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特色文化
徐州美食历史文化简介

徐州美食历史文化简介1.东坡回赠肉,是徐州州传统名菜。
这是先用五花猪肋条肉,切成大方块,经焯水刮洗干净后置砂锅中,配以多种调味及鲜汤,先用旺火烧沸,后转小火焖至酥烂。
原汁鲜香醇厚,食之回味无穷。
相传,东坡回赠肉为苏东坡任徐州时所创。
2.3.2.贾汪素火腿:素火腿是其首屈一指的地方特色,其主要成分是油豆腐皮。
素火腿含钙、铁丰富,还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2、尼克酸及磷等营养素,味道鲜、香、有嚼劲。
3.梁王鱼“梁王鱼”又名“独占鳌头”。
是梁王朱温出狱后其义弟为他所做的下酒菜,朱温饥馋难忍,竟独自吃净。
他的两个兄弟开玩笑说:“让你独占鳌头了。
”后来朱温当了梁王,建都开封,东征徐州时,命义弟重新做菜,遂命名“独占鳌头”。
4.太极山药泥山药又称薯蓣,据志书记载:“薯蓣好者出彭城”。
徐州以盛产山药而闻名。
太极山药泥是道家“太极宴”中的一道甜菜,以太极图形而命名,突出了道家风味的特色。
5.彭城鱼丸徐州地方传统名菜,为清朝康熙年间“悦来酒家”厨师李自尝所创,色泽洁白、口感鲜嫩、安神养胃。
康有为曾书写对联赞道:“彭城鱼丸闻遐尔,声誉久驰越南北”。
6.羊肉滑脊徐州的羊肉闻名全国,羊肉滑脊更是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掉。
奶白色的羊肉汤漂浮着水晶般的滑脊,用嘴轻轻吹一下汤面上翡翠般的香菜,和红艳艳的辣椒油,小吖一口滚烫的羊骨汤,放入嘴中,又滑又嫩,美不胜收。
7.王集香肠王集香肠是苏北最为著名的特产之一,历史悠久,相传明太祖朱元璋为僧时,化缘到睢宁大王集,得残羹一钵,其中有一段类似胡萝卜的肉制品,食之,满口生香,回味无穷。
后朱元璋将其列入御宴食谱。
8.睢宁腊皮腊皮,是徐州一道名菜,起源于宋代,由农家百姓创造产生。
睢宁水粉皮以做成凉菜为主,配上少许菠菜叶,辅以红辣椒丝、蒜泥、食醋、香油等,独具佳肴特色。
冬季热炒或做汤,美味令人叫绝。
9.霸王别姬霸王别姬--原名龙凤烩。
项羽称霸王都彭城(徐州)举行开国大典时,为盛典备有“龙凤宴”。
徐州的风土人情介绍

徐州的风土人情介绍徐州,这座位于中国江苏省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徐州地处南北方的交界处,其独特的位置和历史背景赋予了该地区独特的文化氛围。
这篇文章将向您详细介绍徐州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风土人情以及旅游景点,希望能让您对徐州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地理环境徐州位于江苏省北部,黄河下游南岸,紧邻山东省。
这里的地势平坦,河流密布,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城市。
徐州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优质的土壤,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同时,徐州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煤炭、电力、化工等产业发达。
二、历史沿革徐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块兵家必争之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期,徐州属于宋国领土,后为楚、齐、魏等国相继统治。
秦统一六国后,徐州隶属泗水郡。
汉朝时期,徐州改为楚国,是汉朝的重要藩国之一。
此后,徐州历经了数个朝代的更迭,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
三、风土人情1. 饮食文化:徐州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以淮扬菜系为主,兼收并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这里的美食以鲜、咸、微辣为主,如徐州油条、徐州锅贴、徐州蒸饺等,都是当地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
此外,徐州还有许多特色小吃,如蜜三刀、麻花等,深受游客喜爱。
2. 方言文化:徐州的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区,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徐州方言的发音与普通话存在较大差异,语调独特,韵律感强。
当地人热情好客,善于言谈,喜欢用方言交流,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3. 民俗文化:徐州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其中,汉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之一。
汉代时期,徐州是楚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汉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此外,徐州的剪纸、泥人、糖人等民间艺术也独具特色,深受游客喜爱。
4. 节庆习俗:徐州的节庆习俗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农历正月十五是徐州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活动。
此外,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在徐州也有着独特的习俗和传统文化。
异彩纷呈的徐州八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工
So
c
程 学 院 学报
n c e s
J O U R N A L O F X U Z H O U IN S T I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社会科学版
ia f S c i e
E d i t io
n
勿 异影 纷 星 扔 侉 埘 八 硕 非 才 质 灰 化 遣户
彭 城 自古 列 九 州 历 史 悠 久 文 化 积 淀 深 厚 孕 生 成和 流传 着 丰 富的非 物质 文 化 2 0 0 8 年6 月1 4 日 国 务 院 正 式公 布 在我 国第三 个 文化遗产 日 第 二 批 国 家 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名 录 及 第 批 国 家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扩 展 项 目 徐 州 市8 项 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名列其 中 山西 梆 徐 州 梆 子 戏 起 源 于 明 朝 后 期 结合 陕 西 子 与 苏 北 民 歌 小 调 杂 耍 曲 艺 说 唱 艺 术 以及 方 言 俚 语 风 俗 民情 再 经 过 几 代 艺 人 潜心 打磨 形 成 了 以 徐 州 为 中心 的 苏 鲁 豫 皖 接 壤 地 区 具 有 鲜 明地 方 特 色 的 代 表 性 剧种 邳 州 纸 塑 狮 子 头是 种 集雕 塑 裱 糊 扎 制 狯 画于 体 的综 合 造 型 艺 术 极 具 苏 北 地 方 特 色 和 民 间 工 艺特 色 据 史 料 记 载 已 有 5 0 0 多年 历 史 纸 塑 狮 子 头造 型 夸 张 形 象 活 泼 色 彩 鲜 艳 对 比 强 烈 有 着 北 方 塑 艺 的粗 犷 豪 放 且 兼 具 诙 谐 幽 默 具 有 极 高 的 艺 术 研 究价 值 距今 已 邳 州 跑 竹 马 始 于 清 代 嘉庆 元 年 ( 1 7 9 6 ) 竹 马会 有 2 0 0 多年 的 历 史 俗 称 竹 马 舞 表 演 者腰 上 挂 着竹坯 和 纸 糊 成 的马或 麒 麟 扮 演 历 史 人 物 并 表 演 出各 种 阵 势 是 邳 州 传 统 的 民 间 舞 蹈 徐 州 琴 书 源 于 明代 小 曲 于 明嘉 靖 年 间广 为流 传 旧称 丝弦 唱 扬 琴 的 等 是 以徐 州 方 言 演 唱 具 有 浓 郁 乡土 气 患 的 民 族 民 间 说 唱 艺 术 主 要 流 行 于 以 徐 州 为 中心 的 苏鲁 豫 皖 四 省 接 壤 地 区 不 但 是 江 苏省 的 主 要 柳琴 戏 原名 拉 魂腔 剧种之 也 是 以 徐 州 为 中心 的 苏鲁 豫 皖 广 大 地 区 现 存 的唯 本 土 地 方 戏 曲剧 种 是 徐 州 及 周 边 地 区农 民 创 造 出来 的 宝 贵 文 化 遗 产 柳 琴 戏 的许 多 小 戏 折 子 戏 大 多是 从 早 期 的 篇 子 或 民 间故 事 传 说 衍 化 而 成 香 包 的历 史 至 少 可 以 上 溯 到 战 国 时 期 制 作 和 佩 戴 香 包 的 习 俗 在 我 国 由来 已 久 徐 州 香 包 从 造 型 上 看 以新 奇 美 真 为特 色 形 状 敦 实 淳朴 色 彩 对 比 强 烈 立 体 造 型 栩 栩 如 生 有较 高 的观 赏 收藏 价值 徐 州 剪纸 有 悠 久 的 历 史 现 已发 现 的 汉 画 像 石 中 多次 出现 汉 代 徐 州 人 已 经 运 用 了 以 影 像 作 为 形 象 标 记 的 艺 术 手 法 继 而 创 造 了在 石 块 上 镂 刻 透 空 的 艺 术 技 巧 并 在 汉 画 像 石 上 刻 制 出剪纸 图 案 作 为 种 民间美术形 式 徐 州剪纸 风 格用 八 个 字可 以概括 为 热 烈 夸 张 粗犷 抽 象 剪 出来 的作 品 线 条简 洁 人 物夸 张 生 动 丰满 糖 人 贡 清 代 中期传 入 丰 县 俗 称 贡 品 是以 优 质 白糖 为 原 料 用 模 具 注 塑 的糖 塑 艺 术 品 是 传 统 丧 葬 祭 祀 礼 仪 的 重 要 载 体 体 现 了儒 家传 统 的孝 道 是 研 究我 国 古代 丧 葬 文化 的 活 化 石
徐州民俗文化

庙会
子房山庙会,是对张良的纪念崇拜活动,和 历代原始的求雨祈丰年活动相融合而诞生,此后 又增添了佛教信仰。 子房山庙会会址在徐州子房山。庙会历时三 天,以农历五月十九日为正会。 前来参加子房山 庙会的百姓主要以徐州地区六县(市)、五区为 主,除了佛道信徒之外,还有众多各界人士。此外, 还吸引了豫东、皖北、鲁南与徐州接壤地区的民 众,
徐州泰山庙会
徐州泰山上的寺庙兴建于明朝嘉庆年间,当时叫 “显济庙”,供奉的是碧霞元君。清朝乾隆四十 三年即1778年,徐州知府永龄将其更名为碧霞宫, 即俗称的“奶奶庙”。按照有庙就有庙会的常理, 可以推断徐州泰山庙会的形成应在奶奶庙建成之 后。
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前后三天,来自四面八 方的敬香者纷纷来到泰山庙,朝拜“泰山奶奶”, 以求多子。
邳州跑竹马
邳州跑竹马,又称“竹马舞”、“竹马 会”。邳州跑竹马流行于滩上、八路、徐 塘等镇,属自娱自乐型民间舞蹈。相传始 于宋代,内容取材于鞑子(金兀术)跨马 游春的故事,已有一千年的历史。经历代 民间艺人的排演与实践,已形成了固定的 演出形式,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徐州民俗博物馆
视频
坐落在市中心户部山的东南隅,依明清古 民居而设,是一座以收藏、展示、研究徐 州地区民俗文物及民俗文化为主的专题性 博物馆。徐州民俗博物馆占地6000余平方 米,房屋160多间,是徐州明清优秀古民居 的代表,展示民俗文物1000多件,具有很 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民俗博物馆从古民居、民间工艺品、地方 戏曲、曲艺、传统生产生活、婚育习俗、 民间艺术表演等六个方面展示了徐州地区 的民俗民风,馆内还设有茶社、棋牌等休 闲场所,并提供传统的婚嫁、做寿等服务。 民俗馆下辖的民间艺术团,随时可对外提 供传统戏曲、曲艺演出以及喜庆乐舞庆典 服务等。
我的家乡徐州

2.徐州锅贴:锅贴是徐州的另一种特色小吃,是 一种煎饺。它以猪肉馅为主要原料,外酥里嫩,
味道鲜美
3.徐州板面:板面是徐州的另一种特色小吃,是 一种用面条和特制调料制成的美食。面条筋道有 弹性,汤汁香辣可口,配以牛肉、豆芽等配料,
味道十分美味
-
社会是不断变化的,事情也不会在一成不变的,想要完成自己的事业必须能够洞察经济状况和社会需求
这要求我必须熟悉经济方面的知识,这要求我在平时自己学习和研究 人生之路必须经历挫折才能看到幸福之花的盛放,我将一点点成长,变得勇敢,果断,坚强!
自然资源
A
徐州自然资 源丰富,尤 其是矿产资
源
B
其中以煤炭、 石膏、岩盐 最为丰富
C
同时,徐州也 是著名的农副 产品生产基地, 主要生产水稻、 小麦、棉花等
农作物
经济概况
PART 5
经济概况
1
2
3
4
徐州经济实力雄厚,是 江苏省的重要经济支柱
之一
主要以工业、服务业和 农业为主导产业
其中,煤炭、机械、电 子、化工、食品等产业
我的家乡徐州
-
目 录 C O N T E N T S
01
徐州概述
02
历史沿革
03
地理环境
04
自然资源
05
经济概况
06
旅游景点
07
美食特产
徐州概述
PART 1
徐州概述
历史沿革
PART 2
历史沿革
01
徐州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公元前 5700多年前
自古以来,徐州便是中原文化和南
02
方文化的交汇之地,具有深厚的文
旅游景点
徐州民俗文化 ppt课件

马市街饣它汤锅开设于清代光绪年间, 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徐州的传 统名小吃
马市街饣它汤的由来:
传说,清代乾隆下江南,住在徐州行宫。 一天乾隆微服私访来到城隍庙前,喝了此 汤,味非寻常他上前问道:“这是啥汤”? “是啥汤”。当问及怎么写时,没有文化 的厨师随手画了一个“食”和“它”合并 为“饣它”字以答。后来乾隆皇帝下诏御 封饣它汤为“天下第一羹”。
邳州跑竹马
邳州跑竹马,又称“竹马舞”、“竹马 会”。邳州跑竹马流行于滩上、八路、徐 塘等镇,属自娱自乐型民间舞蹈。相传始 于宋代,内容取材于鞑子(金兀术)跨马 游春的故事,已有一千年的历史。经历代 民间艺人的排演与实践,已形成了固定的 演出形式,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徐州民俗博物馆 视频
柳琴戏的许多小戏、折子戏大多是从 早期的“篇子”或民间故事、传说衍 化而成。比如《喝面叶》、《拾棉 花》、《借当》、《小书馆》、《回 娘家》等。
徐州梆子戏
视频
起源于明朝后期,结合陕西、山西梆子与 苏北民歌小调、杂耍曲艺、说唱艺术以及 方言俚语、风俗民情,再经过几代艺人潜 心打磨,形成了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 接壤地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代表性剧种。 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曲调的快慢节 奏由一副鼓板和梆子来指挥而得名,当地 群众又称为“大戏”。
徐州琴书 (视频 颠倒话)
源于明代小曲,于明嘉靖年间广为流传, 旧称“丝弦”、“唱扬琴的”等,是以徐 州方言演唱,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族、 民间说唱艺术。主要流行于以徐州为中心 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1957年9 月在徐州专区与徐州市联合举行的曲艺会 演中,定名为徐州琴书。
徐州剪纸
有悠久的历史,现已发现的汉画像石中, 多次出现汉代徐州人已经运用了以影像作 为形象标记的艺术手法,继而创造了在石 块上镂刻透空的艺术技巧,并在汉画像石 上刻制出剪纸图案。作为一种民间美术形 式,徐州剪纸风格用八个字可以概括为 “热烈、夸张、粗犷、抽象”,剪出来的 作品线条简洁,人物夸张、生动、丰满。
徐州名胜古迹概要

徐州名胜古迹概要
一、徐州的历史文化
徐州,古称“彭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徐州地处淮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6000多年的文明史。
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徐州一直是中原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这里有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和丰富的文化遗存,见证了徐州历史的辉煌。
二、著名景点概述
徐州有许多著名的景点,这些景点充分展现了徐州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游客可以在这些景点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气息,体验徐州独特的文化魅力。
1.汉文化景区:景区包括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等,是了解汉代历史文
化的好去处。
2.彭祖园:以彭祖文化为主题的公园,园内有彭祖像、彭祖祠等景点,是纪
念彭祖、弘扬彭祖文化的重要场所。
3.云龙湖风景区:位于徐州市区南部,是一处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休闲
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风景区。
这里有云龙湖、玉带桥等景点,景色优美。
4.徐州博物馆: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研究、展示和公共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
博物馆。
馆内藏品丰富,展示了徐州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5.徐州城墙:是明清时期的城墙建筑,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墙之一。
城墙周围有护城河,城墙上有多座城门和箭楼。
6.泉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徐州市区西部,是一处集自然景观、森林生态和
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
园内有泉山主峰、梨园等景点。
7.沛县汉城:是汉高祖刘邦的故里,也是西汉初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
这里有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和文物,如刘邦像、汉阙等。
江苏徐州的导游词

江苏徐州的导游词江苏徐州导游词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江苏徐州!我将为大家介绍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希望通过我的导游,能给大家带来一次愉快而难忘的旅行。
一、徐州简介徐州位于中国东部,是江苏省的重要城市之一。
它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中国最大的地级市之一。
徐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一座充满活力和开放感的城市。
二、徐州的历史与文化1. 徐州历史悠久,自古就是军事要地。
自秦朝以来,徐州就成为了多个朝代的都城,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在古代,徐州是烽火戏诸侯、风云变幻的地方,被誉为“兵家必争之地”。
2. 徐州是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事件的发生地。
比如,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就是在徐州发生的。
这场战役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被广泛讨论和研究。
3. 徐州也是古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发源地。
徐州的布艺、陶瓷、雕刻等工艺品在中国乃至世界上享有盛誉。
这些文化艺术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技艺和美学价值,更体现了徐州人民勤劳智慧的民俗文化。
三、徐州的旅游景点1. 睢宁宝应古窑址:位于徐州市东北部,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窑址之一。
这里保存着明代官窑和民窑的遗迹,游客可以亲眼见证窑砖的制作过程,并欣赏到精美的瓷器。
2. 徐州博物馆:坐落在市中心的陆迟南路,是江苏省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
馆内陈列有大量的历史文物,包括青铜器、瓷器、金银器、玉器等,展示了徐州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3. 云龙山风景区:位于市区西南部,是徐州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这里有陡峭的山峰、清澈的溪流和茂密的植被。
游客在这里可以欣赏到优美的自然风光,还可以徒步登山,体验爬山的乐趣。
4. 九里山风景区:位于徐州市中心,是徐州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这里有奇峰异石、古树参天,还有秀美的山水和湖泊。
九里山是徐州市民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5. 徐州城市广场:位于市区的中心地带,是徐州市政府所在地。
广场上有大型的喷泉、雕塑和绿化带,是徐州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州特色文化
徐州市是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最古老的城邑之一,她的建城历史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古史传说时期的大彭氏国。
春秋时期彭城曾作过宋国的都城。
秦汉之交,先是拥立楚怀王在此建都,后项羽又自诩为“西楚霸王”。
西汉初年,楚元王刘交在先秦时的旧城基础上建筑了当时全国少有的石垒城池。
此后的两千多年,彭城城池数经兴衰。
现在地面上保留的古“遗址”、“遗迹”是明洪武、清顺治年所修筑城池的遗痕。
历史性的标志建筑物,历代“遗址”、“遗迹”是古城历史的见证,以古文化为依托,开辟充实景点景观建设,展示古城文化积累和促进徐州古城文化传承。
拆除前的徐州府城西、北、东三面临水,故城垣墙的西北东三面呈弧形;城南墙东西向平直。
彭城以鼓楼为中心;以贯通南、北门的大街为中轴,东西基本对称。
徐州古城兼有北方平原城市的朝向方位、平面布局,且严谨、中正,又有因天时、袭地利,注重“风水”学说的自然崇尚理念。
今天的徐州古城区城垣走势残迹可辨;古城周圈地貌、环城护堤“遗迹”依稀尚存。
只是旧城区地名已消逝殆尽;街巷格局已被“城市改造”得面目全非;特别是古街道被“实体命名”弄得“旧貌换新颜”,只有零落的“遗址”、“遗迹”象“盆景”、“微缩景观”似的掩映在林立的高楼大厦下。
时至今日来谈保护徐州古城风貌的保护,除保护徐州自然山水格局外,亟待保护的就是仅存不多的历代沿续下来的历史遗址、遗迹。
1.古彭城的自然“山文化”
“两汉文化看徐州”,汉文化蕴藏在徐州的山文化之中,徐州的山文化积淀除自然的山外,那就是隐藏在山中的汉代诸侯王陵和托付于山的人文轶事。
徐州州城境外“岗峦四合”山阜环绕,风光秀丽,“群山环抱,山、城相拥”。
西汉王陵开山凿石而建。
西汉楚王墓群已忝列“国保”。
目前已发现的汉墓约500余座,其中包括8代楚王墓、5代彭城王墓和众多的陪葬墓、附葬墓,列入重点保护的有30多座。
以西汉楚王陵为代表的“凿山为藏”崖洞墓,环古城外隐匿于山中,
成为徐州“山文化”的独特景观。
如居于九里山余脉闻名于世的小龟山楚王刘注墓、位于古城东南门户,州城的“下水口沙”狮子山楚王陵刘戊墓、古城正东的驮兰山楚王墓等。
除众多以山为陵的西东两汉墓葬外,徐州的群山还有大量的历代人文景观“资源”。
如古史传说时期寒浞的两山口“寒山”古战场、春秋时古徐国“宗庙”之山的徐国“王山”、张良“吹箫退楚兵”的子房山、项羽“秋风戏马”的南山戏马台、“九里山前摆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闻名于世的古战场、再北有古徐州北境的明代“淮海第一关”“州之镇山”的境山、更有因山凝云气蜿蜒如龙而得名的“州之胜景”——云龙山及云龙山北坡的“汉代采石场”、宋苏轼“石潭祈雨”的荆山和明清运河上的荆山桥,即便是城南的一座小“土山”——“范增墓”,也有着众说纷纭的不解之“谜”,等等,不胜枚举。
“山”的历代传奇,优美的民间传说,丰富了徐州“山文化”的特出属性和内涵。
2.古徐州的人文“水文化”
“徐(州)乃古彭城,东方大郡,襟淮带济,为南北两京喉舌”。
自古就是中国东部地区沟通东西南北的通衢要地。
卞水,“实乃禹绩”,是“大禹治水”时开凿的运河,“禹疏九川,陂九泽”。
历史时期这条人工河道称作汴水、汴渠。
汴水的人工东西运河和天然的南北走向泗水汇流于彭城——“汴泗交流郡城角”。
亿万年以来流过彭城下的古汴水、古泗水、隋通济渠、元明“泗水运河”、明清京杭大运河,演变成了今天的故黄河。
徐州的“水文化”有两大特征,一在“水势险要”;二在“治水”通航“保漕运”。
古徐州河道水流湍急,自古就有秦梁洪、百步洪、吕梁洪三处天下“至险”河段。
留下了孔子“逝者如斯夫”、秦始皇彭城下“泗水捞鼎”等历史记载和历代诗人“过徐州”的名篇辞章。
远至大禹、汉王景、宋苏轼、元贾鲁、明潘季驯、清黎世序,乃至鼎鼎大名的乾隆皇帝,在徐州书写了厚重的“治水”业绩。
一方面,黄河水泛滥成灾毁坏城池,洪水过后的泥沙将城市湮灭于地下;新城又重建于旧址之上,形成了“城摞城”的奇观。
另一方面,历代防洪治水的巨大工程给徐州城周圈留下
了众多的“遗址”、“遗迹”,如通济渠隋堤、宋苏堤、明代“徐州广运仓——国储门”、“通衢坊”、万历年绕城护堤、历代的黄楼旧址、清代“五省通衢”牌楼、铁牛等等。
最为著名的就是明清所筑的防洪石堤,史称“石岸”、“护城石堤”、“石堤工墙”。
它是元明代以来“治黄河”、“通运河”、“保漕道”的遗存,清代皇帝亲定的皇家“钦工”。
“护城石堤”早在1987年就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今鼓楼区庆云桥西,故黄河南岸河堤高坡南,有仅存的约200米长,高4~5米的大条石砌明清“护城石堤”。
它见证了古代徐州人民抗击黄河洪水的历史,经历了千帆掩映的古运河(有清道光年《黄楼拜苏》图作证)。
2006年的夏秋之交,这段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的“石堤工墙”却面临着被毁坏殆尽的严重危机。
迅速抢救保护这处景观带是当务之急。
依据这段故黄河的自然特色、历史文化特征,精心编制以南北两岸为骨架,以黄河大堤为主线,以绿地园林景点、历史遗址碑刻为核心,做好故黄河、古运河的系统规划和建造工程,争取尽早形成“滨水生态”自然景观。
尽快建成西从“倒马井”始,东至“汴泗交流”处(在迎春桥北、紧邻房屋产权处东南),象“显红岛”一带那样的“水文化”历史景点。
保护整修“水文化”的文物古迹,是延续名城文脉的最为有效手段,是古徐州“水文化”展示的重中之重。
徐州“水文化”保护的落实,将形成徐州古城南有云龙湖,西、北、东有故黄河、古运河的徐州“水文化”环绕。
3.徐州的古“地名”文化
古徐州的地名反映了徐州历史文化内涵的根基,蕴含了博大精深的人文轶事、地理含义。
古城区的“地理实体命名”将起着延续古徐州文化的功能,必须认真对待“市区地理实体命名”的认定和评估。
让诸如“汴泗交流”处、(皇)华亭路、镇河街、顺河街、大坝头、二坝窝;美人巷、石磊巷、黌学巷、彭城路、鼓楼街;回马巷、倒马井、回龙窝、莲花井、石婆婆坑;夹河街、文亭街、苏堤路;道衙门、镇署街、都司巷、州后巷、府署街;粮市街、马市街、银市街、前仓巷、后仓里,等等永远见证着徐州的人文、地理和历史变迁。
为“抢救”这些行将消逝的地名“遗迹”,
建议在原遗址处作小区内的道路命名;采取“抢救”性的措施——树立遗址碑,记述此地历代变迁,否则后徐州人将无以为识,无处查找。
如在原“三山夹一井”附近立《彭祖庙遗址》碑;在今“铜牛”的对岸,迎春桥北立“汴泗交汇”遗址碑;在今白云山西,明东岸驿旧地皇华亭旧址处,立《明·东岸驿·新河口》碑;在袁桥南建“国储”广运仓牌坊,鸡嘴坝附近立“清风堂”故址碑、虚白斋故地碑,等等。
总之,要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古徐州的文化,建议从上述三件事做起,归结为三句话,就是:保护好徐州的自然山水;保护好徐州的古“遗址”、“遗迹”;保护好徐州的古地名遗存。
城市的历史是生长延续着的“活”文化,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
保护城市的格局和城市发展的连续,保护地方特色,保存古城的“时空”记忆,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动,挖掘整理名城历史文化,探索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的可能和方法,必将促进城市的规划和“实力徐州”的发展,达到历史、自然、生态城市的综合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