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的风土人情
徐州家乡风俗作文

徐州家乡风俗作文一、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徐州的节日活动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有一些是家乡特有的。
比如说春节期间,人们会举行灯会,悬挂彩灯,进行猜灯谜活动,庙会表演等等。
这些活动都是为了庆祝新年到来,增加节日气氛,让人们感受到浓郁的乡土风情。
二、美食文化徐州有着丰富的美食文化,尤其是以徐州传统特色菜肴为代表的徐州菜,其特点是以甘甜可口、营养丰富、色、香、味俱佳为主。
徐州菜以“秦汉之味,徐州之名”著称。
徐州有许多家庭主妇手艺了得,做出来的菜肴无论是造型还是味道都很出众,深受人们喜欢。
三、传统民俗活动徐州的传统民俗活动有很多,其中有些是由历史悠久传承下来的。
比如说元宵节期间,人们会举行走花灯、踏青、舞龙舞狮等活动。
每当春暖花开的时候,徐州民间还会有一些与春天有关的活动,如踏青、山顶祭祀、祈雨等,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四、婚礼习俗徐州的婚礼习俗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婚礼上,新郎和新娘会穿着传统的汉服或旗袍,戴着红色的头纱,由长辈主持,按照一定的顺序举行一系列的仪式。
比如说接亲、迎亲、敬茶、敬酒等等。
在整个婚礼过程中,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共同祝福新人,抒发情感。
五、戏剧文化徐州是一个戏剧发达的城市,徐州戏曲是中国戏曲种类之多,地域性之魁的大剧目。
有徐州地方的徐剧、滨剧、邳剧,兴化的徐剧和滨剧,淮安的淮海滨戏等,历来扬名中外,有"戏曲之乡"之美誉。
戏曲是一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徐州的戏剧文化也是徐州家乡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绘画雕塑徐州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从古至今,有着众多的古老建筑和雕塑。
如云龙山石刻、沛县巨幅彩塑和兵马俑、武周祠彩塑群等。
同时,徐州地区还是圆雕美术的发祥地之一,拥有自己独特的雕塑风格。
每年,徐州还会举办雕塑艺术节,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的雕塑家前来交流学习,这也使雕塑文化在徐州得以传承和发展。
七、绣艺徐州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朝万历年间,徐州已有刺绣文化之美誉。
徐州结婚风俗及流程

徐州结婚风俗及流程徐州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结婚是人生大事,每个地方的婚礼习俗也都有所不同。
下面围绕徐州结婚风俗及流程,为大家介绍一下。
第一步:提亲。
徐州人的结婚一般先有一次提亲仪式,这是男方家长在女方家中提出结亲请求。
这个环节让未来儿媳了解自己的未来婆家,并表现出父母对计划的支持。
第二步:过门。
徐州的婚礼一般都是在女方家中进行。
在宴席开席前,男方需要带上请柬和彩礼来女方家中过门。
女方家中一般会准备喜糖,这是表示赠送的祝福,也是一种表示婚姻顺利的祝愿。
第三步:求婚。
婚礼当天,男方需要准备一颗新戒指,选在新房的客厅或床上向女方求婚。
女方可以选择我的心怀疑暗地“反应”或直截了当说“愿意”。
求婚成功后,双方一起佩戴对戒,象征着永远相守。
第四步:喜宴。
徐州的婚宴一般分上下两场,分别是白天和晚上的。
婚宴上一般需要有婚礼主持人,婚庆公司的帮助,让宴席更有仪式感。
婚宴菜肴一般是以鱼、鸡、肉、虾等为主,寓意着繁衍昌盛和吉庆有余。
第五步:提親餘禮婚礼之后,男方会把之前没送出的婚礼剩余彩礼一并送给女方。
家中一般都会准备一些特殊的方便食品果汁等,表示女方对男方一家的关心与照顾。
第六步:新婚旅行。
徐州的新婚旅行一般是新婚夫妇出游,要避开婚礼案例,当然也假期外出游玩可以是有很多不同的游玩目的地。
新婚期的旅行可以让夫妻两个更好的了解另一半,同时也能增加夫妻生活的情趣。
以上便是徐州结婚的一些典型风俗及流程。
虽然每个城市和地区的婚礼习俗都略有不同,但是它们的内涵都是以美好为出发点。
在婚礼当天,赞美、祝福和为夫妻两位祝福,以及亲友帮忙精心策划,使得整个婚礼充满了温馨、快乐和浪漫。
徐州的风土人情介绍

徐州的风土人情介绍徐州,这座位于中国江苏省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徐州地处南北方的交界处,其独特的位置和历史背景赋予了该地区独特的文化氛围。
这篇文章将向您详细介绍徐州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风土人情以及旅游景点,希望能让您对徐州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地理环境徐州位于江苏省北部,黄河下游南岸,紧邻山东省。
这里的地势平坦,河流密布,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城市。
徐州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优质的土壤,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同时,徐州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煤炭、电力、化工等产业发达。
二、历史沿革徐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块兵家必争之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期,徐州属于宋国领土,后为楚、齐、魏等国相继统治。
秦统一六国后,徐州隶属泗水郡。
汉朝时期,徐州改为楚国,是汉朝的重要藩国之一。
此后,徐州历经了数个朝代的更迭,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
三、风土人情1. 饮食文化:徐州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以淮扬菜系为主,兼收并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这里的美食以鲜、咸、微辣为主,如徐州油条、徐州锅贴、徐州蒸饺等,都是当地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
此外,徐州还有许多特色小吃,如蜜三刀、麻花等,深受游客喜爱。
2. 方言文化:徐州的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区,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徐州方言的发音与普通话存在较大差异,语调独特,韵律感强。
当地人热情好客,善于言谈,喜欢用方言交流,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3. 民俗文化:徐州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其中,汉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之一。
汉代时期,徐州是楚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汉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此外,徐州的剪纸、泥人、糖人等民间艺术也独具特色,深受游客喜爱。
4. 节庆习俗:徐州的节庆习俗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农历正月十五是徐州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活动。
此外,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在徐州也有着独特的习俗和传统文化。
精选徐州人结婚习俗,老徐州结婚男方女方习俗大全

精选徐州人结婚习俗,老徐州结婚男方女方习俗大全看嫁资男方去女方搬嫁资(嫁妆),女方置嫁资于厅堂,让人观看,称“看嫁资”。
器物披挂红色彩线,衣服等薰以檀香,箱底放数枚银元,俗称“压箱钱”。
嫁资搬到男方,亦陈列于厅堂供人观看,亦叫“看嫁资”。
由阿婆取女方钥匙包,取钥开箱,俗称“掏箱”。
安床伴郎迎亲先一日,男方要“安床”,由一位“全福”妇女,取24双筷子系扎红线,安放新郎席子下,称“安床”。
婚前一至三天夜里,由一个父母双全的小儇(男孩)伴新郎同睡,睡于床的里边,称“伴郎”。
晚上要给这个小儇吃包子、花生、鸡蛋,寓“包生儿子”意,待“好日”那天早晨离开时,要给红包,俗称“挈出尿瓶”。
享先好日先一二天,男家向贳器店贳得花轿和婚礼器物,挂灯结彩,以上等筵席款待贺客,称“细便饭”。
好日五更时辰,男家以全副猪羊或五牲福礼及果品,在厅堂供祭“天地君亲师”,俗称“享先”。
早餐兴吃“享先汤果”。
在徐州这方土地上,任意掬起一捧土,你便可以认定它曾被哪匹战马踏过。
大大小小二三百场征战。
饱经战火的山野间还会响起“牧童拾得旧刀枪”的悠悠歌声。
黄水一次次扑来,黄沙一层层掩埋,受灾难太多的徐州人,脉搏里涌动着本能的顽强与抗争精神,汇聚成强悍的民风。
活得艰难,便要想方设法多些“红火”,不然,岂不白活了?四时八节,那是该欢庆的日子,要热热闹闹、红红火火才好。
平日里大吃大喝人家会耻笑你不会过日子,节日里冷冷清清、缺这少那,人家便会笑话你日子不过得不红火。
徐州地方的结婚风俗大全婚丧嫁娶是人生之大事,更需要排场,热闹一番。
喜事要“闹”,越闹越喜,闹亲闹喜闹红火。
不闹就没了滋味。
一个“闹”字道出了徐州民俗文化的主色调。
但徐州人闹而不野,有着教养上的分寸和礼数上的讲究。
没有狂欢节式的歇斯底里。
如徐州人的“闹洞房”,一般都较为文雅,粗俗的做法往往受到指责。
这或许是徐州“近齐鲁,尚儒学”的原故吧。
徐州地区兴“送房”,众人围坐八仙子,唱起《送房歌》,让新郎新娘喝交杯酒,欢天喜地地目送新人佳偶入洞房。
对徐州的介绍

对徐州的介绍徐州,地处中国东部,是江苏省下辖的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徐州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塞和商业重镇,素有“九州锁钥”之称。
古徐州是两个大文化圈的结合地带——东岳文化与西岳文化。
东岳文化因长江三峡的巫山及伏龙二山,向东至黄海孟姜女祭海的三枚石牌坊,向南至状元商盖潜龙床地区的墓府群而膨胀,铸就了一个绚丽的宗教文化、地方文化、民俗风情文化的完整世界体系。
西岳文化则以华夏水族源自江汉四明齐山一郡,以白鹿上山、灵呼岛影为源程序、驮家名人士为参照几何体、国音故里为精华几何体,完美了南京诗词风华、岳阳各类峻岭旅游商品、黄山鸿学名著、九华山天然花旗雕像矿、洞庭湖作为新江海首次方形湖泊的魅力。
这两大文化在徐州融汇贯通,共同增添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徐州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在该市境内有着许多著名的古迹,如云龙湖、淮海战役纪念馆等。
这些古迹见证了徐州多年来的兴衰变迁,也体现了该市悠久的历史底蕴。
其中,云龙湖是徐州的地标性建筑之一,湖水清澈、景色宜人,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淮海战役纪念馆则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淮海战役中取得的伟大胜利而修建的,展示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事迹,也向世人展示了徐州人民的爱国品质。
这些古迹不仅让游客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也让他们对徐州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徐州还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经济优势而著称。
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徐州是连接华北和华东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这一地理位置让徐州成为了中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之间的重要经济枢纽,也为该市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徐州的经济以工业为主导,尤其以钢铁产业为主要支柱。
徐州的钢铁产量在全国居于前列,是中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
除此之外,徐州还以农业、纺织等产业为主要支持,形成了多元化的经济结构。
这种独特的经济优势让徐州成为了一个繁荣发展的城市,也为该市的居民带来了丰盛的物质生活。
除了在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色,徐州在文化和教育方面也有着出色的表现。
徐州民俗文化

庙会
子房山庙会,是对张良的纪念崇拜活动,和 历代原始的求雨祈丰年活动相融合而诞生,此后 又增添了佛教信仰。 子房山庙会会址在徐州子房山。庙会历时三 天,以农历五月十九日为正会。 前来参加子房山 庙会的百姓主要以徐州地区六县(市)、五区为 主,除了佛道信徒之外,还有众多各界人士。此外, 还吸引了豫东、皖北、鲁南与徐州接壤地区的民 众,
徐州泰山庙会
徐州泰山上的寺庙兴建于明朝嘉庆年间,当时叫 “显济庙”,供奉的是碧霞元君。清朝乾隆四十 三年即1778年,徐州知府永龄将其更名为碧霞宫, 即俗称的“奶奶庙”。按照有庙就有庙会的常理, 可以推断徐州泰山庙会的形成应在奶奶庙建成之 后。
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前后三天,来自四面八 方的敬香者纷纷来到泰山庙,朝拜“泰山奶奶”, 以求多子。
邳州跑竹马
邳州跑竹马,又称“竹马舞”、“竹马 会”。邳州跑竹马流行于滩上、八路、徐 塘等镇,属自娱自乐型民间舞蹈。相传始 于宋代,内容取材于鞑子(金兀术)跨马 游春的故事,已有一千年的历史。经历代 民间艺人的排演与实践,已形成了固定的 演出形式,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徐州民俗博物馆
视频
坐落在市中心户部山的东南隅,依明清古 民居而设,是一座以收藏、展示、研究徐 州地区民俗文物及民俗文化为主的专题性 博物馆。徐州民俗博物馆占地6000余平方 米,房屋160多间,是徐州明清优秀古民居 的代表,展示民俗文物1000多件,具有很 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民俗博物馆从古民居、民间工艺品、地方 戏曲、曲艺、传统生产生活、婚育习俗、 民间艺术表演等六个方面展示了徐州地区 的民俗民风,馆内还设有茶社、棋牌等休 闲场所,并提供传统的婚嫁、做寿等服务。 民俗馆下辖的民间艺术团,随时可对外提 供传统戏曲、曲艺演出以及喜庆乐舞庆典 服务等。
关于徐州小年民俗的介绍

关于徐州小年民俗的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徐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城市,位于江苏省中部。
在徐州,每年农历腊月初八至十五日,都会举行盛大的小年民俗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和本地居民前来参与和观赏。
小年,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前一天,也被称为“腊月小年”或“过小年”,是为了预祝除夕来临,祈愿整个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徐州的小年民俗活动,历史悠久,传承千年。
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各种传统庙会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扭秧歌、舞龙、舞狮等节目。
扭秧歌是徐州小年的特色,乃是源自秦汉时期的舞蹈表演,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扭秧歌舞者手持彩绸,身穿鲜艳服装,在舞台上翩翩起舞,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音乐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舞龙舞狮也是小年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节目,人们信仰龙能带来好运,带着龙舞蹈能够驱邪辟邪、辟邪庆祥,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吉祥。
徐州小年还有一项特别有趣的活动,就是赏花灯。
在腊月初十五这一天,徐州的大街小巷都会挂起各式各样的花灯,五彩斑斓,美不胜收。
人们在夜晚走街串巷,观赏花灯,体验古老民俗的魅力,感受小年带来的喜庆氛围。
除了传统的庙会活动外,徐州的小年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和传统美食。
人们可以看到各种传统技艺的表演,如刺绣、剪纸、泥塑等,展示了徐州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徐州的小年也是美食的盛宴,各种传统美食琳琅满目,如汤圆、元宵、糖莲子等,让人回味无穷。
在徐州的小年民俗活动中,人们能够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体验到丰富多彩的民俗习俗,领略到当地独有的风土人情。
小年民俗活动不仅是一种节日庆祝,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参与小年活动,人们能够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增进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当今社会,随着文化多样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民俗活动逐渐式微。
在徐州,小年民俗活动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与和观赏。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41:徐州民俗风情概述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41:徐州民俗风情概述徐州民俗风情概述徐州民俗文化源远流长。
唐尧时期,黄帝八帝的孙子彭祖被封为大鹏国(今徐州)。
彭祖擅长烹饪,在中国成为长寿的象征,因为他擅长炼气和养生。
因此,徐州饮食习俗或多或少仍保留着彭祖养生习俗的遗风。
每个节日,?纪子彭念苏才郭福?,徐州人仍然提倡对联。
从历史上看,徐州一带民间风俗曾大体经历过一个由柔变刚、刚柔相济的历程。
秦代以前,?淮海间,其气宽舒,禀性安徐,故曰徐。
徐,舒也。
?(《尔雅》)。
?徐方,邹鲁旧国,尤有儒风?(《通典》)。
秦汉以后,?风俗劲悍,有霸王之遗风?(《图经》),?西楚剽轻,易发怒?(《史记〃货殖传》)。
?沛楚之民,急疾颛己?(《汉书〃地理志》)。
?考其旧俗,人颇鸷悍轻剽,其士子则侠任节气,好尚宾游。
盖楚之风焉。
?(《隋书〃地理志》)。
宋代徐州知州苏轼在其《上神宗皇帝书》载:?其民皆长大,胆力绝人?,?汉高祖沛人也,项羽宿迁人也,刘裕彭城人也,朱全忠砀山人也,皆在今徐州数百里间耳,其人以此自负,凶桀之气,积以成俗。
?明中叶以后,徐州人的生产生活习俗逐渐发生了变化。
?这个县由船和公共汽车连接起来,这很重要。
他们倾向于追赶小贩,把桑树犁得很薄。
?(明代正统三年彭城志)。
直到清末民初。
民国十五年《通山县志》:?它的人民愿意足智多谋,务农节俭,没有富商。
住宅的消费率很简单。
这些女人没有刺绣的黄金和翡翠饰品。
最近,它们有点流行了。
文人和官员是正直的,但他们忠诚可耻。
在文化节,未结婚的人不出门。
婚姻是有门的,不是昂贵的。
葬礼的规模,葬礼的葬礼阶段,根据一般仪式而定。
?从地理位z和现境域走向来看,徐州民间风俗习惯,既有与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大同之处,又有境内从西到东的小异之别。
俗话说?百里不同俗,十改变里面的规则?。
?牺牲炉?通常叫什么?三个官员四个人?,徐州市,无论是官员还是市民,都在23号。
在徐州市东部,到新沂,祭灶在24号。
正月十五赏灯,徐州城中点灯、放炮竹、点?滴溜金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徐州的风土人情——孙小丽 08涉密(3)班 21号每一个城市都有该城市所特有的风土人情,徐州作为一座文化古城,有趣的风土人情更是尤其的多,下面,我将就此简单的介绍一下徐州风土人情。
徐州人过年“过年”涵盖农历除夕和春节,也就是年三十和正月初一,这是一年中最隆重而热闹的传统节日了,普天同庆,家家户户忙过年,从腊八开始,已经揭开了过年的序幕,腊月二十三祭灶之后,过年的气氛已经形成。
男女老幼忙里忙外,首先是打扫卫生,屋子里不留死角,房顶、梁上、内墙都要用鸡毛掸子掸干净,门窗桌椅床柜全都擦拭得一尘不染,院子里堆放的杂物要清除干净,屋里屋外收拾得焕然一新。
孩子们放寒假了也闲不着,擦香炉蜡烛台就是孩子们的活,用沙土或炉渣灰能擦得异常光亮。
还有一部分家人要外出置办年货,到市场挑选需要的东西,如香烛鞭炮、写春联的大红纸、糖果糕点、花生瓜子等炒货,然后是做菜用的木耳、腐竹、黄花菜、皮肚等干货,过了腊月二十就要买鸡鱼肉蛋以及蔬菜水果等鲜货了。
妇女们在家里更是忙里忙外,拆洗被褥,给孩子们缝制新衣服、新鞋帽,还要忙吃食,祭灶之后就要蒸馒头,家家都蒸得很多,至少也有二三十斤,放在大缸里,一般都要吃到正月十五,街上卖吃食的店铺、摊贩,至少过了正月初十才上市。
除夕前几天,各种荤菜都要煎好、爆好、蒸好,荤素饺子馅也要砧好,还要炸绿豆面丸子、炸麻叶子、做花生糖、芝麻糖、面卷子等甜食,一直忙到年三十。
除夕之夜,大门屋门都要贴上春联,床头上也贴“身体健康”,米缸面缸水缸都贴上方寸大小的“福”字,屋门和大门对面的墙上,贴一小长条红纸写的“开门见喜”。
入夜点上香烛,在院子里放一张方桌,摆上贡品,祭拜天地。
至此,过年的各项工作才告完成,静候午夜的降临,鞭炮齐鸣,烛光彻夜不熄,年青人还要“守岁”。
过年是男女老幼共同参与,感受浓浓的年味。
徐州庙会徐州的庙会有二月十九(农历,下同)云龙山会、四月十五泰山会、五月初五五毒庙会(大马路地藏里),接着就是子房山会了。
庙会的规模大小不一,持续的时间也会有长有短,其中的泰山庙会规模最大,会期最长,从四月十五正会前几天就开始了,时间长达半个月,方圆数里的四乡八集,赶会的人群络绎不绝,推小车的、骑驴的、步撵的、挑担的,男女老幼,前推后拥,携带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的农民和手艺人,匆匆赶路。
小商小贩也夹杂其间,玩杂耍的卖艺的、说书的、唱大鼓的也纷至沓来。
卖各种零食小吃的摊贩也觅得一席之地,甚至还有卖骡马的牵着牲口等候买主。
吆喝声、叫卖声、锣鼓声此起彼伏,声闻数里,山上山下,人声鼎沸,万头攒动,蔚为壮观。
宗教人员也来传经布道。
泰山之颠的泰山庙,供奉着泰山奶奶。
婚后多年未育的妇女,手持香烛,跪拜上山,甚至走一步磕一个头,求子心切,以示真诚。
赶会的人如果遇到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情绪就更高了,拉拉扯扯,说笑不停。
1951年5月,徐州市城乡交流促进会在泰山庙会期间举办了解放后第一届徐州市土产骡马大会,高峰期间,万人空巷,公营私营43个行业1584户参与大会,以及接壤四省周边城乡人民也来参加交易,赶会者不下10万人。
笔者作为大会工作人员,统计交易额达180亿元(旧人民币),沟通了省际间的城乡物资交流。
院子里的石榴树徐州的院子里都有一棵石榴树,院子或大或小,一进二进或三进,但总少不了一棵石榴树。
老院子的石榴树,甚至百年以上的树龄都有。
树长得很高大,枝繁叶茂,新宅院自然也少不了种上一棵石榴树,但其他树木在任何院子里就很少见了。
石榴树在院子里的位置,大都靠近主人的屋门旁、窗前,或院子的一隅。
每逢农历五月,街巷里弄的四合院榴花盛开,枝头缀满红花绿叶,一片灿烂。
石榴树既是观赏植物,结出的石榴也是上佳果品,据说吃石榴籽有助消化。
但每朵石榴花不一定都能结出果实,不结果的花叫“诳花”,一阵风雨过后,花就落地了,留树上的花朵更加鲜艳欲滴。
到了七八月份,石榴便成熟了,有的已撑开了裂口,露出了籽粒,以防污染,这样的石榴首先摘下吃掉。
大部分石榴采摘时,房主人会送几个给同院邻居,树上也会留几个观赏,一直等到霜降再摘。
这些石榴都是选的优质品种,结出的石榴皮薄粒大,有的白如水晶,有的红如玛瑙,很甜很甜的。
为什么徐州的四合院都种石榴树,据说“榴结百子”,象征吉祥、家庭人丁兴旺。
院子里不兴种柳树在徐州,院子里种什么树都有讲究,当地风俗习惯如此,譬如柳树就绝对不能种,很忌讳的。
这不是因为柳树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人们在观念上将柳树和某种不详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了。
丧事之家出殡时,孝子手拿的“哀棍”(哭丧棒)是砍下一节柳树枝,糊上白纸做成的,到了墓地安葬先人死去后,哀棍就埋在坟头前,有时就长成树了。
所以院子里无人种柳树。
在四合院里种树的其实很少,多数是用石板铺地,没有泥土地可以种树,但石榴树必须要种。
此外,也有少数宅院种上橡、槐、香椿、梧桐(青梧)、海棠等树木,不过大都是有后园的院子。
我家后园就有一棵橡胶树。
有位同学家的院子有两棵青桐,显得清高淡雅。
有的房主人在院子一隅或窗前筑起一方花坛,搭起葡萄架种葡萄,或种上月季,木槿等花木,院子里花香四溢,显得生机勃勃。
邻里称呼视同家人邻里间日常见面打招呼是礼节,见面不声不响是不礼貌的,至少被人认为架子大看不起人。
称呼一声,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也表明相互间的关系,交往的深度等。
四合院的邻居关系不错,有的亲如家人,就以我住家的四合院来说,房东一家住五间堂屋(北屋),我家住三间东屋,西屋和南屋各有一家住户。
房东有三女一子,男主人早逝,与她家的称呼是按我母亲的辈分(因我父亲在外地工作),我称呼房东为大妗子,她的两个女儿比我大,我叫大姐、二姐,小女儿、儿子的年龄和我差不多,我就直呼其名。
西屋的住户是大妗子的胞妹,我喊小姨(小姨夫在外地工作),她儿子比我小,我直呼其名“小磨头”。
大妗子和小姨的娘是户部山刘家,与刘子元先生是胞兄妹。
子元先生在城隍庙(今公安局)对面开一片古玩店,叫泽古斋,与文亭街仅一街之隔,闲时常来走亲戚,看望同胞姊妹,我见面就称呼三舅。
子元先生的两位兄长有时也来,我见面称呼大舅、二舅。
子元先生的两个儿子比我大,见面时我叫大魁哥、小魁哥。
对邻居的亲戚视同自己的亲戚。
他们都称呼我母亲为“大姑”,长辈叫我“大相公”,或直呼乳名。
抗战胜利后我进银行工作,那时需要店保,就是找两家殷实的商号(或工厂)作担保人,如果员工出了问题,单位就找担保人承担相应的责任。
刘子元先生就是我的担保人之一。
作为担保人是要负很大的责任和风险的,而我和他只是邻里关系。
不仅同院,邻里间的称呼大都如此。
我住家大门东侧有一个魏家小铺,一对老年夫妇经营,我去买东西或见面时就称呼“姨二爷、姨奶奶”。
新来的邻居称谓就不同了。
四十年代初徐州沦陷期间,我们一家从外地逃难回来,房东一家已搬到前院居住,后院五间堂屋出租了,住户是伪苏北行署社会局长胡秉初及其妻子、女儿三口,他们一家住东头两间,西头两间是他局里的职员住,中间一间公用,同院见面也都打声招呼,称胡局长、胡太太,女儿叫孟蕙,与他局里的职员则称梅科长、王先生……这种官方称呼就不带任何感情成分了。
家家都喜欢燕子筑巢做窝燕子在徐州是备受关爱的鸟类,和喜鹊一样,最受欢迎,无人惊扰,谁家有燕子窝,就象多了一户邻居。
燕子是候鸟,冬去春来,筑巢做窝。
我住的那条街有三家的院子有燕子窝,我外祖父家便是其中之一,经常可以看到燕子飞进飞出。
春暖花开,如果燕子晚来几天,房主人便会怅然若失,甚至茶饭不思。
是惦念燕子的安危?还是考虑自家有什么吉凶祸福的先兆?人的感情往往会与某种事物相联系。
燕子做窝没有在树上的,一般是在屋檐下、房梁上,每逢冬去春来,三三两两的燕子飞来飞去,衔泥衔草,重整家园,房主人便倍感安心和快慰。
燕子是益鸟,体态轻盈,娇柔妩媚。
如果有燕子飞进飞出,院子里就显得温馨祥和。
药罐子能借不能还药罐子就是煎中药用的容器,一般是陶制品。
谁家有病人需要煎服中药,药罐子不一定买,问邻里间哪家有,都可以借用,对方不会见怪的,可以一只药罐子借来借去,也弄不清是谁家的了。
但药罐子不用了要放在自己家中,千万不要主动返还,要等下家来借,“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不适用于药罐子,还回去就得罪人了。
家里无病人谁要药罐子干什么?哪家买的药罐子借来借去,几经辗转,连自己都弄不清转到哪家去了。
万一需要,还要先找下家,上次谁借的还找谁,挨门挨户问,弄清下落,甚至连问数家才能找到。
清明后不能上坟清明节扫墓,徐州话叫“上坟“。
上坟的时间要赶在清明节前几天,再迟也要在清明节当天上午,过了清明就不能上坟了。
原因很简单,没有丧葬殡事谁上坟干什么?在当地是无人破例的,认为不吉利。
至于一年中的其他祭日也有少数人上坟的,如农历十月初一,那是例外。
不过这一天,大多数家庭都是在住家附近的僻静处,趁晚上在河边、路旁无车辆行人处,找一小块空地,烧些纸箔,寄托对亡者的哀思。
禁忌的日子有普天同庆的节日,也有一些禁忌的日子。
民间的习俗的确很多,有些也很怪异。
如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嫁出去的闺女不能回娘家。
三月三这一天也不能回娘家。
什么原因我至今也弄不明白,不清楚是什么讲究。
只听老年人说过:“回娘家会死老婆婆”。
不管是真还是假,在民间流传已久信不信由己。
农历十月一日也是忌日,祭奠亡人。
许多古老的习俗延续至今,表明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的持久性,是与非,对与错,都很难说。
二月二炒糖豆过去大家见面,第一句问候语就是“吃过了吗?”这是在平时。
举凡传统节日,几乎都和吃有关,“民以食为天”么,明白这个道理,也就是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各个节日都有一些带特色的食品,似乎已成为某种节日的标志。
元宵节是汤丸,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蒸月饼,重阳蒸糕,腊八煮腊八粥。
那么,二月二是什么节日呢?传说是“二月二龙抬头”。
既然是龙抬头的日子,少不了也要有吃食的,家家户户炒糖豆。
有些家庭还炒花生、瓜子、炸玉米花等等。
当天还有一定的仪式,早上起来在院子里用白灰画几个大圆圈(象征家有余粮),祈愿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为什么要炒糖豆、花生、瓜子呢?这当然是人们的一种想法了,龙是水中之物,水产品是咸的,它早已吃腻了,现在来点糖豆、炒货什么的,换换口味,肯定喜欢。
但是请记住:二月二妇女不能动针线,不要缝补衣服。
以上只是徐州风土人情中的一小部分,很有意思吧,如果想要全面了解徐州的风土人情,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啊。