上。流道表面必须抛光以减少流动阻力提供较快的充模速度。流

塑料注塑模具经典结构180例[管理资料]

塑料注塑模具经典结构180例[管理资料] 塑料注塑模具经典结构180例 本书汇集了180例国内外先进而实用的经典模具,采用2D和3D相结合的形式,以结构为主理论为辅,再加以简明的文字叙述,详细介绍了各例模具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全书共分10章,主要按照模具的结构类型进行分类,包括后模滑块与斜顶机构、前模滑块机构、后模内滑块机构、滑块二次抽芯机构、滑块中做顶出机构、二次顶出机构、前模顶出与斜顶机构、热流道机构、脱螺纹机构和圆弧抽芯机构,涵盖了塑料注塑模具的多种类型。书中的每一副模具都体现了各自的特点和难点,并通过了大批量的实际生产验证,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使图面更加清晰简洁,特意对一些比较复杂和大型的模具图形进行了适当简化,望读者理解。 本书内容通俗,易学易懂,适用于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和大专院校模具专业的师生阅读。 目录 前言 第1章塑料注塑模具结构的基本分类和概述 1.1 概述 1.2 塑料注塑模具结构的基本分类 1.3 塑料模具热流道系统介绍 第2章后模滑块与斜顶机构20例 2.1 滑块机构与斜顶机构介绍 2.2 实用范例 范例1 无绳电话主机面壳三面滑块机构

范例2 电子插件弹簧斜顶机构 范例3 电池后盖弹簧斜顶机构 范例4 轿车仪表框隧道式滑块机构 范例5 反光镜装饰圈推块式滑块机构 范例6 汽车接插件滑块中进胶机构 范例7 显示器框架斜顶中做顶出块机构 范例8 咖啡壶手柄盖斜顶中做顶出块机构范例9 餐用搅拌机杯子哈夫式滑块机构 范例10 汽车仪表框四面滑块机构 范例11 汽车仪表框针阀式热流道机构 范例12 圆筒无顶板滑块机构 范例13 电热杯外壳液压缸滑块机构 范例14 咖啡壶手柄液压缸抽芯机构 范例15 相机外壳液压缸抽芯机构 范例16 汽车内饰条活动抽芯机构 范例17 分水器壳体液压缸斜抽芯机构 范例18 浮动式滑块液压缸抽芯机构 范例19 轿车后视镜外壳液压缸滑块机构范例20 吸尘器喷水枪外壳滑块脱螺纹机构第3章前模滑块机构20例 3.1 前模滑块机构简介 3.2 实用范例 范例1 轿车仪表盒前模滑块机构 范例2 相机配件前模滑块机构

模具的基本结构

模具的基本結構 1、雙板模(2板模) A.典型操作條件 1)塑料型腔壓力從1000至12000ps(典型值為5000ps) (1)注嘴衬套——有锥度的插入注塑模中,让塑料从注喙流入分浇道。 (2)定位环——常用来精确校准模具在机器模板上的正确位置。 (3)阴模板——包含模具型腔的半付模具。 (4)阳模板——另半付模具,模芯常装在可移动的模具上使注塑件容易脱模。 (5)推杆(顶销)——使注塑件和浇道脱出模具的移动杆。 (6)浇道拉料杆——设计成当模具开模时从注嘴衬套中拉出塑料注道残料。 (7)支承板——使模具提高抗挠度的支承板后面。 (8)支承柱——放在抗挠度的支承板后面。 (9)推杆回定板——固定推杆和拉料杆的头部。 (10)导柱——用作精确位上下两片模上彼此相关的位置。 (11)夹模板(装模板)——夹持或用螺栓固定于机器模板上的底板。 (12)冷却通道——在支承板或阴模板和阳模板中,常被用来分散注塑件的热量。 (13)加热元件——对热固性塑料模具,热固元件用来帮助塑料固化。 注塑模具基础 1.二板模与三板模的区别是什么?请画出二种类模具简图,并描述三板模的开合模顺序? ?二板模与三板模的区别是:三板模在定模部分多一次取出流道与产品分离。三板模一般采用点 浇口二板模浇口可根据产品及要求灵活选用。 ?二板模结构(2plate mold) ?前模压板(top damp plate) ?母模板(A plate) ?活动板(或推板strpper plate, 在推板顶出时选用); ?公模板(B plate) ?承板(supplrt plate) ?间隔板(spaoer block) ?顶针固定板(ejector retainer plate) ?顶针板(ejector plate) ?公模固定板(bottom damp plate) 在AMP模具有Ejectorhousing,实际上是为了防止产品异物掉落顶出机构,而用封闭的间隔板 ?三板模结构(3 plate mold) 在二板模的前模板与母模板中加一块水口脱料板(runner strpper plate);模具一般有四支导柱 (guide pin)和四支拉杆(support pin);另外也有只用四支长导柱,导柱兼拉杆用。 ?三板模开模顺序: |:胶料板与母模析分离,水口与产品分离; ||:脱料板与前模板分离,水口与拉料分离; |||:A,B板分离,产品可以顶出。 三板模开模顺序由前模固定板与脱料板、脱料板与A板、A板与B反之间摩擦力大小决定。 前模固定板与脱料夹:水口脱开拉料钩的阻力、构件之间摩擦力;

常见双分型面注射模典型结构

常见双分型面注射模典型结构 1.弹簧式双分型面注射模 弹簧式双分型面注射模是利用弹簧机构控制双分型面注射模分型面的打开顺序。图2-5为弹簧分型拉板定距式双分型面注射模,图4-2为弹簧分型拉杆定距式双分型面注射模。 双分型面注射模的定距分型机构有多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图4-11所示为弹簧—滚柱式定距分型机构,拉杆5插入支座1内,弹簧3推动滚柱4将拉杆5卡住。开模时,拉杆5在弹簧3、滚柱4的作用下,使B分型面暂不分型,A分型面进行第一次分型。在定距螺钉8的作用下,A分型面分型结束。模具继续打开,在开模力的作用下,拉杆5从滚柱4中强行脱开,B分型面开始第二次分型。弹簧—滚柱式机构直接安装于模具外侧,结构简单,适用性强。 图4-11弹簧-滚柱式定距分型机构(一) 1—支座2—弹簧座3—弹簧4—滚柱5—拉杆6—定模座板7—定模板8—定距螺钉9—动模板 图4-12所示为弹簧—滚柱式定距分型机构的另一种形式,拉杆1固定在拉杆固定座内,插入支座2内,弹簧8推动滚柱5将拉杆1卡住。开模时,拉杆1在弹簧8、滚柱5的作用下,使B分型面暂不分型,A分型面进行第一次分型。在定距螺钉9的作用下,A分型面分型结束。模具继续打开,

在开模力的作用下,拉杆1从滚柱5中强行脱开,B分型面开始第二次分型。 图4-12 弹簧-滚柱式定距分型机构(二) 1—拉杆2—支座3—拉杆固定座4—定模座板5—滚柱6—定模板7—动模板8—弹簧9—定距 螺钉 图4-13所示为弹簧—摆钩式定距分型机构,该机构利用摆钩与拉杆的锁紧力增大开模力,以控制分型面的打开顺序。开模时,摆钩2在弹簧3的作用下钩住拉杆1,因此确保模具进行第一次分型。随后在模具内定距拉杆的作用下,拉杆l强行使摆钩2转动,拉杆1从摆钩2中脱出,模具进行第二次分型。弹簧3对摆钩2的压力可调节螺钉4控制。此种机构直接安装于模具外侧,适用性广。 图4-13弹簧-摆钩式定距分型机构 1—拉杆2—摆钩3—弹簧4—螺钉5—支架 2.摆钩式双分型面注射模

图解说明塑胶模具的结构组成

模具采购必备基础知识之二: 塑胶模具的结构组成图解说明: 模具注塑成型是批量生产某些形状复杂部件时用到的一种加工方法。具体原理指:将受热融化的塑胶原材料由注塑机螺杆推进高压射入塑胶模具的模腔,经冷却固化后,得到塑胶成形产品。 塑胶模具由动模和定模两部分组成,动模安装在注射成型机的移动模板上,定模安装在注射成型机的固定模板上。在注射成型时动模与定模闭合构成浇注系统和型腔,开模时动模和定模分离以便取出塑料制品。 塑胶模具的结构虽然由于塑胶品种和性能、塑胶制品的形状和结构以及注射机的类型等不同而可能千变万化,但是基本结构是一致的。 一、塑胶模具结构按功能分,主要由:浇注系统、调温系统、成型零件系统、排气系统、导向系统、顶出系统等组成。其中浇注系统和成型零件是与塑料直接接触部分,并随塑料和制品而变化,是塑模中最复杂,变化最大,要求加工光洁度和精度最高的部分。 1.浇注系统:是指塑料从射嘴进入型腔前的流道部分,包括主流道、冷料穴、分流道和浇口等。 2.成型零件系统:是指构成制品形状的各种零件组合,包括动模、定模和型腔(凹模)、型芯(凸模)、成型杆等组成。型芯形成制品的内表面,型腔(凹模)形成制品的外表面形状。合模后型芯和型腔便构成了模具的型腔。按工艺和制造要求,有时型芯和凹模由若干拼块组合而成,有时做成整体,仅在易损坏、难加工的部位采用镶件。 3.调温系统:为了满足注射工艺对模具温度的要求,需要有调温系统对模具的温度进行调节。对于热塑性塑料用注塑模,主要是设计冷却系统使模具冷却(也可对模具进行加热)。模具冷却的常用办法是在模具内开设冷却水通道,利用循环流动的冷却水带走模具的热量;模具的加热除可利用冷却水通热水或热油外,还可在模具内部和周围安装电加热元件。 4.排气系统:是为了将注射成型过程中型腔内的空气及塑胶融化所产生的气体排除到模具外而设立,排气不畅时制品表面会形成气痕(气纹)、烧焦等不良;塑胶模具的排气系统通常是在模具中开设的一种槽形出气口,用以排出原有型腔空气的及熔料带入的气体。熔料注入型腔时,原存于型腔内的空气以及由熔体带入的气体必须在料流的尽头通过排气口向模外排出,否则将会使制品带有气孔、接不良、充模不满,甚至积存空气因受压缩产生高温而将制品烧伤。一般情况下,排气孔既可设在型腔内熔料流动的尽头,也可设在塑模的分型面上。后者是在凹模一侧开设深0.03-0.2mm,宽1.5-6mm的浅槽。注射中,排气孔不会有很多熔料渗出,因为熔料会在该处冷却固化将通道堵死。排气口的开设位置切勿对着操作人员,以防熔料意外喷出伤人。此外,也可利用顶出杆与顶出孔的配合间隙,顶块和脱模板与型芯的配合间隙等来排气。 5.导向系统:是为了确保动模和定模在合模时能准确对中而设立,在模具中必须设置导向部件。在注塑模中通常采用四组导柱与导套来组成导向部件,有时还需在动模和定模上分别设置互相吻合的内、外锥面来辅助定位。 主流道 前模架 前模仁 塑胶件产品 行位油缸 定位导柱 行位 后模架 定位导套 后模仁 顶针 方铁 顶针固定板 顶针导杆 后模架底板前模架底板

注射模具典型结构

注射模具典型结构 一单分型面注射模具 单分型面注射模又称二板式注射模,它是注射模中最简单、最基本的一种结构形式,对成型塑件的适应性很强,因而应用十分广泛。这种模具只有动、定模之间的一个分型面,其典型结构如图4-1所示。 根据具体塑件的实际要求,单分型面注射模既可以设计成单型腔注射模,也可以设计成多型腔注射模,也可增添其它的部件(如嵌件、螺纹型芯或活动型芯等)。因此,在这种基本结构形式的基础上,可演变出其它各种复杂结构。 1. 工作原理 合模时,在导柱8和导套9的导向定位下,动、定模闭合。型腔由定模板2上的凹模与固定在动模板1上凸模组成,并由注射机合模系统提供的锁模力锁紧。注射时,塑料熔体经定模上的浇注系统进入型腔,待熔料充满型腔并经过保压、补缩和冷却定型后开模。开模时,注射机合模系统带动动模部分后退,模具从动、定模分型面处分开,塑件包在凸模7上随动模一起后退,同时,拉料杆15将浇注系统的主流道凝料从浇口套中拉出。当动模移动一定距离后,注射机的顶杆21接触推板13,推出结构开始动作,推杆18和拉料杆15分别将塑件及浇注系统凝料从凸模7和冷料穴中推出,塑件与浇注系统凝料一起从模具中落下,完成一次注射过程。合模时,推出机构靠复位杆复位并准备下一次注射。 2. 设计注意事项 (1)分流道位置的选择 分流道开设在分型面,既可单独开设在动模一侧或定模一侧,也可开设在动、定模分型面的两侧,应视塑件的具体形状而定。 (2)塑件的留模方式 由于注射机的推出机构一般设置在动模一侧,所以应尽量使塑件在分型后留在动模一边,以便于推出。因此,在设计时要考虑塑件对凸模或型芯的包紧力,一般将包紧力大的凸模或型芯设置在动模一侧,将包紧力小的凸模或型芯设置在定模一侧。 (3)拉料杆的设置 为了将浇注系统主流道凝料在分型时从模具浇口套中拉出,避免下次成型时堵塞流道,动模一侧必须设有拉料杆。 (4)导柱的设置 合模导柱既可设置在动模一侧,也可设置在定模一侧,要据模具结构的具体情况而定,通常是设置在型芯凸出分型面最长的那一侧,但标准模架的导柱一般都设置在动模一侧。(5)推杆的复位 推杆有多种复位方法,常用有复位杆复位和弹簧复位两种形式。 二双分型面注射模具 双分型面注射模有两个分型面,其典型结构如图4-2所示。与单分型面注射模相比,双分型面注射模在定模部分增加了一个分型面,用以取出浇注系统凝料,所以也叫三板式(动模板、中间板、定模板)注射模。在图4-2中,A-A为第一分型面,分型后浇注系统凝料由此脱出;B-B为第二分型面,分型后塑件由此脱出。 双分型面注射模在定模部分必须设置定距分型装置,结构比较复杂,成本较高,适用于点浇口形式浇注系统的注射模具。

塑料注塑模具经典结构180例

塑料注塑模具经典结构180例 本书汇集了180例国内外先进而实用的经典模具,采用2D和3D相结合的形式,以结构为主理论为辅,再加以简明的文字叙述,详细介绍了各例模具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全书共分10章,主要按照模具的结构类型进行分类,包括后模滑块与斜顶机构、前模滑块机构、后模内滑块机构、滑块二次抽芯机构、滑块中做顶出机构、二次顶出机构、前模顶出与斜顶机构、热流道机构、脱螺纹机构和圆弧抽芯机构,涵盖了塑料注塑模具的多种类型。书中的每一副模具都体现了各自的特点和难点,并通过了大批量的实际生产验证,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使图面更加清晰简洁,特意对一些比较复杂和大型的模具图形进行了适当简化,望读者理解。 本书内容通俗,易学易懂,适用于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和大专院校模具专业的师生阅读。 目录 前言 第1章塑料注塑模具结构的基本分类和概述 1.1概述 1.2塑料注塑模具结构的基本分类 1.3塑料模具热流道系统介绍 第2章后模滑块与斜顶机构20例 2.1滑块机构与斜顶机构介绍 2.2实用范例 范例1无绳电话主机面壳三面滑块机构 范例2电子插件弹簧斜顶机构 范例3电池后盖弹簧斜顶机构 范例4轿车仪表框隧道式滑块机构 范例5反光镜装饰圈推块式滑块机构 范例6汽车接插件滑块中进胶机构 范例7显示器框架斜顶中做顶出块机构 范例8咖啡壶手柄盖斜顶中做顶出块机构 范例9餐用搅拌机杯子哈夫式滑块机构 范例10汽车仪表框四面滑块机构 范例11汽车仪表框针阀式热流道机构 范例12圆筒无顶板滑块机构 范例13电热杯外壳液压缸滑块机构 范例14咖啡壶手柄液压缸抽芯机构 范例15相机外壳液压缸抽芯机构 范例16汽车内饰条活动抽芯机构 范例17分水器壳体液压缸斜抽芯机构 范例18浮动式滑块液压缸抽芯机构 范例19轿车后视镜外壳液压缸滑块机构 范例20吸尘器喷水枪外壳滑块脱螺纹机构

模具结构介绍与模架

第二章 结构介绍及模架 2.1 模具外观认识 认识模具结构,最好是到加工现场看看模具实物,对其结构有个大致印象,这样会有利于日后的学习。先给大家看一些注塑模具的图片: 图 注塑模具实物 上面两幅图是模具的实际照片,此时模具处于闭合状态,从外形来看,模具形状都差不多,是一个“方铁疙瘩”。 图 注塑模具实物 图是把模具的动定模部分打开之后的情形,我们发现其内部还是颇为复杂的。

2.2 模具结构3D图解 学好模具设计,头脑里面要有模具内部的三维结构,要能想象其内部结构,要达到这一点,除了强化制图方面的学习之外,多到加工现场看模具结构也是一个非常奏效的方法。见得多了,自然脑海中就有印象了。俗话说的好:“百闻不如一见”,到实际加工现场一看,你就全明白了。如果有师傅在场,帮你打开模具,并一个个零件拆开给你看的话,那真是再好不过,这样印象最深刻。 然而在校学子大多数情况下无法达到这种情况,但可以借助3D软件,把模具拆开,就像真的一样,完全可以洞穿其内部结构。 现在,我们就以一副简单的模具为例,来介绍其内部各零件结构,以增加大家的感官印象,为日后的设计做准备。 图模具三维结构 现在我们把模具打开,打开后的两瓣模具如图所示。

动模部分定模部分 图拆开后的模具 动模部分拆分演示 图动模部分 上图即是动模部分各个零件的名称标示,为了让朋友们看清,标的箭头就有些乱。这个例子是个简单的模具的动模部分,虽然简单,但是代表了模具的基本结构。像导柱、复位杆、动模仁、上、下顶出板等等这些零件是其它模具都带有的。其它模具都一个样,所不同的是其模仁部分及其内部结构。下面我们就把动模部分的零件一个个拆开,从而能够更清晰地有 模具内部结构的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