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pdf

为什么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pdf

为确保实现今年经济增长8%的目标,政府采取了扩大内需,适度增加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出口增长等政策。这些都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下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组成部分的财政政策,也应当是积极的。

目前我国经济出现市场型过冷状态,直接表明我国的企业部门在市场机制的约束下,已拥有“过剩”的资源和要素,可以并且必须转用到政府部门上来了。因此,市场过冷的根本经济涵义就在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应从以往过多注重个人产品的生产,转到较大幅度地增加公共产品的供应上来,具体地看主要是应当较大幅度增加政府的预算支出。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起飞的阶段。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起飞,首先需要作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等方面的先期准备;而在20世纪即将结束的今天,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等,又是关系到我国能否赶上世界发展潮流和实现经济腾飞的根本问题。由于我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以增大个人产品的产量,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为首要目标,这是完全正确的。但也在基础设施等方面产生了严重的“欠债”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路不畅,电不明,水不足,话不通”等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已愈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离满足经济腾飞的需要仍还有很大的差距。

这样,我国目前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意义,就不仅是刺激和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实现8%增长率的问题,更主要的还是通过财政政策的运作,调整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在GDP中的相对份额,从而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打基础的问题。

目前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国债大规模增发的背景下,国债的发行收入应基本上用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而不应用于填补财政的经常性支出亏空,这应是我国财政避免陷入债务危机的基本前提。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必须以经常性收入为来源,而国债作为财政的临时性和补充性的收入来源,显然不宜用于经常性开支,否则必将出现国债规模逐年递增的惯性膨胀状态,而使财政陷入债务危机之中。相反,基础设施等投资是财政的非经常性支出,其年度投资规模是可以依据当年经济的宏观景气状态而灵活地扩张和压缩,不仅可以产生有力的反经济周期的政策效应,而且当经济景气时还可以相应压缩债务发行规模,减少债务负担。此外,由于投资性支出将形成相应的国有资产,这就使得国家债务与国有资产形成对称状态,因而此时的国债具有“虚”国债的性质,这与被用于经常性支出而纯消耗的“实”国债,是有着根本差异的。

第二,积极的财政政策应伴之以财政管理上的严格“增收节支”。我国目前国债的发行收入有相当份额是用于填补经常性支出亏空的,其弊端人所共知,也一直在努力纠正,因而是有着很大的不得已性的。这就需要严格财政管理,通过增收节支,力求以税收等经常性收入去满足经常性支出的需要。此外,我国正在建立健全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各级财政是其主要的财力来源之一,但这是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因而是不能以国债和各级地方财政的准公债收入为来源的。但社会保险基金的建立又需要庞大的财力投入,这也需要严格加强财政管理,才能解决所需财力。

第三,目前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应以财政政策为主,其中又以扩大财政投资为主。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运作,主要是通过增大货币供应量来影响企业和个人需求以产生政策效应,如果企业和个人需求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相应回应,就不能出现预期的需求扩张。财政的公共投资政策运作则不同,它直接形成着社会需求,而无需企业和个人需求的相应回应,从而可以产生货币政策所不具有的政策效应。目前我国已连续运用各种货币政策手段刺激经济,但市场远未作出相应的反应,因而远未达到预期的政策效应。为此,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抉择,应当从货币政策为主转到财政政策为主,而其中又要以财政投资政策为主上来。这就是应主要依靠大规模增加政府的投资来刺激经济回升。否则目前的连续降低利率和扩大贷款规模,已产生了巨大规模的货币存量,一旦我国的市场在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下复苏,则可能立即转入急剧的通货膨胀之中,“前门拒狼后门进虎”,其结果将是宏观经济的过分波动和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过度摇摆。如果联系到对我国金融状况有着巨大压力的亚洲金融危机一时难以结束,我国更应未雨绸缪,尽可能消弭通货膨胀危险于未然。因此,不仅从加大今年经济发展速度,而且从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着眼,都必须将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重心转到大规模增大财政的基础设施投资上来。

论文在线·张馨

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摘要]: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已有几年的时间,对抑制通货滞胀,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此引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迫在眉睫。 [关键字]:积极财政政策经济增长影响 “积极财政政策”是通过财政上的增债,扩支来拉动需求,弥补需求不足,在某些情况下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入,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是有利的,但其消极影响依然不容忽视。 一.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分析 (一)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一方面,每年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投资大量的项目,直接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期间,中央政府每年发行1000亿―15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仅从1998年至2004年7月间,累计发行9100亿元。但财政的这种资本性支出的带动作用更大。在中国,政府资金具有引导效应,比如政府上一个项目,银行就争着给贷款,这种“政府投资、银行跟进”所形成的投资规模是相当惊人的。 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讲,财政政策虽然能直接刺激投资,但往往因为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而使其效果打折扣。这里要指出的是,由于特定的体制原因,中国这一时期的财政政策是几乎没有“挤出效应”的。 (二)“积极”的货币政策作用相当微弱 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启动,宏观政策伴以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相关部门看来,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既能防止通货膨胀又能防止通货紧缩的政策,即适中的货币政策。但从事后来看,我们的货币政策事实上是偏松的。主要原因倒不是我们名义上采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在实际操作时违其原意,即货币供应量仍加速增长(积极货币政策的最重要表现),相反,我们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期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加的并不是很快,相比之前20%以上(甚至30%左右)的年增幅,这些年M2的增幅一直稳定在15%以下,是名副其实的“稳健”;但近些年来我国的M2/GDP越来越大,尤其是1998年以后迅速增加,粗略估计当前为2左右,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而且,中国人民银行从1996年以来八次调低利率,其中1998年之后就有五次。 二.理论界关于我国经济财政政策的走势分析: (一)尽快淡出的观点 即逐年增大的财政风险给经济健康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令人担忧,积极财政政策应尽快淡出。 (二)步步淡出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积极财政政策是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反周期财政措施,要求控制债务规模、压缩赤字的宗旨不能放弃。积极财政政策不能长期坚持,淡出是必然趋势,但需要一定的条件。 (三)型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要适时适当地调整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方式和重点,根据国家财政状况的许可程度,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对市场的补充作用,为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为什么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pdf

为确保实现今年经济增长8%的目标,政府采取了扩大内需,适度增加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出口增长等政策。这些都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下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组成部分的财政政策,也应当是积极的。 目前我国经济出现市场型过冷状态,直接表明我国的企业部门在市场机制的约束下,已拥有“过剩”的资源和要素,可以并且必须转用到政府部门上来了。因此,市场过冷的根本经济涵义就在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应从以往过多注重个人产品的生产,转到较大幅度地增加公共产品的供应上来,具体地看主要是应当较大幅度增加政府的预算支出。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起飞的阶段。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起飞,首先需要作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等方面的先期准备;而在20世纪即将结束的今天,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等,又是关系到我国能否赶上世界发展潮流和实现经济腾飞的根本问题。由于我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以增大个人产品的产量,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为首要目标,这是完全正确的。但也在基础设施等方面产生了严重的“欠债”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路不畅,电不明,水不足,话不通”等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已愈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离满足经济腾飞的需要仍还有很大的差距。 这样,我国目前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意义,就不仅是刺激和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实现8%增长率的问题,更主要的还是通过财政政策的运作,调整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在GDP中的相对份额,从而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打基础的问题。 目前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国债大规模增发的背景下,国债的发行收入应基本上用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而不应用于填补财政的经常性支出亏空,这应是我国财政避免陷入债务危机的基本前提。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必须以经常性收入为来源,而国债作为财政的临时性和补充性的收入来源,显然不宜用于经常性开支,否则必将出现国债规模逐年递增的惯性膨胀状态,而使财政陷入债务危机之中。相反,基础设施等投资是财政的非经常性支出,其年度投资规模是可以依据当年经济的宏观景气状态而灵活地扩张和压缩,不仅可以产生有力的反经济周期的政策效应,而且当经济景气时还可以相应压缩债务发行规模,减少债务负担。此外,由于投资性支出将形成相应的国有资产,这就使得国家债务与国有资产形成对称状态,因而此时的国债具有“虚”国债的性质,这与被用于经常性支出而纯消耗的“实”国债,是有着根本差异的。 第二,积极的财政政策应伴之以财政管理上的严格“增收节支”。我国目前国债的发行收入有相当份额是用于填补经常性支出亏空的,其弊端人所共知,也一直在努力纠正,因而是有着很大的不得已性的。这就需要严格财政管理,通过增收节支,力求以税收等经常性收入去满足经常性支出的需要。此外,我国正在建立健全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各级财政是其主要的财力来源之一,但这是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因而是不能以国债和各级地方财政的准公债收入为来源的。但社会保险基金的建立又需要庞大的财力投入,这也需要严格加强财政管理,才能解决所需财力。 第三,目前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应以财政政策为主,其中又以扩大财政投资为主。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运作,主要是通过增大货币供应量来影响企业和个人需求以产生政策效应,如果企业和个人需求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相应回应,就不能出现预期的需求扩张。财政的公共投资政策运作则不同,它直接形成着社会需求,而无需企业和个人需求的相应回应,从而可以产生货币政策所不具有的政策效应。目前我国已连续运用各种货币政策手段刺激经济,但市场远未作出相应的反应,因而远未达到预期的政策效应。为此,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抉择,应当从货币政策为主转到财政政策为主,而其中又要以财政投资政策为主上来。这就是应主要依靠大规模增加政府的投资来刺激经济回升。否则目前的连续降低利率和扩大贷款规模,已产生了巨大规模的货币存量,一旦我国的市场在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下复苏,则可能立即转入急剧的通货膨胀之中,“前门拒狼后门进虎”,其结果将是宏观经济的过分波动和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过度摇摆。如果联系到对我国金融状况有着巨大压力的亚洲金融危机一时难以结束,我国更应未雨绸缪,尽可能消弭通货膨胀危险于未然。因此,不仅从加大今年经济发展速度,而且从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着眼,都必须将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重心转到大规模增大财政的基础设施投资上来。 论文在线·张馨

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因、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近两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困扰我国经济 发展的矛盾,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了一系列以积极财政政策为核心 的宏观经济政策,积极扩大政府投资,努力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不仅有 效地保证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而且加快推进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步 伐,改善了经济运行质量,企业经济收益开始得到恢复性增长。在这两 年的实践中,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地充实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手段, 注意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收入分配政策运用的相互配合。这些 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宏观调控的内容,也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抑制通货紧缩问题提供了有益 的经验借鉴。 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促进经济景气尽快回升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新的千年。尽管在新千年纪元的头一年里,世界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仍然充满了荆棘与坎坷,但全球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趋势好于上个千年里最后两年的曙光已经开始显现。全球经济增长形势趋好有利于进一步恢复和扩大支持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需求,也为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带来一些新的机遇。近年来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作为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其国内需求的扩大与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举足轻重作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深受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困扰。从去年我国经济运行的情况来看,国内需求不足的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由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趋势在进一步发展,全社会商品零售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幅度进一步加大。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例如城镇失业及低收入居民阶层收入下降问题、农民增产不增收问题、社会投资需求特别是民间投资需求不振等问题更加显化,加深这些矛盾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在增加。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抑或不能有效地缓解这些矛盾,经济增长速度可能还会继续下滑,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剧这些矛盾。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力度,促进经济景气回升仍然是我国今年经济发展的首要之举。 两年来的实践进一步说明,如同当年抑制总需求扩张、治理通货膨胀一样,扩大国内需求、抑制通货紧缩也需要较长时期的努力。在我国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登上一个新台阶之后,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包括经济体制结构、产权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经济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等)性矛盾制约日益凸显出来。如果经

2021-2022年高考政治 冲刺专题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21-2022年高考政治冲刺专题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一)基础知识 1、财政收入与支出及其关系?财政的作用? 2、税收及特征?种类?作用?依法纳税? 3、财政政策的内容有哪些? 4、什么是货币?货币的本质?职能? 5、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6、人民币币值稳定 7、货币政策的内容有哪些? (二)复习思考 1、在当前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常州市政府对低保户和低收入群众实施廉租房保障,以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近两年,该市通过新建、收购等方式筹集到8000余套公共租屋。对较低收入群体购买经济适用房给予8万元补贴。据测算,实现经济适用房每户8万元货币配租需要8亿元,加上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建设资金,大约需投资30亿元。由于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增加普通商品住宅供应、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常州成为苏南房价增幅最低的

城市。 (1)该市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是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2)结合材料,谈谈该市政府是如何发挥财政作用以改善民生的。 2.xx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完成两年新增1.18万亿元的目标。重点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教育和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自主创新;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进一步增加对农民的补贴;提高城乡低保对象等低收入群体补助水平;实施和完善家电、汽车下乡等鼓励消费的一系列政策。这些措施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内需,进一步保持经济向好势头发挥了重要作用。 (1)上述材料表明xx年我国实行什么样的财政政策。 (2)材料是如何体现财政的作用的。 3.表:秋季江苏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情况

财政政策措施

财政政策措施 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 国家为实现财政政策目标所采取的经济、法律、行政措施的总和。经济措施主要指财政杠杆;法律措施是通过立法来规范各种财政分配 关系和财政收支行为,对违法活动予以法律制裁;行政措施指运用政 府机关的行政权力予以干预。 财政政策手段的选择是由财政政策的性质及其目标所决定的。财政政策的阶级性质和具体目标不同,所采取的手段也不同。 中国财政政策的基本手段有: ①国家预算。主要通过预算收支规模及平衡状态的确定、收支结构的安排和调整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 ②税收。主要通过税种、税率来确定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调节社会经济的分配关系,以满足国家履行政治经济职能的财力需要,促 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分配。 ③财政投资。通过国家预算拨款和引导预算外资金的流向、流量,以实现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调节产业结构的目的。 ④财政补贴。它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通过财政转移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对农民、企业、职 工和城镇居民实行财政补助,以达到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安定 的目的。 ⑤财政信用。是国家按照有偿原则,筹集和使用财政资金的一种再分配手段包括在国内发行公债和专项债券,在国外发行政府债券, 向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借款,以及对预算内资金实行周转有偿使 用等形式。

⑥财政立法和执法。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对财政政策予以法律认定,并对各种违反财政法规的行为(如违反税法的偷税抗税行为等),诉诸司法机关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予以审理和制裁,以保证财政政 策目标的实现。 ⑦财政监察。是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重要行政手段。即国家通过财政部门对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团体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财 政政策和财政纪律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现代国家的财政政策,都是随着不同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而不断调整的。但这种调整在一定时期内又保持相对稳定性。 主要的调节方式有: ①动态调节。即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规定相应的财政政策。 ②总体调节。即从全局上组织各种经济活动之间、经济与社会事业之间平衡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 ③主动调节。即基于对经济发展状况的认识而制定的有针对性的政策。调节经济的财政政策,有膨胀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平衡性财政政策、总量调节政策和结构调节政策等。

《[分析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因] 积极的财政政策》

《[分析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因] 积 极的财政政策》 分析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因去年前3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5956亿元,同比增长12.5%,为年初预算的75.2%。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很大效果,既有效保障民生,又促进投资和消费,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增长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指出,要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证财政合理支出,加大对特困地区和困难省份支持力度。 今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情况如何。下一步,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从哪些方面着力并更加有效地实施。 减税降费激发市场活力 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宏观政策方面,一直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提高赤字率、减税降费、盘活存量资金、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一系列措施形成了积极财政政策的组合拳。 增加赤字、扩大支出,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常用工具,而给企业减税降费同样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尤其是全面推开营改增,是本轮积极财政政策的一大亮点。 从5月1日起,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预计全年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将超过5000亿元。营改增不但是我国税收制度的重要变革,同时承担起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重任。上

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胡怡建说。 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5至8月份,新纳入试点的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累计减税486亿元,税负下降13.45%。1至8月份,营改增整体减税共计2493亿元。 新纳入试点的四大行业能否都实现税负下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金融业尤受关注。通过采取过渡性措施、对试点运行中反映集中的问题及时出台补充政策等,5至8月份,金融业实现增值税1013.19亿元,与缴纳营业税相比,减税108.35亿元,税负下降9.66%。 辖区集中了大量金融企业的北京市西城区国税局统计分析显示,实施营改增以来,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各个行业税负下降呈逐步加大趋势。国家陆续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让更多营改增企业享受到改革红利,同时,通过税务机关的宣传与辅导,企业实现进项税额应抵尽抵、增值税链条日趋完整。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企业对新税制的进一步适应,营改增的减税效果将不断放大出来。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以来的降税降费政策不仅仅局限于营改增,还包括扩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取消、停征和归并一批政府性基金,扩大相关政府性基金和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阶段性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费率和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负担,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加速支出推动经济增长 适当提高赤字率以及财政支出速度加快、力度加大,是今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呈现出来的另一突出特点。

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创新财政的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创新财政的政策】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创新货币信贷政策,促进金融与财政政策有机结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促进创新的财政政策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促进创新的财政政策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正式出版,该报告对2012年以来农村金融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总结。报告对政策体系进行梳理,增加了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经验,展望未来中国经济新常态相适应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3月25日,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在上述报告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中国农村金融服务的基本情况,并提出农村金融发展方向:顶层设计创新,推动涉农金融机构和组织改革发展,鼓励多层次金融市场创新,完善风险补偿和成本分

担机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和新金融业态在农村地区的发展。 农字号贷款增速跑赢GDP增速 2014年,人民银行在2014年两次定向降准,下调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扩大支农再贷款适用范围,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 定向降准效果如何呢?陆磊带来了官方解读数据。 “农村、农户、涉农等农字号贷款增速显著高于GDP增速,贷款占比显著高于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高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陆磊介绍,金融资源投入扶持三农绩效显著。截至2014年,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农村地区贷款余额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较2007年增长倍,年均复合增长%。 此外,农户贷款余额万亿元,同比增长19%;全口径涉农贷款万亿元,同比增长13%。

陆磊介绍称,截至2014年末,全国支农再贷款余额2154亿元,年累计投放3102亿元。以再贴现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扩大涉农信贷投放,2014年末,再贴现余额1372亿元,年内累计发放3858亿元。 农业银行三农试点明显成效 陆磊介绍,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金融部门和金融市场两种能动性都得到了有效发挥。从国家层面看,农业银行三农事业部试点取得明显成效。 19个试点省贷款余额万亿元,72%的县域机构和79%的人员纳入试点范围,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功能更加突出。从地方层面看,农村信用社支农潜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农户贷款余额万亿元,覆盖农户4236万户,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累计吸引资本893亿元,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826亿元和4896亿元。 各地农村金融改革积极性空前高涨,北京大兴、河北玉田、吉林九台、

[论文]为什么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为确保实现今年经济增长8%的目标,政府采取了扩大内需,适度增加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出口增长等政策。这些都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下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组成部分的财政政策,也应当是积极的。目前我国经济出现市场型过冷状态,直接表明我国的企业部门在市场机制的约束下,已拥有“过剩”的资源和要素,可以并且必须转用到政府部门上来了。因此,市场过冷的根本经济涵义就在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应从以往过多注重个人产品的生产,转到较大幅度地增加公共产品的供应上来,具体地看主要是应当较大幅度增加政府的预算支出。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起飞的阶段。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起飞,首先需要作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等方面的先期准备;而在20世纪即将结束的今天,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等,又是关系到我国能否赶上世界发展潮流和实现经济腾飞的根本问题。由于我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以增大个人产品的产量,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为首要目标,这是完全正确的。但也在基础设施等方面产生了严重的“欠债”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路不畅,电不明,水不足,话不通”等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已愈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离满足经济腾飞的需要仍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样,我国目前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意义,就不仅是刺激和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实现8%增长率的问题,更主要的还是通过财政政策的运作,调整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在GDP中的相对份额,从而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打基础的问题。目前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国债大规模增发的背景下,国债的发行收入应基本上用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而不应用于填补财政的经常性支出亏空,这应是我国财政避免陷入债务危机的基本前提。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必须以经常性收入为来源,而国债作为财政的临时性和补充性的收入来源,显然不宜用于经常性开支,否则必将出现国债规模逐年递增的惯性膨胀状态,而使财政陷入债务危机之中。相反,基础设施等投资是财政的非经常性支出,其年度投资规模是可以依据当年经济的宏观景气状态而灵活地扩张和压缩,不仅可以产生有力的反经济周期的政策效应,而且当经济景气时还可以相应压缩债务发行规模,减少债务负担。此外,由于投资性支出将形成相应的国有资产,这就使得国家债务与国有资产形成对称状态,因而此时的国债具有“虚”国债的性质,这与被用于经常性支出而纯消耗的“实”国债,是有着根本差异的。第二,积极的财政政策应伴之以财政管理上的严格“增收节支”。我国目前国债的发行收入有相当份额是用于填补经常性支出亏空的,其弊端人所共知,也一直在努力纠正,因而是有着很大的不得已性的。这就需要严格财政管理,通过增收节支,力求以税收等经常性收入去满足经常性支出的需要。此外,我国正在建立健全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各级财政是其主要的财力来源之一,但这是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因而是不能以国债和各级地方财政的准公债收入为来源的。但社会保险基金的建立又需要庞大的财力投入,这也需要严格加强财政管理,才能解决所需财力。[!--empirenews.page--] 第三,目前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应以财政政策为主,其中又以扩大财政投资为主。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运作,主要是通过增大货币供应量来影响企业和个人需求以产生政策效应,如果企业和个人需求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相应回应,就不能出现预期的需求扩张。财政的公共投资政策运作则不同,它直接形成着社会需求,而无需企业和个人需求的相应回应,从而可以产生货币政策所不具有的政策效应。目前我国已连续运用各种货币政策手段刺激经济,但市场远未作出相应的反应,因而远未达到预期的政策效应。为此,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抉择,应当从货币政策为主转到财政政策为主,而其中又要以财政投资政策为主上来。这就是应主要依靠大规模增加政府的投资来刺激经济回升。否则目前的连续降低利率和扩大贷款规模,已产生了巨大规模的货币存量,一旦我国的市场在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下复苏,则可能立即转入急剧的通货膨胀之中,“前门拒狼后门进虎”,其结果将是宏观经济的过分波动和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过度摇摆。如果联系到对我国金融状况有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促进和扩大就业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和扩大就业 为扩大和稳定就业,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重拳出击,果断推出了一系列扩大和稳定就业的政策措施,已经并将极大地促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但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的叠加影响,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和复杂。 ????财政部副部长王军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近年来,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就业工作的支持力度,投入的就业补助资金从2003年的99.24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410.79亿元,6年来共投入资金1517.3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共投入918亿元。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资金420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66.7%,相当于2008年全国各级财政用于就业的总投入。 ????就业政策体系体现在四个支持 ????王军指出,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实施了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现行就业政策体系体现在四个支持层次上:一是支持劳动者就业创业。通过税收、收费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给予社会保险补贴,稳定劳动者灵活就业。通过政府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高校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提供就业岗位。通过实施特别培训计划,加大对农民工等群体的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二是支持企业吸纳就业。通过降低税率、扩大抵扣范围、加大资金投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对困难企业采取“五缓四减三补贴两协商”的政策,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岗位。通过为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拓宽就业渠道。三是支持相关机构提供就业服务。将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其提供免费就业服务。扶持职业中介机构,鼓励形成多层次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对金融机构的奖补机制,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做好就业信贷服务。四是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通过政府投资公共产品吸纳更多的人就业,实现就业增长等。 ????财政支持就业政策有四大变化 ????王军指出,近年来,财政支持就业政策有四大变化: ????一是政策扶持的范围越来越广。2002年的就业政策,着力点是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扶持政策的实施范围局限于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2005年的就业政策,扶持范围扩大到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转移劳动力。2008年以来的就业政策,充分体现平等就业的要求,将政策扶持范围扩大到全体失业人员,涵盖了原下岗职工、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等各类就业群体。 ????二是政策门槛越来越低。前两轮的就业政策,按照人员身份和单位性质设定享受门槛,而现行的就业政策,取消了人员身份和单位性质的限制,实现了“三个均能享受”,即:所有劳动者均能享受免费的公共就业服务;所有有就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劳动者均能享受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所有就业困难人员均能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同时,还取消了企业行业限制和一些不必要的附加条件。

我国两次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背景

一.我国两次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背景; 1998年: 1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超出了一般人的意料. 2.金融危机影响迭加到中国经济周期低谷阶段上,使经济增长明显趋缓,并出现 通货紧缩中国经济增长率(以GDP增长率衡量)从1993年的13.5%回落到1997 年8.8%的水平,平均每年下降约1个百分点,这时被认为还处于比较适宜的区间, 但惯性下滑并未停止。 3.20年市场化改革终于引致走出短缺的“过剩经济”局面中国国民经济在改革前一 向以供给不足的短缺经济为主要特征。 4.”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带来了大量的“下岗分流”人员和失业压力近20年的改革 经过一系列的前哨战和外围战,走到了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攻坚战阶段。 5.货币政策连续、密集运用,但政策效果不够明显. 2008年: 1从近期的经济形势来看,宏观经济的各项指标明显好于1998年,但是,宏观经 济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 2伴随国际经济形势恶化,经济增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 3.从现有主要指标的变化情况来看,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负面影响明显小 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当前我国实体经济运行状况也明显好于1997-1998年。 二.两次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与方式的异同: 1998年启动财政政策时,有关部门加紧研究了对原预算安排作出调整的方案。这一方案在1998年8月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上提请审议并获得批准。预算调整方案的重点内容是: 1增发1000亿元长期国债,所筹资金用作国家预算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投资。 2将年初预算中原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180亿元调整为经常性项目支出,用于增加科技教育投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础生活费保障、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和增加抢险救灾支出。 3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以刺激消费需求。 4调整部分税收政策,支持外贸出口。 效果: 1.有效地扩大了投资需求,促进了经济发展。 2.集中力量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大事。 3.加快了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了产业升级。 4.加强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2008年措施: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1 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 2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 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4 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5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6 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 7 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 8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应用文-为什么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为什么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为确保实现今年 增长8%的目标,政府采取了扩大内需,适度增加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出口增长等政策。这些都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下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组成部分的 政策,也应当是积极的。 目前我国经济出现市场型过冷状态,直接表明我国的企业部门在市场机制的约束下,已拥有“过剩”的资源和要素,可以并且必须转用到政府部门上来了。因此,市场过冷的根本经济涵义就在于,目前我国的经济 应从以往过多注重个人产品的生产,转到较大幅度地增加公共产品的供应上来,具体地看主要是应当较大幅度增加政府的预算支出。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起飞的阶段。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起飞,首先需要作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等方面的先期准备;而在20世纪即将结束的今天,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等,又是关系到我国能否赶上世界发展潮流和实现经济腾飞的根本问题。由于我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展 主义建设的,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以增大个人产品的产量,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为首要目标,这是完全正确的。但也在基础设施等方面产生了严重的“欠债”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路不畅,电不明,水不足,话不通”等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已愈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离满足经济腾飞的需要仍还有很大的差距。 这样,我国目前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意义,就不仅是刺激和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实现8%增长率的问题,更主要的还是通过财政政策的运作,调整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在GDP中的相对份额,从而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打基础的问题。 目前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国债大规模增发的背景下,国债的发行收入应基本上用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而不 于填补财政的经常性支出亏空,这应是我国财政避免陷入债务危机的基本前提。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必须以经常性收入为来源,而国债作为财政的临时性和补充性的收入来源,显然不宜用于经常性开支,否则必将出现国债规模逐年递增的惯性膨胀状态,而使财政陷入债务危机之中。相反,基础设施等投资是财政的非经常性支出,其年度投资规模是可以依据当年经济的宏观景气状态而灵活地扩张和压缩,不仅可以产生有力的反经济周期的政策效应,而且当经济景气时还可以相应压缩债务发行规模,减少债务负担。此外,由于投资性支出将形成相应的国有资产,这就使得国家债务与国有资产形成对称状态,因而此时的国债具有“虚”国债的性质,这与被用于经常性支出而纯消耗的“实”国债,是有着根本差异的。 第二,积极的财政政策应伴之以财政 上的严格“增收节支”。我国目前国债的发行收入有相当份额是用于填补经常性支出亏空的,其弊端人所共知,也一直在努力纠正,因而是有着很大的不得已性的。这就需要严格财政管理,通过增收节支,力求以 等经常性收入去满足经常性支出的需要。此外,我国正在建立健全各项社会 基金,各级财政是其主要的财力来源之一,但这是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因而是不能以国债和各级地方财政的准公债收入为来源的。但社会保险基金的建立又需要庞大的财力投入,这也需要严格加强财政管理,才能解决所需财力。 第三,目前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应以财政政策为主,其中又以扩大财政投资为主。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运作,主要是通过增大货币供应量来影响企业和个人需求以产生政策效应,

积极财政政策效果

积极财政政策效果 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促进了2009年我国宏观经 济平稳回升。2010年,积极财政政策效果继续显现。下一步,建议在调整政策着力点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适当扩张性,适时将短期应对性政策转变为着力改善民生的中长期战 略;要大力调整财政赤字使用方式,优化公共投资领域,适当减少减税政策的运用。 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背景下,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达到8.7%,率先实现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今年一季度,全国经济增长率达到11.9%,有18个省区市经济增长率均超过15%,多个省份接近甚至超过20%,回升向好趋势进一步巩固。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率先实现“V”形反转,2009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开始实施以提高政府投资力度、实施结构性减税、提高财政补贴和社会保障水平、扩大财政赤字为主要内容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2009年,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使当年宏观税负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算外收入、基金收入之和占GDP的比率)降低49%;全国财政实际赤字9500亿元,使赤字率比2008年上升2.26%;中央政府1.18万亿元新增投资至2009年底完成6078亿元,折合全国投资率约为2.7%。另外,还包括不太容易掌握的地方政府投资和旨在提高财政补贴和社会保障水平的财政支出等。 (一)2009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效果显著 积极财政政策的各项政策措施不仅对2009年当年的宏观经济具有实际影响,而且将对之后连续几年的宏观经济同样具有明显影响。 从对经济增长率的拉动作用看,预期2010年的经济增长会更大程度地受到2009年各项政策措施的影响。2009年的政策措施拉动当年经济增长率提高了0.69个百分点,预期这一系列政策措施将会拉动2010年的经济增长提高0.88个百分点。综合这些滞后因素影响,2009年的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率将会释放1.64个百分点的拉动效应。 从对投资率的影响效果看,2009年的政策措施对提高我国投资率的作用逐年递减。相应政策措施拉动2009年的投资率上升了4.74个百分点。综合这些滞后影响,2009年的财政政策对拉动我国投资率上升效果非常明显。 (二)财政赤字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效果非常显著 积极财政政策中不同的政策措施对宏观经济的政策效果具有很大差异。从对经济增长率的拉动作用看,扩大赤字、提高赤字率的效果最为显著。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里,2009年我国主要体现为建设性的财政赤字(9500亿元)可以拉动经济增长1.39个百分点;其次为扩大政府投资和结构性减税,其长期影响可以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16和0.09个百分点。 从对投资率的影响效果看,提高赤字率和扩大政府投资均可以使我国投资率大幅度提高(这两项政策措施与我国投资率的关系更为直接),减税效果就相对差一些(减税与我国投资率上升只具有间接关系)。 (三)不同政策措施对经济增 长的政策时滞存在差异从对经济增长率的拉动作用看,2009年的结构性减税政策预计将会在2010年发挥出更大作用,预期将会拉动今年经济增长提高0.15个百分点;9500亿元的财政赤字使2009年的经济增长受益最多,拉动当年经济增长提高0.73个百分点,2010年次之,预期将会拉动今年经济增长0.63个百分点;政府投资发挥作用的进程最慢,也最为复杂。 2009年完成的6000多亿元中央政府新增投资使当年的经济增长下降0.12个百分点。一方面,反映了政府投资可能存在效率损失;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政府投入的时间不均衡、对

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案例分析

XX 学院 案例设计文本 系 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 程 名 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 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 名 学 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年11月 经济管理系 15国际经济与贸易1班 西方经济学

案例名称: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 案例来源:网络 案例适用:宏观经济学财政政策 案例描述: 1998年亚洲许多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经济遭受到重创。由泰铢贬值开始,不少亚洲国家货币纷纷贬值,我国政府从维持亚洲地区经济稳定的大局出发,坚持人民币不贬值。这就必然影响我国出口,因为周边国家货币贬值而我国货币不贬值,必然会影响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再从当时国内经济形势看,几年来为治理通货膨胀而实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适度从紧的效应已强烈地表现出来,那就是市场低迷,物价下跌,内需严重不足。 内需和外需都严重不足,怎么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敏锐地把握了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只对国际经济环境严峻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困难局面,果断地把宏观调控的重点,从适应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转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案例评析: 宏观经济政策可以表述为,政府为了增进整体经济福利、改善整体经济运行状况,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而对宏观领域进行的有意识的干预。尤其是在面对各种经济大危机方面需调整经济政策才能稳定社会的正常发展时,由于政府收支中转移支付和税收通过乘数作用所产生的效果都比一般自发性支出所能产生的效果要小,因此虽然各种自动稳定器一直在起作用,但作用毕竟是有限的,特别是对于剧烈经济波动,自动稳定器更难以扭转,单靠市场本身的自我调节已经不足够了。因此,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这时国家的宏观调节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当时中国为什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呢? 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国际上更通用的说法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即当认为总需求非常低,既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总需求),按当时财政部部长项怀诚的解释,国人可能不太适应扩张性说法,故换以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提法。 这种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内容是通过发行国债,支持国家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来增加政府支出,从此来拉动经济增长。我国始终坚持经常性预算不打赤字(预算赤字:政府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建设

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

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 --------探究其理论与实践班级:财务管理1002班姓名:殷韵妤学号:10415200222 题记:我们国家能够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但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影响,而且利用这个机遇空前发展了中国的国民经济,我为此感到自豪。 ------朱镕基于2003年3月 摘要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了实现既定的经济,社会目标,依据客观经济规律而制定的,用财政手段干预经济的准则和措施的总称。它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且说一下它的历史由来:财政政策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主义,在此之前,都主张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进行调节,反对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直到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经济危机和大量失业,凯恩斯提出主要原因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不足。并且市场调节本身并不能填补总供给与有效需求之间的缺口,需要政府通过制定和执行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从而增加社会的有效需求,解决失业和经济危机问题。而对于新时期的中国,我下面主要探讨一下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 关键字: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通货膨胀;经融危机;看不见的手;通货紧缩 1993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从通货膨胀,经济过热到通货紧缩,经济偏冷,随后又转为经济局部过热,结构问题突出三次较大波动。与此相对应,中国的财政政策也进行了三次大的调整,相继实行了紧缩性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式变化,有力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积极的财政政策实质上就是扩张性财政政策。1998年,中国经济形势发生急剧变化,金融危机的影响明显加深,中国经济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收到严重冲击,消费需求增长缓慢,投资需求增长乏力,经济结构问题更为突出,各项经济指标呈下滑趋势.于是,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但是在货币政策效应递减,又要见此人民币汇率稳定政策的情况下,中国政府通过增发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来扩

为什么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为什么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为什么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为确保实现今年经济增长8%的目标,政府采取了扩大内需,适度增加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出口增长等政策。这些都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下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组成部分的财政政策,也应当是积极的。目前我国经济出现市场型过冷状态,直接表明我国的企业部门在市场机制的约束下,已拥有“过剩”的资源和要素,可以并且必须转用到政府部门上来了。因此,市场过冷的根本经济涵义就在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应从以往过多注重个人产品的生产,转到较大幅度地增加公共产品的供应上来,具体地看主要是应当较大幅度增加政府的预算支出。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起飞的阶段。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起飞,首先需要作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等方面的先期准备;而在20世纪即将结束的今天,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等,又是关系到我国能否赶上世界发展潮流和实现经济腾飞的根本问题。由于我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以增大个人产品的产量,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为首要目标,这是完全正确的。但也在基础设施等方面产生了严重的“欠债”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路不畅,电不明,水不足,话不通”等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已愈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改革开放

以来尽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离满足经济腾飞的需要仍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样,我国目前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意义,就不仅是刺激和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实现8%增长率的问题,更主要的还是通过财政政策的运作,调整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在GDP中的相对份额,从而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打基础的问题。目前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国债大规模增发的背景下,国债的发行收入应基本上用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而不应用于填补财政的经常性支出亏空,这应是我国财政避免陷入债务危机的基本前提。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必须以经常性收入为来源,而国债作为财政的临时性和补充性的收入来源,显然不宜用于经常性开支,否则必将出现国债规模逐年递增的惯性膨胀状态,而使财政陷入债务危机之中。相反,基础设施等投资是财政的非经常性支出,其年度投资规模是可以依据当年经济的宏观景气状态而灵活地扩张和压缩,不仅可以产生有力的反经济周期的政策效应,而且当经济景气时还可以相应压缩债务发行规模,减少债务负担。此外,由于投资性支出将形成相应的国有资产,这就使得国家债务与国有资产形成对称状态,因而此时的国债具有“虚”国债的性质,这与被用于经常性支出而纯消耗的“实”国债,是有着根本差异的。第二,积极的财政政策应伴之以财政管理上的严格“增收节支”。我国目前国债的发行收入有相当份额是用于填补经常性支出亏空的,其弊端人所共知,也一直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