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航空史

合集下载

世界航空航天大事件

世界航空航天大事件

世界航空航天大事件:风筝起源古代中国,约14世纪传到欧洲公元前500-400年中国人就开始制作木鸟并试验原始飞行器1909年世界第一架轻型飞机在法国诞生1903年12月14日至17日,由莱特兄弟设计制造的“飞行者”1号飞机,在人类航空史上首次实现了自主操纵飞行.这次试飞成功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人类航空史从此进入新的纪元1947年10月14日美国着名试飞员查尔斯·耶格尔驾驶X—1飞机实现了突破音障飞行1969年7月20日22时56分20秒,阿姆斯特迈出一小步成为全体地球人类的一大步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半年后,美国的人造卫星上天1959年9月12日前苏联发射“月球”2号探测器,为世界上第一个撞击月球表面的航天器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世界第一位飞入太空的人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成为人类踏上月球的第一人1970年12月15日前苏联“金星”7号探测器首次在金星上着陆1971年4月9日前苏联“礼炮”1号空间站成为人类进入太空的第一个空间站;两年后,美国将“天空实验室”空间站送入太空1971年12月2日前苏联“火星”3号探测器在火星表面着陆;5年后,美国的“海盗”火星探测器登陆火星1981年4月12日世界第一架航天飞机---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成功1986年1月28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升空73秒后爆炸1986年2月20日前苏联发射“和平”号空间站,服役已经超期8年,至今仍在运行,是目前最成功的人类空间站1993年11月1日美、俄签署协议,决定在“和平”号空间站的基础上,建造一座国际空间站,命名为阿尔法国际空间站我国航空航天大事件: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并于3天后成功回收;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1990年4月7日,中国用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这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国外卫星,使我国在世界航天商业发射服务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1999年10月,我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顺利升空,并正常运行,这是我国首次在空间技术领域进行的全面国际合作;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并于2003年10月16日圆满回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3年12月和2004年7月,我国与欧洲空间局联合研制并发射了“探测一号”和“探测二号”科学卫星,“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取得圆满成功;2004年1月23日,我国绕月探测工程正式由国务院批准立项;2005年10月12日,中国再次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载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载着中华民族冲击太空新高度的梦想,飞上太空;这是神舟飞船第七次飞入太空,也是中国人第三次登上太空;继杨利伟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费俊龙和聂海胜进入轨道舱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之后,今天,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位中国航天员的金秋之行,肩负着全新的历史性使命——按照计划,他们将在此次太空飞行中,实现出舱行走;中国的航天事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航天活动呈现蓬勃发展的新态势;主要航天国家相继制定或调整航天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航天事业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航天活动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影响进一步增强;中国航天事业始于1956年,迄今已整整走过五十年光辉历程;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独立自主地发展航天事业,在若干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一贯主张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支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种活动,积极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不断为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中国已确立了在本世纪前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更高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加强自主创新,努力推进航天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自2000年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以来,中国航天事业又取得长足进展;为增进世人对过去五年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了解,这里就有关情况作些介绍和说明;一、发展宗旨与原则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原则是:——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满足国家需求,体现国家意志;中国将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一项强国兴邦的战略举措,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航天事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坚持独立自主、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航天事业靠自力更生起步,在自主创新中不断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航天事业发展的战略基点;根据国情和需求,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有限目标,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航天科技对国家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与支撑作用;加强战略筹划,统筹规划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的发展;以航天科技进步为先导,带动高技术和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保护空间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开展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支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项活动,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空间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二、过去五年的进展2001年至2005年,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一系列新成就;建成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制和试验基地,进一步完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航天科技基础能力显着提高;空间技术整体水平明显提升,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载人航天取得历史性的突破,月球探测工程全面启动;空间应用体系初步形成,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应用效益显着提高;空间科学实验与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空间技术1.人造地球卫星;过去五年,自主研制并发射22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在已初步形成的四个卫星系列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六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此外,海洋卫星系列即将形成,构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计划正在加紧实施;一批新型高性能卫星有效载荷研制成功;各种应用卫星初步投入业务运行,其中“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已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业务气象卫星系列;地球静止轨道大型卫星公用平台的各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大容量通信广播卫星研制取得阶段性成果;微小卫星研制及应用工作取得重要进展;2.运载火箭;过去五年,自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24次发射成功,运载火箭主要技术性能和可靠性明显提高;自1996年10月至2005年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46次发射成功;新一代运载火箭多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120吨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推力的氢氧发动机研制进展顺利;3.航天器发射场;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建设取得新进展,提高了综合试验和发射能力,多次完成各种运载火箭、各类人造卫星、无人试验飞船和载人飞船的发射任务;4.航天测控;航天测控网的整体功能进一步增强和拓宽,多次为各种轨道的人造地球卫星、无人试验飞船和载人飞船的发射、在轨运行和返回着陆提供测控支持;5.载人航天;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发射并回收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之后又成功发射三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发射并回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取得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突破了载人航天基本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的国家;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实现“两人五天”的载人航天飞行,首次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试验活动,在载人航天领域取得又一个重大成就;6.深空探测;开展了绕月探测工程的预先研究和工程实施,取得重要进展;空间应用1.卫星遥感;卫星遥感应用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一批应用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应用系统的技术水平和业务化运行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形成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建设和完善了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和许多省市的卫星遥感应用及论证机构;光学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建成并投入使用;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积累形成覆盖范围广、时间序列长的多波段卫星对地观测数据资源,提供多种遥感产品和服务;在一些重要领域,卫星遥感应用系统已投入业务化运行,特别是在气象、地矿、测绘、农业、林业、土地、水利、海洋、环保、减灾、交通、区域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土资源大调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及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出重要作用;2.卫星通信广播;卫星通信广播技术发展迅速,应用日益广泛,应用产业已初步形成;截至2005年底,中国拥有国际、国内通信广播地球站80多座,全国共有卫星广播电视上行站34座,国内几十个部门和若干大型企业共建立了100多个卫星专用通信网,各类甚小口径终端站达5万多个;卫星广播电视业务的开展与应用,提高了全国广播电视,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范围和覆盖质量,卫星通信广播技术在“村村通广播电视”和“村村通电话”工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卫星远程教育宽带网和卫星远程医疗网初具规模;中国作为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成员国,已建成覆盖全球的海事卫星通信网络,跨入了国际移动卫星通信应用领域的先进行列;3.卫星导航定位;通过“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利用国内外导航定位卫星,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开发、应用与服务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卫星导航定位的应用范围和行业不断扩展,全国卫星导航应用市场规模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快速增长;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基础测绘、工程勘测、资源调查、地震监测、气象探测和海洋勘测等领域;空间科学1.日地空间探测;与欧洲空间局合作实施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协同欧洲空间局的四颗空间探测卫星,首次实现世界上对地球空间的六点同步联合探测,获得重要的探测数据;开展了月球和太阳系探测的预先研究;2.微重力科学实验和空间天文观测;利用“神舟”号飞船和返回式卫星,开展了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和微重力科学等领域的多项实验研究,进行了农作物空间诱变育种探索和高能空间天文观测,取得重要成果;3.空间环境研究;开展了对空间环境监测和预报研究;在空间碎片的观测、减缓和预报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具备对空间环境试验性的预报能力;三、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2006年,中国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发展航天事业置于重要地位;根据上述两个规划纲要,中国政府制定了新的航天事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及稍长一段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按照这一发展规划,国家将启动并继续实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航天科技工程,以及一批重点领域的优先项目,加强基础研究,超前部署和发展航天领域的若干前沿技术,加快航天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发展目标运载火箭进入空间能力和可靠性水平明显提高;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协调配套的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建立较完善的卫星通信广播系统,卫星通信广播产业规模和效益显着提高;分步建立满足应用需求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初步形成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初步实现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航天器交会对接;实现绕月探测;空间科学研究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主要任务——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运载火箭,最终实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4吨;全面完成120吨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推力的氢氧发动机的研制工作;提高现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发射适应性;——启动并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研制、发射新型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开展立体测图卫星等新型遥感卫星关键技术研究;初步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多谱段、不同分辨率、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统筹发展卫星遥感地面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并完善现有遥感卫星地面系统,建立和完善国家级的遥感卫星数据中心,建设和完善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等定量化应用的支撑设施,初步实现社会公益服务领域的遥感数据共享;建立卫星环境应用机构和卫星减灾应用机构,形成若干重要业务应用系统;在卫星遥感主要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研制并发射长寿命、高可靠、大容量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电视直播卫星;发展卫星直播、宽带多媒体、卫星应急通信、公益性通信广播等技术;继续发展和完善卫星通信广播的普遍服务功能,增加卫星通信领域的增值服务业务;积极推进卫星通信广播的商业化进程,扩大通信广播卫星及应用的产业规模;——完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系统,启动并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发展卫星导航、定位与授时的自主应用技术和产品,建立规范的、与卫星导航定位相关的位置服务支撑系统、大众化应用系列终端,扩展应用领域和市场;——研制并发射新技术试验卫星,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器件、新设备的空间飞行验证,提高自主研发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与可靠性;——研制并发射“育种”卫星,推进空间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的结合,扩大空间技术在农业科研领域的应用;——研制空间望远镜、新型返回式科学卫星等卫星;开展空间天文、空间物理、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加强对空间环境与空间碎片的监测能力,初步建立空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载人航天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进行航天器交会对接试验;开展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的研制,开展载人航天工程的后续工作;——实现绕月探测,突破月球探测基本技术,研制和发射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主要进行月球科学探测和月球资源的探测研究;开展月球探测工程的后期工作;——提高航天发射场综合试验能力和效益,进一步优化航天发射场布局,提高航天发射场设施、设备的可靠性和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航天测控网的技术水平和能力,扩大测控覆盖率,具备初步满足深空探测需求的测控能力;四、发展政策与措施中国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三个领域,推动航天科技自主创新,促进航天活动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证航天活动有序、规范、健康发展,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主要政策与措施包括:——统筹规划、合理部署各种航天活动;优先安排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的发展,适度发展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积极支持空间科学探索;——集中力量实施重大航天科技工程,加强基础研究,超前部署前沿技术;集中优势力量,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实现航天科技的重点跨越;通过加强航天领域的基础研究和若干前沿技术的超前研究,提高航天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加强空间应用,推进航天产业化进程;加强空间应用技术的开发,推进资源共享,扩大业务应用;以通信卫星和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运载火箭为重点,积极构建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制造、运营服务的航天产业链;加强空间技术的推广转移和二次开发,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重视航天科技工业基础能力建设;加强航天器、运载火箭研制、生产、试验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航天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加强信息化工作、知识产权工作和航天标准化工作;——推进航天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航天科技工业改革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形成国际一流的大型宇航企业;积极构建以航天科技企业和国家科研机构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航天技术创新体系;——加强航天活动的科学管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积极创新科学管理的体制机制,强化质量、效益观念,运用系统工程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系统质量,降低系统风险,提高综合效益;——加强政策法规建设;研究制定航天活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航天产业政策,指导和规范各项航天活动,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营造有利于航天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保障航天活动的经费投入;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大航天投入,同时鼓励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航天投资体系,保持航天事业持续、稳定发展;——鼓励社会各界参与航天活动;鼓励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商业企业、高等院校和社会团体在国家航天政策指导下,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航天活动,参与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卫星经营企业和应用部门优先选用国产卫星和卫星应用产品;——加强航天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注重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人才,特别注重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普及航天知识,宣传航天文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航天事业;中国政府不断加强对航天活动的管理和宏观指导;中国国家航天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负责民用航天管理及国际空间合作的政府机构,履行政府相应的管理职责;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政府认为,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国都享有自由探索、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及其天体的平等权利;世界各国开展外空活动,应有助于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应有助于人类的安全、生存与发展,应有助于各国人民友好合作;国际空间合作应遵循联合国关于开展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的国际合作,促进所有国家的福利和利益,并特别要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需求的宣言国际空间合作宣言中提出的基本原则;中国主张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加强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基本政策中国政府在开展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中,采取以下基本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根据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统筹考虑合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开展积极、务实的国际合作;——支持联合国系统内开展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项活动;支持政府间或非政府间空间组织为促进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所开展的各项活动;——重视亚太地区的区域性空间合作,支持世界其他区域性空间合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空间合作,重视与发达国家的空间合作;——鼓励和支持国内科研机构、工业企业、高等院校和社会团体,在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的指导下,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

世界航空发展史事迹

世界航空发展史事迹

世界航空发展史事迹世界航空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一直以来对飞行的探索和追求。

下面是一些世界航空发展史的重要事件和事迹:1. 1783年:蒙哥马利兄弟在法国进行首次有人搭乘的热气球试飞,标志着人类飞行史的开始。

2. 1903年:莱特兄弟在美国进行第一次有人搭乘的动力飞行,创造了持续时间较长的机自由飞行。

3. 1909年:路易·布莱里奥特成为第一个独自横渡英吉利海峡的人,标志着跨海洋航班的开端。

4. 1919年:英国的约翰·阿尔科克和亚瑟·布朗进行首次有人搭乘的跨大西洋飞行,完成了从纽芬兰到爱尔兰的旅程。

5. 1920年代:航空业的商业化开始兴起,许多航空公司成立并开始提供定期航班。

6. 1933年:美国泛美航空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定期航线横跨大西洋的航空公司。

7.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航空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应用,飞机成为战争中的重要武器。

8. 1947年:美国尼尔逊·艾伦和哈里·科操纵火箭飞机“X-1”首次破音速飞行,打破音速障碍。

9. 1950年代:喷气式飞机开始出现,大幅提高了飞行速度和航程,航空业进一步发展。

10. 1954年:英国的德哈维兰DH.106飞机首次实现超音速商业飞行。

11. 1969年: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标志着航空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12. 1970年代:空中客车和波音公司等航空制造商开始生产广泛应用的民航飞机,使得民航业迎来了高速发展。

13. 2003年:由布莱恩·宪章创立的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成功发射了首枚商业火箭。

14. 2004年:乔治·沃克成为第一个独自飞越环球球仪的人,他在飞行历时66小时45分钟,完成了全球27,000英里的飞行。

15. 2019年:波音公司的737 MAX系列飞机因设计缺陷而导致两次空难,引发了对航空安全的关注和调查。

世界航空史百年大事记

世界航空史百年大事记

莱特兄弟驾驶人类第一架动力飞机“飞行者1号”升空以来,世界航空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100年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欢喜也有遗憾,但无论怎样也挡不住国际航空事业在希望中前行。

1903年12月17日上午10时35分: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奥维尔·莱特第一次用比空气重的飞行器“飞行者1号”进行了有动力的持续飞行,飞行持续了12秒,飞了36.6米。

1908年:法国飞行员路易斯·布莱里奥驾驶单翼飞机飞越英吉利海峡,他从法国加来附近的巴拉克起飞,在英国降落,飞行了40分钟。

1909年11月16日,德国齐伯林创办德国航空运输有限公司,这是世界上第一家商业性民用航空运输公司。

1919年:英国R34型飞机进行了第一次双向跨越大西洋的飞行。

1919年3月22日,法国的法尔芒航空公司开辟了从巴黎到布鲁塞尔之间的定期航班,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国际民航客运航线。

1927年:美国著名飞行员查尔斯·林德伯格驾驶单翼飞机“圣路易斯精神号”首次完成了不间断单独飞越大西洋。

1939年:德国第一次展示了涡轮喷气式飞机。

1943年:德国制造出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ME—262A”。

1947年:美国人查克·耶格尔驾驶贝尔X-1型飞机第一次以超过音速的速度飞行,飞行时速为1.015马赫。

1947年:美国霍华德·休斯公司制造出世界上最大的飞行器“漂亮的鹅”,但这个飞行器只进行了一次飞行,从洛杉矶港起飞,飞行了1.6公里。

1952年:英国海外航空公司进行了第一次运送乘客的飞行,有36名乘客搭乘该公司飞机从英国伦敦到达南非的约翰内斯堡。

1956年9月27日:美国空军飞行员阿普特上尉驾驶贝尔X2火箭研究机飞行,飞行速度达到每小时3380公里,突破了“热障”,使飞行速度达到前所未有的3.2倍音速。

1969年:协和式超音速飞机进行处女航。

1970年:波音747大型喷气式客机进行第一次试飞,从纽约到达英国希思罗机场。

航空航天的发展史世界

航空航天的发展史世界

1、达·芬奇的《论鸟的飞行》
我国在战国时代有了风筝、三国时代有了孔明灯、晋代有了竹蜻蜓、 宋代有了火箭的发明。它们是人类早期对重物升空的尝试。
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在达·芬奇的扎记中记载了他对滑翔升空的构 想。据说他曾经花了20多年观察与研究鸟、蝙蝠、昆虫的飞行,并且 计 划 将 他 的 发 现 写 成 一 本 著 作 。 1505 年 , 达 ·芬 奇 写 成 了 研 究 手 稿 《论鸟的飞行》。达·芬奇是大画家,在这篇论文中,图文并茂。他指 出“由于大气本身是具有可压缩的性质的物质,当有某种物体以比它 的流动更快的速度拍击大气时,它就要受到压缩。”还指出“除非翅 膀拍击空气的运动比空气压缩时自身的运动速度快,否则翅膀下的空 气不会变得很密,因此鸟就不会在空中支承自己的重量。”达·芬奇在 这里已经有了作用与反作用的思想,即鸟的翅膀拍击空气,空气给鸟 的翅膀以升力。达·芬奇还研究了鸟的羽毛的结构,他的结论是:羽毛 的排列特点是当它向下扇动时,结构是密的压缩空气的效果显著;而
行了两次不成功的载人的飞行试验。后来因为财
政拮据和新闻界的冷嘲热讽,以及兰利本人年事 已高(接近70岁)的诸多原因,放弃了试验,兰 利也于1906年逝世。后人总结他载人飞行的失败
主要是由于结构上的不合理,当时他的发射架如 果采用轮式起落架,试飞很可能是另一种结果。
兰利像
Samuel Pierpont
1887年兰利移居华盛顿,出任当时美国学术权威 机构斯密森学会的秘书。他建造了一座60英尺的 悬臂机,该机靠煤气发动机驱动,外周速度可达 每小时70海里。利用这座悬臂机,他进行了大量 的空气动力实验,研究平板与鸟翼在空气中运动
时的阻力与升力的规律,由此得到了许多定量的
结果,并且纠正了前人的不少错误。他得出了有 一攻角的平板升力为 F kAV 2 sin其中A为平板面

世界航空简史

世界航空简史

世界航空简史航空就是20世纪发展最迅速、对人类社会影响巨大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

对人类社会影响巨大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

人类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终于实现了自古以来就有的翱翔兰天的理想。

航空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征服天空的历史。

航空又就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工业的结晶,它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的强大威力。

回顾世界航空发展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20世纪以前的飞行探索及气球与飞艇时期,20世纪初至40年代中期的活塞发动机飞机时期与40年代中期以来的喷气发动机飞机时期。

(一)飞行探索及气球与飞艇时期(20世纪以前)自古人类就有飞行的理想,但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只能在神话与传说中寄托自己的渴望。

从中世纪以来,不断有人对飞行作过勇敢的试验,她们用羽毛作成翅膀,从高处跳下,试图模仿鸟的飞行,但都未能成功。

17世纪后期意大利的G.A.博雷利探讨了人类肌肉与飞行的关系后,证明:“人类靠自己的体力作灵巧的飞行就是绝对不可能的。

”只有在发明了气球与飞艇后,才开始逐步实现空中飞行的理想。

在18世纪产业革命的推动下,法国蒙哥尔费兄弟于1783年6月4日首次进行了热气球放飞表演,轰动一时,标志着人类航空史上的第一次重大突破。

同年11月21日法国人F.P.罗齐埃与M.达尔朗德乘热气球升到约1000米的高度,用25分钟飞行了约12公里。

这就是人类乘航空器的第一次空中航行。

气球的出现激起了人们乘气球飞行的热情。

1785年1月7日法国著名飞行员布朗夏尔与布雷利奥乘氢气球从英国多佛尔顺风飞越英吉利海峡到达法国加莱,这就是人类乘航空器首次飞越这个海峡, 实现了最初的国际航空飞行(1909年,也就是这两位飞行员驾驶飞机首先从法国加莱逆风越过英吉利海峡到达英国多佛尔,实现了人类第一次重于空气的航空器的国际飞行)。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气球主要用于军事、体育运动与科学试验。

气球随风飘流,不能控制前进方向。

人们就开始研究在气球下面的吊蓝中安装动力装置与方向舵,于就是飞艇诞生了。

世界航空航天年表

世界航空航天年表

世界航空航天年表1903年:莱特兄弟飞行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的飞行成果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基尔迪山实现。

他们的飞行器,命名为“飞行器1号”,重约340公斤,采用了双翼机翼和内燃机驱动的螺旋桨,成功飞行了12秒,飞行距离达到了36.5米。

1927年:林白搭桑德伯格飞行横越大西洋1927年5月20日,美国飞行员查尔斯·林德伯格驾驶“斯普里特火鸟号”号飞机,成功完成了横跨大西洋的历史性飞行。

他从美国纽约的罗斯福机场起飞,经过近34个小时的飞行,抵达法国巴黎勒布尔歇机场。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

这一事件标志着人类航天事业的开端,也拉开了航天竞赛的序幕。

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他与巴兹·奥尔德林一起乘坐阿波罗11号航天器,在阿波罗登月舱中成功登陆月球,并在月球表面行走。

1981年:首次航天飞机发射1981年4月12日,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首次成功发射,标志着航天器从此可以重复使用,大大降低了航天飞行的成本,并推动了航天技术的发展。

1998年:国际空间站开始运行1998年11月20日,国际空间站(ISS)开始正式运行。

ISS是由多个国家合作建造的,是一个长期常驻的、国际性的航天实验室,为人类开展太空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提供了平台。

2004年: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2003年10月15日,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2020年:SpaceX商业航天飞行2020年5月30日,美国私营航天公司SpaceX首次成功进行商业航天飞行。

该公司用其研发的龙飞船将两名NASA宇航员送入国际空间站,标志着私营公司参与航天行业取得重要突破。

世界航空航天发展史ppt课件

世界航空航天发展史ppt课件

达·芬奇还观察到在山谷或一定条件下会产生向上 的气流,鸟经常利用这种上升的气流,高飞而又 节省力气。他进一步注意到鸟一般都是逆风而很 少顺风飞行。他说:“鸟逆风飞行可以不必扇扑 翅膀,这得益于下降时下面的气流。利用放松运 动使之处于气流之上。”他在这里已经有了空气 动力产生升力的萌芽,这是极可宝贵的体验。
[1] 艾玛·阿·里斯特著,郑福洁译,《莱奥纳 多·达·芬奇笔记》,三联书店,1998年,第102页
2、利用气球飞行
1783年10月21日来自法国里昂附近蒙格菲 兄弟在巴黎成功地进行了载人的热气球试 验。由于蒙格菲的成功,巴黎科学院拨出 经费进行气球的研究,在同年12月1日,在 巴黎研究以氢气作气球的查礼成功地进行 了一次载人的氢气球试验。
3、凯利的飞行研究
在达·芬奇系统地研究鸟的飞行之后的数百年间, 人们似乎忘掉了航空。特别是,在18世纪末,当 法国人乘气球升空得到成功,并热衷于研究靠气 球飞行、又逐步并取得进展的时候,在法国没有 人再关心飞机飞行了。
到 了 19 世 纪 初 , 英 国 人 乔 治 ·凯 利 ( George Cayley,1773-1858)才又提出这个问题,而且 比达·芬奇更前进了一步.
此外达·芬奇还对鸟的起飞、降落、转弯、滑翔等 动作,并且给了许多合理的解释。
根据鸟的飞行原理,达·芬奇设计了飞机、降落伞、 直升机。他考虑最多的是扑翼机,他说:“鸟是 一架按数学定律工作的机器,人具有复制这架机 器全部运动的能力。它的强度可能不会符合,因 为缺少维持平衡的动力。我们可以说,人们建造 这种机器不缺少任何东西,只有鸟的生命除 外。”[1]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达·芬奇的这个论 断是十分正确的。
力学学科从它诞生起就是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的,在精神生活的领域方面它为破除迷信冲破 精神枷锁开路,在改变人类的物质生活方面, 它是社会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

世界航空发展史

世界航空发展史
李林达尔
飞机的诞生和发展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设计制造的“飞行者”一号试飞成功,飞过260m的距离。 法国的桑托·杜蒙于1906年、法国的布莱里奥于1909年都成功地飞行了他们自己设计的飞机。在1909年春夏之交 飞越英吉利海峡的飞行竞赛中,布莱里奥驾驶“布莱里奥”罗格型号单翼机于1909年首次飞越了英吉利海峡,全 程40km,飞行时间为37min。 1911年爆发了意大利和土耳其之间的战争,意大利人皮亚扎将飞机首先用于侦察。

707 -144
协和号 波 音
飞机的诞生和发展
世界最大的两大飞机制造商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和美国波音公司自二十世纪中后期至今研发制 造出多种型号客机,如波音707、717、 737、747、767、777、787等,空客A300、A310、 A320家族(其中包括A318、A319、A320、A321)、A330、A340、A350、A380。其中空 客A380为全球最大的宽体客机,于2005年4月27日完成首飞。空客A380是四引擎、525座超 大型双层客机,其发动机为Engine Alliance GP7200或Rolls-Royce Trent 900涡扇发动机, 航程14800千米。但由于运营不当,项目亏损,后来宣布停产。
莱特兄弟
飞行者一号
飞机的诞生和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大量用于军事,出现了带武器的“驱逐机”、“轰炸机” 和“强击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空军成为一个独立的军种参战。军用机的分工更细,性能大为 提高。参战飞机数量大,种类多,出现了总质量为62500kg的轰炸机和速度达784 km/h的战斗机。 德国自19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涡轮喷气发动机的研制。该研究由航空工程师冯·奥 海因主持进行。1939年在德国试飞成功了最早的喷气式飞机He-178。 1930年,弗兰克·惠特尔取得了使用燃气涡轮发动机的第一个专利。于1937年4月 12日制造出了第一台涡轮喷气发动机,直到1941年5月15日才对装有这种新发动机 的E.28/39研究机进行了首次飞行试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科技大学学生姓名:曹艺腾学号: 130701102学院:信息学院_____________专业班级:电信131班___________ 题目:世界航空史___________前言:飞机是人类20世纪所取得的最重大的科技成就之一。

莱特兄弟在1903年发明飞机的最初几年里 各国的军方一直是航空发明的主要资助者 莱特兄弟飞机的第一个买家就是美国陆军通信兵团 还曾因安全因素连续造成十一名军官因失事而殉职 被飞行安全界称作“最初的十一人” the first eleven 。

直到一次大战结束后 随着军事需要的剧然减少 才开始将之应用于民间的邮政及交通运输。

早期受机械可靠度及天气等因素限制 搭乘飞机旅行往往被看作一种冒险性的时尚方式 直到60年代后期随着喷射机飞行高度高过大部分的天气变化三万英呎左右 、同时可提供快捷而又平稳舒适的旅程 搭机旅行才逐渐广为大众接受。

目前全球每年搭乘飞机的旅客约有16亿人次之多还在逐年不断成长。

与其他交通工具相比 飞机的优点是快捷与机动 快捷在追求高效率的今天节省了大量的运输时间。

其次是机动飞机不受高山、河川、沙漠、海洋的阻隔且可根据客货源数量随时增减班次。

而在众所瞩目的安全性上来拜科技进步之赐世界民航定期航线失事率已大幅降低 目前西方国家设计制造飞机的平均百万操作小时飞时失事率仅约0.37远较陆路运输为低但因为空难事件的单一死亡率较高故其安全性仍为舆论关注与质疑焦点。

根据「白努利原理」飞机的升力来自依本身前进时行经翅膀的气流所产生旋翼机 或俗称的直升机 则利用「旋翼」的圆周运动产生升力 改变旋翼的运动即能改变其飞行状态。

滑翔机本身不具有动力需靠外力拖曳运动后再利用长长的翅膀产生升力然后顺着地表的上升气流「御风而行」前述三种航空器都比空气要重气球或飞艇则比空气要轻完全利用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浮于空中 除了供作交通工具外在一次大战时曾被广泛运用作为对敌方城市轰炸或战线观测的载具。

航空是20世纪发展迅速、对人类社会影响巨大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

飞行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理想。

经过人类长期的探索和勇敢的尝试,在18世纪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783年法国蒙哥尔费兄弟的热空气气球和J.-A.C.查理的氢气气球相继升空成功,标志着人类航空发展的第一次重大突破。

比重小于空气的飞行器作为空中交通工具还存在速度低的缺点,要在大气层中实现高速飞行,还必须研究比重大于空气的飞行器。

1903年12月17日,美国莱特兄弟用自己制造的飞机,实现了人类首次持续的、有动力的、可操纵的飞行,开创了现代航空的新纪元。

两次世界大战刺激了航空科学技术的发展,军用飞机的性能不断提高,使战争从平面向立体转化。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发展起来的民用航空运输事业,使飞机成为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工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喷气式飞机的出现,使飞机突破了音障,这是航空发展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一批高性能的超音速军用飞机投入使用,对现代军事技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经济、安全、舒适的喷气式客机成为民用航空运输的主力,改变了现代交通运输的结构。

电子技术和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使航空科学技术正在孕育一场重大的变革。

航空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人类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征服天空的历史。

航空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结晶,它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作用。

人类对飞行的最初探索自古以来人类就怀有飞行理想,这种理想来自生产、生活和对自由飞行的向往。

但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年代,这种理想始终不能实现,只能在神话和传说(见飞行神话传说)中寄托自己的渴望。

中世纪欧洲不断有人对飞行作过勇敢的尝试,他们用羽毛作成翅膀,从塔上或高处跳下,试图模仿鸟的飞行,结果往往以失败而告终。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人类对飞行的探索进展缓慢,文艺复兴时期的L.达·芬奇科学地研究了飞行问题,但他的研究成果直到19世纪后期才为后人发现,对航空的发展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17世纪后期意大利的G.A.博雷利探讨了人类肌肉与飞行的关系后,证明:“人类靠自己的体力作灵巧的飞行是绝对不可能的。

”气球飞行成功中国早在五代时期(公元907~960年)就使用过原始的热气球──孔明灯(见中国古代飞行技艺)。

历史上还记录过各种轻于空气的飞行器的其他设想和尝试,在西方,13世纪的R.培根曾提出用稀薄空气或液体燃料充入薄壁金属球使它在空气中上升的想法。

但首次制造成功载人气球的是法国蒙哥尔费兄弟。

他们于1783年6月4日进行了自己制作的热气球表演。

1783年9月19日他们用一只更大的热气球,载上羊、公鸡和鸭各一只,飞行8分钟后安全降落。

1783年10月15日F.P.罗齐埃乘热空气气球上升到26米,飞行4.5分钟。

同年11月21日他和M.达尔朗德又乘热空气气球作了一次自由飞行,在约1000米的高度上用25分钟飞行了约12公里。

这是人类乘航空器的第一次空中航行。

蒙哥尔费的气球(见彩图)引起了法国科学院的注意。

法国物理学家查理认识到对于提供升力来说,氢气比热空气更有效,他用涂以橡胶的绸制成了氢气球(称查理气球)。

1783年8月27日,氢气球在巴黎上升到约 915米,飘行了约25公里后降落。

查理后来又制造了一只更大的气球,球下系以可载人的吊篮。

1783年12月1日,他和一位同伴乘这只气球在空中飘行50公里,留空时间超过2小时。

气球的出现激起了人们乘气球飞行的热情。

1785年1月7日法国 J.-P.F.布朗夏尔和他的一个伙伴乘氢气球从英国多佛飞越英吉利海峡到达法国,这是人类乘航空器首次飞越这个海峡。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气球主要用于军事、体育运动和科学试验。

20世纪20年代后,出现了用氦气代替氢气作为浮升气体的氦气球,它比氢气球安全,但价格昂贵。

在现代,气球主要用于高空探测。

飞艇的兴衰气球随风飘流,不能控制前进方向。

带有动力且可操纵的气球──飞艇是轻于空气的飞行器合乎逻辑的发展结果。

早期曾有人在气球上装帆、桨或翼片,但这些措施都未获效果。

最早的飞艇是法国H.吉法尔于1852年制成的蒸汽气球。

其气囊形如雪茄,下悬吊舱,上装蒸汽机,带动3叶螺旋桨,并有方向舵。

1852年9月24日,吉法尔驾驶这艘飞艇由巴黎飞到特拉普斯,航程约28公里。

速度约10公里每小时。

早期的飞艇都是软式或半硬式的。

19世纪末铝问世后,有人用铝作骨架,用薄铝板作气囊外壳,制成了硬式飞艇,上面装一台8.8千瓦(12马力)的4汽缸汽油内燃机,于1897年11月3日升空飞行。

1900年旅居法国的巴西人A.桑托·杜蒙因为驾驶自制的飞艇,在30分钟内绕飞巴黎艾菲尔铁塔而获奖。

VS-300直升机诞生之后,影响巨大,尤其是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直升机的制造技术发展迅猛。

50年代中期以前,直升机的动力装置处在活塞式发动机时期,此后就进入了喷气涡轮轴时期。

旋翼材料结构技术也经历了几个阶段;40年代至50年代为金属木翼混合结构,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为金属结构,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为玻璃纤维结构,7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成为新型复合材料结构。

本世纪20年代飞机开始载运乘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开始把大量的运输机改装成为客机。

6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一些大型运输机和超音速运输机,逐渐推广使用涡轮风扇发动机。

1910年12月10日,在法国巴黎展览会上,有一架飞机在表演时坠毁。

驾驶员被抛出燃烧的机舱。

但是,这架飞机却引起人们很大关注。

因为它使用的一台新型发动机。

设计者就是飞机驾驶员本人,他是罗马尼亚人,名叫亨利·科安达,毕业于法国高等技术学校。

他设计的发动机是用一台50马力的发动机使风扇向后推动空气,同时增设一个加力燃烧室,使燃气在尾喷管中充分膨胀,以此来增大反推力。

这就是最早的喷气发动机。

本世纪30年代后期,活塞驱动的螺旋桨飞机的最大平飞时速已达到700公里,俯冲时已接近音速。

音障的问题日益突出。

前苏、英、美、德、意等国大力开展了喷气发动机的研究工作。

德国设计师,奥安在新型发动机研制上最早取得成功。

1934年奥安获得离心型涡轮喷气发动机专利。

1939年8月27日奥安使用他的发动机制成He-178喷气式飞机。

喷气发动机研制出之后,科学家们就进一步让飞机进行突破音障的飞行,经过10多年之后这项工作终于被美国人完成了。

飞机的发明,使人们在普遍受益的情况下又产生了新的不满足。

飞机起飞需要滑跑,需要修建相应的跑道和机场。

这就带来了诸多不便,于是有人开始探索可以进行垂直起落的飞行器,通称直升机。

1939年9月14日世界上第一架实用型直升机诞生,它是美国工程师西科斯基研制成功的VS-300直升机。

西科斯基原籍俄国,1930年移居美国,他制造的VS-300直升机,有1副主旋翼和3副尾桨,后来经过多次试飞,将3副尾桨变成1副,这架实用型直升机从而成为现代直升机的鼻祖。

在飞艇方面,德国的F.von齐伯林伯爵获得最大成就。

1894年他完成了硬式飞艇设计,1900年制成,LZ-1号飞艇,长128米,容积约11300立方米(图1)。

1909年齐伯林创设了德国航空运输有限公司,1910年6月22日开始用LZ-7号齐伯林飞艇在法兰克福、巴登和杜塞多夫之间作载客定期飞行,距离共193公里。

LZ-7号飞艇可载20人,装有3台88千瓦(120马力)的活塞发动机,巡航速度为60公里每小时。

这是最早的空中定期航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是飞艇发展的鼎盛时期,德国建立了齐伯林飞艇队,用于海上巡逻、远程轰炸和空运等军事活动,曾多次用飞艇对伦敦进行轰炸。

飞艇体积大、速度低、飞行不灵活,极易受到攻击和损坏。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齐伯林公司又造了两艘巨型飞艇──“齐伯林伯爵”号和“兴登堡”号,在欧洲到南美和美国的商业航线上飞行。

“兴登堡”号是当时最大的飞艇(图2),容积200000立方米,长245米,内部陈设豪华,可载75名旅客,速度130公里每小时。

1936年 3月4日开始飞行。

1937年5月6日从德国飞往美国时,在美国新泽西州莱克赫斯特上空,它的上部垂直尾翼忽然起火,火焰蔓延全艇,36人遇难,从此结束了飞艇的商业航行。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不少国家又开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新的飞艇,用于油田巡逻和吊运大型装备。

对飞机的探索和试验在人类利用轻于空气的航空器飞行成功的同时,许多航空先驱者对重于空气的航空器──飞机也在进行探索和试验。

19世纪初英国的G.凯利首先提出了利用固定机翼产生升力和利用不同的翼面控制和推进飞机的设计概念。

由多年来尝试的扑翼转向定翼,是飞机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

他在仔细地研究了鸟类飞行之后,认识到鸟翼的功能可分解为升举和推进两部分。

1809年,凯利在其著作中写道:“全部问题是如何应用足以抵抗空气阻力的动力来使翼面支持一定的重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