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九叶诗派穆旦

合集下载

穆旦《赞美》原文欣赏

穆旦《赞美》原文欣赏

穆旦《赞美》原文欣赏穆旦《赞美》原文欣赏走不尽的山峦和起伏,河流和草原,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

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一涌的热泪,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呵,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个农夫,他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多少朝代在他的身边升起又降落了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是同样的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

在大路上多少次愉快的歌声流过去了,多少次跟来的是临到他的忧患;在大路上人们演说,叫嚣,欢快,然而他没有,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溶进了大众的爱,坚定地,他看着自己溶进死亡里,而这样的路是无限的悠长的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在群山的包围里,在蔚蓝的天空下,在春天和秋天经过他家园的时候,在幽深的谷里隐着最含蓄的悲哀:一个老妇期待着孩子,许多孩子期待着饥饿,而又在饥饿里忍耐,在路旁仍是那聚集着黑暗的茅屋,一样的是不可知的恐惧,一样的是大自然中那侵蚀着生活的泥土,而他走去了从不回头诅咒。

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为了他我失去了拥抱的安慰,因为他,我们是不能给以幸福的,痛哭吧,让我们在他的身上痛哭吧,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一样的是从这倾圮的屋檐下散开的无尽的呻一吟和寒冷,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它吹过了荒芜的沼泽,芦苇和虫鸣,一样的是这飞过的乌鸦的声音。

苦难岁月里的激情和沉思——读穆旦的《赞美》

苦难岁月里的激情和沉思——读穆旦的《赞美》

苦难岁月里的激情和沉思———读穆旦的《赞美》杨荷泉1,夏玉红2(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基地,浙江金华 321004)摘 要:20世纪40年代是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时期,此时作为“九叶诗派”主要成员的穆旦,一方面用诗歌表达着自我意识与现实世界矛盾冲突时的愤怒、痛苦,另一方面又表达了他对充斥着战争、饥饿、灾难和死亡的社会现实的敏锐感受。

在《赞美》中,年青的诗人关注着这场残酷的战争,忧虑着我们民族的命运,以富有象征意味的语言歌颂了缔造我们这个悠久民族的劳动者,表达出作者在苦难岁月里的激情和沉思。

诗歌在艺术上融传统与现代为一炉,密集铺排的意象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同时也显示了作者高超的现代技巧。

关键词:穆旦;赞美;激情;沉思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79(2009)01-0130-03Intensive Emotion and Meditation in the Suffering Years ———On Mu Dan's Eulog yYANG He -quan 1,XIA Yu -hong 2(The Study B ase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 raditional Culture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Zhej iang 321004,China )A bstr act:The 1940s were a decisive critical wa rtime for China.As a main member of “the Nine Leaves Poem ”,Mu Dan,through his poe try,expre ssed not only his ange r a nd agony from the conflict be tween his consciousness and the r ea l world,butalso the feeling of the r eal acute society which was full of war ,hunger ,disaster and death.The young poet paid at tention to the crue l war ,wor ried about the nationa l destiny,sang the pr aises for the laborer s who created this age -old nation with the language rich in symbol implica tion ,expressed the author's intensive emotion and meditation in the suffering years.This poetry melted traditional and modern ar t ,a nd the concentrated extravagant image greatly strengthened its image and demon -str ated his excellent modern ar tifice.Key words:M u Dan ;eulogy ;intensive emotion;meditation 20世纪40年代是中华民族苦难与拼搏的时代,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危难、人民的痛苦已趋于极致。

穆旦及《赞美》课件

穆旦及《赞美》课件
1945年9月,根据入缅作战的经历, 创作了《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 的白骨》。
1945年1月由昆明《文聚社》出 版诗集《探险队》。
1947年5月自费出版诗集《穆旦 诗集(1939-1945) 》 (沈阳印刷)。
1948年2月诗集《旗》由巴金主 编,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1946年经林徽因、周珏 良介绍,结识周与良 •1949年8月自费赴美留学, 入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 学、俄罗斯文学,背熟一 部俄文辞典。 •1949年12月在佛罗里达 州与正在生物系攻读博士 的周与良结婚。 •1952年6月获芝加哥大学 文学硕士学位。
让物价在报纸上,陈列窗里, 统计家的笔下,随便嘲笑我。 啊,是我不行,我还存有太多的肉, 还有菜色的妻子儿女,她们也有肉, 还有重重补丁的破衣,它们也太重, 这些都应该丢掉。为了抗战, 为了抗战,我们都应该不落伍, 看看人家物价在飞,赶快迎头赶上, 即使是轻如鸿毛的死, 也不要计较,就是不要落伍。
穆旦 “新的抒情”的提倡
3.新诗戏剧化,是九叶派提出的实现新诗现代化的主要方 案。
“现代化的诗是辩证的,包含的,戏剧的,复杂的,创造 的,有机的,现代的”
袁可嘉《诗与民主》,《论新诗现代化》,三联书店1988P50
“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
郑敏《诗人与矛盾》《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P39
《从空虚到充实》
袁可嘉《新诗现代化——新传统的寻求》《半个世纪的脚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P52-53
涉过水,爬过山, 抛弃了心爱的镜子, 开始向自己的世界外去找寻世界” (杭约赫《启示》)
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 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 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 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 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 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 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 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 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 都是病,不是风景!

穆旦的诗《赞美》语言赏析

穆旦的诗《赞美》语言赏析

穆旦的诗《赞美》语言赏析穆旦的诗《赞美》语言赏析:《赞美》写于抗战最艰苦的敌我“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华民族既背负着历史积淀的沉重、贫穷和苦难,又已在抗日烽火中走向觉醒;人民虽然衣衫褴褛,血污浸身,但已在血与火中为摆脱屈辱而战.作为年轻的诗人,穆旦在深刻感受到时代苦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奋起,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抓住了这个时代的特色,并为之歌唱,显示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劳苦大众,热爱苦难的祖国,热情赞美奋勇抗争的人民,这就是《赞美》的思想主旨,解读诗歌各节,必须紧扣这一主旨。

诗歌的第一节是对祖国辽阔而苍茫的土地、悠久而沉重的历史、贫穷而屈辱的民族的描绘,并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对民族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热爱,诗人要去拥抱这一切,因为在这样的土地上,这样的民族已经站起来.诗歌首先以众多的意象(前6句)来描绘祖国,充满着既爱又怨的复杂感情.这里既有连绵起伏的山峦,密密麻麻的村庄,风光美丽的河流、草原和古朴动听的鸡鸣、狗吠;又有野草茫茫,风沙干燥,暗云低压和流水呜咽;还有荒凉而贫脊的土地,忧郁而黑暗的森林和悄然远逝的年代.这些意象的铺陈排列,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土地的辽阔,人民的苦难和历史的悠久,给人的印象是既开阔苍茫,又沉重压抑.接着,诗歌又以“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的场景(7—11句)来描绘“我”的体会和感受.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故事层出不穷地发生,灾难铺天盖地地袭来,天空中没有展翅高飞、昂首放歌的雄鹰,大地上没有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爱情,人们“爬行”在遥远的天际,灰头土面,忍辱负重,从古代走来,艰难而缓慢地行进在现代.他们用“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在期待中绝望,在绝望中期待,显示出一种直面灾难,忍受屈辱,意志不屈,信念不垮的生存风范.“(沉默的)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这一静态意象的出现犹如一尊雕像,寓永恒于瞬间,融无限于有限,直逼心灵,感人肺腑.眼睛何以干枯?是因灾难痛苦而泣泪成血,还是因苦苦期盼而无因无果?是因瘦弱老迈而目断神枯?还是因生活赤贫而满目枯干?“枯干的眼睛”何以依然期待?“泉涌的热泪”能够出现吗?假如出现,它能够抚慰那颗疲惫而憔悴的心吗?是饥饿期待温饱,还是动乱期待和平?是黑暗期待光明,还是苦难期待幸福?一双干枯的眼睛和一份执着的期待浓缩了人生的无限沧桑和民族的沉痛记忆.隐隐约约之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孜孜以求,苦苦期盼的力量,一种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的力量.穆旦通过一双眼睛写活了一个民族求生存,求自由的伟力.最后,诗歌以一系列沉痛悲壮的意象(12---18句)来描写“我要以一切拥抱你,我到处看见的人民”.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骡子车和槽子船跟“带血的手”一样,表明“我”与“人民”是一体的,患难与共,休戚相关,都在过去的苦难,今天的血污和明天的希望中生活.尽管人民苦难深重,屈辱重重,尽管“我”艰辛坎坷,流血负伤,但是“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我仍要“和你们一一拥抱”,拥抱里有同甘共苦和同仇敌忾,拥抱里有崇高敬意和无穷动力,拥抱里有保家卫国和浴血奋战,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的诗作

穆旦的诗作

穆旦的诗作
穆旦(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是我国著名现代诗人,被誉为“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作主题丰富,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以下是穆旦部分著名诗作。

1.《重阳》:以重阳为主题,抒发了穆旦对家乡的美好记忆和无尽的思乡之情。

2.《春》: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3.《赞美》:表达了穆旦对民族精神的赞美,以及对历史耻辱的悲悯。

4.《诗八首》:通过八首诗歌,展示了穆旦对生活、爱情、友谊等多方面的思考。

5.《冬》:以冬季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

6.《爱情》:以爱情为主题,描绘了爱情的甜蜜与痛苦。

7.《理想》:表达了穆旦对理想的追求和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8.《友谊》:展示了穆旦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朋友的情谊。

9.《流吧,长江的水》:以长江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
家乡的思念之情。

10.《潮汐》:以潮汐为象征,寓意人生的起伏和变迁。

此外,穆旦还有《探险队》、《旗》、《穆旦诗选》等诗集。

他的诗歌作品丰富多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被誉为新诗的瑰宝。

赞美

赞美


抗战以来,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 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 苦记忆。创作于1941年的《赞美》, 以深沉的笔触,描摹了忧患中的祖国, 抒发了深沉、热烈的情感——对祖国 深情的爱,对民族强大的深情期盼。
为下列字词注音:
• • • • • • • • 峦(luán) 呼啸(hū xiào) 佝偻(ɡōu lóu) 粗糙(cū cāo) 诅咒(zǔ zhòu) 圯(pǐ) 枯槁(kū ɡǎo) 踟躇(chíchú)
• 3.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 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 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 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 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 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 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做繁衍生长了 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 流”“激怒的风”可以看做中国人民不屈 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间无比温柔 的黎明”可以看做充满生机的解放区的象 征。
艾青 《我爱这土地》
• • • • • • • • • • •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大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赞美
纳中 于海峰
穆旦
•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笔名梁真, 浙江海宁人。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开始习诗。 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1949年赴美 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1953年获芝 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任教于南开大学 外文系。诗作凝重。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成功 的诗歌翻译家之一。与郑敏、辛笛同为“九叶 诗派”代表诗人。穆旦是《九叶集》诗人中成 就最高的。他的诗最触目的特征是“丰富的痛 苦”。著有诗集《探险者》(1945年)、《穆 旦诗集》(1947年)、《旗》(1948年)等。

穆旦 赞美

穆旦 赞美

穆旦赞美题解关键词穆旦,原名查良铮;原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曾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1948年赴美留学;195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遭受迫害;1977年病逝,1982年平反;“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著名的文学翻译家;著有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旗》等,翻译普希金、拜伦、雪莱等大家的作品。

内容提示《赞美》一诗作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在诗中诉说了我们民族的灾难和广大人民的艰辛,热情讴歌了中华儿女的坚忍不拔、舍身报国的精神。

诗人在深切感受时代灾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觉醒,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对处于苦难中的祖国以及奋起中的人民,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在诗中,作者对现实的关注、对未来的期望、对历史的反思、对人生的索求,始终交织在一起,而情感既忧郁、凝重,又深沉、激昂,这显示了穆旦诗作“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的特点。

《赞美》一诗具有“使诗的形象现代生活化”的特色。

穆旦曾这样评论自己的《还原作用》:“其中没有‘风花雪月’,不用陈旧的形象或浪漫而模糊的意境来写它,而是用‘非诗意’辞句写成诗。

”《赞美》也如此,语言绝无旧诗词的味道,基本都是当代口语,来自于现实生活,但却强烈地表达出现代人的“较深的思想”与诗情。

此诗还充分发挥了汉语的弹性,善于利用繁复的句式(如叠加的定语)、反复的咏叹(如“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来塑造意象、传达情感和思想,有着“新诗中不多见的沉雄之美”。

思想内容《赞美》一诗作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在诗中诉说着我们民族的灾难和广大人民的艰辛,热情讴歌了中华儿女的坚忍不拔、舍身报国的精神。

诗人在深切感受时代灾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觉醒,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对处于苦难中的祖国以及奋起中的人民,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在诗中,作者对现实的关注、对未来的期望、对历史的反思、对人生的索求,交织在一起,而情感既忧郁、沉痛,又凝重、激昂,这显示了穆旦诗作“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的特点。

穆旦——精选推荐

穆旦——精选推荐

穆旦 穆旦(1918年4⽉5-1977年2⽉26),原名查良铮,曾⽤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出⽣于天津。

现代诗⼈、翻译家。

1929年⼊南开中学读书,1935年考⼊清华⼤学,1940年在西南联⼤毕业后留校任教,1942年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抗⽇前线,担任翻译官。

1949年赴美国留学,⼊芝加哥⼤学英国⽂学系学习,1952年获⽂学硕⼠学位。

1953年回国后,任南开⼤学外⽂系副教授,1958年受到政治迫害,被打成“历史反⾰命分⼦”,调图书馆⼯作。

1977年因⼼脏病突发去世。

1979年平反。

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 1939-1945)》、《旗》三部诗集,他对中国古典诗歌、“五四”以来的新诗、西⽅传统诗歌、西⽅现代诗歌兼收并蓄,探索出⼀条不同于在此之前的独特的现代诗歌道路,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构筑起⼀个具有⾳乐感、⾊彩感、雕塑感的沉郁苍凉和深重厚实的中国现代诗学系统。

他是颇具现代派⾊彩的九叶诗派代表诗⼈之⼀。

1975年恢复诗歌创作,⼀举创作了《智慧之歌》、《停电之后》、《冬》等近30⾸作品。

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

他的著作收⼊《穆旦诗选》、《穆旦诗⽂集》,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的《青铜骑⼠》、《普希⾦抒情诗集》、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

《森林之魅 ——祭胡康河上的⽩⾻》森林:没有⼈知道我,我站在世界的⼀⽅。

我的容量⼤如海,随微风⽽起舞,张开绿⾊肥⼤的叶⼦,我的⽛齿。

没有⼈看见我笑,我笑⽽⽆声,我⼜⾃⼰倒下去,长久的腐烂,仍旧是滋养了⾃⼰的内⼼。

从⼭坡到河⾕,从河⾕到群⼭,仙⼦早死去,⼈也不再来,那幽深的⼩径埋在榛莽下,我出⾃原始,重把密密的原始展开。

那飘来飘去的⽩云在我头顶,全不过来遮盖,多种掩盖下的我是⼀个⽣命,隐藏⽽不能移动。

⼈:离开⽂明,是离开了众多的敌⼈,在青苔藤蔓间,在百年的枯叶上,死去了世间的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赞美
九叶诗派:穆旦
导入
• 中国是一个极其与众不同的国度,其特别 之处不仅在于幅员的辽阔、人口的众多和 文化的悠久,而更在于它曾经拥有过傲视 世界的辉煌历史,也曾经有过任人蹂躏的 黯淡过去。无论是辉煌还是黯淡,无论是 称雄于世还是被外族欺凌,中国人精神血 脉里的图强之志都从未泯灭过。今天我们 来学习穆旦的这首诗歌,看看在民族危急 存亡的关头,诗人怎样抒发他对祖国和人 民的赞美。
• 三、体会第四节中诗人两种交叉的感情和 复杂的思想感受
“悠久的年代的风”,年复一年的吹
过“倾圮的屋檐”,给人带来“无尽的呻 吟和寒冷”,吹过“枯槁的树顶”、“荒 芜的沼泽”,与“虫鸣”、“乌鸦的声音” 应和。这一切使诗人痛苦,然而“一个民 族已经起来”,所以诗人并不失望,仍有 勇气生活和战斗下去。
• 九叶诗派强调“忠实于时代的观察和感受,也忠实 于各自心中的诗艺”,在创作过程中,他们首先寻 找与心灵相通的对应物,通过对应物的客观冷静的 描写,注重内心世界的反映,让客观对象透视出个 人的感受。
写作背景:
▪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穆旦随清华、北大、 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到千里之外的边 城昆明,后来又毅然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 甸作战。这些经历和烽火连天、祖国山河 破碎的现实,使他产生了对民族生存状态 的痛苦回忆,引起他对坚忍不拔的民族性 格的深思。《赞美》便是他对中华民族坚 韧的生存力的热情礼赞。
走不尽的起伏的山峦 数不清的密密的村庄 河流和草原(美丽) 鸡鸣和狗吠(动听) ……
野草的茫茫 呼啸这干燥的风 低压的暗云 单调的东流的水 忧郁的森林
佝偻的人民 干枯的眼睛
辽阔 美丽
荒凉 压抑
屈辱 坚强
复杂的思想 感情: 热爱 怨恨 痛苦 期望
第二节里的”农夫”为什么”看着 自己融进死亡里”?
走上了反抗的道路,这意味着除了忍受饥 寒疲劳外,还要时刻面临着流血和死亡.
这个农夫走了之后会怎样呢?请从第 三小节中找出答案.
他的家庭更加的困难,家人无望地等待,忍 受着饥饿的煎熬,他的家乡还是和原来一 样的荒凉,但是他走了,从不回头诅咒.
• 二、2 3节“农夫”形象的分析:ຫໍສະໝຸດ 这个农夫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缩影,他
勤劳、善良、有超常的忍耐力,惯于隐忍, 安于苦难。然而在日寇的铁蹄下,他毕竟 站起来了,他“放下了古代的锄头”,走 上了抗战的行列。这意味着他们除忍受饥 寒、疲劳外,还要面临流血和死亡。这是 多么伟大的人民啊!所以作者要“拥抱每 一个人”。
作者
•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笔名梁 真,浙江海宁人,著名诗人和诗歌翻译家。在 南开中学读书时开始习诗。1935年考入北平清 华大学外文系。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 参加抗日战争,在一九四二年的缅甸撤退时参 加自杀性的殿后战。这位二十四岁的青年目睹 无数战友死去,最后只剩下他一人,在热带雨 林里挣扎。致命的痢疾和可怕的大蚊折磨着他 还有那叫人发疯的饥饿 —— 他曾试过一次断 粮八天之久。在失踪了五个月之后,他死里逃 生,到达印度。在印度的三个月里,他又几乎 因过饱而死去。
• 1949年8月赴美留学,1953 年获芝加哥大学文学 硕士学位后回国任教于南开大学外文系,1958 年被指为“历史反革命,1975年恢复诗歌创作。 诗作凝重,被誉为20世纪最成功的诗歌翻译家之 一。与郑敏、辛笛同为“九叶诗派”代表诗人。 牡丹诗《九叶集》诗人中成就最
• 高的。诗集有《探险者》、
从一个热情、单纯、乐观的理想主义者 走向了一个被苦难的血水所激醒的现代主义 者。
关于主题的思考:
•全诗尽管流露了低沉悲怆的情调,但贯穿全诗 的是一种强烈的爱。作者从“耻辱的生活的人 民,佝偻的人民”的身上,看到了时代的闪光, 民族的转机。诗人把希望寄托在舍家保国、义 无返顾的农夫身上。当战争打破了乡村的安宁, 农夫便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一条征战之路。 他是单个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着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全诗表达了作者对“一个 民族已经起来”的坚定信念。
• 《穆旦诗集》、《旗》 等,
• 此外有《欧根 奥涅金》、
• 《唐璜》等大量译诗。
• 关于“九叶诗派”:
• ――九叶诗派因《九叶集》而得名。这本9位诗人 的诗歌合集出版于1981年7月,但九叶诗派作 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诗歌流派却活跃于40 年代后期的国民党统治区的诗坛。这九位诗人是: 辛迪、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唐祈、唐堤、袁 可嘉、穆旦。他们是“一批对于人生苦于思索的诗 人”(艾青《中国新诗六十年》)。对于人的生命 意识的表现,人生现象的哲理思索,几乎的他们诗 歌的共通的主题意象。

赞 不屈的心灵 歌
主旋律: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诗歌中感觉不到虚浮与矫饰、柔弱与感 伤,而是一种真诚的撕裂与拷问、坚韧的挣 扎与追索。这种诗的品格所升华、呈现出来 的,正是一个在“形而上的焦虑的追索” (赫伯特·里德语)与形而下的现实苦难间游 走、奔突的“受难的形象”。
现代知识分子负荷着民族苦难又坚守知 识分子立场的双重受难形象
初读体会
1、体会蕴藏在诗行中的强烈的感情, 揣摩作者痛苦的悲怆的真切感受。
2、注意每节诗末尾一句“一个民族已 经起来”反复吟唱的深厚意味,这是作 者发自肺腑的带血的呼喊。
再读赏析
• 一、第一节诗人用密集的意象群充分展示满 目疮痍的中华大地。如果说《沁国春》里的 景物给人的印象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 《再别康桥》里的景物是宁静优美、饱含深 情的。那《赞美》一诗里的景物描写传达了 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这首诗每一小节的最后都有一句话:”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这是什 么手法?对抒发情感有什么作用?
反复.强调了苦难的中国人民开始觉醒了.
总结:意象情感:
中国大地:美丽而疮痍、开阔又压抑 农夫: 民族的缩影、民族的生力军 诗人情怀:深重的苦难、无言的痛苦

爱与伤的交织 族

勤劳善良

忍辱负重

坚忍不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