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空坠物的几点法律分析
高空抛物行为的法律责任与处罚

高空抛物行为的法律责任与处罚近年来,高空抛物行为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这种危险行为给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严重破坏社会和谐。
针对高空抛物行为,法律依法予以严厉打击,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与处罚。
一、高空抛物行为的法律定义和法律责任高空抛物行为指的是在高空将物体直接或间接抛掷免费翻译软件地面,威胁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行为。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高空抛物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等法律,构成了违章行为和刑事犯罪。
根据不同情况,相关责任和处罚可细分如下:1.对于一般高空抛物行为,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公安机关可以根据具体情节对行为人处以行政拘留、罚款等处罚。
这些处罚旨在对行为人进行惩罚,以达到维护社会安全和秩序的目的。
2.对于高空抛物行为造成的轻伤、重伤、死亡等后果,将触犯《刑法》的相关规定。
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如果高空抛物行为造成轻伤,行为人可被判处拘役、管制或者罚金;如果造成重伤,行为人可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造成死亡,行为人可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高空抛物行为的处罚案例分析1.案例一:2018年某市中心区发生高空抛物行为,一瓶啤酒瓶从高楼掉落,砸中了一名路过行人,导致其严重受伤。
经过公安机关的调查,行为人被逮捕并移送法院审理。
最终,法院依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判处行为人有期徒刑五年,并要求行为人对受害者进行赔偿。
2.案例二:2019年某城市的高楼居民突然从窗户中抛出一把钥匙链,不慎砸伤在下方经过的市民。
被告人在法庭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愿赔偿了受害人的医疗费用。
最终,法院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判处被告人行政拘留六个月,并处罚款。
三、加强高空抛物行为的防范与管理为了减少高空抛物行为的发生,保护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需要共同努力。
以下是一些建议:1.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高空抛物行为的认知,营造人人知法守法的社会氛围。
关于高空抛物的案例、法律分析和法律后果分析

关于高空抛物的案例、法律分析和法律后果分析高空抛物是一种不文明行为,不仅会给他人带来伤害和财产损失,还会对城市环境和公共安全造成影响。
为了惩治这种违法行为,我国刑法规定了高空抛物罪。
下面列举五个高空抛物罪的案例,并分别进行法律分析和法律后果分析。
1.案例一:某小区居民李某从楼上扔下一块砖头,将楼下停放的车辆砸坏,车主要求赔偿。
法院判决认定李某构成高空抛物罪,判处拘役三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
法律分析:在这个案例中,李某从高空扔下砖头,造成了他人财产损失,符合高空抛物罪的构成要件。
根据刑法规定,高空抛物罪属于危险犯,只要实施了高空抛物行为,并且对他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财产安全造成了现实危险,就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后果分析:在本案中,李某被判刑三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
这个判决结果是对其犯罪行为的惩罚,也是对其违法行为的处罚。
同时,这个判决也警示人们要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避免高空抛物等危险行为的发生。
2.案例二:某男子在小区内乱扔垃圾,被小区保安当场抓住并报警。
当地警方经过调查后将其拘留五天。
法律分析:在这个案例中,该男子的行为构成了高空抛物罪中的“乱扔垃圾”行为。
虽然他并没有直接造成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但他的行为已经违反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给公共卫生和社会环境带来了潜在危害。
因此,警方有权对其进行行政拘留的处罚。
法律后果分析:在该案中,该男子被拘留五天是对其违法行为的惩罚,也是对其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缺失的惩罚。
同时,这个案件也提醒人们要尊重社会公德和环保意识,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和生活环境。
3.案例三:某女子在高层住宅楼阳台晾晒内衣裤时,被风吹落至楼下草坪上,导致路人受伤。
法院审理认为该女子构成高空抛物罪,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五千元。
法律分析:在该案中,该女子的行为构成了高空抛物罪中的“高空晾晒物品”行为。
她因为疏忽大意而将内衣裤等物品从高楼阳台吹落至楼下草坪上,导致路人受伤,严重影响了公共安全和他人的身体健康。
高空抛物坠物法律责任探析

OBSERVE高空抛物坠物法律责任探析■文—鹿钦连近年来高空抛物、坠物案件屡禁不止,不仅使受害人身心受到伤害,甚至夺去受害人的生命;同时也给受害人家庭带来精神伤害和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2019年9月3日,新修订的《深圳经济特区物业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了高空抛物、坠物的法律责任。
10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也出台了《关于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的意见》(以下简称“审理意见”)o这些法规和意见将会进一步推动高空抛物、坠物行为的预防和惩治,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高空抛物、坠物行为的法律责任,理应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但在实际当中,涉及高空抛物、坠物行为的法律责任承担时,往往仅通过民事途径来解决,导致大多侵权人没有受到行政处罚和刑事制裁。
在有关文件中,通常将抛物列入坠物范畴,把抛物和坠物统一称为“坠物”。
但是高空抛物和坠物行为在主观恶性、社会危害性方面有很大不同,高空抛物行为的主观恶性更大、社会危害性更为严重。
这也是本人在研讨或文章中坚持把抛物、坠物分别表述的原因。
最高人民法院审理意见将抛物和坠物进行明确区分,有利于对高空抛物、坠物的分类治理,有利于民事责任的承担、行政处罚和定罪量A本文作者鹿钦连刑。
下面,笔者从刑事、行政、民事三个方面,浅析高空抛物、坠物的法律责任。
高空抛物、坠物行为的刑事责任审理意见要求准确认定高空抛物犯罪,对于高空抛物行为,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要求准确认定高空坠物犯罪,对于高空坠物行为,可以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重伤罪、重大责任事故罪定罪处罚。
很多人认为,审理意见对刑法相关条文进行了修改完善,以便使高空抛物、坠物致人损害行为入刑。
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以上罪名实际上本已包含高空抛物、坠物行为,由于司法上的理解不同,造成法律适用没有到位。
最高人民法院负责人也明确讲到,“我们坚决依照刑法、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对高空抛物、坠物定罪量刑、民事责任承担的内容予以具体细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的意见-法发〔2019〕25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的意见正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的意见法发〔2019〕25号近年来,高空抛物、坠物事件不断发生,严重危害公共安全,侵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为充分发挥司法审判的惩罚、规范和预防功能,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头顶上的安全”,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等相关法律,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源头治理,监督支持依法行政,有效预防和惩治高空抛物、坠物行为1.树立预防和惩治高空抛物、坠物行为的基本理念。
人民法院要切实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预防和惩治高空抛物、坠物行为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要积极推动预防和惩治高空抛物、坠物行为的综合治理、协同治理工作,及时排查整治安全隐患,确保人民群众“头顶上的安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
要努力实现依法制裁、救济损害与维护公共安全、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有机统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积极推动将高空抛物、坠物行为的预防与惩治纳入诉源治理机制建设。
切实发挥人民法院在诉源治理中的参与、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加强与公安、基层组织等的联动,积极推动和助力有关部门完善防范高空抛物、坠物的工作举措,形成有效合力。
注重发挥司法建议作用,对在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中发现行政机关、基层组织、物业服务企业等有关单位存在的工作疏漏、隐患风险等问题,及时提出司法建议,督促整改。
高空作业掉落事故责任分法

高空作业掉落事故责任分法
高空作业掉落事故属于严重的安全事故,不仅会造成财产损失,还会对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对于高空作业掉落事故责任的划分,通常是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划分:
一、责任主体划分
高空作业掉落事故的责任主体包括工人、管理人员及单位,其中工人是直接承担事故责任的主体,而管理人员及单位是间接承担事故责任的主体。
二、责任划分
1. 直接责任:指工人在高空作业中未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作业,如未系好安全带、未正确使用安全钩等,造成掉落事故的,应由工人直接承担相应的事故责任。
2. 间接责任:指管理人员及单位未能保障工人的安全作业,如未提供充足的安全防护设备、未进行安全培训等,造成掉落事故的,应由管理人员及单位承担相应的事故责任。
三、事故损失的划分
高空作业掉落事故造成的损失主要包括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等方面。
1. 人身伤亡:如果掉落物品造成他人伤亡,那么应由事故责任主体承
担相应的人身损失赔偿责任,包括医疗费用、抚养费用、精神损失等。
2. 财产损失:如果掉落物品造成他人财产损失,那么应由事故责任主
体承担相应的财产损失赔偿责任,包括修复费用、替代费用等。
四、责任大小的划分
高空作业掉落事故责任大小的划分,根据事故的性质、损失大小、责
任主体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划分为轻责、重责、极重责等不同的责
任大小,并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相应的赔偿处理。
总之,高空作业掉落事故责任的划分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明确责
任主体、责任划分、损失的划分以及责任大小的划分,才能保证掉落
事故的追究公正、赔偿合理。
同时,加强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提高
安全意识,是避免高空作业掉落事故的根本措施。
高空坠物法律法规有哪些?

高空坠物法律法规有哪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五条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发生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赔偿后,有其他责任人的,有权向其他责任人追偿。
城市化也让中国的各个发达地区高楼建筑不断林立,但公民素质却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随之提高,使得高楼在现实中出现了许多本不应该出现的安全威胁,可能高楼住户随后的一个丢弃动作就会直接导致行人的生命受到威胁。
一起来看看高空坠物法律法规有哪些?一、高空坠物法律法规有哪些?(1)“ 侵权责任法”相关规定:第七十三条从事高空、高压、地下挖掘活动或者使用高速轨道运输工具造成他人损害的,经营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损害是因受害人故意或者不可抗力造成的,不承担责任。
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失的,可以减轻经营者的责任。
第七十四条遗失、抛弃高度危险物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所有人承担侵权责任。
所有人将高度危险物交由他人管理的,由管理人承担侵权责任;所有人有过错的,与管理人承担连带责任。
第八十五条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发生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赔偿后,有其他责任人的,有权向其他责任人追偿。
第八十七条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
《民法通则》第126条规定,建筑物或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的,它的所有人或者是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但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
共同侵权情况下,即加害人为二人或二人以上的情况,加害人除应承担一般高空抛(坠)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责任外,还应承担共同侵权所负的连带责任。
高空抛物(坠物)法律责任探析---张洪

2022 年 8 月 22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的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三审稿明确提出,高空抛物坠物伤害发生后,有关机关应当依法及时调查,查清责任人,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由可能加害的建造物使用人赋予补偿。
对于三审稿的上述修改,不少法学专家认为,相关条款厘清了高空抛物坠物相关各方的责任,但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三审稿的这一规定又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高空抛物(坠物)”的热议,笔者在百度上以“高空抛物”为关键词进行了搜索,即将就跳出了与“高空抛物有关的信息” 1340 万条之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大厦林立。
由此,高空抛物坠物伤人的事件也呈多发态势。
面对飞来横祸,如何向加害人追责?如何守护居民及行人的“头顶安全”?高空抛物坠物的法律责任到底有哪些?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高空抛物高空坠物的事件时常发生,不仅仅是中国如此,其他国家也有类似事件发生。
高空抛物现象曾经被称为“悬在城市上空的痛”,后来又称为“头顶安全”问题被热议。
近年来,接连发生的高空抛坠物伤人甚至致死事件给人们敲响了密集的警钟,让人们日益感受到来自头顶上的危(wei)险、威胁,对头顶上的安全也有了越来越迫切的需求。
高空抛物、坠物这两种不文明行为不仅在社会上营造了一种不安全的氛围,更是严重危及到了社会公众的人身、财产安全,成为了公众头顶上方的“不定时炸弹”。
引起对高空抛物的热议笔者能查到的最早的事件是 2000 年5 月发生在重庆市渝中区的“烟灰缸伤人案”,当年 5 月 11 日,郝跃在重庆市渝中区学田湾正街被一个从高楼上掉落下 3 斤重的烟灰缸砸成重伤,经法医鉴定为八级伤残。
2001 年 8 月 10 日,郝跃将可能丢烟灰缸的学田湾正街 65 号、 67 号临街的 24 家住户及开辟商告上了渝中区法院,要求众被告共同承担医疗费等共 33 万余元。
2001 年 12 月 19 日,渝中区法院审理认为,除了搬离的两名住户外,其余住户均不能排除有扔烟灰缸的可能性。
高空抛物行为的法律责任界定与执法标准

高空抛物行为的法律责任界定与执法标准本文将探讨高空抛物行为的法律责任界定与执法标准。
高空抛物行为指的是在垂直高度较高的建筑物或其他设施中,有意或无意地将物品从高处抛掷至地面或其他区域,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行为。
这类行为不仅危害他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也扰乱了社会秩序,因此有必要对其法律责任进行明确界定,并制定相应的执法标准。
一、法律责任界定根据我国刑法第232条的规定,高空抛物行为涉嫌构成了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具体而言,如果高空抛物行为直接致人于死亡或者严重伤残,将构成此罪,对犯罪嫌疑人将追究其刑事责任。
而如果高空抛物行为仅导致轻伤或者财产损失,通常属于治安管理范畴,将由公安机关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处罚。
然而,要判断高空抛物行为是否构成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行为人的主观故意、抛物物品的性质、抛物的方式和环境等。
如果行为人有故意将物品抛下且明知有可能危及他人安全,或者使用危险性极高的物品进行抛掷,且抛物的环境具有危险性,那么其行为就更容易构成犯罪。
二、执法标准为了更好地打击和预防高空抛物行为,需要制定相应的执法标准。
首先,应加强公共场所的监控设施,尤其是在高层建筑和人流密集的地方,增加摄像头的安装密度,并确保监控设备的正常运转。
通过监控录像,可以更容易确定高空抛物的行为人,提供有效的证据。
此外,执法部门应定期开展高空抛物行为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该行为的认识和警惕性。
通过媒体渠道和社区宣传,向公众普及高空抛物的危害性和法律责任,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
执法部门也需要加大对高空抛物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于涉嫌构成犯罪的行为,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同时,对于轻微的高空抛物行为,可以采取行政处罚手段,如罚款或者强制参加公益劳动等,增加违法成本,起到威慑作用。
最后,加强社区治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鼓励居民主动监督和举报高空抛物行为。
社区居民可以组织志愿者,加强巡逻和监管,及时发现并报告高空抛物行为,提高社区治安管理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高空坠物的几点法律分析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高空坠物的现象越来越多,笔者自裁判文书网、无讼案例等网站共查询了320份相关判决,从诉讼主体是否明确,法院对案件是否受理以及受理法院的角度进行数据分析,现分析如下:
一、高空坠物承担责任主体问题
司法实践中,侵权主体分为明确与不明确两种情况。
当侵权主体明确时,根据《民法通则》第126条之规定,损害赔偿责任由侵权主体承担。
当侵权责任不明确时,对于损害赔偿责任主要有两种处理情况。
一是判决潜在的侵权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二是法院因为案件诉讼主体不明确即被告不明确对案件不予受理。
根据上图所示,90%以上高空坠物案件诉讼主体是明确的,即可以确定具体的侵权人,那么受害人便可以向具体的侵权人主张自己的各项损失的赔偿,同样,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庭审焦点便是具体赔偿项目的数额问题。
二、高空坠物案件法院是否受理问题
如上图所示,98%的高空坠物案件法院均会受理,从司法判例上来看,
2%的案件不予受理的原因是侵权主体不明确。
针对侵权主体不明确的案件,在补充了相应证据后,司法实践中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判决倾向,可参考成都高空坠物案(高楼里124家商户分摊了15万的赔偿)和山东木墩致人死亡案。
笔者认为,对于侵权主体不明确的案件,法院应当予以受理并且判决潜在的侵害人承担赔偿责任。
首先,根据《物权法》第70条、71条、72条的规定,所有住户对建筑物中属于自己专有的部分行使占有和处分的权利,当住户在行使此项权利的同时,负有确保与建筑物相关联的人安全的义务。
因此住户对于楼下行人通行安全也负有不可逃避的义务。
其次,从正义的角度来看,我们作为社会人,维护每个个体的正义其实也意味着维护着整个社会的正义。
法院如此判决符合群体的正义价值。
三、高空坠物案件的受理法院
77%的案件在一审结束,20%的案件进入二审阶段。
这也就意味着,多数争议均能在一审程序解决,受害方在提起诉讼时可预判整个案件处理的周期及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