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理论教案

合集下载

《动物生理》理论教案(第2讲)

《动物生理》理论教案(第2讲)

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而兴奋(Exitation)则应定义为动物 机体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可兴奋组织(Exitable tissue):受到刺激时,能够产生动作电位的 组织(如神经、骨骼肌、腺体等)。

刺激:引起动物机体细胞产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可分为: 物理性刺激:如机械的、温度的、光、声、电等 化学性刺激:如血液中的各种离子浓度改变、PO2、 PCO2、PH值、激素等 生物性刺激:如微生物或寄生虫等 在动物生理学实验或研究中,常采用电刺激(通过电刺激器实现。原 因在于使用方便,刺激强度、时间、频率等条件易控制。)。
0.5-2.5ms,但心肌细胞持续时间可达200-400ms。电位从阈电位至完成1/3 复极化的变化过程。 相对不应期: 在绝对不应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 用较强的刺激可引起细 胞产生新的兴奋(但兴奋性仍较小!)。电位从复极化1/3处至除极负后电 位的变化过程。 超常期:在相对不应期之后,细胞的兴奋性稍高于正常水平,用较小强 度的刺激即能引起新的兴奋。电位为负后电位经历的变化过程。 低常期:继超常期之后,细胞又进入兴奋性低于正常水平,需较大强 度的刺激才能引起新的兴奋。电位为正后电位经历的变化过程。 由于绝对不应期的存在,使细胞的兴奋(即动作电位)是一个一个分
教学目标、要求(分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
1. 了解体液、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浆的化学成分等。 2. 理解细胞的兴奋性及白细胞、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功能。 3. 掌握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难点:白细胞、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教学用具准备:
生活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内环境稳态(Homeostasis):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的变化都保持在

动物生理的备课教案

动物生理的备课教案

动物生理的备课教案1. 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的生理特征和生命活动;2. 掌握动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术语;3. 能够理解和解释动物的生理过程和适应机制;4. 培养学生对动物生理学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2. 教学内容1. 动物生理学概述- 动物生理学的定义和目的;- 动物的生理特征和生命活动;- 动物生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动物细胞的基本组成和特点;-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的代谢和能量转化。

3. 动物组织与器官- 动物的组织类型和特点;- 常见动物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 器官协调和调控机制。

4. 动物体液和内环境- 血液和淋巴的组成和功能; - 动物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 - 动物体液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5. 动物神经系统-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神经冲动的传导和转导;- 动物的感觉和运动机制;- 神经调节和体内节律。

6. 动物的生殖和生育- 动物的生殖方式和生殖器官; - 受精和胚胎发育;- 生殖行为和繁殖策略。

7.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动物的适应与进化;- 生理适应和行为适应;- 生物钟和季节性适应。

3. 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动物的生理特征和生命活动;- 实验法: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探究动物生理过程;-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动物的适应机制和生理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能力;- 多媒体辅助:使用图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动物生理的相关知识。

4. 教学评价-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上的问题讨论,考察学生对动物生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小组项目:组织学生自主分组,研究某一方面的动物生理问题,并进行展示和评审。

5. 教学资源- 教材:选择适合学校教学大纲的动物生理学教材;- 多媒体资料:准备丰富的图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实验器材:根据实验内容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和药品。

《动物生理》理论教案(第8讲)

《动物生理》理论教案(第8讲)


体温调节中枢:存在于从脊髓到大脑皮层的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内。但是体
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是体温调节中枢的关键部位,接受外周或
中枢温度感受器传入的温度信息, 进行信息的综合处理, 然后通过传出途径, 将中枢的指令性信息下达到产热和散热器官,调节产热和散热比例,使体温 保持相对稳定。
于髓绊和集合管;(2) 围绕肾小管的毛细血管网。 1.3 肾脏血液循环的调节
保证有足够的血流量以完成泌尿功能;还要和全身血液循环相协调。 自 身 调 节 (autoregulation) : 肾 血 流 量 在 一 定 的 血 压 ( 80-180mHg 或
10.7-24.0KPa)变动范围内能保持相对恒定的现象。(不依赖肾外神经支配) 自身调节的机制: ①肌源学说: 入球小动脉舒缩与跨壁压变化直接相关。 ②管-球反馈(tubulogomerular feedback)
+

血流量大。占心输出量20%(肾重占体重0.3-0.7%),94%供应皮质层,5%
供应外髓,1%供应内髓。

肾动脉-两套毛细血管网-肾静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毛细血管网(第一套
毛细血管网)-出球小动脉-围绕肾小管和集合管形成第二套毛细血管网。

髓旁肾单位出球小动脉进入髓质后分支。(1) 形成细长U形直小血管,平行
1. 了解肾脏的结构与血液循环特点等。 2. 理解等热范围含义及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3. 掌握体温调节机理及尿生成的过程。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体温调节机理及尿生成的过程。 难点:体温调节机理及尿生成的过程。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图、表)
作业和思考题:
1. 解释名词:等热范围、肾单位、肾小球旁器、肾小球滤过作用、原尿、终尿、重吸收、分 泌、排泄、渗透性利尿 2. 试用调定点学说解释动物体温为何能保持相对恒定? 3. 简述肾单位的组成及类型。 4. 说明肾脏的血液循环及其调节特点。 5. 简述滤过摸的结构组成及特点。 6. 试述尿生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动物生理学授课教案

动物生理学授课教案

动物生理学授课教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一、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一)概念:是研究动物体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分类:整体生理学器官和系统生理学细胞和分子生理学三、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慢性动物实验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对健康动物进行手术,暴露所研究的器官(如消化道各种造痿手术)或破坏某器官(切除内分泌腺等),然后在接近正常生活的条件下观察所暴露器官的某些功能,观察摘除或破坏某器官后产生的功能紊乱等.(二)急性实验法1.在体实验法(活体解剖实验法in vivo):从活的或刚死的动物身上切离要研究的器官(如小脑蛙心等)或组织(如肌肉强直收缩)放在人工环境中,使其在短时间内保持生理功能以便进行实验研究.2.离体实验法(离体器官实验法in vitro):将动物麻醉或破坏大脑(无菌条件下)进行手术,暴露要研究的器官或组织,以便进行实验观察。

第二节机体功能与内环境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metabolism ):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主动地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机体内部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转移过程。

(二)兴奋性(excitability):一切活组织或细胞,当其周围环境条件迅速改变时,有产生动作电位并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三)适应性(adaptation):当环境发生改变时,机体或其部分组织的机能与结构也将在某种限度内随之改变,以求与所在环境保持动态平衡,机体的这种能力称为适应性。

(四)生殖(reproduction):是个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可产生相似的另一新个体的过程。

二、体液与内环境(一)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二)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的环境,又是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媒介,称之为内环境。

稳态: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恒定的生理学现象称为稳态。

稳态的生理意义:(1)稳态的新陈代谢的必要保证。

温度、PH值影响酶的活性,水溶液渗透压影响物质交换。

动物生理学授课教案

动物生理学授课教案

动物生理学教案第一章动物生理学概述明确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机体生理功能的各控制系统的含义。

了解一般的研究方法。

理解并结合以后章节逐步掌握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和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及生理意义;掌握动物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以及掌握和运用反馈控制系统。

第一节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生理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机体生命活动的科学。

从研究对象来说,可分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人体生理学等。

通过学习动物生理学,从而认识和掌握生命活动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更有效地促进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以及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保障动物体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研究水平)和方法(一)研究内容1.整体和环境水平的研究2.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3.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二)研究方法生理学中的一切理论都来自实验,它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以器官和整体水平为主,所以动物实验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两类:1.慢性实验2.急性实验1)在体实验(活体解剖实验方法)2)离体实验第二节机体与内环境一、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它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

1.同化作用是指机体从外界环境中摄取各种营养物质,经过改造或转化,以提供建造自身结构所需要的原料和能量的过程;2.异化作用是指机体把自身的物质分解,同时释放能量,以供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并把分解后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二)兴奋性是指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一切活的组织或细胞有产生动作电位并能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三)生殖是指畜禽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可产生相似的另一新个体的过程。

(四)适应性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或其部分组织器官的结构与机能也将在某种限度内随之改变,以求与所在的环境保持动态平衡,机体的这种能力称为适应性。

二、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及生理意义(一)体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1.体液2.细胞内液3.细胞外液(二)内环境指细胞生活的环境,即为细胞外液。

《动物生理》理论教案(第10讲)

《动物生理》理论教案(第10讲)

课后小结:
本此课教师讲授认真,学生听讲专心,常有互动,气氛活跃,整个教学过程顺利,按计划 完成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字体用五号宋体,1.5 倍行距) 第 10 章 神经 1 神经系统的基本元件 1.1 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采用启发式方 法,运用现代 多媒体手段教 学

神经系统的组成 脊髓:分颈、胸、腰、荐四部分

• 结构
以化学性突触为例,突触结构分为三部分: (1)突触前膜(成分):具有栅栏和突触囊泡。 (2)突触间隙:约为200-500Å。 (3)突触后膜(成分):形成许多皱褶,具有受体。
突触传递:神经冲动(兴奋)通过突触传递的过程。 • 突触传递的机理
以化学性突触为例说明,突触传递的机理为: 神经冲动→突触前膜去极化→Ca 进入前膜→突触囊泡释放兴奋性 递质/抑制性递质→递质在间隙扩散,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突触后膜对 离子的通透性改变(Na 内流增多/K 外流、Cl 内流增多)→突触后膜去极 化/超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影响突触后神经元活动(兴奋/抑制)。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由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 而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Na 内流增多)所产生的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由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 而引起突触后膜超极化( K 外流、Cl 内流增多)所产生的突触后电位。
1.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感觉功能、躯体运动功能等。 2.理解神经元、突触、神经递质、受体、感受器等概念。 3.掌握神经元的结构、突触传递过程、感觉传入途径及小脑生理功能等。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神经元的结构、突触传递过程、感觉传入途径及小脑生理功能。 难点:突触的结构、突触传递过程、感觉传入途径及小脑生理功能。

动物生理理论教案

动物生理理论教案

作业和思考题:
1.解释名词:条件反射的强化、条件反射的消退、动力定型、内分泌、神经内分泌、激素、半衰期
2.试举例说明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并说明形成条件。

3.何谓神经活动类型包括哪四种基本类型。

4.简述激素的作用特征。

5.试述含氮激素及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理。

一个二碘酪氨酸(DIP)和一个一碘酪氨酸(MIP)偶联生成三碘甲腺原氨酸(T3)。

•甲状腺激素的贮存、释放及转运
贮存:甲状腺激素(T3或T4)生成后,以甲状腺球蛋白的形式存在甲状腺的腺泡腔中。

释放:当机体需要甲状腺激素,腺上皮顶端的微绒毛通过胞饮作用将甲状腺球蛋白吞饮入腺细胞内,经溶酶体酶水解后, T3、 T4被释放进入血液。

转运:甲状腺激素( T3或T4)进入血液后,以两种形式运输,即大部分及血浆蛋白(如-球蛋白)结合运输,少部分呈游离状态运输。

只有游离状态的甲状腺激素( T3或T4)才能发挥生理作用。

因T4及血浆蛋白结合能力强,不易游离,而T3及血浆蛋白结合能力弱,易于游离。

T3的生理活性比T4在2-5倍。

但T4的半衰期比T3长( T4大约6~7d, T3大约为1~3d)。

▪主要生理作用
(1)对代谢作用
①生热作用:甲状腺激素能增加产热,促进能量代谢。

如1mgT4可增加产热1000千卡。

(相当于250g葡萄糖或110g脂肪产生热量)
②对糖代谢作用:促进糖元的分解和利用(大剂量时,可使血糖升高,出现糖尿)。

动物生理试讲教案模板范文

动物生理试讲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动物心脏的结构,掌握动物心脏的功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动物生理学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 动物心脏的结构。

2. 动物心脏的功能。

教学难点:1. 动物心脏各部位的功能。

2. 动物心脏的血液循环。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动物心脏图片,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器官吗?它有什么功能?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心脏是动物循环系统的核心器官,负责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部位,为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将代谢废物运走。

二、动物心脏的结构1. 教师展示动物心脏解剖图,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的各个部位。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动物心脏的结构特点。

3. 教师讲解动物心脏的各个部位:a. 心脏壁:由心肌组成,分为心房和心室。

b. 心瓣膜: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起到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

c. 动脉圆锥:连接心室和动脉,负责将血液泵入动脉。

三、动物心脏的功能1. 教师讲解动物心脏的功能:a. 心房:接收血液,并将血液泵入心室。

b. 心室:将血液泵入动脉,为全身各部位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c. 心瓣膜:防止血液倒流,确保血液单向流动。

d. 动脉圆锥:将血液泵入动脉,保证血液输送到全身各部位。

2. 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动物心脏功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实验演示1. 教师展示动物心脏解剖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的各个部位。

2. 学生分组进行动物心脏解剖实验,观察心脏的结构特点。

3.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心脏功能实验,观察心脏泵血情况。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动物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2.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总结动物心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不同动物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差异。

2. 结合实际,思考动物心脏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解剖实验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了解了动物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和思考题:
1.解释名词:条件反射的强化、条件反射的消退、动力定型、内分泌、神经内分泌、激素、半衰期
2.试举例说明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并说明形成条件。

3.何谓神经活动类型包括哪四种基本类型。

4.简述激素的作用特征。

5.试述含氮激素及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理。

6.简述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途径。

7.简述垂体分泌的激素及其主要生理作用。

8.简述甲状腺激素主要生理作用。

9.简述调钙激素的种类及其主要生理作用。

离子转运到甲状腺腺泡上皮细胞内的过程。

(通过碘泵完成,正常时碘浓缩能力25倍,甲亢时达250倍)
(2)碘的活化(iodine activation):进入甲状腺腺泡上皮细胞的碘离子被过氧化酶催化而活化成为活化碘。

(3)酪氨酸碘化(iodination of tyrosine):活化碘能马上与酪氨酸结合,合成一碘酪氨酸(MIP)和二碘酪氨酸(DIP)。

(如图示)(4)碘化酪氨酸(iodotyrosine)的偶联:两个二碘酪氨酸(DIP)分子偶联生成四碘甲腺原氨酸(T4);一个二碘酪氨酸(DIP)和一个一碘酪氨酸(MIP)偶联生成三碘甲腺原氨酸(T3)。

•甲状腺激素的贮存、释放与转运
贮存:甲状腺激素(T3或T4)生成后,以甲状腺球蛋白的形式存在甲状腺的腺泡腔中。

释放:当机体需要甲状腺激素,腺上皮顶端的微绒毛通过胞饮作用将甲状腺球蛋白吞饮入腺细胞内,经溶酶体酶水解后, T3、 T4被释放进入血液。

转运:甲状腺激素( T3或T4)进入血液后,以两种形式运输,即大部分与血浆蛋白(如-球蛋白)结合运输,少部分呈游离状态运输。

只有游离状态的甲状腺激素( T3或T4)才能发挥生理作用。

因T4与血浆蛋白结合能力强,不易游离,而T3与血浆蛋白结合能力弱,易于游离。

T3的生理活性比T4在2-5倍。

但T4的半衰期比T3长( T4大约6~7d, T3大约为1~3d)。

▪主要生理作用
(1)对代谢作用
①生热作用:甲状腺激素能增加产热,促进能量代谢。

如1mgT4可增
加产热1000千卡。

(相当于250g葡萄糖或110g脂肪产生热量)
②对糖代谢作用:促进糖元的分解和利用(大剂量时,可使血糖升高,
出现糖尿)。

③对脂肪代谢作用:促进脂肪的分解和氧化(甲亢患者,胆固醇低于
正常,体脂减少)。

④对蛋白质代谢作用:小剂量时,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但大剂量或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