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归园田居(三)》公开课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归园田居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生答:陶渊明。
)2你对他了解多少呢?3.我们以前学过陶渊明的哪些作品呢?(学生回答《五柳先生》《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好,看屏幕!(三)诵读诗歌(设计意图:解决生字,整体把握诗歌韵律和感情基调)1.试读,找疑难。
2.听范文朗诵,解决生字词。
3.注音,自读。
4.全班齐读。
(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四)问题与例题大问题一:(师生互动)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设计意图:解题入手,整体感知诗歌思想。
)明确:“归”字是题眼,园田生活。
小问题1: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
小问题2:为何而归?明确:性本爱丘山(本性)。
小问题3:归向何处?明确:归向园田。
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大问题二:赏析这首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设计意图:看看学生对诗歌内容是否理解。
开发学生心智。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合作中愉悦学习。
)小问题1:给同学们5min的时间,找出诗中描写田园风光的句子有哪些?并用自己的话描述你最喜欢的句子。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例题1:“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驻足,只见方圆十余亩田地间,错落几户人家,简陋的草屋八九间,一点寂寥,一点诗意)例题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例题3:(榆柳如害羞的新娘,把长长的秀发泼向屋的后檐,罩住一片清凉。
桃李如殷勤的小僮,侍立门前,我的心陶然。
)例题4:“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暖暖”,远景模糊;“依依",轻烟袅袅,在这冲淡静谧之中;加几声鸡鸣狗吠,越发点染出乡居生活的宁静悠闲。
)例题5:“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狗在深深的街巷里吠叫,鸡在桑树枝上啼鸣的怡然自乐的田园风光。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4篇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4篇引导语: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会朗读(做到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会理解(会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梳理字词意思以及全诗的内容。
)3、会欣赏(能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4、会背诵(掌握背诵方法,完成背诵)5、会默写(能在背诵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默写)教学重点:会朗读会理解教学的难点:会欣赏,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使用教具:小黑板1块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师生互动交流:你们说古董值钱吗?他们值得我们去收藏和欣赏吗?其实我们手中也有古董,而且是无价之宝,他们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精髓——古诗。
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30课《诗四首》中的《归田园居》其三让我们用脑子来收藏这件特殊的古董,用我们的智慧来欣赏这件瑰宝吧!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假如你们认为有信心完成这些学习目标的话,就跟老师自信满满地跟着老师的板书把学习目标读一遍。
(板书: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二、了解诗人接下来,我首先来考考大家的记忆力如何,看看是否具备了收藏古董的能力: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在动荡的年代,性格既刚正不阿,向往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
进入官场,他认识到了官场的黑暗,因此,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他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
他是谁?——陶渊明。
我们这个学期学习了他的哪篇文章?对呀,我们已经从《桃花源记》中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进一步深入体会这位大诗人美好的心灵。
(小黑板出示全诗内容。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其三)》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下面是课文教学设计,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1.学会在诗意的想象中诗意的朗读诗歌。
2.学习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2分钟)
教师导入:“假如同学们高中苦读三年,大学苦读四年,毕业后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去做官,有名有利;一是去当农民,平平淡淡,你会怎么选择?(几乎所有学生
都会选择做官)是啊,做官的话,且不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单是物
质生活水平、地位和身份都比农民要高出很多。
我们上学不就是不想再当农民,要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吗?古代贫寒人家的学子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有一条路,就
是考取功名然后做官。
但是做官有很多种,有为报效祖国而为官,有为满足私利争做官,前者官难做,但人品高尚;后者官好做,但遭人唾骂。
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就
是前者,但在走了“三十年”(实际十三年)的仕途以后归隐了,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寻找答案。
自由回答适当引导检查预习。
《归园田居其三》公开课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公开课教案《归园田居其三》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地点]高一4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中时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景美,景色怡人;人美,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生活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丰衣足食,幸福安宁。
)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王国?明确: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祈求安定的理想。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社会黑暗,政局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的理想居所。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 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
B 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 做官,有名有利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
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
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
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
《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
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30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PPT课件

•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 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要 不违背我归耕的意愿就行了。
自学检测理解内容
• 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 “愿”具体指什么?
• 这里的“愿”具体指陶渊明的 生活愿望,即按照自己的意愿 生活,归隐田园,与官场决裂, 保全一个完整的自我。
,太原
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
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他晚年对
社会的恶浊采取鄙视的态度,过着亦官亦
隐的生活。他皈依佛教,信奉禅理。朝夕 徘徊于山水之山间水,田通园 过对自然美的刻画来
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态度。
•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
诗人。他不仅
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
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自学检测二 指名 朗读诗歌
• 自学指导三 结合课下注释及手中资 料,理解诗意。3分钟之后指名翻译诗 句,回答下列问题:
• 1.这首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 具体指什么?
•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自学检测翻译诗句
•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 生,豆苗长得很稀疏。 •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 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 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的风光,被誉为“千古壮观 ”的名 句是
“
,
。”
• 3、《使至塞上》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暗写自己的遭遇并抒发情感的句子
是“
,___
__ ___”。
• 描写黄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___ ___。
__ ,__ __
《归园田居》其三优秀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优秀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三优秀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三中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下面是归园田居》其三优秀教学设计,和小编一起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熟读成诵2、赏析意境,领悟诗人的志趣情怀教学方法:情感激趣法启发引导法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走进作者说说你所了解的陶渊明及作品,教师相机补充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本本色彩斑斓、图文并茂的小人书曾让儿时的我们如痴如醉、爱不释手她们充实着我们寂寞的童年,滋养着我们懵懂的心灵,她们一路伴随着我们成长!六一儿童节到了,某一少儿出版社,为了让孩子们从小能在诗人和画家聚会的星空下,快乐阅读,决定出版一本图文并茂的少儿古典诗歌图书现在大部分工作已完成(多媒体出示《静夜思》《过故人庄》《清明》等插图),还有几首古诗没有编辑,其中就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你能仿照这种编排,帮助出版社完成这首诗的编辑吗?要完成这项工作,光有热情远远不够先来看一下已完成的古诗编辑包括哪些内容?明确:注音,注释,译文,插图三、浅吟低唱,完成注音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重音和节奏提示:用“∕”划分节奏,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屏幕出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2、互读互评:展开朗读竞赛,相互纠正,完成注音四、七嘴八舌,疏通诗意教师引导:要完成这首诗的翻译需要注意什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明确:尊重原文,借助课下注释,适当扩展小组合作,选出最佳译文五、斟词酌句,绘制美图1、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我们的眼前会呈现出哪些画面?用一两句话描绘一下2、细读感悟:种豆,除草,起早贪黑,多么辛苦的一件事呀,那么诗人认为辛苦吗?结合诗句、作者的生平以及刚才头脑中展现的画面谈谈你的理解3、深层探究:陶渊明的这首诗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如果你是少儿图书的美术编辑,为了吸引孩子,也为了帮孩子更好的`理解这首诗,你最希望为这首诗配上哪幅画面?为什么?4、想象扩写:如何让美术编辑更好地理解你的意图?画面应呈现一种怎样的意境呢?现在把你最喜欢的画面用你的妙笔扩写成一段优美的小散文,以备美术编辑参考要求:(1)用第一人称;(2)有景物和人物描写(动作、心理描写);5、推荐交流:小组内交流,推荐优秀者全班交流[屏幕出示] 1、陶渊明月夜归耕图2、教师习作:我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的我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的草丛中透明的月光、静谧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气息、此起彼伏的蛙鸣,啊,好一幅迷人的月夜归耕图如果有“丝竹乱耳,案牍劳形”,哪有机会和心情欣赏这良宵美景?调皮而又多情的露珠也来助兴,它给辛劳了一天的我以清凉温柔的抚慰远离官场,远离喧嚣,按自己意愿生活的感觉真好!3、学生点评六、配乐诵读,积累升华为了让这本书更畅销,出版社还打算给她配上音像资料——光蝶经过这节课的学习,想必大家已经深刻地感悟到作者的志趣情怀,此时的我们不仅能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还能读出情感和韵味来,老师相信你们!来吧,我们一齐背诵——[屏幕出示] 方法指导:事件——所见——所感七、盘点收获,课堂总结回顾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我们如何去鉴赏一首古诗呢?学生畅所欲言[屏幕出示] 读懂诗意——呈现画面——品味语言——感悟意境大家齐心协力,胜利地完成了这首诗的文字、美图、录音的编辑工作,我想这也是我们送给孩子们最好的节日礼物,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诗情画意中感知我们古典诗歌的形象美、意蕴美、韵律美八、活学活用,课外拓展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我们今天所学的是他的第三首课后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一个“镜头”,改成一篇小散文“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板书设计:劳动平淡愿决别官场,回归田园美好情趣拓展阅读:《归园田居》其三思想感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归园田居其三》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归园田居其三》诗歌的作者及其背景;2. 探究《归园田居其三》的主题和意义;3. 分析《归园田居其三》中的诗意表达技巧;4.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探究《归园田居其三》的主题和意义;2. 分析《归园田居其三》中的诗意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Step 1: 课前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了解学生对田园诗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生活的关系。
Step 2: 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归园田居其三》的作者陶渊明和其背景。
让学生了解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田园诗人,他对乡村生活充满向往。
Step 3: 诗歌赏析(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品味《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美好田园景色。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主题和意义,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
Step 4: 诗意表达技巧分析(2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归园田居其三》中所运用的一些诗意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技巧对于传达田园乐园的美好意象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Step 5: 讨论与思考(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田园乐园的理解和向往,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现实生活更加美好。
Step 6: 学生展示与总结(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展示和总结,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归园田居其三》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陶渊明的其他作品进行解读和赏析,扩大对田园诗的了解;2. 学生可以自己创作一首田园诗,表达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质量等;2. 书面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于《归园田居其三》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田园诗的内涵,引导学生对于美好生活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表达能力。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说课稿一、关于教材《归园田居》(其三)和《使至塞上》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两首。
这四首古诗分别为魏晋古诗和唐宋近体诗,在我国诗歌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这两首古诗的学习,可以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这两首诗在本册古代诗歌单元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其它诗歌奠定了基础。
二、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目标: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我们确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多诵读,感知内容大意,领会语言美。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揣摸诗中感情。
3、发挥联想、想像,体味意境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三)说教法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诵读法并加以合作探究的方法去学习,另外教师适时点拨。
依据:本课着重去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可以适当提示,寓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于一体以学生个体情感介入来体验陶渊明的思想。
(四)课时安排:1课时三、关于学生对于有一点文言基础的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这两首诗歌并不难,但要从诗人的经历和他们所处的时代入手,从字里行间理解他们的理想志趣和人生追求就有一定难度了;另外,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挑选某些诗句让学生作具体描述,说出事物特征却又是另一大难关。
四、关于教学过程:第一步:课前三分钟演讲第二步:学习《归园田居》1、提出学习诗歌的要求。
2、提醒学生重点字词读音:荒秽荷锄道狭草木长愿无违3、再读诗歌,注意节奏。
3、结合注释,读懂字面含义。
4、分析思想感情,重点解析“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字。
5、总结:陶渊明《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世人在南山下种豆,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三)》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本单元主古诗文以描写自然山水为主。
本诗描写了田园劳作、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即使做一个农夫也不要“为五斗米折腰”的意愿。
学习这首诗需要结合一些陶渊明其他的作品,从景物描写中窥探他美好的心灵,同时体会陶诗质朴、简洁的语言风格。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五单元中已经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对陶渊明安平乐道、追求自然的生活态度有所了解,这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陶渊明“归园”的愿望。
【教学目标】
1.通过听写全文,并与原文对比研读,能辨析“带”“秽”“兴”“违”
等字的意思,疏通全诗。
2.通过引入作者背景和其他作品,学会知人论世、以诗解诗的研读
方法,深入探讨陶渊明想从()归()。
3.小组合作、以诗解诗,能说出陶渊明厌倦官场的钩心斗角,渴望
自由自在生活的“愿”。
4.仿写陶诗,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听写全文,并与原文对比研读,能辨析“带”“秽”“兴”“违”等字的意思,疏通全诗。
难点:
1.通过引入作者背景和其他作品,学会知人论世、以诗解诗的研读方法,深入探讨陶渊明想从()归()。
2.小组合作、以诗解诗,能说出陶渊明厌倦官场的钩心斗角,渴望自由自在生活的“愿”。
【教学过程】
一、听写导入,初感闲适意境
1.朗读课题,猜猜看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设计意图]以题导入,调动学生想象力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研讨氛围。
2.听写全文:
要求:找两位同学上黑板听写全文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明确:着重辨析兴、秽、带、违等字的意思。
(1)兴:起。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赤壁赋》(《核舟记》中已学)
(2)秽:荒芜。
(3)带:“带月”一起解释,好似月亮陪伴着作者回家一样,更显夜晚的恬静。
(4)违:“违背”而非“无为”。
[设计意图]对比学生用字和陶渊明用字的异同,连带解释原文用字的含义,进而以字解文,感受诗歌意境。
3.在听写、修改的基础上尝试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在听写全文的基础上尝试背诵,可以训练学生对未知课文的理解能力,并且通过与原文用字的辨析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一举两得。
二、知人论世,以诗解诗
1.同学们,诗歌大意已经解释,你还想了解什么?
明确:学生可能提到写作背景、写作原因等等,要教学生读诗先读题,从题入手理解全诗,这时学生便会产生疑问:作者是从哪归园田呢?[设计意图]基于学生的阅读期待进行课程深入,真正做到了关注学情,不仅教老师想交的,还要教学生不懂的。
2.结合资料,思考他想从()归()。
要求:从诗中找出一组相对的词语填空。
资料补充1:义熙元年(405),陶渊明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同时也结束了13年的仕途生涯。
《归园田居》写于陶渊明辞官回家的第二年。
资料补充2:归园田居(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