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比较和探析
中西新闻比较

一.价值取向上不同的主体依据受众意识与舆论导向受众本位。
在西方,新闻媒体既是传播媒介,又是商业性经济实体。
它们拥有自己的私有产权,充分的经济自由选择。
传者本位。
在我国,新闻媒体在国家运作和社会稳定中扮演者关键角色,意识形态起着主导作用。
党的宣传教化,政策的事实讲解成为它的主要功能。
两种不同的主体依据就是两种不同的新闻价值取向:1、以受众为依据的价值取向,称为受众意识;2、以传者为依据的价值取向,称为传者意识。
受众意识的表现:1、要尊重受众的知情权;2、要尊重受众的自觉能动性;典型性和传神性3、重视对受众的调查。
二.题材表达上的主客差异——客观报道与主观认知我国新闻失实现象的表现浮夸溢美,拔高事实捕风捉影,凭空捏造以微观的真实掩盖宏观的不真实三.表达方法上的层次区别——表现和陈述1)在语言技巧上的区别:中国的新闻写作主要采用的是陈述的方法;西方的新闻写作则是变现的方法中国:在语言上形成了一种纪实的风格,特点是讲究字词的锤炼和结构的严谨。
陈述用于反映客观内容的概貌及其发展变化的进程,能给人以总的印象,比较富裕概括性。
没有陈述,就看不到客观内容的总体和发展,便没有广度。
外国:知和感要统一。
任何一条新闻,都必须具有传播的事实,也必然会在接收对象身上引起某种程度的传播效果。
传播者的目的性和受众的感受性要结合起来,要做到知和感的统一。
表现的方法:白描、细描(细节描写)表现的基本构成——画面、形象和细节2)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四.结构安排上的风格异趣曲折和朴直直:就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顺序写来,整个结构是一条直线,如河水平顺地流过宽阔的河道。
曲:是讲求记叙层次的变化无定,忽断又续,造成起伏不平的结构格局,似一泓山泉,在嶙峋怪石间跌宕流淌。
由于宣传职能的作用,我们在新闻写作中,有时需要突出某一事实,因而有意无意地损害了结构的逻辑性。
定势我国的新闻写作,历来讲究结构上的严整,层次分明,但缺少变化。
中西新闻比较

• 西方哲学所强调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分离独立, 主张 自由和平等。与中国重视伦理和人治的传统不同, 维系西方社会的主 要是法律精神。法律的支撑使西方新闻媒介得以独立于政府之外, 具 有自己独立的社会地位。
人类第一次通过电视直播战争
• 1991年,海湾战争第一天,阿内特和他的 同事们连续实况播报17个小时。轰炸过后 ,那些信誓旦旦要坚持到最后一刻的CNN 工作人员相继撤离,只剩下阿内特和他的 同事,依靠一个四线电话进行声音播报。 战争第五天,所有外籍记者被强行要求撤 离,饭店周围开始不停遭到导弹轰炸,阿 内特的两位同事也撑不住了,偌大的拉希 德饭店,只剩下阿内特一个记者。他掏出 走私入境的卫星电话,同亚特兰大总社取 得联络,面向观众,传达这一举世瞩目的 事件。最终CNN声名鹊起。
研究结论
• 一、中西方新闻理念的差异主要表现为: 中国新闻奖的获 奖作品几乎每一届都集中在当年的某一宣传热点、国家大 事之中, 重要性和政治性呈现出某种天然的联系, 政治意义 重大就等于新闻意义重大。而西方的新闻其重要性与社会 • 性有着密切的联系。重要新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以个体 视点出发, 聚焦于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社会意义重大 就等于新闻价值重大。就新闻的显著性而言, 中国的新闻 往往离不开对国家领导人和政治人物的关注, 而西方的新 闻偏重于事件而非人物本身。这些差异与中西方的新闻理 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外电视媒体对比分析

中外电视纪录片对比分析—Discovery对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反思08级新闻二班吴尔乐中外电视媒体对比分析————Discovery对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反思内容摘要:美国的DISCOVERY亚洲频道自1994年开播已来,已经拥有多达600万的观众,作为一家私人创办的媒体公司,美国DCI公司(DISCOVERY COMMUNICATIONINC)凭借其引人入胜的题材和精良的制作赢得了全球六大洲、140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认可,他以历史文化变迁,人类战胜自然的内容为中心,巧妙设置悬念,寓知识于娱乐,自成纪录片一格,成为行内众多作品模仿的对象。
美国探索频道纪录片的巨大成功,带给我们一些全新的创作观念和思维方式。
而如今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要走出困境,必须从传播理念上坚持受众本位,从传播技巧上加强娱乐化与故事性,在节目制作中融入市场观念,实现纪录片的市场化运营。
还要学习西方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意图、制作手法和叙事特点等诸多与电视纪录片有关联的技术与知识,才能真正的为我国电视纪录片制作开拓一片广阔的蓝天,并且为我国电视媒体在世界媒体中立足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频道探索;纪录片;选题;受众心理;故事性;娱乐化;知识性;审美感Discovery探索频道简介:Discovery探索频道,Discovery传播公司的旗舰电视网,致力于打造全球最高品质的纪实节目,力求成为电视荧屏上最富活力的电目前到达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亿零6百多万家庭,以35种不同语言播出节目。
视网之一。
Discovery探索频道于1985年开播,是世界上发行最广的电视品牌,Discovery探索频道自1994年在亚太地区开播以来,一直是Discovery亚洲电视网旗下的主打电视频道。
该频道提供24小时高品质纪实节目,带领观众深入洞察我们周边世界的内在奥秘。
Discovery探索频道目前在亚太地区拥有1亿1千2百多万订户,始终保持迅速增长的强劲态势,吸引来自不同文化的各阶层观众。
中西方新闻报道比较

中西方新闻报道比较篇一:中西新闻报道比较中西新闻报道比较摘要:由于中西历史人文、意识形态的不同,中西新闻媒体对新闻的报道,在角度、内容、方式、思想上有很大差异。
本文重要针对中西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来做对比,探讨中西方新闻的差异性和共同点。
关键词:灾难新闻报道差异性共同点主要内容:灾难事件无论是对西方媒体还是中国媒体都是非常重要而常见的报道,灾难性报道指媒体对天灾人祸所进行的报道,这些报道由于其事发突然,影响重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由于中西媒介各方面的不同有所差异,有所相同。
一中西媒介对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性:1、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及公开性信息发布方面表现为信息发布的快速性和公开性。
这一点西方记者向来比较注意。
西方国家非常看重媒体的社会环境监测功能,同时媒体最关注的也是这种突发性、灾害性的事件,只要发现有涉及公共安全或者涉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异常情况,媒体就会积极行动起来。
他们秉承的理念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因此无所不能的西方记者甚至连捕风捉影的灾难也要报道出来,哪管它仅仅只是传说呢。
像美国炭疽袭击,最后就证明多是谣言或恶作剧。
中国新闻界向来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像灾难这样的“负面报道”要遵从统一口径,等到政府批示之后才开始报道,时效性明显不强。
但是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以5·12地震为例,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8分钟后就发布了第一条确认地震的报道。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2分钟后直播《关注四川地震特别节目》。
36分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断原有节目插播地震消息,19时电台推出特别直播《汶川紧急救援》,全面关注灾情和救灾工作。
中西新闻报道比较

中西新闻报道比较摘要:由于中西历史人文、意识形态的不同,中西新闻媒体对新闻的报道,在角度、内容、方式、思想上有很大差异。
本文重要针对中西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来做对比,探讨中西方新闻的差异性和共同点。
关键词:灾难新闻报道差异性共同点主要内容:灾难事件无论是对西方媒体还是中国媒体都是非常重要而常见的报道,灾难性报道指媒体对天灾人祸所进行的报道,这些报道由于其事发突然,影响重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由于中西媒介各方面的不同有所差异,有所相同。
<一>中西媒介对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性:1、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及公开性信息发布方面表现为信息发布的快速性和公开性。
这一点西方记者向来比较注意。
西方国家非常看重媒体的社会环境监测功能,同时媒体最关注的也是这种突发性、灾害性的事件,只要发现有涉及公共安全或者涉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异常情况,媒体就会积极行动起来。
他们秉承的理念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因此无所不能的西方记者甚至连捕风捉影的灾难也要报道出来,哪管它仅仅只是传说呢。
像美国炭疽袭击,最后就证明多是谣言或恶作剧。
中国新闻界向来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像灾难这样的“负面报道”要遵从统一口径,等到政府批示之后才开始报道,时效性明显不强。
但是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以5·12地震为例,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8分钟后就发布了第一条确认地震的报道。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2分钟后直播《关注四川地震特别节目》。
36分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断原有节目插播地震消息,19时电台推出特别直播《汶川紧急救援》,全面关注灾情和救灾工作。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媒体纷纷向灾区最前线派出得力记者。
从5月13日起,四川省政府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适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快速、及时地向国内外发布抗震救灾的最新情况。
经由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不间断的覆盖式报道,5·12汶川地震的信息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和公开,成为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的一个典范。
中西方深度报道的异同

中西方深度报道的异同作为新闻业务的一个重要课题,深度报道已经被国内新闻学者探讨和研究了近20年。
其实,一种报道形式之所以能够受到垂青成为主流或重要的报道形式,与这种报道形式所能承载的报道功能密切相关,而这种报道功能所指向的必然是现实社会的需要。
正如有学者所言:“一种主流报道形式的出现,事实上总是与这个时代的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主流要求联系在一起的”。
一、中西深度报道的相同之处在于:(一)产生于社会动荡与变化的时代中西方深度报道产生和勃兴,都是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20世纪初的西方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都处于转型阶段,都面临着社会阶层加速变化、社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问题急剧增多等问题,但政治和经济制度和文化状况均有迥然差异,社会发育和发达程度也非常不同。
中国深度报道的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同样处于开始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使中国社会出现前所未有过的新情况……正是中国社会变化与思想解放为深度报道在中国的出现、成长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其间的起伏涨落均与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密不可分。
”(二)反映受众的社会心理状态和心里需求作为继政党新闻、客观报道之后的第三种主流报道形式,深度报道在西方的出现同样根植于当时社会的现实土壤。
为争取市场、赢得读者,美国报纸对世纪之交社会中的诸多问题进行调查和揭露,包括政府丑闻、企业舞弊、官员腐败、犯罪活动等,其中,政府的腐败行为和企业的违法交易更是调查性报道关注的焦点。
20世纪70年代,《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报道直接导致尼克松总统下台,标志着这种报道形式发展的颠峰。
中国的深度报道作品也正是在这样的现实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一批优秀的记者也因此脱颖而出,可谓“时势造英雄”。
以《中国青年报》为代表的是“中国深度报道的发源地”。
(三)体现出传媒深深的责任意识中西方对深度报道的理解和界定都强调将新闻置身于背景和关联中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揭示新闻的本质、意义和趋势。
中西电视新闻差异化浅析

对 比
电视 新闻是 以现代 电子技术 为传播 南 战争 ,真实的现场 画面影响着美 国人 道 和 系列 报道 的逐 步发 展 更 是使 电视 手段 ,以声音 画面为传播符号 ,对 新近 的政治 观点和舆论倾 向。水门事件 的报 新 闻发 挥 了新 、快 、短 、活 、真 的 特
和正 在发生 、发现的新闻事实 的报 道 。
电视 节 目仍 以体 育转播 、肥皂 剧 、旅游 1 5 年5 日开 始播 出电视新 闻节 目。 9 8 月1
《 图片报道 》是 电视新 闻的最 初形态 。
展则 由于技术原 因裹足不前 。2 世 纪6 16 年开始有 了每晚 固定播 出的电视新 0 0 90  ̄ 7 年代美 国的电视事业继续 发展 。三 闻栏 目。我 国电视新 闻经历 了初创期 、 10
领 先 地 位 。 电视 新 闻 在 这 段 时 间 发 展 到
《 观察 与思考 》 ,在 电视新 闻中首次采 性 ,重 视树立表率和典 范作 用 ,重视整
了一个成 熟期 。电视新 闻发挥其独 有的 用新 闻节 目主持人 。从 8 年代 中央 电视 体性和群体性 。 0
韵瑚知江 9 1 年第1期 3 0 1 0 7
【 关键词 】新闻理念 ;立意 ;新闻价值观 ;文化根源
一
、
NG 中 西 电 视 新 闻 的 历 史 及 发 展 现场报道 的特长 ,在一 系列重大 电视新 台开始率先使用 E 摄录新 闻,提 高了 0 闻现场 ,两 党政治大会 ,民权运动 ,越 时效 ,丰富 了表 现手段 。8 年代现场 报
趋势 。 1 美 国 电视 新 闻发 展 简 史和 趋 势 .
成 为新 时期 电视发展 的趋势 。在计 算机 系统权威 的信息服务 。未来 ,借鉴发达
中外电视新闻频道报道方式的异同

传媒 M DA 7 2 1 E I /0 2
-
消 息或 短 片 。直播 连 线报 道 时 ,电话
-新 闻评论常态化
员机 制 。 目前 已经 建立 起 了一 支 以杨
连 线报 道 占了相 当大 的 比重 ,观 众 只
电视 台 当以新 闻立 台 ,而 新 闻频 禹 、宋 晓军 、叶海林 、张 召忠 等 为代
存 在 的 电视 新 闻报 道规 律导 致 的必 然
结果
央视 新 闻 频 道 整 点 新 闻 资 汛 的 现 场 同步 直 播 两 个 方 面 。
重播 率 较 高 ,全天 发布 全新 新 闻信 息
央 视 新 闻 频 道 :演 播 室 直 播 为
数 量较 少 ,不 利于 持续 锁 定观 众注 意 主 。尽管 央视 新 闻频 道 努力 秉承 国 际
内容 、选 题 方 向等 方面 存在 明 显的 差
一
异 ,但 三者 在 电视 新 闻报道 方 式和 手 播 出量和 更 新速 度 上 ,央视 新 闻频道 道报 道 电视 新 闻 的基 本要 求 。所 谓 电
法上 却 具有 诸 多相 似之 处 ,这 是客 观 与C N、B 还 存在一 定差距 。 N BC 视新 闻直 播 ,主要 包 含演 播 室直的实 际情 况来
BC 节 目} 容 和节 目编排 上 ,具 有 一定 的 欧 、美 、澳 的重 要城 市全 覆 盖 ,一旦 看 ,其 电视 新 闻 直 播 和 CNN、B 人 J 相 似性 。
发 生 重大事 件 ,记者能 够 迅 速前往 现 新 闻 频 道 的 直 播 报 道 还 存 在 着 一 定
I新闻资讯主流化
力 。 究其 原 因 ,这 与 三者 的新 闻采制 先进 的新 闻 制作 理念 ,加 强新 闻 直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第1期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 ol.26N o.1 2006年2月 Journal of Y ancheng T eachers C ollege (Humanities &S ocial Sciences ) Feb.2006[收稿日期]2005-10-18[作者简介]胥爱华(1965-),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广播电视台主任记者,主要从事电视新闻采编和策划管理工作。
中西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比较和探析胥爱华(盐城广播电视台,江苏盐城224005)【摘 要】现场报道是电视传媒中最常见同时也是最能体现电视多种元素和传播优势的一种报道样式和手段。
如果将中国与西方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对现场报道的认识与实践进行一定程度的比较和探析,就会发现电视现场报道经过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之后,正逐步走向成熟。
同时,国内传媒业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在表现形态、价值取向、调控机制、传受关系等方面正呈现出不断开放与进步的态势。
【关键词】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表现形态;价值取向;传受关系【中图分类号】G 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873(2006)01-0104-04 在电视媒体中,现场报道是最常见同时也是最能体现电视多种元素和传播优势的一种报道样式和手段。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发展、实践脉络及规律,笔者尝试从表现形态、价值取向、传受关系等几个方面,对中西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作一适度比较和探究。
“人们期待通过比较研究,认识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提高依照这种规律传递新闻的自觉性,同时又努力寻找中外新闻传播运作中不同做法及特点,发现自己或对方的优点,坚持下去,或把人家好的做法拿过来,为我所用;看到自己或对方的缺陷,克服扬弃或引以为鉴。
”[1]5(一)表现形态在西方电视新闻界有一条约定俗成的规定:凡是适合于现场报道的新闻决不采用其他形式报道。
理由是:现场报道最能表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感,最能把观众带入身临其境的现实环境之中;其次,现场报道以其明快的节奏,解说与事件的同步进行,视听合一的立体冲击,使电视新闻真正步入声画合一、水乳交融的境地。
由于这些因素,现场报道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的电视新闻节目中增加的幅度很大,而且对现场报道的技巧越发重视,要求也更严更高。
大凡一流电视新闻记者都具备高超的现场报道能力,如风云美国电视新闻界20多年的NBC 首席新闻记者汤姆・布罗考、C BS 著名新闻主持人丹・拉瑟等,他们口才颇好,擅长即兴发挥,出口成章,且头脑冷静,反应迅速,能够抓住关键问题用精炼的口语叙述和评论新闻事件。
“采访在电视中无处不在”,国际电视界这句概括的话,充分说明现场报道在电视节目中的重要作用,也在中国特色的电视新闻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现场性作为体现电视新闻特征的最为强烈、鲜明的构成元素,愈来愈被更多人所重视。
在国内,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普通的电视受众,都几乎形成了共识,即;现场采访报道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和收视效果。
正惟此,我们能收看到在伊拉克战场上由我们的记者奔赴一线、背衬战场烟云发回的报道,我们能体验到连宋开启海峡两岸的“破冰之旅”时电视现场报道给我们传递的浓浓的亲情,我们能感受到“麦莎”、“卡努”台风袭击后灾区军民携手共同抗御灾害的壮观豪情,我们甚至能呼吸到一系列矿难发生后生命走向死亡的悲惨而冷酷的气息……显然,现场报道作为电视新闻采访活动和节目制作的基本手段和表现手法,已经具备普遍性与广泛性,但是在实践中,与西方国家的电视媒体相比较除起步晚之外,在运用技巧、报道视角、发掘深度、反应速度、使用机率等方面仍有一定距离。
在国内,现场报道更多地被作为一种意识和一种报道的手法在倡导;而在西方,则完全成为电・401・视新闻从业人员深入骨髓的理念和一种自觉行动。
在国内,由于诸多限制现场报道往往呈“三多三少”的倾向,即多正面报道,少侧面报道,多事件表层报道,少背景发掘报道,多关注群体,少关注个体在西方则出于受众的需求,目前呈两种趋势:一方面常态性报道趋于短小精悍,记者用最少的语言干净利落地叙述新闻事件,另一方面重点报道则有一定的深度,不仅仅叙述事件的过程,而且还对事件的原委给予充分的报道,同时报道与报道之间、每一篇报道之中都有丰富的侧面,涉及面广,鲜有“禁区”,报道既关注群体,也尊重个体。
在国内,业内人士制作现场报道的实践过程中,很多是为技巧而技巧,追求形式上的意义和效果,为此有时忽略了内容的关切度和共鸣度,故而程式化现象较为明显;在西方,一切的技巧均是为内容服务的,其目的是让电视新闻报道从现场传递给观众最具吸引力和震撼力的有效信息,故而呈现出不拘形式或形态多元化的特征。
在国内,记者现场出境,更注重庄重严肃,言简意赅,有时不免表现拘谨或语言平淡无奇;而西方电视记者往往在报道现场口若悬河,魅力四射,或理性剖析,或机智幽默,成为自如地驾驭现场的主导者,但有时失之卖弄或过度张扬。
当然,以上的大体比较并不能完全掩盖近年来国内电视新闻界的一些现场报道精品正在逐步显山露水,而对于一些时政活动、国际交往、民生新闻、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越来越多的记者或主持人能够频繁而娴熟地运用现场报道的形式和技巧,传递丰富而翔实的各类信息,关注客观而具体的生存状态,营造真诚而温馨的情感世界。
从国内电视界来看,以白岩松、水均益等为代表的一批学问扎实、反应敏捷、现场驾驭能力强的记者(主持人)纷纷涌现,使电视现场报道从形式到内容实现突破成为可能。
(二)价值取向“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承、交流、创新的主要载体,也是一个国家培植、推广、强化其价值观的重要工具。
”[2]新闻不是单纯客观的信息,它是对新近发生乃至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传播者的活动,必然包含着人的理性认知和主观判断,而这种认知和判断又是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基础的。
构成新闻价值的因素既包括信息(客体)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如“五个W”),也包括传播者(主体)的社会背景、知识体系、文化品位等个人因素,还包括媒体所代表或追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利益。
体现在电视现场报道的范畴、视角、倾向性等方面,中西媒体的价值取向也有各自的特点。
西方新闻界有这样一句名言:“不是好消息就是好消息”。
美国新闻学教授比尔・伯尼博士认为:“对新闻媒介来说,最有市场价值的是交通失事、水灾、火灾、地震、谋杀、战争、行业纠纷以及死亡和伤害。
”[3]在西方,以展示现场取胜的电视现场报道记者,一旦遇及上述灾难性事件,通常是不惜时间、人力和成本,竭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因为灾难新闻几乎涵盖了西方新闻价值的所有要素: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人情味等等。
他们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往往迅速、深入、全面、准确,不仅不隐瞒负面的、悲剧性的因素,甚至充分展示灾难细节。
例如在“9・11”事件的现场报道中,美国的FOX、C NN等电视台播放了逃难者从高达110层的世贸中心高楼上跳下逃生的镜头。
这给所有电视观众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是前所未有的。
西方传媒“很懂得新闻作为一种商品所具有的价值”[1]131,他们往往将“空前绝后”、“耸人听闻”之类的现象和事件作为报道的重点,以此来冲击和刺激受众的感知神经。
而“9.11”事件的现场报道如同一部好莱坞的灾难恐怖大片,其所具有的受人关注程度正好符合西方传媒这种追求“异乎寻常的感觉”的价值取向。
而这种价值取向所带来的过于血腥残忍的报道有时也会超出受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带来巨大的负面效果。
另一方面,西方传媒也把追求社会效益作为其所标榜的社会责任,在现场报道中突出“以事为本”的信息传播的价值取向的前提下,也注重宣扬西方社会所认同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
在恐怖袭击发生后,许多媒体都现场报道了美国民众昼夜排队献血,全体国会议员在关闭的国会山前齐唱《上帝保佑美国》,警察和消防队员救援受难者等非常具有人情味和正面意义的报道。
相比较而言,中国新闻传媒长期以来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团结、稳定、鼓劲”的舆论导向原则,把正面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主流。
题材内容和报道角度的局限性导致了新闻报道中价值取向的特殊性。
比如关于矿难、火灾、爆炸案、空难等人为责任性事故的报道,我们电视镜头每每有意无意回避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对事件亲历者、目・51・击者、死难者家属等也鲜有淋漓尽致的访问和渲泄。
出镜的记者这时本该勇敢地扛起人性的大旗,让更多的人群感受温暖,唤醒良知,批判冷漠,揭示残酷,但事实上却往往完全相反,在神态与言语上显得过度、刻意地冷静和节制。
即使是对特大洪涝、强烈地震、台风袭击等自然灾害性事件,我们的电视现场报道中的镜头,也仅仅对准那些肆虐的洪水、倒坍的房屋,或者是军民信心百倍、英勇无畏地抗争的情景,缺少最真实、最具震撼效果的受灾民众经历危险、直面死亡的画面,而这往往是受众最想看又看不到的镜头。
与西方同类报道相比,我们的镜头显得含蓄而忍耐,也显得疏远而冷漠。
那些最能够体现人与自然抗争的惨烈,最能够展示人的生命的可贵,最能够敲响人类关爱自己、保护自己的警钟的画面,与广大受众失之交臂。
而电视现场报道也失去了许多展现其巨大的视觉冲击力的机会。
所幸的是,现在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媒体部门观念的变更以及受众需要的推动,现场报道已开始由过去以“人”(这里的“人”常常因缺乏个性而被虚化了)为本位、追求道德教化的意义而向以“事”为本位、追求信息层面意义的价值取向转变,然而这种转变之路是艰难的,或许也是漫长的。
在中国目前的社会发展条件下,一些学者认为新闻除了新闻价值外,还具有政治价值、信息价值、文化价值、娱乐价值和商品价值。
新闻价值是基本的、主要的,但不是惟一的[1]131。
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还要考虑其他价值尤其是政治价值(即宣传价值)的要求。
而电视现场报道的镜头在很多事件上所作的规避,正是这种价值取向的体现。
(三)传受关系传者,即传媒以及那些新闻传媒的从业人员;受者,即广大受众,报纸称读者,电视为观众,广播谓听众。
传受两者之间由于新闻报道的播发而自然建立了一种彼此的对应关系。
美国著名报业大王约瑟夫・普利策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 望者。
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6]在这里,记者(传媒)既有一种服务于民众的责任和使命,同时也须有善于观察社会、观察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切的能力和眼光。
推延开来,这其实也是西方媒体的一种人文理念。
在西方的人文环境中,崇尚民主自由,在法制的前提下倡导宽松随意,率性而为,尊重个体,并由个体的意愿和情绪汇集而成大众的民意。
观照到传媒与受众的关系上,为获取最大化的受众市场和经济效益,传媒往往唯民意是从,民众的审美倾向和价值判断几乎成为传媒唯一的追逐标准。
在美国,无论是ABC、C BS 和NBC、C NN,或者FOX,它们的人员配备、节目组织、节目内容、评论定位都要迎合收视群体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