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中华文化:《故宫》《青花》《陆羽与茶经》《敦煌壁画》《编钟》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语文《编钟》教学设计

语文《编钟》教学设计

语文《编钟》教学设计语文《编钟》教学设计1教学时间一课时学习者分析学生在学习完《故宫》、《青花》、《陆羽和茶经》、《敦煌壁画》之后,对中华文明已有一个点的熟悉,本文与前三篇课文一样,呈现给学生一个点的熟悉。

在前三篇课文的学习兴趣下,学生学习本文难度不大。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

2.激发学生喜爱中华文明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1.抓住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曾侯乙编钟的历史由来、根本状况和重要价值。

2.小组沟通,学习介绍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读到写的迁移。

三、学问与技能1.学习课文生字生词,概括出曾侯乙编钟的特点,理解它的重要价值。

2.积存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生字生词,把握课文内容。

2.抓住编钟的特点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

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喜爱之情。

教学资源 PPT课件、学习卡片教学过程教学活动1 1.导入新课:师: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迄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勤劳的中华民族制造过很多辉煌,比方我们20课学过的“故宫”,21课学过的`“青花”,22课学过的“茶艺”,23课学过的“敦煌壁画”,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典型代表。

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种,它就是24课《编钟》。

板书课题。

[复习旧学问,是学习新学问的根底。

]学习之前,我们来看个短片,让我们把时间翻回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庆祝晚会上[此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感受曾侯乙编钟气概的恢宏,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从而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

播放视频。

师:在这场规模宏大的音乐会上,有一种乐器已经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就是--编钟。

(课件展现编钟图片)教学活动2 畅谈预习成果,启发求知。

、关于编钟,大家在预习时已经知道了什么?请大家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我们共享一下。

[这一环节主要是由于学生对编钟不是很熟识,课前搜集一些资料还是很有必要的。

既可以让学生去动手查阅,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力量。

陆羽与《茶经》教案 教学设计

陆羽与《茶经》教案 教学设计

陆羽与《茶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陆羽的生平和《茶经》的成书背景,掌握《茶经》的主要内容和茶道的基本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茶经》的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茶道观念。

二、教学重点1. 陆羽的生平和《茶经》的成书背景。

2. 《茶经》的主要内容和茶道的基本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茶经》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

2. 茶道技巧的实际操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陆羽生平、茶经内容、茶道技巧等。

2. 准备茶具和茶叶,以便进行茶道演示和实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陆羽的生平和《茶经》的成书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茶经》选段,理解文本内容,并结合注释解释生僻词语。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解读《茶经》的文言文,分享阅读心得,教师巡回指导。

4. 茶道演示教师展示茶道技巧,讲解茶道的基本原则和步骤,引导学生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5. 茶道实操学生分组进行茶道实操,体验泡茶、品茶的乐趣,教师点评并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茶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茶道观念。

7. 课后作业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拓展1.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陆羽的其他著作和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2. 邀请茶艺师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茶道的内涵和技巧。

七、评价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给予及时的口头评价和鼓励。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具体的评价和建议。

3. 茶道实操评价:评价学生在茶道实操中的动作规范、茶艺表现、团队协作等情况,给予积极的反馈。

八、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2 陆羽与《茶经》 第一课时-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2 陆羽与《茶经》 第一课时-

22陆羽与《茶经》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介绍了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留有美名的传奇人物陆羽的生动事迹,赞扬了他似茶叶一般清纯的品格,歌颂了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的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

文章开头的故事十分有趣,增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对于学生了解陆羽的一些生平故事和《茶经》的大致内容,进而能热爱并传承传统文化很有帮助。

1.帮助学生认识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理解重点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3.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了解课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重点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情感。

了解课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难点引导学生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陆羽的资料。

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播放茶艺表演的视频资料。

师解说: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

茶艺多姿多彩,充满生活情趣,能给饮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

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

人生如茶,在紧张繁忙之中,泡上一壶好茶,细细品味,感悟酸甜苦辣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

茶艺是一种文化积淀,起源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茶艺还是高雅的休闲活动,可以使人精神放松,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的关系等。

是谁让茶的地位这么高呢?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中国茶文化以及陆羽的资料。

3.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各种方式理解新词。

2.给课文的自然段标上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3.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二)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1.小组长带领组员商量准备用什么方法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

(出示学习提示)课文是从什么话题开始谈到陆羽的?主要写了陆羽的哪几件事情?哪些段落写到了《茶经》?2.教师指导,提出学习方法。

2024版六年级《陆羽与〈茶经〉》教案(共1)

2024版六年级《陆羽与〈茶经〉》教案(共1)

六年级《陆羽与〈茶经〉》教案(共1)目录•课程介绍与目标•课文内容解读•知识拓展:茶文化历史与传承•实践活动设计:体验泡茶过程并分享感受•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重传统文化,热爱民族瑰宝•总结回顾与作业布置01课程介绍与目标教材背景及作者简介教材背景《陆羽与〈茶经〉》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茶文化的代表人物陆羽以及他的著作《茶经》。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陆羽对茶文化的贡献。

作者简介陆羽(约733-约804),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

唐代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陆羽的生平事迹和《茶经》的主要内容;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知识与技能通过朗读、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对中国茶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与要求课时安排及教学重点难点课时安排01本课共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进行课文的阅读和理解,第二课时进行拓展阅读和写作训练。

教学重点02了解陆羽的生平事迹和《茶经》的主要内容;掌握本课生字词及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03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陆羽和《茶经》的赞美之情;如何将课文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02课文内容解读《陆羽与〈茶经〉》背景介绍唐代茶文化兴盛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时期,茶叶的种植、制作和品饮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陆羽作为唐代的茶学家,他的《茶经》是唐代茶文化的代表作之一。

陆羽的生平与成就陆羽(约733-约804),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幼儿园大班主题教案《中国茶文化》

幼儿园大班主题教案《中国茶文化》

幼儿园大班主题教案《中国茶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幼儿园大班教材《社会》第五章《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国茶文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幼儿了解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茶道的相关知识,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知道茶叶的种类和特点。

2. 通过观察、实践,让幼儿掌握茶道的步骤和礼仪。

3. 培养幼儿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掌握茶道的步骤和礼仪。

难点:茶叶的分类和特点,茶道的具体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茶叶、茶具、图片、视频等。

学具:幼儿绘画用具、手工制作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引导幼儿了解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2. 讲解:讲解茶叶的分类和特点,让幼儿认识各种茶叶。

3. 实践:分组进行茶道操作,让幼儿亲身体验茶道礼仪。

4. 创作:让幼儿根据自己的体验,绘制茶道画卷或制作茶道手工艺品。

5. 展示:组织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欣赏、交流。

六、板书设计中国茶文化茶叶的种类茶道的步骤茶道的礼仪七、作业设计1. 请幼儿回家后,与家人一起泡茶,体验茶道礼仪,并绘制一幅茶道画卷。

答案:茶道画卷可包括泡茶、倒茶、品茶等场景,注意表现出茶道的步骤和礼仪。

2. 请幼儿观察家里的茶叶,了解茶叶的种类和特点,并与家长共同收集有关茶叶的资料。

答案:资料可包括茶叶的图片、产地、功效等,注意资料的整理和展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对中国茶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茶道的操作也有了实践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对幼儿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幼儿自己策划茶会,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幼儿参观茶园,深入了解茶叶的种植、采摘和制作过程,让幼儿亲身体验茶文化的魅力。

《敦煌壁画》+《编钟》 课件

《敦煌壁画》+《编钟》 课件

壁画上的飞天, 有的臂挎花篮, 采摘鲜花;有的 反弹琵琶,轻拨 银弦;有的倒悬 身子,自天而降; 有的彩带飘拂, 漫天遨游;有的
舒展双臂,翩翩
举例子、起舞......
排比
敦煌莫高窟在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断崖口,俗 称千佛洞,上下五层,长1600多米。莫高窟是敦煌文化和艺 术的中心,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从隋至元,历代多有增建。 现保存从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 西夏、元等10个朝代的洞窟492窟,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 2415尊。窟最大者高40余米,最小者高不盈尺。造像为泥质 彩塑,神态各异。
列数字
24、编 钟
请大家结合《敦煌壁画》一课的学习,仔细默 读《编钟》一课,看看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向 我们介绍曾侯乙编钟的,并完成思维导图。
曾侯乙编钟
{ {
数量最多、 保存最好、 音律最全、 气势最宏伟
恢弘的气势、 精湛的铸造工 艺、非凡的音 乐效果、内容 丰富的韵律铭
文震惊了世界。
价值
精湛的铸 造工艺、 恢弘的气
它们和敦煌壁画、编钟一样,都是中华民 族古老文明的象征,同时也是人类创造精 神文明的象征。
23、敦煌壁画 + 24、编钟
学习目标
1、认识“凹、璀、璨、椭、卸”等七个词语,会写“翩翩 起舞、孜孜不倦、泪水涟涟”等六个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敦煌壁画、编钟的特点 及价值,体会我国古代艺术家的卓越才能。 3、通过《敦煌壁画》一课的学习,能迁移自主学习《编钟》 一课。 4、学习抓住特点介绍事物的写作手法及分类别、举例子、 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āo tū
凹凸
mó 临摹
cuǐ càn
璀璨夺目
zī 孜孜不倦

《青花》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范文教学步骤

《青花》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范文教学步骤

本次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经典文化代表作--《青花》,并能够通过这本书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启发他们的文化意识与文化自信。

教学步骤:1.引入首先在课前,能够播放中国传统音乐或者展示中国传统青花瓷样式等可以让学生们有更明显的文化情感。

接着,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们对“青花”这个词的理解,以及他们对青花瓷有哪些了解和认识等问题来引出故事《青花》。

2.阅读与思考教师给学生们讲解小说的大意和人物关系,然后一段段的让学生带领朗读,边听边阅读。

在学生们阅读完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分别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认真思考,比如:(1)故事中一开始描述了张大爷的一些事情,你觉得这些事情有什么意义吗?(2)故事中,大娘为什么一定要张大爷回老家,你认为是为了什么呢?(3)张大爷借故去看孙女,但他真的只是为了看孙女吗?还有其他的意图吗?3.沟通交流让学生们结对,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彼此交流在阅读中的体会和心得,学生可以借鉴其他组的观点,形成相互贯通的学习效应。

教师可以适当设置一些问题来引导讨论,以鼓励学生们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4.讲解文化知识随着学生们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加深,教师可以适时讲解与青花瓷相关的历史知识,介绍青花瓷的制作工艺和文化价值等。

学生们必须明白,青花瓷不仅是一种瓷器,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这意味着学生们必须把这件文化宝贵的遗产赏识到贯穿他们的整个生涯中。

5.扩展阅读老师可以通过直接朗读或者讲述的方式介绍有关于青花瓷的其他文化物品,比如青花瓷碗、青花瓷花瓶等,这样可以扩充学生们的阅读视野和了解,取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认识,思考其背后所包含的文化特点。

要求学生们思考,除了青花和青花瓷以外,还有哪些与之相关的文化元素。

6.作业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布置一些相应的作业,比如写一篇与青花或青花瓷相关的作文、画一幅自己心目中的青花瓷花瓶、青花瓷皮箱或青花瓷水瓶等作品等等,鼓励学生们利用自身的实际能力来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表达。

语文出版社S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2课《陆羽与《茶经》》教学设计

语文出版社S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2课《陆羽与《茶经》》教学设计

《陆羽与《茶经》》教学设计【设计理念】“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是我们当前教学的主旋律,在教学中引入批注式阅读策略有利于在阅读教学中构成互动态势,学生与文本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思维碰撞。

这种互动态势不仅避免了教师引导式的碎问碎答,而且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深度地理解了文章内涵,阅读技能得到提升,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陆羽与《茶经》选自语文出版社S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2课,是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文化”,单元要求是:注意抓住文章特点,并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认识。

本课开头以“茶圣”总起,结尾以“茶圣”结束,中间部分字里行间表现出陆羽不愧为“茶圣”。

结合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阅读技巧,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特点,我采用批注策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充分与文本进行交流,然后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茶经》奠定了陆羽“茶圣”的地位,在我国茶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我在课的第三个活动中聚焦陆羽撰写《茶经》的段落,让学生想象画面,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陆羽淡泊明志、不畏艰辛、倾心茶艺的高尚情操,最后熟读成诵,达到记住这个人、记住这部著作的目的。

【教学目标】1.通过联系课文内容谈感受、速记的方式,积累一些四字词语,如“源远流长、千载难逢、博学多才”等。

2.运用批注策略,抓住关键词句、联系资料,理解陆羽为什么被称为“茶圣”,从而感受陆羽为我国茶文化所做的贡献。

3.聚焦陆羽撰写《茶经》的段落,想象陆羽撰写《茶经》的画面,感受陆羽淡泊明志、不畏艰辛、倾心茶艺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1.运用批注策略,抓住关键词句、联系资料,理解陆羽为什么被称为“茶圣”,从而感受陆羽为我国茶文化所做的贡献。

2.聚焦陆羽撰写《茶经》的段落,想象陆羽撰写《茶经》的画面,感受陆羽淡泊明志、不畏艰辛、倾心茶艺的高尚情操。

【教学流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通过三个活动继续学习第22课 陆羽与《茶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中华文化:《故宫》《青花》《陆羽与茶经》《敦煌壁画》《编钟》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华文化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五”组成,五篇课文中,《故宫》《青花》《陆羽与〈茶经〉》是精读课外,《敦煌壁画》《编钟》是略读课文。

这是一组认识、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课文,内容涉及建筑、瓷器、饮茶、壁画、乐器等方面的文化艺术遗产。

《故宫》通过对东方最大的宫殿、世界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的介绍,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

《青花》记叙了两代青花瓷艺人创新青花瓷艺的故事。

《陆羽与〈茶经〉》描写了茶叶祖师爷——陆羽的传奇经历,表现了他对中国茶文化的卓越贡献。

《敦煌壁画》介绍了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

《编钟》介绍了现存出土最古老最完整的乐器——曾侯乙编钟。

语文百花园五中,编排了“温故知新” “口语交际” “习作”三个项目。

“温故知新”有“修改病句”“拓展与交流”“阅读平台”三项内容。

其中“拓展与交流”采用三人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本单元课文的认识和领悟,谈到了文章的叙述顺序:有游览的空间位置转换顺序,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有所介绍事物的各个方面的顺序……“阅读平台”选编了一篇介绍藏戏的文章让学生独立阅读,感受优秀神秘的藏族文化。

“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说说祖国的名胜古迹、山水风景。

“习作”要求介绍自己喜欢的风味食品。

本单元要求认识生字20个,会写14个。

教学本单元应注意下面两个问题:1、品读语言,享受文化大餐。

2、拓展读写,开阔文化视野。

20、故宫教材简析:这篇精读课文,作者按照“总起——分述——总结”的思路行文,清晰有序地介绍了被誉为“人类的遗产,中国的骄傲”的北京故宫,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歌颂了中国古代劳动人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全文共有11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简明地讲了故宫的位置、名称、历史。

第二部分(2——9自然段)详细地描述了故宫的建筑。

按空间顺来介绍。

第三部分(第十自然段)极为简略地介绍了故宫的文物。

第四部分总结全文,对故宫的历史价值做出了评价。

课文编排了一幅插图,是故宫太和殿正面的全景照片。

设计理念:本课语言简洁生动,犹如一幅详细的工笔画,教材内容不难理解,不必细细分析,讲解,破坏语言美感。

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细读、精读、品读,有感情地读,再现出故宫这一幅美丽的画卷,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爱美的情趣,增强语言感受力。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们根据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自行选择内容学习,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并以不同的方式分组汇报学习成果。

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和动手操作相结合,利用课文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这样不仅使学生轻松地掌握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学习。

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感悟、自悟其法、自得其乐,从而巧妙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故宫的赞美和热爱故宫建筑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图示表达能力。

帮助学生认识“矗、湛、缭、阁、恒”,会写“玲、珑、凤、雕、矗、缭、恒”;理解“玲珑奇巧、矗立、湛蓝、亭阁、永恒、烟雾缭绕、雄伟壮丽、奇珍异宝”等词语。

3、情感与价值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以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图示表达能力。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以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教学难点: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教学准备:收集故宫的图片文字资料。

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北京市中心有一个东方最大的宫殿——故宫。

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也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被誉为世界五大宫(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之首。

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浏览一下这举世闻名的皇家宫殿。

通过课件感受到故宫的美,带上大家那一双爱美的眼睛和一颗爱美的智慧的心,咱们到字里行间去旅行,来一次独特的集体旅游。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观看有关的故宫图片、影片。

交流观后感受。

二、检查预习.1、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在预习时记住的故宫的宫殿的名称。

边说边请学生将宫殿名称板书。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2、根据板书指名读相关的自然段。

【学生板书时教师适当地点拨,使板书的词语能够按相关的顺序排列。

利用学生自己板书,灵活地朗读课文相关语句,使预习的检查这一环节有些趣味。

】正音。

相机学习生字词。

齐读:玲珑奇巧、矗立、湛蓝、亭阁、永恒、烟雾缭绕、雄伟壮丽、奇珍异宝。

学生自由谈对词语的理解。

矗立:矗,直立,高耸。

高而直地耸立。

湛蓝:深蓝色。

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

亭阁:亭,亭子,盖在路旁供人休息用的建筑物,面积较小,大多只有顶、没有墙。

阁,风景区或庭园里的一种建筑物,四方形、六面形或八角形,一般两层,周围开窗,多建筑在高处,可以凭高远眺。

永恒:永远不变。

矫健:强壮有力。

烟雾缭绕:缭绕,回环旋转。

玲珑奇巧:形容小而灵巧、精致、奇特。

(小巧玲珑)雄伟壮丽:有气魄,十分壮观而美丽。

奇珍异宝:奇异难得的珍宝。

(无价之宝)(看着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故宫?)【不仅仅是简单理解词语,还使词语和课文内容相联系,学生运用词语说自己脑子里的故宫的镜头的同时,赋予词语更丰富的含义和作用。

】三、自主阅读,梳理课文,理清脉络。

1、快速浏览课文,发现文章的结构特点。

交流(课文是按照“总起——分述——总结”的顺序行文的。

)2、按照“总起——分述——总结”的顺序试着分段。

3、交流。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明地讲了故宫的位置、名称、历史。

第二部分(2——9自然段)详细地描述了故宫的建筑。

按空间顺序来介绍。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极为简略地介绍了故宫的文物。

第四部分(第11自然段)总结全文,对故宫的历史价值做出了评价。

四、学习课文的第一和第四部分。

1、默读,思考第一自然段讲了哪几层意思?(故宫的位置、名称、历史。

)2、读最后一段,谈谈最后一段和中间两段的联系。

【重视文章段落之间的联系,理性地阅读、理解是使高年级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思考的一个方法,也能指导学生注重习作的条理性。

】(结尾段中的“故宫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和陈列与室内的珍贵文物”这一句话的建筑艺术和珍贵文物,分别是课文的第二和第三部分内容。

)3、有感情朗读这两段话。

读出自豪之情。

4、小结这两部分在课文中的作用。

(总起、总结)回忆从前学过的类似的结构的课文。

五、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词语。

2、自由背诵头尾两个自然段。

六、课后作业。

熟读课文,照着第二和第三部分的语句,完成语文书104面课后练习2。

上网看故宫图片,检查自己的图是否正确。

后记:————————————————————————————————————————————————————————————————————————————————————————————————————————————————————————————————————————————————————————————-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词。

2、回忆课文的条理。

3、指名背诵头尾两个自然段。

说说这两部分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二、细读理解。

1、默读第2——9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画示意图。

同桌交流示意图。

【边读边画画示意图,可以使学生的读书目的明确,更加仔细。

作者的观察描写的顺序也在学生的读和画中一目了然。

】(2)小组读第二自然段,讨论段意。

(这段写了故宫的最外面一圈的布局。

护城河、城墙、城门。

还总的介绍了远眺整个故宫,所看到的景象。

)(3)抓住句子中的数据谈体会。

(4)抓住重点词语谈体会。

(玲珑奇巧、规模宏大、形体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过渡:抓住故宫“有大小宫殿70多座”这一语句,想想文中主要介绍了哪几座宫殿,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的?(5)交流昨天完成的课后题二中题目。

思考,课文重点介绍了什么宫殿?(太和殿是故宫的主殿——最大的殿堂,格外辉煌壮丽。

)(6)学生研读5——6自然段。

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设计小导游词。

【设计导游词的过程,是学生认真阅读主要内容,对比、选择精彩语句的过程,学生的忙碌是主动的。

】(7)小组内交流导游词。

(8)(展示课件)指名小导游介绍自己“拍摄”的关于太和殿的一个镜头。

鼓励学生灵活使用课文语句。

(9)评价导游。

重点表扬能够将所介绍的景物的位置讲明白的学生。

【学生描写景物时,往往不注重景物的方位的介绍,使文章较凌乱。

在学习相关的课文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文训练观察、行文的有条有理的规律。

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要渗透在每节课的细节中去。

而不是仅仅为了理解课文内容。

】(10)用相同的方法学习另外的宫殿。

介绍清楚宫殿的布局、作用。

小结:第二部分(2——9自然段)详细地描述了故宫的建筑。

按空间顺叙来介绍的。

主次分明,条理清楚。

2、齐读第10自然段。

想象故宫中有哪些、怎样的珍贵文物、奇珍异宝?(相机出示课件和资料。

)3、总结:2——10自然段分别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故宫?(建筑和文物。

)三、总结拓展。

1、找找赞美故宫的语句。

有感情朗读。

2、谈谈读了课文,故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能用一个词语来赞美故宫吗?3、总结:读了这篇课文,我们看到了一个历史的、艺术的、令人神往的故宫。

正如大家所说的:故宫是——永恒的文化殿堂,人类的共同财富!板书设计:20 故宫总起一位置名称历史总体概况分述二建筑宏大大殿风貌前三殿(详写)后三殿(略写)分述三珍贵文物总结四永恒的文化殿堂后记:————————————————————————————————————————————————————————————————————————————————————————————————————————————————————————————————————————————————————————————-21 青花教材简析:这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以青花为业,以青花为荣”的一家父子俩的生动故事,赞美了青花艺瓷人的执着的创新精神,也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中国青花世代相传、不断发展的原因——那就是从古至今都有像文中父子俩那样的瓷艺人在为中国青花的发展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精力。

课文有1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4自然段)默默期盼,父亲要儿子寻找残缺青花。

这是故事的前因,写得比较简洁。

第三自然段描写了父亲动作、外貌、语言等方面,表现出父亲对儿子寄予厚望,用心良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