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叶诗派读后感 阅读赏析

合集下载

现代文学课堂笔记

现代文学课堂笔记

“九叶诗派”的诗学追求1、“在现实与艺术之间求得平衡,不让艺术逃避现实,也不让现实扼死艺术”,“要诗在反映现实之余还享有独立的艺术生命”,保留“广阔自由”的想象空间。

(袁可嘉:《诗的新方向》)2、在诗艺追求上,“他们又在现代主义的框架内,充分地兼容并蓄现实主义的有益成分,自觉走着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现代化之路。

”(龙泉明:《四十年代“新生代”诗歌综论》,《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3、强调“知性与感性的溶合”,追求官能感觉与抽象玄思的统一,达到“思想知觉化”的效果。

4、新诗的“戏剧化”追求。

主要表现为:戏剧性结构、戏剧性情境、戏剧性独白与对白等在诗中的运用。

《森林之魅》诗意的生成机制1、情感的诗意熔铸——源于真切的生命体验,其强度和丰富程度超越了一般的日常情感。

2、塑造了丰满的诗歌形象(尤其是“魔性、人性”兼备的森林形象)——立“象”以尽“意”,将出生入死的惨烈经历充分诗化。

3、选用了恰切的“形式”——“拟诗剧”,是“新诗戏剧化”的典范之作。

(1)身临其境的现场感;(2)在戏剧化的矛盾冲突中,强化了“森林”(自然)的强大、威严以及“人”的渺小、卑微。

从而使该诗超越了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发我们关于“人/自然”、“生/死”等人生命题的哲理沉思。

《森林之魅》的“现代性”特征1、诗歌语言、形式的“现代性”。

2、诗歌中主客体关系的“现代性”:人与自然的对立、冲突VS 古代诗歌中“天人合一”之和谐。

3、穆旦式的“现代”生存体验:人生的颓废感、荒诞感、虚无感,批判“现代文明病”。

一棵开花的树席慕容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当你老了[爱尔兰]叶芝(袁可嘉译)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在歌唱着精神和感官的热狂”——关于九叶诗派的象征表现之二

“在歌唱着精神和感官的热狂”——关于九叶诗派的象征表现之二

应, 委婉 同时更为深刻地表达 了诗人 丰富而复杂的思 想与理
念。

林” ——死亡的召唤是 日本侵 略者或 国民党 统治下的苦难 和

九 叶 诗 人 的 心 灵低 语
黑 暗 的象 征 ,人 ” —生 是 与 黑 暗抗 争 的 象 征 。“ 旦 的 ‘ “ — 穆 森 林 之魅 ’ 现 了所 有 九 叶 诗 人 的 共 同 思 想 脉 络 , 力 把 自然 体 努
的自我与社会的 自我统一起 来 , 成一个 理想 的 自我 ” 构 …穆
旦 的《 在寒 冷 的腊 月 里 的 夜 里 》 的 “ 冷 的 夜 ” 当 时 黑 暗 中 寒 是 社 会 的 象征 , 冷 的 夜 里 “ 田野 的 纵 横 里 闪 着 的 一 盏 灯 而寒 在
魅》《 、在寒冷的腊 月里 的夜 里》 《 , 、 旗》 郑敏 的《 金黄 的稻束》
2 1 年 1月 01
内 蒙 古 民 族 大 学 学 报
o r a fI n r Mo g l iest rNa in l i u n o n e n o i Un v ri f t ai e l aNO. 1
然 可 怖 的 面具 出现 , 迈 、 豪 凶猛 ” 【 。2 杜 运 燮 的《 滇缅 公 路 》 颂 了为 抗 战修 路 的 农 民 , 实 象 歌 其 征 的是 民族 的未 来 , 也就 是 为 民族命 运 的 思 考 和 对 坚 韧 的 民
战士死 的伟大意 义 , 又升华 为生与死 关系的沉思 。即: 穆旦
将 自己在 野 人 山 战役 中 对 死 亡 的 亲 历 成 功 地 转 换 成 了 “ ” 人 与“ 森林 ” 间 的一 场 对 话 : 林 说 : 有 人 知 道 我 俄 站 在 世 之 森 没 界 的一 方 。俄 的 容 量 大 如 海 , 微 风 而 起 舞 , 开 绿 色 肥 随

[整理]简述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及特点

[整理]简述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及特点

简述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及特点简述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及特点?_百度知道百度首页 | 百度知道| 登录新闻网页贴吧知道 MP3 图片视频百科文库帮助设置百度知道 > 文化/艺术相关内容添加到搜藏已解决简述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及特点?悬赏分:0 - 提问时间2006-7-30 10:38提问者: boyhan320 - 一级其他回答共 1 条九叶诗派概观战争并不能消灭诗歌,物质贫困、生活挤压也没有彻底阻碍诗人们探索诗歌发展道路的多种可能性。

战时在西南联大,一批新老诗人以自己的思考与创作不仅证明了诗歌的存在,更努力拓展新诗生存空间,将已显颓势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引向深入发展的轨道,联大回迁之后,他们成为战后平津诗歌创作的重要力量。

在上海也有一批青年诗人相继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转移到现代主义的诗歌写作。

1947年,南北诗人终于汇合形成一个流派,后来被称为“九叶诗派”。

核心成员包括西南联大毕业的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还有辗转聚集到上海的辛笛、陈敬容、杭约赫(曹辛之)、唐祈、唐湜。

他们均接受过高等教育,多数学习西方语言文学,有较深厚的中外文学修养,熟悉西方现代诗的分化流变,其创作与理论在当时独树一帜,曾引起争议。

艾青评价“他们接受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采取欧美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刻画了经过战争大动乱之后的社会现象”。

大体来说:在思想导向上,他们坚持与现实主义文学精神共振合拍,主张保持诗与人生现实的平衡,但不满足浮光掠影的表象描写,追求深入现实作综合表现。

在诗艺探索上,他们倾向接受西方诗歌尤其是以艾略特、里尔克、奥登等为代表的欧美现代诗成功的艺术经验,建构新的适应时代的抒情模式和语言意象系统,为诗坛带来生气和新变。

代表诗人九叶派主要代表诗人有穆旦、辛笛等。

穆旦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祖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两年后从军担任翻译。

1948年赴美留学,1953年归国在南开大学外文系任教,“反右”和“文革”期间受到冲击、迫害。

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

老 马
臧克家
1932年4月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头望望前面。
阅读《我愿意是急流》,结合《致橡树》 思考、讨论 1、两诗爱情观比较,你如何评价? 2、两诗表现手法的异同。
我愿意是急流
在旷野的上空
疲倦地傲然挺立 只要我的爱人 是黄昏的太阳 照射我苍白的脸 映出红色的光艳
同暴风雨作战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只小பைடு நூலகம் 停在枝头上鸣叫 在我的怀里做窠
屋顶留下了创伤
只要我的爱人 是熊熊的烈火 在我的炉膛里 缓慢而欢快地闪现
思考: 一、爱情观评价 二、表现手法
九叶诗派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九叶”诗派是 活跃在40年代诗坛上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 王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 唐祈、唐湜、袁可嘉和穆旦这九位诗人在40 年代的作品,王辛笛提议:我们九个人就叫 “九叶”吧——因为我们不能成为花。《九 叶集》于1981年问世,“九叶”诗派也因此 而得名。这些诗人的共同特点是将中国古典 诗歌的艺术手法,转化成蕴藉含蓄、清新隽 永的现代诗风。
朦胧诗
在中国文坛,20世纪八十年代简直就 是诗歌的时代,那些出生于 五六十年代的诗 人们以其悲悯的朝圣者姿态,忘情地吟咏苦 难的经历,含蓄表达他们特殊的精神文本, 比如顾城《一代人》、北岛《回答》、舒婷 《致橡树》———当然,其后的“后朦胧 诗”、“新生代诗人”、“先锋诗人”毫不 客气地漫过了20年前的往事,但下面这位要 从没顶的水中直立起来,呓语,一个丰富的 文化时代、诗歌时代就要来临了。
我愿意是一条急流
是山间的小河 穿过崎岖的道路 从山岩中间流过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里 愉快地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一片荒林 座落在河流两岸 我高声呼叫着

比较“七月”与“九叶”诗派的诗美观点和艺术风格-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比较“七月”与“九叶”诗派的诗美观点和艺术风格-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比较“七月”与“九叶”诗派的诗美观点和艺术风格-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绪论中国现代文学中重要的成分是诗歌流派,重要的诗歌流派分别是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二者的诗歌创作的观点不一致,但是多样化的艺术促进了现代民族诗歌的快速发展,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补充动力的同时,其中很多的经典之作不断的影响着诗歌的继续进步和发展,这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比较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能够使人更好地认识其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明确其在诗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 诗美观点和风格七月与九叶诗美的观点是不同的,但是二者是在同一个时间段兴起的,在其处于的环境下反应的社会现实一样,只是在表达形式上面存在不同,两种诗歌都是在抗击的道路上面相互呼应,为时代的不断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七月诗派所追求的主观与客观、历史与个人的统一融合,其呈现的是诗美知性化倾向,直接性较强。

九叶诗派综合性及现代性的特点,更加注重现实生活,但是主张进行侧面的显现。

二者较为接近,他们都反应了当时社会的问题,以及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在进步中发挥着的重要作用。

1.1 七月诗派诗美观点和风格七月诗派得名是从《七月》开始的,胡风主编,流派倾向的创作观念也受其影响较大,七月诗派是一种为了生活的战斗,发出求的歌声,生活的求发出是其主观战斗精神,其反应了现实生活,民族解放战争的大背景下,生活的求被唱了出来,符合当代文化的发展要求。

七月诗派主张要活在现实中,正视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从现实生活中突出表现其底蕴,以此达到主客观融合的美感。

如果缺乏主观战斗美感,其就不能够获得生活深处的自主能力,就不能够将生活的思想性握在手中,以此会降低拥抱世界的热情,就会导致感觉世界不完整,这是七月诗派诗美观点,其诗人始终坚持对客观的事物进行突出表达,以此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这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不仅仅反映了时代的情况,同时将自己主观战斗的意识发挥得淋漓尽致。

《九叶派诗群·穆旦·旗》新诗鉴赏

《九叶派诗群·穆旦·旗》新诗鉴赏

《九叶派诗群·穆旦·旗》新诗鉴赏我们都在下面,你在高空飘扬,风是你的身体,你和太阳同行,常想飞出物外,却为地面拉紧。

是写在天上的话,大家都认识,又简单明确,又博大无形,是英雄们的魂魄活在今日。

你渺小的身体是战争的动力,战争过后,而你是惟一的完整,我们化成灰,光荣由你留存。

是大家的心,可是比大家聪明,带着清晨来;随黑夜而受苦,你最会说出自由的欢欣。

四方的风暴,由你最先感受,是大家的方向,因你而胜利固定,我们爱慕你,如今属于人民。

咏物诗最忌讳的是心滞于物,而不能超拔出来实现心灵的高度自由。

特别是对那些常见的事物,更难于独标真愫,唱出与众不同的弦外之音。

“旗”,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写它,穆旦作为一个成熟的诗人不会不知道写它的难度。

这里他偏偏又要写旗,其间的挑战意味便很明显了!这里的“旗”,不只是一种标志,而是“英雄们的魂魄活在今日”。

风是无形的,但“旗”却使它显形,它成为“旗”的身体。

这个意象来得灵动,仿佛凭虚设象,达到的却是更丰富的象。

我们从“风”中领略的自由、雄劲、狂啸等品质,都统统转化到“旗”身上,两者不是比喻,没有本体和喻体,而是合二为一,这“一”兼有“二”的全部特征。

这正是现代诗笔墨的精微深透之处。

“常想飞出物外,却为地面拉紧”,“想飞”的不会是“旗”,而是人。

理想是崇高的,但它又紧紧附着在“地面”的泥巴上。

那是土地的苦难使“旗”不安,使“旗”日夜猎猎呼喊——这是那些为人民的苦难而斗争的英雄们的形象!正是他们,使“旗”成为一个多么诱人、多么伟大的单音词!在苦难中,在胜利时,只要提到“旗……”一切都涵盖其中了!还有什么单音词能像“旗”牵动斗士的心!诗人的语言是朴素的,“旗”也是朴素的。

它是“写在天上的话,大家都认识,/又简单明确,又博大无形”。

对“旗”内在精神的表现,还能有比这几句诗更精粹更明晰的吗?“旗”是一种符号,最复杂也最简单,最平凡也最值得用生命去捍卫。

那句“大家都认识”的话,不就是“斗争——自由——胜利”吗?这一切都写在“旗”那“渺小的身体” 上,成为“战争的动力”。

论现代派与九叶派诗歌的自我意象

论现代派与九叶派诗歌的自我意象

笔下的 自 我 意 象是孱弱的书生 ,九叶派的 自 我意 象是 刚毅 的战士;现 露 凉/ 使 我 睡去 ,做长 长 的 朝梦 。/ / 醒 来轻 身一 坠 ,喳 ,依然 身
代 派的 “ 我”是孤 独、悒郁的个体 。九叶派的 “ 我们 ”是 刚毅 、乐观 在墙 外 。 ”无 论是 “ 乐园 鸟 ”还 是迷 路 的 “ 蜗 牛 ” ,它们 带给 读
了清 醒 的、不 妥协 的反 抗 。

将 两 派 诗 人 的 自我 意象 做 一 比较 ,不 难 发 现 ,现 代 派 诗 中 的 自我 意 象是 一 些 孱 弱 的书 生 ,他 们 如 “ 砌 虫 ”般 低 吟 着 “ 何 处 是我 浩 荡 的大 江 … …不 敢 开 门看 满 院 的霜 月 ,/ 更 心 怯 于破 晓 的鸡 啼 :/ 一 夜 的 虫声 使 我 头 白 。 ” ( 何其 芳 《 砌虫 》 )而在 九 叶 派笔 下 , “ 我 ”则 是 一个 个 坚毅 的战 士 ,他 们 “ 终 于起 来 ,/

信念 溢于 言表 。 九叶派笔下的 “ 我 ”有 时也 会 以某 种 象 征 意 象 出现 。袁 可 嘉的 《 沉 钟 》将 “ 我 ” 比作 “ 沉钟 ”,在 沉默 中肩 负 着历 史 与 时 代 的重 担 ,在 三 千 载 的风 雨 中 坚韧 地 迈 着前 行 的 步伐 。在 《 阿Q 答 问 》 中 ,诗人 辛 迪 将 自己 比作鲁 迅 笔 下 的阿 Q ,用 坚 定 有力 的 语气 向敌人 呐 喊 : “ 就 算我 还 是阿Q ,我 已是 新生 代 ,/ 我 死 也要 说 ,死 也要 说 。/ 就 算你 手 里拿 的 是切 菜 刀罢 ,/ 我 的头颅 是滚 圆 的 西瓜 罢 ,/ 只 要 新生 代 的 阿Q 死 不尽 ,/ 我 总 有 一天 要 叫 你死 , 叫你 死 。/ 我们 要 瞪着 盘 中你孤 独 的头 颅 ,/ 哈哈 笑 出 了我 们 的愤 怒 。 ”在 九 叶派 笔 下 “ 我 ” 已不再 蒙昧 ,不再 被虐 杀 ,而 是 开始

在时空中流转——论“九叶派”诗歌中的时空体验

在时空中流转——论“九叶派”诗歌中的时空体验

在时空中流转——论“九叶派”诗歌中的时空体验研究生姓名:康飞;导师姓名:黄世权;学科专业:文艺学;研究方向:文艺美学;年级:2010级摘要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生活和感受的最基本的维度,影响着文学的发展。

对于诗歌而言,时间体验和空间体验更是其中的基本要素,是诗歌美学构成的基本形式。

通过细读九叶派的诗歌文本,我们会发现,其美学追求正是与其对时间和空间的体验密切相关的。

而目前学界的研究视点主要聚焦在流派命名、形成经过和发展历史,外来影响,流派特征、思想内容和诗歌艺术以及内部成员的个案研究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这些研究虽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研究路径仍然有些狭窄,无非是史实梳理的外部考察和美学视角的内部研究。

因此,本文尝试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厘析出九叶派诗歌中蕴含的时空体验,通过这条路径来发掘九叶诗歌的艺术风貌和成就以及其中潜藏着的现代性成分,进而帮助我们厘定九叶派在中国新诗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价值和地位。

本论文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九叶”中的九人,即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和穆旦。

研究的具体文本主要是这九人在20世纪40年代这一时间段中的诗歌创作。

通过对这些诗歌作品的文本细读,搭建起外部与内部、宏观与微观、实证与理论的研究方法之桥。

本文借鉴了一些重要的时空理论,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挖掘出九叶派诗歌中的时间体验主要表现在对瞬间的体验和对永恒的追寻上,线性时间观和循环时间观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九叶诗人的空间体验包括乡土空间和城市空间的体验,在乡土空间中,诗人们回眸逝去的田园牧歌,表达自己的悲悯情怀;在城市空间中,诗人们不断遭遇着“震惊”体验和异化体验,揭露城市文明的罪恶,同情人民的疾苦。

九叶诗人的时空体验一方面传承了中国诗歌传统,另一方面深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尤其是艾略特、里尔克、奥登等人的影响,使他们的诗歌既蕴含着古典韵味又散发出现代意绪。

正是在这种中西濡染和渗透的时空体验的观照之下,九叶诗歌呈现出独特的意象、语言特征,九叶派的整体艺术成就在此基础上逐渐闪现和塑型,即心灵化的时间与社会化的空间相综合的主题指向、时空相谐的表现技巧——“新诗戏剧化”以及客观化、间接性的抒情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拓的现代主义——论以穆旦为代表的九叶诗派
“现代派”诗人多专注个人内心世界,而疏忽了对现实世界,社会大众问题的聚焦。

九叶诗派摆脱了这一弊病,他们的诗歌更多的反映现实的苦难,人的价值以及哲学式的反思与探寻。

唐祈的《女犯监狱》:“阴暗监狱的女犯们,没有一点别的声响,铁窗漏下几缕冰凉的月光;她们都在长久地注视。

”辛迪的《风景》:“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都是病,不是风景!”反映了女犯和兵士的苦难生活,青年诗人了解了许多世界上的苦难,而比苦难更绝望的,是他们无法改变这一切。

但可喜的是,他们并没有逃避,将自己埋进虚妄,他们仍然坚强地注视着,悲愤与无力化作笔下的文字,从西方、从往圣那里汲取的营养浇灌出了不朽的诗篇。

而在穆旦的诗歌中,则更多的透露着哲学式的追问与反思。

《诗八首》是穆旦即将赴缅参加远征军时所作的组诗,是离开故土,与恋人分别的爱情哀歌。

“相同和相同溶为疲倦,
在差别间又凝固着陌生;”
“只有阳光透过缤纷的枝叶
分在两片情愿的心上,相同。

等季候一到就要各自飘落,”
“那移动了景物的移动我底心,
从最古老的开端流向你,安睡。


我更多的感受到的是诗句中充斥的浪漫主义气息,23、24岁的年纪,正是青年满腔热血又朝气蓬勃的年纪。

他的诗中有甜蜜冲动的爱情,“它带来你底颜色,芳香丰满,它要你疯狂在温暖的黑暗里。

“也有即将奔赴远方的不安,“那未形成的黑暗是可怕的”,有与恋人分离的无奈与绝望,“那里,我看见你孤独的爱情,笔立着,和我底平行着生长!“。

虽然远方未可知,虽然身旁有羁绊,但他依旧决绝地选择了从军,并可见地预感到未来自己将与恋人成为陌路。

《诗八首》是一组完整的组诗,不能分离拆解,诗歌遵循着从初恋到热恋,再发展到彷徨,最后归为平静的过程,大概每一段爱情都能从中寻找到共鸣,这即是它的魅力所在,虽然仍有青涩,但其对爱情的描写真实而又细致入微,是对爱情的崇高礼赞。

杭约赫的《最初的蜜——写给在狱中的M》则表现了青年人的血气以及奉献精神。

“脚下的路,路,我也爱。

记得有人说过,不用担心到达,重要的是走哪条路。


不在乎结果,只管一往无前,青年人的担当即是如此,“而你的初生的牛犊,凭幻想的翅膀,去冲破,世俗平庸的罗网。

”青年人最迷人的地方也在于此,就算有畏惧,就算有迷茫,但是却从来不会退却。

“呵呵,你热爱那路,现在你的路,在我们的脚上,生命的意义,为了征服它,你已尝到最初的蜜。

”为了征服生命,无数人前仆后继的走上那条路,他们并不孤独,他们都是行人。

这首诗写于1948年,处于革命即将胜利的前夕,正如他诗中所说,“为迎接朝阳准备着”,对个人的关怀向对时代的关注,对民族的忧患,这在现代主义诗歌中是具有开拓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